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支付的起源

移动支付的起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商务;信息化;3G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L09DJY100),项目名称:第三代移动服务消费者采纳及偏好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走过十几年的创新之路,中国的TD-SCDMA已经进入全面商用时代,3G迎来产业化的春天。互联网的未来趋势将会是移动设备增值业务上,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将会取代普通电脑的地位,而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学习、谋生的工具之一。发展移动设备增值业务前景是非常明朗的,利润也是可观的。3G本质的变化就是无线传输速度比现在的手机网络快。可以预见,原来人们在电脑上发邮件、上网查资料、玩游戏等应用,今后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

一、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

1、基本形式。移动商务的最初形式是短信,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短信业务后,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正式启动,并迅速成为中国移动运营商最大而且也是发展最快的移动增值业务之一。目前在中国,个人消费者市场短信业务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与此同时新开发的企业用户短信市场的空间在应用技术提供商和通信运营商的开拓下正加快放大。企业短信的应用形式:第一个层次是以纯粹的短信群发为主,为企业提供促销、广告等消息群发的服务;第二个层次是把企业短信应用上升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功能上进行了一定的定位和扩展;第三个层次是把企业短信应用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向复杂的应用系统延伸。在对未来企业移动应用的主要系统调查中,以CRM和ERP为代表的复杂纵向应用成为企业移动应用的主要领域。中国企业移动应用开始由简单的横向应用转向复杂的纵向应用。相对来讲,短信应用是目前中国移动商务市场应用最多的一类,比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等发展更快。作为技术比较成熟的一类业务,未来短信将在中国企业级用户市场获得普及化的应用,使企业的IT管理真正实现移动管理、即时管理。

2、近年来的发展。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已开始在手机用户中流行。随着移动用户数的增长,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数明显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目前,国内可用来实现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如短消息技术、无线应用协议(WAP)已经能为移动支付的安全实现提供保证。尽管技术上可行,但移动支付市场尚处于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消费者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固有的支付方式是这种快捷服务成长过程中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只有提供更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支付服务,并逐步渗透到传统支付模式中去,才能使该产业有长足的发展。

电子邮件是互联网应用中普及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业务,因而也受到了移动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手机邮件被移动行业视为继语音通话和文本信息之后的第三大收入来源,而成为众多商家争夺的目标,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于该项业务如此积极的主要原因还是着眼未来的3G,特别是为高端数据用户的发展做准备。但是,手机邮件业务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我国用户对其接受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尤其是资费问题以及手机屏幕显示问题等都阻碍了用户的应用。

手机搜索引擎是一种面向无线网络的手机短信搜索引擎系统,为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搜索短信业务。手机用户只要通过编辑短信,发出一个关键字到手机搜索引擎服务代码,就可以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同时手机用户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自己的信息。手机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个企业与手机用户之间的商务信息互动平台,并为一些服务型企业无形中带来很多商机。企业用户通过手机或者网站注册手机实名,有信息需求的手机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搜索引擎与其进行交易。目前已有不少淘宝者捷足先登进入这一崭新的领域。目前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备受网络服务商重视,中国移动也同谷歌一起推出手机搜索服务。

二、移动商务发展现状

移动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和扩展。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商务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在成熟的移动商务应用的国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了解交通工具的班次,查阅影院的放映内容和售票情况,并可以根据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影院座位图来选择座位。股民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了解股市行情,进行股票交易。外出旅游的人可以通过发短信的方式预定手机服务内容,有关信息被自动输入专用监控系统后,用户就能在预定日期内收到指定目的地的天气预报。移动商务的优势首先在于它的无所不在。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达顾客手中。移动商务创造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互动;其次是它的便利性。移动通讯设备便于携带,为移动商务开拓了更大自由度的商务环境。可以随时随地从事公司活动,通过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交易或取得资讯;第三是移动商务的个性化。移动商务的应用能够达到个性化,呈现所需的资讯或提供所需的服务给特定的使用者。

1、信息化为移动商务提供了基础。我国政府在对信息化的促进政策和自身在采用新技术的带头作用,为移动商务市场提供了保障。我国政府在促进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商务活动的频繁为移动商务提供了需求。目前在我国,客户对移动商务的了解较少,在被调查的所有企业中,有50%没有听说过移动商务的概念,而余下的那些对此有些了解的客户,又难以理解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有必要对客户进行市场教育以帮助他们采用移动解决方案。在我国的金融业、运输、物流以及零售等增长率高且竞争力强的行业中,很多公司正在采用移动解决方案来提高他们的运营效率和财务业绩。

3、移动运营商为移动商务所做的努力。移动运营商修改他们的战略、商业模式和内部运营,为他们的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他们也对以往为大众客户而设计的组织、流程和技术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企业客户的特殊需要。中国移动成立专门的集团客户部,中国联通推出的“新时空”,这些组织和业务都是为企业客户的具体需求而打造的。

三、移动商务发展趋势

1、在设备制造商中国产品牌成为主力。在2G时代,我们还没有看到国产品牌挤进市场前三名,放眼望去,都是洋品牌的天下。虽然国产品牌林立,但上百种品牌市场份额总量相加,都不及诺基亚一家,关键是没有外资品牌的那种影响力和由此带来的高额品牌附加值。

但3G时代的到来正在从质上改变这种状况。虽然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从今年国产品牌市场表现来看,在3G市场上,国产品牌确实是大获全胜的。虽然“三星”坐上了3G市场的头把交椅,但国产品牌表现十分抢眼的却不在少数,如“宇龙酷派”、“联想移动”、“华为”、“中兴”、“天宇朗通”等国产品牌在3G上都比较有斩获。而外资品牌只有三星稍微闪亮一些,其他品牌都是业绩乏善可陈。技术型企业的“宇龙酷派”在3G市场份额上,仅次于“三星”,成为亚军,更重要的是,“宇龙酷派”定位高端,品牌附加值高。虽然目前中国联通引进IPHONE成为大众焦点,但“宇龙酷派”的N900以及联想移动推出的基于OMS操作系统平台的OPHONE,分别成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对抗IPHONE的旗舰产品,在3G高端市场,形成对IPHONE的强有力竞争。

当然,3G时代除了比拼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一种竞争。将来手机企业赚钱的,并不是卖手机,而是软件应用和内容提供。苹果的IPHONE开辟的这种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将来通信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这种发展趋势已被国产品牌捕捉到,并被群起效仿。这说明,国产品牌在把握3G的主流发展方向上并不落伍,除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在线软件商店,天宇朗通、联想移动都在向这个方面努力。将来不是通过卖手机赚钱,而是通过提供服务的内容来实现可持续的赢利增长,谁把握了这个方向,谁就把握了3G的未来。

