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局总结

地震局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震局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1篇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依靠地震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地震预报方法,认真搞好地震监测管理工作,并且对焦作及周边、河南及邻区地震预报的中期、短期、临震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并且平息了谣传,稳定了社会,当好了政府参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

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2003年到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

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

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年度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年完成了焦作市十五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

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编写完成了焦作市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

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年度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

年度,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年度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三名。各县市区测报点的观测资料都达到了市局要求。市地震局每年都要召开评比会,对县(市)区资料进行年度评比验收及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运行良好

我局在河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中,早在92年率先在河南省完成无线电台通讯和电磁波观测网建设。目前我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微观网络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市地震局负责管理的市直观测网络和县(市)、区地震办直接观测的微观手段,其中有电磁波、地倾斜、盖革记数器、地温等手段,其二是县(市)、区自己管理的以水井水位为主的手段,目前也形成了水井观测网。

宏观网点,目前已建成宏观观测点55个,这些动物前兆观测点基本具有五大要素,即一定的观测规模、固定的观测场地、有固定联系人员观测人员、有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有管理规章制度。

7、完成了焦作市地震台台站改造工作

根据宋瑞祥局长关于“要把焦作市地震台建成全国一流台站”的指示精神,我局多方争取资金70万元,用于市地震台环境和硬件改造,使市地震台的软硬件设施有了彻底改观,市地震台已成为集地震监测、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焦作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三位一体,面向社会开放,具有地方特色,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崭新台站。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强化震情观念,努力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1、加强地震短临跟踪和震情分析会商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市地震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地震短临跟踪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地震短临跟踪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并严格执行。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月震情会商制度,每月按时进行震情会商,及时填报会商卡片,编发震情简报,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震情信息,目前共填报震情会商卡片11张。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年中和2014年度省地震趋势会商会,对全省的震情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利于指导我市的震情趋势分析工作,地震办孙军妮同志撰写的2014年度省震情趋势会商报告荣获优秀奖。

2、加强观测点的日常管理和异常跟踪落实工作。业务人员不定期到各观测点进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观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我市所有站点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对报送的数据及时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及时捕捉异常信息。

3、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对全市12个镇(办)“三网一员”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对“三网”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三名市级骨干点宏观观测员参加市地震局组织的培训。坚持每月与宏观点电话联系,不定期到各点了解检查情况,我市所有宏观点运行良好,保证了宏观监测的有效作用,截止目前共完成宏观观测统计表11张。对上报的宏观异常现象,及时调查落实。11月11日,针对泡桐反季开花这一现象,监测预报股业务人员会同森防站技术人员到村镇调查,发现金城办城固养殖场6株树开花、昝村镇薛村一株树开花,经过现场查看树木生长环境及生长状况,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这次泡桐秋冬开花主要是生长环境肥水条件好,加之都有泡桐丛枝病危害,树木花蕾形成与光合时间、水分、温度有关,导致树木反季开花。我们已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了省地震局和市局。

4、加强对信息节点室和强震台的基本维护和管理。每月按照省局组织的应急演练视频会议联调,保证视频会议网络流畅、监测资料的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畅通,提高我市的地震分析预报水平。

5、为了提高工作效益,方便与各镇办、防震减灾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开通了市地震工作QQ群。地震工作QQ群的开通,促进了我办和基层地震工作者的信息沟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6、6月4日,市发生了1.8级地震,全体同志在20分钟内全部到岗,分头工作。监测预报股各业务人员分头与各宏观观测点和震中所在地—龙门镇的防震减灾助理员进行了电话联系,调查了当地的震感和对群众的影响。

7、9月下旬,市局组织对各县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展进行观摩评比。观摩组成员参观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新城四中”、宏观观测骨干点“河渎奶牛养殖基地”、防震减灾示范小区“温馨园小区”。通过观摩学习,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更加直接、全面、深入的了解,既看到了亮点,也看到了工作的不足,总结了前三季度工作,互相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及任务。

二、加强震灾预防,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我们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由于单位人员变动,在今年全市的执法证换证工作期间,我们经过重新筛选,成立了6人执法队伍,并参加全市统一培训、学习、考试,取得了执法证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水平。

