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出路

1、大学生“村官”的概念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概念的界定还是比较一致,所不同的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的名称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大学生“村官”,另外一种为“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的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本身就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因此“村官”的身份应该加上引号而表示特定称谓。因此,很显然,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公务员编制,也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知识青年”。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及意义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适应符合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两个角度来谈的。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农村长期以来人才流失的局面,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注入新活力,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大学生人数和专业的扩招,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约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对大学生“村官”虽然有两种声音——“好得很”和“糟的很”。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提出了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3.1国家法律和政策角度

3.1.1法律依据不足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无法可依,甚至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村官”既非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于农民。这种非官非农的身份尴尬问题,将会加大工作难度,难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真正作用。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村的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1.2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不完善

赵洋(2012)认为培训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教育培养、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自身存在、社会联动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完善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全方位教育培养制度和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合理化出口制度着手。刘璐璐认为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培训措施不力;二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不到位。

3.1.4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不科学,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等一系列问题。何新基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和任用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选任程序未充分考量农村多元化人才需求,村级组织作为利益相关主体地位缺失;选任程序报名条件太过简单,专业、户籍等有利区分要素尚未设置;考试内容涉农知识考核太少等等。

3.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

3.2.1动机不纯,功能角色定位不清晰

彭飞武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有一方面是在就业动机不纯上面。许多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在思想上扎根于农村,仅仅因为就业压力无奈选择去农村当村官,只把当村官作为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一个跳板。

3.2.2深入工作不够彻底和自身能力的欠缺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进入村官工作后,明显表现出专业不对口、社会经验不足、与村民的交流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侯典牧和张琳通过对七个大学生“村官”的专访,认为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还要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做事要稳重、耐心细致,同时需拥有农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4、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

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结束两年聘任期后,主要有四条道路可以选择:续聘、创业、考公务员或到企业工作。尽管如此,该选择哪条道路仍一直困扰着那些即将期满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卢芳霞在基于浙江省绍兴市的调研中认为,政府层面为绍兴大学生“村官”预设的出路主要是鼓励扎根农村(社区)推荐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扶持进行自主创业引导、另行自主择业和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而卢芳霞后来又提出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作用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村官”具备的先天竞争优势及其在择业观念上的逐步转变”这三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农村专职社工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新出路。

结论

综上所属,大学生“村官”项目已经受到了广大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系统化,特别是在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问题和对策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在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就业动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评价调查研究涉及尚少,为在校的有想法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当中的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的意见也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鹏,综晓卫 有关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J] 华章2010(36)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村创业 创业模式

一、引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就业,其就业观念如何随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国家、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从而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张继梅;2011)。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建设相关的惠农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引导和扶持,弥补资金短缺、市场风险较大等障碍,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邢安刚;2012)。新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等新的背景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成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解决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的途径(吕军书;2008)。立足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胡清华;2012)。相关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和成因进行调查,并对该种现象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李雨恩;2012)。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城乡差距、社会偏见、创业教育缺失、不完善的创业环境等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的扶持机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长效机制,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效果(邢安刚;2012)。由于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创业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促进政策,政府的功能并不明显,需要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创业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二.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模式

1.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的关键运行机制: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地位优势,选择农村生产过程中的特色农产品,找准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障碍环节,通过自身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和政府部门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自身创业行为嵌入到障碍环节中,通过产业化运作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形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大学生村官”“生产大户+大学生村官”;“专业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贫困农户”;大学生村官创业具有一些优势。一方面:政治优势,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工商注册、信贷金融、创业补助、创业用地、科技项目申报、创业培训和税收优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大学生村官和基层组织等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其获得关系资源。其次,技术方面的优势,创业大学生通过与农村部分主体建立关系,利用自己技术和背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生产农户之间的联系,作为桥梁来传递智力资源,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方面具有优势,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来寻找创业机会,并依靠自己所挂职农村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来解决创业的资本、技术和团队问题,从而容易获得成功。

2.大学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在大学生的牵头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大户、推动小规模农户和贫困农户入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来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这种模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创业平台;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属于国家支持和扶持范围,实践证明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创业平台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其次,大学生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条件。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研机构的沟通,有助于获得技术,并且能够通过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实现贷款的创新管理,使得合作社及其成员农户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第三,大学生能够提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能够保障合作社的效率,提高其与正规企业的竞争能力。

