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 内容 理念

一、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理念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遵循的理念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原则导向理念”,而旧准则遵循的则是“规则导向理念”。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运用“原则导向理念”,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二部分: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

2.原则导向理念优势及影响

“原则导向说”是就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其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从而避免“规则导向说”的诸多缺陷,给我国的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1)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用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2)有利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3)在原则导向理念下,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理念

1.“国际趋同”理念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新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中的会计核算原则,保留了重要性原则、明晰性等原则,谨慎性原则作用趋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用趋增,强调了相关性的重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与国际准则是趋同的。

三、资产负债观理念

1.“资产负债观理念”及其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对收益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定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重要性的认识上采用“资产负债观”:即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表重于收益表。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等方面已由旧准则下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4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1)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是经营结果。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将对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判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2)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避免了一些企业侧重于利润表,只追逐短期利益。要求企业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

四、公允价值计量理念

1.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及其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在新准则的基本准则中,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比以初始成本来计量的成本计量法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运用。

2.公允价值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问题 对策

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定义,小企业是“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对“经营规模”的界定是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方面的指标,对不同行业加以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出相应对策,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保管;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离开这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核算基础薄弱,无论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档案的设置和取得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的地 方,导致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失去可靠保证,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这些因素会制约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因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会计信息资料的获取或者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的话,那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会计主体界限不清。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主体难以界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问题及中国融资环境的制约,在初期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成立的初始资金及其大部分负债来源于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因此,家庭成员担任了中小企业的所有职务,企业活动与家庭成员活动难以区分,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经营权与所有权集一人为一身,致使权益混淆,企业所核算出来的资产、负债、收益也就难以真实反映企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无法据此做出各种决策。

中小企业主对新会计准则认识偏差。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对待新会计准则的态度也是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重要影响因素,虽然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人们对新会计准则有了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些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在对待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有部分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本身就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收款、付款、发放工资,并没有意识到会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执行上出现了问题。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认为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没有必要执行新的会计 准则,而且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有可能使中小企业不会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

二、解决新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具体对策

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由于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重要保障,所以中小企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对企业日常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为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强调规范使用原始凭证,它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原始依据。为了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应严格原始凭证的审核程序以及报批制度,报批时应在凭证上注明使用依据及用途,经办人、证明人、审批签字手续要齐全。在登记账簿时,要做到字迹清晰,登记及时。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中小企业要在在科目结转、报表编制、业务流程改造等方面提前部署,统一规划,确保按时高质量地执行新会计准则。

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主体界限不清的问题,中小企业应完善董事会功能,强化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避免董事和经理层人员重叠。收支不规范,会造成“内耗”,影响企业经营效率。中小企业可改善董事会的机构,吸纳行业、技术、财务专家和管理专家入董事会。董事会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通过股权稀释,实现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对个人和家族过分依赖,这虽然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经营决策风险。就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稀释股权实现产权多元化是企业实现产权制度变迁的有效途径。明确董事会的功能及作用。董事会虽然应与管理层就企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达成共识,但更应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对管理层的违规情形有权进行处理或惩罚。董事会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事项。国外经验不可照搬,探索适合本企业特色的方法才是可行之路。

转变中小企业主的财务管理理念。中小企业顺利执行新会计准则,必须先要在思想上接受它,只有接受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吸收消化。针对对待会计工作和新会计准则认识上的偏差,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认识到虽然会计工作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它能够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而且,执行新会计准则是中小会计实务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业务,如债务重组、外汇交易、政府补助、新的金融工具的使用等,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这些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方法,而且,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邝才忠.新会计准则执行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

[2]罗海丽.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3]周勤业.新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8.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影响

对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是一场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机遇,而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全面认识新会计准则,要处理好新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企业财务会计工作。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2007年一月一日起,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执行[1],新会计准则是在以往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调整以及修订,是传统会计准则的完善,是一种创新。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传统的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和调整,必然会给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财务会计,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状态,让企业全面掌握自身的财务信息。而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而言,财务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只有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性,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而发挥信息披露的作用。然而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财务会计披露内容也进行了优化[2]。新会计准则不仅要求披露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同时也要求披露企业之间相互转移资金受到的限制等,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如果企业继续采用传统的会计准则,必然会造成成本预算与实际决策缺乏关联性,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难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在财务会计人员方面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而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财务会计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新会计准则要求来完善和优化。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财务会计相关政策以及会计评估方面的变更,同时也要注意到会计变更以及新会计准则方面的变化,如果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不到补充和完善,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不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例如,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报表附注的过程中,原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而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 财务报表,删除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只定义了三大报表及其功能,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如果没有考虑到财务会计政策以及会计评估方面的变更,必然会造成报表附注的不完整性,增加财务会计风险[3]。