2、依法行政,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国土、经发、住建、地震联合下发了文件,对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程序进行了规范。震害防御股业务人员每月两次对我市新建的建设工程进行检查,督促各建设单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目前共对华禹嘉苑、江南名苑等12项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审核和备案,备案率达100%。

3、加强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的宣传。我办为包联的芝阳镇车厢毫村村民发放《农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识读本,为村民提供科学的建房知识,解答村民在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方面的疑难问题,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地震常识和农居抗震防震知识,引导村民建造房屋时进行科学的抗震设防。

4、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今年我们按照省、市的要求,在全市12个镇办分别创建一所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通过和教育局、科协沟通协调,4月份,我们制定了市级和县级两套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指导各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在业务人员的指导下,新城四中创建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逐步完善,通过了初步验收。业务人员对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中好的做法进行推广,以此指导县级示范学校的创建。

5、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示范小区创建活动。今年我们选在新城办温馨园小区创建防震减灾安全示范小区,该小区共有7栋多层220余住户,有商铺、早教中心和老年托管中心,弱势群体相对较多,较为集中,灾难来临时这些群体就是易受伤害的群体。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指导安全示范小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用性强的实施方案和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保证住户和弱势群体在灾难来临时能得到及时、快速、妥善地安置。

三、加强应急求援,完善应急戒备工作。

1、修订完善了《市地震应急预案》,下发到全市各镇办、部门、相关企业。9月份,我们以政办发〔2013〕188号文件下发至防震减灾成员单位、镇办、企业、学校等相关单位,要求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市级预案,按期修订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并上报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目前预案备案率已达到100%。

2、与教育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学校积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答题活动。全市116所中小学、幼儿园分别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活动,参演人员总计22000余人次。地震办业务人员分别对新城四小、新城四中和电厂子弟学校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活动进行了观摩指导。

3、我市现有太史园、禹甸园两个挂牌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依托市住建局下设的太史园管理处和禹甸园管理处,目前,避难场所设置的指导牌等设施保存完好。桢州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列入省“十二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之中。目前,公园基建项目完成80%左右,为避难场所配备的400m深水井,应急厕所蹲坑都已建成。随后按照省局要求,将完善相关应急照明、应急喇叭、应急指示牌等设施。

4、充实完善市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和志愿者队伍。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依托市消防中队和陕煤矿业公司救护大队,配备了部分大中型救护装备;以市公安局应急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组建了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召开培训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志愿者们逐步掌握了地震救援的基础知识,并以此扩大全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5、为了切实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处置消防、地震等突发性事件能力,市消防大队、市地震办联合应急办、民政局、商务局等部门在天惠亿家购物广场、国阳百货和三立商贸购物商场开展了消防、地震应急疏散综合演练。为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地震办指导商场制定了《消防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并进行了预演。通过演练,提高了员工自救、互救和引导顾客迅速疏散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地震办、消防大队将以这次活动为示范,逐一在全市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5.12”防灾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机,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活动。共散发各种防震减灾宣传资料20000多份,图片展览观看人数3000多人次,咨询人数8000多人次;在市政府大楼前的电子大屏幕播放“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宣传标语,在全市10个电子大屏幕播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短片。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刊登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5月11、12日开放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地震科普展室,指派业务知识丰富的业务人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们讲解地震科普知识,回答他们的问题。

10月15日,由市政法委牵头联合镇办开展平安创建集中宣传活动全面开启。市地震办在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下,积极同新城办联系,加入到深入行政村和社区宣传活动中。一方面在新城办的15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设立宣传点,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展出图文并茂的展板,为群众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为12个镇办赠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彩页、《农村建房莫忘防震》挂图和《遇到地震怎么办》知识读本,以供各镇办在开展平安创建宣传活动时,能够为村民发放地震方面的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地震方面的疑问。宣传活动中,我们不仅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还听取了群众对我市地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促进我市今后的防震减灾。

联合住建局在芝川镇、西庄镇、龙门镇等镇办做了为期一周的宣传讲解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农村建房莫忘防震》知识挂图50份,增强了村民的防震减灾和安全农居抗震意识,以及规划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了进一步做好2013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部署全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以政办发〔2013〕99号文件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2013年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以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了《镇办2013年防震减灾目标责任考核细则》,将镇办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年终考核之中,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合理部署我市2013年防震减灾工作。