3.大学生“个体创业”模式。个体创业是大学生在农村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自我经营实现创业价值。通过对三化协调下农村发展方向的把握,通过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管理优势,利用优惠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选择合适的机会,投入适量的资本进行创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在于:首先,其对现代技术掌握方面的优势。三化协调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知识型农民,其经营规模倾向于中等和大规模经营,这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其次,机会把握方面,在制度转型和发展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业机会,这些创业机会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看,有的是创业机会,有的不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农村创业机会的识别,其范围较普通农民广,所以机会识别方面更占优势。第三,个体创业存在资本、制度和观念方面的约束。尽管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受到创业资本,政策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克服需要在三化协调背景下,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改变农村创业观念的认识,提高农村创业发生的概率。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创业制度方面的建设。大学生创业面临户籍管理、土地使用、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问题,其创业保障纳入具体的法规框架,积极探索多种复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和财政措施,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行为(王雅蕾;2011)。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承包权属于农民个人,如何获得土地制度成为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可以通过利用集体所控制的土地和集体管理权限内闲置的土地,荒山、滩涂等土地进行创业,并降低土地获得成本。在金融资本方面,可以通过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多重抵押机制来降低创业大学生获得创业资本的成本,提高其获得创业资本的概率。

2.加强农村创业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大学是“跃出农门”的标志,大学生回乡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村民的误解,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不务正业,比较丢人的事情,因此,给一些大学生回乡创业带来观念上的障碍。通过传统媒体的作用来改变;通过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来宣传一些成功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成功案例作为典型,广泛宣传,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做重点宣传,使得大家熟悉并认可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大学生,从而改变农村居民对回乡创业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其次,加强现代新型媒体的宣传,比如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和其他新型媒体形式,宣传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案例,并重点宣传其创业的历程及创业成功的启示。第三,加强政府对成功回乡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利用乡村口碑相传机制,达到正面影响的效果,尤其很多村民看到回乡创业的好处,观察到政府的行为,从而产生口碑相传,起到对观念转变影响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创业与三化协调和新农村建设的匹配程度。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引导,在新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向规模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应对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其在创业机会选择、资本投入和团队建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创业行为与大背景的匹配程度。首先,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匹配。通过大学生的回乡创业,应该引进一些新的技术、管理经验、新的项目和经营方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工业化相匹配,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按照工业发展方向转变传统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通过一些工业理念的引入,从而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其价值增值幅度。第三,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城镇化相匹配。通过其创业行为相新型城镇的聚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其自身创业行为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张继梅.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1(2):54-56

[2]邢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0-72

[3]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16-19

[4]胡清华.大学生与务工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2(9):45-49

[5]李雨恩.当代中国大学生西部农村创业意识探究[J].当代经济,2012(8):104-105

[6]邢安刚.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27-30

[7]王雅蕾.探析我国的大学生农村创业促进政策[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4-37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新农村建设 长效服务机制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村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其中的一项政策,无论对于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解决,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都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于2008年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有200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达到20.9万名。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使其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成为摆在大学生村官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是国家的导向性政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和大学生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可以为农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活跃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可以优化农村干部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农村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可以满足新农村人才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储备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人才“回流”,使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学生驻村支农,是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避免重城市轻农村。同时,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非仅仅出于奉献精神,也是理性的选择。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实现农村与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双赢,对于缓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情况调研

结合“调研山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在2010年至2011年先后在山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展开调研活动。针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及部分假期在家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等形式为辅,实地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回收问卷全部有效。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具备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农村基层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一定认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调查显示,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其中,对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构成障碍的因素主要如下:

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现行法律规定,村级干部应由农村居民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多以助理身份任职,属于直接任命,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没有明确身份定位,缺乏法律依据的身份困境,导致大学生村官定位模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没有被充分挖掘。

个人能力与工作环境不匹配。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不足。调查中,近25%的大学生村官很少主动与村民交流,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定位是“镀金”,三年服务期满就会离开农村,在工作中缺少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差,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开动脑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主要靠村干部传帮带,任职培训缺乏统一要求,工作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生产技能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具体情况不甚了解。

保障激励制度不完善。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目前的待遇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缺位、缺少制度和资金支持、服务期短、限制多等因素,致使大学生村官对未来担忧,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出于暂时就业的想法,想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屈居”在农村,将村官岗位作为今后转行的台阶。缺乏完善的保障激励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强、流失率高。

