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化建设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提出,指在校园局域网、网站等软硬件基础上,对学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并应用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应用丰富的信息化教研交流环境。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由于小学与大中院校相比,其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师生年龄、水平层次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因地制宜地计划建设,不能一种模式套到底。
作为一所示范学校、集团龙头学校,我校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前面,提出了建设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意义与建设思路等。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教学、管理、教科研、家校沟通、信息搜集、资料储存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数字化校园能够加强学校管理
充分利用数字化环境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增强校园管理的时效性与透明性:利用电子公告板或短信群发系统,可以随时将管理信息到相应接收终端上,做到信息有效;利用数字视频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召开家长见面会、教师培训会议等;利用校园网的信息交流功能,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教师的备课行为、教研活动、考试卷面分析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减轻了管理成本,实现了管理的公开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数字化校园可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化校园具有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供备课教师参考使用,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交流平台随时了解教学进度,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与学校一起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 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
1.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科学的领导与管理
数字化校园的成长离不开有效管理,建设中应以“内行管内行”的理念,确立一名信息方面的专家为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协调、领导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电视台、多媒体制作室等各个信息工作部门的实际工作。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有了专业的领路人之后,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如:培训制度、信息制度、教师使用奖励积分制度、信息资源库建设制度、各处室责任制度等。
2.数字化校园需要做好全面的软硬件建设
完备的校园局域网与工作终端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站与资源充足完备的信息库是软件基础。投入多少资金,建成多大规模的办公教学网络,一般还需看各校的实际情况。有些学校处于贫困地区,硬件建设有所受限,所以学校的硬件发展可以从“建网、建队伍、建库”入手,采用“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的方式逐步推进。
(1)“建网”—完善网络硬件环境
考虑到发展空间,建议学校的局域网络采取三层交换架构,即主干交换机(千兆,光纤接入)、楼宇交换机(千兆或百兆)、节点交换(百兆自适应进桌面),这样的架构可以满足以后的网络升级需要。网络中心必须架设有服务器,如网站服务器、论坛服务器、学生资源服务器、教师资源服务器等。信息节点需要遍及全校:连通全校各个区域,覆盖全部教室和办公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无线网络,实现无线上网。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方便管理,学校需要购设网络硬件防火墙、硬件防病毒网关等设备,并且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
除网络中心与学生机房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数字化演播室(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教室、大型多媒体报告厅、课件制作室等。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办公教学的效率,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配备办公笔记本电脑,这样可以大大方便电子备课和网络学习。
(2)“建队伍”—不断培养信息人才
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日常维护,这不仅是信息教师或专职网站管理员的工作,也应当是全体领导、教师的日常工作。
因此,学校除了应当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养外,同时还应加强普通教师的信息技能培养,可以组织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络办公讲座”“学校网站的使用”“网络教学系统”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校本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大赛、电教技术论文评比等各级各类比赛,可以将比赛结果与各年级组绩效考评挂钩,使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要灵活有实效
(1)数字化管理系统
校园的数字化管理,至少应当分为数字化信息的与回馈、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两大块。
在建设数字化信息的与回馈系统时,可采取以下3条思路制订发展计划:一是建立基于局域网的内部办公系统;二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BBS,电子公告板等;三是利用通信网络建立短信群发平台。三者建好后,可以将其进行有效整合。
在建立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系统时,学校各部门都应有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实际使用,如成绩分析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数据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系统、教师博客系统等,为安全性考虑,我们可以建立基于局域网的FTP,让各部门负责人先进行数据筛选,再把有价值的数据保存在统一的数据服务器上,便于数据共享与管理。
(2)数字化教学的应用
数字化校园至少建有3套数字化教学系统:一是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每个终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收看教师发送的数字信息;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网上课堂”,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中与同学或教师互相探讨;三是基于“移动多媒体”的展示互动系统,可以是移动投影机,也可以是每个班级的液晶大电视,但至少要做到每个班级都有条件用其演示多媒体信息资源。在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各小学在添置数字化校园的教学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操作简单、体积小、色彩鲜艳、易于展示的教学设备。
四、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创建数字化校园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我校与本市兄弟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1)广大教师甚至各部门领导的观念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有一定阻力,易造成“建好了却没人用”的局面。
(2)出现浪费性投资,购置的器材大部分时间在闲置,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使得本来就紧缺的教育建设资金更为不足。
(3)数字化校园平台只由信息技术教师等寥寥数人甚至一人管理,造成只有空架子,缺少资源内容,甚至有想法却建不成的局面。
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必然的发展目标,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校园需要不断地建设完善,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应该多向各校学习,以数字化模式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之路,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 秦海波.论数字化校园建设[J].硅谷,2008(24):137.