(三)在企业资产重组方面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会带有矶嗥笠档暮喜⒅刈椋两个不同或者多个不同的企业重组,必然会给重组后的财务会计工作带来难度。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账面价值是会计处理的主要内容,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值的使用将受到限制,使得公允值的使用行为以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从而避免理论操纵现象的发生[4]。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考虑到了现阶段上市公司股权分配改革问题,新会计准则给公司股权价值的市场价格留下了较大的商榷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加快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信息化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作为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加大投入,要积极转变工作思想与观念,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财务会计工作。

(二)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要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企业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提高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强化财务会计人员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要讲相关责任落实到财务会计人员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使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工作中去。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财务会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机遇,企业要善于把握,面对挑战,企业同样要积极应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企业要想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来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要积极转变会计工作方式及观念,从而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丹.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79-80.

[2]吴自宏.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2014,(32):210-211.

[3]张楠.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和具体实践初探[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86-87.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公允;执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76-02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一准则体系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会计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其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界定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通过世界性的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以及各国有意识的行动,尽量减少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寻求各国会计准则的共性,旨在提高会计信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可比性。会计准则的趋同也是完成国内会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会计准则的改革

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颁布13年后,中国仍然只有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依然唱主角。境内不同会计标准存在诸多差异,令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会计国际化应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两个方面,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先行阶段。此次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强化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弱化、最终取消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体系仍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基本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三、新准则体系基本架构

新准则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起到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是38项具体准则,此外,还包括金融类、非金融类两大类会计科目报表体系,这是起辅助作用的应用指南。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具体会计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其中,一般业务准则指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准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指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指规范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等准则项目。

四、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

此次准则体系更新,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准则,能趋同的地方尽量趋同;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以规范和解决中国当前的会计问题为主要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者交易采用公允价值,如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等;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其次,中国的基本准则是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指导具体准则的法律效力。此次只修订了基本准则的内容,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形式,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成为中国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最后,此次修订准则采用了中国法规的行文结构。中国法规通常采用“章节”架构和“条款”式行文结构,会计准则作为中国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保证内容国际趋同的同时,对准则行文、架构采取了“章节”、“条款”式,在语言上也尽可能中国化且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和执行。

五、结合国情,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应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挑战,仍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态势,适时稳步推进,消除差异,与国际惯例接轨。

1.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当前,资本市场已经全球化,要求要有一套在世界范围内认可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一框架中,要对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与报表列示等进行严格的、统一的阐述,以有效地评价现有的会计具体准则、指导制定未来的会计准则。另外,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实情,将一些特殊的行业、特殊的经济业务纳入会计准则制定范围,以规范其会计行为。

2.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尽可能协调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在修订现行准则和确定新的准则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更注重主要问题。因此,在目前现状下,对一些“重要项目”及“主要问题”的处理应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在共性问题上也应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基于我国国情,逐步完善现行会计规范,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如考虑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在会计准则“宏观”规范的前提下,又对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制定了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减少了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的随意性,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应保留下来。

3.逐渐消除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差异的消除,有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而有些则是通过我们会计界的共同努力可以消除的。(1)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机制,只有活跃的市场,才能使会计计量达到公允,而这一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恰恰是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完善,所有者要到位,这样,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就会促使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连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没有保证,就不必讲什么国际化。(3)适时修订现行会计准则,如现行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就存在差异,这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所在;又如,改进现行的会计报告,借鉴资产负债表披露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经验,可否将潜在的收益、损失也予以披露?这些做法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也作了肯定,如1997年,IASC公布了修订后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表的陈述”,提出了改革业绩报告的要求,要求“报告全面收益”,具体做法可以在保留原有的“利润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潜在收益、损失报告表”来予以补充、揭示财务业绩信息,构成新的业绩报告体系。(4)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如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会计准则的制定要受证券法的监督,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证券交易和管理;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我国目前会计准则的时间、内容等都比审计准则滞后,不能配套协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有两种类型,要避免用税法代替会计准则的现象,也不能置税法的要求于不顾,等等。以上关系的协调,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执行中必须要协调的方面。(5)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尤其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国际化的认识,并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理论知识。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会很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4.应完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如果不能有效地遵照执行,会计准则国际化就等于空谈。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出现了一系列违规会计行为。因此,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促使企业自觉遵守会计准则、制度,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专业的审计委员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发挥公共监督的作用,可考虑设置独立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实施监管。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当然,如果在会计准则执行中能引入司法介入机制,使违规会计信息置于司法和公众监督之下。所以,需要加紧立法工作,明确违反会计准则、制度的法律责任。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可以说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展开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和合理吸收,正确应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挑战,在我国建立起比较规范理想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的准则体系,我想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会有一个很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林川泉.应科学认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J].财务与会计,2002(3).

