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是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区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和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节能降耗源头调控的第一关。2011—2012年,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新增能源消费总量为208.6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底含齐鲁石化和华能电厂在内全区耗能总量不能超过1634.47万吨标准煤。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能耗量就达93.8万吨标准煤,下半年新增能耗空间非常小,不利于“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就当前形势分析,“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收紧政策,新增能源消费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程序

(一)建立能耗预审制度

从2012年下半年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首先执行能耗状况预审查程序。企业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耗状况核查申请(各一式三份)等书面材料报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将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节能专项审查组,对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及能耗指标进行预审核查,经核实能耗符合要求后,报请区政府批准再进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的其它程序。

(二)节能评估和审查的一般程序

经区政府预审批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照《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及时办理节能评估和审查手续。对“双高”行业、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或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进行节能评估初审后报市节能主管部门,其他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节能评估审查。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预审和审批后,再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

三、严格明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根据《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在节能预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进行项目的节能审批和经投资主管部门进行的审批:

(一)项目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最高能耗限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二)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大于上年度全区万元产值能耗指标90%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三)能耗总量超出区域能源消费容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四)采用的工艺技术落后和设备用能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被实施节能降耗调控预警的企业项目;

(六)其它情况。

2012年底前,对高耗能项目一律不再进行审批。未按照要求办理节能评估手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进行审批,企业不得开工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VAR模型;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71-03

一、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长期的供给效应,即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后续生产能力,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短期的需求效应,即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能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首要手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体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Podrecca,E.and Carmeci,G..,2001);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导致了资本的快速形成(Vanhoud,P.,1994;陈朝旭等,2005);第三种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单方向是经济增长原因(De Long,J.B.and Summer,L.H.,1992;蒋晓华,2007)。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西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增长幅度逐年提高,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如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哪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呢?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研究二者之间的规律。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数据皆来自于《西安市统计年鉴》各期,数据处理使用Eviews6.0软件。由于所选时间序列(1983—2010年)跨度较大,对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F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和lnFI表示,其一阶差分分别用D(lnGDP)和D(lnFI)表示。为避免时间序列出现伪回归,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单位根(ADF)检验方法对lnGDP、lnFI、D(lnGDP)和D(lnFI)序列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lnGDP和lnFI的统计值分别为0.4820和1.2561,均大于1%、5%、10%水平上的临界值,说明这两个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再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D(lnGDP)和D(lnFI)的统计值分别为-3.3958和-4.0871,均至少小于5%、10%水平上的临界值且相伴概率很小,说明这两序列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lnGDP和lnFI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性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lnGDP和lnFI两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t统计量均小于1%、5%、10%水平上的临界值,说明这两个序列是协整的,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具备了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1.确定最大滞后阶数。滞后期的大小关系到模型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和模型自由度问题,本文选取常用的LR、AIC、SC三个指标,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滞后期p=1时,LR、AIC、SC三个指标同时取得最优值(数值带*),此时既能有效消除残差中的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又能使得模型自由度达到较优,保证了模型估计参数的有效性,即滞后期p=1是最佳选择。

2.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不论滞后期为1阶还是2阶,都因为F统计量概率较小而拒绝假设“lnFI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都因为F统计量概率较大而接受假设“lnGDP不是lnFI的Granger原因”。其经济学意义为:不论滞后期为1阶还是2阶,lnGDP和lnFI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不明显。

3.建立模型。

(1)模型建立。应用Eviews6.0软件建立滞后一期向量自回归模型。

lnGDP和lnFI两个模型的R2(0.9981)和Adj.R2(0.9979)值都较高,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F值较大(6284.143),AIC(-2.7638)、SC(-2.6198)较小,说明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即该模型较好的反映lnGDP和lnFI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VAR模型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6637×lnGDP (-1)+ 0.2864×lnFI (-1)+ 0.4057

方程表明,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身滞后一期因素lnGDP(-1)和固定资产投资滞后一期因素lnFI(-1);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lnFI (-1)和lnGDP(-1)。由估计系数大小可知,lnGDP(-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lnFI(-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学意义为: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长期内西安市经济增长同时受到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和GDP滞后因素的影响,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下一年经济增长就会增加0.2864%。

(2)模型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对VAR模型进行AR根检验,由图1可知,模型两个特征跟绝对值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即在一个单位圆内(或上)。这说明该VAR模型是平稳的。

图2表示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动态反应路径,由图2可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正向冲击导致地区生产总值波动在第一年达到最大,之后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安市投资增量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的时效比较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推动的衰减速度并不快,应该再采取除投资以外的方式来快速推动西安市经济发展。

依Engle定理,假如一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协整回归可以转化为误差修正模型。描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DlnGDP = 0.151427EC-1+0.109157 DlnGDP(-1) + 0.461981 DlnFI(-1) - 0.003485

EC-1是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应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本误差修正模型中修正系数为0.151427,说明经济增长受多种其他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调整的模型自身修正能力较弱。

(3)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来研究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将西安市生产总值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贡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结果(见表5)。由分析结果可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西安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随预测期的增加,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逐渐变小,在第一期时取得最大值72.64%,即使第十期依然达到40.62%,这有效地支持了前面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1.长期内西安市经济增长同时受到自身滞后因素和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的影响。由VAR模型可知,西安市经济增长的滞后因素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6637,影响显著,说明西安市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当年对经济的预期。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2864,影响也较为显著。针对这种状况,建议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增加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乐观预期,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2.短期内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单向推动作用。由VEC模型可知,西安市经济增长的滞后因素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109157,影响的显著性不高,说明短期内人们不会轻易改变对经济的预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461981,影响显著,说明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增长。针对这种状况,建议相关部门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拓宽固定资产投资渠道。政府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会减少民间投资;同时,政府投资也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因此,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4.在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避免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及资本资源稀缺性两大瓶颈,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

5.一方面要强调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减少对其依赖,大力提高西安市的消费需求,只有居民消费增长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及经济增长才是持久的。由宏观经济理论可知,居民消费倾向的大小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统计年鉴(1990—2010)[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10.

