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学校制度

职业学校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学校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1篇

部分职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评估与检查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期末测评,而忽视了学生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仅仅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进行考量,没有进行综合性的测评。甚至有些职业学校只设置了一名或几名教学评估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学生进行深刻的了解,使得学校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中的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加强对职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即使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思维分析能力顺利解决问题。第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与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其内容滞后于社会,使得在这种制度下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毕业后被社会所淘汰。

2.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抹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课题展示等方式进行,摒弃传统的教师单一陈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职业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会议,教师之间就其各自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安排;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考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对学生来说,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综合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三结束语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10-04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江苏省推出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校本教研形式和教学评比制度。“五课”是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以下简称“五课”教研)。“两课”是指研究课、示范课(以下简称“两课”评比)。每年的“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分上半年文化课和下半年专业课评比两个阶段进行。该制度自2010年实施以来,对于江苏职业教育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制度设计的背景分析:从理念到制度

(一)理念引领:突出战略

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的一项制度设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职业教育教科研坚持以“探索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重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工作和制度创新。从制度制定的依据来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

1.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的工作要求。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提高质量应成为发展的主题。江苏省政府转发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也提出“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策应国家、省政府关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设计了在全省职业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下同)组织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制度并在全省试行。

2.坚持以科研兴教为理念的职业教育战略观。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追逐的,又是学生及其家长所期望的,也是政府所乐见的。要形成满意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科研先行的决策方法,坚持科研伴随的工作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抓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科研”的理念,并充分发挥科研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

3.坚持以师能提升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师资队伍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应首先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特别重视。江苏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立足基层职业学校,放眼江苏职业教育全局,将与教学相伴共生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支撑。实践也表明,只有建设起一支知识全面、技能一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成就有吸引力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二)制度设计:强调顶层

抓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先抓职业教学制度的设计。应该说,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就是从全面提升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局高度,统筹兼顾到省、市、县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从而确保了制度可实施、可操作的顶层设计要求。

1.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平衡。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科研管理手段和制度,“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也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其约束性的规定有:一是“五课”教研以职业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并把“五课”教研作为教师教学评优的重要指标,带动教师全员参与。二是“两课”评比是在全省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一年一次常规性评比。按照市遴选推送——省专家评比——结果认定与成果推广的流程组织开展。其激励性的要求有:一是市级“五课”教研中的优秀教师将作为省级“两课”评比参评人。二是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

2.在“封闭”和“开放”间寻求平衡。

制度的执行需要制度的实施具有闭合性,但江苏的“五课”教研首先在强调基于学校开展教研的同时,还针对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提出“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不断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其次,在推选各市参加省“两课”评比人选时,“各地可通过现场观摩、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专家评议等手段,以及市县交流、校际互动、成果推广等方式”开展校际、县(区)际间的交流。第三,凡“两课”评比中获得示范课的教师,其相应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并且,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还有选择地组织部分优秀选手开展全省教学展示活动,这也进一步放大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教研效用。

二、制度执行的现实描述:从理解到落实

(一)制度的理解:基于认同

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归宿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制度的相关主体学校、教科研部门、教师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也从不同的维度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学校要质量、教师要发展、教研部门要执行制度。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指向打造有效课堂的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得以形成的主渠道、主阵地。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巩固等关键环节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因此,课堂要高效,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课堂要有活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要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就需要教师同伴及专家的听课与评课,在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中促进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学校教学常规的教研活动。

就学校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校本研究活动,所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既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是基于改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行动研究。就地方教研部门来看,“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不仅是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也是教研部门服务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着力点。聚焦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具体形式。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

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课改的理念,并深化课程改革的成果。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锻炼和校本研究。实践也证明,没有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没有教师个人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锐意探究,就不可能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制度的落实:归于执行

制度只有通过执行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制度。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之所以是一项有效的创新制度,主要体现在制度能被有效执行。

1.活动的常态化。

“五课”教研是以职业学校为单位,基于学校教学实践,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的校本教研。职业学校已将常规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并通过定期研究与交流活动来巩固。“两课”评比则是由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常规性(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的省级评比活动。由于既“顶天”——以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又“立地”——以江苏职业学校为单位,从而确保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开展。

2.执行的组织化。

由于县、市、省等三级职教教研机构的教研力量比较薄弱,为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推进,三级职教教研机构都建立了“一体两翼”的职教教研网络,也就是以不同层级的职教教研机构和各类以学科(或者专业)中心教研组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江苏目前共设有14个省级中心教研组。各县(区)、市也参照设立了若干中心教研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两翼”齐飞,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在不同的层级有运行平台。

3.考核的激励化。

各职业学校针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工作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以此激发和推动教师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积极性。一是在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中突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考核占比。二是对参加省、市、县(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教师及教师团队给予金额不等的专项奖励。三是省、市、县(区)等上级教育机构都对下级教研机构以及基层职业学校提出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参赛和获奖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江苏出台的一项教科研管理创新制度,除了制度本身设定的省级“示范课”、“研究课”等荣誉奖励外,一些与职业学校教师相关的荣誉评审以及职称评定制度中皆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就明确提出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相当于省级“示范课”)的教师才可以评为正高讲师。考核后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校以及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工作动力。

