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1篇

长治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上党盆地南缘,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人口32万。2003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沼气用户7100余户,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5300余个;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八座,300立方米大型沼气一座,200立方米大型沼气一座,总池容4500立方米,供气能力4500户;50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两个。

一、沼气项目规划

把沼气建设做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拟人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做好沼气长期发展规划,是确保沼气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保证沼气建设规划科学充分准确,才能统筹考虑本地区沼气建设,做到沼气建设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为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这篇文章做好,我们对全县各行政村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进行了调查摸底,农村户用沼气坚持项目村自愿申报的原则,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而大中型沼气建设我们采用对大中小型养殖场普查的方法,根据各养殖场的经济状况和建设沼气的愿望,通过分类筛选,结合长治县本地区实际拟定了沼气建设五年规划,完善了沼气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确定了从2010年~2015年的长远规划: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使全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53万户,新建设500立方米大型沼气8座,全县大型沼气供气能力达到8000户,用户达到5000户,新建设联户沼气工程50处,新增联户沼气用户1500户,到2015年底全县累计使用沼气用户达到21000户,长远规划是确保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2004年到2010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134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4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入300余万元。仅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预算600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80万元,大型沼气建设与配套500万元。沼气建设与投入按照沼气建设的长远规划成为一个稳定的机制,有序足额的资金投入有效地保障了沼气建设的高质量和效益。

二、把好项目申报和审批关

在过去的沼气建设中由于过多的重视沼气建设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建设数量每年高速增长,而使用率很低,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看似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实则是农村沼气项目申报之初的问题。在2007年前,农村沼气项目的申报,是以项目村为实施单位,以规模村集中连片发展为主要措施,每个项目村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而到了我们县一级,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能改变项目实施地点,只好在项目实施村,下大力气,采取各种措施,在项目村整村推进,项目是完成了,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治县沼气建设资金充足(从2005年,长治县每新建设一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县级补助500元,2007年增加到800元,加上国家省市的补贴,农户基本不花钱),许多犹豫不决的农户,或者根本就不想建池的农户和想建池的农户都建上了沼气池。其实某些沼气池的建设是违背农民意愿的,一方面,一些农户的经济条件较好,不缺沼气省下这些钱,不需要建沼气池;一些农户没有原料不具备使用沼气的条件。其实这些是在项目申报之初可避免的,一是沼气建设一定要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宜,当地经济条件好和差都不适宜沼气的建设与推广;二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三是要有养殖条件。这就要求在项目申报之初,县级农村能源部门要广泛科学调研,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项目申报的数量上不可盲目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实效。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在项目申报程序上,在项目实施的地点上给县级农村能源部门更多的自,把项目实施单位放在县一级,县级农村可再生能源部门可根据各县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三、加强沼气的建设质量管理和建后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技工管理,实现专业化施工。

要做到专业化施工对参加沼气建设的技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在全县农村沼气建设中实行沼气生产工持证上岗制度。参加全县沼气建设的技工每年要参加由县环保站组织的技术培训并通过县环保站的考核,方可参加全县沼气建设。为调动技工的积极性,县农村可再生能源办对每年在全县沼气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技工要进行表彰。优先录用那些常年在沼气建设一线,建池质量好、数量多、群众口碑好的生产技工;对于年服务率和正常使用率不达30%的技工,县环保站将登记录档并逐级报省市农村能源办。

2、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要求沼气生产工在沼气建设和生产中做到科学规划、标准施工、规范管理、安全运行、尊重科学。对已持证技工开展谁建设、谁管理、谁服务的长期服务。

3、完善技工技术培训机制。

我们把技术培训作为一项不断提高技工职业道德、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长期工作。每年我们至少开两次会,一次年初的项目推进会,一次是年终的总结会,每次会议我们的技工都全部参加,会后都要对技工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一方面把沼气建设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工,帮助他们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把在沼气建设中的一些新动向及时传达给每个技工,同时,鼓励持证技工申领高级技工证。2010年全县由初级升高级的技工已经拿证的有6名,准备参加下一届技工初级升高级的有20余名。

4、对技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实行计件工资。

在建池工资的发放上我们制定了工资发放标准,通报到每个技工,并积极征求每个建池技工的意见,最后确定后与每个建池技工签订协议书,把沼气建设的每个环节量化。在建设过程中,哪个环节没有达到标准,扣那块工资,累计有两处以上没有达到标准,在全部达到标准后方能领取工资。

项目资金的下拨、验收、技工工资的发放等,必须有县、乡、村及农户的签字。制作了统一的表样,规范了项目的每个环节。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2篇

一、目标任务

1.完成6个省批建设点整治建设任务(见附件1),并达到省市考评验收要求,其中省建设点5个,市县自建点1个。

2.抓好福村村和谐秀美乡村示范中心村、下坑村竹林和谐秀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点建设。

二、工作重点

1.基础村点:(1)抓好“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着力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环境”六大关键工作,确保区域内农户100%覆盖,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主推具有客家风格坡屋顶或马头墙的新房型,确保新建房屋100%采用新房型。(3)积极推广集沼气池、化粪池、有机垃圾发酵池于一体的“三池合一”型沼气池,实现改厕、改能与垃圾处理同步推进。(4)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广普及使用太阳能。(5)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抓好村庄出入道路绿化、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6)全面建立“1+3+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7)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确保省批建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以上。(8)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1/4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9)有条件的村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建设。

2.村落连片点:(1)对连片村点进行全域性、一体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全面完成“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建设任务。(2)整合资源,充分发掘当地自然景点、古迹保护、特色农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民俗等元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家乐。(3)逐步完善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4)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社区”等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探索创建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5)完善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