[2]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宋丽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检验:1980—2010年[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4] 雷辉.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5] 聂允.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9,(9).

[6] Podrecca,E.and Carmeci,G.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new results on causality[J].Applied Economics,2001,(33).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整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对企业科研、生产及维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无论作为一种资产形式,还是一种知识信息资源,都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完成项目建设和项目竣工验收的前提和保障。收集、管理并利用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对于提高企业的工程质量,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的特点

1.责任重、难度大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逐渐产生,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涉及项目从申请、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生产准备及竣工、投产使用等专业领域的内容,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科研生产、维修改造等工作服务,因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肩负着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责任,是项目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其次,在项目文件材料积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因为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有许多参建单位,上级与地方各专业管理部门关系复杂,人员变动大,专业种类多,使项目档案来源多元化。再加上建设项目周期比较长,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时间比项目建设过程时间更长,这些因素都给收集工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三,项目建设期间形成了大量的文件材料,有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等,内容繁杂;这些文件材料相应地形成项目档案、会计档案、设备仪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门类的档案;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包括纸质、声像、电子等,种浅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余湘藏国宇[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当前工作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努力寻求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生产及发展服务。本文从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阐述如类多、数量大、载体多样化,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在整理上也比较复杂。

2.要求高、涉及面广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产生的知识信息形态的资产,是真实反映并准确揭示项目建设全过程与最终竣工状态的原始资料,是稽查、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维护改造的重要依据,也是追溯和评价项目的最有力的依据。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完整、准确、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作为项目信息的载体包罗万象,涉及许多相关方面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中各方的共同目标就是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因此,应以合作的理念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项目管理体系,并成为全员配合的自觉行为。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才能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如果领导不重视,许多工作的开展都会困难重重,因而领导的重视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现在仍有一部分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了解、重视不够,致使组织不到位、责任未落实。有的单位在项目启动的时候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规划和工作程序,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未能参与到项目的筹划、组织、控制和质量管理中,不能及时对项目档案的形成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程序的控制不到位

个别单位重立项、轻管理,对项目档案管理的程序缺乏控制,档案部门无法及时按程序监控项目的全过程,给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档案人员只好在项目竣工验收前突击补充、整理,使项目档案工作出现脱节,档案质量得不到保障。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单位没有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收集、积累整理、归档和利用制度,特别是收集整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随意性大,相关规定指导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够。

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文件材料收集不全

收集工作是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因为参建单位、建设单位部门参与较多,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人员不稳定,造成各方之间文件材料的管理接口较多,文件材料散失严重,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困难,形成的施工文件材料质量不高。

5.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随着企业机构的撤并和人员的压缩,档案人员的数量逐年减少,有些单位甚至不再独立设置档案部门。由于人员少、兼职多、工作量大,同时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系统培养,档案人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偏低。这种状况与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持续、协调、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档案专业人员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项目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

1.注重宣传,奠定基础信息时代

宣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它是档案管理永恒的主题。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形式进一步宣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如采取学习文件、举办培训班、评先活动、参观学习、研讨会等形式;还可以通过能体现档案馆价值的档案编研、档案专项验收等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及企业各类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管理系统,做好项目档案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因此要通过宣传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充分了解项目档案,理解支持项目档案工作,重视项目档案工作。同时,还要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领导议事日程、职工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中。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项目档案工作才能做得最好。

2.建立机构,提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进行都离不开组织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和行业形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陆续开展,这使档案工作既获得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档案业务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和调整。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运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理念,开展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组织管理体系,由企业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负责对项目档案全程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其次,建立项目档案管理责任制,按照项目档案责任单位、责任人、项目档案产生的内容、形成时间等,明确各自在各阶段、各环节的责任,各负其责,使项目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3.健全制度,做好保障

建立科学、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基础,为确保档案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就要规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有关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项目档案管理职责,对主抓项目建设的项目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参与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提出明确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并落实责任人。

4.加强收集,提升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形成的档案种类多、数量大、载体复杂,往往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完成收集工作,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项目档案形成的主体和主要责任者,其中每一个过程都会影响项目档案的质量,影响其完整性、齐全性和准确性。因此,在项目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应严格坚持“三纳入”和“四参加”制度,做到项目档案工作与建设项目同步进行,从各个环节确保项目档案的质量。在收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是否完整,竣工图是否真实地反映了项目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和过程,做到图物、技术数据准确可靠,签字、盖章手续完备。在建设项目中要购进大批的设备仪器,在文件材料收集过程中不仅要收集随机文件材料,而且还要注意收集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这部分文件材料实用价值大、利用率高,如果收集不齐全,将会给项目设计、施工及以后的改扩建、设备维修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收集声像档案时应对其载体的物理性及载体是否带有病毒进行严格检查,并将其单独存放在防磁柜中,定期进行检查拷贝。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具有可分离性,因此对电子文件要及时进行全面收集并加以保存,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科学整理和立卷,便于利用