2、3G技术标准的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WCDMA(宽频分码多重存取)、CDMA2000(多载波分复用扩频调制)和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其中,WCDMA标准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该系统在现有的GSM网络上进行使用,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该标准的主要支持者有欧洲、日本、韩国。去年底,美国的AT&T移动业务分公司也宣布选取WCDMA为自己的第三代业务平台。

CDMA2000系统主要是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的,它的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主要支持者包括日本、韩国和北美等地区和国家。

TD-SCDMA标准是由我国第一次提出并在此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完成了TD-SCDMA标准,成为CDMA TDD标准的一员,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贡献。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竞争中,中国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

3、3G业务的发展方向。随着3G发牌,国内电信行业正式进入3G时代。由于2005年欧美国家已经进入3G商用时代,因此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欧美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方向是主打视频类业务、力推数据卡。3G业务发展初期,美国运营商以“内容为主”指导思想,推动数据业务的发展。2005~2006年美国三家运营商纷纷投建了新的3G网络,覆盖了美国大部分疆土,基本具备商用条件。在初期运营阶段,三家运营商都以内容为主的战略思想来开展数据业务,以视频节目、视频会议、音乐和游戏等业务来推动3G的发展。欧洲运营商在3G业务的发展初期还大力推广数据卡业务。主要原因有:首先,终端不能充分支撑运营商的大规模发展3G业务;其次,与其他终端相比,数据卡终端较为便宜,操作简易,便于客户快速上手操作,体验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3G意味着商务的移动实现成为了现实,视频业务会逐渐发展到个人业务方面。在个人用户市场,不同种类的客户对服务的偏好不同,主要分为商用型与实用型两类。国内各家运营商对于移动支付也非常重视,有可能成为3G主要业务增长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 ;发展障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7-02

一、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完美组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但真正推动市场发展的却是服务。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等。当然,与基于有线Internet的传统电子商务一样,移动电子商务并不是所有业务流程都能实现。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供货可能是实物形式的(光驱、计算机硬件和图书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电子形式的(软件分发、资金划拨等等)。

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WAP上网已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尤其是3G已经开通,手机上网已成为另一种重要的上网方式。同使用电脑上网相比,手机上网几乎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的限制,上网费用被大众接受后,为移动商务的进一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我国的移动电话经历了一个由东到西、由城市到农村的发展过程,移动电话使用率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由于国家的支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移动电话发展速度非常快,年均增长率在100%。随着移动电话价格的下降和移动通讯费用制度的调整,这一市场增长将更为迅速。?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在2G时代,无论是GSM/TDMA还是CDMA,其业务差异是很小的,在2.5G时代,CDMA 1X和GPRS开始有了一些增值应用上的明显差异。3G业务的差异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运营商所选择/被动选择的3G技术,更大的一部分,则来自于运营商企业的战略定位。

3G的差异将集中体现在增值业务上。在3G时代,语音和短信无疑仍然是运营商的基础业务;为移动中的计算机提供无线数据接入,也有希望于3G时代成为基础业务。就业务而言,3G运营商所谋求的差异就被锁定在增值业务上,是涉及具体应用和具体内容的差异,是电信运营商作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差异。

从技术上看,3G的亮点在于移动多媒体、移动流媒体和手机应用下载等数增值业务。前二者意味着内容的极大丰富,视听效果日臻完美;后者则意味着形式的极大丰富,如JAVA、BREW对手机终端功能的无限扩展。

从业务应用上看,3G的卖点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机电视、移动办公、手机银行、电子支付、手机经纪业务、移动电子邮件、移动广告、个人信息管理、手机订票业务、娱乐信息服务、移动课堂、移动政务等。

三、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障碍

(一)理论障碍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首先,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我国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些应用领域的研究仍旧是一片空白。比如对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应急行动等移动电子商务的新领域的理论研究。由于这些新的应用领域各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将移动电子商务和这些领域的服务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二)技术障碍

1、第三代通信技术选择产生的问题

2G时代,中国移动建网采用的是GSM标准,中国联通采用的是GSM标准和CDMA标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建移动通信基站已超过30万个,一向是各建各的。两公司的铁塔常常都是并肩而立,本可合用的铁塔和机房却只承载本企业的基站天线和设备,浪费了大量钢材和土地。一座铁塔(或机房)需投资约30万元人民币,在现有的基站中,如果1/3共建共用,便可以节省资金300亿元。

在2G技术向3G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三家营运商采用的标准又不一样,中国移动采用TDSCDMA标准,中国联通是WCDMA标准,中国电信选择是 CDMA2000,而国外的3G标准基本上就是一种,这样便于国家、企业集中力量发展3G,而我国由于采用3种标准,力量难于集中,容易造成3 G关键技术难于得到突破,产业很难做大做强,更难于引领电信技术的发展。同时,标准不同,造成3G手机不能自由转网,对手机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G技术及应用的成熟问题

3G是高速度移动数据网络、智能终端和基于身份识别、位置、电子支付的应用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3G不是一种技术,它是网络、终端和应用整合的服务模式和用户体验。

在3G背景下,2009年移动商务得到了长足发展。第一,由于3G牌照发放,移动商务产品种类增多、服务更加多样。比如上海世博会手机门票业务、3G手机邮箱、企业级彩信应用等等已经开始商用并发展较快。第二,移动商务市场得到更多厂商的关注,尤其以传统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电子商务公司为代表,在3G牌照发放的刺激下他们更加关注移动领域并纷纷做出了相应布局。第三,2009年3G下的移动商务应用并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主要原因是受限于3G的终端普及和网络尚未全面展开,之前业界所推崇的手机邮箱应用在这一年也并未爆发。

目前当3G还未达到成熟发展之时,4G也要来了。“看似遥远的未来转瞬就会变成现在”,用这句话形容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再合适不过。4G研究项目已经悄然进入外场试验和预商用计划。3G带宽非常有限,让很多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视频很困难,而4G的带宽是3G的10倍,频谱利用率大约也是10倍,这样吞吐量就是3G的100倍,真正实现把宽带送到用户手上。在技术上4G将领先3G一个档次。

(三)运营和市场障碍

3G的发展重点是数据业务,目前移动数据业务基本上都采用按流量计费的方式。依笔者拙见,按流量计费是技术导向或成本导向的,而非客户导向或需求导向的资费方案。一个理想的资费方案是,从用户的角度上看,收费原则非常简单而且确定,从运营商的角度上看,它能够针对不同需求产生出多样性的变化。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不太容易。

包月制实际上就是一种资费套餐。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资费套餐是最好的价格竞争方式。理论上,资费套餐的设计是根据运营商自己的用户结构、财务状况、赢利目标等综合因素来考虑设计的,不同运营商的情况千差万别。可怕的是,假如竞争对手没有从相同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推出一个无理性的简单降价,就可以把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资费套餐冲击得七零八碎。