三、制度运行中的完善:从质疑到重塑

(一)质疑:从问题出发

1.对制度有关规定的质疑。

(1)参赛项目设计不尽合理。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共22个组别。首先是两大组别间有交叉。譬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同时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类评比。其次是有些课程分得过细。譬如德育课程,分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4门,虽然每门只有1人,但一次实际上有4人参赛。第三是项目参赛选手数的设定不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每市每门课程推送3人;专业课程的教师,每市每类专业推送不超过3人。显然,就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看,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活动省级“研究课”和“示范课”的几率以及获奖选手的含金量不等。

(2)参赛选手资格规定不尽周密。一是选手参赛要求。虽然文件规定同一年度一个教师只能参加一门课程的比赛,但有的学校为了得奖,获奖教师连续参赛,成了竞赛专业户,似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之倾向。原则上连续两年获奖的选手,不得继续参赛。二是选手的年龄未作适度限定。虽然制度要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但对获得“示范课”的教师要作适度的年龄要求,因为文件规定“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年轻教师过早地获得“示范课”的称号,不利于其今后的专业成长。

(3)获奖奖项名称设计不尽科学。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制度就奖项的质性进行了界定,示范课是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研究课是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特色课。但是,就目前各类比赛结果的设定看,还是用名次奖和等级奖来表述比赛结果较为合适。

2.对制度执行的工作质疑。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项目有偏废。对于参加“两课”评比的“五课”教研,省级关注的是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最为关键的一环“上课”是由市级教研机构完成的。报送的上课视频,是包装之后的“作秀课”,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和组织成本,以“说课”及答辩为主,对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上课”关注不够。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不一。虽然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对评比的要点进行了规定,但设定的22个组别评比操作细则各有不同。不仅评分标准不一,而且公开不够,缺乏对职业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委遴选不够。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省14个教科研中心教研组为运作平台的。评委人员的组成选择度不宽,影响了评比结果的可信度。少数承担过评选工作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进行解读,不利于标准的执行。

(4)“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推广不力。按照制度设计的要求,“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但由于工作量过大,省级教科研部门未能及时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让职业学校教师获得成果的辐射与提升的机会。

(二)重塑:以完善为目标

1.评比制度的设计要完善。

(1)评比制度顶层设计的再构。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高职(重点是五年制高职)与中职。因此,“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应分为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两个大组。由于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文化课全省是统一的,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合并进行。全省共13个市,按市教师数测定参赛选手后,统一参赛“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上课”比赛,同时兼顾“说课”与“答辩”,这样可以展示参赛选手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获得“同题异构”的教研目的,比目前的“纸上教案”,作秀式的“上课视频”,“嘴皮上”的教学策略要真实、有效。

(2)组别的设计与参赛选手数的确定。评比项目依旧分为两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上文述及的德育课程4个组别合为一组。专业技能课程改为专业课程,其组别的设计应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大类为组别。原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归入专业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类参赛,因为任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各学科参赛选手数,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师管理数据库中的各类教师总数测算后确定。

(3)项目报送的材料不宜太多。根据苏教科院科[2010]11号和苏教科院职[2011]20号文件要求,参评教案不少于2个完整教学单元(如项目、模块、话题等),教学时数不低于8个课时,从而导致教师参赛准备时间太长,报送资料内容过多。访谈调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选手,普遍反映参加了一次以后不想再参加。此外,拍摄“上课”视频,同样耗时费力,与评奖联系不大。

(4)评比奖项设计需再界定。“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从名称看,为便于对外宣示和让社会公众理解,可以改成等级奖或者将“示范课”改成“精品课”,将“研究课”改成“特色课”。

2.制度执行的活动要完善。

(1)评委的确定。建议建立评审专家库,确保竞赛评比的公正性。参与评审的教师本身对基础学习就有指导示范作用,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专家评委的个人权威上。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制度文化;深度融合;策略选择;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崔志钰(1974-),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错位发展视野下项目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编号:C-B/2011/02/48),主持人:崔志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28-03

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现代企业应有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作为校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单向化、简单化、纯物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只有相互借鉴、吸收校企制度文化的精华,把制度文化有机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才能切实推动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变“单相思”为“两相悦”

在当前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单相思”现象,一方面职业学校无论是迫于“宏观”现实压力还是内在自觉需求,都对企业制度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倾注出较高的融入热情,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生产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引入,融为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基本没有回应职业学校的热情,对职业学校的制度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自我感觉是制度文化的“优势方”,没有必要“迎娶”学校制度文化。

