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指数 计算方法 固定权数

1 几种主要价格指数

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指城乡居民购买支付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的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一般说来,05%时,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家相应将出台货币紧缩的政策,如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

1.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居民的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以及消费和积累的比例。

商品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品、化妆品、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燃料、建筑装潢材料、机电产品等十四个大类。

1.3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外贸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收购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作为制订和检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依据。

1.4 工业品价格指数

工业品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反映与生产者所购买、出售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的一种相对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

1.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商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

1.6 房地产价格指数

房地产价格指数是反映房地产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相对数,即房产和地产的总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与城镇居民和其它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它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开展房地产价格调查,编制房地产价格指数十分必要。

1.7 股票价格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就是用以反映整个股票市场上各种股票价格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简称为股票指数。它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由于股票价格起伏无常,投资者必然面临市场价格风险。

2 价格指数的计算

2.1 一般计算方法

例:某零售商店5种商品销售量及销售价格情况

根据以上情况计算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由于各种商品使用价值、计量单位不同,把它们的价格直接相加后进行综合对比没有经济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制指数时,必须把销售量给固定下来。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4.16%

2.2 特殊情况的计算

上边的计算公式,要求占有全面的统计资料,而全面的统计资料在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取得。在统计工作中,要搜集到全面商品不同时期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显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统计实践中,可采用如下办法计算指数。

设K为个体价格指数,则k=p1/p0

p0=p1/k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还用上例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计算如下: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4.16%

2.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

①将居民消费的商品分成八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下分若干中类,中类下分若干小类,再在各小类下选出若干代表规格品。②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开支占总支出比重计算得到固定权数。③根据调查取得选出的代表规格品价格资料,计算不同层次的价格个体指数。④用固定权数计算全部商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因为CPI是一个综合类指数,我们需要得到类中每一类样本的价格指数。如食品类价格指数,调查的样本食品有许多种,分别计算每个单项食品的价格指数(报告期平均价格与基期平均价格之比即可得到),然后再将单项价格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得到这一类商品价格指数。其它大类的商品价格指数同样可得。

例:某年某地区的零售商品的价格个体指数及固定权数资料如下,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数中样本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

各种商品价格与服务的个体指数及固定权数表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104.62%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2篇

(一)生产型增值税的缺陷

1.不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的制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初衷是保证财政收入规模,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根据规定,我国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能计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予扣除,因而企业投资的税负较重,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对当期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一次抵扣,因此,它客观上会刺激投资的扩张,有利于资本形成,刺激经济的增长。

2.生产型增值税会导致重复征税,从而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

生产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计人固定资产成本,因此会导致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例如,某企业购入一台价值10000元的生产设备(不含增值税),支付增值税1700元,则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11700元。该生产设备的使用期限为5年,每年生产并销售的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资产价值为2340元(假设产销平衡),对这部分价值征收的销项税额为397.8元,5年合计为1989元,与购入设备时所支付的增值税元相比,增加了289元。但增加的289元并非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创造了新价值,而是因为将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然后以折旧的形式计入产品成本,最终转移到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销售额中,从而导致税上征税的结果。

3.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以及其他高投资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以及投资较大的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固定资产投资较其他企业要高得多。征收生产型增值税的后果是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以及高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抵扣,不利于这一类企业的扩大再投资和设备更新。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更新非常快,基础设施以及高投资企业投资非常大,因此,生产型增值税极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和高投资企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固定资产投资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税负上负担要小得多。

4.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

如前所述,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这样,在增值税税负成本上,这些国家的产品就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我国要低。中国加入WTO在即,对企业征收生产型增值税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西方国家以出口高科技产品、汽车等机电设备为主,中国高科技企业、高投资企业将面临内外夹击的窘境。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经济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科学技术通过物化为生产工具的途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是构成固定资产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新技术和设备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日渐上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传统工业上,还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开辟新技术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多年来,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允许扣除,使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税金负担额高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抑制了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的投资,使原本落后的基础产业发展更加滞后,整体发展水平低,这是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相悖的。

