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度创新的意义

制度创新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社科基金项目(06DS098)。

作者简介:欧阳越秀(1973~),女,吉林长春人,经济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030-04 收稿日期:2008-11-11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秩序调整的大好时机,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迅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涉及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又涉及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个维度。因此,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构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个案解剖和对比分析。其中,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Freeman,1987)主要研究来自日本的个案,其结论是“日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和制度创新的模式使其迅速成长为工业大国”。而世界银行请经济学家尼尔森等所做的《国家创新:比较研究》(Neion et al,1982)则侧重于来自15个国家的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模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系统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本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研究者们的主要研究焦点汇聚在国家组成部分的创新行为和国家政府对这些创新行为的支持等方面。

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研究者对这一名词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而是通过解释创新(Innovation)、体系(Sys―tem)和国家(National)的概念来阐述国家创新体系。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也有把“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译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但现在的翻译已趋于一致,定为国家创新体系(刘海波,2005)。

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没有某个最优的、固定的、普适的模式,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设计;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我们在这里尝试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给出如下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应该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构成。是层次结构合理、机制鲜明的有机网络系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国家创新体系应当为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专有技术研究共同组成的创新活动提供充分保障,且各主体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各有侧重的功能;其中,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全球化信息网络和科技投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资源基础。

2 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开创了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互动关系论”。

“技术决定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而制度则是技术的衍生物,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无关。“制度决定论”学派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而“互动关系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适度的技术创新能够引发制度创新和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科学的制度创新则会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李政,2008)。这三种理论学派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空间,但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创新的本质属性。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涉及到三个维度的问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目标,由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创新体系的终极目标;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管理创新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创新总体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因此,协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是要在保证破坏性关系的基本前提下,积极促进破坏性关系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面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的维度全面思考,建立协同的创新发展策略。

二、技术创新策略: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票被纽约证交所终止交易,后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购濒临倒闭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由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其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花旗、汇丰、皇家苏格兰等昔日的金融之神一一轰然倒塌。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呈现出GDP的负增长,这场金融危机大有发展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

在如此恶劣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救市计划。据估算,各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注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我国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在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局面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更多地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倾斜,促使其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借鉴

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国家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印度在创新能力、对私人部门R&D税收政策等指标上均高于中国;在其他许多方面,印度的排名也都相对靠前。印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其以点带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计算机软件业作为技术创新突破口的长远战

略,并在印度著名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近20年来,印度把班加罗尔的发展模式由南向北渐次推进,形成遍布全国的软件产业集群,其软件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印度有近7500家软件企业,雇佣人员超过85万人,软件业产值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占380亿美元,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黄德春等,2007)。从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得到启示。印度政府正全力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继软件产业之后带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高技术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据印度生物技术产业者联合会的统计,近年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39%,出口占该产业总收入的56%(高云华等,2008)。

2 我国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创新策略

在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中,经济进化论者提出的技术制度理论(Nelson et al,1982)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制度理论框架下,不同行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区别为熊彼特I型(sehumpeterMarkI)和熊彼特Ⅱ型(Sehumpeter MarkⅡ)。其中。熊彼特I型行业具有高机会、低专有、低积累的性质,而熊彼特Ⅱ型行业则具有高机会、高专有的特性,对非创新者和潜在的进入者形成明显的壁垒。同时,该类型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巨大的提高。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借鉴印度在重点行业的发展策略。选择重点行业制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点扶持行业的选择,要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兼顾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综合上述多种因素,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航空航天行业应当成为主要的备选对象。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已经占据世界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合资企业,我国在汽车行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个国内知名汽车集团已经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开发和生产。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石化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国际上看,2008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6%,市场占有率达到3.2%,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我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配套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航空航天行业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成功发射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我国的航空航天行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积累,也是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重要体现。我国应当继续增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投入,为航空航天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制度创新策略:建立综合性的创新成果交易制度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的住房刺激贷款引发,经过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扩展到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最终波及到传统商业银行,导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和摩根大通的变故标志着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的幻灭。华尔街面临的变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单纯通过健全资本市场实现对创新技术和企业投资的退出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创新机制的建设单纯依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创新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特别是政府和金融中介机构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则可以借助资本的强力作用。加速中介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等)的建设,为创新机制建设带来巨大的增值服务。同时,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构建必须满足创新机制要求的三个特征:要素之间的双向联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创新活动各参与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研发资本或风险投资的投人从单个项目上可能产生失败的结果,但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有利于保障其总体上具有达到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不能把“风险投资”变成“奉献投资”。

根据上述要求,适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由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等三个层次的交易制度共同组成。

