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生职业规划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0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该文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在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总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国内其他研究者设计的问卷,在老师及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自身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60份。
(3)访谈法。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往届以及应届毕业生进行电话采访调查、当面采访调查。对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统计分析。
(4)逻辑推理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影响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
2 就业焦虑的概念
根据查阅资料文献,就业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上心神不宁、紧张烦躁,行为上茶不思饭不想、频繁翻看就业信息,严重者呼吸急促、心脑电图变化等。该课题认为就业焦虑是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而出现的情绪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健康与顺利就业。分析自身原因。
3.1 自我认识不清
经过大学的学习,体育专业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了相应的提高,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也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了解自身有哪些优势与特长,有哪些劣势与缺点,在面试时,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尤其所学是体育专业,社会能提供的对口岗位有限,就业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适合什么工作,出现就业焦虑。
3.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青年初级,他们对美好的未来非常憧憬。由于涉世未深,前期都是处在学校和父母的翅膀长大,接触社会较少,其理想和抱负较大,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留在城市工作,尤其是一线城市,不考虑在农村工作,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工作薪酬待遇,认为留在城里总会比农村乡镇好。当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时发现理想与实现相差甚远时,心里产生落差,对就业就会产生焦虑焦、焦躁。
3.3 个人能力不强
社会一直在进步,信息化也普遍带入人们生活,手机、电脑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也占据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对于文化理论课程兴趣不浓,文化基础理论基本功不扎实。而毕业生大体朝教育方向发展,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而现在大多的毕业生掌握程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育学生很多个人专项能力也不强,在面对就业面试时,对本就较少的同等岗位机会,竞争不过他人,从而焦虑不安。
3.4 就业动机过强
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虽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在大学期间靠的是家人经济支持完成学业,尤其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高中时参加体训,就花了家里不少钱,一面临毕业感觉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急于找工作,能够经济独立。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考教师编制,而且选择那些较好的市区学校,非好学校不报,动机过于强烈,担心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焦虑加剧,站立不安。
4 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4.1 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体育专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特长而针对自己缺点努力改正。可能理论知识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短处,那就发挥自己体育生该有的体育特长,宣扬出豪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为以后留下广阔的人脉。
4.2 调整职业规划
毕业生经过高三一年体训的魔鬼生活,再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一路有太多的苦与笑,在即将走进社会大多是抱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走出校门,他们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毕业生追求的职业与自己条件不符,认为自己是上了大学的,应该毕业后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业期值设置过高,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遇到挫折就导致心里不安。因此需要调制职业抱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打算从事教育行业考取教师编制的,选择上不一定非得城市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岗教师,避免多人同时竞争,先选择就业再择业。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值,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抛弃理想化的东西,才能将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才能避免就业焦虑。
4.3 提升自身能力
自身能力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保障,只有当自身能力足够,走在哪里都不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玩手机、谈恋爱、玩游戏,每天都是混日子过,到了即将毕业是,一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光,心里就慌神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产生了就业焦虑。毕业生应及早提升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知识的短缺,对于体育项目花时间去重新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想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可以观摩老师现场上课,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也可以向前辈请教,他们也会帮助你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建议,这样,你慢慢地掌握了,能力就上升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要锻炼的,不断锻炼,才可以得到提升,不要怕失败,失败了积累经验,下次避免方可胜利。书本里,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大家掌握,当然,也可以求助网络,看网络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这样,慢慢地就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人的所有的能力都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生有的。所以,慢慢地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沉淀,才是关键。只有自身能力够了,心里做任何事有了信心,才能不会产生就业焦虑。
4.4 降低就业动机
毕业生学成之后,急于找工作,急于经济独立,都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所以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动机,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该明白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平衡的心态对待毕业就业问题。在毕业时适当转移就业注意力,不一定毕业就必须参加工作,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旅游,去感受一下世界,感受一下世界的广阔,释放一下行为动机,让自身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茜,王雪峰,董能.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9):118-121.
