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摘要: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民俗馆连续举办六年“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2014年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本文作者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如何营造博物馆夏令营良好课堂氛围,提出几点想法,以下将逐条进行阐述。

关键词 :博物馆;夏令营;课堂氛围

一、“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概述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南京市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营造未成年人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之民俗馆2009年暑期开始创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该夏令营活动以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邀请了常驻民俗馆的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手工布艺、彩扎工艺、手绘葫芦、泥塑、中国结)代表性传承人为授课老师。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由传承人老师对营员们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手把手地教授技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幅幅自己的个人作品。最后,再对营员制作的作品进行评选,并举行展览和颁奖仪式。

从第一届的不到100名学生、仅民俗馆周边几个学校参加,到2014年近1000名营员,涵盖南京全市所有的区县,甚至还有来南京旅游度假的外地、外国孩子慕名前来参加。报名人数爆满后,还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咨询。这些都说明“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是充分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的。

在活动中,很多家长对老师说,谢谢你们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的家长向老师咨询能不能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学习班,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这一建议,2014年被采纳,夏令营教学内容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通过先理论学习,再到实践操作,从接触传统文化到触碰市井生活,老师们努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教案生动,课堂更具吸引力

理论授课对具体承办夏令营工作的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讲解员经常给来馆参观的未成年人讲解,他们虽然了解孩子们的特性,但从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过课。经过集体商议后,大家决定先从教案编写入手。

面向未成年人这样的服务对象,教案编写人员首先向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家求意见,根据未成年人群体活泼好动的特点,教案以轻松、明快的笔调编写。成稿之后,为确保博物馆官方教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特意向夏令营授课传承人征询修改意见。教案定稿后,制作成融图像、视频为一体的幻灯片,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未成年人喜爱的热点事件、热门动画片元素,使得整个PPT理论教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夏令营授课更具吸引力。

三、微笑拉近距离,激活营员思维,带给课堂生机

教案制作完后,很快迎来前来参加博物馆夏令营的营员们。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往往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当他们踏进博物馆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博物馆周围环境以及讲解员都充满了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关闭了他们的嘴巴。为了尽快消除这种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让孩子的思维进入授课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亲近孩子。因此,授课一开始,老师首先将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世界通用语言,如一股清凉的风,吹去心中的不快;如一道灿烂的阳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好心情。老师微笑着在教室里与营员们交朋友,与他们交流平时生活中的趣事,进而引导、鼓励他们把亲身经历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渐渐地,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们也敢于说话了。带着这样一份好心情,夏令营课堂上思维碰撞,趣味横生,掌声不断。微笑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片欢声笑语。

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基本上都是特别好动的10 岁左右孩子。有时已上课了,他们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那帮没静下心来的同学,一开始,老师真是手足无措。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营员们为什么知道上课了,还在教室里大声喧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在博物馆上课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于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温和的劝解,师生之间的小问题很快化解。

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性内向、胆小、腼腆的孩子,当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参与讨论时,老师送去一个真诚的微笑,耐心地给予提示或启发,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真诚是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微笑能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微笑与真诚是爱的使者,可以架起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相互信赖的桥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旦被掌握,就会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四、激情让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看到一张张稚气的小脸,老师总是希望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动”起来,让自己的这份激情与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燃起他们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无穷潜能唤起他们大胆的思考和创造。在上“彩扎工艺”理论知识课时,老师将彩扎风筝带进课堂,让小营员近距离接触,并带他们到室外放飞风筝,用热情唤起学生们的激情,唤起营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心动。看到孩子们愉快地放飞风筝,聆听他们纯真的童言无忌,那份激情被燃烧得更旺了。这份激情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夏令营里的传统文化教学充满活力,继而带动孩子们真正走进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健康的夏令营课堂氛围离不开孩子们的积极投入,他们的积极投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鼓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课堂上积极鼓励大家善思多问,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老师准备了一些剪纸、布艺、泥塑等小工艺品作为奖品,每当同学们发言有新意、有独特见解时,及时给予评价,颁发奖品。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营造出和谐、热情的课堂气氛。

