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甲方: (招生学校)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学生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丙方: (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签订的前提

第一条 乙方具有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自愿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甲方和丙方经审核,认为乙方符合择优录取条件,同意录取乙方为免费教育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对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的考生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免费师范生。

将免费师范生的录取通知书及经甲方、丙方签字盖章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一并寄送乙方。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在本协议书签字后,录取通知书生效。

第三条 按照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订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对乙方实施教育培养,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价。

第四条 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第五条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制订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第六条 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监护人签字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及录取通知书到甲方报到,经甲方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成为免费师范生。

第八条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甲方的教育培养方案,接受甲方的教育培养,修读年限为四年。

第九条 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延长修读年限期间,费用自理。

第十条 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甲方的相关规定,入学后两年内可在甲方规定的师范类专业内进行专业二次选择。

第十二条 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三条 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 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个人申请,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并批准,培养高校根据任教学校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后录取。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

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提出免费师范生需求建议计划,配合甲方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在录取之前向甲方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章的本协议书。

第十七条 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在乙方毕业时,组织用人单位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第十八条 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保证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小学为乙方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乙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条 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

五、终止协议

第二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规定审批程序,终止本协议:

(一)在校学习期间,经甲方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

(二)在校学习期间或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甲方或丙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指定医院确认,因身体原因不宜从事教师职业。

六、解除协议及处理

第二十二条 乙方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

(一)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二)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七、违约情形及处理

第二十三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丙方有权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毕业后未按本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十年且未经丙方同意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八、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 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协议经甲、丙方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以及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签字后生效。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乙方及其监护人共同签订本协议。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乙方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监护人(签字或按指印):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专业;当地小学教育;对接性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振兴教育取决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和适应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实习的基础上,设置导师制度。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都会不同程度的为学生配置教学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培养教学思维,实现最终的实习目的。这种传统的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培养方式较为固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让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从教学上得到提升,还可以从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上入手,指引学生根据当地的办学情况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向,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当地小学教育的了解,从生活、工作、学习中深入探索属于自己并符合当地小学特色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师范教育专业与当地小学教育做到有效对接。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专业和学科实践课程组成。一般教育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三分之一的学分,最低的比例是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没有很多与教师技能训练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目前有教师口语、教师书法、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等),因此,设计板书设计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小学教材分析等技能应增加。当然在现有课程中,应根据小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3.定期开展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座谈会

依据当地的教学情况,当地小学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所接触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有所不同,所面临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应当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在职教师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座谈会。一方面,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以符合当地小学的办学形式进入最后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职教师传授所在学校以及个人的教学形式,并分析除教学以外的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经验。让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小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改革等情况,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一些有见解性的的观点,搭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的交流平台,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走向。

4.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监控实习教学过程

师范类院校应构建实习教学考核以及评价体系,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评价机构,对实习教学进行全程跟踪,同时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对实习教学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实习教学进行质量评价,以及时发现不足予以改正。同时,还应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制定全程监管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师范生的实习教学正常运作,是实习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5.建立多种环节的沟通机制,来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行业中的沟通,在于探索沟通所带来的职业感,可以让教育者获得成就感,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沟通的方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随着科技通讯业的发展,便捷的沟通交流成了社会的主流。除了面对面的交谈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交谈,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小学教育中,沟通是考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能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沟通不能局限于在校与同事或领导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应考虑到与家长的沟通。然而,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范畴,还应该为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提供与学生家长直接沟通的平台。这也是当地小学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全面的对接。建立一系列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措施。例如,通过家长会、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以及班级的特点,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面对家长时的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6.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更是他们成为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功之一。现在,我国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覆盖率高达90%以上,有些省市达到了100%。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最简单的ppt制作、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所以師范专业学生应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强他们课件制作能力、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使用能力、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一些文件、图片、声音的处理能力等。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能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好。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各大幼儿教育机构就迎合家长的这种想法,以至于在课程内容,上课方式,管理制度、成绩评价的制定上偏向于小学低年级标准。