(2)降低税负,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

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是在1953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主义工业化初始阶段建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流向和生产计划的制定,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的。从1978年党的以后,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承包制、租赁制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是企业行为短期化,少数经营管理者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无视固定资产的运行状况进行掠夺性生产经营,更谈不上固定资产再投资。目前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性能差,生产规模小,能源原材料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丢失。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投资,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

(3)缓解物价不断下降的局面

物价下降并非好事。在现实生活中“谷贱伤农”的说法同样适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在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的同时,一些传统的产业部门,也在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投资数额的增多,大量先进机器设备进入生产过程,使社会购买力提高,扩大了投资中所需商品的需求,缓解了物价下降和产品销售困难的局面。

(4)实现出口彻底退税,增强国际竞争力

按照国际惯例,出口产品采用零税率,使本国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奖励出口的重要措施。我国出口产品对其所缴纳的增值税也采用退税制。由于我国在增值税计算中不抵扣固定资产价值部分,所以在退税金额中也就不包括为生产该产品而外购的固定资产已缴纳的税金,这样采用同样税率的国内商品征收的增值税金额就会比国外同类商品所负担的增值税金额高,增大商品的内在价值,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消费型增值税遵循终点退税原则,能够实现彻底退税,提高商品的内在使用价值,降低内在价值,商品价格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本国的生产状况,增强国际竞争力。(5)解决重复征税问题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当期购进固定资产,使一部分税款作为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分期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成为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带来重复征税。尤其是基础产业投资大、产出大、抵扣小、税负重,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当期购进固定资产,实行终点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

(6)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原则

按照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但外资企业购进设备类固定资产可享受退税或免征的优惠条件,从客观上形成内资企业在使用生产型增值税,而外资企业在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内外资企业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消费型增值税的使用,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均加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部分,享有同样的税收政策,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2.负面影响

(1)使税收收入在短期内急剧减少

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税收,近几年增值税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以折旧部分进入生产经营成本的固定资产连同增值税税额就会从原来增值税税基中退出,由此导致增值税税基减少,并相应减少增值税收入。当年减少的增值税收入额为当年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折旧总额x17%。根据1998年统计数字,我国固定资产增量为3945.48亿元,按6%综合折旧率计算当年计提折旧236.73亿元,影响增值税收入减少40.24亿元。

(2)加大资金需求和劳动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消费型增值税的采用,扩大了固定资产的需求,导致资金需求量增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所需生产人员减少,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大,同时对就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的提高,使一部分人就业机会可选择性减小。虽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短期内会减少财政收入,但由于投资加大、技术进步、现代税收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税务机关的交叉稽核和审计更为有效,税款流失减少,在总量上财政收入增长仍能得到保证。虽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压力增大,但在一定时期,投资总量增大,生产规模扩大,就业机会也在增多。并且,由于整个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使就业总量增大。尽管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最终目标,但其并非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应客观评价,并抑制其负面影响,使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增值税的概念及类型

自1954年法国正式提出了增值税这一全新概念并首先实行后,由于其表现出税基宽广、征收成本较低、增加财政收入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将其作为本国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应税劳务的增值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所谓增值额是指纳税人通过自身劳动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额,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大于购进商品或取得劳务时所支付的金额的差额,相当于商品价值(CVM)扣除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之后的余额(VM)。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则,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对于纳税人的生产资料中的非固定资产项目,如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燃料、动力、包装物等,都是允许扣除的,但对于购入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是否扣除,则不尽相同,增值税也因此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无忧财务,财务人网上家园生产型增值税。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整个社会来说,课税的依据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因其课税范围与国民生产总值相一致,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即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当期的折旧部分加以扣除。就整个社会来说,课税的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即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一次性全部扣除。就整个社会来说,课税对象实际上只限于消费资料,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总之,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最终目标,基于我国目前基本国情及消费型增值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积极稳妥地加以实施。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江苏省;碳税;低碳经济;行业经济;影响;结论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但这一发展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上,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成为目前公认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征碳税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学者就碳税征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娄峰(2014)[1]利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通过研究2007-2020年,分析了碳税水平不同、碳税征收方式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的情况下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和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如果在能源消费环节开征碳税的同时,对居民所得税税率进行降低,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这样就实现了碳税“双重红利”效应。栾昊(2013)[2]利用Meta方法,对导致研究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幅度的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选择及其碳税税率的设定是导致评估差异的主要原因。和李亚(2011)[3]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采用1999-2008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部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征收碳税与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征收碳税对我国有的行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利于有的行业的发展。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针对碳税征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学者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的数据,利用不同的模型进行了分析。本文将采用更具优势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以江苏省为例,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碳税征收对各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原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了研究碳税征收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本文将传统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具体如下:

Y=KLECTCe (1)

方程(1)中,变量Y、K和L分别表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投入,EC和TC分别表示能源消费和碳税税额。首先,将方程(1)转化自然对数形式:

InY=αInk+βInL+?字InEC+δInTC+c+μ (2)

方程(2)就是碳税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之间的数量模型。其中,参数?琢、?茁、?字、?啄分别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和碳税税额的弹性系数。

二、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构建,本文共使用了江苏省16个行业的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和碳税税额等具体指标。本文所选数据为2000-2015年16个行业的情况,具体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统计年鉴》等。其中,碳税税额由能源消费量、单位CO排放量和CO税额相乘计算得到。通过计算得出数据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的碳税系数股指为负数,表明碳税税额的增长和其行业经济成负相关,征收碳税阻碍其发展;而其他行业的碳税系数指数为正数,征收碳税不影响其行业经济发展。如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它们的碳税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21和1.02,说明碳税税额每增长1%,房地产业的经济增加值就会下降1.21%,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经济增加值就会增加1.02%。估值系数的大小反应了征收碳税对行业发展影响的程度。如:房地产业和采矿业得估值系数分别为负的1.21和负的0.36,说明对发地产行业的不利影响大于采矿业得影响。总的来说对高污染和能源消费比较高的产业不利影响较大,对科学研究和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信息传输行业是有利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推动碳税的目的主要在于抑制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本文针对碳税征收对江苏省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就现阶段的江苏经济水平,开征碳税对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不一,不建议现在开征碳税。在经济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抑制原来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型发展,转化为先进技术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机能源、生物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物流、商贸等就业机会多、资源消耗低、带动经济增长的行业。

[参 考 文 献]

[1]娄峰.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碳减排影响的模似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84-96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城;系统动力学;交通;经济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two cities”pattern of mainly downtown for major city and new district for vice city came up by Lanzhou city,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nzhou by the traffic on macro-level between two c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society economy, employed population, traffic, we established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road accessibility's impact tendency on the economics of Lanzhou city between two cities, we collected the data extensively, ensured the parameters of each subsystem model, made the in linear analysis of total output value and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by using of SPSS.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in Lanzhou city, the policy scenario adjustment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Simul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increase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atio, establish convenient and high-capacity road between new district and major district in Lanzhou, shorten the distance economic region between two cities,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between two cities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the first industry but has a great promo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Key words: two cities; system dynamic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0 引 言

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强调并重点部署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进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必然对作为重要先导的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发展中,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区域经济良好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某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在多方位、多层次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系统动力学更为适合研究经济模型,它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微观层面上的局限性。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根据这一规划,兰州市定位为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由此确定到2020年,兰州市将建设形成“双城”格局:主城为兰州中心城区,副城为兰州新区。在此背景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兰州市新城区与主城区的交通通达性与兰州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各个反馈机制建立交通通达程度与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政策情景调整仿真,助力兰州市“双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入我国的。在近四十年里系统动力学在区域经济与交通的相互关系研究方面,F.W.C.J. van de Vooren[1](2004),在分析经济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分别对增大道路通行能力、增加交通运输费用、发展公共交通这三个情景展开分析,论文认为投资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行将会造成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的增加,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王利芳[2](2005),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道路客货运输需求供给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的系统模拟研究,从而定量研究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变化规律。赵旭[3](2007),以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基础,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增加交通运输投资比例、调节产业结构、增加投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模拟。吴群琪[4](2010)、李婧[5](2007)都在研究中引入了“运输通道”这一概念,但具体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以高速铁路对综合运输通道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高速铁路不仅加快了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相互衔接,而且可以使各交通方式在结构上达到最优;后者主要利用空间经济学引力理论,通过建立经济影响模型来定量估算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张敏[6](2010),以经济圈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圈交通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关中―天水经济圈为例建立系统模型,论文认为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而提高公路投资比例对GDP的推动作用最明显。Edward Calthrop等[7](2011)对交通运输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仅局限在交通运输系统内进行投入产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投资方式和劳动力市场都将对交通运输投资的净收益产生巨大影响,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在税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谢伟杰[8](2011),充分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珠江三角州的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贡献。庞金燕[9](2014),探究了同城化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以X区域为模型的研究对象,建立同城化交通对X区域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认为建设同城化城市间的交通干线,将会加速X区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