[2] 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4(5):106-108.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青松,邵伟.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校园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又到了期末,回顾本学期在校团委、系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在学生会各部门的配合下,社团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的指导方针,“展旅游风采、炫协会英姿”的活动宗旨,在它们的正确引导下,全系所有社团以社团部为中心凝聚在一起。以“第二届let’s
show”为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以奋斗的姿态和不懈地努力缔造了旅游管理系社团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引领着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了我系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本学年社团部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这份辉煌与成就是社团部所有成员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凝聚着各级领导和老师对社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为之欣喜、为之雀跃、更为之自豪!我们在享受这成就和辉煌的同时,也应保持着冷静理智的头脑,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社团才能不断发展,社团部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辉煌。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学期的社团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本学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齐心协力、积极进取、锐意开拓,为我系广大同学提供了提升的自我空间,锻炼自我的舞台,积极整合了我系的组织资源,使社团部的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下面就社团部在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做总结性回顾:
一、Let’s
Show
为丰富大学生活,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充分展现自己,我系开展了“校园之星综艺大赛、let’s
show综艺大赛”等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同学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二、社团交流会
为增进社团和协会的友谊,在我系社团部和各协会的共同努下,开展了一系列社团、协会交流会,把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让彼此更加了解,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为以后社团和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阳光体育周
为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体育部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阳光体育周和志愿者活动,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让我们对团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
四、职业规划大赛
为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系开展了职业规划大赛,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规划,为自己制定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在有限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
五、郑州十年导游词征集大赛和谁不说自己家乡好
为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我系旅游协会开展“郑州十年导游词征集大赛”和“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让同学们学会认识自己,展视自己的才能。
除此之外,社团部还协助各协会办好各项活动,并协助各部成员及社团部所有干事完成工作,同时也递交了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部的申请材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旅游协会获得了优秀社团的荣誉称号,为旅游管理系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每个协会在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都需要慢慢的完善与发展。回首过去的工作,我们都有些许的感动,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每一次活动的收获,背后都充满了艰辛与感动。作为社团部的一名干事,做好每一件事对整个团队都有很大的帮助。团队意识是很重要的,感谢我们举办的每一次活动,感谢每一次活动背后老师、会员以及为活动付出艰辛的每一个人。
本学期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各个协会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协会负责人分析不到位,工作态度不认真;有些协会活动前期的宣传不理想,导致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协会在工作中分工不明确,造成在具体工作中没有程序化、系统化;由于社团部成员太少,所以与各协会之间的沟通较少。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改正存在的不足和总结优点争取让我们系社团走的更远。请校团委和系老师监督!
【关键词】体育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逐年严峻。有调查数据显示,本科中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8.6%;理工类院校毕业生为88.5%;体育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74.7% [1]。目前大多数学校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普遍照搬基础学科的课堂式教学模式,致使在教学方面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忽视了大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课程的改革深入,社会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在担任体育学院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并兼任学生辅导员工作三年之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既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确对大学生学业准备、就业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其整体效果与社会预期确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有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缺位、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安排不合理等问题[2],但从教学方式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1、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3],力求通过其教学过程让学生努力在当下、收获在未来。课程目标设计看似丰盈饱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易流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的灌输、方法的介绍、结果的描述等,而实践性远远不够。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教育始终,彻底改变将实践教学当做附属物的旧观念。
1.1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体现
从了解职业、适应社会角度来看,学生拥有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碎片化认识,其能力水平、心智阶段还没有达到独立适应社会、自信迎接挑战的地步。受中国大学升学制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仍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的传统教育思维。例如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院校学生对足、篮、排、乒、羽等项目的技能学习完成后,利用最后两堂课还要进行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付学期末进行的相关项目理论考试,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突击背诵、囫囵吞枣,运动技能本身和理论常识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不利于以后从事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因此,应当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机,尽可能让大学生认识了解真实职场状态,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体现。
1.2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探索自我、认识职业、确定目标、坚决行动[4]。探索自我需要引导学生自查自省,通过外界评价及自我认知、客观测评及经验反省等方式确定自己内在的真实特点、感受及想法,因此他的实施对实践性的要求不言而喻;认识职业,如果仅是职业知识的介绍,给学生留下的映像也必然一些关于职业知识的记忆,而要学生真正体悟到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实现;确定目标,建立在学生自我探索结果的满意度及职业认知的科学性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每一个可供目标选择带来的结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体认到这一影响带来的感受,同样这也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实践性的贯彻;最后行动模块,本身即是实践内容,更只能通过实践环节才可检验、评估与修正。
综上所述,作为面向未来择业与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管从其实施对象还是内容本身而言,都对实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必要又特别亟需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体系建构