1.课程内容:片面追求数量和难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进行小学时期的思维操作是有难度的。所以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攀比心理,很多幼儿教育机构不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将小学教育内容加入到幼儿教育的课程当中,而且对学生在计算、拼音、汉字等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要求也达到了小学的水平。例如我们调研的一家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背会九九乘法口诀及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除了文化知识内容的负担,儿童还需要被动学习各种特长。自从国家鼓励个人办幼儿园以后,各种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幼儿园为了增大市场竞争力和创收,以开设特色班为途径来吸引家长的眼球。学生除了完成日常教育内容,还需要学习各种特长。为了逐利,不遵守客观规律,盲目开设特长班,使得幼儿的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的比例甚至比小学生高,严重的违背幼儿的天性。经过我们调研发现,这种幼儿教育的结果不尽人意,可见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2.上课方式:课堂替代游戏

幼儿教育应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和不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下,通过游戏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幼儿成长,我国幼儿教育法规中明确指出过的。但近年以来,各个幼儿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攀比心理,扩大生源,将课堂教育方法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用一种强行灌输的方式来让幼儿接受知识。这一倾向下幼儿教育不仅将上课方式由游戏替换成课堂讲解,还将课后作业也应用过来,老师课后布置大量枯燥的作业。使幼儿感到负担,厌恶学习,对后期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3.评价方式:过分重视成绩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小学教育质量存在差距,优质小学有入学考试并按照成绩分班。所有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故而家长都强调幼儿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孩子需求;应试教育依旧是我国的主流教育,升学成绩是入学的最重要标准;优质小学入学率是幼儿园的质量标准之一。在家长和入学率的压力下,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是知识接受程度而不是幼儿的身心需求。这种评价标准下的教育忽视了客观情况,压制了幼儿活泼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纠正策略

这一现象的产生不适幼儿园一方的原因,是家长、社会多方原因造成的,所以纠正也要各方共同努力

1.树立正确认识,建设家园共力

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坚持不以牺牲幼儿身心发展来追求利益。在制定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安排教育活动。家长要正确认识幼儿教育作用,要有长远的目光,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放下功利的心态。家庭是幼儿心理中最依赖的地方,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更好实现幼儿教育的意义。

2.加强政府监督,加大监督力度

幼儿教育是社会性公共服务并且对幼儿的后期教育培养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需要政府投入和指导。政府管理工作的缺少导致幼儿教育的错误倾向,所以政府应该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方针,出台文件。尤其在教育方式上应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纲要确定具体要求,避免幼儿园在社会影响和利益的影响下随意修改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对幼儿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育素质。

3.改革中小教育,完善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前期教育,所以中小学教育对幼儿教育有指导作用,因此加快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幼儿教育错误偏向,因此要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减少小学学校的差异。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纠正这种现象,就需要彻底废除小学入学考试,贯彻落实就近入学政策。

三、结语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班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所谓小班教育,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应该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一、从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来看,我国长期以来,所谓的书院,私塾本质上就是小班教育,促使人才辈出,从而促进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从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论语》中可以看到他采取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面对面教学的形式了,多者三四个师生教学,少则就只有师生二人教学了,偶尔也有聚众教学的形式,那也是跟我们现在的讲座报告了。可以说了孔子周游列国,干遍诸侯,招徒讲学,实际上就是把课堂背在肩头,进行随时随地的讲学,结合当前的形势,眼前的实际,进行授课;“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思想都是针对此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总结出来的。试想,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班级学生规模,一个班动辄少则五六十,多者百多号学生,他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也无力做到因材施教了。小规模教学培养如此多人才或者说重视质量轻视数量的教学思想对于我们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从世界各国现当代教育发展中经验教训和当今他们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小班化时代,极大促进了他们国民素质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发展,为他们发达的经济持续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促进了他们文明社会的健全。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特别在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将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科技进步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这么说,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没有科技的进步,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他们纷纷学校教育从批发式培养技术工人的模式转型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上面来,也纷纷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大都抛弃早期工业革命制造简单操作技术工人的陈旧的大班教育的教学模式,采取了小班教学。

三、当前我国家庭独子化和国家财政公共性教育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也决定了我们中小学实行小班教育的必然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当前以及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中小学生源的逐渐萎缩,加上我国当前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加,家庭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培养和教育小孩子,作为父母迫切希望小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财政保障教育投入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完全有能力实行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班教育的实行,这也完全符合了国家提倡科教兴国的伟大国策以及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伟大目标,这就决定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公平共享教育资源尤其教育质量的小班教育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关于实行小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为学校和教师主动积极实行小班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财政支持。《纲要》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1、由于实现小班教学的模式,原来的大班就会划分两个或三个班级,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学空间和学生活动空间。因此必须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较齐全,主要指教室的保障,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馆,美术室,音乐室,文学社,电脑机房等,教师上课能根据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去动手做,亲身去观察体验,而不会因为学习资源发分配不足而造成学生在某些课程中只能有教师演示授课,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班教育需要相对较大的成本投入,这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合作,周密计划,完善办学条件。