较之2G,3G业务更加复杂,许多业务都是有使用限制条件和资费限制条件的,或具有特殊的使用流程,这对普通用户的理解能力形成挑战;同时,通信网络和技术的复杂性,会偶尔在用户使用业务过程中产生一些障碍。这些都要求有必要的界面系统向用户进行宣传和解释。

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一)理论问题的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移动电子商务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才可以充分提高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水平,从而全面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全面快速地发展。因此,对于上面的问题,必须加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全面开展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在对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的研究深度和方法。目前,随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的研究,对移动电子商务经济学、战略和商务模式的研究,对各类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研究,对应用服务接纳模型的研究和对移动电子商务跨文化研究。同时,对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方法应该采取实证方法。

(二)市场障碍的解决方案研究

1、市场规范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研究

在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属于新生事物,要取得完善的程度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整合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异构支付平台,为移动终端客户建立一个广阔的移动支付平台和选择空间是必然选择。

为保障移动支付的基本安全,技术方面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信息保密;WAP安全;身份认证;终端装置安全。目前移动支付的技术保障水平较高,但相对有线网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还需不断改进。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表示,央行对新兴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并正在研究发放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政许可并制定相关监管办法。对于目前正在试点运营的相关机构,将采取备案登记制度,并保持对其沉淀资金规模与社会信誉的监控。他强调,这是一项融合了新兴技术的金融业务,有一定的门槛,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应与银行展开积极合作,如果自身涉足,也要接受央行监管。据悉,这类门槛主要包括,机构本身必须是一个专业化的支付组织,可开展支付、清算等业务,与其母体公司要在资金、运营等方面完全独立,同时要定期向主管部门就资金规模、运行情况等作报告等,以便监管部门掌握其发展情况。

目前,在有关现场支付的标准规范方面,就有人民银行、工信部以及企业各自发起的几套规范。此外,人民银行方面还有国家金融标准化委员会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PBOC2.0标准规范,企业方面,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一卡通公司等企业纷纷制定自己的标准。

2、降低用户使用成本与开发应用服务

首先,降低终端成本。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产品不仅要加强功能设计,更要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类型加强针对性业务功能的设计,而不是每款手机都“大而全”,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制定出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

其次,降低交易服务成本。用户采用移动支付方式银行要收取交易手续费,移动网络运营商还要收取服务费,再加上发送短信的费用,用户使用手机支付要比传统支付方式付出更多,而现在并没有很突出的需求来支持这一市场。高成本又没有突出的应用严重拉开了移动支付与用户的距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运营商与银行密切合作,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根据用户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业务,简化用户支付操作程序。短信息的成功应用除了给移动运营商带来巨额收益外,也越来越多地给各行各业带来商业上的应用。它的成功在于成本低且符合消费者需求,这一成功经验提示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的上游企业应加强合作找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开发“物美价廉”的应用服务,将其转化为市场。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4

1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阶段

相比于传统的以银行为媒介的融资与资本市场为媒介的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这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还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模式下,交易者所掌握的大量数据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完善的反映了交易者的信贷状况等信息,交易双方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直接进行交易而无须再通过金融媒介,这使得交易更加便捷化,同时交易双方付出的交易成本更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等,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21世纪之前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阶段。从1995年美国创立第一家网络银行以来,全球网络金融业务的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还包括网络保险、网络证券等形式,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超过了5000家[1],我国的网络金融也应运而生,如招商银行在1997年也推出了网络银行业务。(2)21世纪前十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形式。经过了前一阶段网上银行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的业务,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涉足金融业。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2]等技术不断扩展金融领域的业务范围。(3)2012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井喷式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所掌握的商务、网络技术等优势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布局,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等也开始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P2P、大众数据金融等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冲击,它们都纷纷将互联网金融提升为自身的发展战略。

2 互联网金融模式

2.1 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是通过与银行签约,利用网络在银行和用户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它又分为依托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和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依托平台的第三方支付是买方购物后将货款汇入到第三方平台,收货后第三方平台再将货款支付给卖家,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不具备担保功能,只是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如易宝支付。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不仅限于互联网支付,还包括了移动互联网支付,成为一种更加便捷的综合支付工具。

2.2 众筹平台模式。众筹平台模式是项目发起者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集中大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模式20世纪末起源于美国,起初是小企业或个人通过在众筹平台上展示自身的创意从而获得各方面的资金支持,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创建之初或者是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机制。它是通过社交网络的筹资方式由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资助,该模式由出资人、众筹平台、筹资人三部分构成,根据项目的筹款,众筹融资可以分为、债权、股权、奖励和捐赠四类模式。截止到2012年,全球众筹平台的数量由2007年的100多个发展到700多个,典型代表是Kickstarter。

2.3 P2P网贷模式。P2P网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借贷的资金融通行为。借款人通过在网络平台信息招标投资者提供固定利率贷款,脱离了传统的以银行为媒介的融资行为。这种模式起源于欧洲,网贷平台会进行信用评级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不必承担风险,因此适用于个人征信体系较发达的环境。国外P2P网贷平台的代表有英国的Zopa、美国的Prosper、德国的Auxmoney等。我国P2P网贷平台兴起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到目前为止近500家网贷平台成立,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及杭州一线城市。P2P网贷的优势在于低风险高收益、进入壁垒小并且信息对称,不足在于借款者多来自于小微企业,借款风险较大。

2.4 大数据金融模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带来了大数据的形成和增长,目前大数据金融有供应链金融和平台金融两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是在位于传统产业链的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组成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金融,例如京东商城,京东商城本身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工作,而是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其累积和掌握的供应链大数据金融库,来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京东商城的供应链业务模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无缝连接,共同服务于京东商城的电商平台客户。平台金融是在B2B、B2C或C2C基础上的产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组成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金融,如阿里小贷,它通过对电商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商户的信用数据并根据电商的信用等级进行贷款业务。

2.5 金融机构信息化。金融机构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以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我国传统的银行业纷纷在电商平台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和网上银行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服务体系,并且构建了大数据金融数据,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通过信息化的模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互联网金融门户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提供第三方服务平台,它通过对金融产品垂直比价来给客户挑选金融产品提供信息,如保险门户网站。互联网金融门户既不存在政策风险也不负责金融产品的销售,只是发挥了它的渠道价值。

3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

3.1 搭建垂直产业链金融服务云平台。在传统金融中供应链各环节,如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需要金融服务时,银行往往依据单个节点企业的信用和财务情况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根据整条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和现金流。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基本属于从属地位,所以要搭建整个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供应链平台,实现、交易等基础的电子商务功能,同时在相应的各个环节加入对应的金融服务,如电子票据、信用担保等,引入物流、法律、保险、等第三方,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所有能力。通过金融服务云平台,不仅可以为银行带来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更多收入,实现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还可以通过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来消除供应链资金失衡所带来的问题,提升全供应链各环节的能力进而促进整体产业的发展。