“单相思”的尴尬源自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傲慢”,在以前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是强势方,职业学校是弱势方,很多职业学校以“培养企业需求的合格员工”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在这种强弱分明、地位不等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如不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学生就难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就不可能做到“首岗适应”,就会影响学校的“出口”,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形象。随着人力资源供求的“黄金交叉”轻轻掠过,“技工荒”愈演愈烈,企业用工短缺成为新常态,以致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习,企业缺乏主动融入学校制度文化的行为自觉。

变“单相思”为“两相悦”,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企业都要认真审视对方的制度文化,合理“移植”对方优秀制度文化“基因”。

职业学校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避免盲目崇拜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文化“入侵”。对待企业制度文化,职业学校应实施“转基因”工程[1],将对方的优势基因融入到自己的基因库中,从而优化自己的“性状”表达。例如,对于大多企业通行的“8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坚持、节约,如果融入到平时的实训制度中,借以规范学生的实训,不但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减少实训耗材浪费,节约实训成本;再如,对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八定”规范:定计划、定内容、定人数、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质量、定目标[2],如果有机地融入到平时的项目教学中,成为教学制度的一部分,必将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在学校制度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基因”的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推动企业的文化“改良”,通过学校文化来影响和改造企业文化。例如,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领导与学校领导交叉兼职的制度,让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感受学校的文化魅力,实现学校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再如,职业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员工轮训协议,使企业员工培训学习制度化,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实现“企业员工进校园”,从而亲身感受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不是职业学校的“单相思”和“单向追求”,而是相互靠近,是一种交叉融合,是“两情相悦”。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基本方针,保持文化自信,同时适度地“基因移植”,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谐共生。

二、变“群相亲”为“两牵手”

在当前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典型的“群相亲”现象,即学校在融入企业文化时较为“宏观”和泛化,是一种“通用”的融入。企业的某一个制度一旦被引入学校,往往会涵盖学校所有的专业、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或学生。其实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不同的专业也往往有独特的专业文化,“通用”“泛化”的制度文化融入,无法实现专业文化与特定企业文化的对接,就会“模糊焦点”“失去准星”,不同程度地导致学校的文化迷离。

“群相亲”现象的根本缘由是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联姻”,一是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没有对接与之密切关联、长期合作的一个或若干个企业,从而使专业制度与企业制度对接失去“着力点”。即便每个专业有对应的合作企业,更多的还是利益驱使,并没有形成“企业专业共同体”,难以上升到文化融合的层级;二是学校管理层在“总揽”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没能有效“关照”专业文化建设,事实上也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专业的“个性”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建设,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合作企业深入了解,更不可能对每个企业的制度文化“洞若观火”,而专业负责人又缺乏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维和行为自觉,从而使专业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真空地带”。

变“群相亲”为“两牵手”,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融入企业制度文化时实现“点对点”对接,实现特定专业与特定行业、特定企业文化的“交汇对接”。

实现专业与特定的行业、企业“牵手”,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即学校应该按照一套标准、准则来认定合作企业的资质,对企业进行把关,设定门槛,确保“联姻”企业是行业的翘楚,确保“联姻”企业具有独特、高雅的制度文化;同时,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的制度文化建设。例如,当前广泛兴起的“订单培养”“冠名班”,就是特定专业与企业“两两牵手”的典型,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与专业的制度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进行融合,营造具有特定企业味的职业化的专业文化或班级文化。再如,当前广泛兴起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也是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在“工学交替”中,学生在企业与学校间“来回穿梭”,自然会将企业的制度文化带入学校,将学校的制度文化带入企业。

在强调专业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时,更为重要的是专业与相应的行业协会对接。学校的某个专业不可能专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培养人才,学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努力追求不同专业的文化建设与特定行业的制度文化、行业标准、道德规范相融合,从而将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企业人”变成“行业人”。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共“育”载体,如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研发基地等,形成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打造“校中企”“企中校”“校外企”“企外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和企业的文化熏陶,增强对学校和企业的归属感,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不是“群相亲”,更不是“指腹为婚”,而是专业与企业、行业的“两两牵手”“逐一派对”。在“牵手”和“派对”的过程中,只有彼此认同的文化才可能“派对成功”,只有贴近心灵的制度才能内化为各自的行为自觉。

三、变“重外表”为“看内心”

在当前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过分关注一些浅层次的、表在的文化熏染,并没有深入洞悉制度文化的内核,更没有把制度文化与师生的行为文化结合起来。如有的学校在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时,习惯性地把这些制度上墙、汇编,作为环境文化的一部分,使制度文化外显化,却并没有真正强化落实。“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当前校企制度文化浮于浅表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制度文化并没有走进课堂、融入课程,没能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重外表”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学校对制度文化的认识偏差和建设举措的“重心”偏移。职业学校并没有为企业的制度文化引入提供合适的“土壤”,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松土”“施肥”,导致企业制度文化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不发达,即虽然引进了但“生长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在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没有因企业文化的引入而“职业化”。企业制度文化只有转变为师生的行为文化,通过师生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融入,否则就只能局限在“墙上挂挂、嘴边话话、纸上画画”。