[2] 陈毓圭.加入WTO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J].财务与会计,2002(1).

[3] 刘峰.中国特色与国际化之争:一种解释[J].财务与会计,2003.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弄清新世纪会计准则的前景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不在于、或者主要不在于会计准则这个新名称、洋名称,而在于它代表了适应中国当前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充分借鉴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套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尤其重要。我们曾经花很大精力讨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关系,但由于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各自范围本身没有界定清楚,结果越讨论越胡涂。

我们大家所看到的会计准则,一共有11个:一是1993年实施的基本准则;二是近几年来陆续发表的10个具体准则。这些准则的特点是,要么以各行业共有的经济业务为对象,要么以特殊业务为对象,要么以披露事项为对象,从规范的范围、从概念的定义、从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从经济业务的披露等方面分别加以规范。对会计业务采用这种形式加以、讨论,用语统一,概念清楚,范围明确,表述规范,这些规定与以会计科目为主线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制度相结合,较好地适应了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的需要。

二、认清新世纪会计准则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会计准则环境可以从近期与远期、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看。从近期的情况看,国际国内环境对于会计准则建设是重大利好。

从国内环境来看,第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对为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的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会计准则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第二,经济形势开始回升,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第三,随着二板市场的创立,会计信息披露成为这一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第四,经过几年实践,会计准则对规范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引导资源流动所起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定好会计准则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环境来说,也出现了对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产生重大的新情况。第一,市场监管和透明度仍然是国际的重大关注点。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没有透明度的市场,没有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对金融市场来说,就像汽车上了高速公路而没有信号。所以各国家、金融家都一再呼吁,要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第二,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通过对核心准则的评估,国际会计准则生存空间扩大。到1999年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历时4年的核心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完成,除金融工具项目取得中期成果外,列入核心国际会计准则计划的会计准则项目都按计划完成,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开始了对核心准则的评估。不久前,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宣布,评估工作完成;同时声明,公司跨国上市时,在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调整的前提下,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国际组织各成员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接受。这预示着国际会计准则向着真正“国际的”会计准则迈出重要一步。

以上评论发表以来,会计环境又有一些新的变化。《会计报告条例》,对包括产、负债在内的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会计工作监管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依据。会计深深植根于证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近几个月来,证券监管机构一再强调,证券市场监管要从控制风险转变到揭示风险。证券监管部门坦言,在传统的控制风险的证券监管模式下,监管部门关注的主要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按照揭示风险的思路,从2001年起,要求全部上市公司统一实行季报制度。

从长期看,对于会计准则建设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要考虑:一是WTO;二是新经济。加入WTO以后,资金、技术、商品的交流,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看,都将有一个大的飞跃,会计信息是指导资金、技术和商品流通的信号。会计信息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的国际化无法回避。WTO对国际会计协调十分重视,着力敦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会计协调做好。记得在1997年初的WTO部长级会议上就正式提出,支持和鼓励IASC搞国际会计准则。

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这样一些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权益这些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要调整和更新;出于与电子商务同样的背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披露时间、披露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是,资源流动加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提高,会计计量标准也要更新,即大家所讲的公允价值计量。

三、搞好新世纪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

总体来说,新世纪的中国会计准则建设,是充满机遇的,是大有作为的。在新世纪的会计准则建设中,我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世纪的准则建设,应当是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有机结合。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它的高度多元化,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的程度、多层次的技术水平、多层次的状况、多层次的管理水平,等等。有些行业、有些、有些地区、有些技术、有些管理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市场相当接近,但也有相当原始的。弄清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多元化、多样化,我们搞会计准则就会相当清醒,就比较容易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关系。笔者初步的想法是:首先,由于中国经济背景的多元化,使得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不能一步到位,要逐步推进;其次,即使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第三,对国际协调,我们不是被动的,应当有一些主动性。比如鼓励LASC发展中国家会计,并且积极参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利用LASC、UN这样一些舞台,宣传我们的工作和主张。