2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体系结构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或其他各投资主体在其投入资本而生产出的创新成果中拥有产权比例的计算方式,并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把技术市场确立为法定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技术入股等方面的法定认定和交易服务。

孵化器转移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项目承担单位、孵化器和企业。政府在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资金的同时签订合约,当项目承担单位进入完成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发阶段,可把成果转至孵化器;新的在孵企业根据孵化器的评估结果向项目承担单位和政府转让一部分股权;在孵企业在孵化器内,享受孵化器的智能服务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服务,实现成果的真正产业化。

创业板交易制度是指主板市场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制度。它是对主板市场交易的有效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以利于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并为风险投资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制度适合于处在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和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初级阶段时,创新产权合约交易起到主要作用。保障不同投资主体的创新产权具有便捷的交易渠道;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研发向应用阶段转化时,孵化器转移制度承担主要功能,特别是孵化器适合新生创新企业的各项专业化服务,将为企业的顺利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发展壮大阶段时,创业板交易制度将为创新企业的融资和

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综合性的多层次创新成果交易制度,才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全部参与主体的权利,为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管理创新策略: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例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的组合引入现有的管理体系内,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既起到推动创新活动发展的作用,又是各种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最积极参与者。因此,管理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评价、交易和监管机制,未能针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创新的特点,充分协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落后,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使得科研工作急功近利,创新思想容易受到限制;重视所谓科研成果评奖而轻视其向技术创新的转化,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1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的借鉴意义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是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后,对其内涵与表征深入研究的产物。最新的WKCI指标体系共包含了人力资源要素、金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要素、经济产出要素和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5大类共19个指标(刘东,2007)。WKCI指标体系由4类投入指标和1类产出指标构成,其指标的设计独具特色。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对我国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与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内在联系。技术创新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体现为国民收入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目标。其次,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基本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衡量创新竞争优势的核心。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已经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人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最后,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行为创造出的财富,应当部分转化为研发资本的再投入,部分转化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保证创新行为的不断发展。

2 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借鉴国际先进的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解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如下关键问题,对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的评价,忽略制度创新将使技术创新缺乏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在创新绩效评价中更加强调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评价,通过其导向作用促使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营造健康、顺畅的交易渠道,为风险投资基金创造高效的退出机制。

其次,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不能简单的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录的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评估标准。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其意义诸多评论归纳如下:一是制度创新示范意义。二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对新的国际经济变局,对“二次入世”危险的提前布局、应对。但对上海自贸区重大意义的认识局限于此,深度还远远不够。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人类经济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资源投入使总量增加;二是资源、技术等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以机制创新促进质的提高,带来总量增加。

我国历史上有机实现这两种组合的典型是北宋。北宋经济、科技发展引领世界,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出现在北宋,GDP也将近占世界一半。明朝朱元璋“禁海”政策开始闭关锁国,中国逐渐从世界中心沦落,尽管GDP总量依然增加,却没有质的发展。由于没有竞争,失去了制度创新的机会和压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制度不断更新的历史,谁能在制度更新上拔得头筹,谁就能引领历史潮流。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根源在于其最先完善了“民族国家”这种新的人类制度形式。

促进制度创新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开放、竞争,不断吸收新生事物。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与强大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可从现代产业经济链来看。现代产业经济链有三个环节:研发、加工装配、结算。从世界范围看,真正走完整的只有英、美,最终体现就是形成了伦敦、纽约这两大主要结算中心。德、日研发成就巨大,但结算差强人意,这也是两国与英、美相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依然低一筹的主因。英、美能够走上高端,根源在于站上了开放体系的制高点,其中有历史机遇,但根本还是它们的制度创新。

迄今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成效不大,机制创新滞后是关键。上海贸易出口量约占全国1/4,服务贸易约占1/3,大部分却在香港结算,物流从上海走,资金流、现金流却在他处,赚的只是辛苦钱。中国改革转型如何破题,通过更高层次开放,探寻新的要素组合模式是根本,这也是上海自贸区的历史使命。

从微观层面来看,上海自贸区各项改革,根本宗旨是进一步理顺国内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尽可能激发社会、经济组织、个体的活力。人类本性厌恶竞争。民族国家诞生前的世界,由多个相对隔绝的区域、群体组成,彼此竞争很少,各个群体、区域内部也不鼓励,甚至压制竞争。民族国家主要是通过竞争改变世界。这种竞争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国与国之间竞争;二是民族国家内部竞争。一国要在世界有竞争力,首先要理顺内部竞争体系,内部竞争体系愈完善,外部竞争力就愈强大。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创新;新形势