六、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工作。

根据省地震局和市委文件精神,我办结合实际,在全局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工作。此次专题调研工作主要在机关干部和所包联的芝阳镇车厢壕村进行。通过调研,广泛宣传和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眼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好事,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调研活动实践到具体的工作中,开阔视野,打开思路,重新思考防震减灾职责,发挥职能。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2013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上级部门及群众的肯定,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我们要按照计划单列市工作的更高要求,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加大工作力度、查漏补缺,创新工作,审时度势、振奋精神,汇聚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正能量,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使的防震减灾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3篇

“八项规定”出台后,单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若干规定”、市委“实施办法”和县委“实施细则”,提高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意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局领导班子遵守“八项规定”的自觉性。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效能建设,整顿纪律作风

以工作纪律为突破口,狠抓作风管理,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每月对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公布,兑现奖惩,年终汇总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内容之一。要求干部多深入群众当中开展调查研究,多同群众座谈,把调研作为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县效能办联合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加大对工作不作为、不在状态等问题的专项督查力度。进一步完善效能制度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改进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严格后勤管理,规范公务接待

严禁用公款宴请上级和亲朋好友,同城之间不准相互宴请。中心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出入餐馆。公务接待统一安排在县委招待所,实行定点公务消费。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通知方可安排,不上烟酒,餐饮以当地家常菜为主,不上高档菜。办公用品到商店定点采购,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到商店购买或记帐。

四、减少会议数量,精简会议会风

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尽量安排小范围、务实管用的专题会议。将内容相近、参加人员重叠的会议进行合并或接续召开。严格控制各类纪念会、表彰会。严格控制会议时间,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会场布置力求简朴,不摆放鲜花。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礼品。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4篇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

接到文件后,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及时进行了传达,制定了我局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安排部署我局具体的宣传活动,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会后,各相关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制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大厅电子屏幕、广播、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局办公室在局域网开展了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知识和防护自救等内容的网络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使全市人民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增强人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二)积极查找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活动期间,后勤科对局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的水、电、消防、建筑等设施进行了隐患排查,以突出“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在显著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条幅,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我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5篇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年3月1日上午10:30

地点:胜利路商业步行街名秀广场

二、参加人员

1、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

2、区直机关干部、街办(管理处)干部群众、部分中小学生,共计约220人。

三、宣传仪式

(一)主持人:区主要领导

(二)议程:

1、授牌

(1)副区长同志宣读人民政府《关于授予育新学校、小学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的通知》;

(2)省地震局领导、市领导和区领导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3)小学校长讲话。

2、省、市地震局向赠送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3、领导讲话

(1)区主要领导讲话;

(2)省地震局领导讲话;

(3)人民政府副市长讲话。

四、宣传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

2、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宏观前兆知识;

3、抗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

五、宣传形式

1、地震知识咨询;

2、地震科普知识图片展;

3、向市民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4、悬挂宣传横幅、出板报等。

六、有关要求

1、此次宣传活动规模大、要求高、时间紧,请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按照要求搞好本单位的宣传活动。街办(管理处)要在街道及人口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各社区要以板报、墙报等形式配合搞好宣传活动;

2、各单位按照分配的人数于3月1日上午10时15分前到达活动地点;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6篇

截至6月23日12时,69181人遇难,374171人受伤,18498人下落不明……这些,都构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认真总结好震前、震后和灾后的工作,收集整理好各方面的资料,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月24日,总理在四川省地震局视察工作时这样说。

这些收集整理和总结工作,将为我们呈现什么?