管理措施不到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岗位权责不明确的现象。基于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的顾虑,工作范围较窄,难以真正接触基层事务,各级部门之间还存在频繁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日常监督松散。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统一管理,但人数较多、实务繁杂,在考核形式、日常监管等方面容易存在疏忽,形式重于实质。

关于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的几点建议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同程度。从关注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方面考虑,对他们应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诸如农村生产生活常识等内容,提高其行政管理及社会事务处理的能力;村民作为外部角色,应教育其接受和配合大学生村官,便于工作的开展;村干部应当支持和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大学生村官专业或课程。“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或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村官专业或有关村官课程,要想真正发挥高校在培养村官中的作用,高校应增设村官专业”①,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新型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合法化。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规定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途径,增加由村民统一选举产生的环节,遵循公正透明原则,可以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渗透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权利责任更加明确、合法。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支持。如建立省、市、县政府联合提供大学生村官补贴制度和执行的监督制度,确保大学生村官的办公条件、居住条件等;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医疗保障制度。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规定,如设置医疗补贴、住院优惠,建立大学生村官医疗卫生补助专项基金。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收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体制。选拔过程严格把关。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应由政府主导,同时体现因地制宜的思想。上级组织及时监督、追踪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包括规范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评先评优等考核制度,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官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村官个人前途与村官制度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新意识。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和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比如针对“菜贱伤农”问题,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寻求更合适的销售渠道,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等方式,让消费者和农民双双获益。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电脑知识及操作的优势,用心做好“网络宣传员、联络员”的角色,在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发挥。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角色领会中的转换与调适—关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1WG52)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0-02

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战略需要出发,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村官创业既面临着机遇,也经受着考验。当前,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实践中成长成才;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如何通过积极的扶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两方面的“双赢”效果,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长治市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成功经验

(一)联动帮扶,创优创业环境

在帮扶政策上,长治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学生村官领办、合办、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引导大学生村官转变观念,为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富民推动农业现代化开辟了路径。同时,协调工商、地税等部门,采取减免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门槛。

在帮扶资金上,按照人均一万元的标准,通过贷款担保、贴息、小额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

在帮扶项目上,通过“捆绑式”、“承包制”服务,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实行“三优先”,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扶持,同时,对“抱团创业”、团队创业也优先扶持。

(二)借船出海,整合创业资源

首先是引入YBC模式。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简称YBC)是为缺乏条件启动创业和发展企业的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以及“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争取扶贫支持。长治市13个县区中有五个贫困县,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长治市武乡县、沁县、平顺县、壶关县的一百余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参加扶贫培训,15个产业发展项目受到资金扶持,每个项目所在村获得30万元左右的扶持资金,这些支持对于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是启动“向日葵行动计划”。长治市委组织部、长治市财政局、山西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长治银行共同启动了 “向日葵行动计划”,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采取党委政府推荐项目和给予贴息、担保机构评定风险和进行担保、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提供金融服务的全新合作模式,在岗大学生村官创办、合办的创业项目可以得到百万以下的银行贷款。

(三)加强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首先是创新SIYB创业培训。旨在培训有创业意愿且创业遇到困境的小企业家,帮助他们顺利起步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结合长治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特点,重点对创业优惠政策、创业与投资、创业风险评估、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其次是重视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农经、团委、妇联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巾帼领头雁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等创业技能专项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都能掌握一至两门创业实用技能。再次是加强实践基地培训和陪伴式培训。长治市在全市遴选了68个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实践基地,同时提供陪伴式培训,推行“创业导师”制度,组建了五百余人的专家服务团,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政策咨询、现场指导、专题辅导等,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长治市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多,但效果不明显

部分大学生村官在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缺乏发展壮大的信心和能力,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等思想严重,也有的创业项目发展良好,规模不断壮大,可是在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多,但质量不高

长治市目前已有一千二百余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但真正领办创业项目的仅有198人。在这198个创业项目中,公司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6个、服务中心26个,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6个。从创办的项目的选择看,种植业102个、养殖业47个、加工业13个,分别占创业项目总数的52%、24%和6.6%,“种、养、加”项目占到全部创业项目的82.6%,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普遍规模不大、项目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小。

(三)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多,但工作受影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的是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创业富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业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履行工作职责,还要进行创业实践,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远超不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处理不好工作和创业的关系,会导致本职工作和创业项目都受到影响。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机制的对策分析