3.村镇联动点:(1)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村镇联动点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计划。(2)按照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要求,全面加快圩镇整治建设。(3)按照省批建设点要求,把圩镇周边村庄作为城中村、郊区村进行整治打造,一并纳入村镇联动点范围,重点解决水、电、路、厕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圩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4)把圩镇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集镇和周边村庄综合配套、联动建设、同步推进。

(二)市县自建点。(1)围绕“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重点抓好“路、水、厕、房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新建房屋100%采用新房型。(3)鼓励推广“三池合一”沼气池。(4)大力推进村庄关键区域绿化。(5)全面建立“1+3+5”农村垃圾运行机制,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6)大力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以上。(7)组建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农民合作社,有1/4以上的农户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社。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规划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完善“三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建设图、管线图、说明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凡涉及到建设用地行为的建设点(含拆旧建新和新址扩建)必须分户书面申请、以点为单位集中向国土、城乡规划部门申报,在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根据村庄产业基础,编制村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每户致富增收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乡村联动、村落联片整治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突破村组区域界限,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农村社区。

(二)加快建设进度。各村要切实履行好新农村建设责任主体职责,加快建设进度。根据省批复村点类型要求,结合《县2013年度新农村建设点操作流程》(具体见附2),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涉及重大公共项目建设的,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经县、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具体实施责任到人、工期倒排,加紧、加快新村点建设进度,确保在11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建设点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3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和推进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有偿流转,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保障状况,分类指导,采取适宜的流转方式,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构筑土地流转保障措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积极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推行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或者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对长期流转条件不成熟的,鼓励季节性流转。

(二)培育壮大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开展规模经营。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土地流转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统一服务或某个作业环节的服务,实现规模经营。

三、加大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区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以奖代补,具体如下:

1、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予适当的奖补。从2009年起对当年新增集中连片土地面积100亩以上(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亩以上),并统一经营、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并将合同报乡村两级备案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并经公示后,一次性给予村集体和流出户每亩各50元的资金奖补。

2、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从2009年起对新建入股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集中经营面积80%以上,达到规范化管理,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补。

3、支持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对建立的乡镇(街道)土地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新增土地流转总面积1000亩(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且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

(二)实行信贷支持和用地政策倾斜。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的比例占用土地。其用地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经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报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视作农业生产需要的临时用地。

(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政府补助(救助)标准。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浙政发[20*]36号),积极开展建立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助,有一定社会统筹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管理,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土地流转必须按照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进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要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格式按照(黄农[20*]45号)文件操作。流转合同应报送发包方和所在乡镇、街道备案。乡镇、街道应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情况的登记、流转资料的收集、汇总、归档和管理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区实行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管理。

(二)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乡镇、街道要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出现的事件。

五、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业、财政、国土资源、劳动保障、金融、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以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实效。

(二)规范程序,有效推进。开展土地流转项目的上报工作,各村每年5月底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本村年内实施的项目上报至所在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区农业局审批(西部六乡一镇报区西部扶贫委审批)。项目经组织实施后,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验收,西部六乡一镇由区西部扶贫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兑现奖补资金。其他乡镇、街道由区农业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对符合奖补条件的单位,由区财政划拨奖补资金。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的奖补验收,要以村为单位,在10月底前向所在乡镇、街道上报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申报表、土地流转清册、流转合同、委托书等相关资料,经乡镇、街道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将申报资料上报至区农业局(西部六乡一镇要同时报送一份至区西部扶贫委)。各乡镇、街道对所属村申报的资料要严格审核把关,及时到村实地指导、检查与核对,防止虚报、联户申报、编造虚假资料等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虚报面积、虚报大户和截流、冒领补助资金等情况,取消补助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4篇

一、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直补、国家良种补贴、省种粮大户补贴、省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政策。落实“农机作业券”制度,鼓励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对实行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给予补助。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3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优质粮油试验示范补贴。县政府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小型收割机械等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安排救灾种子储备专项经费10万元,完善粮食作物救灾种子储备制度。

(二)着力提升茶、菌主导产业。继续落实茶叶基地发展补助政策,乡镇统一规划并经主管部门认定、坡度25度以下山地、山坞田连片发展5亩以上的,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按实际验收面积一次性补助200元/亩;老茶园改种换植,通过项目验收的,一次性补助300元/亩。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经验收合格,达到省标准的,每座奖励3万元;被确认为骨干示范茶厂的,每座奖励5万元。推进食用菌县内生产小区建设,新建20万袋以上生产示范区,厂房达到3000㎡以上的,一次性补助6万元。

(三)积极培育竹产业基地。毛竹速生丰产林造林连片50亩以上,一次性补助300元/亩;“杉改竹”、毛竹一般造林一次性补助150元/亩;毛竹低产林改造、抚育、扩鞭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推进毛竹示范园区建设,经主管部门立项并实施的新建和修扩建竹林道,按项目管理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修建蓄水池等竹林抗旱设施,发展节水灌溉的,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加大油茶低产改造力度。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产改造、抚育,经验收达到标准的,一次性补助80元/亩。

(五)积极发展清水鱼生产。新开挖坑塘建造永久设施并进行标准化养殖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2元/㎡。属一般性设施的,从鼓励发展角度出发,给予一次性补助8元/㎡。建设一批高标准清水鱼示范园区,分年度对示范园区堰坝、进排水渠道等配套设施予以适当补助。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清水鱼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奖励。

(六)改造提升蔬菜等传统产业。在规划范围内新建标准钢架大棚(面积在180m2以上),配套安装微灌设施的,一次性补助10元/㎡(发展食用菌的参照执行);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在规划范围内连片30亩以上,修建标准蓄水池,安装微灌设施,以及县重点蔬菜基地新添置电子(太阳能)杀虫灯,按实际投入一次性补助30%。优先安排实施蔬菜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蔬菜基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奖励标准提高到30-35%。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蚕桑的基地,一次性补助100元/亩。小水果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补助200元/亩。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带动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仓储、精深加工、配送设施建设和技改扩建等贷款贴息。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缴纳的增值税,以近3年最高额为基数,增加的县可留用部分全额补助;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省20%部分),以最高额为准,增加部分前5年由县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5年减半贴补。对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无偿、投资参股等方式予以扶持。