变“重外表”为“看内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融入企业制度文化时摆脱文化的“外显性”思维,不仅重视文化的“外表”感受,更多的侧重文化的“内心”体验。

要使企业制度文化真正“入心”,首先必须将企业制度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必须将企业制度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将企业制度文化渗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实施,并在不同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中加以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制度文化的熏陶,了解职业道德、操作要求、行为规则等重点内容;第三必须贯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教一体、寓工于学”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学习管理制度进行整合[3];第四必须体现在学习评价上,“项目”即“产品”,以企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操作,从而真正构建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企业制度文化真正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看内心”还体现在校企的深层次合作上,一是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开发出“企业味”更浓的学习项目,切实变先前的“虚拟项目”“模拟项目”为企业真实项目。只有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4],才可能使产品的技术标准、规格规范等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才可能使项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嵌套,毕竟对企业文化理解最真切的还是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二是让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这也是将学校文化隐性渗透进企业的重要载体,在研发过程中,专业教师呈现出的似乎是专业知识与技术,但深层次的显然是学校的文化品味。

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不能仅重“外表”,更要细察“内心”。制度似乎是外显的、表在的,但真正有威力的制度一定是内隐于心的,只有将制度“化”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变有形的制度为无形的心灵法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制度文化融合。

四、变“拉郎配”为“自由恋”

在当前企业制度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文化趋同现象,即各职业学校引进的企业制度文化大体相同,都是一些通用的制度文化,如6S管理、ISO系列的管理制度等,没有彰显出学校的文化个性。在企业制度文化的引入中,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论证,没有凝聚全面的共识,存在着领导凭个人意志决定、凭行政强制力执行、用工资奖金惩戒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拉郎配”“包办婚姻”,必将严重影响学校的文化价值认同。

“拉郎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一是当前职业学校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各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没有明显区别,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不高,职业学校的“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实现“错位发展”,真正“专业化”的职业学校占比较小。二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建设的同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延用普通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没有体现“职业性”。三是没有建立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的制度保障,没能用制度来保障制度。

变“拉郎配”为“自由恋”,这就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制度重构”,建立起与企业管理体制相衔接的新型学校管理制度,从而使职业学校可以自由地、自觉地与“心爱”的企业“恋爱”。

要使校企制度文化“自由恋爱”并“门当户对”,首先应该变革职业学校的办学形态,将职业学校由现在的“综合型”向“专门型”转变,每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都必须与当地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衔接、吻合,体现职业学校的“地方味”,实现职业学校的“错位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以不同的“面容”出现,才便于企业“相亲”。其次应变革职业学校的管理方式,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构建基于校企文化认同的“命运共同体”,切实推动育人双主体、专业双带头、课程发、教师双素质、基地双主管、学生双证书等规章制度的落实,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谐融合[5]。

校企制度文化之间的“自由恋爱”并不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同化,不是企图把校园变成工厂,将学生变成工人,也不是把企业变成学校,将工人变成学生,而是一种相互吸引,是在坚守各自核心制度文化基础上的纳新与创新。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校企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及毕业生跟踪评价等机构和相关制度,实现用“制度来保证制度”。可以活化职业学校的办学形式和管理模式,推动职业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股份、捐赠、成立基金会等多种方式参与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文化共融。

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离不开主体间的深度参与,只有主体间的深度参与才能彼此理解并认同对方的制度文化,才能体察“内心”“两情相悦”,在“自由恋爱”中实现“两两牵手”。

参考文献:

[1]崔志钰.文化与中学教科研的关系[N].教师报,2012-5-9(1).

[2]范德华,赵明.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思想战线,2011(37):251-253,39.

[3]周欢伟,马仁听.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的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85-88.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4篇

一、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的特点

(一)来源的无偿性

我们省属职业学校的实训资产同其他高校的国定资产一样,都来源于国家财政各项拨款,使用后形成的消耗补偿资金,不会从实训资产的使用结果中获得,而只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所以不能建立自我循环的补偿机制。

(二)使用目的的服务性

实训资产是为教育服务的,其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使用效率很难完全量化,效率考核有一定的难度。

(三)配置领或的非生产性

职校的实训资产同高校的固定资产一样,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计提折旧,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各系之间及同一系各专业之间都是越多越好,不影响任何费用核算、考核。

(四)非经营性实训资产与经营性实训资产并存

学校实训资产除用于教学外,还有部份实训资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参与一些经营活动。

二、职校实训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职业学校在实训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实训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少地方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加之整体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目前正处于实施产权管理的初级阶段,而对于职校实训资产管理的研究、探讨的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各方注意,所以职业学校在实训资产的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普遍性的问题。

(一)缺泛实训资产的管理理念

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无偿拨款,由国家统一安排,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重增量管理轻存量管理,重财务合规性管理轻资产绩效管理倾向。

