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由于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学前教育同小学教育的区别

 

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经常会将二者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1.教学内容上的区别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主的,包含了数学、语文、德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通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加强幼儿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同小学教学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学前教育除了要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还需要照料幼儿的生活,而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的阶段。

 

2.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尽管已经提倡素质教育,而且新课程的改革的实施也有很长的时间。但是当前小学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每个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各科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上课、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2]。而幼儿教育则是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能力,教学模式主要是游戏的方式,通过设置有趣多样的游戏增加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边游戏边学习,在游戏中增加学习的知识,强调的是要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观念落后

 

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很多家长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普遍的望子成龙心态,很多家长都希望学前教育能够早些开展文字拼音与加减乘除等知识,并且将这些内容作为评价一个幼儿园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种观念为学前教育的树立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除此之外很多幼儿教师也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都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一观念,因此就会将学前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过早的开展拼音和加减乘除等课程。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也会将教师的考核标准进行更改,更加侧重于教师进行文字拼音和加减乘数教学的状况。

 

2.学前教育认知度不足

 

目前,幼儿园基本教师都具备专业的教学资格,即使民办园,也具有专业教学资格的老师。但有部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不足,把学前教育当成“看孩子”场所,事实却不然,学前教育中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孩子们更加聪明,系统、有计划的开发大脑,而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教学。此外学前教育中一些幼师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专业的教学素质,但是缺少幼儿教学的经验,无法将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升[3]。

 

3.学前教育方式陈旧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大都是三至六周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浓烈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会刨根究底的问个清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教师都是按照幼儿读物的安排进行讲述,采用的仍是陈旧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幼儿学习的兴趣,影响幼儿的思维锻炼和身心发展。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妨碍幼儿的生理发育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又在活动中得到发展[4]。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游戏被听说读写等内容所取代,孩子就会长时间的被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这样的后果就是将会使某些部分的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幼儿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育。

 

2.妨碍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主要是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他们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或概念,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进行直接的接触,才能在动态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直接感受,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智力的发展[5]。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普遍的教育模式就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布置作业、幼儿完成作业,幼儿就完全的处于被支配的状态下。长期以往既影响了幼儿获取感受的效果,又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3.妨碍幼儿的个性成长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将会严重的妨碍幼儿天性的解放和个性的成长。对于幼儿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性,因此学前教育就应该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知识获得成长。但是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使得幼儿整天只能忙于完成教师提出的知识积累与训练任务,没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占据了幼儿锻炼思维解放天性的时间。让幼儿过早的处于学习的课堂环境中,单一的认为老实听话就是优秀的表现,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严重妨碍了自身的个性成长。

 

四、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前学前教育还处在不断改革之中,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努力,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学前环境。首先就是要规范幼儿园的教学行为,重视对幼儿园办园资质的审评,对已有幼儿园要加强督导,指导幼儿园规范教学内容和形式。其次是要加强学前教育认知度,只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最后还需要科学设置幼儿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要始终坚持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还要在幼儿园的大班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全方面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视域;“幼小衔接”;中国教育;启示

“幼小衔接”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的“幼小衔接”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很多农村的幼儿园是缺少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适应阶段的,这在很大程度加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问题。其次,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看准这一商机,打着“幼小衔接”的幌子,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和教育人员,既浪费了孩子的大量时间也花费了家长大量金钱。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种种的原因导致幼小衔接不当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又较为自卑,学习进度跟不上,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心理障碍。我国正在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牵涉内容广,周期长,但是无论如何“幼小衔接”都应该成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我国的“幼小衔接”问题,我国应该在比较视域下进行改革,通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幼小衔接”工作在外国不仅仅需要学前教育机构的单项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双向互动。其中,还需要发挥政府监督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国外的幼小衔接情况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协调“作战”,确保“幼小衔接”的落实与推进。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国外的很多国家很早就对“幼小衔接”作出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指示,这就使得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在“幼小衔接”在法律的指导下较为健全与成熟。首先,日本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小学教育部门与学前教育部门应该充分沟通与联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更好的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中去。其次,瑞典在1998年制定的教育法中便明确指出,要将幼儿园教育(也称学前教育)划分到基础教育体系中去,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应该与小学高中教育都是属于孩子学习成长的一部们,学前教育的模式与理念不应该与小学教学存在较大偏差。而法国更是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便在法律中关注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在1989年和1990年提出的《教育法案》和《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明确指出应该更加重视幼小衔接的方法与模式,在各大小学与幼儿园机构推广“幼小衔接”。