档案的鉴定、整理、立卷是对档案文件材料的最后一次筛选加工及组合定位,关系到档案的完整和内在质量及能否及时、准确提供利用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文件材料进行鉴定,对无保存价值或价值不大的文件予以剔除;对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予以保留。立卷工作要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完整地反映一项工程的建设概况和建设成果。如:管理性文件可以按问题、时间组卷。整理时可将立项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批复、项目进行中有关调整、计划等的往来文件,环保、消防、人防、劳动卫生等单项验收意见及验收报告的批复等组成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类文件。而项目施工文件可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或装置、阶段、结构、专业等组卷。项目竣工图可按建筑、结构、水电、暖通、电梯、消防、环保等专业组卷。设备仪器类文件材料应保持归档文件的成套性,按照单项设备仪器进行组卷。归档后的建设项目文件材料要按项目单独立卷整理,这样才能体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齐全性,便于竣工验收和查询利用。

6.优化管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建档全过程实施计算机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节点形成的文件材料经收集整理后按类别及时输入目录进行计算机监控及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体制,利用计算机技术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把纸质、胶片、录音、录像等各类档案数字化,使档案信息与现有档案资源数据库整合并网,将已有的数据库与各分公司及分支机构档案资源实现互联,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提供方便、快捷的利用服务。

7.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首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从软件到硬件,从基础到尖端,包括档案业务知识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专业知识等。对主持和参加单位的资料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文件材料收集归档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收集、整理,多渠道培训合格的档案管理人才。其次,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封闭的工作环境、重复的工作程序、缓慢的工作节奏,平淡的工作成果”的特点,因此要求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档案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及编研,每一项工作都影响着项目档案整体管理水平,而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又是由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的。因此,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原始文件材料,要具有善于把分散、无序、有价值的信息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能力,充分挖掘,使档案的澘在作用发挥出来。这样,档案工作者自身的价值才能被社会所认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提高保密性,确保档案安全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固定资产;GDP;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0-05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的核算标准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根据支出法,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个方面相加所得。GDP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又称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其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GDP核算指标中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为1996—2011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看到中国全社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增长速度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表示未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未来GDP的产出就会增加;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使得当前GDP的投入得到增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既促进当前的GDP增加,又带来远期的GDP增量,形成了双重效应。

本文将从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三个方面来探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一、数据选取与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外商投资经济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等。其中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的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类。因此本文选取这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以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因数据时间的限制,我们选取了1996—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的三个解释变量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

(一)回归分析

完整模型为:

Y=B0+B1X1+B2X2+B3X3

其中,B0-B3表示回归系数,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X1表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2表示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3表示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

为了使模型更易于解释,对模型进行取对数,调整后模型如下:

LnY=B0+B1Ln(X1)+B2Ln(X2)+B3Ln(X3)

回归结果如下:

LnY=6.58654094169-0.155323511522Ln(X1)+0.178904891593Ln(X2)+

0.576938360036Ln(X3)

从初步回归结果中我们发现变量X1的系数为负,且P值很大,代表系数不显著。而变量X2、X3的系数都为正,且P值很小,表示系数显著。方程总体调整后的R方为0.996224,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与自相关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多元共线性检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X1与X2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关系。因此,我们采取逐步分析法进行解决。

首先,引入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2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3这两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变量X1之前,X2与X3的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并且符合经济意义。

我们再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1这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即为原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系数并不显著。

因此,合理的模型应当是剔除变量X1,即LnY=B0+

B2Ln(X2)+B3Ln(X3),修正后的模型为LnY=5.994675+

0.156393Ln(X2)+0.491810Ln(X3)。

回归结果为:

2.异方差检验。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由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值大于0.05,因此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由LM TEST检验自相关可得:

从检验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P值很大,因此判定不存在自相关。

三、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一)个体经济

图2为1996—2011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与数量在不断增长,且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上升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模型的回归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个体经济变量的系数约为0.491810,且P值为0,系数显著。也说明个体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集体经济

图3为1996—2011年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在2005—2006年间比重大幅下降,而1996—2005年与2006—2011年这两个期间其投资额比重一直保持稳定。

回归模型中,集体经济变量的p值是显著的,且变量的系数为0.156393。说明集体经济的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正相关的,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小于个体经济。

(三)国有经济

图4为1996—2011年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加,但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在未修正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国有经济投资变量的系数为-0.155324,且p值较大,回归不显著。

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由于国有经济变量与其他变量的高度共线性,因此删去该变量。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投资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种趋势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相一致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投资的一切产出都归于国家所有,这对于人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也受到抑制。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国内个人、集体的投资热潮被掀起。个体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1.政府对个人与集体经济投资进行鼓励。从回归分析中,我们看出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对投资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对GDP的贡献加大。政府需要鼓励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加大投资力度。

2.政府应当进行适当引导与管理。个体经(下转21页)(上接13页)济、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难免会出现乱投资、寻租现象等不合理的行为,因此政府需要适当的介入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引导与管理,避免市场混乱。