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了研究,不论是从定性方面还是从定量方面,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基于“双城”的背景定量研究“双城”的连通程度对经济的影响还鲜有人涉足。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系统要素的确定是建立模型的前提与基础条件。从宏观上确定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交通通达程度对兰州市经济的影响因素,建立社会经济、就业人口与交通投资政策等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而确定该系统的边界时,由于城际铁路刚开通,还没有相关的数据供参考,所以只考虑了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主要运输载体―公路的连通情况。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相比上面的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运动系统。兰州市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交通通达程度和兰州市经济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演进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

3 参数的确定

在确定参数时,通过回归分析、表函数等方法来确定,如表1所示为各参数之间的方程关系式。

除了表内的参数外还有交通影响因子1、2、3,而这三个因子均使用表函数(公里里程)。

3.1 社会经济参数

所谓模型参数估计,就是调试模型的过程,不断改变模型中的参数,观察模型的行为随时间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则说明仍然需要继续调试参数;当模型参数继续增大或减小,模型的行为都不随着改变时,认为这个临界值就是模型的参数值。

(1)初始值的确定。根据《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确定模型初始值,以2011年统计的数据为例,其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量如表2所示。

(2)选取《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中2009~2014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3所示。

为了得到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关系,设GDP为自变量,固定投资总额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方程式Y=1.081X-509.214,R2=0.982。说明该回归分析有效。如图3所示。

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和表4、表5可知,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近几年变化幅度很小,因此各取2014年的增长率0.09和0.1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异常,但还是取2014年的增长率0.01。

3.2 就业人口参数

本文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兰州市三产就业人口的比例以及就业人口数量。下面根据《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来估计就业子系统所需参数。

由表6和表7可知兰州市2008~2013年兰州市一产就业比例逐年下降,二产就业比例在26%左右徘徊,三产就业比例稳步上升。因此在模型中假设三产就业比例在短期内增长幅度不大,取二产就业比例为26.75%和三产就业比例为53.05%。

3.3 交通子系统参数

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道路建设有兰秦快速通道,全长51公里,投资为51.1亿元,2013年5月开建。白银至兰州新区至永登公路,全长83.1公里,投资69亿元,2014年开建。中通路,全长84.25公里,投资170.55亿元,2015年开建。

兰州新区至兰州市主城区的道路里程在2011年已有的道路为中川机场至西固快速路、省道201线、中川机场至城关快速路等三条,总里程为157公里(此数据是从谷歌地图中测量所得)。

4 历史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对该模型进行历史检验。本文对2011~2014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对2011~2014年三大产业GDP的仿真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分析,相对误差均小于5%,符合历史检验的要求,因此该模型可以代表系统运行的情况。

5 模型的仿真模拟

正如MATLAB被称为矩阵实验室一样,系统动力学也被称为政策仿真实验室。通过变动模型中的交通投Y政策因子,来观察结果的输出并与基础情景进行比较,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

5.1 基础情景

根据兰州市基础数据标定的参数值、初始值等参数输入模型,运行本模型。其仿真年限设定为2011~2025年,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因为GDP1的曲线变化在图4里不是很明显,所以把GDP1的输出结果单独显示,如图5所示。

由模型输出结果分析可知,兰州市三大产业年生产总值在未来将保持迅猛增长,由表9可知2018年的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到2025年,生产总值相比2018年又翻一番。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到2020年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4.9%,这与兰州市人民政府报告里的发展目标一致,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如图6所示。

5.2 基础情景与情景一的对比分析

为了仿真加强“双城”交通连通程度对兰州市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交通投资比例,在基础模型中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上增加0.1,将输出结果与基础情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情景一的结果如表10所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总需求结构;负面影响;政策建议