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专业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构成,各实践教学内容又由不同的教育环节构成(见图1)[5]。
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它是对具有抽象性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构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地点、范围、条件及主体等因素,可以分为课堂实践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及自主实践体系三个子系列。在这三者之中,课堂实践体系居于中心地位,课外实践体系主要作为补充正常教学过程的辅助,自主实践体系则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以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评估与修正的形式存在。三种实践体系内容及实施如下:
2.1 课堂实践体系
2.1.1半开放式教学,带着具体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组,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融合到案例中。教师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提问、辩论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牢牢跟随着教学,充分的融入课堂。例如“体育”与“运动”的关系、“推拿”与“按摩”的关系,谁的外延更大或者数从属于谁或者是否概念完全一样。这些看似简单,在生活中常常混为一谈的名字事物,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在课上相互讨论,思维的碰撞之后会对本专业领域的只是有着更广泛的认识。学生讲,教师评;教师讲,学生评。全员参与,没有旁观者。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把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三者合一,既培养了学生表达和书写能力,又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
2.2.2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积极互动。大学生都是个性独特的主体,因此,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几乎所有社会职业都需要从业者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沟通和互动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态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单独的交心谈心、电子邮件、关注学生微信朋友圈、批改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和感情。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中困难,与学生发生心灵的“对接”和“碰撞”,拓展教学内容,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2.2课外实践体系
2.2.1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及能力需求,充分把握学生职业兴趣方向特征,设计与各类兴趣方向特征吻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教育工作者开展新型课程课题研究。如创业基础教育、职业生涯决策、生涯人物专访及分享、就业与择业、学业规划大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了解职业并为之准备。
2.2.2咨询辅导机制的建立健全。咨询辅导的优势在于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以建立在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one by one”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7];特色课程的设计最多只能够培养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兴趣,往往能够起到最有效帮助的是涉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和道路选择的时候专业的咨询辅导。另外,组织座谈会、团队咨询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人生发展问题及就业方向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的需求,确立正确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2.2.3与体育俱乐部、体育组织联合开发职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见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教练和主管为大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和技能实践,了解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条件,哪些运动项目和健身方法是社会需求迫切的,以便大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市场需求及能力标准,为其大学生涯的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2.3自主实践体系
2.3.1社团实践参与。体育社团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社团,各种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和课堂体育内容的补充做出了积极贡献。活动形式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导向。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社团中找到了运动的快乐,逐步发展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健康观念,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人数剧增[8]。体育院校的学生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这些社团进行指导和实践,为普通高校开设俱乐部制教学课和体育选项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所以建立和发展社团活动模式是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2.3.2社会实践培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熟悉未来职业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尽可能的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或兴趣小组,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等社会基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是职业准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宝贵经验,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作用所在。
2.3.3往届毕业生回访。已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很重要的资源[9]。无论他们如今是成功还是受挫,他们对自己曾经的大学生涯都有了新的思考,成功者以其现有状态回顾校园生涯,分享经验,为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欠缺者以其当下状况反思大学过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身边人的故事总能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总之,他们的建议对学生更好调整大学目标与行动计划,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3、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探索并非不重视理论教学,只是将其理论内容全部或最大部分的融入到实践环节中来,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及自主实践,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实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和改进能力,为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不断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高低,关乎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面的宽窄,关乎我国体育学科和健身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构建具有“教师辅助、学生自主、专业支持、实践结合”的全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10]。
【参考文献】
[1]陶磊,等.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4):18.
[2]王立,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及改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4.
[3] 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8.
[4]吕宁,莫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08(12):51.
[5]陈琦.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5.
[6]王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8.
[7]童仁贤.职高幼师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2.
[8]古鸿宇.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16):134.
关键词:专业运动员;体育职业;教育目标
一、何谓体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而体育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体育相关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技术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的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专门教育,是在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是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运动员进行体育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役的运动员约2.3万人,每年有3000~6000名专