五、培养营员兴趣,个个争做“小小传承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夏令营课堂教学中,将寓教于乐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贫乏,知识面也较狭窄。在教学中以熟悉的事物为出发点,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充分运用实物、视频、录音等教学手段创设和渲染情景气氛,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动起来,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手绘葫芦》时,就准备了动画片《葫芦娃》中葫芦生长的视频,营员们看得津津有味,在快乐欣赏的同时,记忆下了葫芦的自然生长过程,这比在课堂上诵读十遍都更让人难以忘记。孩子们兴趣高涨之时,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认真学习,开启了一段“小小传承人”之旅。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集体备课让教师全面把握教材

每学期放假前,学校各个学科组先组织教师对下学期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讨,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点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以便大家对整本教材形成系统的认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苏教版语文第8册在第8课《三顾茅庐》之后才介绍名著《三国演义》。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提出应该在一开学就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到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时,学生已经了解课文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内容的深化与积累,进而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之后,学科组将教材分成若干篇目或单元,交给组内的教师分头备课,每位教师对自己所备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开学前,学科组集体讨论和交流每位教师备好的教案。备课教师可以就教案的创新点、如何突破重难点甚至备课中的困惑谈自己的想法,其他教师则可以提出建议。之后,由骨干教师作为主评人对教案提出综合修改意见。最后,备课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完善的教案,学科组汇集每位教师的教案后,形成整册教材的教案。

在教学前,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以批注、增删的方式对于他人的精备教案进行修改或补充。这种备课方式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个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分享和学习,将集体智慧发挥至极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解决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学校组织同学科教师以课例分析为载体,进行主题教研。

如“情智语文”工作室将“有趣”作为年度教研主题。通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改变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的状态。围绕主题,有的教师从导入环节入手,采用游戏、故事、歌曲、图表等方式,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表演上做文章,或编演课本剧,或模拟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直观理解;有的教师主张师生角色互换;有的教师开展小组竞赛,等等。在每位教师进行探索和尝试之后,工作室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找出适合“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发现学生将“形状”的“状”和前一课所学“茁壮”的“壮”严重混淆。针对这个问题,团队教师集思广益,探讨出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让学生自主查字典,然后分组说说辨别这两个字的诀窍,比比哪组的办法多,容易记;二是教师编顺口溜“有大不是大,无大反而大”,将枯燥的讲解化为简单的口诀,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如数学学科“统计知识”这一内容在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等章节均有所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段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整合“统计知识”,如何渗透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找教学的共性与联系。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各个年级的教师对教材实现整体把握。

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研,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手段越发丰富,教学实践日趋成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持久的、整体的、本质的改变,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有的放矢。

融合式培训打破学科壁垒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定期开展英语口语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启动人文大讲堂,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开设书法、摄影工作室以及器乐演奏班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

学校还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学习吴地传统文化、锡剧吴歌、吴地方言、无锡民间手工艺制作等。

为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国际理解培训,为所有教师开设英语、韩语培训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融合式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势头,教师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跨区域联动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基于“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学校进行跨区域联动。在无锡大市内,联系宜兴、锡山、滨湖、南长等区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如六所学校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导向,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的“同课异构”,六位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课型,引导学生在思维情境中感知体验,在自主探究中归纳发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议课环节,我们强调三种取向: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议“教”的质量,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得有兴趣、学得自主,也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会学;二是关注互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都有效;三是关注生成,对哪些生成性资源应该进一步开掘、哪些应该放弃、哪些获得了预约的精彩等进行研讨。

另外,学校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学校签署协议,结成“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教师培养共同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校际网络结对的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交流活动,形成校际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跨区域联动过程中,通过不同学校文化的碰撞,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们在反思与重建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创造性地让这些资源成为精神重建和实践进步的“养料”,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道路。很多教师感慨:“跨区域联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外面的风景,跨越了专业成长的一大步。”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视点;方法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样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它记载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同时中国书法作为既具有书写美感又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衰落,所以从小学起开展书法教育意义重大。