一、 引言

总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内总需求是指在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总需求不足将会导致经济的萧条或内需不足。总需求变动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结构变动,二是总量变动。虽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总需求变动常常以总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其基础和前提却是结构变动。近年来,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不平衡,投资和净出口贡献率相对较高,消费贡献率有所下降。这种不平衡的需求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动力问题,要从分析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入手。

二、 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情况

总需求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构成,这三项也俗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1.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我国GDP构成的三大要素中,消费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2001—2011年间,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48%以上,超过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但是,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从2001-2010年呈下降趋势,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61.4%持续下降到2011年的49.1%。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①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GDP的构成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71.2%,企业投资为12.3%,政府支出为20.3%,净出口为- 3.8%,与美国这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水平还处于低水平。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了5414美元,但居民消费率却仅为35.4%,比“钱纳里标准”约低了26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1—2010年间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没有过多的波动变化。在最终消费率中,2011年我国政府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为16.7%,比上年增长2.2%,可见政府的购买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很大。

2.投资需求。从我国总需求结构来看,我国投资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处于较高水平,至2003年起一直处于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投资支出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2009年政府投入4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刺激危机时期国内的经济,导致当年的投资贡献率高达87.6%。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114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说明我国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3.净出口需求。在我国加入WTO后,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稳步提升。200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为38.7%%,2007年达到62.6%,之后虽有所降低,但2011年外贸依存度仍然达到50.8%。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合作。虽然净出口的提高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它易于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净出口额下降,对GDP的贡献率为-37.4%,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三、 总需求结构非均衡发展状况及负面影响

虽然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平均在8%左右,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但是当前中国的总需求结构的失衡导致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投资效率低,收益率下降,宏观风险增加。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这一领域的投资过度,从而与居民消费相隔较远,使得投资宏观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连续下滑。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3.6%,而2010年该指标是52.9%,2011年则是42.8%,连续2年该指标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表明投资效率的降低是过度的投资所造成的。这类低效率的投资,还隐含着相当的财政、金融风险。在我国,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来源于政府长期建设国债,过度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加重国家财政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内外需求不均衡,对外依存度过高。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依存度均为53%,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国出口需求规模过大和出口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消费与投资需求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四、 促进我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存在的失衡问题,结合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必须将我国总需求结构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上来,在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消费需求的调整。在“高投资,低消费”的失衡结构下,提高居民消费边际倾向,扩大国内需求成为了首要任务。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措施包括: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二、调整税收;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45,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表明我国收入分化现象已比较严重。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税收上,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增加税种,如财产税、遗产税等。在社会保障上,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制,使居民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边际倾向。

2.投资需求的调整。中国投资需求的调整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规模调整,与消费需求匹配,不致引起产能过剩;二是结构调整,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消费结构匹配,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重点在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环保产业。在规模调整方面上,我国要建立健全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投资的适当增长。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合理的投融资方案,确定投资方向,重点在于新兴产业,避免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在投资结构方面上,我国要完善私人投资体制,增加私人投资渠道,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上,这样既可以带动私人投资,也可以杜绝政府投资的完全垄断。除此之外,完善金融市场,提供更多新的投资渠道。积极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多设置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服务,如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体系,还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私人投资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项目建设。

3.净出口需求的调整。为了平衡我国内外需求,出口需求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调整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出口需求规模,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于净出口需求的调整,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税收制度,例如调整出口退税率。(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莲,2008:《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探析》,《税务与经济》第1期。

[2]林哲、毛中根,2005:《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分析》,《学术月刊》第5期。

[3]尹艳林,2003:《当前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分析》,《 宏观经济研究》第9期。

[4]王春雷,2012:《促进总需求结构调整,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财政金融研究》第6期。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6篇

一、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分析

去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向全球市场蔓延,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引发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比原先估计的要严重。受到美国经济的拖累,全球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趋于回调。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过高估计和过度反映。