① 德阳总结

总理谈到的“收集整理好各方面的资料”,应该就包括各类地震活动数据。

今年1月22日,《德阳市2007年度区域地震活动情况》一文挂在了德阳防震减灾局网站上的“地震新闻”一栏中。该报告显示,2007年全年,德阳市区域共发生0.1~2.9级地震455次。其中0.1~0.9级地震108次、1.0~1.9级地震286次、2.0~2.9级地震67次、3.0~3.9级地震3次。其中最显著的是2007年8月9日14时55分45秒绵竹新隆乡发生的3.4级地震。全年该市共发生重大宏观异常现象3次。

“今年其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地震发生的频次、能量)较往年同期偏低。”这份不长的报告分析说,“这是龙门山中南段自2001年8月发生4.2级地震后,已经有6年多时间无4级以上地震发生,打破了历史上4.3年的准周期规律,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高度重视。”

德阳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边缘,其西北侧即在本次汶川大地震的中心――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德阳市也是国务院、四川省政府划定的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994年,德阳地震办公室刘万全先生曾分析了1970年至1992年本地中小地震数据,归纳为如下特点:本地区小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区内活动断裂带展布大体一致,北西区龙门山断裂带强;小震活动存在着“平静-活跃-平静”的特点;区内部分4级以上地震震前小震活动出现一定的趋势异常,但临震前无明显的震群前兆出现,如1977年绵竹北西4.5级、4.0级地震震前两年2.0~2.9级小震活跃,1981年彭县、什邡间4.6级,1983年绵竹北西4.4级,1988年茂坟附近4.3级地震前一年左右,出现3.0~3.9级小震活跃的现象。

如果对比上述2007年地震活动报告和特点,也许人们会问:2007年本地地震活动水平偏低究竟是不是平静期的体现?

而如果加上坟川大地震的事实一起考虑,那震前一年本地的地震活动减少,是否又和过去的特点不一致了呢?那是大震前的平静吗?

现在,所有人都想知道:大地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变化?

② 三月崩塌

今年3月22日汶川县威州镇茅岭发生山体高位崩塌,造成阿坝矿业民工工棚被毁,当场死亡7人、失踪1人;3月30日映秀镇中滩堡村发生山体崩塌,崩塌危石阻塞交通5个小时;4月8日绵池镇发生山体崩塌,摧毁制氧厂房40平方米。

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工作组现场认定的结果表示,灾害系海拔2900米的高山陡坡岩层破裂,在冰雪融化和近期降水渗透作用下,突然整体下滑,下滑方量约4000立方米,形成约2公里的碎屑流。

5月22日,一位地震专家在听到上述三起灾害情况时表示:“这些不能说必然就会产生地震,但是连续几次的山体滑坡还是应该重视,如果有经验的话,是会从之前的新疆于田地震(联想到是否)引发这样的山体滑坡。”

“但是这个事还是很难跟大地震联系起来的,一般不会将这个信息告诉地震局,地震局也不负责这件事情。但是事后地震发生了,那山体滑坡、崩塌肯定是前兆了――这是由果推到因。”该地震专家分析说。

从汶川大地震事发前的角度看,这些险情都是地质灾害,而非地震灾害。这片大地上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地质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程思等研究者对汶川县地质灾害的调查显示,当地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这里地质灾害频发,有的可能与地震有关,有的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一位专家向记者分析说。

③ 两个“偏离”

中国地震台网首席预报员孙士是专门负责预报卡管理的人员之一,每年会收到各方面关于地震预报的信息。但在汶川地震前,他却没有收到任何一份有关该区域的正规的预报卡,即填写了具体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不过,5月26日,他向记者证实,汶川地震前,他曾收到了一份来自甘肃陇南地震局的预报卡,只是“偏离”了。

2008年4月18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监测站填写的这份预测卡显示,该所运用“SE地震电场分析”方法预测:2008年4月20日至2008年5月18日,在新疆、交界区的于田一带将会发生7.0级左右的地震。

此前,2008年3月(约3月15日),甘肃陇南文县地震研究所的预测卡片显示,该所运用综合方法预测:2008年3月17日至2008年4月1日,在青海-四川交界壤塘一带可能发生5.2级左右地震。在记者取得的该预测卡的传真件上,盖有“文县地震研究所”公章。汶川、壤塘都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东南,一西,二者直线相距约500公里。

“相比汶川大地震,3月这个预测地点接近,但时间偏早,震级偏小。4月的预测时间正确,震级接近,但地点又偏离了。”一位地震专家向记者分析说。

“(4月18日的预报卡)时间是对的,级别也是对的,但是最不成功的是地点偏差,原因是我们仪器少。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占了两个要素。” 甘肃省陇南市地震局副局长赵卫国说。