(二)实训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部分职业学校对实训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当然也就缺泛必要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各项实训资产之间管理制度之间协调、衔接等方面还有欠缺,相关制度管理不尽完善。

(三)管理手段落后资产核算不实

目前职业学校也同高校一样利用计算机模块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以统计功能为主,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而不是业务流程管理,内部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到位,实训资产在进入、使用、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及时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另外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只核算实物资产原值,不按照实物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实物资产损耗价值得不到反映,上述种种造成了实训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四)考核、评估指标的绝对权威性

现在对职业学校的各种考核指标,涉及实训设备的指标,都是以生均占有实训设备的数量金额来考核的。而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有相当一段时间学生是在企业进行教学实训的,完全可以利用企业的资产进行教学、实训,这样既可以节省了学校的国家财政资金,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全同社会接轨,为企业所需,但由于其考核、评估指标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职业学校利用企业资产进行实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实训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要增强实训资产管理的观念,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国有实训资产充分利用和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应加大对国有实训资产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形成全校师生对国有实训资产管理的高度重视,提高职业学校国有实训资产管理意识。

(二)加强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产权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的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制度,从编制国有实训资产购建预算开始的每一个环节,如采购、验收、领用、记帐、使用、保管、处置等都 应有相应的制度可循,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建立专门的国有实训资产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由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学生代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从国有实训资产购建预算开始对所购实训资产的先进性、实用性、必须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坚持国有实训资产购置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和非理性地采购实训资产。对职业学校的国有实训资产进行跟踪评估。为职业学校的闲置实训资产找出路、创效益,将行业、企业的先进生产工具引进校园,保持职业学校实训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为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职业学校实训资产融入社会行业的机制

由于教学的特点,职业学校许多专业性强的实训资产使用率是很低的,同时也是教学所必须要的,让这部分实训资产充分利用起来,不但可为职业学校创造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学校知名度,解决学生就业、生活补贴等相关问题。但前提是职业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职业学校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让学校闲置实训资产参与社会经营活动方式方法、实训设备管理办法、效益分配办法、个人奖励办法以及系与系之间、各专业之间利益分配平衡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分配方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师生的社会参与度。

(五)加强对企业资产引进校园参与教学的制度建设

企业资产引进校园参与教学与实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还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对这些实训资产的管理、更新维护保养等工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所需。但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的特点,实训资产使用的无偿性,使广大师生对引进企业资产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引进的企业其场地占用的资源同为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训服务不匹配。为此,职业学校需制定引进企业资产参与教学实训的具体规范、优惠政策、奖励办法,让引进资产的场地占用量同教学实训的课时相结合,提高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的资金利用效益。

(六)建立实训资产共用、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购置

对一些基础性的实训资产如计算机房等,为有效避免职业学校重复购置实训资产所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现象,职业学校应建立实训资产“共用、共享”机制,对为其他系提供实训“共用、共享”的系部给于资金使用的优惠待遇,同时在课时的统计、指标考核等方面也要有所体现。

(七)积极倡导、扶持、自制实训资产

对电子、信息等专业,要积极倡导、扶持师生自己动手购置配件,组装实训资产。在资产管理上也要合理、合规、科学地形成实训资产。凭着多年来在财务岗位上对实习材料、实训设备资金投入、使用的了解,自制实训资产,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校的配套政策跟上,奖励措施得当,会极大地提高广大师生的自制实训资产的积极性、最终提高的是师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质量,提高的是职业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率,节省的是国家财政资金,同时还可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八)鼓励学生有组织地去企业生产实习,节省学校实训资产投入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5篇

 

在社会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运行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当前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经费和学校发展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办学资金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有着直接联系,而教学成本和收入预算也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办学经费的获取、规划等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受到人员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支出一大笔资金,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情况下,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和仪器,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更多资金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观念和教学成本观念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教学成本观念等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并且,较多中等职业学校都采用“记账”和“报账”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出现账目不清、混乱等多种情况。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活动中,财务部门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重视,资产重构、管理效率不高等都给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教学成本概念和核算意识方面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教学成本核算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成本概念、核算意识等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出现成本概念不明确、核算意识不强等情况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需要注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成本管理体系,而不是考虑经费支出的效益性,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降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在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符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最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一定转变,需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效果给予高度重视,并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技术、会计核算方法等,才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能够得到最合理配置。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确定各项成本,将教学费用、教学收益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最终保证教学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并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例如:对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学生培养所需的教学成本,不仅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更加合理,还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有商品与服务、工资福利、个人与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成本情况,因此,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并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才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中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人员支出和折旧费等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注重教学成本监控体系的有效完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并快速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财务控制意识等,才能在会计核算方法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需要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法、会计制度等,才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等制定合适的计划和预算,最终提高教学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利用等,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重点,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上述几种策略,并注重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效应 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51

目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经备受世界瞩目,在芬兰、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开展得蒸蒸日上。而在参加世界性技能大赛中,我们国家也是硕果累累,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促进了国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为国家级的技能竞赛项目,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对我国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制度和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放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效应,充分发挥它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实现它的全方位改革,并促进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分析