第一,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但应对衰退的政策调控力度也在加大。去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就已显现,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回落到0.6%,全年增速回落到2.2%,增幅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从近两个月的指标看,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仍在加大。一是失业率持续上升并达到历史新高。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去年12月份失业率升至5%。为2005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消费增长明显放缓。个人实际消费增幅从去年3月份的3.7%下滑到6月份的1.4%和年底的0.5%左右。三是住宅投资持续下降。美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左右,去年住宅投资同比下降0.97%,第四季度下降1.18%,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减速的压力。四是金融服务业利润水平明显下降。金融服务业利润水平通常是其他行业的3~4倍,花旗、美林等金融巨头接连报出大幅亏损的信息,表明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加大。与此同时,美国应对衰退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去年底,布什政府与房贷机构达成一项对部分次级房贷冻结利息5年的协议。今年1月份,美联储两次大幅降息75和50个基点,2月中旬,美国国会批准了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尽管从短期看,美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增长放缓,但要看到,美国应对经济衰退的调整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会发生作用。

第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但新兴国家强劲增势将缓和全球经济减速压力。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贸易对象国有直接的影响。据预测,西方七国集团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证券亏损额可能会增加到4000亿美元,大大超过原先估计的1000~1500亿美元。美国消费市场大约占全球市场的37%,美国进口需求萎缩,使整个发达经济体外部需求下降。欧洲中央银行研究表明,美国内需每下降1%,欧洲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25%。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短期化趋势明显,政策差异性扩大。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可能因全球经济增速趋缓而回调,从而减缓通胀压力,但粮食会依然紧缺,原油价格仍将处于高位并可能发生新的振荡。受美国经济趋缓、金融市场动荡和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世界银行今年初发表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低于上年预测的2007年3.6%的增长率。但也要看到,东亚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势依然强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经济的过度下滑。

第三,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于以往,但也不能高估这种影响。过去5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繁荣期。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外需空间是分不开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中国制造”产品远销世界,使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近30%,自2004年后,我国出口额已稳步上升至全球第三位。2002年。2004年,我国年均贸易顺差为300亿美元左右。200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升至1775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9%、74%和48%。按可比价格计算,外贸顺差对我国GDP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7个百分点。对美贸易顺差一直是我国净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在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中,对美国的顺差比重高达81.3%,2007年依然占到62%。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已使我国无法置身于全球经济之外而独善其身,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但是,目前仍不能过高估计这种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与新兴经济体联系的加强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完全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缓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外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有效扩大内需和平衡内外需关系的能力。

第四,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但也会成为出口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减速,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据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幅预期为10.5%左右。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速0.5~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全球经济体减速的影响,外部输入性因素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的回落,这将有利于我国偏快的经济降温。与此同时,外部输入的减速压力,也可能促使我国加快出口结构调整、促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需空间缩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将促使我国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包括资源在内的资产价格普遍下滑,为我国海外投资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国可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新的外需空间,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二、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传输和能源供应造成了较大影响和损失。但从总体上看,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影响程度将随季节变化和交通运输的恢复而明显减缓,不会改变全年经济的基本面,但造成的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是短期的,对全年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不大。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电网中断,使工业企业停产和建设项目停工。但这次灾害主要发生在1~2月份,正值全年假日最集中的时期,企业生产活动明显减少,建设项目施工恰逢“淡季”,造成的生产损失较为有限,随着季节转换和交通运输恢复,雨雪冰冻灾害的不利影响将明显减缓,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影响十分有限。与2003年“非典”影响比较,这次灾害持续时间较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人们的心理预期比较稳定,对经济的冲击不会很大。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将直接拉动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的基本建设投资,一些地区为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会开足马力扩大生产,并扩大投资规模,反而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是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但不会影响全年农产品供需平衡。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月23日,因低温冻害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绝收253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约占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的40%。但灾害影响是结构性的,在区域上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四川5省,其受灾面积占受灾总面积的2/3:影响较大的品种主要是油菜、蔬菜、柑桔等作物,小麦主产区在北方,所受影响较小。从全年看,雨雪冰冻灾害对全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需影响是有限的。截至2月12日,农作物受灾面积只相当于2000年~2006年的全国平均受灾面积的1/4左右。随着春季来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与此同时,雨雪天气也缓解了南方大部分省区的旱情,对大部分作物的增产效应有可能超过减产损失。如果2008年不再发生超过正常年景的异常自然灾害,我国农产品供求总体仍将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三是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高农产品价格,使通货膨胀压力更趋加大。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交通受阻、成本上升等因素,将使受灾严重的南方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比灾前有明显上升,北方地区农产品尤其是南方反季节供应的蔬菜和南方生产的水果价格有小幅上涨。由于南方农产品恢复需要一定周期,预计灾后农产品价格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位。生猪养殖受到较大影响,猪肉价格可能延迟到秋季前后才能回落。总体上判断,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对今年一季度的价格水平会有较大推动。据测算,去年农产品涨价对今年一季度价格的翘尾影响为5.3个百分点(各月份分别为5.8、4.8和5.2个百分点),加上雨雪冰冻灾害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预计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能在7%左右。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处于高位,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生猪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会进一步加大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对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影响全年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量化宽松 失业率 资本外漏 结构转变