上述研究者认为,如果不考虑前述所有的长期预测与中期预测,也不考虑一系定性地震前兆与宏观异常,那么依照目前的地震预测评价标准,这两个短临预测全部不能“获奖”。但是,如果将这两个短临预测放到所有的长期预测与中期预测,也不考虑一系定性地震前兆与宏观异常的背景下,那么这两个短临预测对于判断汶川大地震即将来临有重大预测意义。

④ 大地之音

“我越看越觉得这个地震太‘怪’了!”5月13日,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副院长杨永林不断查看比较4个月前对龙门山断裂带的观测,他对记者说,“从我们的专业――大地形变看,这次的大地震非常奇怪,不像之前一些五六级地震的前后,都会发现一些迹象,而这次这么大的地震就没找到明显的迹象。”

杨永林他们手里拿的“大地听诊器”是地表“形变”测量,不过难度很大――地震预报总是探索,观测到的地表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地震,也很可能根本没有。

地壳在运动中,内部蓄积的应变能瞬间释放的结果就是地震,而把握这一瞬间确实太难了――它们有的前兆多,有的则很少。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在新华网的访谈中指出:“我们这次回过头来查了,汶川之前的震前状况都是一级以下的小震,不足以判断有强震的发生。”

“这次地震几乎走上了极端,前兆少。”内蒙古地震局原副局长孙加林向记者分析说,“32年前的松潘平武地震有前兆,小震达400多次,当时的预报很好。”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曾汇总了本省典型地震观测前兆,其列举的主要观测指标有:短水准基线、地倾斜、重力应力、视电阻率、地磁、水位水温、水化学、气象、宏观、动物等。

地震给我们带来过太多的灾难。从汉朝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起,中国人对地震的监测就从未间断过。1966年北京建立起第一个遥测地震台网,目前,国家测震台网共有152个国家级地震台,全国31个省级地震台网的1000多个地震台的测震实时信号也传到这里,它担负着全国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大地震速报任务。确定本次汶川大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在这里整个过程用时约12分钟,十多年前这样的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

中国曾经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做出了世界性的成就,也形成了被国外称为经验性方法的体系,近年来在技术方面也着力提高。不过,作为世界难题,地震预测水平仍然不高,技术和方法论等都需要继承、提高和创新。

⑤ 艰难的寻觅

中国地震台网首席预报员孙士对本次地震的发生感到有些突然,因为自2001年昆仑山西部发生8级地震之后,西部地区比较平静,这是很少见的现象。专家们在会商会议上曾经问道:“这个平静意味着什么?”

30多年来,地震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大陆经历了1902~1911年、1920~1937年、1947~1955年、1966~1976年4次地震活跃期,第五活跃期从1988年开始,是在1997年结束,还是在2001年或是2003年结束,尚未定论。不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地震学界对中国大陆地震大形势和第五个活跃期是否结束一直存在分歧意见。

一些地震专家认为短临预报是最困难的,而也有专家强调中期预报的重要性,说地震预报的关键就是把握从中期预报向短临预报过渡。

按我国一般约定,地震预报的分期可以是长期(两年至十几年)、中期(几个月至1~2年)、短期(几天至几个月)和临震预报(几个小时至几天)。

有消息称地震前有专家进行过准确预测,经记者多方证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耿庆国研究员预测的是2008年5月~2009年4月,兰州以南,甘、川、青交界地区,可能会发生6~7级地震。该预测明显属于中期预报。

“虽然预报集中在这些地区,但是几年都没有来,作判断很难,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位地震专家分析说。

⑥ 到底是在哪一点?

