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立; 新的双向推举样式和作用分析; 战略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01-05

Private hospitals in the Yellowstone are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double (c) to the referral patterns of strategy and results

Dai Qiong Li Liyan Xia Xiaoli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Yellowstone are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Huangshi AiKang hospital as in Hubei Province, the only private three Polyclinic, give full play to the mechanism for flexible, spearheading a set by upper Yellowstone area hospitals, all of these hospital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double (c) the referral” mode, explores the hospital and community centers a series of quick referral system and processes, gradually built a gradient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mutual referral city new medical service framework (see Figure 7). At present, the model has two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7 to promote the us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nd more than 〖citation needed〗 teaching hospitals and primary hospitals network interworking, this four-year referral data show that, in the exercise of its dual (c) the referral pattern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on the go and chang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re marke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nnual release of 16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shows, community referral after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provider satisfac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2008 certified for leading domestic level.

【Key words】establish;new two-way referral patterns and effect analysis;Strategy

黄石市爱康医院是湖北省黄石市的1所三级乙等私营医院,前身是大冶钢厂有限公司职工医院。2004年,医院被北京爱康公司收购,改名为黄石市爱康医院,是全国首家由国有企业成功改制为民营企业的国家三级综合医院,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私营三级综合医院。为了更好的经营和管理医院,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而开展双(三)向转诊体制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将医院4年来的改革实践与体会做一综述。

1 双(三)向转诊结构的构建

(一)双(三)向转诊组织基本架构:黄石市爱康医院与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有双向转诊协议。它们由医院统一管理,均有独立执业资格。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临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卫生服务站分别为马家嘴社区卫生服务站、黄厂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桃园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东风路社区卫生服务站、铜盛社区卫生服务站、楠竹林社区卫生服务站、铜花社区卫生服务站。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在黄石市西塞山区、黄石港区、下陆区,管辖区内约有在册居民14.4万,占黄石市总人口24%;60岁以上人口2.63万,所占比例为18.3%。共有医务人员144名,其中高级职称14名,中级职称49名,初级职称78名。

从2006年开始,医院转诊架构中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县、镇级基层医院,对于这些基层医院,医院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免费培训进修、免费义诊等服务,签订转诊协议。对于其中一些确有困难的费用予以减免,提高这些医院、社区和患者的满意度,以保证转诊组织架构的稳定。

(二)双(三)向转诊网络架构

黄石地区现有2家三级综合医院,即黄石市爱康医院和黄石市中心医院。但从湖北省总体实力来看,医疗技术水平最高的当属武汉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医院。许多疑难重症病人需长途跋涉去该院治疗,需要承担相当可观的治疗费用。而且医保不可能报销,因为这些医院未参加医保。根据黄石地区实际情况,为了把“以病人为中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落到实处,为老百姓真正带来实惠,同时也为了提高医院综合实力,从2006年开始,医院定期聘请湖北省著名教授每周坐诊,所聘请教授分别为内、外、妇、儿等十八个学科的资深专家。所聘请教授作为黄石市爱康医院的医疗顾问,负责坐诊、教学查房和一些疑难疾病的手术。病人可自选专家进行诊治。在专家进行确诊后,如果病人同意,则转入我院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诊疗。如确有需要继续上转的,由各专家与所在医院联系,转入武汉上级医院。病人在急性期缓解后回爱康医院或转入其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康复治疗。

对于涉及到多学科疑难杂症的病人,爱康医院同时邀请多个医院不同专科的著名专家在爱康医院为一个病人会诊和手术,专家们的费用均由医院支付,从而免去了黄石及周边地区人民长途奔波、外地住院种种不便和经济耗费。最重要的是资深专家的传、帮、带很大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为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成功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拉近金字塔顶端的专家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让黄石地区的百姓能够足不出市享受到顶尖专家的诊疗服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医疗资源耗费,是爱康改制以后的为老百姓所做的最大的一件实事。也是双(三)向转诊网络架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

2.1 制度是根本,执行是关键:自从改制后,爱康医院领导非常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人性化逐步落实好社区中心建设工作。如2006年6月出台的《爱康医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明确了爱康医院双向转诊工作规划,网络架构,制定了操作性强的转诊制度、明确的转诊标准、详细的奖罚细则,明确规定了上、下转病人条件(标准)、流程、时间、途径、对象、奖惩细则,构建了有效的转诊平台和顺畅的转诊通道,使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到位,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在《爱康医院专家下社区管理办法》《爱康医院外聘武汉著名专家会诊制度》《爱康医院社区医生培训制度》中,医院对不同部门及科室下达了外聘专家会诊指标、专家到社区坐诊指标、社区医生到医院培训提高指标,并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核。年终根据科室完成的情况进行奖励,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违规的科室和部门进行考核。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院和社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并使双向转诊工作更加顺畅有效。

2.2 架构是基础,落实是保证: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根据实际不断完善转诊流程如绿色通道的建立、医疗服务的连续性、违规处罚的落实、信息化的优势和提高病患满意度,才能建立科学、高效、快捷的双向转诊模式。

(1)信息共享,上下通畅――合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医院与社区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免费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包括免费定期测量血压、健康咨询、预约专家门诊、预约疾病会诊、预约特殊检查、定期著名专家义诊等多项便民服务;当患者需要向上转诊时,社区中心将通过电话将转诊申请反馈到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中心确认后,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做好患者所需检查、治疗准备。也就是说,病人还没到,“接收”工作已经做好了。社区中心还可以通过电话帮助患者向医院进行检查预约,安排预约检查患者所需设备和医生。社区中心也可申请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出诊。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同时也给医院拓展了更多的病源。

(2)上转流程关键点-绿色通道的建立:①对于符合上转标准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必须在半小时内为病人开具住院单,并通知爱康医院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②联系爱康医院接送病人专用车,携带病历将病人免费送到爱康医院相应住院科室。③与相应科室把病人病情交接清楚,待交接双方在各自的专用转出/转入记录本上签字后“上转”流程方可结束。④社区上转病人的确认记录部门为医院医保科,社区在与相应接收科室交接完毕后应在医保科备案,医保科应做好确认记录工作。⑤病情较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并通知急诊科派医护人员随车前往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院前急救,社区卫生服务站当班医生完成病人交接后方能离开。⑥对于经武汉专家诊治后需转往武汉治疗的病人,医院必须提供救护车由医务人员亲自送往武汉。