(一)在政府方面,建立健全扶持机制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扶持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r应设立一个综合性的专门扶持机构,采用政府主管、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汇集各方力量,目标是建立系统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体系。各县也可以成立分支机构,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进展情况,做好创业项目的评价考核、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等工作并定期报告项目发展运行情况。

其次,在具体措施上,采取扎实有效的扶持办法。一是积极学习借鉴目前国内、国际上走在前端的一些扶持方法和模式。结合长治市村官创业的实际,下一步需要将多种帮扶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使扶持模式科学化、系统化。二是建立项目信息库。大学生村官创业应该按照自身兴趣选项目;按照当地的文化背景、产业优势及现有市场选项目,因地制宜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三是建立一支更加高效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导师辅导”的优势,从创业能力的养成、创业项目的筛选、创业资源的调配、营销渠道的培育、经营管理的规范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基金或资金。在资金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专项基金或资金,成立基金或资金管理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基金或资金管理办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提供担保、贴息和奖励支持。

再次,在流动出路上,做好创业项目的接续工作。随着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发展,势必会出现影响力较大、社会竞争力较强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既完成好工作职责又发展好创业项目,再加上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考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后会出现无法继续经营的局面,因此为保证创业项目持续发展、保护政府和个人前期投入、必须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后创业项目的接续工作。“抱团创业”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在社会方面,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社会各界应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企业家可以给予他们创业经历、经验的帮助和辅导。社会团体和组织可以利用自己募集的人才、资金资源,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业的、专项的支持。同时应加大对创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对村官创业典型的报道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这个群体,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青年走上创业之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在高校方面,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首先应完善培养体系。在加强大学生文化、能力、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创业理念的培养,开设创业方面相关选修课程,让有创业意愿和想法的大W生开拓思维、丰富知识、提高技能。转变大学生就业“城市化”倾向,帮助大学生了解基层,培养在农村基层干事创业的意识。其次开放高校资源。高校可以组成专家服务团,带领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进行实践和巡诊,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提高了创业技能,而大学生村官也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同时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高校科研和实验的良好场所,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产品化和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科技化、前沿化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在个人方面,提升创业技能和水平

大学生村官创业和普通社会青年创业不同,与普通农民群众创业也不同,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根本目标在创业富民和自我实现上,通过创业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长个人才干,正确的创业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不论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还是有序流动后再就业,都需要全面、丰富、专业的知识支撑。创业知识的汲取、创业能力的扩展、创业经验的积累,能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做好各种工作的多面手,同时也为日后从事其他工作或有序流动后担任其他职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目前澧县共有大学生“村官”10名,其中男6名,女4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6人,大学专科4人,所学专业涉及到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刑事执行等8个专业,分别选聘到澧阳、澧澹、澧东、大坪、张公庙、复兴厂等10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任村支书助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差异导致水土不服。这批“80后”村官,在学校里,接触的是电脑、mp4、互联网等各类先进设备媒体,感受的是国内外的不同风情、文化、社会生活,而到了农村,面临的情况却是:经济落后、公路不畅、自来水短缺、待遇偏低、文化娱乐生活欠缺,同龄群体极少,等等。时空的置换,让他们难免水土不服。

二是优势差异导致无所适从。“80后”村官们在学校“饱读诗书”、各有专业,他们希望到基层后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运用到工作中去,实实在在地体现自身价值。而到村任职后,往往是端茶递水、接待客人、打印文件、做会议记录、整理资料等,在高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完全脱节,这种用非所学的矛盾很容易让他们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三是现实差异导致激情退烧。在走访调查中,这批村官们均表示,不论当初选择到村任职的动机如何,但当真正到农村以后,还是真心渴望在农村干事创业、实现抱负。由于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足够认识和有效准备,所学专业既不是区域经济、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又缺乏丰富的社会与管理经验,等等,所以当真正到农村后,才发现很难应对农民这样一个松散的特殊经济群体。满心期待的“维新变法”,却被现实粉碎,使他们显得无奈而迷茫。

四是处世差异导致随波逐流。“80后”大多敢说敢做,追求创意,积极上进,单纯直爽,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当他们想去颠覆农村的旧思想旧习惯时,却被人认为不知天高地厚;在工作上过多的较真却导致非议;处事力求秉公而断却遭到排挤;成天跑腿忙碌结果功劳薄上记载的却是他人的名字。他们张扬的个性在一次次的现实打击中慢慢被磨灭,最终往往是希望改变农村,结果却被农村所改变。