一、在小学实行书法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教学

学习书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练习,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大的耐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常规的文化课教学中开设书法教学也更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日常的学习中更有动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进行书法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身素质,同时也是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2.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中书法就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的注重对经济的追求,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逐步开展书法教育并不断的扩大,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小学书法教育教学视点和方法上的不足

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学校主要抓的是“文化课”,认为书法教学在短期内不能取得很大的成效,对学校在教学成果的排名上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书法教学也就不重视;学校运用在书法教学上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有时候甚至是不投入资源使用;与之相应的,学校关于书法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不够重视,所以也就没有很好的师资。

实施素质教育之后,就一把抓,就认为什么都是好的,不分主次,认为只要上课了就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完全不顾在实际情况中学习的学习情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书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况,没有专业的教师,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完善的制度。

三、小学书法教学新的视点和方法

1.生命的视点和方法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通过教育可以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生命的价值,重构生命的意义,所以说教育是有生命的,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客观事物。在教育活动中,这里的生命包含多重含义,既包括教学叙事的生命,也包括教学主体的生命,同时还包括教学教学对象的生命。

生命的视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书法教学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实现书法教学的生态化。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人情、社区文化等内容融入到小学的书法教学中,既可以作为小学书法教学的资源,为学生在进行学习书法或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提供素材或灵感;也可以作为是对书法教学的生态补充,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使学生更能够感同身受,更能体会到某些书法内涵,进而更能促进学生书法素养的提高。再具体的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书写中要注意书写的笔序、笔划、结构,把握好行间距和字体的大小等,书写规范。生命的视点还要求我们要运用人体美学的规律来进行楷书的教学。在书法教学的实践中,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用人体的高矮胖瘦等形态和人体的结构来比喻字体的机构和形态特征。

生命的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是书法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四、儿童的视点和方法

儿童是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尚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或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掌握和理解尚处于表面阶段,所以在对儿童进行书法教学时就要利用他们对图片、游戏感兴趣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教授单个字的时候可以将字的书写注意事项和方法编成一些儿歌,这些儿歌将字的书写顺序、字的结构、字中所包含的文化精气神都概括在内,并以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就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也更能帮助对书写知识的掌握。

五、专家的视点和方法

在过去的小学教学中把书法教学等同于语文课中的练字教学,只是单纯的教学生认字、写字,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书法教学。专家的视点主要是指书法教师的独特性,书法教师不同于一般普通的教师,也不同于书法教育家,算是两者的结合[4]。书法教师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因此书法教师除了会进行书法创作外更重要的是要会“教”,要能讲的透、教的好;然后是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要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素养和素质,能“看得懂”、“看得精”。

专家的观点要求书法教师要掌握跟书法和书法教育相关的理论、技巧、法则,理解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书法鉴赏等方面的知识[5]。既要懂得教材的知识,还要懂得怎样教授教材的知识。专家的视点还要求教师要有严格的规范意识,每上一节课前都要备好教案,要有清晰的讲课思路,讲课方法以及独特的教学理念。

六、结语

书法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算是比较新的一门课程,其作用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内在气质的培养,其教学效果不会如常规的课程一般明显,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小学书法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坚决坚持生命、儿童、专家这三个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显龙.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J]. 小作家选刊(小学). 2008(06) .

[2] 李昊颖,王丽娜. “文字”小组倡议书[J]. 小学生(快乐新读写). 2011(12) .