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宗旨在于,从宏观层面上讲,建立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加强教育和行业之间的合作,进而摸索出校企结合的新体制。从中观层面上讲,是建立职业标准和培养规格、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的有效的对接机制,进而建立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制度。从微观层面上分析,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建立了企业发展和实训条件相结合的适应机制,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而不断探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对寻求产教结合职业教育新体制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对开展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经达成了共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比赛要求和赛场设计上;将新技术应用到赛项的选择上。产教结合的导向机制,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制的建设。

1.1.1 促进了校企之间主动建立合作关系

最新的热门技术,是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为了与新兴的产业需求相适应,职业院校必须配套专业建设、实训内容和课程设置,和拥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有学校和企业之间多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密切配合,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才能培养学生拥有最前沿的技术,并将就业市场迅速占领,也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开展,能促进校企之间主动建立合作关系。

1.1.2 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的开展,为工学结合教学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以电子产品制作和设计为例,赛程可参照市场运作和企业的生产模式设计。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选手比赛任务的完成,可依照产品实际的生产、设计和检测流程进行。比赛内容包括对电子产品原理图的设计,安装元器件的电路板,对各种功能的调试,对相关工艺文件的填写,以及进行现场答辩等等。通过比赛项目要求能够看出,任务完成的关键,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在技能大赛的推动下,很多职业院校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作案例或者是赛项纳入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1.1.3 促进了教学方式改革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对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非常重视,赛项具有共同参与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与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相符合。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团队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将真实的任务和工作情境作为载体,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教案,同时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合作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共同提高。

1.2 对探索工学结合现代教学制度的作用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赛项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它紧紧围绕工业化调整和产业结构,开展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而这种工学结合的对接机制,促进了职业院校现代教学制度的建立。

1.2.1 与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相适应,引领专业建设

在全国举办的2010年度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为了与通讯行业推广3G业务及产业升级相适应,设计了“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的赛项。但当时职业院校由于比较薄弱的办学条件,还没有将3G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这种情况下,全国职业院校将比赛样题公开,以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为支持产业建设,培养高技能通信人才夯实了基础。

1.2.2 促进了课程的改革,调整了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设计赛项的原则,是保持企业生产实际和赛项内容的统一,它强调的是对行业技能标准的贯彻和执行。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调整课程设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成效的反映。

1.3 对形成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应用先进的技术,是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主题,它是对现代生产工艺和教育教学对接的改革成果的展现,是对选手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展示。而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校企合作的适应机制,有利于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3.1 设计的赛项是企业对新技术追求的体现

将行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引入到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使师生能够对产业需求充分感知,推动校企间的合作、行业和教育间的合作。例如比赛项目中开设了快速成型技术和3G基站建设维护,尤其是建设3G基站,是我国目前主抓的工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一线技能型人才正是行业所急需的。而正是针对新形势的需要,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开设了这个项目。

1.3.2 实施和组织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契合

实施和组织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基本要求是设置的比赛项目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符合。开展职业大赛,可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 放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效应,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

职业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放大大赛的效应和综合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起到引领的作用,实现职业教育可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2.1 彰显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发挥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

“人民性、社会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而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是其显著的特征。它积极倡导人才强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号召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在实践上要求职业教育应重视培养综合素质,对技能进行强化,和企业做好对接,对就业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结合,推动校企双赢。我们应对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牢牢把握,设计高水平的赛项,将大赛的导向功能充分进行挖掘。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大赛,弘扬和彰显职业大赛的本质属性,突破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代特征相符的高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能够真正面向社会,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2 利用技能大赛的梯度推进效应,树立技能大赛的品牌意识

作为一种制度的创新活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往往是从职业教育和经济生产高度发达的地区兴起,并通过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管理方式、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向各个地区推行,发挥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和谐发展。通过绿色通道的开启,将各种发展要素聚集,对教育创新成果予以展示。同时利用教育创新,做强做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形成一种品牌,向各个地区转移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果。在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2.3 利用技能大赛的综合影响力,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影响力最高的赛事。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从注意力模式跨越为影响力模式。由职业大赛掀起的“技能冲击流”和“职教冲击波”,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对于教育消费的选择,以及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强势的影响。从发展和创新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必须对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综合影响力、产生的效应和运行规律熟知和了解。发挥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效应和综合影响力。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课程和专业设计。创新教和学的方法,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3 结论

作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一项新举措,它体现了最新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开展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能够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适时的进行调整,同时对技能教学进行强化,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应放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效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意识,以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7篇

一、确立职业教育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肯定要求,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动身,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开创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2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市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3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动摇。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继续坚持全省第一。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重点建设20所3000人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30个,重点建设4个职业技术实验实习培训基地。

逾越普通高等教育一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应达到2万人。重点建设3-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每年分别完成职工岗位培训1万人次,认真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推进的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000人次,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技能性转移培训2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4万人次。