2006年初,成都市地震局预测处处长徐水森完成了《四川强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初探》的初稿,3月投稿给《四川地震》杂志,2007年6月,该杂志发表了上文。

“可公度性”仿佛用某一种“尺子”来度量一系列同类事件出现的特殊性秩序。在天文、地震、气象、水文、金融等研究中均有运用的实例。

徐水森测算的结果是,把龙门山断裂带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未来5级以上地震可能时间为2006年、2013和2019年可能性较大,误差为1.5年。

无独有偶,用同样的方法,2006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龙小霞等在《灾害学》上发表了《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文中测算认为,“尤其是2008年更符合已有地震资料的统计规律,因此川滇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年份为2008年。”

“这是学术讨论文章。实际上,地震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地震技术人员在地震方面的研究、探测,确实也运用了大量的方法,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徐水森对记者说。

在2007年12月的《四川地震》上,成都理工大学的易桂喜等研究者分析说:“自2003年大姚地震后,在四川及邻区强震平静近4年的背景下,最近两年相继出现的四川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现象预示四川及邻区在未来不太长时间内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密切监视地震活动的短期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小震平静异常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

“我是提得很明确,四川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可能会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这个是我们的一个趋势,但是我无法预测地震到底是在哪一点上。”易桂喜研究员告诉记者。

美国《国家地理》日前刊文称,在2007年7月中期的《地壳》(Tectonics)杂志中,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地壳撞击的能量在四川省汶川县积累,并将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不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表示,“美国《国家地理》刊文所提及的《地壳》杂志中的文章,只是做了地质灾害风险方面的分析,其结论是北川附近某些断层是活跃断层,有导致严重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而不是一次地震预报。”

2002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陈学忠通过分析18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后指出,从2003年开始,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当然,这些也都属于中长期学术预测。

⑦ 梦绕龙门山

不过,对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及错动性质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不少研究者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存在着相应的左旋运动方式,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断错地貌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存在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的活动性质,这与《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认为的本次大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的观点相吻合。

对走滑速率和逆冲滑动速率大家也有不同认识。之前有研究认为本地右旋走滑速率约为1mm/a,逆冲滑动速率为0.2~1mm/a,因此有人认为并不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

而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朱爱斓博士测算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具有6.0±2.8mm/a右旋滑动速率和6.6±3.2mm/a的逆冲滑动速率,这个值上明显大于以往的测算。

“5・12”汶川大地震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对新华社记者说,龙门山断裂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断层带,“它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危险的断裂带之一”。而且龙门山断层带属于活跃断层,以每年若干毫米的速度在移动,研究记录显示它近年来每年移动15毫米。从地质学上来讲,每年15毫米已经算是很快的。

汶川县地震台的陈晓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即1900年前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是由北(北东)往南(南西)迁移;1900年以来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东)迁移。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融生院士2005年曾撰文提出地震预测的一种新的设想。他表示,按照力学性质的区别,地壳和上地幔可以划分为层状结构。过去的地震预测偏重于地壳脆性层的形变研究。多数地震前兆也侧重于前兆与地壳脆性层构造的关联。但有些现象说明地壳塑性层可能是地震发生的策源地。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7篇

两分钟之后,第二报信息到达,修正震级为6.1级。又隔两分钟,陈勇收到第三报信息,也是最后一报——6.4级。

陈勇结合此信息,以及雅安市地震台网的观测,在地震后第13分钟,确定芦山地震震级为7.0级。

短信来自一家民营企业——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减灾所),在地震前5秒钟向雅安市发出了预警,全国约3000人接收到此信息,据减灾所所长王暾称,这套预警系统的用户覆盖近30万人。

芦山地震之后,有关加速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呼声再起。另一方面,经此检验,这套地震预警系统所暴露的弊病引发业内多种声音,也使在建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倍感压力。 雅安预警

陈勇收到的三报延时信息是减灾所发送的地震预警信息。所谓预警,原理是利用地震的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差,当自动监测仪器监测到速度快的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抢在具有破坏力的横波赶到时发出警报信息,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

日本被视为拥有世界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时,数百万日本人在强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

减灾所的这套预警系统发送的信息是,地震前5秒钟,雅安用户收到第一次警报,预警震级为4.3级,此信息成都用户在成都震感发生的前28秒能够接收到;第12秒钟,震级调整为6.1级;第14秒,震级再次调整为6.4级。

然而,短信延时了,王暾解释,“有电信运营商的因素。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就能收到实时预警。”

短信预警容易延时——这是芦山地震检验出预警系统的第一个不合理之处。减灾所在芦山地震之后便暂停了所有短信预警。

芦山地震发生两个月前,减灾所将雅安的首部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安装在宝兴中学。据《雅安日报》报道,此服务器安装完毕并投入试验运行,在地震发生时,系统能够在地震波还没有对学校造成破坏之前,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或者卫星通信传输给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并通过校广播站向全校发出地震预警警报,为全校师生逃生和避震赢得更多时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防震减灾能力。