2、实行小班教学,对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大,而这些优秀教师也必然需要国家、地方以及各级学校给予物质和精神保障,切实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光荣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也从而增强教师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融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质量水平,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国家和学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行小班教育。

(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指导方针。

(三)教师必须转变传统大班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教师必须克服以前大班教育形成的定向思维,打破原有思维定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班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资料:

[1]《课程与教学论》海南师范大学出版(网络版)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实践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确立和深入人心,如何破解“教师教育中教师培养实践性缺乏”的难题,U-G-S(大学―政府―学校)联动机制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更进一步对“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读。

一、什么是“U-G-S”模式

“U-G-S”是university(大学)、government(政府)、school(学校)三个英文单词开头字母的缩写,旨在将大学、政府、学校联动起来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U-G-S”培养模式源于美国的PDS模式。为了应对公立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育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美国出现了PDS培养模式。美国这样界定PDS的内涵:由大学发起,以中学为基地,开展教师教育机构的功能性建设,旨在推进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职能涉及教师培养培训、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等。

随着国内教育工作者对实践性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者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实践性教师教育模式来改变现状,“U-G-S三位一体”的联动培养模式为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以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建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标志,U-G-S培养模式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逐步兴起。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其中明确规定“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在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大学、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中小幼)三方面形成合作共同体,以基础教育的学校为实习基地,创建教师教育实验区,“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同步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互动合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一体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

该模式具有三个方面显著优势:1.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三者融合。U-G-S培养模式的显著优势就是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大学、政府部门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工作融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打破壁垒,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大学、政府机构和基础教育需要打破壁垒,突破传统中各自为政、彼此封闭的工作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真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教育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3.突出实践性的教师教育培养理念。“实践性”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反映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要真正走进社会,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弥补教师教育体系中“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缺失。

二、为什么要运用“U-G-S”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三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形成封闭的工作体系,导致师范生培养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U-G-S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1.受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首次提出应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开启。我国从1994 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 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由最初的追求确立教师专业地位、专业权力和专业归属为重心向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心转变。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指标: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如何提高教师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教育要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设计,体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2.为了解决教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设师范馆为标志,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高等师范教育中由传统的师范生培养到现在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历经了百年,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的合格师资。但无须讳言,这百年的变迁中,特别是近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育体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师教育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学生难以将几年来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师范教育没能给学生入职提供很好的准备,新入职教师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换给中小学校带来了困扰。其次是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由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整体设计,承担单位也有所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职前培养缺乏实践性,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对整个教师教育资源的使用缺乏有效性。再次是教师教育培养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和反思。一个成熟的、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助力,不单单是培养准教师,或是进行教师培养。因此,单靠高等教育很难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整合社会的合力共同提供一个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U-G-S模式的出现对解决教师教育问题,消除弊端提供了改革思路。

3.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变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由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过渡到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综合大学设置教育学院、教师学院;二是重点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化,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学院化。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的实施,教师教育培养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系统逐步消失,高等师范院校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轨,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传统师范教育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将是一个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三、怎样运用“U-G-S”模式

1.保持原生态,促进优势互补。

大学、政府、中小学原本具有相互独立的工作领域,有各自的机构功能定位。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分别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和优势功能。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将三者有机融合,首先应该明确各自的优势,保持原生态,促进优势互补。

大学是承担教师教育培养的专业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师资队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三者联动合作的过程中,大学应该起主导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这里所指的资源主要包括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高度决定其具有的优势。(2)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理论研究是大学的本职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更是师范大学的职责所在。(3)研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的研究工作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师范大学的研究工作就应该以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重心,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政府部门掌握着资金的调配和政策的制定工作,在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校际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起着重要的统筹、协调和扶持发展的作用。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基础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三者顺利联动合作提供基础和条件。

中小学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阵地。主要表现在:1.起着检验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作用。2.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导引着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3.中小学中数以万计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鉴于此,中小学在三者的合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特别是要发挥自身实践性强、问题突出、需求明显的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建立共同体,搭建合作平台。

