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支付概念

移动支付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移动支付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技术保障

移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产业,移动支付就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手机进行消费。移动支付的优势就在于方便,快捷。由于目前的移动支付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移动支付安全性进行分析与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

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即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一般是手机)进行购物以及完成支付的全过程。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等方式向银行机构发送支付指令,然后银行进行相应的处理,实现支付指令。

移动支付方式分类:(1)SMS,即短消息业务;(2)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3)NFC,即短距离通讯业务;(4)WAP,即无线应用通讯业务。

二、目前移动支付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身份识别问题。对于参与移动支付交易的双方来说,身份识别是尤为重要的。移动支付过程中确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身份是厄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移动支付的特殊性,商家、银行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资金的往来相对频繁,因此,对于移动支付中涉及到的身份认证问题,必须得到移动支付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2、手机问题可能给移动支付带来重大影响。智能手机的发展,带动了移动智能事业的发展,很多用户为了使用方便,手机号码常常与银行卡绑定。但是,部分用户并没有进行手机加密处理,在支付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信息泄露现象。同时,若是出现用户丢失手机的情况,就可能出现不法份子使用手机进行冒名支付,造成用户的经济损失。

3、移动支付用户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在移动支付中,部分小额支付业务的交易可以通过扣除手机话费的方式进行,这就可能导致手机话费透支、拖欠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国在手机号码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手机用户没有实名认证,在透支现象发生后,找不到责任人,以至于恶性循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处理措施

1、作为消费者应该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部分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消费中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内容不假思索,往往就导致了上当受骗事故的发生。所以,消费者在进行移动支付时,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认真思考。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手机要进行必要的加密,同时,对于运营商来说,更应该规范自身问题,加强站内信息真实性的建设,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2、加强对于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方面的要求。消费者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最先考虑到的问题都是安全性。安全问题涉及到参与交易双方的各项资料,对于客户来说,资料的泄露轻则引起不必要的烦恼,重则会引起经济的重大损失。相关单位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电子认证、数字签名和SET标准等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对于这些出台的解决措施,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法律保障。

3、相关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对于移动支付管理方面的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加大对于安全方面的资金、人才的投入,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建立安全的手机支付体系,确保手机支付使用环境的安全。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移动支付进行法律约束,确保其运行过程中的合法性,避免客户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用户使用手机来完成支付变得更加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进行购物,还可以进行日常消费的处理以及银行的财务管理,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相关部门对于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应该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网上支付体系以及统一的一定制服实施标准规范,确保交易的各个环节运行安全,这样,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张锋,赵壮,肖媛. 移动支付应用和发展研究(续) .中国金融电脑. 2006,(2):63-70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2篇

以下为报道全文:《央行公告降温零售业“无现金”概念》

此前火热的“无现金日”,如今有了降温的迹象。

7月13日,根据央行公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此外,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对此,腾讯于7月15日晚间回复第一财经称,“用户需求和商业规律决定了移动支付不可能代替现金,而是作为现金的补充,将与多种支付方式长期并存,我们一贯尊重用户和商户的多样化选择。今年8月8日我们将不再围绕‘无现金’展开相关活动,主题和形式都将全面升级。”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新规可能会对支付机构的市场推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则较为有限。

2015年8月8日,微信支付提出“无现金日”概念,喊出“现金,再见”的口号。按照活动规则,用户可以在微信支付制作的H5页面提前领取随机发放的“无现金日活动体验金”,8月8日在有“无现金日”标识的商户门店使用微信支付,体验金可以抵扣现金使用。

到2017年,微信支付“无现金日”已经举办了3年。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和2016年,参与微信支付“无现金日”活动的商户门店数量分别为8万家和70万家。

2017年,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劲敌支付宝也提出“无现金”概念,宣称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当年蚂蚁金服发起成立了无现金联盟,称未来两年将提供60亿元来帮助联盟成员推进无现金进程。

随着支付宝的入局,2017年的无现金声势格外浩大。支付宝当年7月底宣布发起首个“无现金周”,微信支付“无现金”活动维持了整整一个月。

8月只是每年市场推广的巅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直在用补贴换市场。

支付宝会给申请收款码的小商贩一并寄送红包码,付款前扫描红包码,消费者和店主能同时获得奖励,2018年6月,支付宝再度推出数字红包;微信支付则有摇摇乐,周六、周日及特定节日、活动期间,在合作商户使用微信支付完成付款,即有机会获得当笔免单或微信支付到店红包。