一.引言

2011年6月底,实施期间长达8个月的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完结,美联储此举意图通过降低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以增加企业信心,并促进就业市场的复苏。究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降低失业率,防控通货紧缩是否具有效果,有多大程度的效果,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Bernanke、Reinhart和Sack研究了大萧条期间利率政策的无效和货币供应的紧缩,认为对付危机应加大货币供应量;李娅,温连青(2011)认为该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现状及通缩趋势,但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增加通胀压力;韩会师(2011)也认为美国的宽松政策并未有效刺激本国信贷增长及投资扩张,却助长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前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2011)表示,美联储量化宽松的经济措施除了使美元走弱、刺激美国出口外对美国整个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1)量化宽松的含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最初被日本和英国的中央银行所使用,其应用的背景是在常规的利率水平已经下调到零附近,利率政策用尽,为抵御经济进一步下滑而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政策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

所谓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也被简化地形容为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商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账户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

(2)量化宽松预期政策的效果。其效果是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期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与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相比较,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持续期也较长。

(3)美联储量化宽松的两次实践。2008年11月底,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开始实施,并于2010年3月结束。美联储总共购买了12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约17250亿美元。从此次效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国金融秩序,恢复投资者信心,对于经济的复苏起到了良好的刺激效果。

然而2010年8月以后,美国经济复苏再度乏力,核心CPI跌幅加剧,,9月份美国的CPI较上个月仅上升了0.1%,除了波动的食品与能源价格外,物价已连续第二个月几乎“纹丝不动”,与一年前相比,总体物价水平仅上涨1.1%,核心物价仅上涨0.8%,为1961年以来最缓慢的年份。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于11初开始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次年6月底完成6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至于此次的政策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但美联储理事布拉德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将之后6-12个月才显现。QE2是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计QE2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将会有6-12个月的时滞效应。

三.量化宽松政策的经济效果评价

尽管美联储第一轮的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但QE1是完全基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对于稳定金融秩序和刺激经济复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到现在为止,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三年多,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再度疲软。在后危机这种背景下继续实施QE政策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了,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美国信贷资本的大量外流;由于美联储0-0.25%的近乎零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在资本天然获利动机的驱使下,美国金融机构并未将资金用于启动国内信贷市场,而是涌向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美联储投放的巨额资金产生了一定的“漏出效应”,并未全部作用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失业率的下降。受经济不景气和投资信心不足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收缩国内信贷,增加海外债权。

(2)国内企业倾向于海外投资;量化宽松政策的本意是重振投资者信心,恢复国内企业的生产,以此来降低高失业率。但数据表明,实体企业在危机后更倾向于投资海外的新型市场经济体国家,以此来规避国内消费不足的困境。图1表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国内投资总额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尤其是居住类投资,这就使得量化宽松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的海外投资季度增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

图 1美国国内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季度数据(单位:十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利率上调 因素分析 合理性

1 理论依据

利率是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杠杆,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也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关系。一般利息高低是与投资回报率相关联,社会投资回报率高,利息就会相对高些,社会投资回报率低,利息也就会相对低些。运用利率杠杆,提高资金使用价格成本,既可以纠正资金价格扭曲的状况,又可以有效地遏制快速增长的投资,还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减轻居民储蓄的损失,并可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1.1 利率上调的最佳时机