第二,会计准则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看会计准则的表现形式,还是会计准则的政策,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问题。就形式来说,先前已经发表的会计准则基本上都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体例来写的,规范性的内容与解释性的内容是夹在一起的。这相对于老的国际会计准则体例来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规范特定国家的会计业务来说还太抽象。为了使我国自己的会计准则不太抽象,最好是进一步深化,将国际会计准则背景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讲深讲透。比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这句话本身是不错的,但是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却是一个技术要求和职业精神要求都相当高的工作。我们的会计准则不应当到此止步,应当加以充分交代。再如,准则的内容采取正文加指南的形式,另外还有一个讲解,内容比较齐备。但在交代一个会计问题时较为零散,可以考虑扩展正文的内容,将指南中具有规范意义的东西全部弄到准则正文中去,然后将指南中其余内容并入讲解。这样可以使讲解更接近原意,会计准则体系的层次也少一些。

关于内容方面的完善,也是有很大余地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各种经济法规一样自有其局限性,今天看来合理的东西,明天会发现其不合理之处,这既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人员的局限性,也有实践的发展这一因素。所以要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6篇

谨慎

俄罗斯多数意见认为,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应当选择以我为主,借鉴国际,不断完善本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确实是比较理想的、比较先进的,但明天可能还有更好的,应该留有余地,保持灵活性。同时,国际社会的经验在不断变化,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永远不会变。当然,也有专家指出,俄罗斯的这一策略选择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长期以来,俄罗斯实行的是“双头鹰”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注重发展与各方面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俄罗斯仍保持了传统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对会计国际协调的这种策略选择,实质上是与俄政府的外交政策一脉相承的。

务实

俄罗斯认为,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步调是尽量接近国际会计准则。实际上,俄罗斯的这一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可以说是在“碰壁”之后对会计国国际会计际协调的再认识。据悉,早在2004年11月,俄罗斯杜马曾初步通过会计准则理事会提交的《合并报表法案》草案第一稿。拟要求拥有1家以上子公司的企业自2005年起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是,2005年4月,俄杜马的第一次投票结果表明,俄罗斯将推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为调查结果显示,俄政府和多数企业均未做好充分准备,在此情况下仓促推进,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混乱状况。

科学

多数俄罗斯人倾向于加快修订本国会计准则,使其在体系、结构、名称、代码、编号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方案,认为该方案尽管可能因未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但其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1)在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关系时比较灵活(2)国家对会计核算体系的管理、调控比较灵活(3)对现行法律体系的修改比较简便(4)能够更多地体现俄罗斯特色(5)有利于维护会计准则的统一性等。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162-02

近些年来,我国逐步颁发了多项会计准则信息,可以说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以经得到了完善。经过专业人士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以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复合物会计准则制定的标准,不存在任何缺陷,然而企业内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仍没有被有效解决。

一、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应用现状

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四点:第一,新会计准则会对企业利润操纵的短期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新会计准则全面的规范了企业交易的内容,且整体发展趋势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企业操纵自身经济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相关决策落实。第二,企业被允许可以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研发创新。灵活的会计准则应用制度科学化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优化企业形象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第三,公允价值可以被应用进某些会计核算过程,档期随意产生波动将不再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职工薪酬范围,增加了激励机制及职工薪酬制度的针对性和公平性,在落实推广的过程中占据优势。

二、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首先,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仅在其他法律规定中被提及,现阶段我国不存在完善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由于无法可依、无据可循,这就使得会计准则执行难以明确,准则落实缺乏实效性。其次,有限的法律、法规、条款缺乏必要的操作性,难以为会计准则执行创造有利条件。以民事诉讼制度为例,虽然我国最高法院已经指出可以利用民事诉讼对会计虚假陈述进行惩罚,但对我国相关的法律事件进行研究,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民事诉讼,因此法律法规的存在根本无法对会计准则执行进行控制和约束。最后,很多关键性的会计准则法规缺乏依据。受客观条件制约,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分配举证责任,这就使得普通投资者的成本被加大,群众没有意识,也不愿意负担分配举证责任,进而严重的降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遏制力。