无现金是非银行机构推广移动支付工具的一大卖点,但移动支付工具的推广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伴随着央行的一纸公告,2018年无现金活动将不复往年风光。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但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人民币现金,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上述负责人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央行公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央行公告出来以后,支付机构的市场推广活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的。”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他说,央行通知的意义在于明确人民币法币意义,“移动支付的确很方便。但是法币不能游离在交易之外,90后以前的人都知道货币、钱是什么样子,但00后、10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钱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另一方面,上述公告是否会对零售行业造成影响也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着一场数字化变革,无人零售、电子支付是这场变革的一大卖点。比如,永辉超市打造的超级物种一度被视为零售变革中的标杆店铺,这类门店的一个卖点是不收现金。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平交易的核心原则是保障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NFC智能卡

0引言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移动支付得到充分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运营商的特殊身份,涉及金融的可操作性考虑,需要有更加专注于支付处理的第三方机构。运营商专注于系统平台部署和技术实现,而金融机构专注于金融交易等操作,因此非常需要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移动支付系统。

1移动支付的概念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

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两种类型。微支付是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定义,交易额少于10美元,通常是指购买移动内容业务;宏支付是指交易金额较大的支付行为,例如在线购物或者近距离支付。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安全要求级别不同。

2移动支付的安全交易方式

安全电子交易方式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组织提出的以信用卡为基础的电子付款系统规范,用来确保在开放网络上持卡交易的安全性。SET规范使用了公开密钥体系对通信双方进行认证,利用DES数据加密算法、RC4或任何标准对称加密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并利用Hash算法鉴别消息的真伪、有无篡改,以维护在任何开放网络上的个人金融资料的安全性。SET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标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安全传愉。用户和商户的相互认证,以确定通信双方的身份。一般由第三方机构负责为在线通信双方提供信用担保。SET协议中的参与方有:(1)用户: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用户通过计算机与商户进行交互,用户通过由发卡机构颁发的付款卡进行结算。在用户和商户的交互过程中,SET可以保证用户的个人帐号信息不被泄漏;(2)发卡机构:负责为每一个希望进行电子支付的用户颁发付款卡,并建立用户的相关帐户。发卡机构根据不同品牌卡的规定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每一笔通过认证的交易进行付款;(3)商户:商户提供商品或服务,并利用SET向用户提供安全的电子支付服务。同时,接受支付的商户必须和清算机构有关系;(4)清算机构:它是一个金融机构,负贵建立商户账号,并且处理支付卡的认证和支付;(5)支付网关:是由清算机构或指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设备,它负责处理用户和商户的支付信息;(6)CertificateAuthority(CA):是提供身份验证的第三方机构,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交易双方信任的实体组成。它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类注册请求,并颁发相应的证书。

3移动支付通用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通用模型的设计必须保证平台的扩展性,同时又要包含交易的权威性及安全性、商户或用户的隐私性。因此基于SEMOPS模型,引入了可信的第三方,充当仲裁机构。通用支付模型分五个模块:用户支付模块、商家模块、支付处理模块、数据中心、可信第三方。

用户支付模块:用户支付模块由带有NFC控制器,内置STK卡的手机终端组成,NFC设备与手机控制器之间采用I2C总线连接,而卡与手机是ISO7816通信标准,提出与现有的手机控制NFC不同的是,采用卡来控制NFC设备,具体实现是利用卡的STK功能,此命令可以是GSM11.14的扩展主动式命令,由终端将APDU指令解释传输给NFC,以实现SIM卡控制NFC的功能,可以控制NFC打开关闭通信等功能。与现有NFC手机相比,用STK卡可以校验持机者的合法身份,可以控制NFC设备的打开和关闭,防治未经授权的交易发生,此外利用STK卡的安全特性可以存放用于安全交易的证书,在交易发生时可快速生成会话密钥,签名等信息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商家模块:在NFC多种用途的前景下,商家模块更具有多种的实现形式,商家模块可以是类似POS机的读卡装置,也可以是内容提供商将NFC设备放到智能媒体机里面,而每个商家模块中放置支付机构的证书,在产生交易时,将商家信息、交易金额等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和签名。