(八)提高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联结农民50户以上,或带动基地发展200亩以上,包售本合作社社员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需搭建临时建筑的,可按程序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并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享受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税收、展销摊位补助、交通运输“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国家级和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和省市科技扶贫项目。

(九)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对本县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的,在现行工业品出口奖励的基础上,每美元奖励人民币0.01元。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境外贸易促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企业参加政府组织的境内各类贸易展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的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

(十)推进木竹精深加工。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木竹加工企业,经林业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到林区收购木竹。县外调入原料,用于铅笔、家俱、木(根)雕产品等精深加工的,在办理出运手续时,免征一切费用。以毛竹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向所在乡镇申报年度用竹计划,采伐计划不受乡镇年度计划的限制。

(十一)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奖励2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奖励1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省森林食品基地的,奖励5000元。对新获得市著名商标、市名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认定的,按《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县委[2008]32号)规定予以奖励。对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班子奖励3万元。品牌、农产品认证复评,以前没有享受过县政府奖励政策,有效期满通过复评的,视同新评,给予相应的奖励。同一系列产品(基地)同时符合多项奖励条件的,按就高原则,选择确定其中一项执行。企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制定并通过审核、实施的农业系列标准,国家级标准每只奖励2万元,省级地方标准每只奖励1万元。对在境外注册商标且该产品有出口实绩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经营班子1万元人民币。

三、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十二)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4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水土保持、河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对县里确定的重点和一般性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自主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十三)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整治村、整治提升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资金配套。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列入国债项目并经验收合格的沼气池,县财政给予每只1200元的补助;未列入国债项目,池容8—10m3的,县财政给予每只不少于800元的一次性补助。省级绿化示范村每个村以奖代补村庄绿化经费1万元。县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创建工作。

(十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县财政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农民信箱联络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优化“三农直通车”栏目,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强化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十五)推进森林景观带建设。认真落实好重点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助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配套。生态公益林造林、补植补助100元/亩,其中第一年60元,后两年20元/亩·年;退耕还林补助200元/亩,其中第一年160元/亩,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速生丰产用材林补助140元/亩,其中第一年100元,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一般用材林和杉木萌芽更新一次性补助30元/亩;生物防火林带,一次性补助300元/亩。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通道彩化和村庄风景林建设,经林业主管部门立项,以经济树种景观林为主,适当配套茶园景观林和观赏树种景观林的,所需苗木由林业局安排。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趋势,完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加大省级农技推广项目实施力度。鼓励农技人员通过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开展农业推广,农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身份、待遇3年内视同在岗人员。

(十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把外出务工人员“回炉提升”、本地企业用工、农村困难群众和新型农民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额度在3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

(十八)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与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与可能,有所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所需的疫苗、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农户(经济主体)损失补助和实验室检测费用等均在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中列支。

(十九)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资储备和市场管理。建成“衢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覆盖面,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加强公共植保体系建设,对接受统防统治等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予以补助。

(二十)扩大金融对农村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加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评定,用足授信额度,扩大小额农贷。落实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基准利率;对从事棉、油、茶叶、食用菌、蚕桑、畜禽、蔬菜等生产经营大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30%;专业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20%。大力推进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缓解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促进扶贫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有效结合。

(二十一)扶持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县外新设立龙顶茶、食用菌、清水鱼等农产品专卖店、进超市,年销售农产品在50万元以上的,每家一次性奖励2万元。经县茶叶协会授牌定点销售龙顶茶的企业,在门面改造时统一宣传标识的,给予每家3000元补助。加快推进木材、农产品特色市场规划建设。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五、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二十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因村制宜,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落实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县财政统筹安排300万元资金,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茶菌、竹木、油茶、清水鱼、蔬菜瓜果、小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来料加工和家庭工业发展,对有突出贡献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予以奖励。

(二十三)加快形成全社会帮扶合力。按照“结对帮扶落实到乡(镇)、扶贫重点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的要求,继续落实“县领导联系到乡镇、部门联系到村、干部联系到户”的工作机制,深化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落实机关单位、县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低收入村制度,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与贫困村、低收入户结对,动员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援助。对帮扶低收入村(户)工作突出的部门、单位、企业和个人,要予以表彰。

(二十四)推进下山搬迁。紧紧抓住省里加大扶持的机遇,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地质灾害重点村整体搬迁为重点,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下山搬迁。加快东城脱贫小区建设,鼓励公寓式安置。进一步加大退宅还耕和宅基地整理工作力度,新增耕地复垦经费补助2万元/亩。复垦为耕地所增加的指标,优先满足集体经济项目、村庄整治、下山搬迁小区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六、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十五)加大返乡创业人员扶持力度。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高效生态特色主导产业的,其贷款额度在5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从事二三产业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参照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予以奖励。

七、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六)整合支农政策。坚持“突出重点、优势互补、稳步推进”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村重点项目建设,以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林业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平台,加大项目、资源、政策整合力度,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整合资金的绩效评估,对整合支农资金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给予表扬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奖励。

(二十七)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严格遵守“三个不得”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并依法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从年起,县财政对当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指水田)在50亩以上的,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

(二十八)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真落实农村住房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制度。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能繁母猪、水稻、油菜、大棚蔬菜、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生猪、鸡、淡水鱼、食用菌等农产品,按省定要求给予保费补助。