业运动员退役,这些数据还不包括成为正式运动员之前的基层梯队。专业运动员的成才周期长,包括试训、学生运动员、正式入队、退役择业过渡期、正式退役和职后生涯等过程。针对少年运动员的中小学普通义务教育,因学训矛盾突出,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内部竞争与评价机制,致使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体校的中职教育因文凭层次低、就业出口不畅等吸引不了运动员家长的眼球;而运动训练单招和特招(免试)的本科教育只能惠及部分优秀运动员。这就造成了大部分运动员“二次”就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需求的不同,传授特定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要求学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与职业岗位群相应的技能与能力,以
就业为导向、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特质属性,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解决运动员走入社会的学历门槛障碍,而多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迎合了运动员的文化基础与职业多向选择需求,对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提升其就业能力,以及“体教结合”的实现具有实际价值。
三、专业运动员进行职业教育的可行性
1.政府重视
国家非常重视运动员的职业教育工作,并在一系列文件中作了明确规定,从经费与管理等多方面保障运动员顺利实施职业教育,力求稳妥、有序地解决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巩固业余训练,扩大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各省市体育局所属的体校和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主要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开展职业教育,国家体育总局新近成立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各省市体育局成立相应的机构与部门,以加强对退役运动员进行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与技能认证、就业岗前培训的管理。
2.职业教育资源丰富
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职业学校仅高职高专类院校就达1207所,
开设的专业总数为897个,涉及了除哲学和军事学以外的其他十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医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及面向市场的学生就业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国家职业标准853个,陆续推行职业资格培训与技能认证制度,形
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体系,包括社会体育指导
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济人和游泳救生员4个体育行业特有的工种,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有40余个运动项目。大部分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对学员的学历与专业无过高的门槛限制。
四、专业运动员进行职业教育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1.明确运动员职业教育的目的
《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体育职业教育主要是给社会培养体育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及解决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但对运动员开展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宗旨未见有清晰的表述。专业运动员就业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其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并将其转化为职业技能与能力。因此,提升专业运动员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就业是针对其开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以运动员为本是运动员职业教育的宗旨。
2.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与类型
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文凭制的学校职业教育和资格认证制的职业培训,前者有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后者指各种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以及提高职业能力的各种短期在职培训。目前针对专业运动员的中职教育由各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完成,全日制和成人制高职教育由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完成,基本可以保证对运动员职业教育的覆盖率,但专业设置局限于教育学和体育学下的少数几个专业;开展职业培训只是运动员退役后的择业过渡期,由国家体育总局人资中心负责全面协调,确定培训的项目、时间及要求,培训也仅限于体育行业项目以及少量的创业培训。针对性的调查表明,尽管有从事体育行业禀赋的体格与体能优势,但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运动员退役后更倾向于从事非体育行业。鉴于我国体育职业教育项目的局限性以及其他职业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有必要打破行业壁垒,将职业教育拓展到非体育类的学校与专业,以及非体育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认证项目。
3.形成操作性强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针对运动员开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规划管理,各省市体育职业学校设立相关部门采用全日制或成人制的集中式教学方式,具体负责运动员的职业教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对各省市体育职业培训中心与鉴定站进行规划管理,由其对退役运动员开展体育职业培训与认证,尽管对项目运动员技能有相关优惠与免试政策,但理论考试认证模块还是不适合文化基础薄弱的运动员群体。以上说明我国针对专业运动员的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存在多头管理,造成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因此,针对专业运动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科学的管理体系,以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以及各环节的畅通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整体与分解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运动员的职业教育纳入其终身档案体系,完善监督、追踪与反馈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与信息披露机制,特别是建立专业运动员非体育专业教育和非体育行业培训的机制。借鉴国外运动员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强专业运动员职业规划,创建与企业合作的就业平台机制等。通过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估,确保专业运动员职业教育的模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
自1994年《劳动法》和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才正式进入转轨发展时期,目前针对专业运动员的职业教育也处于崭新的起步阶段,由于工作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管理过程比较复杂,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与总结经验,完善与调整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借职业教育之东风,进一步实施专业运动员职业教育,以巩固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实现国家竞技体育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晓龙.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4.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3]陈晨曦,孔祥武.创业培训援手运动员再就业[N].人民日报,2008.
[4]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3-02
“专业认同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C.凯尔曼给认同下的定义,个人因为想要同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还有专家给出的观点是:认同是某种事物本身包含的给人带来的利益价值,得到它所在的社会环境(包括人、制度、文化)的认可、接受、赞同,并鼓励、支持其存在和发展。从而我们总结出专业认同感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能否给现在的学习状态、未来就业、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等方面起作用和带来利益的认可、接受的程度。
一、目前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情况分析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开始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学生这一特殊人群也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由于高校扩招,使得高职教育这一群体的学生呈现出生源结构多样化、素质状况多样化、成材需求多样化的现象。经查阅资料发现,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水平处于中等,主要表现在对于专业的认知度相对高,匹配度相对差。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
(一)性别