支付处理机构:支付处理机构相互连接成环状,支付处理机构之间相互信任,并且拥有相互之间的公钥证书,支付处理机构可以处理用户的请求也可以处理商家的请求,依据证书对用户或商家进行验证,同时通过验证后,而将交易信息重签名发送到可信第三方进行验证。用户或商家与其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之间互相拥有对方的公钥证书,并且用户和商家的证书只存放于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不传递任何证书,节省证书交换的时间。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与SEMOPS模型具有相同的功能,负责支付机构之间的消息路由和传递,数据中心系统包括消费数据加载传输和结算中心MIS两部分.结算中心MIS主要完成数据传输管理、数据采集情况的统计、消费数据的处理及相应的查询统计、处理与支付处理机构的通讯数据.数据加载传输,负责采集消费数据生成本地数据,并负责生成上传的数据包。

可信第三方:可信第三方由时戳服务器和认证中心构成,保存每个支付机构的公钥证书,负责对支付处理机构的验证,验证通过时加入时戳,防止重传攻击,并给未来交易争议提供仲裁依据。

用户端采用NFC信道来传输,超短距离的传输提高安全性,将整个交易的发起结束都由用户的STK卡控制,增加交易的灵活性,借助STK的安全存储特性,将交易信息保存,方便管理;引入可信第三方,提供对交易中产生的争议进行仲裁,同时加入时间戳,有效的阻止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重发攻击;支付处理机构相互信任,拥有用户和商家的公钥证书,连接成环,可以同时处理商家和用户的支付请求,提高整个模型的可扩展性;整个交易过程,实现很好的匿名性,用户或商家只对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负责,其他方无法看到交易的个人身份信息。用户或商家只保存自身的证书和归属支付处理机构的证书,可以方便安全在存储空间有限的STK卡中存放。

4结束语

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短信、WAP等远程控制完成支付,另一种是通过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完成支付。短信、WAP方式实现的方式有着明显的缺陷,相对于短信、WAP方式实现的移动支付,本文介绍的NFC技术有着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模式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5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未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体系,主体是以网络公司为核心、手机厂商提供硬件支持(指纹识别、NFC等)的生态系统,运营商和银联则会凭借他们的优势各自占据一块“自留地”。

尽管一直伴随着安全性的质疑,移动支付朝越来越快捷的方向发展依然是人类社会天然的需求。此外,由于具备智能运算、无线联网功能,手机替代IC卡等被动性的支付工具也是历史的必然。

手机支付的概念早在10年前就已在日本出现,当时主要是基于NFC功能。得益于NTT DoCoMo的大力推广,该功能在日本迅速得以应用。时至今日,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使用FeliCa(NFC的兼容标准)刷卡支付的自动售卖机、便利店和书店等。

以诺基亚为首的欧美手机厂商于2006年前后也开始推广带NFC功能的手机,但推广进度却非常缓慢。之所以出现日本和其他地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原因一方面是NFC刷卡支付还是稍显麻烦的,日本民众喜欢接受新事物、不怕麻烦,而其他地区却并非如此;另一方面,DoCoMo在日本具有压倒性统治地位,在终端、支付渠道两方面都具有主导权,而其他市场则相对开放,找不到这样的运营商。

直到iOS和Android系统的出现,移动支付才迎来了新的曙光。iOS和Android给了App开发者较大的自主空间,用以创造新的支付方式,因此才有了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各种便捷的应用。

目前移动支付面前的阻碍主要是:

(1)安全性。尽管支付宝钱包等掌上支付应用具备图形、密码、手机号码验证等多重加密,但它仍然无法解决用户对极端情况的顾虑。如用户被劫持、绑架,用户手机遭到黑客攻击等。

(2)普适性。目前掌上支付应用还只能在淘宝、京东等B2C/C2C网站上使用,线下交易的推广仍然举步维艰。一方面是政策原因,零手续费的手机支付难以抗衡原有金融系统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停留在现金支付阶段,稍微向信用卡有所发展,一步跳跃到移动支付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谁是中国未来的移动支付的主导者呢,运营商(代表是DoCoMo)?手机厂商(代表是Apple)?还是网络公司(代表是支付宝)?笔者个人更看好网络公司。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都以DoCoMo为标杆,试图建立一个具有统治地位的移动王国,NFC支付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但笔者认为中移动的努力很难奏效。这是因为中国与日本市场有显著区别,用户的消费习惯也难以接受花哨的应用,再加上iPhone不支持NFC,等于损失了大批中高端客户。

