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1篇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程设计 新课标 对策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三维”教学思想的提出,为目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定下一个基本的思路。经过10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需要高中地理老师继续研究。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构建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办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概念的分析,我们看出其基本内涵强调的是:(1)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酱油“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同时强调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而仅仅是老师喜欢的学生;(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教师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整体来考虑地理教学的设计,防止设计的遗漏;(3)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的优化;(4)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教学的整体思路定了,但在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预设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二、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注意点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大家已经相当熟悉,本文就不在多做论述,下面就本问认为重要的几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基本采用“三维”模式。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老师之间教学目标设计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量二个方面。

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谓教学目标内容量,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有这种看法,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预设的作用。预设的目的首先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目标的生产服务的;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以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

(三) 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情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

(五) 加强老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老师的职业道德,三是老师的教学风格,四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平时教学过程,地理老师就主动加强自己在这几方面上的培养。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对其教学设计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芒.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彩凤.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创建教学设计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109-110.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字:物理模型;单摆;理想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68-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物理模型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清晰而恰当的物理模型,对学生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理模型是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和模拟。其构成要素为思维方法、理论内涵、表征方式。因此物理教学设计遇到物理模型时,应该搞清楚该物理模型的三要素,才能做好教学设计。本文以单摆模型为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结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以显性方式传授了物理学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

1、单摆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单摆作为简谐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与单摆有关的教学目标有两条:

(1)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该目标提出的是过程要求——“实验探究”。

(2)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该目标提出的知识要求是“知道”的水平,技能要求是“会”的水平。

3、教学设计思路

单摆是用一根质量和伸长量可以忽略的细线系着一个质点的理想模型。

从构成物理模型的i要素来看,单摆这个模型的思维方法为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

物理模型的理论内涵包括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单摆的运动规律是:在小角度下,单摆运动可以近似看为简谐运动。

由于单一的物理模型表征方式只能反映物理模型的一个侧面,不能表达物理模型的所有内容。因此,文字、数学表达式、图形被称为是三种典型的物理模型表征方式。单摆这个物理模型的表征方式为示意图:运动表征方式为受力图和数学表达式。

基于单摆的上述特点,在单摆教学的引入阶段,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列举摆动的例子,引出研究对象;在建立模型时,通过让学生自制一些单摆,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单摆这个模型与客观原型之间的关系:在模型深化阶段,让学生学会用受力分析的方式表征单摆的运动,用实验的方式探究单摆周期的影响因素:在模型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单摆这个模型的三要素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提高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简谐运动及其特征:通过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建模能力以及受力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小角近似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因此,学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5、教学目标

根据单摆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单摆。

②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③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建立单摆这个模型的过程中,学习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

②在推导回复力表达式的过程中,学习处理问题的近似方法。

③在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实验中。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单摆模型的过程中,树立利用模型法研究问题的意识。

6、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单摆周期公式。

(2)教学难点

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7、教具与学具

(1)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动沙摆、平面镜、细沙、钢球、细线、直尺。

(2)自制教具

蛇摆。

(3)学具

铁架台、大钢球、小钢球、塑料球、细线。

8、教学过程

(1)教学事件l(表1)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这些生活中摆动的实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摆的感性认识,形成摆动的概念。为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2)教学事件2(表2)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体现了单摆这个模型建立的思维方式。

(3)教学事件3(表3)

【教学设计说明】在制作摆并判断是否近似看作单摆的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作为理想模型的单摆与客观原型之间的区别。

(4)教学事件4(表4)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单摆的受力特点,对单摆的运动特点进行有依据的猜想。

(5)教学事件5(表5)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猜想单摆的运动类型,得出初步的结论——有可能是做简谐运动。

(6)教学事件6(表6)

【教学设计说明】受力分析图是物体相互作用模型的表征方式,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进行受力分析,能提高多元表征模型的能力。

(7)教学事件7(表7)

【教学设计说明】在分析单摆受力情况时,以直代曲,让学生学习近似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学会用数学表达式表征单摆模型。

(8)教学事件8(表8)

【教学设计说明】用教师自制教具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9)教学事件9(表9)

【教学设计说明】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提出猜想到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都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10)教学事件10(表10)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讲解物理学史引出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引入了另一表征单摆模型的数学公式。

(11)教学事件1l(表11)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4篇

Li Zhixiang; Lin Kecheng;Wang Yinlong;Wang Xiwu; Li Qianjin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摘要: 情境化教学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适当地采用情境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之前,明确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首先对此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情境化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创设情境的原则。

Abs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ntextual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realm of China.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contextual instruction theory in teaching coul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ectively, and the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Before application, it's necessary to make much of the essenc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is what addressed first in this paper. And on this basis,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 based on context and principle of creating context in design process is discussed.

关键词: 情境 情境化教学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Key words: context;contextual instruction;instructional design;constructivis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35-01

1情境化教学的内涵

情境化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1]。

情境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情境”。情境化课堂通过“情境”促进知识的建构,真实情境中的知识更有意义、更易于理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化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通过教师主导下的交互式小组学习,学生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集体学习方式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不同观点,利于培养学生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性思维。

2理论基础

情境化教学植根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物体和事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形成的信念对物体或事件做出解释并建构其意义。当个人努力弄清自己经验的意义时,就是在建构知识”[2]。

建构主义者主张通过创设并运用复杂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这种学习环境应该是针对所学知识或学科的真实性活动,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协作,互相检验各自观点的正确性;鼓励学习者提出或应用多种观点以及对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

可见,这里的“学习环境”在概念上包含了情境化教学中的“情境”,也可以说,“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设计并主导实施的学习环境。一定意义上讲,情境化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