(二十九)完善项目申报制度。财政性补助资金采取项目申报制度。各乡镇、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的财政资金补项目应当在年初提前申报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管理要求予以安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八、附则

(三十)已享受《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本《政策》。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5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对今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出意见。

1.正确评价五年来新农村专项资金投入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五年时间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达到10.77亿元,乡镇投入达到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到目前,全省有近1/3的市(州)、1/2的县(市、区)、3/4的乡镇都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补贴是省级专项投入的重点。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建设农村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建设农村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支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13个。省级专项资金投入促进形成了新的农村投入机制,构建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实现了市带县、城帮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全省共同努力下,有6类项目建设呈现了快速推进的大好局面:第一类是在产业发展上,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205个,工业集中区72个,各类专业合作社978个,实现产业立村230个,市场活村75个,人才强村36个,旅游兴村58个,城镇带村63个,第二类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全省1000个示范村,累计修水泥路11132公里,柏油路47公里,巷道铺砖466公里,修边沟1251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和户户通达到70%以上,第三类是在农村房屋改造上,新建砖瓦房16.4万户,改造旧砖瓦房15.4万户,新建和改造面积244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到80平方米,重点推广了新式农居和暖房子,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第四类是在农村环境整治上,改围墙8.3万延长米,修铁大门21.6万个,建公共厕所14443个,建室内水冲厕所32151个,建户外卫生厕所33.9万个,建垃圾站18180个,建垃圾填埋点15117个,栽树15098万株,安装路灯50547盏,第五类是在办公健身活动场所上,新建和改造村部2240个、卫生所2342个、农民夜校1213个,建乡村文化站599个、村图书室2150个,建文体健身广场1093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600套,第六类是在便民服务上,新建农村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通过新农村建设,全省打造了一大批产业发达、环境整洁、院落整齐、设施完备、美化绿化的魅力村庄。

四是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规划、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5500万元,其中投入省级专项资金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五是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五年来,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两年已完成培训任务4000名。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之,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和各级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成为凝聚各级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原动力和活化剂。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规范,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扭住关键,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二是尊重民愿,切实发挥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还权于民,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农民自主决策,不包办代替,不行政命令,不搞暗箱操作,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这是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的有效办法和重要保障。三是激励约束,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充分体现专项资金的补、引领性和带动性,对于项目捆绑多、自主投入大、干的效果好的,坚持多补助、多奖励,调动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强、起点高的项目,比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这类项目等,给于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对于那些无所作为、工作推进慢、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适当削减支持规模。四是立制规范,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注重项目审批程序,坚持村申报,乡镇、县、市和省逐级审核审定的办法;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公示制、建设合同制、工程招标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严格履行各种手续;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检查,每年春秋各集中检查一次,既检查项目,又检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五是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有序、上下工作拧成一股绳。多年来,与省财政、省发改部门工作协调顺畅,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及时审批下拨;加强了与市(州)、县(市、区)和村镇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可行性,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地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可以说,这些工作经验是上下共同努力、共同实践的结果,要倍加珍惜,积极运用,以利工作,切实把今后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做的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

2.全力做好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2011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第二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补助。前段时间,经过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确定,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吉林省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以吉农综字[2011]56号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比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按照计划,在2月底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下发工作,3月15日前完成项目申报,3月31日前完成项目考核,4月15日前完成项目调整,4月30日前审定项目上报省专项资金委员会,争取5月份第一次例会审核通过,6月底前将资金拨付到市、县。从整个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上看,可以说是步步紧逼、环环紧扣,时效性很强,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二是任务重。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和审核审定工作,无论是从示范村数量来说,还是从工作环节来讲,都存在着点多面广、程序多项目多、数据量大工作量大、检查任务重和复核任务重的特点,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细上加细,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四是关注程度高。尽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新农村办公室以及各个示范村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关注能批多少资金,还关注今年干什么项目,我们一定要引导好,把好事办好,切实让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满意高兴。

根据2011年面临的新形势,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文件精神要求,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补助原则和支持重点项目。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补助原则主要有5条: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示范村大小、建设成效和原有条件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重点支持,主要是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相对集中,申报项目要具备一定规模,避免出现项目投资过小、数量过多。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尊重民意,按照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奖优罚懒,对于地方投入大、乡村集体和农民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倾斜。相反,则适当削减支持规模。

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确定的,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

(二)申报程序及时间要求。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3月15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2011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2011年同2010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起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就要立即着手组织抓好本地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部分县(市、区)示范村数量较多,市县两级要加快项目审核进度,在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出现贻误时间,影响省里项目批复,责任自负。

(三)项目核查。为确保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省里要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检查。3月15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全省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实地考核,对所有示范村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查阅账目,对2011年申报项目进行逐村现场对接,根据实地与可能确定建设项目,同时对部分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和检查。要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发现哪个地方出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在申请补助额度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申请额度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每个村申报资金规模在20万元左右,工作开展好的村可以多报一些。另一个是注意项目捆绑。省专项资金委员会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硬性要求。各县(市、区)要继续按照2010年的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是将各个示范村申报的道路建设项目捆绑为一个以县(市)为单位的项目,一般一类项目申报示范村个数要在3个村以上,申报补助资金超过5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就协调各村进行项目调整。

(五)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科学建设指导规划。去年,在省里的要求和督促下,各地、各示范村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些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本级拿出很大一块资金,推进省级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已有近70%示范村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完成。2011年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完成,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在项目核查中,是否是按照规划进行申报将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经过省里积极协调,农户的院墙、大门建设和安装太阳能路灯纳入了2011年省里支持项目,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市县两级也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建立起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2011年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铺开的有利时机,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几年来,省里一直督促市、县两级要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践看,凡是设立的,工作就主动,工作成果就大,就能形成多渠道投入、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次会议后,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还要继续积极争取,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要求,也是强化单位职能、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方面。四是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意愿。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示7天。五是做好大型秸秆气化站项目申报。2011年继续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站建设项目,总体考虑数量控制在15个以内,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要求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所在的县(市、区)财政投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在项目检查中,凡是申报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省里将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和县级财政匹配资金情况也要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不得申报秸秆气化站项目。