3.2 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商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项体现,各大银行需要积极搭建电商平台来不断应对挑战。如建设银行2012年推出的“善融商务”金融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了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结合,建设银行通过该平台发放贷款4个亿。

中信银行2013年推出的“金融商城”和“E中信”,通过提供电商销售平台来实现中信银行的基金、理财产品和贷款等业务的线上办理。

3.3 加大创新机制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归根结底是通过银行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首先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立体化的信息交流机制,鼓励企业的创新文化,发挥一线员工的首创精神。其次还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经费投入和对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等金融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鼓励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再次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领导和监管,制定相关的发展路线和规划方案,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黄飙,屈俊.国外P2P和众筹的发展[J].中国外汇,2013(12).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可用性;启发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形式的互联网络,由于它的方便快捷、无所不在的特点,使当今移动网络购物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和3G/4G网络的普及推动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进入爆发期,2013年第一季度电子商务网站流量中来自智能终端的比例已达到21.02%,其中来自平板电脑的流量比为10.58%,来自智能手机的流量比为10.44%。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逐渐扩大,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接下来有望达到3.52亿人,交易规模可突破2500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弥补了传统互联网的不足,在移动互联网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多传统互联网业务也开始向移动互联网靠拢,推动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前行,这足以表明移动电子商务的潜力巨大。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内涵

可用性(Usability)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可用性就是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1997年在ISO/DIS9241-11标准中定义:可用性是产品在特定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可用性所指出的指标同样适用于移动电子商务。

一般的可用性概念主要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各项指标都应以用户为中心,其各项功能都为用户满意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主要针对特定的移动网上用户,这些用户具有一定的消费期望和浏览目的,与其他传统的用户有一定的区别。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是指移动网站有效、高效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交易或电子服务。当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面临网站优化的挑战时,伴随而来的是移动网络的可用性挑战,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网站来达到期望的移动设备可用性。

三、移动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的度量

对于可用性的研究,依赖系统、设计目标以及用户满意度等因素而有不同的重点,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特殊形式。

ISO可用性概念强调了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有效性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网站顺利完成交易商品的任务或是浏览和搜集信息的任务。效率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网站能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务。满意度是指用户使用网站进行交易时应该觉得舒适而满意,用户方便、快捷地在网站中完成了目标任务。Jakob-Nielsen从用户满意度出发,认为可用性维度包括效率、易学性、可记忆性、满意度、容错性等五个要素。这其中,有效性、效率、满意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分解成可以直接度量的指示变量。微软公司开发的微软可用性指南(MuG)包括:内容、定制服务、易使用性、促销和情感因素,形成了对移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启发式评价的基础。而且,这5个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几个小指标,当然,每个指标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结合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网站的特点和消费方面的因素影响,对这几个指标进行了细化的归纳和总结。上表列出了MUG指标、Nielsen可用性维度、ISO可用性之间的联系。从表1可以看出,MUG指标基本包含了Jakob-Nielsen可用性维度和ISO可用性的涵义。

四、移动电子商务可用性的特点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时刻在线

众所周知,市场推广一般是通过单独的渠道进行,如邮件或离线文件,现今的移动应用程序需一直在线。移动用户的长期在线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序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根据用户间接活动,如登入或访问一个网站,并非依赖于用户的直接行动来提供优惠和价值服务。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可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的服务、信息和娱乐。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整合

现代移动电商应用的关键是整合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价值服务,网页和移动解决方案的无缝链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社会网络那样整合前端,或者在后端提供优惠、进行促销等,都不尽人意,但这对移动电商应用程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商业社会的生活把过去的营销、购买、服务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化将这些流程紧密的整合到一起,同时移动电子商务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不必像过去那样交流。

(三)移动电子商务的大众化

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程序被写入移动设备应整合具有营销和促销活动特性的社会化媒体。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通过创造性的方式使消费者和他们的网络系统参与进来,允许用户成立小组进行分享与协作。

(四)移动电子商务的游戏化

手机游戏收入在增加,它能发挥电子商务产品的巨大潜力,但竞争也在加剧。手机游戏收入翻番的同时,游戏商也增长5倍。如果不算专为海外制作产品的开发商,国内至少5000家游戏公司在争夺手游市场。2013年的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形成产品上线密集期。

(五)移动电子商务的语境意识

也许手机比起个人电脑和桌面浏览器最持久的优势是它具有在用户操作过程中提供语境的能力。不管是通过用户登录跟踪他们的位置,还是根据用户的喜好传递动态的自定义菜单,或是简单的将用户行为与相对流行的产品相混合,在用户使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程序时,对消费者语境的理解和采取的行动,是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六)移动电子商务的多样化终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以及政策环境的优化,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入口将更加多元化,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都有可能成为用户下单的入口,各种终端购物模式也逐渐趋向融合。实行多样化终端是移动设备繁衍发展的开始,即各式各样的设备,在不同平台运行,在传统电子商务之外开阔更广阔的的空间,使很多电子商务不敢想象的事实变成现实。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全球移动支付收入自2004年起实现成倍增长,从2002年的5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2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0%。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近些年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体数据由如下图所示:

五、移动电子商务可用性研究案例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热点调查报告》和《2013年移动互联网蓝皮书》的分析得知:移动电子商务的魅力正在日益呈现;年轻用户的很大一部分购买力,或将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来完成;移动设备上,更多的是冲动消费。

目前,智能手机虽然发展很快,但手机性能、屏幕尺寸和联网速度都制约着用户购物体验,局限的小屏幕和多变的消费场景不适合做复杂的购买决策。我们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结合启发式评价方法研究移动电子商务体验活动的行为。

(二)测试用户的选取

我们通过专业调查网站设立问卷的方式选取了60人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需要有移动网络购物的经验。同时要求被调查者登录指定的网站,填写调查表,并在指定的时间之前收回调查表。

(三)问卷设计

在启发式评价中,利用“清单”(checklist)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评估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清单设定的基准,来检查评估其可用性问题。此问卷设计采用清单式的形式,一般采用李斯特5等级度量法,即将各基本要素对网站可用性影响的重要程度从1到5分为无影响、影响较小、影响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调查的内容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使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因素。

(四)调查结果

在对问卷进行筛选后,得到5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6.7%。其中包括下列标准的问卷判定为无效:被调查者无通过移动网络购物;问卷填写不完整;整份问卷的选项相同。

初步分析问卷,有效问卷回答者平均年龄24岁,选取样本全部有过移动网络购物,因此可以认为他们能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结果分析和建议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个结论: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大多数的用户完成任务的准确率、完整性和满意度不是很高;网站应注重网站建设的可达性设计,方便消费者快捷的到达网站的任意界面;移动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其目的是方便消费者进行购物,所以网站的设计应考虑易读性;网站应尽可能的让用户迅速掌握使用方法。