(3)下转流程关键点――医疗服务的连续性:①对于符合“下转”条件病人,住院部临床科室须在出院小结中注明该病人到就近社区卫生服务站复诊。②在为下转病人办理出院手续前一天将病人相关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出院诊断、康复治疗方案等)汇总反馈到相应社区中心,以便社区中心安排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联系,继续后续的康复治疗。

(4)违规处罚条例关键点――违规处罚的落实:院部临床科室的出院病人如符合下转条件而为未按下转流程告知相应社区中心的,经查出,处罚相应管床医生500元/次,直接上级200元/次。医院有专门的监事机构来专门彻查此事。从2006-2008年,发现违规的医生均被落实考核,这也为流程的顺畅运转起到了促进作用。

(5)注重向下转诊服务和病人满意度:为了加强双向转诊流程中的向下转诊服务,爱康医院投资建立了《爱康医院客户回访系统》软件。当患者出院时,医院会提前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患者康复治疗意见。对一些不需要继续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病例,通过双向转诊模式将患者及其相关信息一起转向社区中心。社区接到通知后,会立即来到患者家中进行接诊,然后根据患者病情与个体需求安排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访视时间。社区中心会按照计划继续康复治疗工作,病人的恢复情况也会进入电脑系统。病人出院后的满意度调查则由专门部门负责,病人的意见会以最快速度反馈到相关部门和科室。

(6)以病人为中心:在转诊过程中,如果患者要求到其他医院进行诊治,我院120救护车必须按照患者意愿将其送达。与以往狭隘的转诊定向医院不同的是,一切以病人满意度为中心,以病人的主要意愿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某个医院狭隘的地方主义为出发点,这才是“以人为本”医疗卫生工作的内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双向转诊模式才能真正全面推进。只有病人真正满意了,医院、社区才能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双赢。

3 提高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整体素质――长远要发展,素质是核心

3.1 提升医院整体水平和形象:医院注重医院环境和文化的构建,在医院环境的塑造和美化方面,请专业公司包装设计,绿化面积达30%,多棵百年老树、葡萄藤架、缤纷花卉组成了医院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省厅组织的医院管理年检查中被称为“花园式的医院” ,获得省厅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医院还是成为湖北地区首家引进佛教佛像的医院,满足了具有患者的需求。同时,多次外请国内著名专家来院授课,讲解学术专业、文化、礼仪、沟通等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和与患者沟通的水平。不断引进DSA、核磁共振等重要设备,外送医务人员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培训,大力开展新技术,成为黄石地区首家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等新技术的医院,员工的诊疗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各项措施对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和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资深专家到社区坐诊或会诊:为了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爱康医院委派各科资深医疗专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顾问,负责每周到社区坐诊,医院则由质量中心负责将专家下社区时间、人数、人选、车辆等情况安排落实,违规者予以处罚。该制度的实施保证了社区服务机构各专业每星期都有至少2次黄石市爱康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坐诊(根据社区需求而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同时,爱康医院落实了凡是需要晋升高级职称的人员必须先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一年的制度,这一举措也促进了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医院与社区间的双向交流。而对于社区的疑难病例,社区医生可申请医院专家到社区会诊,这无疑大大方便了病人,同时也提高的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

3.3 社区医生到医院参加免费培训进修:“双向转诊”是社区医疗的根本出路,而尽快提高医生素质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为了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爱康医院制定了《社区医生培训制度》,为社区医生免费提供进修、学习、参观、带教查房等培训方面的便利;同时鼓励社区医生积极外出学习并对此相关产生的费用予以报销。同时,爱康医院已经建立大医院年轻医师定期到社区工作,在晋升时必须有社区中心工作的经历,以解决基层社区中心缺少后备力量的问题。

3.4 社区自身主动出击:为了提高自身素质,社区卫生医疗机构除定期选派医务人员到爱康医院进修,还积极参加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培训,召开不同系列健康教育讲座,为社区每户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以病人满意度为中心,让病人感觉温馨、满意、放心、舒心、贴心,实现就医流程合理化,就医时间最快化”改革,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探索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新机制,在社区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完善“双向转诊”的信息网络,逐渐构建梯度就医和相互转诊的城市新型医疗服务构架。探索医院和社区中心之间一系列快捷的转诊制度和流程,实行患者资料的收集和转诊管理,落实治疗、保健、康复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双向转诊跟踪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

3.5 建立专门部门收集患者满意度:“以患者为中心” 贯穿于整个医院管理的主题。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每个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均在患者出院时发放(以免患者在住院期间有顾虑),建立“爱康医院客户回访系统”,回访系统关键点在于:(1)门诊病人由挂号处录入病人相关信息,住院病人由护士将每个在出院病人信息录入系统;(2)回访人:管床医生对每个经管病人进行回访;营销中心则对每个出院病人进行回访,收集病人意见;(3)监事部门对医生回访情况进行抽查。如果发现出院病人医生在一月内未对病人进行回访,将对当事医生予以考核。患者对各个部门的意见(如对临床科室、功、检、放、后勤等部门)由营销中心迅速反馈到各部门进行整改。重要问题在院内月例会上予以通报批评。

4 结果

4.1 转诊病人总数

4.1.1 上、下转病人总数明显增加:经过调查统计,从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四年间,每年上转病人数分别为156人、192人、307人、491人,下转病人数分别为25人、31人、52人、168人;对照组病人总数为404人,观察组病人总数为1018人,(见表1),观察组病人总数比对照组病人总数明显增加,增长幅度为151.98%,上转病人增长幅度为129.31%,下转病人增长幅度为292.85%。

4.1.2 下转病人总数及比例在逐年增加,但上转病人总数及比例仍明显高于下转病人:从表中可以看出,四年间上转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5.71%、86.09%、85.51%、74.50%;下转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3.73%、13.90%、14.48%、25.49%,观察组下转病人总数及比例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上转病人总数及比例仍明显高于下转病人; 2004年8月-2008年7月双向转诊病人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4.2 转诊病人病种分类

