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防治的缺点

生物防治的缺点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1条或多条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脑部缺血性疾病, 可引发反复发作, 甚至可能成为脑卒中, 对患者生命威胁较严重[1]。阿司匹林药物是临床防治TIA的常规性药物, 本文论点于证明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均来自本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152名TIA患者以及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超过2周患者, 以其临床治疗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 治疗组中有病患80人, 对比组中有病患72人。治疗组中有男性44人, 女性36人;最小年龄45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年龄(66.2±2.2)岁;45人患有脑梗死, 35人患有TIA。对比组共有男性39人, 女性33人;最小年龄42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62.3±1.7)岁;40人患有脑梗死, 32人患有TIA。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治疗方法 对比组:对全部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药剂, 药物种类为肠溶剂, 用药规格为100 mg/d, 用药1次/d, 口服。治疗组:在对比组药物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药剂, 药物种类片剂, 用药计量为20 mg/d, 用药1次/d, 口服。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要排除他药可能, 给予两组患者同样护理内容。

1. 3 结果观察 根据实用内科学中《脑卒中损伤评分》的相关内容 痊愈型:患者脑神经轻度损伤或可忽略损伤, 无病残可能。显效型:患者脑神经损伤得到修护, 或脑神经损伤得到控制, 有轻度或中度病残可能。无效型:患者脑神经损伤情况未得到控制, 血管疾病未得到改善, 患者存在极高的病残风险, 治疗持续1月无效果者可认定治疗无效。

1. 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标准软件进行计算, 使用t作为数据检查依据, 使用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治疗组:患者发生TIA病变2人、发生终点事件3人、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病变3人。对比组:患者发生TIA病变6人、发生终点事件7人、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病变4人。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较为严重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 通过干预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均好转或痊愈。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及相关资料,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用药效果[2]。根据本院近年来的治疗经验, TIA可防可控, 且效果较为理想, 据统计约有30%的TIA患者会发生卒中病变, 且卒中复发概率较高, 相比初发患者复发患者治疗难度更大、预后较差, 所以提升TIA防治质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血管疾病病情[3]。本次研究中在除药物治疗条件不同的情况下,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比组的76.4%, 原因在于阿托伐他汀药物具有非常理想的增加血管舒张、降血脂、降血流黏度、抗血小板凝聚、稳定粥样斑块、促血管内膜细胞纤维蛋白活性、提升血管内壁一氧化氮合成酶速度、控制平滑肌内部细胞的增殖速度等功效, 可到达理想的血管疏通、维持斑块稳定的功效[4]。尤其在二级预防过程中, 较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可降低脑血管病变概率, 提高防治结果, 尤其对脑卒中初次发生概率有较为显著的控制效果。对合并疾病, 如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疾病、高血脂等, 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记录。但应注意用药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如患者体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细胞因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升高, 但停药后迅速恢复, 无严重影响, 不耽误治疗[5]。总之,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患者治疗结果、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情况的控制效果均较为理想, 可作为临床常规性治疗方法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秋甫.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保健医学杂志, 2012,18(12):267-271.

[2] 王欣.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防治, 2011,19(13):200-20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29(16):379-381.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病害;防治

基于森林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说,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侵染或者不适宜环境条件影响,导致相关植物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产生系列性病状变化,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森林虫害是由具有危害性的昆虫所引起的林木病害现象,很多林木害虫在繁殖生长过程中,过度取食植物营养汁液,造成林木生长所需营养成分减少或者缺失,导致林木生长不良,甚至使植株死亡的自然灾害。森林病害与森林虫害合称为森林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往往依靠自然动力可以迅速蔓延,传播性较强,由于生物性病体害虫的繁殖能力较强,很多林木病虫害的周期性特征显著,对于森林树木的自然生长有着很大程度的危害性,轻则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发育缓慢,重则造成林木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对于森林资源的林木质量和产量影响巨大,造成林木经济的重大损失,病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1.制约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3)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4)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凋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5)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2.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波尔多液、石疏台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人。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分布区及与辽宁、山东、山西毗邻地区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榆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蔬菜;缺钙;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15-01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由缺钙引发的生理性病害出现越来越多,造成蔬菜产量下降、品质低劣,从而造成产值降低,严重削弱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当前生产上未重视补钙或氮肥过多时,就会影响蔬菜对钙的吸收,造成缺钙。此外,土壤酸化也妨碍钙肥的吸收利用,生产上进入结果期遇长期干旱,土壤供水不足或不匀,根系不能正常吸水也易诱发缺钙。现对蔬菜缺钙的症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 蔬菜缺钙症状