六、结语

本文采用启发式评价方法,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可用性进行分析。我们的研究限于能力、时间、成本以及其他资源有限,需要在未来加以改善,但至少可以发现:移动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可用性问题有待提高。另外,本次研究为下一步开展这方面正式的工作做了准备。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应该对构建一套完善的移动电子商务可用性评价体系进行深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poolJM.“Web situsability:A designers guide.User Interface Engineerillgt”.North Andover.USA.1997

[2]张洪梅,吴帅,曲俊杰.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研究扩展式评述[J].经营与管理,2008:3-9

[3]李箐,赖茂生.信息空间构建相关问题探讨―体验和系统可用性[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1):8-13

[4]Jakob Nielsen,Usability engineering.Boston:AcademicPress,1993:13-20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打车行业 发展现状 研究现状

一、引言

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用户规模达到6. 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 3%,与此同时,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所占比例由2014年的85. 8%提升至2015年的90.1%。随着我国网络环境氛围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各类需求逐渐被激发出来。从刚开始社交沟通、信息查询,到之后的商务领域,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和人们切身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亿万网民的日常生活。

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交通服务领域也受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打车软件的诞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路边叫车的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等通过线上平台叫车。根据《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各大打车软件平台上已经拥有3亿乘客,注册司机(车主)更是达到1000万,而且注册用户数量以平均每月13%的速度增长。

二、中国互联网打车行业发展现状

打车软件颠覆了路边拦车的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融合,从最开始的叫车到最后的下车支付费用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进行,最大限度方便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改变了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根据乘客选择的目的地决定是否“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我国的移动出行领域软件从2012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打车领域滴滴出行,快的打车和Uber三分天下,租车领域则是神州租车领头,一酶紧随其后,专车市场滴滴一号专车稳居第一,Uber后起直追,神州、易到等凭借各自优势占据部分细分市场。

(一)滴滴出行

“嘀嘀打车’于2012年9月9日正式在北京上线。同年12月,“滴滴出行”获得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次年4月获得由腾讯集团投资的1500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1月获得中信产业基金、腾讯集团和其他一些机构共1亿美元的C轮融资。2014年3月,“滴滴出行”的用户数量超过1亿,注册司机数量也超过100万,平均每日订单数量达到521. 83万单,“滴滴出行”成为了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2014年12月,“滴滴出行”又完成D轮7亿美元融资,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和腾讯集团主导投资。

2015年2月14日,“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两家宣布实现战略合并。合并后的公司由原滴滴CEO程维和原快的CEO吕传伟两人同时担任联合CEO。并且两家公司的人员架构保持不变,业务则继续平行发展,并且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2015年7月,由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集团等机构投资30亿美元给合并后的公司。2016年1月,“滴滴出行”公布,“滴滴出行”全平台2015年全年订单总量达到14. 3亿单,这一数字是美国2015年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更超越了Uber在2015年圣诞节实现的订单数量。

自“滴滴出行”这一打车平台上线以来,它凭借着其自身的优越性成为众多用户首选的打车软件,正式上线仅仅18个月时,就成长为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个速度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王刚,2014)。目前,“滴滴出行”已经从最开始的单一的出租车打车软件,成长为包括出租车、专车等多元业务在内的互联网一站式出行平台,引领了移动互联网出行的新潮流,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滴滴出行”目前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二)快的打车

2012年8月“快的打车”正式在杭州上线。次年4月,“快的打车”获得由阿里巴巴和经纬创投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8月,“快的打车”和支付宝合作支付宝,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打车费用的打车软件,同时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注册司机的数量也超过20万。2013年11月,“快的打车”收购起源于上海的“大黄蜂打车”,从而收购完成后,“快的打车”在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的市场份额急剧扩大,超过了80。在收购的同时,作为“快的打车”投资方,阿里集团连同其它投资人一起继续投资近亿美元来支持“快的打车”的发展。2014年2月17日下午,为应对“滴滴出行”的优惠活动,支付宝方面和“快的打车”开始合作,开始了补贴和返现等优惠活动。为了和同行业竞争,快的方面甚至宣布,其打车奖励的金额永远比同行高出一元钱。2015年2月14日,“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两家公司联合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实现战略合并。

(三)优步

Uber是全球第一家通过智能手机软件实现一键实时叫车服务的企业。Uber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大陆,Uber己经进入了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二十二个城市。2014年12月17日,百度公司与Uber(优步)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Uber宣布接受百度的战略投资,双方建立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中国每日产生的短途出行订单为9700万单,假设每单的客单价为30元,预计短途出行市场规模为10621.5亿元。假设未来专车占到市场规模的50%,预计,中国潜在的专车市场规模达5310.75亿元。以专车为切入点,专车公司有望延伸到运输服务的各个板块,包括顺风车、二手车、代驾、大巴甚至是货物运输等行业,有扩大发展的潜力。

三、中国打车行业研究现状

研究方面,各个背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打车行业进行了研究。各种研究文献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滴滴出行”公司上,而很少涉及同行业的其他公司。

首先,在打车行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研究上,吴刚,徐琴(2015)、闻博,宋豆(2015)都结合互联网技术,分析阐述了“滴滴出行”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策略,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出行平台也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入口的关键,加之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移动支付方式应用范围也越来广,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被开发出来。了解“滴滴出行”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同时,“滴滴出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建议“滴滴出行”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逐渐摆脱对资本的依赖,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

其次,在互联网打车行业的行业特点方面,闰经纬(2015)认为国内以“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为代表的打车软件通过线上平台预约打车解决了人们出行中面临的“打车难”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打车软件和传统打车方式有较大区别,使用打车软件过程中司机行车安全方面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例如司机在接受订单过程中使用手机,行车过程中使用手机都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他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他认为,要解决打车软件遇到的安全隐患问题,出租车司机和软件运营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同时虽然当前的打车软件面临众多问题,也面临来自各方面反对的声音,但是通过线上平台预约打车己经成为未来人们打车出行的必然趋势。在未来,需要找到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契合点.