企业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制度有着很大关系。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管理制度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来看,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主要采用的是管理的经验与方法,里面渗透着深厚的人为因素,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此种方式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所以,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1、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组织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社会经济的变迁,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与现代的环境基础不相符。对于外部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传统的管理制度并未给予重视,也就使得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到企业内部,更无法在员工间进行传递,而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对市场不了解,企业在创新与应变能力上变得比较弱等问题。所以,在系统论、控制论等先进学科的理论下,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1.2新形势下,有利于经济形态的发展

(1)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使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①知识要素变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等的基本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所以在进行制度创新时,要考虑知识资本管理与物资资本的关系,把目光重点转向知识资本的管理。②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知识是人脑的终极产物,所以,在传播与积累知识时,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管理制度的创新下,充分调动人积极性、发挥人的最大潜力。③内部知识的积累与外部网络的共享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源[2]。怎样设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并渗透到企业的流程中,这也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更高要求。

(2)有利于客户经济的发展

客户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客户经济的作用下,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整合到一起,把顾客作为主体,为其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既要对内部的管理关注,又要对同一价值链上的协调管理生视,同时,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管理也要给予关注。②由于企业出现的网络化、虚拟化等,各组织间的所有权控制已经淡化,而是以契约、虚拟与经济控制的管理为主[3]。对于这种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与之相符,进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连接外部资源与组织。

1.3有利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经济,它是在经营创新与事业创新的前提下,体现出的多种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与创新发明等,主要经济特点有自主、创新、多元化等[4]。第一,人们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观念。第二,创业经济还提出管理上的创新,创建创业管理的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前提均是大工业,经过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使组织目标实现。而创业管理模式则是以发现和辨别机会为基础,在创新、敢于担风险的情形下,实现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间的整合。在创业型经济中,稳定与控制已不是管理制度的核心,而是把机会、创新作为起点,鼓励个体发展、团队合作。

2、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2.1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打造专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家推陈出新,经常在传统的轨道上带来创造性地改变。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在创新上没有显著的效果,其重要因素就是缺少专业化的企业家。所以,只有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基于此,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责、权、利互不影响下,要尽快建立并健全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约束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直接受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在设立管理干部的制度时,要利用竞争机制,构建人才市场,进而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家得到合理分配。另外,国家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构建人才市场、继续企业家教育的培训体系等等,使我国的经营者更专业化。

2.2观念革新,使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

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时,最大的阻碍就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前还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现代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带来的意义。有关调查表明,在各种创新中,观念创新是最不易实现的。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层要真正意识到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战略的布置要及时更新,使集约化的经营意识提高,进而使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2.3制度创新要加强,以此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企业资源在市场中的分配是由制度创新决定的,换句话来说,企业在制度创新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信心。而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则是由管理创新来决定的,即要对市场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建立,从而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与良好运行的体系结构。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保障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只有企业不断革新,创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才能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4文化建设要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管理氛围

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文化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渗透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所以,企业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员工也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敢于创新的先进人物,要充分发挥其表率的作用;企业创新体系要尽快健全,使创新有着更强的动力;同时也要对文化礼仪的创新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进行设计,让员工接受创新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结语

企业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制度,它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形象地体现了出来,是对管理工作的归纳与总结。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的优劣,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充分意识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作者单位:上海闸北发电厂)

参考文献:

[1]李晓蓉.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9(06):112-114.

[2]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21):156-158.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交易成本 产权制度 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一直是资源配置追求的结果,效率是资源配置效果的反映。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初始的产权制度如果约束效率的增长,就必须考虑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制度创新必然带来交易成本,如何使制度创新产生的收益大于该交易成本成为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寻找最适合、最低交易成本创新模式已经演化为新的趋势。故此,研究企业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交易成本与产权制度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由于产权的约束,经济主体通常会根据产权安排的权利,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才会进行经济活动。产权实质上是社会激励的约束机制,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特性引发了产权存在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资源的竞争更是与日俱增,如果不对这些竞争进行合理地约束和规范,那么资源就难以实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提供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综合先前相关研究发现,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总是结伴而行。成本问题一直是组织制度安排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要确定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寻求交易成本的最低。交易成本是产权制度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或者说是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主要包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监督保护成本及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而后先关研究归纳并发展该理论,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只要产权明晰,即使存在交易费成本,企业仍可以通过选择产权制度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交易成本与产业制度创新关系