蔬菜体内的钙可以形成不溶性盐类而累积,是不能被利用的元素。因此,缺钙症状常常表现在新生组织上。典型症状是叶片卷曲失绿,生长点死亡。不同蔬菜种类缺钙症状不同。

1.1 番茄脐腐果

番茄脐腐果俗称黑膏药、烂脐,发生较普遍,尤以保护地栽培发生严重,病果失去商品价值。一般由植株下部开始发病,开花后15 d果实核桃大时即可发生。发病后,初在脐部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组织变褐色至黑褐色,果皮革质化,柔韧坚实,其下果肉组织干腐、收缩,致使脐部扁平或凹陷。病况后期常因有腐生菌而生有黑色霉状物或粉红色霉状物,从而使番茄失去商品性[1]。

1.2 辣椒脐腐果

辣椒脐腐病近年来发生比较普遍,一般导致减产5%~10%,严重者减产20%左右。发病后,初有水渍状暗绿色斑点着生在辣椒果实上,后迅速扩大成不规则的长条形,严重者可扩大至近半个果实。患病组织皱缩,表面凹陷,常伴随弱寄生细菌侵染而呈黑褐色或黑色,内部果肉也变黑色,但仍较坚实。

1.3 大白菜干烧心

大白菜干烧心,也称心腐病、缘腐病,俗称“焦边” “烂心病”等,受害叶片多在叶球中部,往往隔几层健壮叶片出现1片病叶,严重影响大白菜的品质。大白菜干烧心是大白菜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不仅生长期发生,贮藏期仍可继续发展。白菜干烧心主要在心叶上表现症状。白菜植株外部叶片生长正常,心叶边缘呈不均匀的褪绿,并逐渐黄化、变褐,直至干边、萎缩,叶片似纸薄。多于莲座期和包心期开始发病,到结球后才显出症状[2-3]。

1.4 芹菜顶死和烧心

顶死是指芹菜植株顶叶叶脉间变褐,逐步发展至叶缘细胞干枯死亡,呈黑褐色;烧心是指心叶变褐色或黑褐色,病部常因杂菌侵染而腐烂,也称黑心病。

1.5 萝卜枯心病

萝卜缺钙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生长点枯死、心叶尖端枯干。

2 缺钙原因

2.1 土壤中钙含量低

钙为中量元素,蔬菜对钙的需求量很大,而且钙属于易流失元素,如果菜地长期不通过施底肥补充钙元素,可能会导致土壤中钙素缺乏。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低于3.0~4.0 mg/mg属于钙素缺乏。土壤中缺钙,造成作物对钙的吸收不充分从而导致缺钙症状。

2.2 土壤酸化、盐渍化程度较高

由于菜农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化肥用量的加大,造成土壤酸化、盐渍化,从而导致根系对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而导致缺钙症状。

2.3 土壤干旱

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水分供应失常。造成耕层土壤盐溶液浓度增高,从而抑制了根系对钙的吸收和传导,造成生理性缺钙。

2.4 肥料不均衡

当前菜农的施肥习惯主要以有机肥和氮、磷、钾大量元素为主,同时偏向于氮、钾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钾钠、镁等元素的肥料,抑制了根系对钙的吸收,从而导致缺钙症状[4-6]。

3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壮苗,定植时注意不伤根,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二是均衡施肥。B续多年种植蔬菜的棚室,应基施腐熟有机肥30~45 t/hm2、过磷酸钙450~675 kg/hm2,基肥施用中,加大优质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加磷、钾肥,避免一次大量施用氮肥、钾肥。结果期后,可用1%硝酸钙、1%过磷酸钙、0.5%氯化钙叶面喷施。三是土壤修复。检测土壤,及时调整土壤酸碱度和改善土壤盐渍化程度,提高根系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四是合理浇水。小水勤浇,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土壤忽干忽湿。五是覆膜高垄栽培。六是采用遮阳网栽培[7-10]。

4 参考文献

[1] 房德纯.蔬菜生理病害防治图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1-122.

[2] 李巍.绥化市北林区蔬菜缺钙原因及预防措施[J].植物医生,2016(11):61-62.

[3] 杨洪春.蔬菜缺钙主要症状与钙肥施用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6(24):48.

[4] 周乐文,施洁,李平,等.蔬菜缺钙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12(8):30-31.

[5] 孙润峰.蔬菜缺钙的症状及防治方法[J].吉林蔬菜,2015(6):29.