(三)政府指导

政府是“幼小衔接”工作重要的指导者与监督管理者,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政府监督指导的意义和作用,并探究研发了一系列政府指导监督措施。首先,美国政府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结构联合起来,旨在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与氛围。个别州甚至建立了“幼小衔接”的咨询室,为一些家长和孩子提供适当的方法进行有益的指导,缓解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其次,法国更是在1990年直接提出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效能,将学前教育与小学的监督指导工作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以一个省为单位对当地的“幼小衔接”情况进行深入考察与指导,对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记录好后进行上交以获得相应的解决办法。还要派遣初等教育指导员与相关的教育顾问对小学机构与学前教育进行指导,确保“幼小衔接”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要深入落实推进“幼小衔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对考核制度与教师聘用制度进行完善。美国实行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也就是说,美国的学前教育老师是具备教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合流培训也使得老师对于学前教育与小学生低年级教育情况都有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幼小衔接”的合理有序进行。其次,日本也在教师考核与教师聘用制度上与美国较为类似,日本希望学前教育的老师对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便组织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老师共同进行研修与交流,通过交流与研讨,制定出一套适合日本的“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同时组织学前教育教师参观小学低年级段的上课情况或者让其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才能够被学前教育机构聘用。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幼小衔接”的落实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前教育的教育情况,这就需要对幼小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打破其各自为政的状态。法国通过将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基础学习、深入教育),这三个阶段不仅使得教学层层递进,更为重要的是,在深入学习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较为接近,这是破除“幼小衔接”中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我国的“幼小衔接”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法律条文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其最终实施机构还较为模糊,缺乏定论。这就使得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的发展情况是极为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借鉴了外国的有益经验,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初等教育的双向联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地区却依靠教育培训机构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工作。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的“幼小衔接”起步较晚,在法律层面上相较于很多国家也较为不健全。2001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中指出,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衔接工作需要由家庭,政府,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机构共同联合起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小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而在2007年上海出台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幼儿园大班与幼儿园学前班并入到“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中去,让孩子提早适应小学教育模式。

(三)政府指导

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也是“幼小衔接”取得成效的重要一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幼小衔接”情况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幼小衔接体系。政府近年来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幼小衔接”的监督与指导的培训系统,设立专人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实际推行情况进行优化。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我国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师考核与聘用制度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两者的考核与聘用都各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幼小衔接”的难度。同时,学前教育教师的考核与聘用更加重视老师的才艺,唱歌、跳舞、弹钢琴等往往成为老师的加分项。而小学教师的考核与聘用则更加注重老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与讲课的技巧手法。要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有序推进,则要两种考核与聘用制度进行融合、互补。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幼小衔接教育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活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设置了“我眼中的小学”“一起去上小学吧”等主题让孩子对小学的一些规则与学习内容进行引导,让幼儿心中对小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借鉴小学的上课模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教育。

三、国外幼小衔接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学前法律、法规

国外的“幼小衔接”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幼小衔接”进行一个有益的指导。要明确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对学前教育做出相应的规定,确保“幼小衔接”得到有效有序推进。同时,这也是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与途径。

(二)合理规划学前课程

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连贯性,这是我国应该从外国“幼小衔接”学到的经验。针对本国实际,我国应该借鉴邻国日本的实行“幼小一贯教育”的“幼小衔接”方法。也就是说,要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层层联系,环环紧扣的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使得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与环境,这会大大降低孩子情绪焦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教育人员深入到小学,学前教育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兴趣进行探讨,尽快研发出一套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小学教育。

(三)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都属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双方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就使得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老师相互不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学习情况,这就为“幼小衔接”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也很难制定出一套简单快捷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不断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是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师与学前教育教师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与研讨。其次,还要组织学前教育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参观教育情况,对于上课流程,上课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做出适当调整,来完善“幼小衔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幼小衔接”的稳步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外界如政府、家长、学校等外部环境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让老师对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学习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适当调整教育方法与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无缝连接。老师专业素养提高不仅仅是教育水平的提升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老师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五)重视家庭作用

家庭与学校一样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要让孩子能够平稳通过“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携手起来,更加注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通过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观小学教育让家长与孩子对小学的课程,学习内容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加强引导,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而通过开家长座谈会能够让家长利用有效措施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如带孩子去购置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将教育贯穿到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始终。

结束语:

孩子从学前教育升入到小学一年级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因为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过渡,这就使得孩子在一时间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难以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进而产生自卑厌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与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幼小衔接”过渡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实现幼小教育的无缝连接。(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付珍.浅析走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日本“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启示[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171-172+151.