归档的档案材料包括纸质、电子、照(胶)片、录像(录音)带等各种载体形式,这就决定了档案的存储是趋向多媒体、数字化的。档案在保存和管理的过程中,查询量相当大,经常为了查找一个数据翻阅大量纸质档案信息,所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发展方向。
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正日益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趋势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实体的数字化,管理观念的现代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
1.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便管理者与使用者。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主体——学生人数几乎逐年增加,档案的数量和类型也会越来越多,档案门类也不断增多,使档案内容复杂化、多样化。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使管理者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档案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对于学校和学生发展有重大作用的珍贵文献和存档资料,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使用者,一改以前必须长途跋涉亲临档案管理部门的情况,通过远程查询或者传输就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2.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趋势。高校的大多数档案都是需要长期保存的,但是很多纸质档案,在整理装订的过程中不仅耗费人力、物力,需要的存储空间也相当大,而且保管困难,比如字迹褪色,反复翻阅、复印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等。而电子档案却恰恰相反,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传递速度快,生命力强,更便于在长远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高校档案保存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记录。充分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据、凭证、参考和借鉴,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如何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关键。这要求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使传统档案工作与现代科技接轨。同时,需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了解并重视档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努力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建设过渡。
2.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基础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固有的纸质档案的重要信息准确无误的变成数字化信息,还需要整理电子照片、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保存进信息化建设数据资源库,以备统一使用。
3.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信息化建设在快速便捷的同时,也会出现相应的风险,如电子文件保存不当造成的重要文件丢失,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为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如何处理和解决,需要制定电子档案的安全使用制度,网络化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高校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高校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4.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档案库的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提高。目前部分档案管理已经有固定的软件系统支持,但是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而且随着档案数量、类别不断地增加,也要求高校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现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计算机化已经相当普遍,但是要向网络化数字化趋势发展,同时还要在电脑配置等方面做出投入改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2008年第27号令,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2]昌韬.高校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刘雁,张立新.试论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关键词】 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强调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统计工作改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要建设完整的统计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统计指标体系,以推动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改革发展、制定规划政策服务。
一、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是提升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战略,监督和调控发展水平提供支撑。随着校园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建设日趋完善,统计信息化与统计分析工作等统计信息咨询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
本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至82所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并对北京市教委、部分“985”院校和“211”院校统计工作领导进行了专家访谈。根据调查得知50.86%的高校已经开展、实施统计信息化工作,985院校、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的28所高校(以下简称28所高校)与市属其他54所高校(以下简称54所高校)情况较为一致,28所高校开展比率为53.6%,54所高校开展比率为48.2%,个别高校已经研发了统计软件,实现了统计数据实时更新、共享、分析等。在已经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高校中,已经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平台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与的高校有不到20%,大部分的高校没有使用统计平台,统计数字发现,开展信息化的高校中,28所高校仅有6.67%的高校考虑购入信息系统。专项统计经费的投入可极大地促进统计信息化的发展,现已使用统计平台的高校投入资金情况却不容乐观,28所高校中93.33%的高校用于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经费不到1万元。根据目前统计软件市场行情,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软件平台相对稳定的软件系统至少需要60至90万元左右,对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新软件需要10万元左右,1万元以内的软件设备对现代化统计任务而言相对落后。目前,北京市一般高校统计软件平台的建立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和高校OA办公自动化平台整合在一起,但是28所高校中73.33%的高校认为应当将统计软件平台与校园网实现的对接,方便统计数据的采集与。
二、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高等院校的教育统计工作基本能够较好地完成统计相关任务,并逐步实现统计信息化进程,但是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不足,其统计信息化水平还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趋势有一定差距。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统计制度、机构不够完善及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得不到保障、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统计培训不足、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办学特色,统计体系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指标解释不统一,高校的特色指标没有涵盖其中。四是统计平台建设未完善,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五是高校整体统计分析水平较为薄弱,直接影响其在高校制定方针政策、实施决策参考职能时的作用发挥程度。六是统计台账与统计归档存在问题,统计数据报表与档案自动化平台无法对接。