由以上对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的内涵分析发现,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对立面在于,产权制度指的是界定和维护交换双方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指的是界定和维护产权发生的费用,二者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相互联系在于,产权制度的交换双方权责利关系越模糊,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就会被放大,为界定和维护产权的制度安排而支付的费用就越大。反之,越小。从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看,为建立明晰产权的制度安排除了必须支付相应的交易成本之外,还必须能够获取相应的制度收益。否则,人们就会因为建立明晰产权的制度需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而不愿意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一旦出现产权关系模糊的现象,就会导致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愈发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会因此而降低。企业通过产权界定和制度创新,明晰产权关系,进而削弱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所引发的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权明晰的程度越高,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制度创新收益就越大,为界定和维护产权制度的成本也越大。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选择一种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提供适当产权安排的制度,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不同的企业制度是不同的产权结构安排的体现。产权制度创新得益于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给予企业家的报酬激励,能够有效地分配企业资源的剩余所有权,从而加强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原理认为,交易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在交易中拥有充分的信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交易双方在交易中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往往在交易中处于优势的是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在经济人的理性原则下驱利动机往往诱使其采取损害对方利益的交易行为;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因此在交易中居于劣势地位,在经济人理性原则下,通常会采用谨慎的态度进行交易,以便使自己的损害降低最低。新的制度安排要对交易优势一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为其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对交易劣势一方提供一种保证,使他在交易受损时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鼓励交易行为。新的制度安排是否有益于交易双方的发展,要看其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反过来,交易双方的制度收益大于制度成本才能促进新的制度发挥作用。对于优势一方,通过约束其行为可以降低其收益、增加成本,而保证劣势一方交易的顺利进行可以增加其收益、降低成本,这样以来双方的会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使新的产权制度安排延续其作用。

总之,当预期的制度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企业才会有动力为界定和维护产权而进行制度安排的创新;如果预期的制度收益小于交易成本,企业就不会愿意从事产权制度的创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产权变革也随之达到一个临界点,即彻底抛弃传统企业产权制度的同时,更加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各种资源的替代相转换率等于各自的市场价格的比率时,资源的配置才会达到最优状态。所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注重交易成本的存在,力求新的产权制度带来的收益大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才能使新的产权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产权制度创新的相关建议

由以上对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创新关系分析发现,新的产权制度除了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外,还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出现。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交易成本的大小对于产权制度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新的企业制度要能够提高组织协调效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创新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关建议。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竞争降低交易成本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任人唯亲的现象仍旧屡见不鲜。然而,一些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经验等自身能力的局限,并不能有效地发挥职位作用,导致管理上出现混乱,降低经营效率,增加交易成本。企业想要寻求发展壮大,应出于岗位的需要招聘人才,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减少任人唯亲造成的管理不公甚至混乱的现象。由于亲属管理人员通常会排斥外来人员,导致一些企业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人才很难在企业中发挥其作用。为了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应着力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充满活力。将竞争制度真正地引入企业的管理中,使企业员工包括优秀的企业亲属员工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并注重将选用强的企业亲属成员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外部人才聘用标准相结合,打破企业内部封闭式权力结构。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的管理效率必然会相对提升,企业的资源也可以进一步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新制度带来的交易成本。

2、明确财产所有权,消除内部产权混乱现象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企业成为一盘散沙,从开始的合力逐渐演化为自私自利的分立,这就不可避免地将企业带向衰退的道路。究其原因,这些企业缺乏明确的产权和权责关系,缺乏约束这些管理者的有效制度。首先,要合理地设置明确的产权股份关系,按照能者多得的原则分配股份。对管理、生产等效率更高的成员实施股份奖励制度,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制度的设置应考虑股权差距的存在,不应使差距过于悬殊,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再就是,按照职位的重要性和其绩效设计薪酬,把权力、责任、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拥有活力,企业才能发挥出效用。必须明确企业财产所有权,使其成员成为直接的股份持有者,同时合理地分离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把经营权交给懂经营会管理只向董事会负责的职业经理人,并且下设相关的监督机构。企业的相关产权制度必须保障资本与管理的分工合作,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管理运作效率,进而降低新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3、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交易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传统的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产权结构已经不能够适宜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由于过度的产权集中时常会出现盲目的决策,追求产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安排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采取上市融资或向企业员工转让股份、对高管采用股票期权制、股权激励、让投资者加盟企业股东行列等措施,使产权流动进而形成真正意义的产权制度安排。也可以通过稀释股权的办法,引进社会资本,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形成强大的合力,又引入了社会资本。产权多元化意味着打破单一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格局,这样以来,这些投资主体既能相互监督又能相互支持并共担风险,有利于企业迅速壮大和扩张,进而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提升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四、小结

如今,我国正处于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内外因素的探讨仍旧是一层不变的焦点。企业改革必然经历制度的创新,而新制度安排又会产生交易成本。产权制度作为企业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单元,其创新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本文综合以前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产权问题,提出了创新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关建议。笔者发现,产权制度的创新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即新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也要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苏武俊:论交易成本与制度创新[J].南方经济,2003(8).

