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1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科学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变成具体实践,用科学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利,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目的就是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在科学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继续解放思想,消除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思想误区,深刻认识没有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基础和源泉;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从而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当前,尤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有的地方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进行无序无度的开发,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且最终也会制约民生的改善。同时,还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既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兼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使人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2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要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即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利于人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信仰,有益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民生问题的改善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使人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形成努力工作与积极生活的态度,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些与社会和谐相生相伴的思想文化因素,有益于消除隔阂、达成共识,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3篇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落实举措。具体到民政部门,就是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到“四个突出”、履行“四大职责”,取得“四个效果”。

一、做到“四个突出”。一要突出为民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政根本在于为民。突出为民,就能使党委政府的部署很好地落实于民政。因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始终突出为民主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为民理念,强化为民意识,落实为民举措,提高为民本领。二要突出民政特色。民政特色在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尤其是维护好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维护好“三个群体”的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要突出实践载体。围绕市委确定的主题,扎实开展“保民生、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民政工作、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四要突出取得实效。务求实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更新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二、履行“四大职责”。一是履行救助补缺和福利普惠职责。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不断强化敬老院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及早出台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全面建成“慈善超市”和捐助工作站,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新建社会福利机构,继续实施“尊老金”制度,全力保障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履行优抚安置职责。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及时足额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维护涉军稳定;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水平。三是履行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职责。继续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专项检查,全面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指导社区开展“一门式”、“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强化民间组织监督管理。四是履行社会事务管理职责。不断提升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水平,积极做好行政区划、地名及勘界管理工作,继续深化殡葬改革。

三、取得“四个效果”。一是思想受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为民理念,增强为民责任,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实现科学发展。二是思路有创新。在提高理论认识、找准突出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指导发展、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有效破除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促进科学发展。三是工作得促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核心理念树立牢固,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核心职能落到实处,把“平衡利益、调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民政基础作用发挥到位。四是机制更健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民政工作的内在规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各项民政业务,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4篇

面对我国在收入分配和工资水平方面的地区和行业差距,劳动保障部将研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竞争性行业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进行调节,以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异。近几年我国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较大,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较快,但仍有人感觉工资增长速度不快。这是由于地区、行业差别,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有一定差距,在高收入者对工资整体水平拉动时,会有一部分人感觉不到工资的快速增长。另外,普通职工用于消费、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这样对整体收入的增加形成抵消,导致部分人对实际工资增加的感受也不那么明显。在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问题上,我国已连续三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中央决定还将再连续调整三年。

来源:中国商报

经济发展新趋势:

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新的转变。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已经看出了这种转变。有四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在实际中重点落实: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这四个协调,最终是要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相互统一。

来源:新华网

中国走进改善民生新阶段

十七大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更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民生时代的来临就体现在执政理念的变化中。在生活用品短缺的经济境况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逻辑。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新的短缺日益突出。此时,我们党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以人为本,主要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我们党全心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建设的着力点。当“民生”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细化为教育、就业等六大领域时,改善民生这一党的工作重点就进入了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层面,进入了加速推进的阶段。 来源:人民日报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5篇

检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检察工作,紧紧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抓好“两大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一条主线”,就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既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三个重点”,就是立足检察职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勇于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两大建设”,就是着力抓好检察队伍建设,强化检察工作的组织保障;着力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夯实检察工作发展的基石。

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三种意识”: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推动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深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服务大局观念

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服务大局观念。检察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的现实要求,就是要着眼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检察工作中,要用服务大局观念统筹兼顾各项检察职能,要跳出检察机关原有单纯的“就案办案”的老思路和部门主义、本位主义的狭隘思维,找准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加强法律监督的重点,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处理服务大局与履行检察职能的关系。在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的同时,要科学处理服务大局和履行职能的关系,自觉把法律监督的各项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之中,始终做到履行职责着眼全局,执法办案不忘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大局的新途径和新措施,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筹划、部署和开展检察工作,确保党和政府的大局工作在检察工作中得以贯彻和执行。检察工作中,通过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诉讼监督、集中处理涉检等各项职能的发挥,确实能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实现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共赢”的局面,这也正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工作的目标与目的所在。

以服务大局为重,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就是把办案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加以审视和判断,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努力扩大社会效果。讲究办案的方式方法,注意防止和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机械执法,保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严格执行法律,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又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有针对性地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建议,为服务大局、破解难题支好招,为实现克拉玛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关注和保障民生

树立民生意识,努力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基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报告作出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体现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开始系统全面地落实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突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的民生,具有三层含义:一是狭义民生,指满足吃、穿、用、住、行和生、老、病、死、学等生存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中义的民生,指在狭义民生基础上增加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三是广义的民生,是在中义的民生基础上,公民的人权、自由、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民主、民权内容。关注民生是检察工作的精髓和灵魂,检察机关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检察机关应牢固树立亲民理念,使各项检察工作着眼民生、保障民生,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检察干警要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解民忧、促民和,真正落实“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对检察工作来说,一是要严格执法。执法之要在为民,为民之要在依法。要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在办案中既要注重实体公正,也要注重程序公正,把每件案件的办理,当作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维护程序独立的司法价值,以程序合法保障实体公正。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检察机关而言,诉讼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一方面通过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检察权,有效地打击、惩治和预防犯罪,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在执法活动中自觉把人权保护贯穿于诉讼活动和检察机关的执法过程之中,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执法,客观公正。三是牢固树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要完善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和案件督办制度;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人大代表到检察院参观,了解、熟悉检察机关的办公、办案、生活环境、设备和程序、内容等,不断增强检察工作透明度,让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理解检察工作,支持检察工作。