美国当代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曾这样描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学校若需要进步,就需要更好的老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由此可见,大学和中小学应该建立一种教育合作共同体,由政府主管部门搭台,彼此产生共生的关系。在建立教育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打破壁垒,实现真正的合作。一是打破各自固有的壁垒。由于长期的各自为战,各独立机构都有自己一套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但要想建立真正合作意义上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就要打破各自的壁垒,以开放的心态加入到合作中来。二是打破利益的壁垒。三者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不同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但为了谋求合作,应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理念统一,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了能消除壁垒,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就需要三者在共同体中转换身份,变换角色,重新评估、定位和发挥各自在共同体中的作用,促进教育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3.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联动有效。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师教育 模式构建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儿童观摩、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强,小学教师的言谈举止格外需要掌握分寸,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近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教育振兴的任务重点也在农村。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强调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国家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再一次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只有全面构建农村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扎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有力保证农村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据教育部发展计划司编发的《中国教育统计(2004)》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小学教师363.7万人,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6%。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由此,“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成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新模式也注入了新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教育要振兴,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未来的20年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3亿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小学生在校人数7378.6万人,小学教师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2004)》,可以说,我国的小学教育“既是为着现在的中国,也是创造中国的明天。甚至可以说,势必影响世界的明天”。由此可见,教育的振兴,农村教育是重点,小学教育是基础,农村小学教师是关键。

2.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职业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本无尊卑之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的确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更觉低人一等。这与传统的观念及某些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关系,但检讨教师自身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职业岗位的厌倦,对自我素养的自满,对教育改革的若无其事等也是造成消极社会评价、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可见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学识能力以及他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修养。提高教师自身各项素质,可以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3.进一步适应时展要求。当代社会,“知识爆炸”推动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变迁,教育培训的侧重点逐渐向新知识和新技能方向发展。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方式、教师专业成长等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时展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理论内涵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

1.分类指导。农村小学教师尽管多数都参加过职前培训,但个体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分类指导即根据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目标实行提升式培训。分为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更新型,能力拓展型,成果创新型等五种类型。如针对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待遇上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物质待遇、轻精神待遇;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师德修养教育,以培养他们崇高的、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2.分校培训。即采取多种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各项素质的提升。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如下特点: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强。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等)主要局限在专业发展教育,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很少关注学校与教师的具体要求。校本培训则从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强。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为专门培训机构,校本培训则由学校自主规划、自主组织,有时虽有专家指导,但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与培训。三是内容的针对性强。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分校培训主要方式有短期培训、专题讨论、教后反思、学科互动、自我完善等五种,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既可单一运用,又可综合运用。

3.分步提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应用系统科学研究教育问题,把各级、各类、各方面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从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入手,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就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而言,要把整个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师素质视为一个整体,把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各项要素视为各个部分。教师的各项素质分步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提升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结构图式应为“目”字型,“目”字中间的两横将外框平均分成三部分,最下部分指分类指导,这是基础;中间部分指分校培训,这是关键;上面部分指分步提高,这是目标。三者结构缺一不可,又相对独立,相互作用。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为了使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其各项功能,需要沟通系统内部及

其外部的联系,保障运行。为此,应建立以下运行机制。

1.政府导向机制。地方政府应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及美好前景。要建立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并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并精心组织实施。要充分认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奠基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措施。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2.多方互动机制。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整合县、区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院校,下连基层学校的教师学习中心,作为教师教育的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并资助农村小学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形成与小学校本培训密切联系和沟通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将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要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和研修,为基层学校培养业务骨干,推动整体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7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20-03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系列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师范生培养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如何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受众数量,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也迫切需要高师院校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师院校已意识到传统模式、理念和机制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并积极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形成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联合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西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广西农村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等现象日益突出,优秀的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二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补充面临着诸如双语教师供给等特殊问题;三是广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补充问题存在差异性,如学前教育主要是数量不足、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科结构失衡、中学阶段主要是新课改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师型”师资短缺等。

(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不够。许多学校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但仍局限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城区优质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质量。

(三)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渠道还不够通畅。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及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持续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和共建平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能有效对接,城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辐射到高师院校和农村学校。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缺乏开放式的实践平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直接、灵活的培训机制,原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四)教师协同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方联动、大中小衔接体系亟待健全。教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师培养所需资源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高校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外取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组织间协调开展非一体化下的分工协作来实现共赢。