[6] 张向华.缺钙症引发的蔬菜生理性病害及防治[J].农业新技术,2006(2):6-7.

[7] 邓万香.蔬菜缺钙症的发生与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2013(4):18-19.

[8] 赵冶丽.蔬菜缺钙症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09(1):33.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虫害;防治工作;问题及对策

森林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很多物种,其中也包括有害生物,这些有害生物会给森林资源带来负面的作用。相对人工林来说,天然林里的生物链系统比较完整,很少出现森林虫害等问题,而人工林里的生物链系统并不完备,导致了很多森林虫害问题,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人工林里的虫害会对森林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森林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科学有效地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对森林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尽量避免虫害的发生,进而达到促进林业发展的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北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阐述。

一、森林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虫害防治难度增大

随着森林虫害发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防治难度也更大了。伴随树种单一的纯林建设的增加,导致了虫害严重化。森林害虫种类增多,造成了人类的惨重损失。目前,爆发严重且能够成灾的害虫种类已经显著增加,过去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美国白蛾等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控制,同时又有新的虫害传入,红脂大小蠢等危险性虫害的发生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防治积极性不高。有些干部对森林虫害的危害性认识很浅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往往错过防治最佳适期,导致虫害蔓延成灾。目前大多数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和林权所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对森林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由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林权所有者坐享其成,几乎完全依赖县局,片面的认为只要县局防治,地方相邻群众防治与否根本没有关系,甚至一些造林户遇到严重的疫情,认为根本没办法防治,恰恰是这种消极的思想严重抑制了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致使根本调动不了群众,基层林业部门基本承包了所有防治工作。

2、疫情的发现和上报不及时。在疫情的调查方面,一是很多单位没有调查监测团队;二是缺少普查监测疫情的科学方法;三是普查监测的手段有所欠缺。因此,漏报、假报、不报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疫情扩散而不知,使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3、疫情泛滥,资金不足。很多地方政府面对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例如,美国白蛾大量出现后,这种疫情以高密度、大范围为主要特点,其次,美国白蛾有“一代少、二代多、三代猖”的特点,而且代与代间没有明显的分界,造成防治任务难以进行。在严重的疫情下,经常会发生巨大资金不足的情况。资金不足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缺少国家防治专项资金;二是养护经费里面只有极少的列支,发现疫情后各单位只有自筹资金来解决这个突发问题。

4、防治技术不精,方法不科学。目前,在森林虫害防治工作上,经常会出现技术不精,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导致防治工作效率不高。比如,在美国白蛾防治的过程中,防治人员对林业和防治药物不熟悉,加上没有深入学习和培训,只是按步就班的开展工作,所以经常出现防治方法不科学、不到位、不及时,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

5、没有形成联防联治制度。在防治过程中,大部分地方呈现的是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缺乏统一的部署、统一的用药,统一的行动,特别是疫区的防治过程中,很少与相邻乡镇、村队联系,无法形成联防联治的有效形式,孤军作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森林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为了有效的达到森林虫害的防治目标,必须把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及时准确的发现汇报灾情,才能做好接下来的防治工作。对全部的森林资源进行虫害调查监测,一定要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坚决避免平时调查不仔细,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变得很严重的局面。

(二)改进森林虫害防治的手段

防治方法不科学、不到位、不及时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必须改进方式方法。针对防治方法的改进采取的三个建议: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造林时要尽量避免单一树种纯林,营造混交林,从而增强森林的自然抵御力,创造出一个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共同发展的系统;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的安全规定,杜绝使用剧毒且高残留的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可以引进与此时的害虫为敌的有益害虫来控制疫情。

(三)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病害虫的发生,就要断绝病害虫的入口。一是在公路路口增设检疫点,加强对运输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查工作,严防带疫进入。二是加强产地的检查,特别是在无法建立检查设备的高速公路上,产地检查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销售地点、储藏、加工、及苗木、花卉、果品等场地的管理,强烈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流动路径。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

各部门要有意识去防控森林害虫,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森林害虫防控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大事,列入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真真正正地做防治,逐级签订责任状,确保每一片树林都有责任人。并且应该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五)强化保障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

针对虫情严重,资金缺口大的现实,一是应加大投资,以有效控制疫情;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承包户积极除治,减少承包户的依赖性和消极处理疫情的态度;三是积极向国家争取防治专项资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的生态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全面加强森林虫害的防治工作,对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及机构应针对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并采取可行有效的应对方案,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5篇