3.正确处理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还是国有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着一定贡献,因此必须处理好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地位与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界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而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国投资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兴起也更需要国有经济思考自身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svar模型;结构冲击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消费的拉动作用较投资的拉动作用更具持续性。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突出的经济增长结构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显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现象。图1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尤其是2009年,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够保持8.7%的增长速度,主要是靠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但是,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即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冲击对产出的动态影响不能通过贡献率得以表现,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冲击对经济增长影响弱,这可以通过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来说明。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是研究变量间动态冲击效应较成熟的方法,它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提出的。一个n元p阶的svar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最具代表性指标,本文旨在研究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增长率是反映波动(变动)较合理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gdp)、实际居民消费增长率(rxf)、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rtz)三个变量,并以1978年为基期(1978=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根据名义gdp和不变价gdp计算得到),消除1978-2009年居民消费及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因素,从而得到实际增长率(样本期间为1979-2009年)。

(二)savr模型及识别

svar模型是基于var模型提出的,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随着协整理论的提出,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只要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所以,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检验,根据aic和sc准则、dw值、参数t统计量,确定c、t、l,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rgdp、rxf、rtz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然后对参数施加约束,识别svar模型。

建立svar模型,其次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eviews5.0给出了判断滞后阶数的模块,一般根据lr(5%显著水平)、fep值、aic值、sc值、hq值进行确定,经过综合比较,选定滞后阶数为1阶。检验结果见表2。

选择滞后阶数时还要注意var模型残差的自相关和异方差。经检验,选择滞后1期。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由于篇幅限制,将不在列示。

最后,检验var(1)的稳定性,若不稳定,脉冲响应函数将失效。经检验,var(1)的ar单位根的模都小于1,满足稳定性条件,根据svar(1)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稳健的、可靠的,检验结果见表3。

对于n元p阶svar模型,需对结构式施加n(n-1)/2限制条件才能识别结构冲击。本文建立的svar(1)模型含有三个内生变量,即n=3,需施加3个约束条件。一般情况下,依据经济理论对参数进行约束,参数约束有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之分。长期约束一般是零约束,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结构冲击的长期响应为0, 而本文所选取的三个变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选择短期约束:(1)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又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即居民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当期相互带动作用较弱,可以认为居民消费变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之间当期无影响,即假设a23=0,a32=0;(2)居民消费变动受当期产出波动的影响,通过建立rxf与rgdp之间的回归方程(依据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估计rgdp对当期rxf的长期平均影响系数为0.785146,因此假设a21=0.785146。

模型估计结果:a12=-0.252974,a13=-0.056602,即实际居民消费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当期实际gdp增长率大约提高0.253个百分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当期实际gdp增长率大约提高0.057个百分点,说明在拉动经济增长力度方面,居民消费优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以描绘在扰动项上施加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选择追踪期数为10,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由图2可知,给实际消费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实际gdp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0.379个百分点,之后冲击效应减弱,到第8期已趋于0,但是从第5期到第8期出现了程度微弱的负效应,在第6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027个百分点,然而从第1期到第8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0.887个百分点。总体上,居民消费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影响,但持续性不强。

给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2期对实际gdp波动产生最大正影响,约0.216个百分点,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到第8期趋于消失,从第5期到第8期也出现了程度微弱的负影响,在第6期出现最大负影响,约为-0.022个百分点,然而从第1期到第8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0.398个百分点。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影响,但是不仅持续性不强,而且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弱于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

来自实际gdp增长率自身的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经济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为1.499个百分点,然后下降,在第5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137个百分点,于第7期冲击效应趋于消失,前7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2.187个百分点,总体上冲击影响为正。说明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实际gdp增长率与其滞后值有较大的关联,应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由于本文变量以实际增长率表示,居民消费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gdp增长率影响较弱,表达的是,若居民消费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加一单位,引起gdp增长率较小幅度的增加,只能说明增加单位居民消费、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较弱,即效率较差。而不能认为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动力。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来自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效应,但是脉冲响应路径显示,仅持续4期正效应,并出现了4期程度微弱的负影响,而且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结构冲击的影响,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不仅持续性不强,而且单位效率差。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所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而言,扩大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

由图3可知,给实际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为1.177个百分点,之后从第3期到第6期出现了负效应,在第4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106个百分点,冲击影响于第6期趋于0,然而从第1期到第6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1.255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正效应,但只是短期影响。

同样给实际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也是在第1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最大正影响,约为3.557个百分点,之后也是从第3期到第6期出现了负影响,在第3期为-0.714个百分点,冲击效应于第6期趋于消失,然而从第1期到第6累积冲击效应约为2.403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正影响,虽然只是短期影响,但是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居民消费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正效应,但是脉冲响应路径显示,只持续2期正效应,并出现了4期程度微弱的负影响,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增长对保持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效用不大,因为只有产出不断增加才能保证消费、投资的持续增长,这只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自身存在问题,削弱了产出增加对其增长的持续促进作用。然而,固定资产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居民消费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说明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现实相符,由图1可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尤其从200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预测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另一种分析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方法,是将每个内生变量的方差分解成与各结构冲击相关联的组成部分,用相对方差贡献率评价各结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由表4可知,在rgdp方差分解中,居民消费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3期增长,于第4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3期增长,于第4期开始基本稳定在2.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自身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期下降,于第3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9.3个百分点。这和图2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结构冲击影响,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影响微弱,从而说明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同时,rgdp方差分解也验证了,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明显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rxf方差分解中,经济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44.7个百分点,但是居民消费增长率自身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较大些,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54.85个百分点。因此,虽然经济波动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但居民消费变动受自身结构冲击影响较大。在rtz方差分解中,经济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前4期微弱波动,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1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主要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由此可知,以上分析结果和图3脉冲响应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经济波动的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变动的影响力较大,从而说明了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s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揭示了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面临压力