三、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强化统计领导,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领导重视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态度坚定,统计队伍士气,激发斗志。领导重视要组织得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讲话、发发文”,更要率先垂范,亲历亲为,确保统计信息化工作组织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各级统计领导干部要整体推进统计工作、突出重点环节。领导重视要力争经费支持,保证统计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划拨与专款专用。
统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是高校做好统计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推进学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制度的保障与政策的倾斜,学校应将统计信息化建设列入学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要求学校各级部门自上而下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对学校统计信息平台的前后期工作给予人力、财力上的保障,组建高素质的信息化队伍,并对数据信息化的质量进行定期核查,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化采集政策等。高校应根据统计信息化任务实际适时修订和完善统计制度,对统计各环节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汇总、管理、分析、归档等应列入高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为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制度;统计数据信息化质量核查制度与统计报表信息化采集制度。
【关键词】 党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图书馆是党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党校教学科研的信息中心,对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
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是图书馆总体工作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工作始终应围绕读者的需求而开展,因读者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第一,“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要体现在图书馆的一切工作中.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图书编目加工、典藏人库、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开展,都要从方便读者人手.第二,“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对馆员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馆员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要有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寻求高质量的服务,才能使“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在图书馆总体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一切为了读者”的办馆指导思想得以充分体现.第三,“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要彻底改变重藏轻用的思想.图书馆要全方位向读者开放,文献服务实行借、阅、藏一体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献的使用价值,变以书为本的传统思想为“一切为了读者”的现代管理理念,从“文献中心型”的服务模式向“读者中心型”的服务模式转变.第四,“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要建立健全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设置咨询台、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等方式,或者利用网络,设置“读者意见电子信箱”、“读者之声”、“读者调查”和“联系我们”等平台,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及时反馈读者意见.这样,才能根据读者需要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真正把“一切为了读者”落到实处。
2 积极主动搞好优质服务
党校图书馆优质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关注读者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馆员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现读者需求,开发读者需求,满足读者需求上,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一切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要超越读者的期望,关键是服务做到个性化和超常化,使服务内涵向外延伸,让读者体验到他们认为是分外的不可能得到的事,意外的获得满意,意外的获得惊喜和愉悦.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高质量、全方位地收集、整理信息,并传递给读者.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短,信息传递速度快,图书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对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地收集、整理,为读者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资源广泛的知识信息.有针对性地为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供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对他们开展专题服务,协助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读者根据学员所学课程提供相应书刊资料及电子信息.三是强化服务育人功能.高等学校通过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员成长为合格的毕业生.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服务育人的责任.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员善读书,读好书,树立远大理想,将育人贯穿于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当中.通过开展“读好书、评好书”的活动,不断陶冶学员情操,提高学员鉴赏力,使学员热爱图书馆.要帮助学员适应图书馆环境,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遇到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有爱心、耐心,注意教育的艺术,对不同个性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理服人,妥善处理问题。
3 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超规模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的优点:(1)储存空间小,数字图书馆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加工,并储存在服务器或硬盘里,同纸制资料相比所占空间十分小。(2)方便检索.用户通过检索系统,输人所需信息的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3)网络化.信息的存储、传输、检索都必须依赖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4)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录同一数字图书馆的网站,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同一个“信息空间”的同一个数字化信息资源。
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学术研究情况,密切围绕本馆资源优势与核心群体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利于本校发展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一要选择性引进电子文献,购买适合本校教师、学员阅读研究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专业数据库,既给学校节约了经费,又丰富了馆藏资源.二要按照国家图书馆起草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的标准,规范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建设,确保数字信息资源符合网上传输与资源共享要求,真正实现“虚拟馆藏”的共享服务.三要建立网上导航系统,对门类纷杂的电子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使其由分散的资源变为有序的资源,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导读系统,使用户可以便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党校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为读者优质服务提供了平台保障,极大地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所需信息,能够开拓读者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方便教师备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党校的办学实力。