1 森林病虫害爆发原因

1.1 病虫害难以消除

引发森林病虫害的害虫多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由于任何防治都不能彻底消灭干净害虫,加上害虫卵具有极高的环境适应能力,残余害虫及剩余害虫的存在导致病虫害往往年年发生。

1.2 科技落后

新药剂和新技术不易推广,小五台山保护区一般还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导致病虫害防治治标不治本。检测技术不完善,监测力度不足,对初期病虫害往往不能及时预防。

1.3 部门协调性不足

保护区各科室间虽有合作,但欠缺交流。造成森林建设各环节脱节,造林、育苗等各不联系,病虫害防治难以找到具体环节进行。森林规划建设时不重视病虫害防治,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等,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爆发。

1.4 资金短缺

重视程度不足,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防疫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防治仪器,新机器新技术的引用度不高,缺乏必要的通讯设施,导致病虫害防治和控制力度均有不足。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

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人才培养力度,研究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建设以森林范围为基础的病虫害监控体系,合理划分区域,对各区域配备专人进行监管。提前拟定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加强与邻近地区的联系,及时防范大范围病虫害爆发。对森林曾经爆发的病虫害种类、范围、防治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定期进行短期规划,促进病虫害监测系统化。

2.2 加强监督考核

必须加强相关人员的监督考核力度,通过对相关部门人员及时检查,增强其防治病虫害的责任感,严抓季节变化引起的病虫害,促进相关人员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上交害虫分析报告等,加强监测力度,促进病虫害早发现、早预防。

2.3 科学造林与生物防治结合

一直以来,保护区营林造林树种较为单一,许多害虫缺乏天敌,通过科学营林与生物防治结合,保护原有和新增害虫天敌并进行适量培养,减少化学药品的施用力度,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害虫防御机制,如瓢虫灭杀蚜虫、松毛虫杆菌灭杀松毛虫、啄木鸟治虫等。

2.4 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自身抗病性是最基本的方法。对长势较差的林木进行浇水、施肥,秋冬及时修剪林木,剪去病枝,尽量减少害虫卵栖息环境,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2.5 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的突出特点是治标不治本,且会培养害虫的抗药性。对此,当出现病虫害时,应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选择使用对林木危害程度较小的农药。生物农药相比化学农药具有持久性长等特点,通过喷洒生物农药,可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有效减少对森林、动物的损害程度,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6 使用物理防治

在配备充足林业养护、病虫害防治人员的基础上,及时对害虫幼虫、虫卵等进行人为灭杀,如人工捕捉松毛虫幼虫。利用虫类的趋光性等特性设置相应陷阱绞杀害虫,如设置捕蚊灯等。

2.7 改进农药施用方法

传统的农药施用方法存在浪费率高,杀虫效率低等问题,农药随雨水、地下水转移还会扩大污染范围,影响自然环境,危害人畜健康。研究新的农药使用方法,推广新技术,特别是喷洒等技术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率。

2.8 加大资金投入

推动森林病虫害防治与营林育林市场化,通过招商引资等增加防治病虫害所需资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引进人才和其他地区先进技术,结合小五台山保护区实际,研发新型、小危害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防治现状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9-01

1.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因素

1.1 气候异常

我国少数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暖冬等异常天气,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越冬死亡率低,病虫基数急剧增加,给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人工林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不

现有林面积中,人工林占95%,“南松北杨”的树种分布格局调整尚需一段历史过程,中龄林以上林分组成多数为纯林,植物群落构成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1.3 疏于管理诱发生物灾害

经营森林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各类林权所有者对林木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没有及时进行土壤和树体管理,致使部分林木处于亚健康甚至衰弱状态,易发生病虫害。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2.1 未建立稳定的公益林防治投入机制

许多公益林,在生态防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其经营者是村集体、国有林场和农牧民,他们从中获益很少,由于目前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低和森林病虫害投入比例低,使他们难以承担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防治经费的短缺,降低了公益林抗灾减灾能力。

2.2 商品林群防群治机制不顺畅

由于广大农牧民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只能“望灾兴叹”,人工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防治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2.3 基础设施薄弱

具体表现是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治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2.4 防治意识淡薄

社会各界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检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灾来救灾和从众意识,没有像防治农业病虫害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对策

3.1 建设防治体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增强防治能力。全面强化宣传工作和法规教育,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培植防治市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3.2 要求预防为主

从森林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3 实施分类经营

按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3.4 推进防治现代化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发达地区已广泛应用飞机和车载喷雾机等各种新型防治机械,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治效果。因此,按着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要加快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对松毛虫以飞机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青杨天牛以车载喷雾器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天幕毛虫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研推广工作,走无公害的绿色防治之路,依靠科技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4.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4.1 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2 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