(二)相关人员素质欠缺

首先,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数量众多,但是经过会计专门培训的人员却极其的少,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甚至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会计培训教育,只是参与了极其短暂的会计培训,就进入了会计岗位,从事会计相关的重要工作。其次,缺乏必要的定期培训。受我国客观环境影响,很多人至今未正确认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不过是后勤的一个部分,进而忽视会计工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另外,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要定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思想意识,加之会计行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发展非常的迅速,这就使得很多会计人员现拥有的相关技能并不足以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最后,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力度欠缺。监管人员的监管质量对会计工作的落实意义非凡,然而现阶段,我国负责会计监管的监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不仅没有正确认识会计监管的重要性,更不了解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继而草率监督,敷衍监督,还有一些监督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对偷税漏税等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放任自流,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税收,更导致会计准则执行难,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

(三)社会信誉机制不完善

古人说:人无信则不可立于世。信誉机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立、运行的保障。尤其在会计领域之中,信誉的作用甚至比法律还要巨大。然而现阶段,我国信誉机制缺乏完备性,想要利用信誉机制保障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极其的不现实。

(四)会计文化环境亟待完善

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产生积极的意义。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有六成以上的公民认为我国的会计文化环境一般,三成以上的公民认为我国的会计文化环境极差。即便这个调查结果不一定能正确的衡量会计文化环境,但也足够说明我国会计文化环境存在问题,急待采取措施进行完善。21世纪,社会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角度发展,还有很多方面甚至呈现出重构性特点。虽然在很多行业很多人身上,传统文化因素依然存在,然而新的文化理念却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不断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快餐文化”淡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削弱了会计准则执行的力度,对于会计文化环境的建立也极为不利。

(五)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

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企业自身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因为,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的拥有者监督、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的整套制度安排。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外部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因为企业除了商品市场的压力以外,几乎不受其他压力的影响,因此在落实会计执行准则的时候缺乏动力。特别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不发达,对国家的扶持具备极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监督方面软弱无力,尤其是事前监督控制缺乏力度。加之两权分离政策之下,一般股东持股者力量太弱,下级无法对上级约束,也使得监管控制机构形同虚设。

三、解决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完善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解决法律操作性弱、针对性弱等一系列问题,尽快地制定颁布《会计法实施细则》。其次,制定《财务监督法》约束会计的工作,使会计的行为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再次,提升会计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能够拥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能够严格要求自身,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当然国家也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将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纳入《刑法》之中,加大惩罚力度,促使会计们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不再有想要碰触国家法律、道德底线的想法,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人员的投机倒把行为。最后,奖罚并存,既然有惩罚的措施,也应该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出发,完善会计激励机制,对贯彻落实会计标准的会计进行表彰。

(二)提升相关人员素质

首先,设立会计人员准入制度。“门槛”能够有效扼制“闲杂人员”进入会计领域,不仅有效解决了监管部门人员素质问题,更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降低了会计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次,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会计业务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给予会计人员继续学习的机会与时间,鼓励他们参加技能培训活动。第二,培养会计人员的“会计思想”,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及时的更新自身的会计知识,更主动的参与进会计准则执行体制的建设过程之中,优化自身的会计技能。最后,完善会计行业的机构制度。会计行业的机构制度能够有效消除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盲区,对会计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三)完善社会信誉机制

首先,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人们的传统会计观念,加快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步伐。“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观念不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更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应提倡公私分明,逐步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促使他们能够在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更倾向于国家利益,继而能够为了“大公”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会计技能。值得一提的是,想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会计人员并非易事,因此企业方面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的舆论,正确的引导会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其次,建立社会诚信机制。为会计人员建立公开的诚信档案,从侧面出发,强化会计的自律、监督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管理作用,号召公众与媒体共同监管会计行为,在思想上威慑会计。

(四)建设会计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之中,传统文化遭遇了外来文化的入侵,在剃除糟粕的同时精华也遭遇了浩劫。大量的外来文化无法适应中国的本土环境,水土不服。然而很多人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上述这些情况,一味的采取“拿来主义”,致使中国会计文化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因此想要解决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问题,需要建设会计文化环境,以“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为指导,调动企业内部所有人的参与兴趣;给予基层会计人员一定的权利,促使他们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五)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首先,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会计资源的有效共享;利用信息沟通平台监督会计工作,扩大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范围。其次,深化企业外部治理机能,加快会计管理办法的革新、整合速度。结束语:会计体系的发展、完善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在落实此项工作的时候,相关人员必然会遇到一些艰难险阻。然而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有效解决。希望本文提及的相关策略,能够为企业以及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国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评述——基于准则执行机制视角[J].财会月刊,2014,09.