三、原因分析

一是成长背景较为特殊。“80”后是国家、家庭集中精力、财力精心哺育的一代,他们成长的20年,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20年。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点,如自我为中心、吃不起苦、适应能力差、功利心理强、缺乏责任感、过于理想主义等。所以当理想与现实不符、面临困难时,则很容易产生畏难、消极、抱怨情绪。

二是任职心态不够正确。在对大学生村官当初为何选择到村任职的原因进行调查时,60%表示到农村工作,是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30%表示是受优惠政策的吸引,只有10%的村官是对农村怀有感情,想在基层成就一番事业。目前,有7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希望通过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内招聘方式尽快走出基层就业。基于这种任职心态,使部分村官虽人在农村,却一直生活在农村表面,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三是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一是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上下贯通、有政策和法律依据的体制机制,大学生到村后缺乏足够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导致在思想上、能力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二是管理、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在落实的深度、层次特别是后续发展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政策依据。经济待遇低下、政治前途模糊、身份定位不够明晰等一系列问题使这批渴望被关注的“80后”感觉远离组织,看不到希望,从而导致思想滑坡。

三、对策与思考

一是教育引导,促其端正思想认识。一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宣传教育,使这批“80”后正确全面了解农村工作的性质、内容、状况,避免心理预期过高,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二要加强价值观引导,使他们弄清楚当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而是通过在农村的工作实践,积累农村实际工作经验和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三要加强工作定位的引导,使他们淡化“官”念,树立“农”念,增强服务意识,甘心做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员、引导员。

二是关爱帮扶,促其适应基层环境。要集中力量对这批“80后”村官们实行全方位帮带,形成县、镇、村三级培养管理格局,使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在多方帮扶下尽快进入角色。作为组织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通热线电话、qq群和“大学生村官论坛”等方式与其建立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服务;乡镇党政领导可采取定期约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县直涉农部门负责人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实行因人培养、分类指导,使其掌握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要积极引导他们一起参与村级事务,熟悉了解村情民意,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基层工作环境。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7篇

“农村村官”、“天之骄子”,这两个名词看似不协调甚至矛盾。但是,只要有心,只要能够在磨合期积极调整情绪,在成熟期积极投入工作,一个大学生便一定能够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村官在农村这块舞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世疆区长在大学生欢迎会上提出,大学生要在农村有所作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而我们只要做好了两个转变,便能够顺利的度过工作的磨合期,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块有用的人才。

首先,我们要实现从“同学”到“同志”的转变。作了十几年的学生,主要工作是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强化知识,检测所学知识。而深入基层,当一名“村官助理”则意味着要运用知识,要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学生时代,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学业为重点。但是作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则是与周围班子成员以及村民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创新和点子就会没有施展的平台,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

其次,我们要适应从‘城区’到‘农村’的转变。农村的各项娱乐措施以及各项基础设施远不及城区便利齐全。工作伊始,这种落差会引发我们的失落感,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只有适应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农村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心态。农村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农村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适应并利用好相对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转变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要以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弥补这项落差。学生时期,基本上靠打牌,唱歌等娱乐打发时间;而在娱乐相对贫乏的农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使我们顺利地解决失落感,投入到农村工作中;而且有利于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条件。

当逐渐地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后,我们也成功地由“磨合期”进入到了“成熟期”,如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发挥自己的大学生优势促使所在村和谐发展便成为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 形成“三情”的工作态度

首先,我们对于自己所在行政村要有感情。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农村当成是我们的工作单位,而应该将之作为我们自己的故乡。这种亲切感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其次,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充满热情。村官的权力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为村民做好各项服务,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但作为社会的最基层和最底层,农村的具体工作细微、琐碎、复杂。恶劣的态度会直接引起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会诱发村子整体的不稳定,给村子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热情的工作态度是拉近村民距离、了解村民需求的重要因素。再次,我们要一直保持激情。党和政府选择大学生担任村官助理,看中的是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以及勇于创新的激情。我们一方面要驱除“学生气”来熟悉农村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保留“学生气”,坚持提出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提出新办法。要让这些创意,这些新鲜观点成为村发展的良好建议,是自己能够成为村‘锦囊团’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二、坚持“三勤、三到”的工作作风

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农村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坚持三勤三到,不断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失,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工作者。