4.3 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花卉;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urban city development and human life level improvement, the landscape has risen at a huge scale, meanwhile, garden flowers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 and disease becomes botanical garden worker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daily work. In this paper the familia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flower garden occupying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lower garden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Keywords: landscape flowers; disease and insect; performance, prote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花卉病虫害综合治理应以预防为主,防治方法主要有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园林花卉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等类。都能给花卉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花卉主要害虫有30多种,有食叶性、刺吸式、蛀食性害虫及螨虫,为害花卉叶、枝、果、根,需要在园林保护中引入虫害治理技术,选择园林花卉应考虑其对虫害的抗性,同时应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控制虫害发生程度,以减少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园林花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病害

植物病害,一般分为生理病害和生物侵染(病理)病害。常见生理病害有:夏季强光照射引起的灼伤、冬季低温造成的冻伤、水分过多导致的烂根、水分不足发生叶片焦边或萎蔫、土壤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等,如:缺氮引起老叶大量变黄,缺磷则在叶色正常的情况下到期不开花,缺钾则发生大量落叶以致整株衰枯;施肥过量或施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导致嫩尖枯焦;水土偏碱使喜酸类植物的叶子变黄脱落;水土偏酸使喜碱类植物衰弱,叶片枯焦。常见生物侵染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类菌质体等侵染植株后引起。园林花卉常见病害主要有:

(1)白粉病

多危害花木嫩梢、嫩芽、嫩叶和花蕾。主要危害蔷薇、玫瑰、月季、梅花等植物。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逐渐变成白色粉斑,犹如覆盖1层白粉;后期病斑变成灰色。受害植株日渐矮小,嫩梢弯曲,叶片凹凸不平,花少而小或不能绽放或花形畸变。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甚至整株枯死。应适当增施磷、钾肥,停止喷叶面水。

(2)叶斑病

是球根秋海棠类植物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也危害白兰、鱼尾葵、美人蕉、紫薇、贴梗海棠、日本海棠、桂花、杜鹃、凤仙花、天竺葵、鸡冠花等花木。病状为叶片上局部细胞坏死,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斑点症状,常见的有角斑、条斑、圆斑,呈灰、黑、褐等色。严重时叶片变黄、焦枯、脱落。

(3)灰霉病

主要危害叶、茎、花和果实,多危害牡丹、仙客来、四季报春、翠菊、山茶等多种植物。发病初期出现水溃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色茸毛,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其他还有细菌性软腐病、根癌病、线虫病等。

2、虫害

(1)蚜虫

俗名腻虫,种类繁多,常见为害花卉的主要有棉蚜、桃蚜、菊蚜、蔷薇蚜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危害许多种花卉,如、三色槿、大丽花、月季花等。蚜虫在嫩叶、嫩梢及花蕾上,刺吸组织内养分。引起叶片变色、萎缩、卷曲,严重时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使花卉生理功能受阻,同时蜜露又是霉菌的培养基,易诱发煤污病等病害。此外,桃蚜又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毒昆虫,蚜虫危害较大。需及时防治。

(2)红蜘蛛

个体很少。但危害范围很大,如、大丽花、月季花、杜鹃花等。这种害虫由于个体小,应及时发现,早做防治。

(3)蚧壳虫

此类害虫种类很多,食性很广,能危害仙人掌、月季花、竹桃、桂花等多种花卉。蚧壳虫的分泌物中也含有蜜露。能导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叶片上出现黑色霉斑,影响花卉生长。

(4)粉虱。个体很小,仅有1 mm长,白色,繁殖速度快,因此危害严重。被粉虱危害过的植株,也能导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叶片霉变呈黑色。

(5)土蚕

又叫地蚕、地老虎,危害多种花卉幼苗,咬食嫩叶、嫩茎和嫩根,造成缺窝。六是蛀干性害虫。这类害虫也有多种,钻入枝干蛀食。致使枝条、整株枯死。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环节,花木品种不同,对于病虫害的受害程度也会不一致。如养植、香石竹、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抗紫菀萎蔫病的翠菊品种、抗叶枯线虫病的品种、抗黑斑病及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种等。园林花卉有许多病虫害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来传播,因此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育无病虫的健壮种苗,可十分有效地控制此类病虫害的发生。如要适地种植、合理搭配,注意园圃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改善环境条件,采用无病虫苗圃育苗、无病株采种、组培脱毒育苗等。栽培措施需得当,还要进行中耕除草、翻土培土。如防治自粉病应适当增施磷、钾肥、停止喷叶面水;对生理病害,只要及时改善栽培环境,采取相应的适于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措施。就有可能好转。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简单的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方法既包括古老、简单的人工捕杀,又包括近代物理新成就的应用。