4 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规范管理、规范运行、规范操作的保障,党校图书馆事业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因此必须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党校图书馆要配合学校人事改革制度,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建立服务承诺制、奖优罚劣制、年终考核末位待岗制及工作事故认定追究制等制度,从而增强馆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馆员素质;修订文献资源建设制度,既要保障纸质文献的建设,又要保障电子文献的建设,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确保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通过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为读者创造优雅、和谐的图书馆氛围.
5 重视馆员素质提高
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读者的服务质量.高素质馆员为读者服务,能够使读者的满意度达到最大限度,实现优质服务;低素质馆员为读者服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使读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满意.党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提高馆员素质,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人才,引进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在岗馆员的投资和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要重视提高馆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要重视馆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馆员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读者.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馆员拥有强烈的事业精神和责任感,不计较个人得失,提倡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服务宗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其次,要重视提高馆员的文化素质,为馆员创造学习条件,使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学能力,熟练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现代信息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知识储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39
[中图分类号]R197.3;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财务档案管理在整合财务资源、促进医院整体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对医院财政管理提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而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也使得医院的财务逐渐走向规范化和高效化。由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财务管理中的档案从建立到存档、查阅、修改等多个环节都存在重大问题,财务档案管理无法做到规范化和准确化,更无法为财务管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财务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给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点
1.1.1 加强信息整合,促进信息共享
随着医院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医院财务管理越来越细致化和规范化,如何有效记录和查阅财务管理信息是决定档案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重要评判指标。传统的纸质财务档案记录方式因为记录要求的不同采取分别记录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但是无法实现高效共享,也不能根据财务档案数据的特点进行自动分类和管理,更加无法满足高效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要求。信息化财务档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自动对财务档案的各类电子信息进行归类和总结,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的输入、编程、输出等手段提高对财务档案的分类效率和管理水平。另外,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医院财务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的人力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另外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为医院的财政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共享机制,促进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医院的整体凝聚力,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1.1.2 提高财务档案的利用效率
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普遍使用人工方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医院的实际运行和管理带来巨大困难。将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到医院财务管理中,可以建立起基于信息化系统的财务档案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目录,这样当需要查阅或是复制某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明细档案记录时仅通过检索目录输入相应的检索关键词就可以快速浏览相应的信息,必要时还可以在系统上下载下来,避免人工翻阅纸质档案带来的不便和手工抄录带来的人为因素影响,最大限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另外,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提供多字段结合的数字检索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促进了医院的高效发展。
1.1.3 提高财务档案保管的安全性
财务管理掌管着医院的经济命脉,财务档案中包含大量的涉及资金去向、资金储备情况等的敏感信息,这就对医院财务档案的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财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保存安全性的有力保证。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由于材质不宜长时间保存,因而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财务档案难免会出现破损、损坏、丢失以及字迹不清的情况,不利于医院的长久发展。而信息化财务档案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档案的建立、保存、传输、修改、查阅等相关过程都可以在信息化系统中进行,降低了纸质档案各类中间环节带来的风险。同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还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设置专属的账号和密码,通过设置访问权限阻止院外人员和非财务管理人员访问财务管理网站,整体上提高医院管理系统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1.2 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缺点
1.2.1 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无法得到保证
虽然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财务档案的自动化管理,但是在相关电子档案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手工输入相关财务数据,再由系统自动将电子档案进行存档。而人工操作难免会产生一定的人为错误,信息的真实性和原始性都难以保证,给后续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另外,也不排除财务管理信息被他人恶意篡改而导致的信息失真情况。
1.2.2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难以保证
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黑客技术也相应得到提升,且任何系统都难免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漏洞,财务系统始终是网络黑客攻击的对象。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要保证财务转移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完善相关信息的保护制度,并对全体工作人员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