[2]高小兰.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优先出版[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5.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历史变迁;理论研究

通过对于较大的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来说,每次危机后,会计准则都会被认为是指责对象,也无一例外的带来了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创新,而两者之间关联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研究的对象,本文从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会计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从内外因素入手分析,总结了重大金融危机推进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规律,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对会计准则科学性、灵活性发展应有的作用。

一、重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

(一)安然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季报,由上年1000亿元的收入快速下降到亏损6.38亿美元,调查后企业承认做假账,虚报盈利。该事件对会计准则变革影响,安然事件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201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政府开始对自身会计制度有效性进行重新审视,并且为了应对安然事件公布了《萨班斯法案》,其核心在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法案做了许多规定对投资者的信息加以强化,如: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及透明度,并且对于错报等违法行为明确了相关责任及给予严厉处罚,目的是为了从内部及外部控制企业违规行为,使投资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信息,消除不对称性,对投资者的利益加以保护。该法案要求以原则为导向,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目光转移到准则有效性上。安然事件发生使美国对于自身准则准确性加以思考,此时美国也真正开即考虑准则的合理性。(二)全球经济危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蝴蝶效应,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它不仅对银行及保险业带来的重创,其他次贷人也受到的影响,随后全球性金融风暴带动股市、外汇等产生连锁反映,被认为是百年来最大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险在会计准则变革中的角色受到关注,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争论焦点,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战略视角研究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实施重大调整。首先,引发了公允价值计量功过之争,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爆发后受到了很多争论,2008年在金融风暴之会计教训中,说明其不是救世主,对于公允价坐值的有利面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无奈的表示其自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学者力挺公允价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其认识与应用采取限制性原则,国际准则结合国家自身实际对其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其次,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会计核算准则实施重大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会计准则缺陷通过准则修订实施弥补,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财务报表的表达,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收入的确定以合同为基础。最后,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当前世界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认定为会计系统发展战略,这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共识。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随后各国纷纷制定国际趋同时间表,2008年危机发生后,美国、中国等国家纷纷表示支持趋同大势,并提出了全球会计准则统一目标,我国作为FSB的重要成员,做好完善准则工作,与国际报告趋同义不容辞。(三)金融危机推动会计准则的变革式发展的途径首先,舍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回到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危机后,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大量企业破产,非理会在报表中充分反映,而使企业利润巨亏。此时,公允价值顺周期已经不能与谨慎性原则相符合,美国金融会计准则不再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使会计报表变得好看,但重新采用成本法计量只是在金融危机后权宜之计,不会成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其次,市场价格计量的创新,既要吸收真实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又要解决其弊端,市价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区别:不考虑商誉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现行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可变现价值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企业持续经营下,公司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股份转让;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反映是混合价值属性。最后,现值计量广泛使用,即现在和将来(或过去)款项在今天的价值。资产的价值不以现有资产为基础,取决于未来现金流及盈利能力,以现值计量企业整体资产内在价值。