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两个动力,然而图2脉冲响应函数和rgdp方差分解表明,二者的变动冲击并不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且持续的正影响,二者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并且图3脉冲响应函数表明,经济增长只对二者增长产生短期影响,从而较难通过持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面临压力,这一问题主要归因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及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

1.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图4显示了1978-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图4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978-1984年处于上升阶段,但最大没超过60%;1984-1992年处于下降阶段,从1988年开始低于50%;1993-2009年基本保持在40%左右。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产出分配到居民部分较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有钱不敢花现象,以及我国居民重储蓄,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家庭消费支出以住房、医疗、教育消费支出为主,从而造成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长期低收入和低消费造成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次经济增长冲击,虽能带动当期消费较大程度增加,但只要上述限制因素存在,也会对后期消费造成不利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固定资产投资按结构分,主要分为建筑安装工程(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两部分,图5显示了1981-2009年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情况。由图5可知,虽然建筑安装工程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每年都在60%以上,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没有超过30%。由此可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房屋等建筑物建设,而用于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器具等生产投资较少。这一现象容易造成重复投资,物品、服务供给长期增长受到限制。这种结构失衡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存在大量质量差的重复投资,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必然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投资短期性问题

图2脉冲响应函数和rgdp方差分解表明,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而言,扩大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然而图3脉冲响应函数和rxf、rtz方差分解表明,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事实上,我国已显现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因为:消费增长受收入、消费习惯、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因此短期内消费增加程度有限;然而,短期内投资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增加,并且容易受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控制,因此政府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大幅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仍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而这项计划的大量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等建筑物投资,充分说明了短期内能够通过大幅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投资的最终目的是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居民需求,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最终要落在消费上。因此,我国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性,应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综上所述,为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大企业生产设备性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品和服务。首先,合理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防止重复投资,减少盲目投资,降低对资金的占用率;其次,控制房地产建设规模,加强对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的管制;最后,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加大对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生产企业的资金扶持,尤其是制定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满足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对资金的需求。第二,调整投资消费比例,扩大经济产出用于居民消费部分。主要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力度,尤其是健全并完善工资管理制度,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主要应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率,降低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生活消费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从而避免有钱不敢花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方法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钟笑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荣.健康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1).

[4] 杜丽群.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关于李斯特投资理论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 曾丽萍.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 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7] 王天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4(12).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债投资;经济效应;绩效评价

一、引言

1998年以来通货紧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货紧缩直接导致投资不振,消费不旺,经济增长减慢,失业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激活内需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最大的难题。1998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启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倒逼机制”下形成的过度依赖银行信用扩张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以国债政策为核心的财政政策首次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担当起了拉动经济的主力军。一般认为财政主体进入市场存在着支出效率不高、供给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等弊端。因此,如何评价国债绩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多马投资双重效应理论认为,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投资产生的收入效应或需求效应),同时也能增加资本存量(投资产生的能力效应和供给效应),提高生产能力,加速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高储蓄率的基础上,为保证增长率接近自然增长率,必须提高边际资本系数。假定各部门资本系数保持不变,那么提高资本系数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资本系数高的部门在资本分配结构中的比重。从中国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部门资本系数高低依次为:出口部门>政府部门>民间部门。但在出口不景气的条件下,提高出口部门在资本分配结构中的比重显然无助于整个宏观经济资本系数的提升。因此,增加政府部门在资本结构中的分配比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中国国债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分析

国债能否产生拉动效应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生产性;投资函数的形式;资产替代性如何。中国发行的国债基本上属于减税国债。据统计,1978-1991年国企留利额年均递增33.5%,同期国债余额年均递增33%。减税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刺激企业的投资。假如因发债而引起市场利率上升时,也未必会真正引发投资下降。格鲁斯曼(Grossman,1972)和巴罗(Barro,197Q等认为,虽然发债短期内会导致市场利率上扬,通过投资函数I(r,Y)使投资I下降,但发债引起的国民收入Y的上升却可以拉动投资I增长。因此,即使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投资的最终增减取决于两种力量的相对强弱。中国民间利率的低弹性和经济的高成长都决定了债务融资所产生的是正的拉动效应。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有价证券市场风险极大,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单一,证券类型的资产所占的比重较低,其资产组合调整的余地不大。根据2000年第一季度央行对全国城乡储户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储蓄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居民选择意愿中储蓄占70.2%,国债8.3%,股票仅为7.6%。此外,随着货币增长率的上升,广义货币和GNP的比率在下降的现象也说明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非常单一。降息和开征利息税虽然降低了储蓄收益,但中国居民储蓄资产仍然保持着较低的利率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程较慢,市场缺少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安全投资工具。因此低风险的公债发行产生拉动效应的可能性相当大。新凯恩斯模型(Benavie,1976)和新古典模型(Park,1973)研究也证明具有资本性的财政赤字并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格鲁斯曼和卢卡斯(GrossmanandLucas,1974)亦证明生产性财政支出影响生产潜能。因此,判断国债是否产生拉动效应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研判中国国债资金是否具有生产性。中国国债从性质上可分为赤字国债和建设国债两大类。赤字国债主要用于平衡财政收支。理论表明,赤字支出对社会需求的贡献程度要大于财政盈余下的政府支出。因为赤字支出是没有财政收入支撑的政府支出,它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率是100%。而有财政收人支撑的政府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只是把居民收入转化为财政收入时,居民原本用于储蓄的收入部分才转化为政府投资,所以后者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率取决于社会平均储蓄倾向。建设性国债绝大多数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从1995年国债支出结构来看,在3300亿元国债余额中,约2650亿元即占国债总余额的80.30%的国债投向财政性建设领域,占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5380亿元的49.25%。由此可见,中国国债支出结构具有典型的生产性特点。