3情境化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情境化教学过程包括课例导入、课例发展、结课三个阶段。

3.1 导入阶段课例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在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概念和技能之间建立联系。导入课例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对某种情境的叙述,还可以运用视频、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设计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即导入部分与课例内容相一致,必须跟要学习的概念有明显的联系;导入部分还要与后续课例的开展相一致,如果你的导入很精彩,那么接下来课例的展开部分也最好不要令人失望,如果你在导入部分提出了某个问题,那么在课例结束时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3.2 发展阶段课例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其发展概念并获得技能。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虚构的故事情境,也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引人入胜的悬疑情境,也可以是发人深省的实例情境。一次课堂中有可能采用多种情境,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3.2.1 整体考量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选择要放在整个课例教学的环境中整体考虑,将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创造一种整体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不能独立的情境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3.2.2 主题统一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要求相一致,情境的新颖性、趣味性固然重要,但如果偏离了教学内容这一主题,将变得毫无意义。

3.2.3 注重参与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参与”是情境化教学的本质,无论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动手活动还是鼓励独立思考的语言训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会更深刻更持久,迁移与应用也会更自觉。

3.2.4 真实有用原则,即教学情境应尽可能来源于真实的生产生活,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用武之地,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当然,如果创设真实的情境确有困难,利用虚构的故事情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兴趣,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虚构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教学目的而添油加醋弄假成真也是无可厚非的。

3.3 结课阶段结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学过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技能,通过一种真实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成就进行评价,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课例的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概念和技能在新的、相似情境中迁移的能力。与发展阶段的情境相比,结课情境应具有综合性和转移性。综合性是指结课情境需尽可能涵盖主要概念和技能的检验,而不宜只针对某一个概念;转移性是指结课情境最好换一个角度映射概念,避免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产生定势误导。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接着探讨了情境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情境设计的原则。对情境化教学而言,情境是关键,参与是本质,而其实施之成败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情境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学生时代所经历的还都是应试教育,要实施情境化教学,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桎梏,必须从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其内涵,对我们的旧思维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花大力气展开情境化教学理论研究,才能身体力行、锐意创新,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媒体 教学设计 选择依据 应用策略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199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孔乙己》

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来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是解决“如何教好”这个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者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甚熟悉,因此,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意义重大。本文以初三语文《孔乙己》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1]它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在发展中相应地形成了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①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其设计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基于我国学者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向导,以方法、能力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阐述。

(1)知识目标

①领会、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本文精炼且深刻的语言;②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③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能力目标

①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②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③学会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能说出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3)情感目标

①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②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学习者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6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学习者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归纳出规律和一般原则,并能在可能的各种情境中应用它们;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思考像公正、内部空间这类没有任何具体物质的东西相对应的概念。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基础,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可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2)个性特征——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分析

初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属于附属内驱力。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因学习者个体不同而不同。

3.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因素,本课选择和设计多媒体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投影仪、教材、学习指南、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等媒体,作为本节课所用的教学资源。

4.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

为实现符合学习者需要和特征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环节,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设计选择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

5.教学过程设计。

6.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本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媒体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评价和反馈等内容,比较完整,且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科学性较强。

(2)可实施性

经在某初三年级语文课中试用后得出,该方案教学所用时间合适、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教师可以胜任、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方法等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创新性

该方案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在中小学,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用教学设计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以现代教学和学习理念为依托,注重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

对于教育来讲,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传统的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实践,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主要以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为指导。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社会相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既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获得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方法与技能。

2.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系统方法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能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3]

教学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课堂教学受到教师、学生、目标、课程、内容、设备条件、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学设计是把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统筹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并将系统方法作为指导,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化,为我们提供一种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3.注重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受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取向发生了改变,现代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认知目标,而是由各分目标组成的一个多元目标结合体,即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在明确一两个目标的前提下,力求实现多个分目标。

4.注重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对课堂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即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设计这一事件的价值。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维持在最佳状态,追求教学的高效益,而评价的使用是必需的,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始终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活动,学生通过元认知和自我监控调节自身的课堂参与。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课整体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收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如有在教学设计时未考虑的问题,要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反思和修正,直到满意为止,避免类似的错误出现,久而久之,即可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庞静,张晓研.基于4C/ID模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29-30.

[5]李军霞.现代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93-94.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互动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们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化学课程教学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下的互动探究的良好趋势。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为探究而探究,从而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另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即探究技能与方法的缺失。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觉得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深入理解探究学习的内涵和目的以及遵循的原则;(2)在此基础上,加强教案设计和应用,做到课题精选,过程细化。对此,我从上述两方面来论述。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和形式

1.探究学习是完成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重要方法

在化学新课标中,明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其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莫过于探究式学习。

2.探究学习的内涵和作用

“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也就是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学习通常经过五个环节:发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与猜想;组织探究;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应用结论或反思评价。从探究过程的五个环节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

3.探究学习的特点和条件

探究学习强调参与和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习,探究学习也不例外,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也更容易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由此可知,探究学习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

1.化学设计的特征和基本程序

所谓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为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应用

探究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应遵循普遍的规律和原理,在内容设计、教学措施、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实验的技能。其次,充分考虑到探究学习的特征: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再次,应明确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应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进行学生的起点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动机,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是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探究的欲望多来自于兴趣。

3.在设计探究课题时,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

不是什么问题、什么事情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某个字读什么音、怎么写是无需探究的。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空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

4.探究过程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名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观。探究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5.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识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因为,从理论上讲,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使探究活动不再流于形式,必须遵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探究学习的特殊性,精心设计,才能上出一节真正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和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