3.切实抓好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从全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看,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经得起检查和审查。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不准暗箱操作。四是建档立卷。对于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存在问题的整改。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也存在着有的地方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对于过去擅自串项的要妥善处理,抓紧解决。对于去年和今后批复的项目,无论是因灾还是其他原因,省里要求一律不准串项。各地要坚决杜绝这类问题,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6篇

今年以来,在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尤其在发展粮食生产、建设高效农业基地和申报农业项目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被市局推荐表彰为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现将20__年工作和20__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__年工作亮点

1、农业生产夺取新丰收

全县粮食总产44.2万吨,其中水稻面积53.8万亩,亩产475公斤,总产25.5万吨;小麦45万亩,亩产391公斤,总产17.6万吨。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其中小麦连续三年面积、单产、总产三连增,水稻生产在遭受洪涝、台风和褐飞虱暴发为害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收成,单产与去年基本持平。

2、高效农业取得新进展

20__年,全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进展较快,尤其是建成了黎城、戴楼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是我县设施农业发展上了新台阶。至目前,全县高效农业面积7.82万亩。其中杂交稻制种2万亩,各类蔬菜面积3.4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万亩),当年新建标准化蔬菜大棚276架,面积500亩,湖桑1.23万亩,其他间套种面积1.19万亩。

3、农民培训取得新成效

全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1万人,阳光工程培训607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致福工程培训400人,超额完成全年培训任务,今年农民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培训方式,深入农村按照农民需要和生产需要,深入企业,按照企业用工需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而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发挥作用。

4、项目申报实现新突破

全年申报项目14个,申报取得资金900多万元,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野菱保护和农民培训以及稻麦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等。

5、农产品质量建设再上新水平

20__年,我县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安全法》的贯彻实施,以“三品”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狠抓农产品质量建设。全年新报、续报绿色食品品牌各1个,续报无公害品牌4个,建成了20万亩弱筋小麦和5万亩无公害荷藕两个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检测各类蔬菜样品5500个,出版《农产品检测周报》48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3次。

6、农村能源建设有了新起色

完成沼气“一池三改”建设任务20__只,新建城市生活污水净化池21座。

7、农业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20__年,执法人员共出击1257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含个体)420个次。共立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违规案件39件,涉案农资商品数量24.7万公斤,涉案农资商品金额250.69万元,为农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挽回各类经济损失251.87万元。其中:农作物种子案件9件,涉案商品数量24.35万公斤,涉案商品金额244.49万元,农药案件30件,涉案商品数量0.35万公斤,涉案商品金额6.2万元。案值在5万元以上的大案1件。接受举报、投诉案件11件,均已办结。结案46件(含旧存案件9件),罚没款8.34万元,全部及时上缴国库。对违法违规行为,处以警告9件、责令改正4件、责令停止经营21件。全县28个农资市场在春秋两季全面整顿2次。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抢抓>,!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县境植农业亮点、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__年,我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使资金、人才、新品种、新技术向农业高新区集聚,重点建成了特色明显的四大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戴楼、黎城二个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区。规模达到500亩,新建标准化钢架大棚276个,其中黎城镇200亩120个大棚,戴楼镇300亩,156个大棚。二是戴楼镇麦(油)——瓜——稻立体间套种(中小棚覆盖栽培)示范区,规模达到8000亩,亩收益3500 元以上。三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区。目前规模510亩,其中小麦480亩,展示品种20个,展示高新栽培技术8项(含超高产栽培300亩);油菜30亩,展示品种4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县稻、麦、油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储备库。四是高效杂交稻种生产示范园区。我县积极探索与省内外种子企业的合作,以省属场圃为基地、辐射周边镇,建成了20__0亩稳固的杂交稻制种示范园,现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杂交稻制种生产基地。

2、紧扣生产实际,灵活多样开展培训活动

全县今年承担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致福工程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多项重大培训项目。一年来,我们广泛整合培训资源,着眼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提高,坚持把办学中心下沉到田头、企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一是田头培训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在病虫防治、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和测土肥方施肥等关系全县农业生产大局的关键技术方面,通过与农民面对面开展培训,成效显著。一年来共举办村头、庄头、田头培训524场,受训农民21020人次,村平培训3次。二是培训促进了农民创业。前锋镇白马湖村李广彩通过培训学习,发展芡实种植,带动全村实现了规模经营,芡实种植面积由去年400亩扩大到2100亩;吕良镇军舍村农民通过培训学习,荷藕生产由过去一家一户单打发展为联合多打,全村成立了荷藕产加销合作社,年产销荷藕8100吨;养蟹大户刘勇奇通过培训,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而且注册了“白马湖大闸蟹”的商标,同时和旅游公司联营,创立了生产、经营、旅游农业和旅游农产品的新品牌。三是培训促进了

劳动力转移。把培训转移劳动力目的由注重外输调整为扩大内需,同时开展校企联合办班是我们转移劳动力培训取得的新成效,也为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今年,我们适应我县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企业联合举办了电子技术应用、电脑应用、机械应用等培训班,直接向县工业园区转移输送劳动力550人,占阳光工程培训总数的90%以上,实现了培训服务方向的重要转折。