其他关于互联网打车行业的研究主要有:代永华(2014)认为:眼下的“滴滴出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经过了“烧钱大战”之后,面对不能一步登天的事实,“滴滴出行”方面则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重新认识自己。在有了产品和用户这个坚实的的基础之后,“滴滴出行”下一步需要迈向更高的阶段。他认为无论怎样,滴滴专车模式也许是滴滴实现商业模式跨越的关键一步,而且只有这一步尽快走通了,才能不用依靠现在的“烧钱大战”过活,才能畅想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智能化出行。王尚来(2015)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滴滴出行”打车软件,可以看出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很好地与当前正在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相互融合,激发了新一代年轻人创新的灵感。张司南的(2014)更多地关注于“滴滴出行”的发展前景,因为伴随着14亿补贴,“烧钱大战”的结束,“滴滴出行”每日成交订单数量从高峰时的超过500万单回落至100万单左右,可以看出促销的效果相对于烧钱速度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四、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目前关于互联网打车行业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如下:首先,可增加研究对象。对除了“滴滴出行”之外的打车公司进行关注,比如:“快的打车”、"Uber”等,综合研究他们的经营状况、发展模式等。其次,可扩展打车行业的研究范围,比如从消费趋势、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对这一行业进行综合考评。也可以进行传统出租车行业与互联网打车行业的对比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晓t.“嘀嘀打车”新思维[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6篇

二十多年前,国人眼中的支付方式还只有一种:现金支付。如今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购物方式的增多,支付渠道也多种多样起来。特别是第三方支付,从最早单纯为网购服务的支付交易闭环,转化并独立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近五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今,第三方支付在大众生活的多个应用领域正改变着传统支付方式,而且作用越来越大。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支付已摆脱单纯的“渠道”身份,正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对企业资金的流动和聚集产生着重大影响。

近日,《齐鲁周刊》邀请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张玉梅、副总经理薛洁参与本期财经茶座,就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剖析。

时 间:2014年12月4日

地 点: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

座谈人:张玉梅(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总经理)

薛 洁(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董 振(齐鲁周刊副社长)

丁爱波(齐鲁周刊首席记者)

王欣芳(齐鲁周刊财经记者)

第三方支付不仅局限在支付上

丁爱波:能否以通联支付的相关业务,阐述一下支付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玉梅:支付业务最早起源于银行传统存、贷、汇三大业务的汇业务,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意义上的支付业务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过传统的汇业务。要说其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比较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便捷性。传统汇业务往往需到一个指定地点(银行、票号或其他),通过复杂的手续实现汇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的支付业务,既能足不出户线上支付,也能不带现金消费线下支付。2012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习惯了“永不下线”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打通了线上和线下,使现代支付手段能随时随地为大众带来便捷。通联目前线下收单业务是最重要的一块,在全国布放超过100万台POS机。通联还提供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渠道。如今人们出行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各种卡片越来越多,甚至今年开始流行虚拟卡片(各种电子钱包),未来支付手段必将越来越便捷,这就是现代支付在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二是一站式服务。全国269家支付企业,排名靠前的都提供综合支付服务。什么是综合支付?拿通联的产品举例,给商家布POS机不只是一台小小的机具,里面可叠加多种多样的功能,包括对B端的,也包括针对C端消费者的。比如买彩票、缴水电煤费、用各种积分抵扣消费等,未来功能越来越强大,最终目的是把过去简单的通道型支付业务综合化,在一台机器上解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支付需求,这就是通联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如果在通联开个账户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线上理财、针对个人消费者的APP生活服务,能做的事情不只局限在支付。

三是大数据支持。现在大家都在谈大数据,企业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自身的潜在客户。通联的支付服务,说是针对B端客户,其实刷卡消费的主体都是C端持卡人,所以通联后台有着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并能依托这种数据为商户、为个人服务。通联的很多产品,就是依托这种交易数据形成的。如通联正火的POS贷产品,是向银行提供商户交易流水,作为商户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的真实凭据,从而实现快速放贷目的。

王欣芳:通联支付是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与银行、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是什么关系?

张玉梅:从学术上定义,第三方支付是和国内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这些机构提供的是交易支持、后台清结算平台、渠道和服务。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一般从事线下传统银行卡收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支付、基金支付、电话支付等传统支付服务,业务内容还同时延伸到金融、电商、跨境支付等领域,提供综合现金流管理解决方案。银行是各类银行卡的发卡机构,银联是国内唯一银行卡清结算组织,现阶段,第三方支付主要依赖银联的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尤其以B端商户为主,主要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开展共赢合作。

大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将深度结盟

董振:通联支付的金融创新有哪些?传统收单盈利模式比较单一,通联支付是否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薛洁: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联支付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确立了支付+金融的发展模式。2013年后,又进一步扩充为支付+金融+电商发展格局。单从支付领域看,通联走的也不是传统收单这种单一发展模式。我们所说的传统收单,是指线下银行卡收单。目前还是基本遵循“721分润原则”,第三方支付企业利润比较单薄、渠道业务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不规范价格战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通联一开始就特别关注客户的需求,绝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通过产品,综合客户,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所以通联不参与价格战,也不做套码等不符合行业监管要求的事,虽然在某些单一产品上处境艰难,但通联仍旧保持了每年60%以上的发展速度,在行业内被称为“通联速度”。目前,通联的金融创新业务除了传统基金、证券支付,有P2P行业的综合资金托收系统,有“宝”类理财业务“通联宝”,还有基于POS交易流水的POS贷。另外,还有面向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面向应收账款融资的商业保理业务。总之,商户使用了通联POS机等基础服务,就进入了通联二次营销名单,我们会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不断为其叠加适合的金融、电商类产品,满足其资金需求。

解永敏: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大优势和资产是客户数据,通联支付如何围绕这一优势做文章?

张玉梅:通联支付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收单商户,产生了海量支付交易 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体量大、覆盖全、质量高等特点,既是我们重要的财富资产,也是业务增长的核心竞争优势。鉴于以商户真实交易产生的大数据,能有效解析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商户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科学分析,可以此展开为商户提供相应安全服务保障、资金融通、精准营销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在保障交易安全、严控风险方面,基于商户大数据对交易行为的全程跟踪和记录,分析遵循一定模式的交易行为和习惯,便可对疑似非法交易行为或交易侵害作出预警,起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在资金融通方面,以通联目前面向小微商户的一款金融服务产品为例,基于商户每日POS交易行为分析为风控提供支持,分析、筛选出优质商户,为其提供基于商户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以满足目前大量中小微商户的融资需求。可以说,随着商户大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深度结盟,通联正致力于将数据从资产和优势概念,进一步落地到服务商户经营需求的深化和变革中。

支付+金融+电商是通联的未来“钱景”

解永敏:整个通联支付有多少项业务可以开展?

薛洁:基于我们的定位,支付这个行业细分市场推出六大行业,这里面会衍生出230多个个性化产品,基本上一个阶段服务,能衍生出六个行业方向,这六个方向又细分了200多个个性化产品。对此,银行都难以想象,单就银行的一个结算业务,我们可细分出很多产品。

丁爱波: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未来发力点是什么?