男女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专业投入度和认知度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在专业喜好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二)年级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对专业和学校不了解,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所以对专业认同感最低。而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理性的认知,三年级的毕业生对专业度认可更高。
(三)专业类别
不同专业对其专业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艺术体育类、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度和匹配度上也同样是艺术体育类最高,理工科类次之,人文社科类相对最低。这表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对专业的行为性认同和适切性认同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专业美誉度和认知度上,艺术体育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认同程度也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专业喜好度上,艺术体育类学生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学生。从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来讲,与专业认同度的顺序大体一致,艺术体育类专业性最强,选择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大多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专业训练,而理工科类相关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也较人文社科类强。
(四)专业选择意愿
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并且乐意学习的专业,所以专业认同度必然会较高。而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遵循父母意愿或是调剂专业。父母更多考虑就业前景及未来发展,却较少顾及学生的兴趣,调剂专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兴趣的选择。
二、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高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大学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教育对象应考虑文化理论基础与职业实践基础两方面的要求。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其培养目标也就相应地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学生个人、学校本身、专业教师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个人
1.学习态度。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一定的认同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造成学生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混沌、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等后果,对学生自身知识技能的习得都有较为消极的影响。
2.求学道路的幸福度。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将学习技能看作一件快乐、幸福的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实际的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求学生活,对专业前景的迷茫和不了解、对师兄师姐就业方向的不满意、对高职教育信心不足、甚至对中国整体教育体制的不满都大大影响现在高职学生的求学幸福度。
3.职业生涯规划。由于高职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或认同感较弱,没有将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选择相挂钩,很多学生抱着“边走边看”、“无为而学”、“学中无长”的态度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对自己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专业观、职业观,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导向和就业前景。
(二)学校本身
高职院校想在新时期求得发展必须首先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可以优化学校的学习科研氛围,同时增强学生社会生存的技能和信心,更有利于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加强。
(三)教师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专业教师的自我认知和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学习中,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程度高、学习兴趣加强,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的增加,有利于学校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协调,促进教师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
(一)学生入学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高职学生都是在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之后,才被迫无奈选择了高职学校,所以在求学初期有很强的心理挫败感。目前高职学生在大一刚入学时存在一些心理误区:对学校新环境的不适应、自我定位不准确,学习方式不恰当,个人发展目标和前景模糊,种种原因的作祟使得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兴趣及信心,转而长时间地沉溺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带来的失落中,久久无法自拔。由于大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所以在这个时间阶段对高职学生的入学初期教育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素养和师生情感上都要有所付出,并且不计回报。
1.强调学生积极心态的建立。通过学校新老生的互动教育来实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沟通,让学生了解高职学校的定位、高职学校的优势、高职学校发展的趋势、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高职学生同本科生的区别,明确职业发展前景能最快的带动学生积极心态的建立。学生积极心态的建立还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家长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要多给予鼓励,加强学生求学求职的信心和耐心。
2.加强适应性教育。高职学校的特性决定了专业及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的是职业的专业性和技能的实用性,这种以技能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通过专题适应教育同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得大一新生及时地调整学习的心态和学习方法,了解社会中不同分工从而衍生的面向不同职业背景的专业,避免高职大一新生都是通过字面的意思来了解所学专业而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3.深入浅出地进行专业教育。对专业缺乏了解是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专业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指导思想、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现状、社会价值及发展趋势等,使学生明确“我的专业该学什么”、“能干什么”、“有何发展”,让学生增强对专业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质,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道路上能有所延伸,可以通过辅修、自考、专升本等方式提升自己和实现个人价值,使其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齐头并进。
4.学校校情教育。主要从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介绍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几个方面来展开,诠释高职校园文化和高职精神,让学生对高职学校有一个全面而宏观的认识,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信心。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宣讲、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的观念,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校情教育的真实性,不要让学生失望。
(二)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者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明确职业定位
高职学生可以在学校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定位、自我管理等方式,有目的、有阶段、有效率地实现自我的职业规划设计。对高职学生来讲,目标教育和动力教育会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自然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和认同感,变得积极向上。“两课”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休养和廉洁修身等几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快地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对自己职业发展前景有正确的认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先进榜样的教育座谈会、讲座等,用成功毕业生案例来鼓舞激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刺激高职在校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