2 目前我国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医院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由于医院是一种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型单位,医院的工作重点往往放在治病救人和服务大众上,相关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普遍认为财务科只是医院的辅部门,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都放在临床一线和治病救人上,简化财务管理流程,某些财务管理的细节不能落到实处,导致资金在收支中出现问题,成为阻碍医院正常发展的最大因素。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不注重对相关票据的保存,导致出现问题时没有有效凭证作为参考依据,这助长了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医院领导只有提起对财务管理的高度重视,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2 医院财务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从财务档案管理的工作性质分析来看,财务档案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分类整理,且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以及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医院办公用房极其紧张,财务管理部门大多数与其他管理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室,无法提供专门的空间来存放财务档案的资料和信息。加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财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存放工作,而其他部门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工作中容易出现技术或人为错误,在增加档案管理纰漏的同时也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3 财务档案的保存不规范
医院内的财务档案作为财务管理中的关键文件,掌握着医院的经济命脉,包含事关医院资金来源、流向以及资金储备情况等关键信息,在保存中应注重防虫、防蛀、防潮、防火、防盗等。虽然大多数医院的财务档案有些存在放在档案科,有些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内,但总体上来讲无法达到所要求的条件,有些年代较为久远的财务档案信息难免会出现破损、丢失、损坏等情况,且对相应的档案室的管理较为松懈。
2.4 医院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由于上级领导的不重视以及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一定漏洞等原因,财务档案管理工作通常是由其他财务人员兼任,而这些人员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经验,无法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分类,更缺少将纸质档案转化成数字档案的能力与技术,这是我国医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医院也无法对财务档案管理员提供有效培训,从而造成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办公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基本知识,无法应对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成为阻碍医院整体发展的一大因素。
3 提升医院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3.1 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认识
医院领导作为医院行政管理事务的直接决策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办公意识,在充分认识信息化系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理念,将建设重点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上来,通过建立医院财务改革制度同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理念,将财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的重点建设目标,最终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同时,院长与相关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举办座谈会、宣讲会等活动,定期举行课程培训课程加强医院管理者对财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优点的认识,强化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和相应的工作技能,为全面提升医院财务档案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3.2 完善配套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
良好的工作效率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前提,在医院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也是如此。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建设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继而为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如数据库的监控制度、重要数据的备份制度、财务档案的存入制度、财务档案的保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都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财务管理者应注重从这些方面入手,着手建设一套基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并落实责任终身制和相应的处罚机制,为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3.3 改善档案的存储环境,保证财务档案安全、完整
信息化档案的存储设备一般为磁盘或硬盘,对存放环境有其特殊要求,如对周围的磁场、湿度、温度等都有严格限制,因为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很有可能导致其内部的磁性结构发生变化而失去效用,这与传统纸质档案有根本区别。因此,在实际存放保管中首先要对档案的保存环境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尽量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同时,对于磁盘类的档案信息,应该每年备份一次,且实行双备份并异地存放,这样当一份备份文件被损坏时,不会彻底失去参考数据。另外,对于传统的纸质化档案,存放时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水、防火等,改善原有的落后的存储基础设备,尽量避免损坏的事情发生。
3.4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应该具有相应的档案管理经验,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财务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养和数字化设备的运用水平直接关系着数字化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提升档案管理员的专业素质。首先,医院应该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门槛,对招聘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杜绝的情况发生。其次,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邀请本行业的精英人士或是专家来本院召开座谈会或是工作研讨会,向档案管理人员介绍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经验,并要求参训人员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切实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
4 结 语
医院财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保证了财务信息管理及时、有效进行,更提升了财务档案在保存和管理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而对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针对医院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探究,指出应该从提升管理者的信息化办公意识、完善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改善档案保存环境以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努力,希望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施静.浅谈医院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11):195-196.