[2]张亭亭,武欣,胥兴春.幼儿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基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全日制幼儿园大纲(草案)》(数学)的解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75-78.

[3]《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1~12期(总第193~204期)总目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70-72.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转岗;专业发展

一、转岗教师的工作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分析

首先,小学教师学历普遍高于幼儿教师,因此,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相对突出,再者,小学教师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在经过必要的转岗培训后,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特点,尽快适应新岗位。小学教师原有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够在幼儿教育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教师加入学前教育队伍,能够实现有益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教学创新、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小学转岗教师在进入学前教育体系后,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自己具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职业发展路径也会增加。从长远发展效应来看,教师转岗不但能够促进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完善。同时,小学教师多数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较高的应变能力,在教学心得方面较为丰富,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体系。转岗之后能够尽快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纲要指导相契合。在相似的教育情境下,教学经验能够实现互通共用,从而实现先进经验的有效迁移。转岗教师由于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因此转岗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三个月到一年时间即可完成,因此能够大量节约资质培训成本,提高转岗效率。

(二)不足分析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多教师在转岗之后难以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对其心理轨迹和行为特点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对教学重点、施教程度、教学技巧等方面显示出不足。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不同,因此有些小学教师转岗后极易因为教学惯性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同时,由于两者教育定位不同,小学教育更侧重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思想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小学教师在管理、组织方面有着更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学前教育中更需要突出保教特色,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对幼儿的成长安全负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技能和习惯。保教结合的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小学教育则不具备这一特点。这需要转岗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转岗教师扬“长”补“短”的可行对策

(一)对转岗角色有清晰认识

有些小学教师在转岗后,往往思想会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转变为幼儿教师是一种“退步”,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才被分流转岗。这些错误认识将影响到教师转岗期间的工作积极性,对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造成不利影响。转岗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的关键环节,这一时期幼儿从家庭逐渐接触到社会,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个体未来影响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样的认知理念,才能使转岗教师认识到岗位价值,从而对学前教育事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从事这份职业,从中获得职业荣誉感和岗位成就感。转岗教师需要积极适应环境,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在新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二)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转岗后来到学前教育岗位,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幼儿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置于首位,在教学中保证幼儿主体性,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关注幼儿成长。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激发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三)积极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转岗之后需要对既往知识结构进行更新,重点学习领域包括幼儿心理学、行为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尽快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美术以及手工制作方面的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使教师在转岗之后游刃有余,对职业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转岗的良好过渡,将小学教育的成熟经验辩证性地应用于学前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刘春琼.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策略;方法;问题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学前教育思想与方法,给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学前教育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学前教育的现状,才能开发有效的措施去弥补学前教育的不足。

一、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学前教育认知不尽科学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问题,学前教育的地位也因此实现了提升。但是,许多家长存在错误的学前教育观念。这些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将小学教育提前,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小学学科知识。家长没有建立明确的素质教育意识,也没有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错误期待,影响了学前教育活动的落实,也不利于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二)幼儿学前教育的保障不足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针对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较少,能够领导幼儿教育发展的教育机构也没有得到有效建立。近些年来,国家给予了教育事业更多的支持。在机构精简政策的落实下,仍然有很多地区的教育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很少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幼儿园教育以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力度不足的地区,学前教育并没有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幼儿可以不参与学前教育直接接受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空白,使学前教育发展缺少前提条件。

(三)幼儿学前教育工作者保障不足

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这些年来,各个幼儿园也逐渐认识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中也明确规定,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育享受一样的待遇与福利。但在教学实际中,许多幼儿教师的薪资水平较低,福利待遇较少,且没有参与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机会。

二、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新时期,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得以改进的方法包括: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保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幼儿教育具体方法等等。

(一)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转变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观念,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教育部门应当认识到幼儿教育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改革幼儿园教育管理方法,将幼儿教育视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其次,幼儿园管理者要从当地幼儿的智力开发水平、行为文明程度出发,规划幼儿园教学总体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园要加大正确学前教育思想的传播力度,让幼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幼儿教育更好发展。