4.2.1 上转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急重症病人:从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四年间,上转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重症病人,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率最高,分别为30.34%、29.68%、27.45%、27.90%;均符合上转疾病标准的要求;

4.2.2 下转病人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恢复期病人:其中占比例最高的疾病依次为以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见表2、3)。其中以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0.00%、35.48%、34.61%、35.11%,这些数据为社区各种慢性病、常见病和各种住院病例归类分析,对各种疾病做分型分期分析,建立社区疾病谱及其处理方法资料库提供了规范、真实可靠的依据。

表1 2004年8月-2008年7月双向转诊病人人数及所占比例

表3 上转病人病种分类表

表3 下转病人病种分类表

4.3 转诊病人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情况调查:这是爱康医院从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转诊病人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日均有所下降,按照下降幅度排序依次为:癌症晚期43.52%、冠心病34.93%、糖尿病29.10%、高血压24.60%、脑卒中21.66%、消化道出血20.45%;在住院费用方面下降较为明显的是癌症晚期18.48%、消化道出血13.23%、脑卒中9.33%、冠心病5.84%、糖尿病4.46%,从这些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开展新型双向转诊模式以来,对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减少平均住院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4 双向转诊病人参加医保情况

4.4.1 上转病人参加医保者占大多数:经过调查统计,从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四年间,上转病人参加医保人数分别为138、149、240、346,所占比例分别为88.46%、77.60%、78.17%、70.46%,上转病人仍以参加医保者占大多数,上转病人参加医保人数与非医保人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4.2 下转病人非医保人数在逐年增多:下转病人参加医保人数分别为19、17、29、83,所占比例分别为76.00%、54.83%、55.76%、49.40%,观察组下转病人非医保人数及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加(见表5)

4.5 调查问卷情况

4.5.1 社区居民对双向转诊满意度及知晓率调查问卷情况:爱康医院临江社区服务中心居民调查问卷结果(每年发放1600份,回收1600份,回收率100%)表明,对照组和观察组居民知晓率分别为11.5%、75.6%,满意度分别为60.45%、93.4%。社区居民和医务人员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对双向转诊的了解率也明显增强。

表4 转诊病人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统计表

表5 双向转诊病人参加医保情况分类表

4.5.2 医务人员问卷调查情况:观察组、对照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各80人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医院医生中60% 和社区医生中70%认为在社区首诊可行,主要原因是其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已经明显提高;90%的医院医生和95%的社区医生认为医院和社区有必要“互动管理”实现双向转诊,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信息可共享,社区医护人员水平可提高。

4.5.3 就诊患者满意度情况:就营销中心、监事部门取得的数据对照来看,4年来的患者满意度的确在逐年增高,从2004年不足50%达到现在的90%以上。尤其在问卷设计方面,细节问题增多,反映事实更加客观,涉及到就诊期间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甚至包括就(转)诊流程、医护人员的告知、食堂、物供、电梯、就诊和取报告时间、洗浴设施的满意度等),调查方法也更加多样灵活,且有专门部门对整改结果进行追踪。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5 讨论

5.1 模式的可行性:经过调查对比,两组双向转诊模式区别如表6:

表6 转诊模式异同点

随着城市社区深入发展,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能否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选择能否实现的关键〖1〗。黄石市爱康医院根据黄石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建立的这种由上级医院、黄石地区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三)向转诊”模式,符合黄石及周边地区实际,满足了老百姓的实际愿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符合以“病人为中心”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四年来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双向转诊病人上、下转人数均明显增多,病人满意度明显增强,转诊病种符合规定,非医保病人明显增多,某些病种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还有所下降,证明此模式是可行的。

5.2 医院的综合改革及制度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医院重视综合素质建设,除大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外,还重视构建医院文化,改善就医环境;规范完善各种制度、流程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高效、快捷的转诊模式,特别是“以病人为中心”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根据黄石地区特点,让老百姓足不出市也能享受到武汉著名专家的诊疗服务,免去了黄石地区患者长途跋涉、异地住院等经济耗费和生活上的不便,真正起到了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

5.3 医院重视流程监控起到了重要效果:医院积极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病人为中心”构建了梯度就医和相互转诊的新型服务构架,完善了各种关键点如双向转诊制度的执行、绿色通道的建立、转诊过程中医疗服务的连续性、违规处罚的落实,并合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建立了一个科学、高效、快捷、符合区域特色的双向转诊模式。尤其是医院对于病人满意度的重视,对于促进医院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5.4 对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积极作用

(1) 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度:爱康医院作为三级医院,拥有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专家团队,通过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巡诊、深入社区进行健康讲座、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进行义诊等服务活动,让居民在社区也能看到、接触到专家。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各种方法告知居民和病人,与上级医院建立的“互动”网络组织、形式和流程,让居民感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面有大医院保障,这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心中形象的提升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达到让社区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

(2)有利于社区居民在大病、重病时得到及时就诊:由于双向转诊网络的建立,如遇危重病人,特别是60岁以上和低收入人员在患大病时,能够及时得到大医院的医疗保障。对慢性病人就诊、会诊、住院和手术,大多可以通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组织和安排,还可以做到让病人点专家进行检查和手术,保证让社区病人真正做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同时协助社区有效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尤其在发生疫情时,能有效降低扩散和传播范围,降低损失范围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3)提高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技术与业务水平:据多个城市和我院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医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现象〖10-12〗。而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迫切地需要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人力资源,通过专家下社区坐诊及指导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参加专家查房,以及在医院急诊科和相关科室进行短程实习等互动机制,达到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临床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目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技术与业务水平,解决“社区医院看不好病”的问题。

(4 )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危重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大医院,是医疗保障安全的需要;康复病人以及慢性病人转往社区,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的重要措施〖2〗。大医院通过双向转诊,不但可以加快医院和科室病床周转,而且能建立相对固定的病源网络,扩大医院的影响;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双向转诊,能较好地保证服务质量和规避医疗风险;病人在双向转诊中得到的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和照顾,同时既可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又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只有这样,双向转诊才能有序进行,患者治疗才能连贯一致。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利用区位优势巧妙进行资源整合