然而,在地震当日,宝兴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们并没有听到学校安装的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声音。宝兴中学老师明娇告诉《财经》记者:“可能学生都不知道装了这个系统。”她曾在收发室收取报纸时得知安装了这套预警系统,但并未全校通报,也没有针对这一系统进行过演练。

陈勇解释,“因为法律和技术上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在学校实际应用,只是安装在那里作为一个点。”

减灾所在2012年10月后陆续在雅安市设置了69个地震监测站点,站点之间距离平均为19公里。经芦山地震的实际演练,陈勇也质疑这套系统,“说实话,在重大灾害的情况下,作用不明显。”

他的理由是,“重大灾害下,网络肯定会断,比如像宝兴变成一个孤岛,任何信息都报不出来,更别说地震预警。对一般小的地震,预警只是告知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减灾实效。” 争议预警技术

减灾所自汶川地震后成立,自主研发了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其包括布设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八个省市部分区域的1213台地震监测仪器。该系统已经经历超过1200次实际地震检验,且在2013年2月19日首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云南巧家4.9级地震,但从未经历7.0级如此高震级的地震。可以说芦山地震是对这套系统的一次大检验。

此前极力支持此套系统的四川省地震局原局长龚兆和也开始反思,“现在看来,这个地震预警系统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第一是所谓的盲区,大概有20公里-30公里,难以预警;第二是误差,芦山地震正好做了一个检验,原来的4级以下的一般地震,误差还能容忍,这次7级破坏性地震,前几秒钟的预警误差太大,效果并不明显。”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研究所所长杜文康同样是此预警系统的体验者,地震当日他在成都收到了第一报4.3级的地震警报。“震级测得不准,不会感到惊慌,也不会去做过多的应急处理,这是一个缺陷。”他说。

地震预警测定的准确性,迄今依然是个难题。杜文康坦言,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测算震中、震级等,只能靠建密集的台站,如芦山地震震源深度是13公里,传到地表时,某一个台或者某几个台甄别认定其为一个地震事件,震中和时间由最先接收到的台站的位置来确定。但对于震级,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仅靠某一个台站也难以准确判断,只能初步简单测定,即以一个或者两个台站刚接收到的仪表波形来判断,这往往会和最终确定的震级有很大的偏差。

“中国地震局地震几分钟后的收报也仅为5.9级,13分钟后才修订为7.0级。但应用的目的不一样,地震局的台网仅作为收报用,10分钟左右把震中、等级准确测定出来,就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预警则要抓的是前数秒,明显误报的话,能够采取的措施、逃生的必要性就差太多了。”龚兆和说。

即便是在地震预警起步较早的日本,震级也依然需要依靠第二报、第三报去循序修订。此系统在工程避险、普通居民逃生上,都产生过一定作用,但也因误报和错报,使其价值在日本也争议不断。

在地震专家看来,预警系统更为直接的用途是处理那些无需人为反应的紧急处置装置,例如高铁、核反应堆、天然气、化工装置、医院的手术电器等,如提前预警,到达一定阀值能够启动紧急措施,设备便自动关闭。可印证的是“3·11”日本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使运行于日本东北地区和东京之间的27对新干线列车自动刹车停运。

但此次芦山地震还未及检验这些装置。2012年2月,原铁道部和中国地震局也签署了《共同推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双方还联合组建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技术研发组,攻关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技术。

原铁道部科技司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此预警系统还处于研发过程中,推出尚无时间表。但在成都,原铁道部也与减灾所合作,已在部分高铁线路试点近一年半,并取得一定进展。 谁来预警

减灾所在芦山地震后,也对系统体验者进行了回访,回访结果显示,此预警系统在地震之时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例证为,成都一王姓先生在回访中表示,听到预警警报迅速向楼下跑,十多分钟后回到家中,发现卧室的灯都掉了。