(1)捕杀法

人工捕杀适合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或其他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多数金龟甲、象甲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将其震落杀死。主要利用人工或相应的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来捕杀,例如冬季修剪时,剪去黄刺蛾茧、蓑蛾袋囊,刮除舞毒蛾卵块等。再如榆蓝叶甲的幼虫老熟时群集于树皮缝、树疤或枝权下方化蛹,这时可人工捕杀。在生长季节可结合园圃日常管理,摘除虫卵人工、捕捉天牛成虫、捏杀卷叶蛾虫苞等。

(2)阻隔法。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这种方法称为阻隔法。也叫障碍物法。如在树干上涂毒环或涂胶环。对有上、下树习性的幼虫可阻隔或触杀幼虫;早春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环,可以有效地阻隔草履蚧、枣尺蠖上树危害或产卵:在温室及各种塑料拱棚内,可采用40~60目的+纱网覆罩。不仅可以隔绝蚜虫、叶蝉、粉虱、蓟马、斑潜蝇等害虫的危害。还能有效地减轻病毒病的侵染。

(3)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性,人为设置器械或饵物来诱杀害虫的方法。利用此法还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动态。如灯光诱杀即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性,人为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纳米汞灯等来诱杀害虫;食物诱杀即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其所喜欢的食物中掺入适量毒剂来诱杀害虫。

(4)高温处理法

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害虫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会死亡。害虫和病菌对高温的忍受力都较差,因此通过提高温度来杀死病菌或害虫的方法称为高温处理法,也称热处理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热处理有干热和湿热2种。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最大的特点是对人、植物、畜安全。害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泛,并且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是直接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产生的活性物质来防治病虫的措施,需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生物防治包括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激素治虫、遗传不育治虫、以菌除草、以菌治病等方法。

4、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大发生时,使用化学防治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预以控制、歼灭,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快速高效是化学防治的最大优点,化学方法防治使用简单,便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不受地域限制。缺点是容易引起污染环境、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使植物发生药害,并且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有些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可能导致病虫再次猖獗。可以通过发展选择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及通过改变施药方式,减少用药次数等措施,可有效地克服化学防治方法的缺点,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越性,扬长避短,减少其毒副作用。防治蚜虫。可用1059或1605的l 000—15 000倍液,或乐果l 500倍液,或60%六六六2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乐果1 000—15 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15 000倍液,或90%杀虫脒粉剂1 000倍液喷洒。防治蚧壳虫,可在幼虫活动期,喷洒敌敌畏1 000—15 000倍液,或马拉松800~l 000倍液;也可用50%的1059涂茎。防治粉虱。用敌敌畏1 000—15 000倍液,或50%三硫磷乳剂2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剂1 000—15 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1 000倍液喷雾。

结束语

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为了更好的完成此项工作,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在充分了解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对所发生的病虫害的特点进行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以便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保障园林花卉安全。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重要,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本文主要综述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1.1 水杨酸制剂 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水杨酸制剂,目前一般特指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强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抗栓作用主要基于对环氧化酶(COX)的不可逆性抑制,使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TXA2)受阻。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收缩,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最大程度地抑制TXA2和最低限度地影响前列环素(PGI2),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国际脑卒中试验(IST)[3]和中国急性脑卒中试验(CAST)[4]两项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用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达30%,提示阿司匹林对急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显著。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疗效基本获得肯定,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其获益远大于风险。针对6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荟萃研究[5],共纳入95456例具有心脑血管病中高危因素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500mg/d,平均用药6.4年,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使女性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2%(OR为0.88),脑卒中危险降低17%(OR为0.83),缺血性脑卒中危险降低24%(OR为0.76);男性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14%(OR为0.86),心肌梗死危险降低32%(OR为0.68)。

1.2噻氯吡啶 噻氯吡啶,商品名为抵克力得,是一种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小板的活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二磷酸腺苷(ADP)起关键作用。ADP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活化血小板膜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并使其结合纤维蛋白原,进而引起血小板聚集(Ⅰ期聚集),血小板活化后又可释放ADP,导致血小板进一步聚集(Ⅱ期聚集)。噻氯吡啶能强烈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Ⅰ、Ⅱ期聚集),且作用持久[6]。