何各庄村是朝阳区所属的15个行政乡之一――崔各庄乡的一个自然村。何各庄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落。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传统方式是“瓦片经济”,靠出租房屋为收入来源。政府将该区域规划为绿地后,何各庄就面临着发展出路和收入来源拓展问题。何各庄现有的2700亩地上,村民房屋占地只有100多亩,如何在现有规划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和潜在资源,既保护环境又获得良好增值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来。

何各庄村现有300多套房子,1000多户人家,何各庄村的房屋结构、机理保存较好,属于较典型的老北京风格。房屋结构和传统居住方式使整个村子的建筑风格何各庄一号院古朴,安宁。这在城区近地显得很突出。而其周围更汇集着多种优质资源,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何各庄毗邻中央别墅区,处于798艺术家集聚区与中央别墅区的中间地带,是联接两个高端消费区域的必经之地和“价值洼地”。何各庄特殊的区位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就成为它独特的资源禀赋,吸引与整合资源就成为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看好何各庄村这一“风水宝地”。何各庄村果园餐厅的老板吴运涛就是其中之一。吴运涛是典型的文化商人。十多年前,他从海外归来后,在何各庄村的土地上,专心经营果园餐厅,把果园餐厅经营得有声有色。果园餐厅整体占地40亩,餐厅面积占地只有其中一亩,其余种满果树。这家餐厅是北京市排名前十名以内的西餐厅,提供正宗法式西餐。西餐厅的西餐用料全部自园内新鲜采摘。餐厅设计极有特色,果树掩映中的西餐厅古朴雅致,主要服务于周边中央别墅区高端人群。

成功经营果园餐厅十多年后,吴运涛又在一街之隔的何各庄一号院,发现并发掘出商机,吴运涛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何各庄一号院的改造者和设计者。传统的正房,东西厢房的现有房屋结构下,在保留房屋原有结构的同时,他主导进行了细致的内部设计装修和合理的功能划分。现在的何各庄一号院已被改造成一家雅致的社区中心易・阴阳社区中心,社区中心设有中医按摩养生,图书馆,瑜伽,素描绘画,烹饪等服务项目,主要服务于周围别墅区的太太人群。整个一号院的风格古朴典雅,装饰用具都是精心选配,吸引周边人群参与。高端人群的存在决定着高端需求能找到市场。

除了吴运涛改造的一号院外,何各庄村现有的一号地艺术园区,也聚集了众多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号地艺术园区绽放着文化产业的活力。而隋唐风格的紫云轩茶事,力图重现隋唐时期的建筑气象,让人切身感受盛唐建筑风格的同时,将茶艺、茶道等文化氛围弥散在周边园区。

何各庄一号院的改造成功,果园餐厅的成功运营,以及一号地艺术园区的集聚效应,使崔各庄乡政府从中看到了何各庄发展的未来和要走的路。高端资源的存在,已有的资源禀赋,使崔各庄乡政府决定了何各庄要走高端路线,致力于建立面向别墅区人群和文化商人的高端综合居住业态,这是它的客户基础和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而何各庄的成功则在于它巧妙整合了周围资源。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创新管理运营方式

何各庄号院的改造成功像一粒种子,给何各庄的发展拓展出未来。一号院运营后,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和投资回报。于是,紧邻之,何各庄吸引来更多的社会投资人,“李唐千秋”是一家雅致的餐厅,是何各庄村改造的第二个院子,改造后也颇受高端客户欢迎。这几个院子的成功有共同之处,就是不约而同走了高端路线,针对高端人群,为他们量身打造生活解决方案,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何各庄新的发展模式。

何各庄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成功的改造案例提供了生动范本,何各庄现有的300多套房子在改造后,将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在此背景下,在崔各庄乡政府的牵线搭桥和何各庄村委会的配合下,统合多种资源的实体公司应运而生。崔各庄乡政府乡长助理付琳说,这种组织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出各方优势。这是“何各庄模式”成功的重要价值点之一。乡政府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条件。而村委会将当地村民的房子集中起来运营管理,房屋经由实体公司统运营管理,既发挥资源优势,又促进产业发展,保护环境,同时,村民获得房屋增值收益,社会资本获得投资回报。

在运营公司统一规划下,何各庄村房屋集中后再改造,提升品质。而村民的房产经由实体公司运营后明显增值。在“瓦片经济”状态下,村民年收入只有1.5万元,现在提则高到每年收入6到8万元。而且,按照与村委会签订的委托合同,村民的房屋每三年递增10%收益。

通过这一组织运营模式,政府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收入提高、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问题,还为当地税收带来稳定来源。社会资本则获得投资回报。付琳介绍说,在八股的社会资本中,就有高盛和鼎辉的投资者以个人名义入股,社会资本的踊跃进入恰是看到这里的商机。

政府总体规划主动引导发展方向

付琳介绍,未来运营公司将更多致力于对周边商业生态资源的整合与宜居生态的打造。在崔各庄乡的规划中,中央别墅区周围,毗邻着绿色休闲产业带,何各庄旁就是湿地公园。奥特莱斯shopmall、国际学校等高端生活配套设施也将慢慢进来。而何各庄周围以一号地艺术园区,紫云轩和果园餐厅等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元素特征的兴盛业态已渐成产业链。“要让短期游客来后能住下来,我们既提供购物业态,也提供绿色休闲采摘以及高端的有老北京风格的何各庄居住业态,力图打造使游客在乡里实现吃、住、游、玩一体化的产业链。”付琳说。

与此同时,在乡一级产业链形成的同时,何各庄村也致力于营造出一个有文化气息的更细致的高端综合居住生态。原有房屋规划中所有房子都用来居住,但后来发现仅是居住,没有相应的生活配套,难言是真正的高端,必须要有餐厅、娱乐休闲等高端生活配套,建立起一个满足高端需求的产业链生态才能使何各庄真正的高端居住业态落地生根。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北京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首都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与健康,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期望健康寿命与生活质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型,有利于推进首都老年健康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迎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乱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 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 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 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