(二)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保障

给予幼儿教育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能够规范幼儿园建立与教育行为。国家教育、行政与立法部门应当针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明确学前教育部门的责任、规范幼儿园管理体系以及领导体制、明确规定幼儿园开办的流程、体制与条件、做好经费投入安排、罗列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责任与义务、提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享有的薪资与福利等内容。用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强幼儿园管理者规范管理的意识。通过有效的监督,促进法律法规的执行,使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作用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的进步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个人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在给予幼儿园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同时,更要做好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多支高素质的幼儿教育队伍。首先,幼儿园要从教师招聘环节做起,针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教育资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其次,定期对在岗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需求以及教育思想。开展职业道德培养活动,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责任心,激发教育事业心。最后,幼儿园要鼓励教师与幼儿互动,推动教师走进幼儿的世界,让幼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利于幼儿成长。

(四)丰富幼儿教育具体方法

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活力的提高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法、区域教学法、游戏法等不同方法组织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比如,在培养谦让品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播放《孔融让梨》的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说一说孔融的行为对不对,自己会不会那样做。讨论过后,让幼儿自己演一演孔融让梨的故事,促进幼儿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谦让美德,促进幼儿在成长。在引导幼儿识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将写有汉字的卡片藏到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去寻找。谁找到卡片并能正确发音,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红花。轻松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识字。运用灵活的方法开展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幼儿愉快地学习与生活中习得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积极更新个人幼儿教学方法,用自己教育智慧给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前教育活动更加重视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舒适度,缺少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于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让学生体会正确的行为规范原则,有利于幼儿成长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儿童。

作者:余婵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小学附属幼儿园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5篇

针对以上衔接工作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必须进行双向改革;正确认识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间的过渡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变化。幼儿由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其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变为以学习为主;另外,以口头语言学习为主改为以文字或符号学习的教科书。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幼儿独立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提出活动要求后,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使幼儿感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另外,还要培养幼儿自控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幼儿的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等活动,使其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3.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安全、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作息规律。

4.加强与小学的沟通交流。老师有组织地带领孩子参观小学校园、教室、操场等,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情形。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幼小衔接工作既是孩子外部学习环境的衔接,又是孩子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我们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就可以为幼儿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还应重视和思考社会管理角度下,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协调理顺问题。笔者认为,在此角度下二者衔接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政府对学前和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社会管理不均衡。突出表现为学前教育靠民办,义务教育靠公办。学前和小学义务教育各自为政,导致教育资源缺乏继承性和共享性;政府管理双轨制,轻重有别;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各自独立,造成幼小衔接壁垒。教育财政投入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小学教师享受财政工资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学前教育教师。二是财政投入义务教育资金远远大于学前教育投入。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机构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与制约,是导致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衔接不畅的重要原因。

2.幼儿园和小学规划布局、制度衔接不合理。幼儿园多依托社区建设,而小学多独立成校,疏密程度不合理。教学质量好、生源足的学校分布相对集中;而在不断扩大的高新区建设中,学区调整明显滞后于城市扩建。幼儿园进入小学教育阶段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路程远、时间紧、接送不方便等。入学制度与原则缺乏衔接性,由于小学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多数家长在“择校”问题上,煞费苦心,自制衔接障碍。

3.社会管理机构对学前与义务教育的教育内容、发展特色等管理不统一。学前教育应该更注重生命、生活和生存的“三生”教育目的,不应把重点放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上。然而某些学前教育机构,用所谓的特色吸引家长,盲目加大知识难度,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社会管理机构对学前和小学教育的师资选拔和配备管理不统一,易诱发不良教育现象。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师资管理标准不统一,导致小学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难以取舍,不利于学情把握;由于某些幼儿园教师选拔不严格,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小学的生源参差不齐;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大,为某些小学教师办课外班创造了机会,进而影响正常工作投入。

针对以上衔接不畅的问题,要不断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统筹社会管理格局,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顺利衔接,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调查研究与任务落实监督。创新社会管理,可把管理机构与教育研究机构相结合,定期进行社会调研和理论分析,辅助管理机构作出恰当的决策。为了更好实现二者衔接,政府可以考虑十二年义务教育,整合学前与小学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加强监督。奖惩结合,政府可以考虑对考核优秀的民办幼儿园适当财政拨款,促其发展;对不合格的民办幼儿园,应限期整改,或取消办学资格。在监督落实上,应分为管理组织内部监督和管理组织外部监督等方式,能够对各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2.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目前,公办幼儿园的财政投资能够得到保障,民办幼儿园则没有正式财政投入。今后可以考虑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财政拨款,实现公私结合办学,部分优秀的民办幼儿教师工资,可纳入财政开支管理范畴。这样,有利于教育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权,提升民办幼儿教师素质。同时,还可以建立幼教和小学教师间的沟通渠道,把握学情,以客观外在的管理促成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