3、坚持重点突破,强势推进项目申报工作

坚持向上向外发展战略,把项目申报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是我局年初制定的重要工作目标。一是组织精干力量,精心编排一批对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对口申报,跟踪服务,保证了项目申报的精准度。二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项目实施按序时进度进行。今年申报取得的14个大小项目,除跨年度项目以外,全部按照项目要求实施并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在项目实施上,我们坚持重点重抓,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主体明确,实施方案完整,宣传攻势强烈,试验示范引路,管理制度严格,档案台帐完整,从而保证了全县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县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以土肥站为主体,同时汇集全系统高中级农技人员组成专家组,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立体宣传,做到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像、报刊有文、墙头有标、街头有语,宣传车开进村组,技术资料发到农户,科技人员指导到田。至目前,水稻“3414”试验已经完成,小麦试验已经落实,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方取得了明显效果,实产表明:示范片、示范方分别比大面积生产水平提高10%以上。

4、突出严管重罚,整顿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农资市场经营网点多,经营分散,加之我县又是杂交稻种生产大县,种子生产质量监管任务重、难度大,为了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全县农资安全、可靠,我们在农资市场安全监管上,坚持严管重罚,逐步建立起农资市场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较好地规范了全县农资经营行为,实现了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目标。一是加大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攻势,提高广大农资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全年举办广播讲座2期,电视讲座3期,农资经营户培训班4期,设立集镇咨询服务台4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8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2万份。二是加大春秋两季的打假护农攻势,提高农资市场的净化度。配合省市开展的打假护农保春耕、保秋播活动,我局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分别集中开展了3、4、5和8、9、10六个月的打假护农活动,切实整顿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提高了全县农资市场的安全水平。三是加大五种高毒农药的禁用力度,提高了农业产品的安全性。在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禁用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3月、8月和9月举办了三期培训班,与农资经营户签订不销售五种高毒农药承诺书,同时加大查处力度,查封高毒农药1630公斤,在认真组织查处的基础上,由县执法大队协同植保站积极试验寻求替代药种,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从而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

5、全程立体监控,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健康消费,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今年我局在农产品质量建设和食品安全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一是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局生产环境保护科、县农业执法大队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站三条主线抓质量的监控网络,建立了从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到产品检测认证的全程监控体系。二是营造舆论氛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贯彻实施为抓手,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县张贴标语200多张,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5期,设立咨询服务台4次,印发“告农民书”2万多份。三是建立健全产加销全程监控网络。对全县14个“三品”基地和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实施全方位监管,在生产标准上做到“七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测报、统一投入品、统一时间用肥(种、药)、统一收购、统一台帐档案。

6、加强平台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现代信息服务

强化信息载体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是我局多年来常抓不懈的工作。20__年,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优化网络平台建设。投入人力、财力对《金湖农业信息网》实施改版更新,提高了版面质量,使信息传输更快捷、信息浏览更方便。二是畅通“12316”服务热线。重点突出季节性内容更新和24小时畅通服务维护,无论是人机对话或者人人对接都能保证畅通。三是配合县荷花艺术节和首届三湖美食节,举办了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展示活动。期间制作展牌30块,展示农产品样品128个,分别在本县、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专题展览,农展工作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20__年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工作目标: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总产保持4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面积力争突破10万亩;着力发展设施化栽培,新发展大棚蔬菜1000亩,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新发展沼气用户1500户,力争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5000万—1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1个、到位资金3000万元、外资1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

重点工作:

1、重抓招商引资。除主要领导全身心投入招商引资外,全系统另抽调6人组成两个专业招商小分队,抽调人员与单位工作脱钩,常年驻点,专职招商,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2、强化项目申报和建设。在组织好在手跨年度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继续筛选、申报一批对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努力实现项目申报工作新的突破。

3、推进技术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一是深入开展以科技入户为重点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二是继续完善和配套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功能;三是推广以植保机防统治为重点的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四是加快农业品种、技术集成展示基地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品种、技术储备; 五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7篇

调查方面:2月份,开展了本县新型经营主体调查,了解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掌握最新动态,并报送上级业务部门。春耕期间,开展了春耕备耕情况调查,对农民种植意向,农业投入品市场供应和价格行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2月16日,根据市农委统一安排开展了土地抛荒情况调查,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本县土地抛荒分布、面积、成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参考。4月份,参加全县粮食经营主体调查,对本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生产情况调查、登记,填报相关报表,上报给市农委。5月份,组织了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双千田”模式调查。

建议方面:春播期间,开展了麦油冻害情况调查,提出了《__县2016年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方案》;“三夏”期间提出了 “三夏”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6月上旬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了全县3万亩小麦局部倒伏,约0.2万亩的穗发芽,给午收带来一定影响,农业局及时开展调查,提出抢收、抢种和防灾意见和建议。

利用电话、会议、培训、咨询等形式,加强惠农政策宣传,特别是农业补贴政策,财政农业资金项目等。会同财政局讨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新方案,5月24日,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专门会议,讨论补贴方案初稿,形成了初步方案并报送县政府,并安排了基础资料预填工作,目前等待省级具体方案出台即可操作。4月份,会同财政局、发改委审核发放了上一年度的棉花价格补贴,召开了专题会议,组织了乡镇逐级登记、汇总、核实、公示、上报,并首次通过网上平台进行审核,做好纸质档和电子档整理、汇总、审核、公示,由发改委、农委、财政统一会签确认,将最终数据交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县核实补贴面积2231.16亩,实际发放补贴298975元。

(一)新增粮项目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2014年项目开工新建,项目前期招标完成后,加快推进,对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四制”管理。组织召开项目管理会,现场矛盾化解会,质量评定会,项目推进会30多场,密切同当地政府、监理结构的沟通和合作,各项工程进展顺利。至5月底,计划内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土地平整和改良6236亩。新开排灌沟渠27.79km,疏浚排灌沟渠6.38km,蓄水塘清淤加固1座,电灌站7座,节水灌溉渠道19.81km。机耕路45.93km,渠系建筑物1097座。2015年项目完成选址、设计招标,实施方案编制、评审、修改等工作,完成控制价编制单位、审核单位招标。目前,正在抓紧项目田间施工图设计等后续工作。预计8月份开工。2016年项目规划面积2万亩,中央投资计划已下达,已完成了项目选址,目前正在设计招标中。