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急性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DOT模式;地铁盈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地铁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铁建设投资巨大,以南京地铁为例,每年的建设资金需求高达上百亿元。在政府财力有限及地铁运营亏损情况下,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解决融资难问题成为地铁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问题。

一、沿线土地开发对地铁建设融资的意义

地铁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运营收入、土地运作收益以及银行贷款等筹融资方式为地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满足地铁线路建设资金需求。从国外地铁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来看,地铁对提升沿线土地价值效果显著,反过来,地铁沿线土地开发能有效解决地铁建设融资难问题,也是保证地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沿线土地开发对地铁建设融资的意义主要有:

1、筹集资金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资源配置要体现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地铁建设带动沿线土地升值,通过土地运作为地铁筹集建设资金。地铁公司部属开发公司成立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地铁沿线的一级土地纳入地铁收储范围,通过土地运作获取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南京地铁就采用这一方式来解决地铁建设资金。

2、还本付息

主要是通过“地铁+物业”模式将地铁与沿线土地物业开发联合起来,地铁公司可对沿线土地自行进行商业、居住、办公、酒店等用地的配套设施开发,以土地二级开发为主,长期持有部分优质商业地产,每年都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开发收益用于还本付息。目前,我国地铁沿线综合开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南京地铁在车站和停车场上盖物业、线路沿线地块开发等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弥补运营亏损

地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设备更新、维保费用导致地铁资金需求量极大,而仅仅靠地铁运营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铁建设、运营成本需要,为了协调地铁运营亏损,可以将地铁沿线的地块通过某种运作方式,交由地铁开发公司开发,获取开发收益和租赁费用,以土地运作收益弥补地铁运营亏损,同时地铁沿线土地开发还能够吸引客流,带来客流增长,增加地铁运营收入,提升地铁运营收益。

二、TOD模式与地铁土地开发

1、TOD模式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于TOD很有多定义,比较典型的认为:TOD是一个紧凑布局的、功能混合的社区,以一个公共交通站点为社区中心,通过合理的设计,鼓励人们较少的使用汽车,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这样的一个公交社区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向外延伸大约1/4英里(约400米),相当于步行5分钟的距离,位于社区中心的是公交站点及环绕在其周围的公共设施和公众空间。公交站点充当与周围其他区域联系的枢纽,而公共设施则成为本区域最为重要的核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

TOD模式在欧美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土地利用模式,在紧凑的土地上为多种层次的人群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在区域规划、城市化地区、新建地区、改建地区等多个层面上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在区域内发展由多个TOD网络化用地模式,将极大地加强整个区域内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增强区域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前景。一个典型的TOD由以下几种用地功能结构组成:公交站点、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公共设施、居住区、“次级区域”。

2、地铁土地开发

地铁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若能将城市地铁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予以有效结合,将大大提高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是交通的载体,交通与土地利用是互相制约的动态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规划阶段,即应该考虑地铁与沿线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只有将二者统一规划才能实现有效的土地利用和满足城市地铁的客流需求,可实现城市地铁建设与土地利用的优化互动发展。

国内地铁沿线土地开发的流程是,地铁公司部属开发公司受政府委托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对地铁沿线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置换、收购,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的生地、毛地变为

“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出让,获取土地开发收益。土地储备分中心可以经过运作土地挂牌上市、规划好存量土地形成有规划、有筹划、有目标的梯度出让方案、落实好沿线收储土地,切实做好土地开发融资工作。目前,国内现行的土地一级开发收益具体由三个过程阶段获取:

1)地铁公司部属开发公司在将生地转熟地的开发阶段完成后,按一定的比例获取土地一级开发收益回报;

2)土地出让阶段,将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本钱计入土地出让价格的计价部分,然后进行“招、拍、挂”。若地铁公司部属开发公司获取土地开发权,则实际支付土地出让费用为土地出让价减去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本钱。获取土地开发权后地铁公司部属开发公司对地块进行二级开发获取物业开发收益;

3)土地出让后,土地的出让价格减去土地一级开发的总投资额,再扣除8%的政府财政收费和2%的土地储备办理费后的净收益专项用于地铁建设。

三、土地TOD开发模式与地铁盈利

传统上地铁运营会使地铁沿线土地价值增值,而地铁本身不能从这种外部性中获益,将TOD思想引入到地铁沿线周围土地开发上,形成地铁沿线土地TOD开发模式,即先进行地铁建设,然后城市开发的重点沿着地铁路线开发,这样地铁公司提前对地铁沿线土地进行储备,并通过适当的土地运作机制将土地升值收益纳入地铁建设。从根本上说,土地TOD开发是一种用地模式,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新思想,有利于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许多矛盾。

目前,各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是地铁造价高昂,政府财力有限,因而地铁融资难就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不管地铁采取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要求地铁能够盈利。因此为解决地铁融资问题,必须考虑构造地铁盈利模式,使地铁成为盈利性行业,从而达到地铁自建、自营、自还。随着“以地补路”、“以地补桥”的运作方式日渐成熟,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通过良好的土地运作机制获取土地收益,为地铁盈利提供资金保证。而目前的情况是地铁建设带动了地铁沿线土地升值,获得升值收益的不是地铁公司,而是房产开发商。为了协调地铁运营亏损,可以将地铁沿线的土地通过土地运作方式,交由地铁公司开发,用开发收益弥补地铁经营亏损。

根据TOD土地开发模式,地铁公司在取得地铁沿线土地的开发权后,可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具体可据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1)位于市中心的的区域土地开发已经比较成熟,可利用地铁站点的建设,促进城市中心的改造,建设以站点为中心,集商业、居住、办公空间为一体,形成有活力的、交通便捷的中心区;同时在较大型的换乘中心可采用换乘中心加购物中心的模式,这里交通换乘能力强,客流量大,因此可以带来较大的商机,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发餐饮、娱乐等设施;2)位于新城的区域土地,周围土地开发程度不高,可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对地铁沿线的土地纳入土地储备中,集中开发为居住、商业、公建用地的新区中心,塑造新城的活力;3)位于城市郊区的区域土地,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可以建成以车站为中心,形成以地铁为主体,不同交通方式聚集的交通换乘枢纽,以此组织不同方向客流方便到达城市各中心区和主要居住地。