3.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首先,严把教材关。经调查,民办幼儿园的教材使用基本不统一。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教材严格把关,必须以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三生”教育为内容主体。其次,在师资选拔和配备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应制定统一政策,实施统一的资格准入制度,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6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相关要求,营造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我镇定于2019年5月20日至6月30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宣传主题

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二、活动时间

集中宣传时间:2019年5月20日―6月20日。

三、宣传内容

以《纲要》、《指南》为核心和引领,针对当前家长让幼儿提前学习、片面准备,担忧幼儿入小学“跟不上”的现象和问题,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持续深入的宣传活动,指导家长为幼儿做好生活常规、学习用品、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入学准备;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和小学应双向衔接,相互配合,营造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

四、活动安排及形式

(一)准备阶段(4月20日-5月19日)

中心学校制定宣传月活动方案,下发宣传月活动通知;各幼儿园按照中心学校方案精神围绕宣传月主题,各幼儿园创新宣传形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及准备相关材料,营造宣传氛围。

(二)实施阶段(5月20日-6月20日)

1.精心部署实施。各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将2019年的宣传月活动作为治理“小学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结合本园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宣传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宣传活动安排部署。各园于5月29日前将宣传实施方案的纸质、电子材料同时报中心学校。

2.学文件,促规范。各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贯彻《纲要》、《指南》经验交流、教育随笔征文等活动,深入课程游戏化实践活动,纠正“小学化”现象,促进幼儿园一日活动更加科学规范。

3.面对面,深指导。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及小学教育专家(校长)开展讲座、咨询等,并以开展主题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多形式,宣传“小学化”现象的危害,指导和帮助广大家长为幼儿做好生活常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入学准备。

4.手拉手,提质量。各幼儿园密切联系辖区内小学同步宣传,开展手拉手活动,坚持“零起点”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镇幼儿园保教质量。

(三)总结阶段(6月21日-6月23日)

各幼儿园在活动实施后要及时对宣传月活动的部署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

五、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各幼儿园要切实加强本园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专家的力量,精心策划宣传内容,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尽快组织实施。同时要高度重视宣传活动的安全工作,保障所有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2.幼小同步、注重实效。各幼儿园要围绕主题,与辖区内小学密切联系、同步宣传、广泛参与,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确保为幼小科学衔接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3.加强指导、规范实施。各幼儿园对宣传月系列活动的内容要严格把关,确保宣传内容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教育方针。严防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宣传、推销产品,确保宣传活动的科学性和公益性。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乡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 问题与对策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国际与国内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趋深刻,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普及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鉴于此,如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目前,城市学前教育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但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城乡学前教育失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幼儿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幼儿入园率的高低是衡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处于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障每个幼儿有园可入依然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据统计,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但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均为90%以上,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向普及学前四年教育过渡,如上海市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已达98%以上 [1],而西部一些省市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最低仅为10%左右。[2] 可见,我国目前城乡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仍旧不平等,在根本上凸显出了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主体关系模糊

1.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分配不均衡

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当前我国教育投入体系中最薄弱的,难以有效支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仅占世界教育经费总数的1%,但却承担着世界上20%的受教育者;而学前教育经费在这些公共教育经费中仅占到1.3%左右,且多年来徘徊不前。在这有限的资金中有70%被用于极少数示范幼儿园,城镇和农村普通公办幼儿园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不足30%,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则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3] 这种分配方式使得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好,并向着高标准发展,而民办幼儿园却举步维艰,薄弱园越办越差。再加之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关系模糊

学前教育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私人产品属性,是集二者为一体的准公共产品,它的资金投入需要由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分担。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并不完善,没有明确的分担标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亦不明确。中央财政缺乏针对学前教育的专项财政预算,而学前教育经费也一直隶属于基础教育财政预算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专项教育经费来源,使得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更加没有保障。在政府没有明确作为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也促使家庭成为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目前,学前教育收费过高已经成为了许多家长心中难言的痛处。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副研究员宋功德所说,“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事情。[4]