[3] 李松龄:产权制度与交易成本[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4] 董小君:交易费用决定产权制度合理性[J].中国投资,2006(12).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发展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彻底掀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随之带来的就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即挑战与机遇并存。21世纪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单纯的以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来维持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需要以知识贯穿整个管理,把知识作为新的竞争资源。因此,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及时应变市场的需求,把知识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才能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房地产企业管理开创一片新天地。

2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1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实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使整个管理模式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在知识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组织和制度等。

2.1.1 观念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效益,就必须打破陈规,冲出旧思想的牢笼,树立全新的理念。管理观念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对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管理创新要求的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同步创新。

2.1.2 技术创新。在时代信息化的今天,企业分工的主导因素就是技术,并非资源或者资金问题。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引导市场的需求,技术更新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已经成了现代化企业竞争的根本途径。

2.1.3 组织创新。实行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和长远发展目标。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重组与重置,形成新的比例关系和组织结构,可以让企业的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同时,企业的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以组织创新作为依托。

2.1.4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指的就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还要引导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序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度创新就是为了能够建立一支更有效的团队,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成绩。

2.2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国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发展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行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企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必然的,作为房地产企业,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固定的,但是这一系列的创新,还是得经过企业的有力执行方能奏效,如: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企业能力等,进而使企业处于统筹兼顾、指挥协调的重要地位。

管理创新是时展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广泛推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与国际贸易接轨,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现状基本上还是属于松散型和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因此,我国的地产企业应该通过管理创新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专业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和利益。

3 房地产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当快,整体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3.1 过分依赖经验、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

部分企业过分依赖自身的经验、缺乏经营理念,而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企业家曾因为“别致”手段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于是就对房地产的经营理念和操作技能失去了兴趣,不对开发项目做长远规划。然而,房地产项目本身就具有经营周期长和报酬高特点,一些小企业或家族性企业却都是短期行为,无法扩大经营规模,也无法整合建筑产品特色和品牌优势。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项目的开发和销售还是没能做深层次的科学论证,盲目复制他人的案例和经验,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以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2 财务失控随意大、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相对是比较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降低了部分房地产业加强自身管理并获取合理收益的积极性。我国现在还存在着一些扶持房地产产业的特殊政策,如施工单位的垫资施工等,这就减少了房地产企业前期的投入,降低了其开发的门槛,同时又提高了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效益。许多房地产企业没有成本控制意识,资金管理缺乏统一明确的财务业务授权机制,有些企业的二级项目开发公司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母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以上种种因素都给房地产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

3.3 企业存在结构性缺陷、不利于制度创新

国内很多房地产都从事项目开发,从事资产经营的企业相当少,从事项目开发的企业,要么只经营商业房产,要么只经营住宅房产。这种经营结构单—的资产结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普遍拒绝制度创新,无法实现人才资源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模式,就算是曾经辉煌过的企业,也往往处在于制度创新的盲区,致使人才大量流失,最终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4 新时期推进房地产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

4.1 不断地探索和借鉴新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只有把信息与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首先,管理者要开拓视野,认清当前形势,抛弃旧理念,树立新的管理思路和预测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文建设,重视人才、尊重员工、敢于创新,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这些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明白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外,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方法。长久的竞争战需要具备更多更快的应对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更有利的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4.2 加强投资决策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房地产企业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彻底改变片面追求产值和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减少呆滞资产以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调整企业投资方向,优化生产投资结构,明确投资重点,加大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使自身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搞清楚市场各类建设的建规模和要求进度,在此基础上调整生产计划,确保项目前景好、见效快,争取做到在同一年开工、竣工并获得良好收益,改变目前老项目无法竣工,新项目资金不足的局面;另外,可以通过控制商品库存量来确定在建规模。对于新项目的施工,要遵循“三不开”原则,即无明确销售前景的高档商住楼和别墅不开,已出现商品房滞销地段的工程不开,不急需的公建及市政配套工程不开。最后,对于那些半截子工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对于因前期投入资金过大,前景不明朗的熟地,要果断地将土地转让,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4.3 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体系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息息相关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实行管理的根本,而制度创新则是房地产企业管理整体创新的有力保障。房地产企业制度的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改革企业制度、人才、经营者和股东的共同利益,来改革其经营机制和市场;与此同时,还应该健全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各权力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能够积极配合并且互相监督。所以说,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就必须建立有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现代化市场的经营机构,使企业能早日适应市场变化并与国际接轨。