[2]徐利颖.大型医院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与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5(27):295.
[3]赵兰珍.医院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2012(2):290-291.
[4]杜鹏.浅谈如何做好医院财务档案管理工作[J].现代商业,2012(5):74.
关键词: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日常管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是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证土地登记成果准确、有效的关键措施,对于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土地登记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信息化水来的不断提高,土地登记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对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总结分析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工作的各项制度,全面提升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促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土地登记规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土地登记专业技术工人员缺乏,地籍队伍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的土地登记工作要求
当前,土地登记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调换频繁,县级土地登记部门一般由2-3人组成,中心土地管理所地籍工作一般由1-2人负责,地籍股工作人员即要负责日常土地登记的审核、归档、档案录入工作、又要负责土地权属、地类、面积的审核确认工作。同时,还有地籍卫片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年末变更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农民宅基地发证等专项工作,土地登记工作纷繁复杂、专业技术性强,业务人员一般需要1-2年的工作实践才能普遍掌握土地登记的业务核心。而且大部分地籍工作人员仍停留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的土地登记模式和技术方法上,很难保障土地登记的准确性,满足现代土地登记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登记水平高效、有序的发展。
2土地登记人员责任心不强,土地登记相关表格末按规定程序填写,对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不够重视,引发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
大部分土地登记人员,在日常土地登记工作中,仅注重土地权属来源要件和权利人真实合法身份的审核,忽视对土地登记申请书法定权利人申请、指界人是否为合法指界人,并提供合法身份证明等土地登记工作细节的注重。同时,在工作中仅注重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不注重注销登记、查封登记等他项权利登记的登记资料归档和相关土地登记卡的记事填写,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对土地登记重要性的日益提高,由于土地登记档案中申请人、指界人不为法定权利人签字、申请,注销、查封等他项登记末覆行土地登记程序而引发的行政诉讼的复议案件屡见不鲜。
3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重登记审批、政府意见、领导意见主导登记审批,而忽视了对土地登记会审制度、土地登记审批制度、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制度、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土地登记资料查询制度等基础制度的建设,没有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土地登记行为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更好的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减缓了推进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4土地登记现代化信息管理建设进程步伐较慢,土地登记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土地登记工作是土地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土地登记档案又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要想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水平,就必须实现土地登记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土地登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国土地籍部门普遍存在专职土地登记人员较少,工作任务较重,重办证、轻档案的一种工作状态,缺少专职的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和现代办公设备,致使证书办结后,有些登记档案残缺不全、一是在办证过程中,对土地登记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填写不够准确和完备,二是土地证书办结后,不能对土地登记档案及时按权属、时间、坐落等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土地登记档案资料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实际的应用性较差。档案管理、登记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时代,没有土地登记档案的电子档案,不能很好的应用计算机,不能实现对地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检索。
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的策略
2.1全面充实和提高土地登记队伍素质 从市县到基层普遍存在土地登记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需全面提高地籍队伍的素质。一方面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尤其是掌握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的新型人材,实现传统土地登记方式和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对接。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登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和提高土地登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更新土地登记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速土地登记工作规范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强作风培养。培养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作风,对土地登记各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实性只有不断利用现代化技术更新土地登记资料,始终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才能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技术保障作用,才能长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人、财和物的投入,加快地籍基础建设投入,努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3、把事务性、技术性工作推向市场,理顺土地登记职能 地籍测量、土地调查等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可以交给市场、社会和事业单位。首先,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结果。建立土地登记制度,对节省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登记工作资金、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土地登记服务体系。其次,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和坚持从业人员的考试制度和机构资格资质认证制度、年审制度,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保证土地登记社会化、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4、提高土地登记土地登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土地登记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落实责任到人,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除日常登记外,加强对抵押登记、注销登记、他项权利登记的法律意识、减少登记错误,注重登记细节、加强对土地登记薄的实时管理、提高登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对本辖区内土地登记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人员依法依规,正确履行职责。
二是加强土地登记制度建设,A、出台《土地登记操作规范》,设立登记资料报批规范文本,完善办事流程、报件要求、工作时限、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实行土地登记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违反土地登记规定操作出现的差错,一律明确相关经济、行政、法律责任,对违规登记人员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以此增强全县地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健全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加强行业监督管理。B、加快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积极支持土地登记机构发展,着力培养专业队伍,为土地产权、产籍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保障。C、完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按照市场化发展的方式,积极培育土地登记独立第三方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环境。D、加强土地登记行业监督管理。对土地登记机构或当事人提供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宗地界址和面积等宗地调查测绘等成果进行严格审查,并依法提供查询土地产权、登记资料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便利。