香港地铁在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香港地铁之所以能够盈利的主要原因就是香港政府采用“地铁+物业”模式,即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结合周边物业共同发展,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体做法是在为建设地铁融资时采取出售周边物业的方式,将地铁沿线的土地出售给开发商进行开发。由于地铁交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出行方式选择步行,而步行方式又促使开发商在打造TOD的时候注重广场、花园、天桥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吸引和带动乘客,从而提高地铁的投资回报,随着社区的逐渐成熟,也有利于房产的保值和升值,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地铁+物业”开发模式的精髓是地铁与物业产权的统一,使沿线土地升值的外延收益转为投资者的内部收益;同时,统筹铁路运营与物业开发,也能改善地铁运营效益,使其实现收支平衡并有所盈利,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开发商和城市居民的“多赢”。

广州地铁沿线土地开发的经验是地铁开通带动了沿线商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房地产的竞争力,形成了独特的“地铁经济带”;而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反过来又为地铁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因此,在地铁新线的规划建设中,应争取提前把握沿线商机,以尽快获得沿线土地开发权,利用地铁车站设施和通道设置、借口的超前规划安排,引导各类开发商共同在某一节点上迅速形成组团效应,制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客流发生源,这样既可以增加地铁公司资源开发收益而且可以为增加地铁客运收入,提升地铁盈利空间。

由此可见,在地铁建设规划中采用TOD土地开发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地铁运营的外部性问题,但这种情况多用于新线规划,因此新线地铁建设应超前规划,对拟建地铁线路周围地块,提前进行储备,为地铁将来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对已经规划和建设好的城市区域,利用这种模式很难解决外部性问题,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地铁沿线单位有偿受益制度,比如对地铁沿线一定范围内有经营收入的工商企业按其不同的收益和收入情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抵补政府对地铁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刘颖倩.沿线土地开发模式对地铁建设融资的意义[J].城市建设,2011,(23).

[2]秦春宝.南京地铁公司盈利模式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郑俊.甄峰.南京地铁对房产开发的影响及沿线土地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167-171.

[4]樊晓峰.城市地铁开发的房地产增值效益与周边土地开发模式研究—以深圳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5]万钧,.广州地铁及其一体化经营模式[J].综合运输,2003,(2).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指标,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是服务于各个街道、社区、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设置的目的在于主要考虑市民就近健身的要求。社区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构建幸福城市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实际建设管理中,社区体育设施一直是大连处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弱项。大连市全国著名的体育特色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就近体育活动需求与体育设施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研究符合大连社区级体育设施配建控制标准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对象为大连市市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2、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调研

大连市中心城区涵盖旅顺口区,核心区,金州新区-保税区三个城区范围,经过对大连市区的社区体育设施调查与统计,大连市市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不足0.1平方米。其中核心区社区体育设施占地总量对多,内容上主要以体育活动室,健身路径,健身广场为主。金州新区-保税区是新兴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水平一般,但是增长趋势明显。旅顺口区社区体育设施较少,主要由于城区范围小,区级体育设施承担了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功能。

2006年以来,大连市实施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室建设工程”,每年扶持建设100个体育健身活动室,现已建设了400个社区健身活动室;实施了“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工程”,在全市324个社区建设了324套健身路径。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64%。基本解决了社区体育设施从“无”到“有”的问题。从调研现状来看,各个社区、街道基本保证了一个体育活动室的要求。根据各区要求不同,有的是每个社区50-200平米,有的是每个街道1000平米。但是很多社区、街道有多部门共用一个活动室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活动室的使用效果。另外,在体育彩票的推动下,各社区、街道的健身路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3、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1)虽然近几年大连社区体育建设增长迅猛,但是从调研来看,现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有较大差距

(2)大连群众体育基础良好,社区体育需求巨大,尤其是对足球这样对场地有一定要求的项目尤为热爱。相对来说,现状市区社区体育设施项目较单一,主要为健身路径与健身活动室,个别设置篮球场,与大连市民的体育爱好和国家标准的种类要求相去甚远。

(3)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主管单位是体育局,但是体育局并不直接参与监督城市居住区开发的控制,无法直接约束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建,造成新建居住区一直存在社区体育设施配建缺口。

(4)由于在居住区的建设初期没有考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需求,社区体育设施一直处于补建的状态,这就造成社区体育设施很难做到合理选址,尤其社区体育设施会集聚人流,会对底层住户造成噪声干扰等影响。

(5)大连市区有500多个社区,社区体育活动室与社区健身路径高达上千处,在维护与监管方面,主管单位不可能有人力做到面面俱到,需要探索一种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标准与居住区规范相似,采取1000-3000,10000-15000,30000-50000三级标准,造成中间值的居住用地可以采取更少的用地配建标准,在累计的作用下,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会出现很大的配建缺口。

4、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1)配置技术指标

社区级体育设施技术标准建议按照国家要求,人均用地面积0.3~0.5m2,人均建筑面积0.10~0.26m2进行核算,不建议参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的标准核算。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其用地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同时应等比例增加建筑面积来保证社区体育设施的供给。在体育设施设置项目种类上建议参照标准的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三级配置要求,并结合大连市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控制。

(2)布局控制指引

从管理控制,经济节约,用地利用的角度,社区体育设施应集中设置。从服务半径的角度考虑,社区体育设施应分散布置。因此,参照国家标准,建议按如下方式配置社区体育设施。

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每3~5万人应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在实际建设中,应允许社区体育中心与社区公园结合设置,如利用社区公园地下空间设置游泳池、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等室内体育设施,利用社区公园设置室外体育设施,但室外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不应高于30%的社区公园用地面积。

社区体育中心应独立设置,不应设置在居住区内部,鼓励开发商建设社区体育中心并转交街道社区管理。政府易对社区体育中心进行适当的补助,使社区体育中心服务更多居民,社区体育活动中心服务半径不超过1500米。在设置社区体育中心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设置社区体育设施,满足服务半径的需要。体育中心应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池等项目场地,室外易设置满足五人制足球的运动场地。