(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育秧工厂项目

自1月份即开始启动,印发了育秧工厂和水稻社会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验收方案,按省农委后续通知及时进行了标准更正,并宣称到位。为实施好项目,规范操作程序,年初对重点对象多形式宣传,召开了项目申报会议,在新型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班上广泛宣传,向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送了手机短信,宣传政策和标准,全县共有41一个农场或合作社报名。经网上公示、农委党组研究后建设。为压实责任,农委与建设对象签订了建设责任书,本着“先建后补,不合格不补”原则进行。加强了过程监督和验收,开展了督查5次,根据育秧特点,分别在5月上旬和5月下旬两次对育秧面积进行了验收,通过育秧面积来推算大田面积既科学又可操作。6月底将组织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验收。采取审验票据,现场测量等手段来界定建设任务是否完成。经逐步淘汰,现在尚有31个工厂参加下轮验收。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

加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后期工程管理力度,由于项目前期行动慢,少数乡镇对工作重视度不够,项目小、招标难等因素,一些建设单位始终进度缓慢,为此,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通报情况,农委主要领导也多次找项目单位沟通,要求加快进度,搞好收尾。3月中旬对已经完成的2014、2015年项目9个单位进行了验收,其中8个单位通过了验收,兑现了项目补助资金,1个不合格单位责令整改,对于没有完成的2个单位限定完成日期,截至目前,整改任务已经完成,未完成单位工程也已结束,正在整理资料申请验收。

午收前,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多点测产、专业评估、讨论,走访农民和专业大户等形式,进行午季形势分析,形成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报告一份,分季度种植业形势分析报告2份,提参考,被多部门引用。

确定专人负责农情信息数据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在农业部农情调度信息平台上及时上报各类生产数据,

统计农作物种植面积,上报生产进度、灾情情况,配合县统计局做好农作物产量预估。6月份根据县政府抢收、抢种紧急会议精神,启动了对全县双抢(抢收、抢栽)情况日报告制度,通过信息平台,向县五大班子主要和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通报进度,共发送抢收、抢种进度信息2300多条,有效地推动了“三夏”工作展。上半年,完成农业生产基点调查6期,省、市农情进度报表40多期,农业统计报表4期。(一)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贯彻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政策宣传,重点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审核和发放工作,组织乡镇按规范程序申报、核定、公示到户,审核把关填报数据并抽查核实,会同财政将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一卡通账户中

(二)加快农业项目实施。一是继续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高产攻关活动。抓好省级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并示范辐射周边;二是粮食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实施到位;三是新增粮项目。完成2014年项目,通过审计计算和县级验收,完成追加工程。2015年项目完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完成田间施工图设计,争取在8月份开工建设。2015年项目完成设计、控制价、审核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招标,计划在11月开工建设;四是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完成项目收尾,组织验收、审计结算、总结评估;五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育秧工厂项目,完成设备、设施验收,做好兑现资金资料整理和审计,绩效评估,兑现奖补资金。

农民合作社项目申报书范文第8篇

一、加大力度,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搬出原址办公后,新添置了7台电脑、一台传真打印机,配备了办公桌椅和沙发、茶几等,办公条件大为改善,办公效率明显提高。二是软环境建设。今年继续争取县委、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拿出200万元强力推进和实施,并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对乡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占目标任务的0.5%。今年月和月,新进了文秘、财会专业本专科学历的干部职工三人,单位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对单位内部重新分工和制定目标管理制度,进行责任分解,引进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深化了单位内部改革和制度建设,单位面貌大为改观;另外,通过与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督促了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

二、积极而为,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县农科教办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中心工作,注重实效,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稳步实施三大培训。一是职业技能(阳光工程)培训。认定了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农业机械化学校、驾校、县农广校()、县教研培训装备中心等五家单位为培训基地。各基地已培训学员2491人(含乡镇农校培训941人),完成全年培训1550人目标任务的160%。终审享受政府补助人数为1443人,发放政府补助金908480元。实用技术培训。已完成对22个示范村、18个扶贫村、10个合作社4223人次的培训,超额完成市下达示范、产业、扶贫村培训3200人次的目标任务。全县各乡镇开展实用技术自主技能培训19537人次(含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培训),全县全年合计培训24648人次(含创业培训888人),完成全年培训24000人次目标任务的102%。现场发放畜禽养殖、农民工维权、淡水养殖等培训资料近6000本;辣椒高产栽培、油茶种植技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等资料近2万份。全年实用技术培训配备资金达到47.5万元。农民创业培训。已在乌山镇、格塘乡、高塘岭镇等10个乡镇实施,培训888人,完成全年培训800人目标任务的111%。年,县农科教办被评为省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

三、真抓实干,农民教育培训措施稳健。

(一)制定培训方案,提供政策依据。

县农科教办顺应省市农民教育培训要求,对接省、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年初,“望城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已更名为“望城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县委办、县政府办文件形式下发到了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保证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延续性。制定了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和农民教育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争取了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氛围。

一是分发文件通知。通过年初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县农科教办将工作方案和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分发到了农民教育培训成员单位、乡镇农办、省市级示范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以及示范村、产业村、合作社等受训单位,以此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覆盖面和知晓度。另外,办内干部职工人手一份,利用下乡村、进合作社培训的契机,进行培训政策的宣传和阐释。二是加大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强了与市、县电台的联手,及时宣传报道我县农科教结合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动态。全年对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已报道六次。三是撰写《农科教结合工作简报》。通过撰写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工作简报,及时准确宣传报道了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动态,重点宣传推介了成功经验。全年共向上级领导和乡镇报送简报12期,计500份。