再看苹果,Apple的支付体系在欧美、日本市场受众广泛,支付额连年快速攀升。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给Apple ID绑定信用卡并购买正版软件的用户可谓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购买音乐、书籍。即便是Apple这样具备极高品牌号召力的厂商都行不通,何况其他二三线品牌?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6篇

日前,HTC联合招商银行推出“手机电子钱包”,正式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用户持有嵌入信用卡芯片的手机,只需在具有“闪付Quick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上便可完成支付。HTC中国区总裁任伟光表示,移动支付将成为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与招商银行进行跨领域战略合作,是HTC在产业链跨界融合方面的重要举措。

对于手机厂商的出击,第三方支付企业也作好了进攻的准备。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财付通宣布,将与微信展开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各种支付方式,实现线上支付与线下商务的整合。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云集了运营商、商业银行、支付企业、手机厂商。行业大鳄竞相涌入,预示着移动支付市场即将迎来激烈的拼杀。在这场豪强把控的游戏中,谁能获得先机?

新进入者的心态

HTC和招商银行是加入移动支付市场的新人。它们的进入,预示着一场新的竞争即将开始。

HTC和招商银行的合作,目的非常简单——希望在移动支付这个方兴未艾的“黄金”市场上能分到一块蛋糕,在即将而来的移动支付时代站稳脚跟。

在9月18日举行的会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告诉《IT时代周刊》,招商银行对移动支付的前景非常看好。“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消灭信用卡,力求在变革传统信用卡形式的基础上,将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中。”马蔚华说:“通过和手机厂商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需求。”

任伟光则表示,和招商银行的合作,是HTC将国内移动支付标准进行商业化的首次尝试。他希望这种移动支付功能成为HTC的标配,能凸显HTC与其他Android手机的差异性。

事实上,招商银行和HTC在移动支付上的尝试,是为了这个市场的巨大利润而来。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

充满诱惑的市场前景,是让招商银行和HTC心动的原因。对于后者来说,它更需要这样的利好消息来提振员工士气。目前,HTC面临的局面略显尴尬,它在苹果和三星的冲击下,市场份额处于下滑态势。今年第二季度,HTC全球市场份额大跌,由去年同期的8.9%跌至4.8%。为走出困境,HTC已放弃机海战略,改走“精品路线”。

任伟光说,移动支付将成为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此次与招商银行进行跨领域战略合作,也是HTC在产业链跨界融合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任伟光看来,虽然目前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概念手机还处于导入期,现在卖这种手机不赚钱,但未来前景非常好。HTC提前布局,可以先于竞争对手累积到经验,为以后占领全球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避不开的激战

HTC要想在这一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得面对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展开的反击。

据了解,央行一共发放出19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按照业务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为网络支付,包括了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和手机支付;第二个类型为银行卡收单,主要指传统POS机上面刷银行卡的收单方式;第三种业务类型就是预付卡业务。七成获牌企业集中在预付卡业务上。

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网络支付。在这一领域,云集了财付通、支付宝、运营商等强势企业。新进入者要想在这一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付出不菲的代价。为在移动支付领域抢得话语权,三大运营商获得支付牌照后,目前正在进行布局。

《IT时代周刊》获悉,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一些芯片厂商便推出了一系列基于NFC标准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和产品。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将在今年年底之前推出NFC手机。其中,中移动已完成首个支持NFC手机终端的研发。在业界看来,运营商从终端层面的强势介入,将会对整个NFC市场产生强大的号召力,也会带来更大的竞争。

除了不甘寂寞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未停下进攻的脚步。对HTC和运营商来说,腾讯是它们必须面对的庞然大物。

日前,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告诉本刊记者,财付通将推出5大策略推动财付通多元化发展,为生活提供更多创新的支付应用。据了解,财付通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服务的商户已超过40万,覆盖了游戏、航旅、电商、保险、电信、物流、钢铁、基金等多个行业,2011年实现在线交易量突破4500亿元。