[3] 陈殿军. 花开淡墨痕,清气满乾坤――济南市明湖小学书法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师. 2013(24) .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我校的工作是围绕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的。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小学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建立家长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东丰县未来公民素质”这一宗旨。我校在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制订了捆绑式的工作方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把家长学校、国学经典进校园、在教改中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工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融为一体来抓。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事情我们都无条件的借鉴、学习和采纳。是的,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文华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学校的立德树人教育起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提高未来东丰公民素质的特殊背景下,传承中华美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还能教会学生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我校根据中心校下发的国学经典工作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不紊的开展此项工作。首先由学生诵读《经典》开始,低年级学生诵读《正蒙宝典》,中年级诵读《学庸论语》,高年级诵读《老子庄子选》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和在家里时间,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而且每个班级在上课前必须诵读一段经典,这样我校的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天都自觉的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说过“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的发生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贵在践行,我校要求传统美德必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各班级把《弟子规》践行档案和良好行为习惯档案粘贴上墙。档案中有二十件小事儿,要求学生每天做到其中一件或者多件善事,由家长每天打电话或者亲笔写纸条告知老师。而且档案中还有个人体会,学生一个月写一次感受。我校又制定了《弟子规》践行擂台赛,每周对学生所做的小事儿进行汇总。每月对践行结果进行评比、表奖。即一天一汇报、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孩提时代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正所谓的“不以善小而不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种如春蚕啃桑似的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那时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刘知源在全镇的《弟子规》践行演讲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内容讲述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他的哥哥是位脑瘫患儿,一切都不能自理,刘知源学了《弟子规 》后,放学回家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哥哥,给哥哥洗脚、喂饭等力所能及的活。不喜欢学习回家就迷恋网络的五年级学生所正宇,现在已经戒掉了坏习惯,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帮父母做些家务了,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及格边缘,到现在的三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上,他身上还有一个最大闪光点就是机灵,勤劳,只要他看见校园内有杂物总是能迅速地捡起来。现在的六年级学生高原在我校时是位“小霸王”,通过学习了《弟子规》后一举改掉了坏习惯,并能热心的关心、帮助同学,在五年级的全镇统考中荣获第一名,如今他还是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在县田径运动会上屡获佳绩,他变了,变成了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让国学经典在“家长学校”课上升华。我校每学期至少上两次以上“家长学校”课,课前三十分钟都是家长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近期表现、或是双方交换有关孩子教育的意见。我校有专门的老师在上课,有专门的“家长学校”课教案。开始时组织全体家长观看孝亲片、励志片、勤奋片等等,内容涉及到古代的传统美德事例和当代的孝亲事件。有时还组织学生当场给在座的亲人们洗脚,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母亲》或者是《父亲》。场面感人至深,使学生们体验到”孝”的真谛。接着是向家长传授国学经典知识,讲述我们的老祖宗是怎样教儿育女的。比如孟母三迁、岳母教子等等。让家长们认识到国学的魅力,这样家庭与学校才能合力教育好孩子。经过几次开课后,家长越来越关心学校和学生,老师的工作事半功倍,效果非常的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校号召全体老师诵读《国学经典》并且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我们的教师每天针对自己所学经典内容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做好学习笔记。这样经过每天的知识积累老师的传统文化内涵储备与日俱增,经典知识含量日渐丰富。老师们对于大部分的经典词都能够向学生阐释。 在我校荣誉并不是老师追求的唯一,但通过此次学习活动看到了老师们的进取心和责任的担当意识,也看到了学生们在我校学习国学有丰富的资源和保障。

国学经典分为古代经典和现代经典,古代经典要传承,与时俱进的现代经典更要宏扬。于是我校开展了向榜样学精神向专家学方法的读书系列活动。为了增加老师的文化底蕴提高业务素质,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李镇西》教育读本和《扬长教育》读本。扬长大师冯凝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对如何抓好“后三分之一”和培养未来良好公民素质息息相关。我校教师把对选择教学工作的自豪感和在工作中象蜡烛般的奉献精神、以及对从事多年工作辛勤育出的遍地桃李和对自己未来的中国梦都在中心校编辑的《耕耘骄傲》、《播撒爱心》、《感受成功》、《收获梦想》和《打造生本课堂,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国学经典践行中健康成长》、《爱伴我成长》、《读书伴我行》、《唱响东丰精神》、《一路前行》九本书中体现。老师们能够虚心学习他人之长、能不断执笔写作的继续学习之风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华夏五千年灿烂的悠久文化正是由一代代这样的人续写和传承。