利率上调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态势。态势强劲,投资旺盛,上调利率;反之,下调利率,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二是物价指数上涨态势。如果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银行就会加息。三是全球加息态势,尤其是美国加息动作。美联储加息必然会带动其他国家央行加息的步伐。

利率上调过早,有可能在其它货币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时加速经济下滑,也可能导致国际热钱的涌入套利;利率上调过晚,有可能使经济过热现象难以遏制,物价指数继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也可能导致国内资金流出和国际投资降低。

1.2 利率上调的最优幅度

具体实施过程可按三种模式进行:一是渐进式,即按每次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的方式进行。因为每次调整0.25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是微小的。据欧洲央行(ECB)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欧洲,利率每升高0.25个百分点,三年内最多可使消费减少0.1%,而企业投资的减少幅度也只有大约1%。二是震撼式,即每次利率上调至少在0.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混合式,即0.25个百分点与0.5个百分点混合使用,此方式的实质是“酌情而动”,也是渐进式与震撼式的补充方式。

一般情况下,利率调整幅度不宜过大,成熟的利率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进行微调,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小幅多次调整利率,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通过改变心理预期,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最终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操作上要把握好“供给适度、增幅稳定,及时预调、小步有序,灵活微调、少用猛药”的原则,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基准利率调整通常一次为0.25~0.5个百分点。

1.3 利率上调的最佳形式

利率上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形式是直接提高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动。在基准利率体系中,调控效用最大的利率一般是再融资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许多西方国家的再贴现利率是最主要的基准利率,货币政策执行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宣布提高或降低再贴现,来实现对银行的紧缩或放松,并通过再贴现灵敏的“通告效应”,引导商业银行的利率和其他利率变化。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全面实施存贷款利率浮动制度,达到有效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的要求,进而实现宏观调控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目标。

2 此次利率上调的合理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那么,此次上调利率是否合理呢,结合上面三个方面,我们加以分析。

影响加息的因素首先是CPI(消费价格指数)。导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粮价、住房、医疗、教育等增长较快的项目,虽然衣着、耐用消费品、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价格仍在下跌,但与固定资产投资激增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在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费用高的情况下,由于对工资收入增长不乐观,普通工薪阶层将增加储蓄比例,减少或不增加非吃住类的消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9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5.2%,1~9月数据见附图。

连续4个月CPI保持在5%以上了,与同期银行利率相比已经连续9个月负利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则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国内投资势头不减。国际大宗原材料、原油价格都在上涨,对国内下游产品的价格会产生拉动影响。而房地产投资热本质上是资金价格水准的问题——钱太便宜了。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急速下降的过程,即由年初53%涨幅,仅3个月就下降到34.8%,到11月末,跌到28.9%。投资增速虽然已经下来,但并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其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经营机制、运行机理等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工业品价格与这些领域的过度投资密切相关,而货币增长会构成这些领域过度投资的辅因。在2004年一季度,增幅最大的是基本建设投资,客观上为房地产投资和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间接推动了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

再次,由于美国2004年6月30日开始加息到8月10日,美联储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加息,共将基本利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至2005年3月25共7次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外汇压力等无形中对加息构成了影响。以上宏观经济背景说明上调利率已符合利率上调的最佳时间的三个因素,所以它是及时的。

此次利率上调0.27%,调整幅度不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通过改变心理预期,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抑制部分行业过热,最终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基准利率调整在0.25~0.5个百分点之间,属于比较稳妥的做法。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对贷款利率的控制也采取了法定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利率制度,只有存款利率还没有实行法定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制度,仍属于非市场化利率。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随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定价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再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水平,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对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金融机构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此次升息结束了自1993年以来的降息周期(贷款利率为1995年以来),由于目前通货膨胀依然保持高位,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处于负利率水平,而且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高达25%~30%,因此尚存在连续升息的可能。央行利息的微调似乎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举措,或者是一连串加息决策开始的信号,它表明中国政府决心进一步通过货币政策这样的市场手段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同时也是要以行政管理手段之外的举措给某些不听警告的过热行业降温。通过从时机、幅度、形式三方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央行此次上调利率是及时、稳妥、积极的,为形成一个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竞争有序地市场利率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