赖智明介绍说,微信现在是最受欢迎的手机应用之一,它与财付通的组合,将创造出一个新的微生活支付理念,消费者手拿一部手机便可走遍天下。现在,财付通已经推出基于安卓、iOS、塞班等不同平台的移动支付产品,下载安装量超过2000万。未来,用户将可以通过手机在买衣服、就餐、居家、购物、出行、娱乐、旅游等众多生活领域使用财付通享受便利的支付。

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除了财付通外,支付宝以及汇付天下等第三方企业也悄然完成布局。8月底,支付宝便携手百货连锁品牌上品折扣达成战略合作,两者共同开发并将推出一项新颖的商场O2O购物服务,支持消费者以手机支付宝拍摄商品二维码的方式在商场购物。

支付企业的增多,预示着这一市场上的竞争趋于激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同时,也给整个零售消费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认为,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演变与推进,用户未来支付环节上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联合才是王道

移动支付未来将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主流支付手段。德勤日前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吸引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纷纷布局。预计在2015年,移动支付将成为用户最喜欢的支付方式。

德勤的判断来自央行的数据。央行披露,2011年年底,国内移动支付客户数已达1.45亿户,比2010年增加近六成。而德勤对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逾百家机构调研发现,有2/3的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还有逾二成的公司制定了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

而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87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3.87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移动支付从此一帆风顺。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王鹏程认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整体普及率较低,多数移动支付业务与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产业链各方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裁刘建军坦言:“在市场培育期,可能只有1%的人群会使用,而有100万台POS机还处于闲置状态。”

在业界看来,移动支付市场上暂时不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因为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运营商或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很难把控整个产业链。

知情者透露,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力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中,金融机构对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拥有优势,但对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力弱。而电信运营商虽然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和线上商户资源上具有优势,但线下商户资源不足,对终端设备制造的影响力也有限。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7篇

“货币支付综合体”构成为现钞+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2015年年初至今,通过对使用不同货币形式群体的调研,提出“货币支付综合体”概念。作为自然人与经济法人,会采用多种支付形式。第一大领域为广义“货币支付综合体”,联行同业往来,同城与异地支付结算使用的纸质支票、本票、汇票或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电子汇票、银行卡与手机移动支付形式,使用者多为国企和民企。第二大领域为狭义“货币支付综合体”,个人金融消费者,一般采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和现金三种形式进行货币支付行为,即构成“一机一卡一票”的“货币综合支付体”。经常状态下,不论买方卖方,交易者均属于“货币综合支付体”中的一员。特定条件下则不同,一些情景则处于“货币综合支付体”缺项状态。其一,买卖交易者只采用现钞支付,即缺少手机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支付两大项;其二,只采用现钞和手机移动支付,不运用银行卡,即缺少十分关键的大项;其三,只采用银行卡和现钞支付,不采用手机移动支付。上述方面不乏排斥银行卡和手机移动支付的现象,但目前的支付方式却都不排除现钞。一些小规模的超市公开申明,10元以下消费不刷卡,因为还不够缴纳多项费用的成本。显然,成本、效益、利润是支付形式选择的依据。

交易中介――货币――也存在着既背离又融合的两个独立“货币综合支付体”,针对唯一标的物货币的支付结算形式存在的“完整共性”也呈现差异。“完整共性”指可以采用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等货币运营工具和现钞等。而相关的“月有圆缺”特指买卖与交易双方,在不能实施“完整共性”支付结算前提下,致使货币的运营方式与形态出现欠缺。买方作为甲方可以用银行卡刷POS机、手机微信支付扫二维码、现金全方位进行付款,即为完整的“货币综合支付体”。作为乙方若亦如此,买卖双方构成完整完美的“货币综合支付体”。假若他们以种种理由不刷银行卡,不用手机微信支付,那么就是“货币综合支付体”缺项状态。

“法定数字货币”与

“现钞实体货币”博弈

从货币承担的职能考察“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它们从形态到本质率先的特性在于透明与隐匿。“现钞实体货币”看似有形有态、有声有色,实则是看不见的战线,尤其它们在体外循环时是流通中货币(M0),其实往往销声匿迹无法明晓去向,而可能形成一股暗流。“法定数字货币”较“现钞实体货币”支付更快捷,可在遥远的异地直接清算,可控制体外循环酿就的弊端。