(三)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继续与县新农村办、县委远教办、旅游局、妇联及农口相关培训单位共12家联合行文,组织专家讲师团有条不紊下乡村、合作社对全县广大种、养、加大户开展集中技术培训;与县阳光办联合,选取和组织了70名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到省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创业设计、实践操作等内容的免费学习和培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县农科教办继续加大了与县农业局的合作力度,从年开始已全面接管阳光工程,全年农民教育(阳光工程)专项培训资金配备达到101.92万元。三是农民创业培训,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就业服务局进行了培训资源整合。

(四)强化审批补助,工作求真务实。

1.职业技能(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基地要求经过严格的审批、公示程序后才予以确认,认定的培训专业要求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继续建立了跟班联校制度,明确联系人及其责任,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注重团结合作。受训学员经培训基地初审、县农民教育培训办联系人复审、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核合格后,学员补助实行阳光操作,由县财政将600元、1360元、300元不等的三类培训补助费直接拨付到学员家庭“一卡通”户主账户。

2.实用技术培训。年初,县农科教办以传真培训摸底通知和电话告知乡镇农业主管领导和农办主任的方式,切实了解和掌握了农民的培训需求。同时,要求农口各局及旅游局、妇联上报全年培训计划,统筹安排,纳入全县实用技术培训范畴。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日程安排,明确了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授课专家、受训单位联系人,并建立起了学员签到、专家签字、受训村、协会负责人签字盖章较为完备的培训档案资料。

3.农民创业培训。一是由各乡镇负责抓好创业培训学员的组织工作,由县农民教育培训办、农科教办督促、指导实施;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放培训资料,组织创业培训老师授课。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时间确保了分别不少于5个工作日和15个工作日,并要求提供培训的详细档案资料。二是学员培训合格,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颁发创业意识SIYB证。县农科教办明确创业意识培训受训合格学员中有30%以上的学员有新办工商营业执照,创业技能培训的合格学员中有80%以上的学员就业,方按培训学员500元/人的标准拨付工作经费给培训单位;三是对新办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的学员可提供2年5-8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四是对创业者遇到的任何问题,将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答疑解惑,为创业者及时快捷提供创办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等服务。

四、高标准建设市级示范性乡镇农科教中心。

两个农科教中心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农科教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能,增添了硬件设施,强化了服务功能。丁字镇农科教中心争取镇财政10万元,对办公楼进行翻新,并添置了课桌凳椅,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今后,镇财政将每年拨付2万元作为办公经费,乡镇农科教结合阵地更为稳固。镇农科教中心争取了镇政府支持4万元,增添了32台电脑和课桌、投影仪和电视机一套,课桌椅100套,培训服务功能大为增强。镇村和社区、镇村和村级教学点也充分发挥了培训服务的功能。年,丁字镇职业技能培训265人,农民创业培训60人,实用技术培训1960人次;镇职业技能培训312人,农民创业培训120人,实用技术培训1650人次。在年度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中,丁字镇和镇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五、继续打造农民教育培训特色服务。

一是做好“科教阳光”创业富民平台的信息服务。近200户移动手机种养农户被扩充纳入到平台之中。全年,“科教阳光”创业富民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向全县六类种养农户对应群发短信近11万条。

二是做好农科教110电话咨询服务。全县第三批农科教110挂牌对象600余户已落实到位,农科教110作为我县为民服务的绿色通道,今年新聘请了牲猪养殖中青年专家左剑波,农科教110专家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作用更加凸显。全年六类专家每人每天平均接听电话5个以上,种养产业户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三是做好创业富民科技小分队下乡指导服务。扩建了科技小分队队伍,省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牲猪养殖专家左剑波和本县镇园村的田秀才—蔬菜种植大户朱松林被吸纳充实到队伍。全年创业富民科技小分队专家已12次深入示范村,为252户产业农户和农科教“110”挂牌户进行上门现场指导咨询服务。

四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网站和QQ群网络服务。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网站,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动态;通过QQ群,各乡镇农业主管、农办主任以及农科教中心主任(农校校长)或工作人员及时收录了县农科教办有关通知、公告和文件精神,真正搭建起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信息交流的平台。

六、加强项目建设和指导,稳步实施项目。

一是搞好项目申报和立项。根据市办要求,3月底—4月初,县农科教办通过调研摸底,在全县乡镇中组织选取了7个项目上报,其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项目4个,农科教中心建设项目2个,农民培训项目1个。二是加强项目实施和管理。召开了三次项目管理负责人会,具体指导项目立项、申报、初验。由于项目实施单位是有农校的乡镇农科教中心,项目单位负责人是乡镇农科教中心主任(农校校长),项目实施基础好,各项目单位都是按申报书稳步推进和实施项目。11月初,我县实施的市农科教结合项目顺利接受了市办、财政、科技、教育的检查。三是项目实施预期效果良好。7个项目共投资144.924万元,其中申请支持资金77万元,自筹资金77.924万元。丁字和农科教中心定位于市级农科教中心进行建设,我县农科教结合阵地更加稳固,农科教中心(农校)进一步彰显了培训和服务农民的功能。生态绿壳蛋鸡养殖示范推广项目带动了周边11户农户发展养殖生态绿壳蛋鸡295只;乌山“农大哥”水稻测土配方生物肥示范推广项目改善了米质,提升了市场品味,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桥驿小龙虾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对小龙虾自繁自养,每亩纯利可达3200-4000不等,格塘野生甲鱼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四是严格项目资金拨付。市农科教结合项目资金到位后,我办将严格按要求及时拨付到各项目单位,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七、搞好调查摸底,开展课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