成都市高新顺江学校,设定地震大于4级就发出警报声,全校有200多名学生,在地震发生的前5秒钟听到警报,进行了紧急疏散。

但在雅安宝兴中学试点,校方一直在思虑:如何保证预警后,学生能够有序撤离;多大地震才撤离,或发出警报。“如果选得太低,比如定在4级预警,可能地震不会造成伤害,但是在跑的过程中会造成伤害。如果等级定得过高,可能会报不出来,就起不到作用。”陈勇说。

更让基层官员陈勇困惑的是:由谁来预警信息?能不能?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

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

对于地震预警信息的主体、条件、预警内容、对象、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四川省地震局原局长龚兆和告诉《财经》记者:“减灾所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本身没有权力对外这个信息。它实际上算是承包单位,信息提供给雅安、成都地震局,由它们来对社会。当然,现在属研究阶段,减灾所跟一些特定的人签订合同,把他们作为一个实验者,是允许的。”

迟迟未发力的国家项目——中国地震局2009年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也正处于理顺法律法规问题的过程中。

此项目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的重点工程之一。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一个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级地震预警系统。工程完成后,将达到全国范围内每个县级以上城市都布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地震台站,平均台站间距为40公里左右;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新疆西北部地区等四个区域将组成平均台站间距为25公里左右的地震观测台网,具备对破坏性地震的预警能力。

目前,此工程已进入国家立项评估程序。其总设计师、福建省地震局局长金星告诉《财经》记者:“福建试点工作正在开展,台网、系统都已经建好了,目前在做系统;另外,从法规上来说,法律要授权,多大的地震我们能够。所以省里要先立法,预计今年底之前立法可以完成,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

福建省着手修订的《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草案规定,“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全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体或者单位应当配合地震部门做好地震预警信息的迅速。”

草案规划,建立健全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对地震在本省可能造成的影响迅速地震预警信息,并在高速铁路、城市轻轨、地铁、枢纽变电站、输油输气管线(站)、核设施、通信等工程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立地震紧急处置工作机制和技术系统,根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紧急防范措施。

而囿于目前的技术现实,预警无法达到百分之百准确,也需法律法规的免责支持。

除福建省外,不少省市地震局均在积极规划,以达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

其中,成都便意欲分“三步走”:一、通过系列项目的验证,让地震预警技术更加成熟;二、待技术更加成熟后,逐步在城市的“要害部位”进行试点,并通过实践来总结配套法律法规的定制,以及公众认知的普及;三、在社会认可、法律法规配套之后,在全社会推广地震预警应用,面向公众预警信息。

目前“一步还没迈出去”,杜文康称。在不少地方官员看来,相对于国家项目,减灾所作为投入仅3000万元的民营试验系统,“船小更好调头”,并且,未来也有望成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5000多个台站之外的有利补充。

地震局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昭通地区;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P315.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4-0514-11

0前言

对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的认识,已有的研究空间上主要着眼于省域尺度或更大尺度,时间上主要着眼于单次地震事件,是点状的研究而不是时段的总结。云南省在空间维度上内部差异大、地域分异明显,地震灾害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在时间维度上,只有基于一定尺度的统计认识才更有普遍性。当前的地震应急处置要求在地震三要素确定后,能够迅速提供灾区基础地理信息、评估灾区灾害程度,归纳灾区震害特征,为指挥部制定合理的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恰当资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笔者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研究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定量化特征,从横向比较的视角分析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定性化特征,通过地理环境因素解释昭通地件震灾害区域性特征。试图通过本研究,深入剖析昭通市地震灾害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原因,探索应急目标下云南州市尺度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及原因的研究方法。根据统计(去除前震和余震后),在1900~2000年的100年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14次、平均每50年发生7次5.0~5.9级地震、1次6.0~6.9级地震,每100年发生1次7.0级以上地震。2000~2012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6次。1900~2012年,昭通地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20次、平均每5~6年发生1次5.0~5.9级地震、每50~60年发生1次6.0~6.9级地震,113年间发生7.0级以上地震1次。昭通市国土面积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6.10%,在1900~2012年昭通地区发生的地震分别占云南地区5.0~5.9级地震的8.81%、6.0~6.9级地震的3.64%、7.0级以上地震的9.09%。昭通是云南地区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区域。

1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