“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的博弈,还有行政干预因素,诸如国家部委机关有明确财务规定,报销差旅费和医药费均不再支付现钞,而是将现金打入工资卡。这样一个行政举措即可大量减少现钞的使用数量。“法定数字货币”与“现钞实体货币”博弈,实质上是虚实之间的较量,对落后的事物必然大浪淘沙,只不过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过渡,“现钞实体货币”将渐渐被取代,未来交易媒介的“法定数字货币”也属于“现钞实体货币”的范畴。

“法定数字货币”与

“数字科技”

本人在《从贝币到“数字货币”》一文中将法定数字货币置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提出实施中央银行发行库、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与“货币自然人和法人钱袋”三位一体模式,即“一库一人一密钥”。中央银行发行库是“法定数字货币”之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是“法定数字货币”中转站,“自然人和法人钱袋”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者。三位一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清楚“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状态和数量,但是作为中央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则无权动用。在每个“法定数字货币”钱袋中需要放多少钱,何时支出由钱袋主人决定。放在“法定数字货币”钱袋里的现金与纸币、硬币一样。但是它们优于“现钞实体货币”,放入钱袋的“法定数字货币”享有利息收入,相同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活期储蓄存款。同时在支付时,一般无需付管理手续费。在非现金支付系统体系下,上述是“法定数字货币”市场化与科学生成的基础。

“法定数字货币”一般无需付管理费用,是指日常小额支出;一次性资金汇划百万元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20万元人民币,现钞支取5万元人民币,即需严格遵守带有法律效应的货币运行规则。譬如,“法定数字货币”钱袋单笔支出1万元,在短暂数日内累计到10万元,即应承担对应的费用。应根据“法定数字货币”使用人所在地城市的平均收入与消费水平制定对应收费标准。

“法定数字货币”看似是在包括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手机移动支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货币支付工具家族中新增的一员,其实“法定数字货币”与它们截然不同。不同处就在于“法定数字货币”本身就是货币,其貌似虚拟抽象,实则百分之百等同现钞,是隐身钞票。自然人或法人使用“现钞实体货币”成本基本由国家承担。“法定数字货币”基于现钞又高于现钞,是由实体到抽象的货币,是否得以顺畅发行和流通,关键在于使用成本能否优惠于大众,只有仿照现钞发行办法其才有生命力。

移动支付概念范文第8篇

1、大数据概念逐渐清晰,产业何时真正落地?

“大数据”自从被IBM等公司提出来之后一直被炒得很热,企业如何利用数据提升经营能力?国内企业如何面对国际巨头的竞争?腾讯、淘宝这类公司如何利用各自庞大的数据促进自身乃至行业的发展?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清晰,在消费领域产生了一些实际应用概念,网络广告领域的数据管理平台(DMP)、搜索引擎的推荐引擎等应用前景被看好,2013是否会有相关标志性企业和产品出现?

2、4G牌照悬念,电信产业格局再变?

4G牌照将在一年左右之后即将发放,牌照发放时间大幅提前,那么最终会是在2013年还是2014年发放?中移动无疑要继续推TD-LTE,联通拿到FDD-LTE牌照似乎也没有什么悬念,电信最终会拿到什么牌照还未可知;而综合各种因素考虑,TD与FDD混合组网的方案是否有可能成为各家最后的归宿?移动究竟能否如愿借4G的提早上马扭转3G业务造成的颓势,而联通、电信3G业务尚未成熟,立刻又面临4G时代,将如何保持刚刚获得的一点竞争优势?而这是否会引发政府对电信产业的再一次重组?

3、三网融合,几时融合?

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喊了很久,却迟迟不见有具体政策支持。一方面广电系在向互联网转型,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在向电视渗透,先有盛大盒子胎死腹中,后有小米盒子半路被迫“瘦身”,三网融合还缺少关键性的政策松绑。然而具体政策何时落实?三网融合到底何时能融合?

4、移动支付新形势下企业怎么玩?

央行刚刚了移动支付行业标准,银行、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竞争激烈,在央行标准下各企业怎么玩?谁能迅速脱颖而出?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是否会有创新?基于营销服务的免费模式是否能逐步替代原有的收费模式,促进行业的爆发式发展?

5、正版数字内容“钱景”光明与否?

正版数字音乐消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数字音乐内容正版化,未来其市场“钱景”究竟能有多大?正版视频内容或许是视频网站一个重要盈利渠道,用户消费意愿正在被激发,数字内容消费能否帮助视频网站更早的实现盈利?

6、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命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