国债用于扩大总需求的途径包括:(1)政府购买支出(投资支出或消费支出)直接形成现实总需求;(2)通过转移支付影响不同消费倾向的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来提高总体(高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即可述为c=c1y1+c2Y2,其中:c1<C2,y1>y2,c1、c2表示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两条途径的乘数不同因而影响效应也不同,转移支出是通过y2cAD,其乘数为b/(1-b)(1-t)(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0<b<1,0<t<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1/(1-b)(1-t),将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因此,途径(1)的扩张效应大于途径(2)的扩张效应。所以中国国债的建设属性对国债经济效应的发挥十分有利。

三、对若干领域国债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国债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相关性和趋势性分析

在影响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中除了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等外,投资始终是影响经济增长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90年代“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取代了80年代“超前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和贡献率的增速开始大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贡献率。研究证明,在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资本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1952-1978年间,其贡献份额为58.36%;1979-1995年间为40.40%。资本投入的增速与GDP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参照国际上的经验,情形也大致如此。1979-1997年间中国总投资与实际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68,与名义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85.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间的相关性已经由1978-1990年的0.628上升到1991-1997年的0.891.1989年投资仅下降343.4亿元,总需求减少达1000亿元,GDP比1988年下降7.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先期快速增长往往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通过对1982-199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也可见一斑。1982-1988年和1991-1996年两次经济的高速增长均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率先增长之后出现的。1982-1988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1.4%。而固定资产投资在1982年就率先启动,当年现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分别比上一年现价及不变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19和8个百分点。1991-1996年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19.2%,高出同期GDP增幅7.2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形成的信贷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1984-1996年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贷款增长率的变动基本与M2增长率变动同向。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往往随着M2起落而变化。1989年M2增长率减至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下跌为7.2%;随后各年的M2增长率从27.29%一直攀升到3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直线上升到1993年的最高水平61.8%。1995年开始,M2下降到3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随之递减。从1997年到现在,投资增长率持续低于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分别为8.8%、13.9%、5.8%。其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则呈负增长态势。这种状况是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后劲的要求都是不相适应的。

国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量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强化了国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地位。从1982-1997年数据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国债发行增长与固定资产增长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在此期间,1984、1989年的实际固定资产增长大幅回落均与该年度国债发行额减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两者比率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扣除1984,1983年外),国债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国债发行增长额÷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100%)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而后趋于稳定的过程。(二)国债投资平抑经济波动的福利绩效分析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剧烈的经济波动将极大地降低经济增长的总体绩效和社会总福利。短期超速的经济增长的往往被随之而来的低速和负增长所带来的痛苦所抵消。经济增长的巨幅波动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潜在运行风险。据统计,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中曾发生8次大波动。波动频率高达3-6年;波动幅度前7次最高曾达66.1%,最低8.4%,平均22.6%。部分时候波动幅度甚至高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波幅。1960-1989年中国经济波动系数是美日等国的2-3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2倍。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对于经济绩效的提高十分有利。彼得·林德特和直尔斯·金德尔伯格(1985)曾指出:“价格稳定是一种明显的净利益”。布坎南也认为,积极的财政介入可以减低过度非均衡,也同样有利于福利的提高。运用国债减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还有利于全民福利的增加。从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债的发行促进了经济的平衡增长,对消除经济剧烈波动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债规模的扩大,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发生本质改变,由原先总量型波动转变为增长型波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在需求方面带有较明显的投资主导型特征,而在供给方面又表现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从国债实践来看,国债规模上升并不构成引起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相反,国债资金的介入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1993-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分别为4.72、2.51、1.94、1.51、1.00、1.83和0.72,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的大幅度降低,一方面说明单位投资所支持的经济增长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增长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随着财政(国债)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介入的加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也日渐减小。1977-1999年经济周期波动振幅平均为7个百分点(波动振幅=波峰水平-谷低水平),1977-1999年波动系数(波动系数=实际经济增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长期趋势)为0.3148,大大低于1952-1976年1.6751的水平。特别到了1994年以后,经济增长的波动收敛性日趋明显。经济周期波幅和波动系数缩小,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大为增强。经济平均扩张速度(扩张期经济波动的振幅/扩张期时间长度)为4.6%,与1981年以前相比明显减缓;平均扩张长度为2年,与改革前基本持平;同期平均收缩速度呶缩期经济波动的振幅/收缩期时间长度)为2%,平均收缩时间长度为3.5年,比改革前延长了0.9年。