1万人~3万人的居住小区,可以考虑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或每1~1.5万人设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室内社区体育设施可结合小区级公建设置,室外体育设施可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在体育设施面积核算时,可根据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核算。居住小区内部的社区体育设施应有物业管理维护,居住小区外部的社区体育设施应由街道社区管理维护,小区级的社区体育设施应免费开放。小区级体育设施应至少设置一片场地,满足篮球、网球或羽毛球活动的进行,室内体育设施可以考虑设置游泳池,另外小区的组织应保证一条通畅的200米长的环形小区路,为小区居民跑步提供方便。

1万人以下的居住组团,应尽量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设施,组团级社区体育设施主要为健身路径为主,以羽毛球、乒乓球场地为副,并应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健身路径等组团级社区体育设施的设置可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应防止对居民造成干扰。

5、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策略

(1)明确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管理。应尽快编制实施适合大连市区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规定,并依据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阶段和土地出让阶段,对社区体育设施配建标准的强制性条款和建议性条款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其进行更明确细致的管理。(2)在编制大连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相关规定是应适合大连城市特色。建议按照人均指标进行核算控制,鼓励采取开发商建设,政府管理的模式,逐渐规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3)在城市老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困难的地区,建议以街道为单位,逐步覆盖社区体育中心,逐步满足一个街道一个社区中心的标准。(4)鼓励开发主体在开发城市居住用地时,按照较高标准配置社区级体育设施,并可给予相关优惠政策。(5)建议体育设施的主管部门参与居住区方案审批与竣工验收,确保社区足额配套且符合规范要求和使用安全要求。(6)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实现一定比例的社区体育设施免费开放。

参考文献:

[1]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05(12):12~27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1、一年来,社区党工委始终高度重视普法工作的开展,把“六五”普法工作列为我社区中心工作来抓,认真对照“六五”普法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普法活动。

2、强化组织领导,我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党工委书记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地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严格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分年度逐步实施,注重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确保了“六五”普法扎实有效开展。

二、根据“六五”普法要求我社区制订了“六五”普法的相关制度、社区干部法律知识学习等系列制度,为学法普法提供了制度保障。

1、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六五”普法重在宣传普及,一年来社区围绕“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普法目标,发挥“六五”普法骨干队伍的作用,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法律知识宣传。2012年,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了学习计划生育、食品卫生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条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六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社区认真按照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要求,确定重点学习内容抓好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一是抓好干部学法。社区干部既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同时还肩负着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二是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组织社区的小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训促学,收到较好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普法工作取得实效和存在的不足

1、依法行政得到加强。提高全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逐步实现由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各项事业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的转变,不断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提高了社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自觉性,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

2、社区领导班子在普法工作中坚持把学法与依法管理相结合,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推进服务建设,为居民办实事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办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居民学法守法,参政议政意识提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风气好转。

3、部分居民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主动普法的意识还不强,主动学法的不多,虽然依法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更多的是凭感情靠人际关心来处理。

4、人民群众的面对面宣传难度大,很难确保居民普及率达到100%,普法的力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设计策略分析

Abstract: commercial buildings often is the center of the city commercial culture, different city has a different style, therefore, the architect in use their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echniques, need to be deeply understand the city commerci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extract the ess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makes commercial buildings have culture, local characteristics, more to be outstanding features formats, space characteristic, the humanitie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use, not only has can sense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shell, also expressed a strong commercial building style.

Key words: the commercial design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城市更新发展,该社区居住和城市商业两种用途60公顷用地,8个地块,5条城市道路穿越,4面环山,容积率从2提高至3.2,总(计容)建筑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结合场地技术条件,作出资源配置最优的方案。提出各项建设内容、各内容的比例、布局,帮助项目实现最大价值。对城市设计的艺术与工程技术问题和社会关注作出妥善的回应。

2、商业设计策略

2.1规模 (1)居民(~4.4万规划人口)生活需求:1万~4.5万平方米可出租面积(社区中心规模) ;

(2)外侧没有发展大型新社区的空间 ,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口;

(3)非传统商业区,现时仅有2万余平米住宅底商形式为主的商业;

(4)与主要聚居区之间有两个大型商圈插入,城市对侧消费人口被截流;

(5)规划中运力大、乘坐舒适的地铁不能直接连接本区,运送大流量公共人群;

商业建筑总面积不宜过大,预防未来经营惨淡;公共设施指标需要分解,发展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商业公寓多种经营项目,制造多个经济增长点;

2.2商业属性

品质型商业:依靠一系列规模不大但品质精良的高端商业业态带来的附加价值、品牌塑造,建立高端社区的形象,吸引高端消费人群。

2.3建筑形式

(1)漫步式商业街

尺度近人,便于创造旖旎情调,符合高品质社区的悠闲气氛;提供大量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形成户外活动和娱乐的重点;可渗透性的、可穿行的街区做法,增强内部空间的可达性,吸取街道活力;加强视觉上的连接感和穿透感,便于城市空间解读;

参考案例一:神户马赛克商业街

提供美食、流行服饰品和娱乐消遣等90多种设施;

两层以下的小尺度建筑;

类似传统沿街商业的漫步式街区;

马赛克庭园作为主题景点。

参考案例二:北京三里屯

高档品牌的商户为主;

采用“开放城市” 与“开放建筑” 理念;

十多栋低层为主的建筑,高度与风格各异,街道尺度宜人,视觉感受丰富;

大量人性化的开放空间,提供优质景观和休憩家具;

时尚用品、时尚文化、时尚消费是它的主题。

(2)商铺模式

①行为心理与商铺模式的关系

行移动的倾向大于垂直方向的移动;通过主要门面及入口来定义功能空间的位置的倾向将内部空间感知为整体的倾向。连续逛街购物最多2小时即达到疲劳时间(可逛1万平方米左右营业面积的商铺);休闲、娱乐、餐饮等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滞留时间;商铺位置排序:

纯首层商铺>>一托二店铺>>纯二层店铺>>二托三店铺>>纯三层店铺

②选择纯首层和一托二为基本模式

店铺均有一层门面和入口;首层可起到带动二、三层一体销售的作用;店铺分割相对灵活、面积易于分档;销售亮点均衡;主力店可以带动整体商业氛围,并消化二、三层大量面积;

可支撑多样化的商业业态。

(3) 街道线型

①直线型街道

直线空间的街道,尽头无建筑,视线一览无余。

优点:街道空间整齐

缺点:空间单调,缺少吸引力

②直线对景型街道

直线空间的街道,尽头有作为对景的建筑,自然形成围合感。

优点:端头的建筑让街道更具吸引力。

缺点:空间单调,缺少吸引力

③折线对景型对景型街道

街道由折线空间组成,视线会看到更多建筑的主立面,街道的曲折能延伸空间感。

优点:空间相对多样丰富,趣味性更强。

(4)街道截面尺度

(5) 外部空间节奏

收放相间的形式,让空间产生对比和变化。空间形式的重复带来韵律感,空间形式的变化增加惊喜。

3、结语

社区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详细规划工作

1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

打造一个健康城市需要从其具体的内部构造出发,强调他们内在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增加其规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进行一个完美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应该从整个居住区的整体出发,对整体空间问题进行把握,给整个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从整体上来讲,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主要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其一,提高住宅的使用质量及适用性,确保各类型的用户都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来选择住房;其二,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居住区的修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行车与步行的通达能力,以保证健康人士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加贫困人群获得多种服务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公平性;其三,提高居住区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增加人们出行的选择、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进而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控制空气污染;其四,积极的增加人们在教育、就业、购物、健康以及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选择性,尤其是选择非机动车出行的人们;其五,积极的营造居住区的经济活力,增加区域内人们的就业机会,给整个城市区域提供必要的服务资源。

从上述健康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原则和目标来看,一个健康的城市规划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整体多样、安全可靠、便利舒适以及生态性的生活空间,在对各种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土地使用、基础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的和谐统一。

2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节能理念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国在能源消耗方面正日趋高涨。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的能源需求正以每年约2%的比率不断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印度等,能源增长比例更高,每年的比例都达到了5%以上。从世界能源消耗的趋势来看,世界能源在2050年的消耗总量将达到1975年的4倍。而所有的这些能源当中,建筑物的消耗就占到了能源总量的1l%~24%。

当前,我国的居住小区在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将所有能耗所占比例设置为20%以上;耗水量占到城市用水的30%;其占地面积达到城市整体用地面积的30%;居住区钢材耗费用量占到钢材用量的20%。其整体建设和规划能耗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钢材消耗量高出20%,建设过程中每拌和l m?的混凝土需要消耗水泥80 kg以上。我国的住宅区建筑总量已经超过了380亿立方米,而其中属于节能型住宅区的不到3%。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在住宅区的修建性规划时,应该积极的进行基于节能建筑住宅区域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以及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项基本内容都能够得到实施。这四项基本内容应该涵盖居住区所有的物质组成以及精神要素建设,贯穿在整个居住区的修建性建设和规划过程中。

3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TOD理念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与传统的“以小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同的一种规划和发展方式。从其基本概念来讲,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希望通过提高大容量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开拓出一种城市开发的新方式,通过综合、多样化的利用土地,实现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彻底的取代之前单调的土地使用模式。

3.1 反对功能区域的划分

在TOD理念之下,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时反对认为的根据区域功能来划分区域,提出在城市用地多样化以及功能混合的原则之下,将整个居住区的功能回归到功能和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层面。而具体的,针对居住区相对封闭的状态,应该积极的提倡一种以社区作为中心,构建、营造一个整体性的开发区域,在居住社区营造城市型的氛围。

3.2 凸显居住区“有吸引力中心”的地位

将整个居住区作为城市构建以及相关功能实现的接口,所有的建设都以居住区的功能需求为中心。这时,城市其他区域与居住区之间的界限明显的被弱化,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成为了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和城市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

3.3 加强各个TOD社区间的连通

基于TOD理念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城市中心和各个TOD社区相互之间的连通性。这时,公共交通就是一个有效的网络,是实现沟通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首选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通的规划。同时,为了鼓励居民出行是采用公共交通,该理念还提出了将一定的步行范围作为确定各个TOD 社区范围的方式。

总的来讲,基于TOD 理念的社区组织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各个TOD社区紧密的联系起来,确保所有的公共交通在各个社区当中具有完全的可达性。加之,在交通站点的设置以及空间方面的融合效应,社区中心可以在商业配套以及交通枢纽等方面将功能予以复合。其基本的组织模式可以这样概括――社区―TOD社区。由于居住区规模以及所处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也可以由单个或者是多个TOD 社区构成。

4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旧区改造的整体思路

根据居住小区道路运行实际情况,可分别设置南北绿化带或东西绿化带,对开放性的空间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将整个居住小区划分为多个单独的管理单元,并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确保住宅中各个院落空间的封闭性、私密性;为了减少由于外部交通而产生的干扰作用,在小区中可实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遵循“外向”布置原则;机动车的停车场,应采取“就近布置”方式,其结构主要为绿带和绿心相结合。

在设计方案时,除了做到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外,还应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电脑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建筑在各种布局中的日照强度,将试验结果作为最终制定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方案中,设计单元模型的平行道路,并分别与道路呈15°、30°;单元模型的前后保持垂直性距离,评估各种情况下的道路空间感觉、小区内部空间感觉等,将获得的数据作为方案参考。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主要由相关单位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条件等,由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负责具体编制,着眼于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个体利益最大化也是市场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么通过法人、团体和组织共同制定规则,也具有相应的特征;关于开发地块的大小,与开发建设的方法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统一开发模式,可以适当扩大地块范围,尤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地区均衡性发展。如果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修改,编制机关需要对修改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客观论证,对规划地段的利害关系各方意见进行分析,对原有审批机关呈交专题报告,经过批准之后,则可制定并执行具体的修改方案。

5 结束语

居住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下可依循的理念较多,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理念之外,还包括基于人本体验理念、空间和谐理念等。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居住区的设计需求,在一定的规划理念之下对各个建设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这是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设计方案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任继鑫.节能理念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