TASS研究[7]对3069例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了噻氯吡啶(250mg,2次/d)与阿司匹林(650mg,2次/d)的比较,在3年随访期间,研究者对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组成的联合转归事件进行评估,显示噻氯吡啶优于阿司匹林。

噻氯吡啶最常见的副反应有腹泻和其他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胃痛),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相似,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另外有皮肤过敏和肝功能损害,约2%的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8]。由于噻氯吡啶有明显的副反应,因被第二代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所取代。

1.3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和噻氯吡啶一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它们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第Ⅰ相和第Ⅱ相的聚集均有抑制作用,通过不可逆的结合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

CAPRIE试验[9]共纳入19185例近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给予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325mg/d治疗,以血管性死亡、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或因缺血或出血性事件再次住院等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提示氯吡格雷更为有效(相对风险降低8.7%,P=0.043)。Hankey等[10]Meta分析显示氯吡格雷可以降低缺血性事件相对危险可达22%,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1.4 双嘧达莫 双嘧达莫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11]:包括抑制血液中的腺苷脱氢酶,增加腺苷含量,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血小板内cAMP合成增加;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降解减少,提高血小板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增加前列腺素合成与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n但是目前双嘧达莫被遗弃,部分原因是服用频率2次/d以及很多患者发生头痛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有头晕、呕吐、腹泻、面红、皮疹和皮肤瘙痒等。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耐受性好,只需每天服用1次。与阿司匹林相比较,现有研究不能证明单独服用双嘧达莫能更有效的预防卒中,而且其副作用较阿司匹林多,不推荐单独服用[12]。

1.4 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复方制剂 1996年,欧洲卒中预防研究-2(ESPS-2)[13]评价单独用缓释型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再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析因设计对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6602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方案分别为:阿司匹林(50mg/d)+缓释型双嘧达莫(400mg/d,分2次)、单独应用阿司匹林(50mg/d,分2次)、单独应用缓释型双嘧达莫(400mg/d,分2次)、安慰剂。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较单用阿司匹林能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约50%,即联合应用降低37%(P

2003年,有效避免再次卒中预防方案研究(PRoFESS)[14]评估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和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aggrenox(阿司匹林25 mg + 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的疗效和安全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氯吡格雷或aggrenox治疗,主要转归指标为首次复发性脑卒中;次要转归指标为首次非致死性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联合终点。结果表明,单用氯吡格雷和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的卒中再发率相同,且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也相同。

Leonardi-Bee等[15]新近报道的一项meta分析(25 项研究,共10404例患者)显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组(50mg/d阿司匹林+400mg/d双嘧达莫)可使非致死性脑梗死和MI复发率进一步下降6%。

FDA最近批准了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复方制剂(Aggrenox)用于预防卒中。这一复方制剂含阿司匹林50 mg和缓释双嘧达莫400 mg。头痛是缓释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复方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16]。

2 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性。一些人群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一定的低反应性,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这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相关性[17]。Flaherty等[18]报道,在治疗24个月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代谢与作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血栓素A2受体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环氧化酶基因、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细胞色素P450系统基因、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基因等[17]。明确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以指导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Jia等[19]为观察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有效性的关系,对2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Lin等[20]研究了CYP2C19等位基因对氯吡格雷治疗椎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血管再狭窄和二级预防的影响,显示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是这组支架后椎动脉再狭窄和支架后再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抵抗在患者中确实存在。如果发现阿司匹林抵抗存在,王东国等[21]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但潜在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增加;②换用新型的抗血小板制剂,或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③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④停止使用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⑤结合考虑个体特点如年龄、体重指数等;⑥对血小板更换频率快的患者可改变给药方式,如晚上服药或间断大剂量给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预测阿司匹林抵抗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

MATCH研究[22]纳入7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与单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差异,试验结果总体是阴性的,虽然在减少缺血性事件方面有1%的获益,但被增加的1%重大出血事件所抵消。这说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FASTER研究[23]提示轻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安全的,可能减少血管事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我国王拥军等[24]完成的CHANCE研究指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比较,3个月后新发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的风险降低32%,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群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型卒中,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有利于新发卒中的预防。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5]。在所有急性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伴有及不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亚组分析,提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比较,终点事件没有明显差别,同时临床出血事件也相当,即结局无明显差异。

林静等[26]报道,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减少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抗栓作用。

4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脑卒中首次发病后必须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众多药物中研究最充分、证据最多的一类药物。但是,抗血小板治疗现状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不容乐观。

龙发青等[27]报道1300例再次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知晓率为60.4%,治疗率为49.2%,而且,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仍有121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

王力等[30]对541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性别、医保公疗自费、既往TIA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无关;但与年龄≥60岁、退休、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有关,P

调查[27]中也发现,目前健康教育尚无统一的规范及标准,有部分患者曾在医院接受过健康教育,但仍不知晓抗血小板治疗,可能系健康教育过于简单或患者未能理解,提示我们需探索并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模式,必要时需反复多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总之,我们需要对专科医师进行培训,提高认识,按照指南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率,消除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力度不足的医源性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146-15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编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154-160.