(三)国债对技改投资增长的贡献性分析

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利用国债投资对关系到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装备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需求进行扶持,将十分有利于把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90年代以来,技改投资由1993年的50.31%回落到1997年8.25%,1999年甚至回落到1.1%的水平,并且增幅持续下降的趋势一直未得到扭转。1998年开始为扭转技改投资下滑的局面,财政部陆续在国债中安排了国债技改项目资金,从实践结果来看成效十分显著。1998年90亿元的国债贴息技改贷款,据测算,拉动约1000亿元的企业技改投资;1999年90亿元的技改贴息国债使2000年第一季度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了15.8%,全年带动1800亿元技改投入;2000年4月财政部再次宣布在新发行的1000亿元国债中安排90亿元的技改贴息国债。2000年约880个技改项目得到银行贴息,累计投资达2400多亿元。从技改资金来源构成分析,与国债技改投资的增长相反,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占技改资金来源的比重出现下降。据统计,2000年1至6月,占企业技改资金来源2/3的自筹资金虽然增长22.8%,但其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却由1999年同期的70.8%下降为66.1%。利用外资技改资金增幅下降15.6%,其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5%下降为3.2%。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所占比重的下降将会构成技改投资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国债在技改投资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年1至6月全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399.74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22.9%,远远高于1999年全年1.1%的水平,也超过“九五”前4年1-6月技改投资增长最大的1997年15%的水平。技改投资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其它投资项目的增长(如基建投资完成4188.81亿元,增长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22.60亿元,增长22.4%)。

国债技改投资还带动了银行、企业相关配套技改资金的投入。2000年1-6月,工行在基础设施和国债技改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发放的项目贷款已累计达540亿,比1999年同期增长47%,其中投向公路、电力、城建等基础设施262亿元,占49%,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78亿元,占51%。受理国债贴息技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城建项目635个,贷款需求730多亿元;承贷项目440个,贷款额430亿元,其中,承贷的国债技改项目占全部国债技改项目的70%以上。截至2000年底,财政已累计投入195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安排重点技术改造国债资金项目880项,拉动技改投资2400亿元(其中贷款1459亿元),国债贴息资金的拉动效应达到1:12.这对中国产业升级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国债投资的经济增长绩效分析

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历程充分证明了,国债特别是投资性支出的增支国债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债投资与GDP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也可证明一点。从1981-1999年间国债与GDP增量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和居民储蓄余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均表现为负相关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储蓄余额的增长将间接导致民间投资增长下降。因此,适当降低居民储蓄余额,引导其进入投资领域,将有利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M0和国债发行额对GDP的增长起到正促进作用,其中每增加6.789个单位的国债发行额可带动GDP增长1个单位,即国债投资对GDP净增量的贡献率高达14.47%。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我国交通部门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目的是了解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满通运输行业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以下是笔者从一名地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

一、科学地确定每个项目投资统计的起止时间

交通项目一般都要经历前期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不少基层统计人员在项目前期刚刚启动就开始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直到项目不再产生建设投资为止。这种做法应当是不尽合理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当从项目开工开始统计,到项目投产为止。事实上,目前有大部分交通项目都是在项目开工后,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工作,大额投资开始产生,项目投产后,大额投资也基本终止。因此将项目开工和投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终点是比较科学的,至于项目前期工作所产生费用,额度较小,完全可以在项目开工后补充上报,而项目投产后所产生的零星的小额投资,可以按照项目的生产、养护费用上报,并不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指导、监督

首先应当要求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由于从事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人员大都不是统计学专业毕业,对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法了解不多。因此应当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各统计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经常性地组织统计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求基层统计机构健全统计计量工作、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制度和相关的责任制,保证统计资料的来源准确可靠。

其次,地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应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填报的统计报表标准化、规范化。由于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如果各单位填报的报表格式、表式、单位不统一,则下一步的数据整理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必要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标准化统计模板,并对需要填报的数据的逐条说明填报方式、方法;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填报的不规范报表,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其及时整改。

最后,应当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工作的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无疑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其他统计相比,更容易检查数据的真实性,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机选择部分项目,将完成投资额和工程形象进度作对比,大致可以判断数据的真实性。此外,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原始记录、台账也应当定期检查。

三、运用多种手段验算统计数据,控制登记误差

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调查工作成果的反映。准确、可靠的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分析、统计研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也是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了取得准确的统计资料,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各种统计调查误差,把它缩小到最低限度。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由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属全面调查,因此不存在代表性误差,以下谈谈如何减少登记误差。

首先,应当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对填报的数据自检。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般包括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资金到位情况统计等。各统计指标按照月份、年份来排列一般都可以构成一个时间序列或时点序列,基层统计人员应当按照各个数列的逻辑关系,对填报的数据自行校对,以减少登记误差。

其次,地级统计机构应当科学地梳理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校核。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而且存在统计数据需要合并或分解的情况,如跨县(市、区)项目需要将相关县(市、区)数据合并,而养护工程、安保工程等项目为地市级管理的项目,但是在扶贫统计中又需要将贫困县单独拆解,因此应当科学地梳理各统计机构上报的数据,使之条理化。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可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科学地设计数据整理程序,每一期统计报表都应当按照分县(市、区)、分行业(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公路站场等)等各种不同的标准汇总各个数据指标,既可以用于数据自校,控制登记误差,也可以为下一步统计分析快速地提供各种汇总数据。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是监测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