4.4 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房地产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依靠大量善于经营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日后能更好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重视企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智力投资的比重,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出一直既有技术经验,又有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激励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薪酬制度、精神激励制度等,真正的既要留住人才,又要培养人才。

5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企业实行管理创新,从转变观念到加快制度创新再到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使企业能够合理的配置资源,并且转变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同时,保证在技术、经济和产品领域的创新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客观分析内部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的管理模式,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74-02

一、什么是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就是变更和安排企业的产权结构,以便消除和减少市场运行机制的社会费用,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

对制度创新的含义比较准确的理解是创新理论与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它是创新理论在企业制度范畴内发展、应用的体现。具体地说,所谓制度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有企业制度,塑造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要求的新的微观基础,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创新意味着对原有企业制度的否定,而不是在原有制度上的修修补补,制度创新必然经历一个破旧的过程。

但为什么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呢?首先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享受主体;从中观层次看,从创新活动的开始到实现最终绩效的多环节复杂系统中,企业是创新成果与市场营销的结合点;从宏观创新体系看,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是:⑴企业产权制度创新;⑵组织制度创新;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创新;⑷企业领导制度创新;⑸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的创新;⑹政企关系创新;⑺经营者(人才)市场创新。

二、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创新

1.有效的制度重于资源禀赋。制度管理落后,不仅导致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或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地不能尽其利,使资源效率低下。一些庞大的制度机构,不仅维持成本高,而且因制度的无序而造成浪费。因而,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创新,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通过制度的高效进而带动企业效益增长的高质量。

正因为制度约束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创新成为企业起飞的前提。如前所述,企业面临着多元的产业结构、企业文化,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且“非经济因素”对企业的效益影响甚大,那么,要实现企业效益的飞跃,就必须有一些前提条件尤其要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变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国企改革引导到制度创新的轨道上来。

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使资源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资源的开发不仅未使效益攀升,而且因为开发的低效率与掠夺性,导致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使各种资源发挥其作用,只有人人都动,并且有严格的制度能保证劳动者所有,减少收入分配的数量与规模,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因此,制度创新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需要。

2.成本与收益分析。当制度的非均衡出现后,制度就可能被创新,产权会得到修,正因为它表现为个人或团体渴望承担这类变迁的成本,他们希望得到一些旧有的制度安排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收益。这从人性的假设中(不论是X理论还是Y理论)也能得到的结果。

3.“两个根本转变”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二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有企业当中存在很多深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系列措施在制度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制度的创新、实现生产关系的调整,重建政企关系解决产权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通过建立配套系统让经营性的国有资产进入市场,成为一个个的独立法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完善不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4.创新是根治投资膨胀,防止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投资者必须在投资前对投资成本、收益和前景进行核算和预测,只有当预期收益至少高于银行利息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投资。而在国有企业中,投资者(中央部门、地方、企业)都没有实实在在的资产权利。因而不存在以自身财产损失来弥补资产失败的机制。因此,地方、企业在投资中往往只注重局部效益,在没有风险机制、约束机制情况下,且由于无主产权使我国数千亿国有资产不知去向,目前还以数百亿的规模在继续流失,形成了国有资产的一个巨大黑洞。

三、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产权制度创新

1.产权制度的涵义。产权制度是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当社会资源的稀缺程度达到了必须有社会的强制力量来组织和规范其财产关系的时候,产权制度便有了产生的经济根源。从产权归属的对象看,产权制度可分为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从产权界定的角度看,产权所界定的财产所有权分为终极所有和法人所有。

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和出现过五种产权制度:(1)小生产者的产权制度;(2)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企业产权制度;(3)劳动合作制企业制度;(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5)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法人产权制度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原始产权(表现为投资人股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从而引起了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

2.产权制度对物的协调功能和增进配置效益功能。社会正是借助这种实际占有关系的制度化,一方面实现所有权,另一方面维护经营权。这种占有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这一特征要求人们对资产的实际占有权主体进行定位以及对占有权限进行界定以约束和规范各种财产占有人的行为。正是由于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各种占有主体的权、责、利规定得更加明确、划分得更清楚,使千差万别的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进而保证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离不开产权界定、产权流动(即产权转让),因为资源的转移实际上是资产营运权的转让,而产权界定又是产权转让的前提。因此,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是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乃至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必须进行生产有素的合理流动,使资源在动态中优化配置。