首先,眼睛勤快,事情要看到。“村长助理”是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除了村长的“开班授课”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观察。如:对于村中经常出现的私搭乱建问题,如何对村民进行劝阻,引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说明其行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还要求我们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要熟悉,如:《北京市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手册》、《通州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等,这使得我们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嘴要勤快,事情要问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点。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村长,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相关背景,避免因为过于简单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再次,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作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村长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下驻村企业检查安全隐患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细致,干漂亮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

三、避免脱离农村实际谈创新,将创新做到细处

大学生拥有激情,拥有较多的知识,拥有相对广泛的见识,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够在工作的初期便以“高素质者”自居,在还没有了解到本村生产、生活以及人文状况的时,在仍然不熟悉国家以及政府部门针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候,贸然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做法,这会树立起“大学生不切实际”的不良形象。

但是,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只要我们坚持对自己处理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注意创新,都注意提高,整个村委会的工作便会因为大学生的输入而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例如:对村图书室的图书进行电子化管理,对村委会的各种档案进行整理;在团务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周围青年等等。大学生是村委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应该服从集体。同时,我们要做好做强“部分”工作,是整体因为我们而更加优化。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8篇

近几年来,为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省市都尝试着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一批批青年学子纷纷走向农村基层,希望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效果如何?大学生在当地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如何?……种种问题值得关注。

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组成了“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调查组。调查的目的是客观了解广大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真实想法,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基层状况的认识。同时为国家进一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并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我国农村基层建设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调查组以河南汝州为调查对象。

汝州市隶属平顶山市,辖临汝镇、小屯、寄料、温泉4镇,王寨、夏店、焦村、蟒川、杨楼、庙下、陵头、骑岭、尚庄、大峪、纸坊11个乡,446个行政村(街)。共有76.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70.2万多人。

汝州市20****年10月份开始招募大学生村干部,截止目前共有445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大专生430名,本科生15名;男275名,女170名。

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乡镇干部口头询问、大学生村干部问卷调查、大学生村干部访谈、村民问卷调查以及村民访谈等调查方法。

从20****年7月5日至7月12日,8天的时间里调查组走访了骑岭乡、纸坊乡、温泉镇、临汝镇、庙下乡、小屯乡等6个乡镇,进入28个村进行村民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获得大学生村干部问卷115份,村民问卷128份。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达到了79%。其中,30%的比例是近两、三年毕业的学生。

91%的大学生村干部为河南省内院校培养。其中,15%的毕业于河南省属的重点高校,49%的是省属一般学校,其他为地、市属学校。

大专生占96.6%的比例。其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4%。医学占2%,工学6%,法学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

其他,主要是指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达到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全部的45%。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

2.来源和动机

96%的调查者,是汝州当地人。其中17%的,在读书前属于城市户口。

调查者的来源是:

其他,有下岗职工和另外方式就业的人员。事业单位主要指汝州当地的教育部门。

报名村干部的动机中,想为农民做事情、体现自我价值、丰富人生和献身家乡的想法占了多数。把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结合到一起,“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给了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舞台。

3.工作情况

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一年半的有55人,是调查总人数的48%。

88%的人能经常住在工作的村子里。其中,57%的人住在村委会的房子,15%是亲戚朋友那。

明确表示5天以上的出勤仅占68%,显示着村干部们的出满勤状况一般。

4.收入低,村里矛盾多,工作不好做是大学生村干部提到的主要困难。

对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来讲,这些困难是早就存在的,老村干部对这有着深刻的体会,带着工资的大学生村干部在上岗前也该了解到的。看到将其列为主要困难,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些困难中,反映工作压力大的占24%。同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学识给自己带来困难的比例是一致的,反映着还是有部分人能意识到工作压力和学识的重要。

大学生村干部感觉于村干部难以沟通以及村民不认同比例很低,分别是5%、6%。

5.对“大学生村官办”等上级管理机构的工作满意程度达到83%。对“大学生村官计划”,25%的人认为这实际在解决困扰我们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

在出现困难时,82%的人想到和自己村里的村干部沟通来解决。其次是村官办、上级组织、其他大学生村官以及父母、亲戚和朋友。33%的人,有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想法。

6.调查显示,群众和同村领导不是这些村干部工作的主要障碍。

74%的村干部提出缺乏资金是他们发展的最大障碍。47%的人提到缺少适合农村发展的实用技术。有23%的人提到信息不畅通。

谈话中发现,一是许多村子没有发展经济的基础。同时,一些人的市场意识不强烈,存在等、要政策的情况。还发现,许多大学生村干部表示连计算机、互联网都未接触过。

7.生存状况

1)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烦恼和说不清楚的占17%;16%的人表示满意,40%的已经习惯,27%的人在适应。