5、加快土地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土地登记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是提高土地登记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在目前现有的技术上,要加快遥感、航测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中的运用,提高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土地登记的土地登记方面统一使用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实现图件、属性资料和档案一体化,实现土地登记资料及土地登记查询、统计等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登记资料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土地登记数据库建设力度,将各类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化,分类存放于土地登记数据库中,并实现土地登记数据库与土地登记数据的实时更新制度,真正实现土地登记信息的现势性和动态性。同时,通过建立局域网实现市、县地籍部门与各中心土地管理所对土地登记资料的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和完善网络办公流程,实行网上审批。
总之,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统揽全局,拓展思路开展土地登记工作,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动力,扎实做好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向土地登记的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1] 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134号,2012。9
[2] 罗焱.关于加强城镇地籍管理措施的几点意见(J),办公室业务素质,2013(04)
[3]伟 城乡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黑龙江龙业科学,2011(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2007年10月1日
关键字:文书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办公室是每个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管理工作是办公室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的收集和记录着人类活动,为后世的人类生活提供依据。而公证处的文书档案管理则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在衡量办公室档案管理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公室档案资料保存的质量。而目前,新的办公自动化浪潮席卷而来,办公室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符合文书档案工作的需要。
1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职业道德缺失
目前,大多数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非科本出身,专业素质不高,甚至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缺乏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经验,部分工作人员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及档案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不熟练,不仅会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了文书档案的缺失,更严重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落后。由于档案管理的工作性质让人感到乏味,一些工作人员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档案管理认识不足,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文书档案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拉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1.2 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过少
据统计表明,至今仍有些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文书档案管理场所,很多挝坏奈氖榈蛋腹芾砣嗽奔少,有些甚至直接由文员、秘书兼任。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资金支持投入不够,没有安装或改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进度和成效。缺乏一套完善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指导。另外,文书档案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档案的分类、整理、归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随着文书档案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案的内容愈加丰富,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1.3 对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到位,忽视电子信息保密工作
社会逐步进入数字化、信息化阶段,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很多单位已经实现数字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书档案进行归类管理和储存,有效的改善了之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但是大多单位忽视了对档案管理的安全,没有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旦计算机硬软件出现无法预测的问题,就会造成电子文书档案的丢失,这对公证处这样的机关单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加之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杀毒知识的欠缺,对电子档案的保护意识较差,给文书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多损失。
2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注重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培养
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把引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上日程,并针对不同人员的特殊情况经常地规范化的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培训等。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熟练程度,提高他们的信息专业化程度,以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和要求。
其次,办公室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严密的政治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对工作投入高度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2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单位领导应重视对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聘请专业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主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应尽快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理论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为文书档案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和工作人员,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规范化管理工作流程。另外,后期的制约与监督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对档案的安全进行保护,绝不能给予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文书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责任,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和深入的开展,努力开创档案工作的新纪元。
2.3 软、硬件配置齐全,减少安全隐患
软、硬件配置齐全是完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只有拥有齐全的配置,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计算机技术进行文书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地处理大量文件信息,政府及单位要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良好的计算机及其系统,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应邀请专业人士为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设置其特定的档案管理软件,为文书档案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保护系统,尽量避免档案信息的泄露或流失。
小结:文书档案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文书档案管理机制,保证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过关,对电子档案实施有力的保护措施,才能保障单位内部文书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前进,提升办公室的整体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白宇红,侯明. 谈如何提升办公室档案文书管理工作[J]. 办公室业务,2012,03:113+115.