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关注和保障民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还比较复杂,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则是专门性很强的职能性工作,检察机关关注和保障民生,应当以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基础,以解决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民生问题为重点,不能泛化,不能脱离法律监督而去关注民生问题,更不能越俎代庖,同时,还要认识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要始终坚持并用以指导检察工作实践的理念。为此,我们一是充分发挥批捕职能,严厉打击涉及民生问题的盗窃、抢劫、杀人、绑架、敲诈勒索等严重侵犯群众人身权益与财产权利的刑事犯罪,坚决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的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以及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严肃查办城市建设、医疗服务等领域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三是要履行好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法律监督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在民事行政案件中侵害弱势群体利益案件的监督,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只有真正把检察职能延伸到基层,延伸到人民群众中,把执法为民宗旨落实到检察机关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树立科学执法观,推进执法理念的转变。一要狠抓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要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去武装干警头脑。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干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公公正正执法,始终保持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政治本色。二要结合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实际,不断转变检察执法理念。树立平和执法的理念、人性化执法的理念。引导干警纠正和克服“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等观念和倾向,进一步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现代执法理念,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切实将执法为民的观念根植于每位干警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执法活动的每个环节。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6篇

1.特困救助有新水平。一是搞好扩面提标,落实全省城乡低保统一指导标准,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二是推动政策创制,争取把 “支出型”贫困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救助范围,推动低收入家庭认定成为住房、教育等政府性救助的前置条件。三是继续资源挖潜,发挥好慈善、福彩事业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改善民生。

2.社会管理开新局面。一是完美社区建设有成果。按照“一本四化”(以人为本,居民自治,社区设施完美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服务便民化、社区和谐文明化)的思路,构建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二是社会组织有拓展。推行4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巩固并扩大社会组织党建成果。三是行政区划调整有进展。搞好部分地区乡镇改设街道工作,积极推进津__融城。四是双拥优抚有突破。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创新“双拥”活动形式,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打好基础。

3.公共服务上新台阶。一是服务人性化,在所有基层服务场所开展人性化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民政对象满意度。二是政务标准化,探索建立民政政务服务统一标准,在全市民政系统推行标准化服务。三是设施完备化。加快推进养老、基层、殡葬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确保2017年前80%的乡镇建立农村托老服务中心、50%的村(居)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个乡镇建立规范的民政服务平台,完成全市殡葬服务体系整体改造升级。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7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推进基层和谐社会建设,既应吃透中央精神,体现共性;又应立足自身实际,突出个性。浙江省安吉县注意联系民情、发挥优势、创新方式,大力倡导和培育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理念,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联系民情,大力倡导和培育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和谐社会,应倡导和培育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理念。安吉县联系社情民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和培育三种理念:一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离开了发展,没有物质基础,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无从谈起。二是生态优先的理念。安吉是全国闻名的“竹乡”,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民生为本的理念。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应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挥优势,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对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吉县坚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促进和谐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生态影视基地、竹海艺术团、威风锣鼓等已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二是实施精品工程,培育文化品牌。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具有鲜明安吉特色、代表安吉最高水平的艺术形式,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注重保护和开发名城、名山、名居、名茶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大力加强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创新方式,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以“谋和谐发展、创和谐安吉”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一是开展“知和谐、议和谐”活动,统一思想认识。重点是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会中央精神,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内涵的理解,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二是开展“讲和谐、创和谐”活动,提高创建水平。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各部门、各单位争创“敬业爱岗、服务一流”的和谐机关、“致力创新、和谐创业”的和谐企业、“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和谐社区、“尊师重教、勤学明礼”的和谐校园和“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和谐农家。三是开展“激和谐、促和谐”活动,推动结对共建。鼓励文明单位与村镇、与农户开展结对共建,通过结对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和谐建设、人人共享和谐成果的良好局面。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素质教育;校园建设

学校管理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同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也应融入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富于时代变革的内涵。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学校在加强对人的管理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存异的辩证关系,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明确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校领导娴熟的工作方法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时代意义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其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措施

(1)队伍建设上要倡导团队精神。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注重倡导致力于集体的乐业、敬业和奉献的精神。在班子建设上,要注重倡导增进团结、顾全大局,体现集体主义精神。校领导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有争挑重担的协作精神;力争上游、忘我工作、真抓实干的奉献精神;奋力拼搏,大胆探索,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钻研精神。能做到先做学生、后做师长,循循善诱的新一代教师。

(2)教学管理上要讲究科学规范。教学管理中,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将心比心,进行心理互换,以取得协调配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一定要注意把培养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在学校管理中,要积极实行目标管理,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强化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学生管理中,要积极践行育人为本、育才为重的思想,努力寻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3)学校管理上抓好细节。面对“一日千里”的教育发展,校领导在工作作风上要率先转变,学校要进一步注重品牌建设,增强教育服务的影响力,注重环境优化,增强学校的亲和力,注重主动发展,增强办学的进取力。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他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校领导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对症下药,所以,建设和谐校园,离开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在日常教育中,悉心引导学生会欣赏并去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要注重活动课程实效,拓宽学校特色教育层面,让全体学生健身,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活动课的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积极面对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坚定健康,昂扬向上的人格,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

(4)以学生为本,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德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完善教育设施,树立生本思想,建设和谐共生共荣的新型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使和谐学校成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乐园。

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创建安全第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安全自救、逃生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