(三)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社会实践,是指在假期或常规教学时间内开展的,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的行业实习活动。一般由学院统一安排参加阶段性的实习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感染学生,利用人本管理思想影响学生;学校还要注重学生所学专业的长期发展与岗位培训,实习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对专业不但能理性的认识,还能了解其发展并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房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J].大众科技,2010,(11).
[2]黄坚.内引外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一.引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精彩让我不断的渴望“飞得更高”……求知、探索,实践、起步,成就、发展,收获、享受,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和经历,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得到收获的欢欣,有的却废然而返……面对种种的内外困境,诚然地看到人生需要规划、职业路需要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完美人生的序曲”。一份科学的职业规划不仅使大学和以后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使人的眼光放到更高的“顶峰”。对未来做出规划,不是在做白日梦,更不是在痴心妄想,一份简单的规划书,规划出精彩人生,打造出锦绣前程,在不断地实践中调整计划,理想终究会实现!二.我的人生目标2.1 美好的愿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杰出贡献的人才。2.2总体目标: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入南车集团一类的大型企业,由最初的技术人员向管理层发展。2.3已进行情况:现为xx理工大学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接下来的任务是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考入一所本专业的重点院校读研。三.专业分析3.1自动化专业概况: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3.2技能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3.3就业前景:自动化就业优势突出,所有的行业都可同自动化挂钩,转行容易,“硬”可转电子工程,“软”可转计算机,也可转通信,当然待遇也不错。——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科技发展的趋势,被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人多、待遇高。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有着光辉前途。——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农业、国防也与自动化息息相关。——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课程设置覆盖面广,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四.个人分析4.1兴趣:我的兴趣广而不专,泛而不浓。我对计算机、电子计术、电路、电机等与本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着较强征服欲,但是兴趣却不是特别的浓厚。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语言类的学科,并钟情于人文社科类。另外,我在体育和艺术上有着一定的喜好,但是由于不能在这些方面突出的表现自己,所以也就没有把它们作为我努力的方向,但是在业余我乐于把它们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途径。通过对我兴趣特点的分析,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会不断的培养自己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是我作为一个工科学生的必须。同时我会加强对自己人文素养提高,为自己由最初的工程技术人员向企业管理人员做好准备。4.2能力:我的各方面的能力总体较为平均,而在语言和写作方面稍强,这让我可以比较轻松的掌握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和人文社科类的知识理论。而自动化毕竟是理工为主,需要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对复杂电路的分析能力、和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能力,这恰恰是我所欠缺的,所以我必须在学习中以努力和刻苦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同时会注重另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人力的提高。4.3性格:我的性格随和安静、有耐心,比较适合从事一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不大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稍偏内向的我人际交往面不是很广,但是却有着为数不少的交往很深的朋友。虽然思维不是特别的活跃,但是却能够静心专研和思考,这不但没有让我在竞争中吃亏,往往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五.大学四年规划总结 大一:由于第一学期心中目标不明确,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感到陌生,所以一直处在熟悉环境和探索阶段。
长达一学期的无目标状态让我失去了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第二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将高数、C语言、这些基础课程学扎实,为后来的学习和考研夯实基础。但是 但是由于重视不足,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成绩平平,虽然考试全部合格,但是还有许多知识漏洞。寒假在酒店做了一个月的临时工让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社会经验,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都不会拘泥于自己的专业,会为自己寻找和创造各种发展的可能,因此我在工作之余细心地留意了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思考它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如果我以后要有了足够的资金,餐饮业是我感兴趣的选择。大二:随着专业课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方面遇到课一些困难,然而这也是预料之中的。我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去克服,不论我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学好我的专业课程都是我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了好了业业的知识和技能,我才有向更高更适合我的领域发展的跳板。同时随着《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学习的进行,我会在学习之余研读一些哲学的书籍,同时关注时事,每天都会看新闻和社评,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加深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认识。计划不适宜做的太细,但是目标必须明确,大致的轮廓也要清晰。针对自己大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人生目标,大学后两年的计划如下:大三:继续倾力完成好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多注重实践,在实践环节中掌握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在第一学期中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考研做最后一次评估,一旦确定考研和目标院校,就全身心投入,在前期大力全面展开对英语词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暑假开始认真复习数学,展开考研的攻坚战。大四:完成考研和并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向校方拿取相关证书,结束所有的大学课程学习,认真总结大学四年的学习并完成大学毕业后期规划。六.大学毕业后期规划大三或者大四时通过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和定位,然后完成后续规划。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大学生;IT青年;人才培养
一、引言
IT 行业,即信息技术行业,英文全称为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前IT业的划分方法各式各样,其中以美国商业部的定义较为清楚和合理,它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分成IT业和非IT生产业。其中IT业又进一步划分为IT生产业和IT使用业。IT生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业、通信设备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至于I使用业几乎涉及所的行业,其中服务业使用IT的比例更大。而中国IT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庞大、专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产业运行日趋规范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1]并且,我国IT行业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信息化程度高,产业发展显著,IT行业待遇也比较好,行业趋向国际化等都印证着IT行业的发展前景无限。
IT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IT行业的发展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从其本身来看,IT行业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许多IT企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导致IT人才的流失以及企业间对于人才的不良竞争。同时,IT作为当今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突出地表现为能源消耗、IT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等问题。所以,IT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优化IT行业的环境,还要提高IT青年的素质,同时也要重视与IT行业对口专业的学生培养。
二、我国IT人才培养现状
高林指出,我国IT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样的,董卫鹏和胡鹏飞也指出高校IT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高校IT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二是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三是高校IT认证培训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