(三)城乡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

1.城乡学前教师待遇差距大

在学前教育资源差异、政府财政投入差异、管理体制差异等一系列既定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学前教师待遇依然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样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总量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而获得学前教师编制的比例在一定时期之内却是固定的。我国教师经济收入现状,即体制内教师与体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和福利相差极大,体制内教师待遇较之无编制教师更显丰厚;目前我国尚无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的统一标准,多数学前教师的身份地位依然不明确;即便是编制内的学前教师,职称也在一直沿用小学教师的职称标准,而获得职称的比例和小学教师相比差异却极为显著,既无学前之特色,也难以完全融合于小学教育体制之内,一直游离于学前与小学教育的边缘,由于缺乏社会身份的认同,学前教师劳务待遇自然趋于低薄。而在目前学前教师待遇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农村学前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还普遍偏低,获得编制的教师属少数,与城市学前教师相比而言,收入差距更是异常显著。

2.城乡学前教师数量分布失衡

充足的师资数量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先决条件,师资数量分布失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据2010年数据统计显示(见表1),我国城市幼儿园总数为35 845所,农村幼儿园总数为71 588所,在幼儿园的数量上,农村约为城市的2倍;但城市幼儿园专任教师为462 844名,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为275 846名,农村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之比为1∶60,城市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之比为1∶26.8,农村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的比例远远低于城市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的比例。从总体来看,农村学前教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任教师来缓解师生比过小这一突出问题。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1-02

近几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生活的价值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规律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学习和“一刀切”式衡量所有幼儿。《指南》指出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一、“幼小链接”过程中体现标准化和强制性

所谓的“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上学的适应性,提高教学质量。“幼小衔接”从时间推算是指儿童入小学前的一种教育,但实际上并非是为了幼儿入小学超前学习新知,而是为了今后幼儿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来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庭双向互动的过程,但目前的幼小衔接呈现出幼儿园单方面迎合小学的现状,不断地增加知识的难度,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使其教学过程及生活方面都过于追求标准化。小学教育以正规、正式、制度化的学习活动为主,并且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幼儿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多是游戏贯穿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使其获得生理和心理的,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游戏活动的存在,以制度化的学习活动为主,有一定的课程标准,容易降低孩子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我们学前教育力量和价值有所迷失;

二、考试教育体系的“催化剂”

由于部分家长的自尊心和攀比心在作怪,他们完全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过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能,盲目地认为超前学习和训练能够培养出神童,却忽略了神童毕竟是少之又少,过度的学习,会使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辍学,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疾病,如自卑感、自闭症等等。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依旧不变,幼儿通过知名小学的入学考试才能进入,大多考试题对于家长和教师都犯难。这种考试模式不得不让幼儿过早地进入书本知识的学习。虽然国家早早就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提出“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口号,但有些地方考试依然以书本知识为主,所以孩子们只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把握、熟知及应用这些知识。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坏境影响,使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失去童年的快乐,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从此走上艰辛的求知路,以备能在将来的应试教育中占得先机。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易导致孩子身体发育不良。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患近视眼等多种疾病。

三、家长“拔苗助长”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和无知性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被社会急功近利思想毒害,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入到“神童”的行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众不同,所以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就高,也就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他们要选择好的幼儿园。如何判断幼儿园的好与坏?家长把孩子是否能认识很多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及是否会说英语作为判断的标准。就是在这种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下,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源,不得不顺从家长们的要求和期望,把幼儿的课堂教学模拟成小学课堂,还有的幼儿园为了获得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名誉及能够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不惜牺牲孩子们童年的快乐,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到应试考试体系当中,其中科目有数学、语文和英语,并以此来考查和评价教师和学生。

四、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策略

1.完善立法与政策的规范功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并不是空穴来潮,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等三方面密切相关的。针对社会上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的不良学前教育观念,相关部门唯有通过法律法规等一些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当前我国教育部部长应经开始提倡“要防止小学化倾向”,各省政府也已陆续开始制定政策来预防学前教育小学化。例如,西安市颁布“六不准”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其中要求不准运用小学教材和教辅当成学前教材。陕西省相关部门已禁止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并通知要求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不得将参加竞赛活动的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更不允许小学招收不够接受义务教育年龄的幼儿。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额,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超额编班,坚决纠正大班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