一、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现状

1、我市投资项目与报表的收集方法:一,统计人员一般是由乡镇和市级机关部门专兼职人员搞投资统计工作,一般按照所属本单位辖区的企业或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统计项目建设,目前全市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这一级共有专兼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人员35个左右;

二,投资统计人员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投资项目进行调查登记,向投资单位布置基层报表,投资单位一般暂时确定兼职人员,负责向统计局定期报送报表。

2、统计人员的培训和数据的审核方法:投资项目的随意性,导致投资单位的不固定,投资单位不固定,导致投资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难以保障,加之投资基层表报表种类繁多,指标繁琐,加之有的项目的指标无法准确掌握和统计,如规划用地面积和建房施工面积,投资单位统计人员很难在短期内学会业务,往往存在投资单位统计人员还未学会业务,项目就完工了。因此,培训工作只能采取边布置报表边培训的方式,对每个投资项目统计人员逐一培训,虽然量大面宽,但这是唯一可取的培训方法。

二、现行广汉市投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收集报表难。基层统计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收集报表难,而收集投资报表更难。一是收集报表难的共性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投资单位的认识问题、重视程度等因素,特别对于一些市级单位相当困难。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特殊性所决定。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的主体也变得复杂化,从而使投资统计人员寻找投资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都具有时段性,大多数建设期较短,像设备购置,甚至几天即可完成。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项目的遗漏。三是一些投资主体由于受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影响,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各个单位的投资进度。

(二)时间与工作量矛盾日益突出。相对于收集报表的难度有增无减,统计部门的任务却越来越重,而我局负责投资专业的统计报表人员仅1名,还要协助搞其他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工作任务更是重上加重。从上报时间来看,按报表制度要求时间在月底30日前上报,从投资单位上报到市局规定的上报时间,仅仅几天时间,既要催报报表,又要对本级报表进行录入和审核,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查询时间很局限,数据质量就很难保证。

临近报表上报日期,就得一个一个单位催报,只要有时未进行催报有的单位就借故事情多没时间报表,一是通过打电话催报(这是主要渠道),一次不成多次催报,在催报的过程中,有好几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是项目单位统计人员不在;其二是投资单位更换统计人员,交代不清,搞的本月累计数据还没有上月累计数大。其三是单位内部推卸工作,不想承担投资统计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通过党政网催报报表,但有的单位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就不给统计局报项目。

(三)投资指标太细,资料来源太少。一张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从头到尾涵盖了企业概况、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房屋建筑面积和项目个数,投资资金来源、新增生产能力、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象工业、贸易业等有会计报表等完整的资料来源。投资表需要投资者和建设者共同完成。而现有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只好按照工程概算和形象进度估计上报。统计数字准确性,无从保障。

(四)基层基础工作十分薄弱,难以保障源头数据的准确。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统计人员缺乏,有的一个乡镇统计员要面临统计局所有的报表,还有大型普查和其他调查,工作任务繁重。二是一些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只重视最终的统计数字而不重视统计工作,上报报表是应付了事,原始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三是由于投资基层单位的临时性,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形成上报投资报表的意识,有的甚至视投资报表为多出来的工作,不理解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低,时间观念差,不能主动积极地按时上报报表,工作十分被动。四是人员变动十分频繁。有的单位年年更换,有的单位甚至一年换几次,往往刚熟悉报表又被换走了,新/!/来的又得从头学起,造成统计工作的断层。

(五)投资专业人员培训力度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不适应现有统计工作。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数据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一是通过自学,二是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再教育。上级业务部门除了每年一次的年报培训外,针对投资统计的专业培训很少。年报培训的时间也只有一天,要进行总结、布置报表、上机操作等事项,时间太短,根本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三、对改进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部门协调,畅通信息渠道

统计部门做为政府的

综合经济部门,国民经济的信息中心,只靠统计一家来做工作,难度肯定会较大,但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起来就不同了。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很多工程项目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如发改、经贸、教育、水利、国土等部门)来说,都是了解的,甚至都掌握着从项目立项到工程进度的详细资料,但由于缺少协调沟通和联络机制,统计人员却还需四处“找”项目。虽然在很多场合,各级领导都谈论过“协调”的重要性,可实际工作中,由于统计部门的社会地位使然,很难做到。所以要改变现有状况,必须从体制上解决,即应由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并以一定形式规定下来。 2、严格执行投资统计制度

投资项目的统计和管理是投资统计的基石。能否准确掌握投资项目,事关投资统计的数据质量,是投资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投资完成额”必须坚持按“工作量”统计的原则,不得用计划进度或财务支出数代替工作量。二要建立项目连续统计制度,一旦开工,就必须连续统计,一旦竣工,就不得再列入统计。三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报送基层表,基层表应加盖项目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填报人签字。四是基层表的内容必须填报完整,表中各类分组指标没有填报的,必须由项目单位的统计人员补报。

3、建立投资项目的开工备案制度

对投资项目开工实行“备案制”。凡是由发改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均应到统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以便我们及时掌握,区别情况进行统计。建立建设项目开工报告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增加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