我国的高校IT人才培养,以广州高校为例,教育体系处于稳步发展,探寻创新的阶段。多数高校一开始都较为重视课本理论的讲述,一直沿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基础知识教育固然是根本,但是,于学生来讲,实操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式,IT人才讲求动手能力,然而学校的理论知识讲述进程过长,模式较为枯燥,一直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早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存在于教育模式的古老问题。
其次,IT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前体验IT企业的工作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学校的学习时间较长,学校安排的校外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与企业的对接不够,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这些机会去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不仅仅是存在于IT类专业教育的问题,更是许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存在的问题。
三、IT人才的学习生活状况
IT人才的教育问题,关系到IT人才的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IT行业中超过八成的青年在 35岁以下,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高达95.3% 的人认为必须边工作边学习。这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首次向媒体公布的行业青年调查,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国72家企业发放问卷 6000多份,同时对位“50 少帅”进行了个案访谈。[2]
1、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上,IT人才的课堂教育呈现主动学习新气象。以华南农业大学(往下简称华农)为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IT青年喜欢比较活泼的“动手实践”和“案例分析”课堂教育方式,调查结果分别以 76.1%和72.33%排名第一和第二。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IT行业作为操作性十分强的行业,需要其人才在学习时期就已经开始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习惯了老师灌输式教育,因此在大学更希望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从比较传统的“老师对知识直接解读”占了46.54%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灌输式教育影响着许多学生,而这些影响持续到了大学时代。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渴望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希望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得到知识技能,至于灌输式的听课方式,能够让他们去吸收补充他们自行探索没有了解到的方面。
2、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
68.55%的问卷调查者选择了没有参加过额外的培训。经过调查了解,他们之所以没有参加额外的培训,跟他们的课程任务以及学校学院社团要求的任务有关,主要体现在时间的不允许以及自我意识还不够。在剩下的选择了参加过额外培训选项的学生当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占了超半数,而人际关系及沟通技能与兴趣特长类分别占到了44%与38%,而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占了一成,在IT青年参加过额外培训的内容中最少。
以上数据说明,还是有不少的IT专业相关的学生会主动去参加课外关于专业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反映出IT人才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较高,从学生时期就有提高自己竞争实力的意识。同时,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也是学生们热衷学习的内容,可看出IT专业类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是传统中的技术宅了,他们也渴望交际,渴望交流,符合新世纪青年的个性特点。
相比华师、广大、广工三所高校,数据都与华农相近,在关于课堂教育方式的调查方面结论是几乎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额外培训方面,华师和广工选择“兴趣特长类”的培训时占最大部分,分别是83.33%和71.43%,其次才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出现差异的原因与学校的活动和学风建设是分不开的。同时,四所学校的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额外培训都接触的很少,也许是跟学校的职业规划课有相关方面的指导有关,然而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3、社团学习
在社团学习中,他们学习最多的是“为人处事”。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组织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没有参加过社团组织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为人处事”是他们认为收获最多的东西,“专业技能”与“思想领悟”亦不在少数。IT专业类学生主动加入社团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宅男宅女的形象一去不复返,十分符合21世纪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IT专业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到各方面的技能,“为人处事”是他们反映学习到最多的技能,其中可以看出IT类专业学生渴望交流,渴望交际,IT类专业学生并非社会上所认为的“程序猿”,只会工作和游戏,而是乐于交际的新世纪青年。
4、外界对IT青年的印象
然而外界对于IT青年的看法并没有较大的改变。在接受调查的非IT类专业学生中,认为IT类学生“交际能力强”只有15%,是最少的选择率。说明受访者并不认为IT青年整体的交际能力强,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外界对IT青年的看法影响,另一方面,IT类学生的交际时间不多,且没有相关的课程指导他们如何交际,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如今,IT青年的形象正在转变,但是外界对于IT青年的认识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让IT青年转型,向社会证明自己,同时社会也要给他们展现的空间,不要用以前的目光看待正在发展正在进步的IT青年。
四、IT青年对于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
当前国内IT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国家重视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农村及农业信息化;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社区医疗与电子病例;西部干线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绿色IT;中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IT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整合与升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IT;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Web2.0应用;网络游戏等,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全面。这些方面的电子信息化建设都印证着IT行业的岗位需求量大,对IT人才的要求高。所以IT类专业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对IT行业的了解和对就业的准备对其日后就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1、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
关于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与其就业的选择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IT青年认为“市场机遇好”是IT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而“发展机会多”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使得诸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收入水平”则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在问及如此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发展机会多”以86.79%排位第一,而地区繁荣则以72.96%排名第二。说明受调查的IT青年大部分十分熟悉IT行业的市场环境,对IT行业的发展地区了解比较清楚,这得益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和关注IT行业,使IT青年能从媒体中关注IT行业,另外学校的就业形势分析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
2、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
关于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普遍把薪酬条件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在工作中,金钱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IT行业中同样适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中,“金钱刺激”以超过七成多一点的优势稍微领先与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职位晋升”和“工作机会”,这三个选项,都超过了60%的选择率,而“领导认可”仅以17.61%在非“其他”的选项中是最少人选择的。而在理想薪酬中,选择“10001及以上”的最多,占60.38%,而选择“5001-10000”占33.33%。不难看出,IT青年对于以后就业的待遇条件首先考虑的是金钱,同时,也十分看重岗位的晋升和机会,反映出IT青年对自身的工作发展要求是比较高的,并非一味的唯钱是图,这也是一个健康职业观的反映。
3、IT青年对于创业的看法