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90%达到本科学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年。其中10%达到研究生(或相当于)以上学历,专业课教师要有50%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指导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加快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面向经济发达地区,大力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建设。适应本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重点建设11个中等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机械加工、旅游服务、药品营销、电子商务、服装设计、文秘、电工、电子、现代物流、计算机、物业管理)

二、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4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保证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5推进职业学校学制改革。严格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为二年。大力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

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做好“办学主体”多元化这篇大文章。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部门和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重点办好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至少要办好1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并努力把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办成当地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就业和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劳务输出的基地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基地。

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行业和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制度。大中型企业每年培训职工的比例不得少于职工总人数的20%行业和企业要与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行业、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依托职业学校开发新工艺、新技术。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继续扩大民办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以促进民办职业教育为主,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和奖励基金。要继续开放民办职业教育市场,吸引市外资金和市内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及教育内外的各种投资;支持并争取国内外大专院校、教育集团来我市兴办职业教育。对于捐资举办民办职业学校表示突出或者为民办职业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各级政府应给予奖励和表彰。民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的子女入托,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民办职业学校所有聘用人员的养老安全、医疗安全、住房公积金等由聘用学校按规定交纳;民办职业学校到外地招聘的教师或到大专院校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需料理户口转移的公安部门应料理落户手续,由教师交流分中心实行人事,教龄(工龄)予以供认,按政策规定给予调资、晋级、职评、建立档案工资,但工资、奖金、福利、医疗安全、养老平安等由所聘学校负担。允许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在职教职工到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班)兼课或任教,被选聘到民办职业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人事、工资关系保存在原单位,教龄(工龄)予以供认,连续计算;其调资、晋级、退休、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不受影响,并可参与评优评先,各单位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民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由政府依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同我市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努力拓展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常

7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市的单薄环节。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的资源,举办乡(镇)村化技术学校,建立以县(区)农业体系为依托,以县(区)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体系,把农村职业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要加强农村中学职业教育渗透和分流工作,建立“绿色证书”培训制度,培养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推进城区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8举全市之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片区。依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主办学,资源共享”建设思路,举全市之力加速现代职业教育片区建设步伐。

9积极支持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对一些单薄职业学校进行兼并重组。走联合办学之路,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矗积极推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度”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各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加强企业和教育的合作。要运用市场运行机制,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的胜利经验,形成我市职业教育的特色。

11加快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实训基地要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只能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和学历进修,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培养一批盛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工程,鼓励和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校任教;要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对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实行“三定一不定”定编制、定岗位、定工资总额,不定人)管理模式,学校依照优教优酬、按劳分配的原则自主决定教职工报酬。

13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偏重。推进“弹性学制”改革工作。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树立大教育观,坚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积极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积极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教育的机会。要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好骨干、特色和现代标志性专业,努力办成面向社会,多功能、开放的职业教育学校,满足社会各层次人员对教育的需求。要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灵活学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发明条件,以便适应市场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14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加快建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相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满足人们对升学和就业的多样化选择。

15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中小学卫星地面接收站开展对农民和农村学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建立职业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及时沟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校提供企业用工信息。

四、加强执法力度。

16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市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门及相关行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工种)必需从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一般工种应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对违反规定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员就业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纠正并处罚。

职业学校制度范文第8篇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健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其管理能力的高低,而财务管理正是中职学校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职业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目前其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如何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破解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财务管理 困境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发展中职教育的环境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各职业学校不仅要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要积极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实现了两者共同提升,才能真正让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并不容乐观。有鉴于此,必须针对财务管理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应对。下面,笔者将就此谈谈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为中职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也不同于普通高校,这就造成中职学校在收入来源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公办中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教育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及学校所获得的学杂费、培训等经营性收入等。其中,尽管政府的财政拨款较为稳定,然而却往往无法满足于职校的各项开支,而其他各项收入又不够稳定。比如,尽管学校有统一的学杂费标准,然而因为学生家庭困难、中途辍学等因素,导致欠收与漏收学费现象十分普遍。培训任务则由于招生人数的差异而导致收入无法预计。由此而加大了中职学校收入管理的难度。

(二)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大量中职学校未能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内控机制,具体表现在实施财经法规不够严格,处理问题不依据制度,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够科学与公开。由此而造成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空洞无物,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制约作用。

(三)缺乏良好的预算编制

预算是对中职学校今后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明确规划,也是落实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对于实施财务管理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在编制预算管理时未能及时跟进、分析,由此而造成了实际执行与财务预算之间彼此出现差异,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预算编制在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当中所应具有的作用。

(四)缺乏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

一些职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十分不规范,表现在采购设施时非常随意,采购之后又不能进行很好的保管,甚至导致重复购买与固定资产闲置。同时,少数职校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不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部分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人员并不具有会计任职资格,或者只能做记账这样的工作,而缺乏开展较高的理论水平,不具备实施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此,必须积极提升职校财务人员的各项素质,使其适应于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缓解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应对之策