面对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立足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按照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并呈现出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职业高学历化和教师资格制度化等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以质量为标准的教师需求,更注重强调人才培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城乡联动、校地协同”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资源共享、互补、合作、融合等机制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校“打破内外部边界,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分工、整合和一体化,进入和构建开放性网络,提高资源的易得性、流动性和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利于学校打破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持续分享外部协同创新成果,与合作者获得双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联动、协同”为核心理念,打通职前职后通道,建立“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和沟通,促进三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调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解决高师院校与城区中小学及农村学校多方协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教学问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贯通的教学机制问题、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问题。

(一)目标。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移、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的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发展新机制。

(二)路径。详见图1。

1.以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建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推行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训练。

2.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立城乡师资发展同步提升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实施“陶行知实验班”、“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等项目,培养卓越未来教师;依托“名师工程”、课题联合研究等项目,培育城区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置换培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培养计划等,打造乡村教学能手。

3.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关键,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将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学校三方引入一个循环的变革框架中,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广西师范学院“校地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传承创新以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教育模式。广西师范学院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坚守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师范生七项技能培训模式,到本世纪初的师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训练,再到推进以“新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教育科研强手)为基本内容的技能培养,围绕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2007年学校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成果运用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活动中,在广西高校率先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并很快在全区得到推广。2009年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无力为顶岗支教的师范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和城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辐射到农村学校等问题,学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在民族地区实施“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新概念,实施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农村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改革方案,形成了“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创建以“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具体如下:

1.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以顶岗的方式顶替城区中小学因教师到农村参与顶岗支教而空缺的岗位。解决以往师范生直接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使师范生在城区中小学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近年来,学校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支教人数年平均以60%的速度增长,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得以在优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历全职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环节,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派一部分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有效调动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发挥了城区中小学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近5年来,先后有24所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将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当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进行反思和规划发展的机会。

3.农村学校教师被置换到高师院校培训。农村学校每年选派学科紧缺教师“回炉”高师院校深造。置换培训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共有全区21个市县的206所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顶岗置换脱产培训。

(三)实施“卓越未来教师―城区教学名师―乡村教学能手”城乡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具体如下:

1.启动“陶行知实验班”。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举办“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双实习”制。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0多位城区重点中小学校特级教师或八桂名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他们通过指导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持力量。

2.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学校与城区中小学合作,以名师培育为重点,实施名师培育项目和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先后承担钦州市名师培养工程、柳江县名校长培养工程、民族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项目,发挥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在职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同时,通过“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库”、“Moodle和博客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等课题联合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基础学校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势,针对性地开展制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加快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理论水平,反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3.实施“乡村教学能手培育工程”。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学能手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承担置换培训任务,先后探索了“二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二年制农村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等模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乡村教学能手”。

(四)建立“城乡联动、校地协同”运行平台。具体如下: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第8篇

苗苗6岁了,现在学前班,为上小学作准备已成为我和苗苗爸目前状况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一件大事,我留意过许多教育专家的文章,指出6岁孩子的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等较前有了很大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发展条件,而在这个时期,孩子在由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形式向小学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对孩子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提出一些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心之下,发现一本《小学入学综合测试题》的书,内容全面、难易适中,看后受益匪浅。于是,我以该书的测试要求为基础,赋以专家的教育理念,结合苗苗的实际状况,出炉了苗苗的入学培训计划,简单说,计划就8个字,即意识、能力、习惯、身体,目的是培养出一个活泼、好学、明理、健康的苗苗。

意识,指社会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一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的培训。苗苗是个较为文静内向的孩子,任务、规则、独立、主动四种意识在她身上体现的相对较强,比如,她会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公共场所不随便丢拉圾,上学不迟到早退、独立洗漱睡觉、征得同意后,能自己独立完成超市购物、独立主动完成作业、自己选择喜欢的活动并主动去实践,这一切,苗苗已经能够做得很好,我只需在一些她尚且不知晓的方面给予提醒、引导,以求良好保持或更进一步就可以。