二、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外生性因素1.会计准则技术性与社会性分析。会计准则的选择与制定存在经济动因,其执行会产生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影响资源配置,及财务分配,并且对政府的管制也产生影响,不同会计准则会生成不一样的会计系统信息和会计报告,这会导致受会计信息引导的经济决策行为不同,进而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的行为也会不一样,那么市场经济下各单位的利益自然也不会一样。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动因及后果,所以其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社会属性;此外,会计准则属于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及逻辑一致,因此,从其与生产力适应属性来看,会计准则又存在技术属性。会计准则两大属性相互依存,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过分强调哪一种属性都不会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落实。金融危机引发对会计准则经济下利益冲突,说明两大属性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2.变革时双重属性的关系。会计准则具有双重性,以公允价值变革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变革,在会计准则双重性关系进行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越来越激烈,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加快的经济的虚拟化,历史成本计量存在不足,此时人们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探讨。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历史成本受到巨大挑战,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资产及负债公允价值进行了准确定义。2008年金融海啸使公允价值的社会属性在危机中显2017年第01期中旬刊(总第64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7(CumulativetyNO.648)Times露,在金融危机的社会压力下,各国会计准则纷纷进行了调整与修改,此时会计系统的社会属性成为准则变革式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推进会计系统的技术属性改革进程。3.变革的外生性特征。对会计准则双重性进行分析,社会属性使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重大会计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及产生社会反响。宏观经济的变化导致经济中各主体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要求日益加大,来自社会属性的压力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与社会经济不断适应并趋于科学合理化。会计准则外生性由其两大属性决定,表现为拉动技术性变革,这一过程中两大属性不断打破平衡来找到另一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准则必然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革,会计准则的技术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然而会计准则的社会性会对技术性产生变革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准则变革是由社会性与技术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有的会计系统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信息的进一步真实和公允要求便产生了社会影响,此时利益相关者反过来参与准则修订与完善,使金融危机成为会计准则外生性特征,即社会性推动技术性,同时,技术性决定社会性的变革模式。(二)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根源首先,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是技术性及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动因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准则的相关利益者产生了变革需要,推动准则的完善。会计准则变革的外生特征是社会性拉动技术模式,即存在生产力的技术属性,同时也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属性,本质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次,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由其内生性决定,当前,国内经济学者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认为:会计准则变革实际是演化过程,完全可以运用自组织加以解释,开放性的会计准则处于非平衡状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交换。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形式,成为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外部诱因,在准则自身竞争动力下,发现自身存在的内部会计问题,从而形成慢变量,支配其变革的路径发展。经过危机对于经济环境的选择后,信息使用者以演化路径使准则更加科学、合理。因此,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其实质还是由内生性内因决定的。

三、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与启示

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重大金融危机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经过无数次的洗礼,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次飞跃,对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变革存在一定的内部规律。(一)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1.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上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前,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在供需调节中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财务报告与审计都是没有强制性的自愿行为,企业在选择会计计量政策时,自由度较大。而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认为宽松的会计准则应当承担责任,必须加以改革,财务信息披露应当客观真实地反应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的技术性特点日益显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暴露了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较大的问题,2001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改革成了各国政府的共识,至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开始了实施进程,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助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此时国际财务报表在全球统一,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入正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而且各国家和地区政府进一步制定了明细的会计准则趋同进程时间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更切实地落实。回顾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准则的变革在不断向趋同方向发展,但它不是其变革的最终目的,而是其更好的为全球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2.会计信息在于保障可靠性。1637年荷兰郁金香经济危机反映了价格的不真实性,也是首次使投资人尝到了泡沫苦果;1719年美国密西西比事件,重新上演了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两次经济危机形象地反映了信息失真的危害。1720年会计信息失真在史上留下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法定审计制度;1853年注册会计师团队在爱丁堡首次出现,标志着执业会计师制度的诞生。目前各国证券法都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然而2001年的安然事件使独立性的审计推到了浪头上。数次金融危机都高度关联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革发展,正是可靠性不断提高的斗争历程,同时也是会计信息从可靠到不可靠再到更加可靠的转换过程,也是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审计工作独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启示首先,会计制度变革的主体是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结构的核心———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主体不同,我国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其涉及技术问题较多,它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尽管在建立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意见,但是实质上仍然是政府供给模式。其次,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诱致性及强制性。诱致性是当制度不均衡而引起自积习难改的制度创新;强制性是由政府命令引入,其实施对与同行制度予以替代。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节奏加快,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更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快速变迁,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的变迁合乎逻辑选择。最后,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是从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从1980年提出会计变革到1985年两次会计法的修改,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边干边学,分步推进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所有制及组织形式、不同的经营方式企业中进行,特别是一些新经济成份率先进行会计制度,经过事段经验积累后再进行会方位推进。

四、结束语

文章对历次重大金融危机进行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以研究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外生本质,阐述其根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会计准则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变革是一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的过程,只从金融危机这个单一角度对会计准则变革进行研究,可能会出现偏差,同时只对于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变革的分析显得不够灵活,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合理平衡会计准则,与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相结合,才会使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愈强、实用效率越高,保证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不断向前瞻性转变。

参考文献

[1]伊恩•麦金托什,秦思慧.全球会计准则目标真的可以实现吗?[J].新会计.2014(10).

[2]“加强会计行业发展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

[3]胡格沃斯特,乔元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进展如何?———跟踪通向全球会计准则的世界进展[J].新会计.2013(08).

[4]陈伟光,吴瑞瑞.全球会计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