(一)积极筹措资金以稳定收入的来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在财务管理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应当依法积极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这已成为确保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财政部门的拨款为基础,形成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积极打造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全力争取提高收入。至于如何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来找到更多的收入途径呢?其一是运用好国家出台的支持中职教育的各项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其二是要和其他各类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形式各异的成人高等教育或者短期培训,更好地发挥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价值,赢得更多的办学资金。其三是要开发本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为学校发展争取到相应的研究经费。其四是要加强校办企业的市场化管理,以此来提高收入。其五是应当努力寻求各类社团与校友等的捐款以改善办学条件。其六是应当在能够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向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当然,职业学校一定要合理地处置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贷款额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职校应依据自身实际和长远发展规划,形成财务预警控制机制,规避相应的风险,为学校发展争取宝贵的资金。

(二)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强化学校的内部控制

财管理务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唯有建立与完善各项财务制度,方能让本校的财务管理真正变得有法可依,切实防止出现差错等情况,从而顺利实现各项预期目标。然而,大量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依然存在监督力度不力的问题。比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自行确定各专业的收费标准,没有经过主观部门的审批就敢违规进行收费;不依据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处理业务,导致财务工作难以控制。以上问题为中职教育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构建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强化内部控制。要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与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应当认真核对物品采购时的发票、验收单据、入库单据及合同等,通过认真检查这一制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有效。开展采购业务时,一旦符合付款条件后就应当及时去办理。要注重于对学校银行账户、公章和相关票据进行严格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落实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对涉及到财务、财产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应当实施精心保管,从而免于会计档案受损甚至被毁坏。为此,中职学校的重要会计档案还应当进行备份,从而在万一遭到意外损失之后及时予以恢复。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收费管理机制。职校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在收费管理上的各项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设置收费管理机制,并遵循该制度进行收费,让收费能够合法而合理。再次是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方面的规定。这主要是指相关人员一定要经过授权与批准,这样才能准许其处理财务方面的业务。授权的方式一般有特别授权与一般授权这两种。其中,如果出现了额度比较大的重要开支项目,就应当进行集体决策,只要经过了特别授权才能实施。对于日常一般性开支的审批,则只需进行一般授权就行了。在完善了授权审批制度之后,就能更好地实现对于本校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权力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是要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环节。在实施了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还应当进行很好的执行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联系实际,针对考核与奖惩工作来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再按照考核的结果进行奖励与惩处。

(三)认真编制预算以实现预算管理的规范化

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指职业学校对于今后某一个特定时间内怎样来得到收入与利用好收入的运用货币进行全面表现的一种计划,也是一所职校对各项收支的总体性安排,往往用数字以及表格进行表现,能够体现出本校的收支情况、资金融通等各项财务指标。财务预算的以所获得的收入、相关费用的支出、现金的流量为主体。其中,中职学校的收入预算是落实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实施预算是否合理与可行。在职业学校的收入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各项费用的支出是确定该校财务管理成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校财务管理能力之高下。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则是职校在预算期中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效的必要保障。缺少了对现金流量所进行的预算,就会导致预算管理缺乏实际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预算管理当中,尤其是对费用支出实施预算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之原则来开展。因为科学而规范的预算自身并不能提高财务管理与资金利用的效率。唯有通过认真而全面地实施预算,才能让各项业务之实施全部和具体的预算项目实现密切联系,从而实现预算管理之初衷。为确保中职学校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预算计划,各校要做好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并对预算实施之后的成效以及与预想中的差异加以区分,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落实各项改进策略,进而提升学校的预算管理能力。

(四)全面落实固定资产管理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注重于固定物资管理,通过形成与执行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安全。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要求,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保障职校固定资产的齐全完整。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其实施教育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必须严格遵循上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对本校的固定资产实施分类管理与核算。在基本建设投资当中建设起来的建筑物,一定要在竣工使用之前依据相关规定来开展验收与预决算审计,办理好竣工结算,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职业学校所购买的教学设备、图书、床铺、课桌椅等,要进行严格验收,待合格之后再办理相应的入库手续,并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设置负责固定财产管理的部门,要在该部门中指定专职人员或者兼职人员来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实物进行一一登记,做到帐实相符。其他部门也要指派兼职人员来负责自身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之增减变动,要完全遵循规定的程序来处理,并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

(五)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将影响到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可见,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做好记账、报账等基础性业务,而且更应当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鉴于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时时刻刻都能注重提升自身的法制观念、专业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各所职业学校也要以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基础,注重于对其实施继续教育,积极创造出良好的条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各类新知识,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改善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各项素质,进而提升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追求更好的办学效益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是否能够度过在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事关今后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各级各类中职学校都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依据各自财务管理工作状况,逐步摸索出一条既符合职业学校特色,又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之路,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当中得到发展与壮大,进而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霜露,陈华.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2]王美园.规范中等专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6).

[3]李恒.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