对于IT青年创业的调查,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创业率较低。37.74%和33.33%的受访者认为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就业创业比较有用和一般有用,仅仅只有3.14%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没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在大部分受访者的心中,学生时期所学的知识对就业创业还是有一定用处的。然而仅有5.03%的受访者表示曾成功创业,而高达64.78%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创业”这个选项。如此低的创业成功率,说明了成功创业需要的条件高且多,而如此多的IT青年选择没有创业,很大一部分原因说明学校的创业氛围不够,创业条件或者是扶持创业的政策未十分成熟,未能引起创业的浪潮。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创业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接近四成的同学则认为是人手不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高校的创业氛围未十分成熟的判断。
五、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
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其他专业类学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其对于电脑的熟悉,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电脑的接触也较多,电脑的影响将涉及到IT青年的各个方面。
1、IT青年的课余休闲
IT青年的休闲活动较为丰富。外出游玩大约每月一次的频率有约60%的同学选择,而一周一次或者每半年一次的游玩频率各大约占两成。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IT青年外出游玩的频率并非很高。其中浏览网站中,新闻网站占最多,有61.01%的选择率,而超过5成受访者选择了学习网站和IT信息网站。“看电影”是最多受访者选择的选项,而“打游戏”,“网上冲浪”和“看书”均超过了半数选择。“看书”的选项占到几乎六成,与IT青年中大部分人勤奋的性格相符合,正是因为IT青年喜欢看书,才会有技术过硬的IT青年。值得关注的是,不论广大,广工,华师还是华农,过半数的受调查者都青睐电脑游戏,并且广工的比例是最大的。对于要用电脑进行工作学习的IT青年来说,电脑游戏有可能是他们学习工作的阻碍,极其容易沉迷,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
2、IT青年的健康问题
IT青年的健康问题应该重视。IT行业工作者的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国而言,由于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增多。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下,科技人员长期在电脑前高强度,高速度,高效率地工作,颈部长时间僵直,受到电磁辐射较高,容易引起头晕、脑胀等现象。[3]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带来了繁重的身心负荷,引起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研究表明:人们长时间伏案或从事分工精密的单一工作,会出现“不活动性萎缩”等职业病。
据调查,我国中高层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合格率仅为60.8%,平均存活年龄仅为50.3%,情况令人担忧。换而言之,IT工作者是健康问题多发群体。IT专业类学生在校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工作健康状态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研究IT专业类学生的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把是否通过体育课考核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和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所以Tl行业从业人员求学期间,在思想意识上都比较重视体育课和体育健身技能的学习,基本上都能了解一些体育健身方法和掌握一两种体育健身项目,为进入社会后参加可能的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储备,为日后工作有了健身习惯的铺垫。
令我们欣慰的是,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个小时,而大多数的IT青年都比较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属于亚健康状态。当问及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时,64.15%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而不参加的人数为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的IT青年比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比较重视,这个对IT人才日后工作的身体锻炼是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利于IT人才的长期发展。52.2%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而35.22%的受访者表示在6-7小时。网上数据表明,健康的睡眠时间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都在健康的范围之内,然而是否做到早睡早起这种健康的作息,未必见得。而在最后问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哪种健康状态时,62.26%表示自己属于亚健康态,但是在受访者中没有人不参加体育锻炼,他们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客观数据来讲,他们应该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主观意愿认为自己是亚健康状态呢?
我们通过访谈和交流得知,引起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并且长期对着电脑进行编程工作,在此过程中消耗精力大,损害了他们的健康。二是他们长期处在校园生活,难免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绪,导致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自己健康的心态。上述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大部分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
六、总结
根据调查报告和访谈结果得出受访的IT青年群体有以下特征:在学习生活方面,大部分的IT类专业学生选择“动手实践”为最佳学习方法,大部分人并未参加过额外的培训。在有关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和选择方面:IT青年认为自己的薪酬比较高,在5000元以上占大多数,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退休年龄普遍较早。大部分IT青年认为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地区繁荣。IT青年的创业率较低。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方面,IT青年普遍倾向理智型消费,现金支付仍是主流,但电子支付逐渐成为潮流。关于IT青年的健康问题:IT青年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比较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亚健康状态。
IT青年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顶梁柱,他们的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IT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更是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的样本虽不大,但是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值得学校和社会重视和采取相关的行动。
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IT类专业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实操,学校应该尽量去满足,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尽早实践。同时IT类学生渴望通过参加社团等组织来丰富自己课外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可见IT青年已经逐渐从“宅男宅女”转型,发展成善于交际又技术过硬的全能青年,符合新世纪青年的发展要求,社会对IT青年的认知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问题。
2、就业方面
对于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想法,他们对于以后的工作待遇要求较高,但是毕竟这是他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毕业后是否如此,难以定夺。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到外企参观学习,让他们尽早去了解日后工作的环境和待遇,好让他们在求学期间,做好准备,以后工作就能尽快适应。IT类学生的创业率较低,在如今鼓励大学生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这是不好的现象,这跟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学校的政策鼓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希望学校能普及创业的信息和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创业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仅仅局限在就业的道路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也加重了岗位负担。
3、健康问题方面
IT类学生用电脑时间过长,用电脑频率较高,对电脑的依赖性较大,导致其课余时间耗在电脑上较多,玩电脑游戏是较为严重的现象,学生和学校必须重视,适度游戏有休闲娱乐的效果,但是沉迷游戏,不仅浪费时间,还消磨意志,产生严重后果。IT青年的健康问题,必须受到重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IT类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尚为充足,但是不代表他们能长期保持健康的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在大学时代的健康作息和健身将对日后的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生本人和学校,必须意识到这点,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保养身体的习惯。
【注 释】
[1] 肖洋,云建军.我国IT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西部资源,2014.0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