当国学经典被安排到校本课中时,我们全体老师多次共同研究、探讨,“如何能把国学经典知识生动地讲出来,并且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接轨,能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的正能量、锻炼某种能力”这是目标。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国学经典课的雏形,张桂林老师的,一课经过中心校领导的层层筛选,并且在于小华校长的点拨下,代表我镇参加了五校教研。张老师把一个二年级而且只有七名学生的课上的生动活泼、精彩至极,可以说开创了村小就如何能上好国学经典课的先河。课堂的内容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本课既让学生学到了古代孝敬父母的言行知识,又培养了二年级学生能写一段完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学生们展示了精彩的小品节目,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懂了知识。翟宇超是他们班典型的“后三分之一”学生,张老师那种不弃不舍的精神再现了教师的高尚品德。课堂上张老师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挖掘翟宇超的智能,努力的去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今他对学习充满乐趣和自信,有成功感!是的,张老师不但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还说出了“我要让这七名孩子都考上大学”壮语!当年的失子之痛并未压倒她,现在嗷嗷待哺的女儿,都没有阻挡她对工作的执著追求,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洒在教学上了,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了,这不就是我们当今所寻觅的师德模范吗?这不就是传统美德的再现么?《入则孝》一课震撼了前来参与教研的五校领导和教师!从那以后她的国学经典课在拉拉河领跑在先。尤其是她的《三字经》课、上的炉火纯青,课中精彩不断,绝对称得上“经典”。

传统美德教育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学经典课上的精彩纷呈。前来我校光临指导的有各级领导和专家,他们是教育专家、县教育局关工委的贾泰生主任,县关工委的王克成主任和陈玉福、王德斌、李贺斌副主任,他们曾多次莅临指导。东丰电视台的记者还多次专门为我校就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节目专访。原市政协主席、现市关工委主任董继红,教育局书记赵志才都对我校的国学经典课进行过指导。更令人鼓舞的是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长梁德才在百忙之中前来我校听课指导。观摩过的领导都感慨万千,正如领导们说的那样,“在万福小学学习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快乐的、幸福的”。为了把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发扬光大,中心校组织全镇的优秀教师到我校观看国学经典现场会。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理州教育局  大理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大教语〔2018〕3号)及《洱源县教育局  洱源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洱教字〔2019〕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师目标。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普通话水平达标,汉字应用规范、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普遍具有自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

(三)学生目标。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组织领导

成立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

三、创建时限

按州、县教育局要求,2019年完成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任务。

具体步骤:

1、根据《洱源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进度安排表》要求,对照《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于5月10日前完成自评工作,向县教育局申报复评。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包括:①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申报表;②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表;③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报告(即对照自评分撰写出我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2、5月底迎接洱源县教育体育局的复查,复查达标后,向大理州教育局上报验收材料,接受省、州级验收和复查。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设立“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宣传栏、永久性宣传标语、提示信息牌;开展汉字书写竞赛、朗诵活动等,把国家、省、州各级有关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到学校广大师生,增强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在所有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日常管理。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通过各学科教学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熟练规范的使用普通话,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书写规范。最终达到每名教师在授课、教案、板书、课件、试卷、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语、用字和书写规范。普通话成为校园日常使用语言。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探索

一、正确认识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人们常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语言的精华,高度凝练,想象S富,跳跃性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很强,高度涵盖民族语言的习惯表达法,语言的彰力大,诗歌语言含蓄,给人很大的思考空间,不同的时间阅读会不断产酿新味,余味无穷,犹如杜康,时间越久香味越浓,古诗比现代诗更富有含金量,因为古诗是古代诗人所做,囊括儒家文化、古代风俗习惯,有很多的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中,古代的美丽如花自然山水风景尽在其中,所以学生学好了古诗,对厚实文学修养,提炼语言的精度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丰富学生国学底蕴,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脉络和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我们学习语言就要从语言的源头学起,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思想,学习他们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吸取他们的思想价值,学生只有从源头学习,才能更好了解我们祖国语言的演变的脉络,学好古诗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习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有传承和弘扬祖国文化义务和责任,我们要想把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恩泽整个人类,让世界文化更好的走进中国,推动世界整个文化的发展,教学好古诗势在必行,迫不及待。