2)对于工作,4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很大作用,一般的占42%,一点作用和没什么作用的分别是7%和5%。

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感觉:5%的人后悔了当初的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了88%,其他是没感觉。

显示着,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3)目前的工资待遇是大专生474元,本科生499元。在本县市的有100元交通补助,跨县市的150元。这些钱,政府从财政拨款或者原单位足额及时发放。

调查中,大学生村干部提到的最大困难是工资低,他们期望的工资水平在800元以上的,达到了52%。如果算上交通补助,也就是近一半的人期望900元以上。

8.前途和打算

44%的人有向上摸求发展的考虑。当地也存在着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公务员时,优先考虑的政策。

37%的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有少部分将选择回原单位和考研。

9.村民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45%的村民很支持大学生做村干部,明确反对的比例仅仅是2%。应该说大学生做村干部,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

对“大学村干部计划”的理解方面,17%的村民认为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更多村民期望这个计划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已经被村民熟悉和了解。其中,35%的村民反映知道并且熟悉,一般了解的占44%。

调查的村民中,20%的村民找大学生村干部办过事情,其中17%的村民反映事情办的很顺利。35%的村民虽然没找过,但都听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错。能为村民做事情,村民是欢迎和感谢的。

调查中,24%的村民也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很一般,挂闲职。请村民为大学生村干部打分时,13%的村民给了优秀,11%的村民评价很坏。大部分的村干部已经被村民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大学生村干部的背景、工作情况、民意反映等方面描述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选拔、管理和这些村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困难、农村工作的障碍以及发展前途等进行了调查。

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意见和建议是:

(1)汝州“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做法,是当地学校、机关、国营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转岗和城里下岗、社会富余人员的再就业。

客观上,起到了把城镇里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吸引到基层农村的作用,改变了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的状况,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以及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带来了变化。

但是,“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从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角度看,比例还很低。

(2)多数大学生村干部有着社会工作经历,目前已经是村中“两委”委员。他们能同村干部沟通协作,满意这份工作和目前的生活状态,希望为家乡、百姓做些事情,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谋求政治上的进步和发展。

能认识到这是稳定和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具有扎根基层、改变农村贫困状态、促进农业发展的比例并不高。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认识,多数是以为提供了大学生做村干部来服务农村的途径,改变农村贫困状况的使命感不强烈。

(3)大学生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办”这个组织部下属的专门管理机构的工作满意程度很高。

他们大多数人能经常住在村里,出满勤状况一般。能根据要求写调研报告和工作计划、总结。对点名这种考勤方式,有一些人存在异议。

对个别优秀村干部所在村的村民访谈和实际调查发现,存在言过其实。

(4)大学生村干部的最大个人困难是工资低,其次是村里之间的矛盾。主要工作障碍是缺乏资金和技术。能感受到自身知识不足和工作压力大的比例不高。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上传下达,完成乡里布置的任务,参与村中事务的处理。他们的工作能被村干部配合和村民认同。

(5)多数村民熟悉、知道大学生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支持的和抱有期望的。

农民迫切需要的改变自己的贫困,渴望实用技术到农村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对先进的技术有了解,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

(6)一村一名大学生,过于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同时也忽视了年轻村干部成材的环境。

应该看到汝州选拔的村干部们,大部分人员的学历是大专,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远离农业、农民的需要。许多人不能象有知识和技能的人那样,很快和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

同时,也应想到将年轻的学生放到农村基层,其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调查表明,条件好的村,大学生村干部更有机会参与到经济管理中。应该说农村的主要问题,还是农民的富裕问题。大学生到基层的主要任务,是要积极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改进。

选拔自身条件好的大学生放到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中锻炼,待积累一定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后,向条件差的村子流动,既让年轻人锻炼成材,又给贫、富村的联系以至于共同致富增加了机会。这种做法,希望政府考虑和采纳。

(7)有必要加强年轻大学生村干部的培训、学习,通过农业知识讲座、管理方法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建立淘汰制度。不只是不想干这份工作的人的自动退出,也要把挂闲职、不谋发展的人员及时清理掉,不滋养新的闲人。

(8)有必要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农科高校中加大“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宣传力度。让学有所长、愿意献身基层的大学生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到基层就业。基层需要有技术、乐于奉献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