【关键词】医院改革;信息化;临床路径公立医院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改革是必然趋势。除了强大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外, 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 临床路径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对医院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最重要一环是患者的电子病历, 利用电子病历可以规范性开展医疗工作, 科学化管理, 有效降低医疗收费, 使得患者的就医过程更加科学、方便, 医院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首先可以强化医院科学化管理, 利用无线查房等技术, 针对质量体系对每个工作点都能有效的开展监督检查, 有利于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其次增强医院服务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医生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减少患者的就医环节及收费。第三提高与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信息共享, 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方会诊、视频同步手术指导等技术, 提高医疗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1]。
2临床路径工作的重要性
2. 1临床路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过程了, 相对已经发展成熟, 是一套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促进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 涉及的范围包括护理措施、药物治疗、调查报告、康复治疗等方面。以前的方法是按照就诊医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所形成的路径, 转诊时造成延续性缺失和共同会诊困难等问题。这种路径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 加大了患者就医难度, 延长了就诊时间, 增加了诊疗费用。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项根本原因。
2. 2卫生部倡导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有多年, 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试点医院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成立相关领导小组, 完善了相关措施及制度, 大力推进临床路径建设, 通过院内相关科室、相关人员、相关学科的沟通, 与其他医疗机构共同会诊、研究、探讨等形式, 利用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及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服务。减少了患者就医环节, 减轻了患者医治费用。使患者就医全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1医院信息化建设根据地域、政策等条件因素, 造成差距很大, 有些医院即便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 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衔接也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跟不上, 一些医院领导不考虑长远发展, 只是趋于应付, 本质上没有改变;二是资金有困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一些地区财力紧张, 全部资金需要医院自筹, 即使医院有规划, 趋于资金问题也难以开展;三是人员素质低, 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相对规模小, 地域偏远的医院很难招募到优质人才, 制约了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的步伐;四是医院内部调整, 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势必对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大部分调整, 一些人员及设备、软件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 一些接口不能对接, 加大了开展难度。
3. 2根据上述一些问题, 具体措施:一是多方协调, 当地政府或部门要重视医院信息化临床路径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 为医院开展此项工作保驾护航。二是医院要对信息化临床路径建设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多方面筹集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 逐步建设, 先针对主线开展, 不断完善分支建设。三是多渠道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招募力度, 从薪酬与待遇上有所提高, 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结合竞争上岗机制,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四是统一协调, 合理部署, 根据发展规划, 把握重点, 适时调整, 合理升级等手段, 将一些接口最大限度的进行对接, 可以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调整, 以适应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需要[2]。
信息化临床路径工作是医院的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 是医院竞争中的重要条件, 是解决医患矛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 对医院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面对医疗国际化的趋势, 需要医院管理者们高瞻远瞩, 同心协力, 共同开创我国公立医院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