二、浅析小学古诗的教学困扰,突破困境

古诗是诗中的诗,对于小学生学习古诗肯定有着很多的障碍,从语言方面来说,古代的语言离我们越来越久远,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含义与表达方法有很多不一样,相差甚远,有的异体字,繁体字,阅读起来障碍重重,其中古代汉语有倒装句、意动句、使动句,修辞方法也大不相同,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现在的“绿”就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就是使……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插遍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代人们把茱萸插在身上作为趋吉避凶信仰,这些风俗习惯学生不甚了解,这是教学一大困扰。

其次,古人的服饰、饮食习惯、建筑、宗教、风俗习惯与现代差异很大,我们在阅读中常常看到,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国古代就有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小孩帮着做点小农活,学生就不知道,学生感到就好像在读天书一样,无从适应。

我们突破教学的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的心理动力,发挥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小学生习惯于直观、立体化的观察和认识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展现出来,有关古诗中古人的生活方式、田园生活、青山绿水,富有动感呈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把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看到庐山霞光万丈,云蒸霞蔚,山势突兀,拔地而起,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天而挂,随风飘舞,飞珠溅玉,在晨光反射下,光彩夺目,十分壮观,诗句中字呈立体化,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加之音频的普通话朗读,节律感、韵律感强烈感染着学生,学生陶醉其中,兴趣盎然。

三、务实教学,升华古诗教学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古诗教学的阅读与写作功效,扩大古诗教学效果,深化语文的基础知识,夯实语文基本功,奠定学生在语文领域里可持续发张能力:

1.比较阅读诗歌

比较阅读就是把风格相近或相同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或者把写同一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阅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看看作者的构思、语境的营造、用词的风格、行文风格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细心体会,逐步习惯形成自己写作价值观,成熟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同一风格寻找最优与自己欣赏水平接近的,例如李白与的诗歌都是豪放派,气吞山河,壮观雄伟,我要求学生的《沁园春・雪》李白的《望天门山》进行比较,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十分都豪迈,除了豪迈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这对学生锤词炼句有着很好的作用。

2.诗歌教学写作功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7篇

感性的涌动

2004~2008年,学校在基本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于教师的优势资源,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这时的校本课程以学科拓展为主要形式,主要体现三个特质:于学科中渗透;与课外活动结合;于生活中实施。如“成长的书香”“数学家之梦”“快乐ABC”“走近科学”等。在这阶段的校本课程研发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实践中提升

2009~2014年,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主题活动课程”“游戏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和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完整的学校文化。至此,我校从文化的视角力求重建课程文化,促进师生的发展。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起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以地方课程有机融合为补充、以校本课程研发为特色的三级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深入实施 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以“生本、智慧、开放、发展”的课堂文化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索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创新体系。学校实行备课改革实现“教案学案融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六大环节”,以此引发个性化学习,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地方课程有机融合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如“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及传统节日结合,使经典文化内化于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地方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校本课程多元开放 在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既突显学校核心理念,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开设“孝德教育”系列实践课程,又融合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理论”。此阶段的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七个特质: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学生体验及实践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注重各学科间的整合;基于学生兴趣实现个性发展;符合学校个性及特质;充分发挥师生的优势资源。

发展中完善

自2015始,学校在原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建以“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技术及能力)”为支撑的“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五育课程体系”。其中,“育德”包括公民教育、节日课程10门课程等;“育智”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所涉猎到的26门课程;“育体”包括足球、篮球等12项课程;“育美”包括美术、音乐所涉猎的17门课程;“育技”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所包含的25门课程,共计90门课程。各年级课程有递进、有连续、成系列。