3.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则。产权制度创新并不是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而是将一元的国有产权制度变为多元,使其资产经营步入高效率的轨道。⑴产权必须有商品性。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产权也不例外。产权作为商品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且必须是等价交换。只有这样才能处理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内部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使产权转让遵循等价规律。⑵企业必须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必须有独立性。每个企业都应有经营自和一定收益权,通过市场来决策问题,政府不应干涉。⑶企业必须拥有投资决策权并承担风险。承担风险同时是以产权界定为条件的。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利益驱动经济。⑷企业产权制度必须法律化,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法律化,才有可能避免权利间的相互侵犯和权力过分集中,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⑸企业产权制度必须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竞争、演变的需要,加强横向、纵向、混合联合,形成规模效益。当今世界各国的企业产权制度,向着明晰化、法律化、股份化、证化等方向发展,在产权制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应创建和完善国际产权市场,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优化组合,并借以增强国内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

1.产权关系“层次化”第一层,出资者所有权;第二层,法人财产权(即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第三层,企业经理阶层,拥有企业的经营权。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多层的产权关系体系。

2.企业财产“法人化”,出资者责任“有限化”,企业运行“市场化”。

3.完善的人力资本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监控制度以及人员培训与人才储备制度。“以事就人”以人为主,人使其所,人尽其才,使企业的制度创新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与个人有机的统一,人力资本决定企业的前途。

4.建立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真正打破企业内部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创新企业制度,建立多种分配形式,按高效、精干、统一的原则设置企业内部人员结构。

5.企业经营者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构建企业家职业化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经营者尽可能按委托人的利益和意愿行事。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企业经营者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培煊主编.企业管理案例选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陈文安主编.创新工程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刘传济主编.劳动经济学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倪海鹰主编.股份制公司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5.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7篇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2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与经济增长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又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所作的努力,包括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施穆克勒、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侧重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罗、阿罗、曼斯菲尔德、卡米恩和施瓦茨、门斯等。其研究成就主要有几个方面:在分析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在分类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类型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初步探讨、描述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理论命题等。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索罗(1951)提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是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伊诺思(1962)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创新的选择、投入资本、建立组织、制订计划、招用员工和开辟市场等行为,它是这些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曼斯费尔德定义创新为一种始于企业新产品的构思、终于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的探索性活动。Muesor(1985)则通过对350多篇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调查认为,尽管不同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侧重,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种新设想,具有非连续性,它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成功应用到实际中去。显然,早期的研究把技术创新看做是技术的应用过程。我国也有许多学者把技术创新理解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过程。

随着人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更多的学者逐渐转变了把技术创新等同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如Kline与Rosenberg(1985)一起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国内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可见,人们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的研究只是把技术创新视为“技术经济”的单向线性过程,未能从经济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对技术创新作出充分的阐释。而关于技术创新是一种“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创造性活动”的认识,不仅强化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拓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使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不再局限在R&D活动上,技术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企业经营的关系,对企业、行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度方法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制度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论述经济发展问题时,也很重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受制度学派的影响,他把“制度”看做是一个“体系”、“社会形式”或“经济组织方式”,以及市场结构,如垄断等。以诺思(D.C.North)和戴维斯(L.E.Davis)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继承了熊彼特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制度创新”来解释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

Davis和North(1971)指出,制度创新指的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超额经济收益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各种政策与措施,如工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国有企业、股份公司等。由于新制度代替旧制度需要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且一种新制度的出现往往会受到现有法律规定范围的制约,因此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现实中,制度创新有三种层次或三类主体:个人、团体和政府。相对而言,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政府在承担巨大的创新费用、消除私人产权对超额经济利益获取的阻碍等方面具有个人或团体无法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制度创新获得的超额经济利益,将归全社会共有。但不管是哪一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其预期创新收益都必须大于预期成本。

1973年,诺斯从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技术进步并非突如其来,而完全要依赖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市场交易的制度的逐步演变,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他指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原则,它通过抑制可能出现的个人机会主义行为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具可预见性,并由此促进着社会劳动的分工和财富的创造。诺斯进一步揭示了产权的界定和变化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上,从而保证创新者的私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如果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能够明确规定和有效保护每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促使创新活动的个人收益最大,则会促进经济增长。

在制度创新研究中还有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和拉坦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提供者,制度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变迁以及经济的动态增长而做出反映和调整。拉坦(V.W.Ruttan)提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创新理论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西方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意义、内容、机制、过程与管理、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特点突出表现为数量大、内容广、方法和视角多样。笔者以“创新”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截至2009年底,共得到了255 691条查询结果,其中2000年之后的记录就达231 678条,说明创新在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在研究对象上,既包括对创新的共性问题研究,还包括对特定地区、产业、企业创新的个性问题研究;研究内容上,涉及创新的重要性、概念及分类、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途径、创新体系、创新投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计量等;研究方法上,包括规范、案例、实证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视角上,既有运用经济理论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也有从管理学视角对创新是如何在企业中发生、发展,最终被市场认可的过程以及企业怎样通过创新获取经营有效性的研究,还有从哲学视角对创新体系、全面创新管理等进行的研究。研究层面上,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家骥等所著《技术创新学》,许庆瑞所著《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等。