能力,我对苗苗主要是两方面的培训,即认知思维能力和社交表现能力。我在教育图书中了解到,认知思维能力的内容包括计算、语言、推理、记忆、想象、归类、类比、模仿、观察等多个方面,对比学前班语言、写字、拼音、数学、社会、生活、劳动等学习内容,我认为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导引、启发、鼓励即可,不宜期望要求过高,甚至强迫硬逼,但大凡文静内向的孩子,社交表现能力就会相对较弱。我曾注意观察过,苗苗在和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时,会玩得很尽兴;和不熟悉但很主动的孩子在一起时,能一起玩但不尽兴:和不熟悉也不主动的孩子在一起时,不玩不闹、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在看到别的孩子玩得很高兴,自己又非常想去一起玩时,苗苗会采取一丁点的“社交”手段,通常状况下是拿自己的零食或玩具去跟别的孩子“套近乎”。第一次发现她的“社交”手段,是我和苗苗从楼下经过,同楼的几个孩子正在玩耍,不理睬苗苗和我。我上楼回家,苗苗没几分钟也跟着回来了,而且一定要拿一些零食继续下楼玩,而且不告诉我是干什么。从窗户外,我看见她将零食全部分给那几个孩子,之后,我听到他们一起玩闹的声音。我下楼再次经过时,那几个孩子远远地就大声向我问好,逗得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对此,我既高兴又有些顾虑,高兴的是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她所面临的问题,顾虑的是如果仅有这种“社交”方式,好像并不宜提倡,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要让她学习一些交往知识和技能。近来,在保护她少有的“社交”积极性的同时,我注重让她从故事中区别是非,并尽可能地运用于生活中,比如建议她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主动约好朋友玩耍、参加兴趣班时主动结交新朋友等等,以提高她的社交表现能力,感觉略有收获。

习惯,主要是指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从小养成。生活方面,如早睡早起,自己整理玩具、衣物,对自己说过的话、同意的事负责(苗苗和我用拉勾的方式),今天的事不拖到明天去做等等;学习方面,如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时不三心二意,节约纸、笔等等。应该说,苗苗属于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做作业不用家长三番五次地催促和监督,但有时候,我感觉她做作业像是在完成任务,对错全然不顾。为了培养她做作业要认真的习惯,我让她吃了一次苦头。那是一次关于“凑10法”和“分10法”的计算作业,共10道题,她错了6道,我吃了一惊,仔细看后发现都是着急慌张之过。我让她改正,同时要求她再做同样类型的10道题,做完后如果有错误就再做10道,直到没有错误为止。开始改过时,苗苗不以为然,很快就做完了,高兴地交给我交答卷,结果错了3道。按规定,我又给了她10道题,她有些沮丧,皱着眉头做完,并准备交给我。我提配她,如果认为不是全部正确,就重新检查,否则如果有错,还要再做10道题,她犹豫了,把题拿回去看,但还是又错了1道。我又给了她10道题,她哇地一声哭了。讲明道理后,苗苗开始做题,这一次,她认真地小声念着每一步,唯恐再次发生错误,做完后又认真地看了一遍才交给了我,这次OK,她开心地笑了,我当然又不失时机地强调了认真的重要性。现在,我感觉她的作业比以前认真了,我也更加相信习惯在于培养,在于坚持。

身体,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由于我和苗苗爸都比较喜欢观看体育赛事,苗苗也喜欢体育,喜欢看中国拿冠军,我和他爸爸都认为身体、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也很重要,而且这两者都是锻炼出来的,比如苗苗学习轮滑、舞蹈、爬山等。现在,苗苗是春蕾轮滑队的一员,学习得很带劲、很认真,动作很规范,每次两小时不间断的训练以及其中的摔、爬等也足以让我体会得到她的变化,那就是更加健康、坚强了。

作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优秀无比,在教育培养上,期望和要求一般都会高,对此,我认为我的心态还算正常,奉行的原则是:立足孩子在其成长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尽已所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眼下,为进行“幼小衔接”而准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大班的主要内容,许多家长也在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进行多方面准备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准备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这里,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对苗苗妈的做法来进行分析说明。

苗苗妈形成的认识

从苗苗妈的做法可以看出,苗苗妈至少形成了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①认识和了解到苗苗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苗苗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②认识到幼儿教育模式与小学教育模式的不同以及两种模式对学习者的不同要求。③认识到入学培训对苗苗的学习与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需要培训的内容。④教育培养的原则。

从这四方面的认识来讲,其所形成的认识是较全面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她对苗苗教育的关心与重视。但从整体来看,还应补充几方面教育内容:①对苗苗爸的角色认识应当深化,也就是说爸爸也应对苗苗具体学习和成长中的实施足够的影响。②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要具体化,不能仅凭一本书和教育专家的理念去想象实际丰富多彩的小学的真实情况。

苗苗妈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