课程内容育人为本 在“五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课程内容除已有的七个特质,我们突显了“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将德育课程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初步建构了“以孝德教育为核心的文化渗透课程、品德与法治有机融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主题教育课程、以校园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体验课程、以体验感悟为目的的实践探索课程”五大德育课程。

课程研发科学规范 在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学校进行了专题培训,老师们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及集体的智慧,或围绕一个主题或突出一项特色,研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课程研发规划详实,包括课程研发背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详实教学案、课程评价。每门课程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项目齐全,力求图文并茂美观实用。老师们结合课程内容创新编排,独具风格形成特色。

课程实施有序推进 一是课堂改革,多措并举。深化备课模版改革,落实教法突出学法,融合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学法指导等内容,体现自主探究、学生质疑、方法引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同课型教学流程研究,确保常态课高效;实施专注力培养专题研讨,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开展一明一暗两条教研线促教师专业成长。二是人人参与,百花齐放。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力求学生全体参与。三是选课走班,个性绽放。为使课程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行“选课走班”W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兴趣、能力、水平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四是多元评价,持续求进。丰富多样的课程评价,让学生乐此不疲学而不厌。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8篇

一年来,在市教育局和镇教委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各项计划和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认真落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文明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和谐校园,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具体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团队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学校发展和干好工作的前提,一方面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年初,对校领导班子明确要求,职责到位。要求对照分管工作,扑下身子干实事,不等不靠。班子内部加强团结,密切配合,真正将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广大干部、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把学校管理好、发展好,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师队伍,经常和教师在一起畅谈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了解各位教师的需求和困难,在加深相互之间感情的同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利的开展,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我们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契机,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借力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1、借助上级督查指导加强整改。认真对待市教育局、镇教委办组织的每一次督导检查,对督查中提出的各项整改意见及时研究分析,对照创建评估标准,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努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2、借助地方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大宗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孝心第一村”,学校将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入校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大力开展“孝心文化教育”、“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走班选课”、“科学创新在身边”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构建起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

3、推进学校幼儿园建设。2017年8月学校餐厅投入使用。

三、提高学识水平,增强管理才能

1、转变教育观念,校长引领教改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第一线的老师,而老师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了加快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采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的方法来加以强化,带领、选派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到实验小学、西岗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听课、座谈、分项交流,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通过新课程理念培训帮助教师们理解教改理念的内涵,树立“为每一个孩子架起实现梦的桥梁 让每一个梦想在这里起航”的教育理念。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尝试,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教学评比,优质课观摩活动,提升了教师眼界和课堂教学水平。此外,指导规范班级多媒体使用,如今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究型、拓展型教学内容的设计已成“家常便饭”、屡见不鲜。

2、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交流平台

每两周一期的《大宗村小学工作简报》成为教师间资源共享、智慧碰撞、展示交流的新平台,为每位专任教师多层面、多规格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提供了舞台,在展示自我中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中发展自我,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成为认识他人、融入群体的场所,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艺术的百花园。

四、聚焦课堂教学,狠抓薄弱学科教学管理,提升教科研水平

1、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同时,学校特别注意抓好薄弱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按照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注重加强小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校本、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一薄弱学科教学,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任教学科。开学初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了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校本、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薄弱学科推进有章可循。

学校成立推进薄弱学科教学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包年级包学科、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心得,每学期末举行薄弱学科推进实施的教研活动,跟踪指导教学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研究:学校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各教研组有明确具体的学期教科研计划,并根据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记录详实、规范;教研活动和优秀资源评选结合,根据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评选要求,各教研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互评、修改、整合,形成精品教案,在活动中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相互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也把教研活动、优秀资源评选落到了实处。2017年2月以来,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葛继峰、宗慧玲老师的德育教案入选枣庄市优秀案例。另有杨文奇、徐延峰、黄体瑞、赵丹等老师被评为滕州市教学能手或骨干教师;孟凡洲、黄体瑞分别在滕州市音乐、综合实践学科优质课评选或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狠抓教师培训,追踪听评课,向课堂要效益。