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一些著名大学率先成立了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如浙江大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旨在系统研究、总结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创新实践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些中心在研究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成果颇丰,如由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除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外,学者们还从管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更广泛的视角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丰富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其1984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我们可以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来对它下一个定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者,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经济学家的习惯,用需求术语而非供给术语给它加以定义: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上述两种定义究竟哪一种更合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至此,创新理论形成了一个非常综合的体系,从观念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制度均存在着创新的空间。

研究启示

创新理论从无到有,从“束之高阁”转变为社会主流,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下:

(1)理论的提出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但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用来指导和服务实践,也只有在其运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迅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于西方传统主流经济理论无法对二战后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国经济快速腾飞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其解释和指导。这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一定不能“人云亦云”、“简单跟风”,一定要把已有理论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还是新理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制度创新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监管制度环境 监管制度创新 一体化监管制度

金融创新在金融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金融创新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以金融创新为主导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积极应对和改善金融创新,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然而由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出现了与金融创新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制度的滞后性。而监管的相对滞后又会带来管制套利,造成金融监管永远落后于金融创新需要的恶性循环中。我国是以行政干预为向导的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乃至金融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金融监管能够刺激金融创新,也能够抑制金融创新。通过监管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使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地运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任务。

一、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环境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以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

近年来,央行主要以利率市场化进行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标,推出了中国货币市场基准率Shibor,以及差别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体系的逐步形成对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产品定价机制的健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目前,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一套规范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 保监会表示将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遵循“放松事前监管,加强事后监督,强化公司责任”的原则,并积极支持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创新。证监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鼓励证券行业进行创新,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对利率、汇率、资本等因素的监管将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和交易带来障碍,只有在有序放松的监管环境下,才能有效地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随着日益深化的金融创新和电子金融,金融市场出现信息高度不对称,不断发展进步的互联网技术使监管当局越来越无法管制监管对象的经济活动。因此,以效率为标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可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社会稳定的经济安全系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效率的前提与保障,金融体系的动荡与危机会影响以至从根本上损害金融的创新效率。我国金融创新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全面推进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需要建立一体化监管制度。一体化监管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健全的监管内部制度。

在达到预定的监管目标下,机会成本最低的金融监管体制才是最优的。总的说来,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是全方位的和多层次的,但其监管目标必须通过健全的金融机构有效地经营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应置于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地位。其核心工作是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实行以双向互动和间接监测的监管制度,以发挥安全、有效和稳健的作用,避免出现监管真空。这种加强监管双方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现场与非现场的间接外部督导机制毫无疑问会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被监管者充分了解最新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从而抵消和分散金融创新的风险效应,并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环境。

(二)实时的监管程序制度。

一体化监管制度需要对创新过程实时监管。因为综合经营下的金融创新普遍是跨行业和跨市场的,一般融合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多个金融领域。在多重领域性的监管体制下,往往只对单一领域的机构和业务监管,很难让金融监管机关识别和管理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加之杠杆工具的运用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更加集中,则进一步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时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和业务进行全过程的监管,重视的是过程,强调的是重点监管。更有利于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及时的引导和规范,支持和激励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力的实时监管还应包括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筛选以及倒闭和清算,做到有始有终,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过程监管。

(三)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建立各种有效的相关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并形成确保这些法律及监管制度得以执行的执法体系,这是金融监管机构履行好职责与义务的基本前提。国内监管法规和制度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和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在短时期内要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需要更新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该公开透明化。根据相应的法律原则,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确立监管的标准和范围,并尽力尊重金融机构的自由创新,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主要采取法制化、间接化监管方式。对电子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在尚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参照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的法律,以规范监管者的金融活动,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四)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

杜绝分业监管机构间竞相放松监管的“管理松懈的竞争”的恶性局面,增强我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转变。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应该是目标导向型的,其目标就是要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的经营,即监管者不规定明确的做法,但是规定具体的目标。目标导向型监管不仅赋予监管者充分的监管手段和职能, 以加大监管力度和提高监管水平;而且,也规范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制约了对监管行为的行使。目标导向型监管是实现由合规性监管主向金融机构自主管理为主转变的必然路径。

因此,在达到相应的监管法规和标准下,金融机构便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活动。监管机构也没有为金融机构指定一个明确的经营行为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 法理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