张玉梅:当前,通联的收入结构60%多是传统线下收单收入。除传统收单,还有网络支付、金融、预付卡、电商等多种产品。目前,公司确定了支付+金融+电商的整体业务格局,未来将围绕这三块内容发力。在受理业务方面,将推广“大受理”、综合支付概念。将更加注重商户质量,坚持走综合支付之路。通联未来的支付产品,将和客户自身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在更多支付场域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金融业务方面,目前推广的通联宝POS贷业务只是通联金融业务的冰山一角。通过POS贷业务,将大力推广通联宝账户。未来通联的金融业务将以通联宝账户为基础,在账户内为客户提供货币基金理财、其他基金公司高端基金理财信息等一系列的后续服务。还将依托与银行、证券、基金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商户牵线搭桥,更加精准、更加稳健地做好资金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工作。

电商服务是通联的第三大业务方向,目前主要有为银行提供电子商城研发和代运营服务(银电商),为中小商户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个人线上平台(微电商)服务研发和代运营服务。电商是通联的战略型业务,已与多个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展了相关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探索电商业务与金融、支付业务的糅合,丰富通联的综合实力。

另外,2013年起,通联还开始在个人业务方面发力。通联发展个人业务,受制于自身缺乏互联网基因、受制于没有阿里或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基本不可能走传统电商个人客户发展之路。但通联有自己的优势,近100万商户资源,如何帮助这些商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个人),并通过商户把个人客户吸引成通联的客户,这是通联发展个人客户的基本思路。通联一头拥有百万级商户,涵盖各行各业,能够为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另一头只要通过一个通联平台,给个人客户一个合适的接口,就能够享受到这些资源,通联的个人客户必然会以几何量级速度快速增长。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集中爆发以来,各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已开始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引起传统金融机构的警觉和重视。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不只是简单的把互联网和金融结合起来,而是更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思维为客户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当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支付宝、快钱等。二是电商金融,此类公司以阿里金融为代表,该类公司依托电商平台提供信贷和电子商务服务。三是P2P信贷公司,比如宜信、拍拍贷等。四是众筹融资模式,比如点名时间、追梦网等。五是第三方基金销售,比如展恒理财、众禄基金等。六是互联网保险,比如众安在线等。

我国互联网金融不仅发展形式不断创新,在发展规模上也着实令人惊叹,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网络理财和网络借贷:(1)诞生于2013年6月的首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截至2014年6月初,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用户数达到1亿户。此外在余额宝的带动下,宝宝类基金异军突起。(2)2007年拍拍贷作为国内首家P2P平台正式成立,随后P2P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始了爆发式增长。据数据显示,目前国内P2P平台数量近2000个,其2012年全年借贷规模不超过300亿,但是2013年该行业国内成交量已达1058亿元,同比翻了3倍。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余额宝的上线,让8亿支付宝客户认识和了解了货币基金。20世纪70年代,货币基金起源于美国,由于其风险很小、流动性较强、收益稳定,很快便成为短期储蓄存款的主要替代品,并具有“准储蓄”的特征。6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为60%左右,由于货币基金市场的竞争分流了活期存款,90年代之后银行活期存款占比降至10%左右,而同期美国货币基金市场规模却超过了当时股票和债券基金的总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虽然我国货币基金起步较晚,从2004年的首只货币基金成立到现在也不过10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到5741.60亿元,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其速惊人。此外,另一个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影响巨大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延迟支付,使得交易双方的结算资金会部分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存款形成分流。二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保险、基金等领域拓展,向客户提供预期收益可能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三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呈现出典型的渠道特征,并已上升到与银行争夺账户入口的高度,谁夺得了账户入口谁就拿到了记账权。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电商平台的小微企业信贷。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在信息处理和数据整合方面的优势,有效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设计流程及产品,更好地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我国目前发展较好的有“阿里小贷”和“京保贝”等。截至2013年底,阿里小贷服务的贷款对象超过34.2万个,全年新增贷款接近1000亿元,贷款余额为126亿元,规模超过一家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二是网络借贷――P2P网贷平台。由于其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利率市场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加速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的融资渠道,所以深受人们的关注,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担保、交易、承诺、咨询、投行等,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点分布广和信用度高是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优点,然而这些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替代。然而,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电信运行商、广电网络等平台,已经开展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机票订购、银行卡转账等便民服务。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冲击最大的则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其冲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挤压银行卡结算、收付、转账等业务。与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价格更低或免费,操作更加便捷且提供特有的延迟支付功能,更易为消费者接受,从而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二是逐步向基金、保险代销等金融领域渗透。目前,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取得基金销售资格,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不足。三是随着淘宝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网上商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网上交易购买商品,逐步形成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习惯,减少了对现金、商业银行柜面服务的依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银行服务费用的收入。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维护和拓展存款业务,应对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冲击

用户是银行利润来源的根本,对未来的商业银行而言,谁能赢得用户就能赢得存款。与全网络化服务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更人性化、更容易让客户接受,同时客户也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错容忍度更低。首先,细分客户类型,根据不同客户的消费结构和业务特点,优化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度,比如推出客户DIY理财等。其次,扩大客户群体,加强与信息服务商、支付服务商、电子商务企业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创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激发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比如搭建金融超市等。最后,创新存款业务,效仿余额宝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银行类宝宝等,拓展中间业务,变相增加银行存款。

(二)依托大数据挖掘中小型信贷客户,应对网络信贷的冲击

因为存款业务的流失,隐性利息不断推升银行放贷的成本,然而大型国企和知名企业所能接受的贷款利息较低,挖掘中小型信贷客户就显得格外重要。(1)银行与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共享合作,有管理地开放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完善银行自身的数据库,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的数据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数据优势,做好数据搜集和积累,为抢夺中小型信贷市场做准备。(2)构建银行数据服务体系,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对手的金融需求和信用资源,在不断适应并创造客户需求的同时,准确判断是否与客户发生金融交易。比如中信银行联合银联商务在广州共同推出“POS商户网络贷款”业务,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的通道实现业务转型。(3)传统商业银行凭借其安全系数高的优势,可以迅速筹建自己的网贷平台,发掘新客户群,摆脱单靠物理网点的扩张以及人海战术来拓展业务的局面。比如招商银行推出“小企业e家”平台,打造小企业和投资者、银行、第三方结算机构等多维度的金融生态圈。

(三)提升客户支付端体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扩展,移动支付很快走近大家的生活中,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方式随处可见。传统的pos机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方式受到严峻挑战。更便捷、更安全和更舒适的客户体验,让银行支付端业务不得不面临新的变革。加速推出多功能金融IC卡,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多年来,由于金融IC卡的成本远远高于磁条卡,加上需要更换配套设备以及改造后台系统,使得金融IC卡的推广速度受阻。金融IC卡有着安全性高,存储信息量大和功能全面的优势,从而实现一秒钟支付,嵌入手机、市民一卡通等。金融IC卡将极大提升客户的支付端体验度,从理论上讲,不仅可以实现正常的存取款业务,还可以在在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园林、公安、交通、市政公用、广电、税务、监察等方面都可以使用。近日,农行浙江分行自主设计研发的金穗e支付平台正式在金华投入试运行。该平台引入了云服务的理念,支持金融IC卡支付结算、支持企业内部虚拟账户交易、支持手机支付、支持电子现金非接触式闪付,可广泛用于考勤、门禁、监控和账务支付等。

参考文献

[1]高剑飞,郑喜喜,童国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业的“利”与“弊”[J].北方经济,2013(16):82-85.