薄弱学科主要存在课堂教学效益差。为此,学校大力加强薄弱学科任课教师培训,积极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学科培训50余人次。此外还要求薄弱学科教研组长上示范课课,弱科教师上研讨课。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为了帮助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课、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音乐、体育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当场评析、反馈交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贯彻落实滕州市、张汪镇教研室作业教学改革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开学初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作业图章,制定作业评价细则、作业批改规范实施方案,每位老师每科作业均要有作业布置记录本,学生有布置作业记录本,方便家长检查、签字。经过一学期的规范,作业批改规范化、精细化。

5、深入开展“经典诵读 海量阅读”师生读书活动

以国家《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全面落实全体师生课外阅读整体实施,促进学校全体师生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浓厚学校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凸显语文“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的良好习惯,达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学校加强和改进图书借阅活动,明确图书管理员年级负责人职责,规定每个学生平均每学期借阅3本的借阅量,真正实现开架借书。投资3500余元,为每个班配置图书架,在每个教学楼楼梯处设置书香小站,方便学生随时阅读经典。

6、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实验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强化实验教学过程性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帐册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五、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

  1、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创建高标准的德育展室。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孝心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之孝心教育、感恩教育,依托“中华孝心第一村”大宗村孝心文化,把孝心感恩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感情的浸润。为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2017年10月,学校投资0.5万余元,布置两个文化墙,融入孝心教育元素,把开展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十佳小孝星”评选等德育活动,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2、进行小学生“三十佳”评选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细则,坚持每年一度的“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小孝星”、“十佳才艺之星”评选活动,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标兵,通过榜样示范促进孩子的共同成长。

3、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推行“德育导师制”

我们发挥好市妇联援建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作用,针对父母离异、经济困难、行为习惯差、学业成绩差、心理欠健康等问题,学校从本学期起推行“德育导师制”,共为18位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结对了德育导师。导师直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德育导师已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今后,我们将延伸、发展导师制的内涵,增加被“导”学生的数量,用真情去感化、教育更需要关爱的群体。

六、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孝心文化特色校园

2017年,我校精心打造孝“让孝心文化润泽校园”办学特色,树立“让博爱之光照亮童年 让感恩之泉润泽心田”的育人理念,力求达到“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首先,我们投资2万元精心制作了高标准的文化墙四面、走廊内布置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选教育宣传牌匾12块、感恩教育宣传牌16块,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滋养。其次我们在校内外醒目位置设置警示语和标志符号。如在校门外公路旁的线杆上挂有“学校驻地,减速慢行”的提醒标志,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分别张贴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文,悬挂了举报箱和急救电话号码牌,在楼梯口、楼道内分别张贴了“上下楼梯靠右走”、“爱护墙壁”、“讲究卫生”、“安全疏散”等高档优质宣传画和催人奋发的警示语等50余幅,时刻提醒、警戒广大师生。第三、对花园进行了整治,集中清理、修剪花草树木,整个花园异彩纷呈,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在花园里、草坪内,我们专门设计了“小草在睡觉,请你勿打扰”和“花儿羞答答,请你别惹她”等富有人格化语言的警示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第四,重视教室文化建设。极富创意地在教室内开辟了“两栏两角两报”,即小公民道德争章栏、优秀作文展评栏和图书角、卫生角、手抄报、黑板报,浓厚了教室的文化氛围。七、打造“群众满意教育”落实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本学年,修订了《张汪大宗村小学家校联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家校联系工作。2017年3月以来,每学期召开两次级家长会,通过家长会,沟通了感情,宣传了教育,并对家长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进行了指导、规范。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对所任班级全部学生家纺一遍,并实施家访反馈制,家长通过反馈表把教师家访的情况内容、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于第二天由学生带到德育处,并把这些指标纳入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考核。继续设立校长信箱、校长热线,讨论热点,沟通思想,提高教育满意度。

3、实施作业的科学管理

要求教师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各取所需;不搞有偿补课,不向学生推荐、提供市场上的参考书、测验卷及其他教辅材料,不擅自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

4、以人为本,创设自由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