[3]The Interational Stroke Trial(IST): a randomised trial of aspirin, snbcutaneous heparin, both, or neither among 19435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J]. Lancet,1997,349:1569-1581.

[4]CAST: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spirin use in 20,000 patia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ST(Chinese Acute Stoke Test) Collaborative Group[J]. Lancet,1997,349:1641-1649.

[5]Berger JS, Roncaglioni MC, Avanzini F, et a1. Aspiri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 and men: a sex-specific-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Am Med Assoc, 2006, 295(3):306-313.

[6]黄如训, 苏镇培. 脑卒中[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75-276.

[7]Hass WK, Eastom JD, Adams HP Jr, et a1. Ticlopidine aspirin stroke study group(TASS). A randomized trials comparing ticlopidine hydrochloride with aspi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in high-risk patients[J]. N Engl J Med, 1989, 321(8):501-507.

[8]Gorelick PB, Richardson D, Kelly M, et a1.Aspirin and ticlopidine for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stroke in black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03, 289(22):2947-2957.

[9]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 A randomized, blinded, trial of clopidogrel versus aspirin in patients at risk of ischaemic events (CAPRIE)[J]. Lancet, 1996, 348: 1329-1339.

[10]Hankey GJ, Eikelboom JW. Antithrombolic drugs for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o prevent recurrent major vascular events[J]. Lancet Neurol, 2010,9(3):273-284.

[11]Ferrandon P, Barcelo B, Perche JC, et al. Effects of dipyridamole, soluflazine and related molecules on adnosine uptake andmetabolism by isolated human red blood cells [J]. Fundom Clin Pharmacol, 1995, 9:207-208.

[12]De Schryver EL, Alg ra A, van Gijn J. Dipyridamole for preventing stroke and other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ll vascular diseas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3: (1): CD001820.

[13]Davis SM, Donnan GA.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stroke after CAPRIE and ESPS-2. Opinion 1[J]. Cerebrovasc Dis, 1998, 87:73-75.

[14]Sacco RL, Diener HC, Yusuf S, et al. PRoFESS Study Group. Aspirin and extended-release dipyridamole versus clopidogrel for recurrent stroke[J].N Engl J Med,2008,359(12):1238-1251.

[15]Leonardi-Bee J, Bath PM, Bousser MG, et al. Dipyridamole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and other 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Stroke, 2005, 36:162- 168.

[16]张茁, 陈新平.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833-837.

[17]Gorelick PB, Farooq MU.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sistance" to antiplatelet agents for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 Res Treat, 2013,2013:727842.

[18]Flaherty MP, Johnston PV, Rade JJ. 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 owing to complete clopidogrel resistance successfully managed with prasugrel[J]. Invasive Cardiol,2011,23:300-304.

[19]Jia DM, Chen ZB, Zhang MJ, et al. CYP2C19 polymorphisms and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J]. Stroke, 2013,44:1717-1719.

[20]Lin YJ, Li JW, Zhang MJ,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YP2C19 genotype and of in-stent restenosis among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stent treatment[J]. CNS Neurosci Ther, 2014,20:125-130.

[21]王东国, 宋志成, 金鑫, 等. 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分析[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6(5): 505-507.

[22]Diener HC, Bogousslavsky J, Brass LM, et al.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compared with clopidogrel alone after recent ischa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in high-risk patients(match):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4,364:331-337.

[23]Kennedy J,Hill MD, Ryckborst KJ, et al. Fast assessment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o prevent early recurrence(FASTER): a random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7,6(11):961-969.

[24]Wang Y, Zhao X, Lin L,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N Engl J Med, 2013,369:11-19.

[25]Wang Y, Zhao X, Lin L,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CICAS) Study[J]. Stroke, 2014,45:663-669.

[26]林静,易兴阳,,等.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4):362-363.

[27]龙发青,苏庆杰,蔡毅,等. 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828-830.

[28]吉凤,刘首峰,王惠,等.天津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现状调查[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5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