[2]凌冰.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原因与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56-61.

[3]麦志文.互联网金融来袭,中小银行如何积极应战?[J].金融科技时代,2013(11):28-29.

[4]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5]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移动支付的起源范文第8篇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是所有信息数据的一道“入口”。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可实现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产品防伪/溯源、商品交易、电子凭证、定位/导航、车辆管理等等。

二维码比一维码更复杂更高级。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而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此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要广阔得多。

而说白了,二维码其实就是一个信息“链接”,将一组信息浓缩进一个可以快速用手机读取的小小的黑白方块符号中。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就可以拿手机对着二维码拍照,即刻获取有关信息。

外出办事,在大街上遇见一广告写着令人心动的广告词,旁边印有二维码,你行色匆匆,来不及细看,信手用手机将二维码拍下来,闲暇时可以通过“链接”在网上详细浏览。

而时下正是西瓜种植大县——河北省阜城县“漫河牌”西瓜上市的季节,每一个即将成熟的西瓜上都贴有二维码,消费者购买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获知西瓜的产地、品种、生产标准、授粉日期、种植户名称等内容,实现对西瓜的追根溯源。目前,阜城县4万亩西瓜已有60%采用了二维码技术。

这只是冰山一角,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花花世界都潜藏在二维码这个黑白方块之中,扫描报纸或杂志上的二维码与朋友分享,去某旅游胜地游玩可以用二维码观看相关信息,通过二维码在推特(twitter)上寻找当地的旅馆。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市民小朱在等车之余,用手机扫下了公交站牌上最近出现的二维码,发现他等的车还有5分钟到站。除了到站提醒,公交二维码还可以实现公交定位、线路查询等功能。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扫二维码出行,正在成为现实。

二维码很神奇,它开创了现实世界网络化的先河,甚至有人预测,未来的互联网可能不需要域名,将被二维码所取代。

二、隐含商机多多

二维码最早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一种条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日韩,在我国也应用多年,2007年左右就出现了相关的应用,如搜狗手机输入法里就已经带上了二维码的扫描功能,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智能手机等终端支持尚未到位,很多富有创意的二维码项目黯然夭折。意锐、魔印等企业花了近千万风投资金切入手机二维码领域,最终要么名存实亡,要么经营惨淡而被迫转型。

从2010年开始,二维码这个令很多人感到陌生的玩意,成了网络运营商热推的概念。2012年,在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推动下,通过二维码实现服务功能的产品迅速进入人们眼球。这一年,新浪微博也宣布正式上线二维码功能,提供三项服务:打开个人资料页快捷互粉、打开指定网页、直接打开已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框。此外,搜狗输入法、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和支付宝、大众点评网等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已前后开通了二维码功能。与此同时,专做二维码软件业务的灵动快拍、我查查和提供硬件并为客户认证的上海翼码、银河传媒等都在加速布局。

如今,无论是塞到你手中的广告宣传单还是随便打开一个网站,二维码都会蹦到你眼前,成为一种时尚的应用。时下,对于年轻的新潮男女来说,茶余饭后不聊聊二维码,公交地铁上不扫扫二维码,是一件很“out”的事情。在中国,火车票、登机牌、报纸杂志、地铁广告牌、餐盘纸上、商品包装纸,二维码这个新玩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从玄妙莫测的“营销概念”到脚踏实地的“落地应用”,黑白相间的二维码伴随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逐渐闯入人们的生活中。

归纳起来,二维码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应用:一是传递信息,如个人名片、企业简介、产品介绍、质量跟踪等;二是电商平台入口,顾客线下扫描商品广告的二维码,然后上线购物;三是移动支付,顾客扫描二维码进入支付平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四是各种凭证,比如团购的消费凭证、会议的报到凭证等。

二维码正受到众多商家的热捧,其应用已经渗透到餐饮、超市、购物、电影、展览、旅游、汽车等行业,甚至应用在啤酒瓶和墓碑上。

二维码的商业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二维码与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结合,即利用二维码的读取将线上的用户引流给线下的商家。腾讯很看好这个商业模式前景,马化腾称“二维码是线上线下的一个关键入口”。商家们坚信,只要培养了足够多的用户群,再结合良好的商业模式,二维码将成为桥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在众多IT巨头加入之前,二维码主读业务延伸的市场份额估计只有1亿的空间,如果巨头入局,可以迅速将市场做大,也许会有10亿的规模,这是一块不可小觑的市场蛋糕。

从现今发展的趋势来看,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发展前景的四大领域,而二维码融入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四重概念。我国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二维码作为物联网的一个核心应用。作为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关键应用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中被认为是最好的实现手段。

尽管国际上二维码应用渐趋广泛,但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二维码发展还远远不够,其制约因素除了电信运营商支持不力外,还有技术、终端适配、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短腿。

三、黑白方块亦有陷阱

容纳500多个汉字或2710个数字,一条二维码的信息量比普通条形码高出几十倍。只要用智能手机扫一下,便可下载优惠券、添加微信好友、浏览网页、视频等,甚至用二维码制作个人名片。

然而,二维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近日,家住南京市山西路的沈女士就遭遇二维码陷阱。她在一个扫二维码赢购物积分的网站上,扫了一下二维码后手机就中了病毒,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将刚充好的100元话费扫没了。类似的倒霉晦气,正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警方提醒,尽管数额不大,但去年以来,利用二维码诈骗的案件明显增加,建议网友们不要盲目去扫二维码。

从二维码本身来说,弱点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扫描速度慢、容易复制而没法防伪。简单的二维码属于开源代码,加密与解密转换完全是开放的,这对一些需要信息加密的产业和企业造成了困惑。而且二维码因为制作成本低、免费开源,生成免费、简单的二维码的工具较多,安全性危险也较大,黑白方块中潜藏着安全陷阱。很多手机用户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媒体经常报道有用户随便扫码,导致自己的话费丢失、隐私外泄等。

据二维码安全分析师介绍,目前二维码传播病毒或风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二维码的生成及扫描工具本身是病毒。也就是说当用户下载到盗版或者重新打包过的二维码扫描或者生成工具的时候,就可能面临各种手机安全风险;二是二维码扫描的链接是恶意的。不法开发商将恶意链接生成二维码,对外宣称优惠折扣券、好软件、精彩视频等,实际是隐藏含有窃取用户隐私、话费消耗、推送恶意广告等手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