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人口集中,与生态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雾霾污染频繁发生。本文从政策建设、环境信息化建设、城市生态标准等方面提出缓解生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生态问题;环境信息化;城市生态标准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类的主要集聚形式及主要集聚地之一,也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人类干预自然最强烈 、人工环境占主导的生存空间。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城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也多种多样。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人口与生态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工业、生活用水量巨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空气湿度低造成城市雾霾频繁发生,城市的生存环境让人堪忧。王如松等[1]人从人居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和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三方面对转型期城市生态进行了综述。刘华等[2]人提出城市生态问题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城市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如何建立适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城市生态问题越来越被更多的关注。因此,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产生重大意义[3]。

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人们把城市这个特定的空问里,人类活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和功能关系,称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除人以外的自然条件(环境)和人文条件(环境)的综合,就是城市生态系统[4]。人口、产业、交通在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异常强大。城市化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1 人口与生态环境矛盾尖锐

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强烈的干扰、改变和破坏,导致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密度大,人工设施密度高,活动强度大,导致交通拥挤。人多车多房多,造成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度大,导致城市缺乏阳光 、绿地、新鲜空气。据统计,我国城市建筑密度一般为50%—60%,最大超过80%。城内居住环境逐渐恶化,慢慢地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导致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对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影响巨大。

1.2 城市水资源短缺

城市人口数量多、工业规模增长快,用水集中、量大 、增长快;污水排放量大但污水处理效率较低,造成城市的供水紧张。不少城市因缺水问题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诱发地震灾害,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供给以及水体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子[6]。国家对水利和水源治理投资巨大,而现行水价一般不包括水资源本身的价值,且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与浪费。

1.3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近年来,雾霾污染越来越严重,北京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PM2.5指数频频“爆表”。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呼吸道疾病及肺癌发病率直线上升。茹少峰指出我国发生的城市雾霾天气突出表现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物浓度。雾霾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原因是地面灰尘大,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湿度低,加之人和车流的搅动、静止气流使空气中聚集的微小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另外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也是主要污染物来源,冬季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也加重了雾霾天气的出现。茹少峰还指出城市雾霾天气现象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高度相关。

2 解决途径

2.1 政策的力量

首先,法律法规先行。大力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完善的效果评定、奖励惩罚体系,严格、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确保规划能够高效的执行。其次,成立专门管理部门或团队,协调各个省市地区,负责雾霾治理、水资源治理的计划制定、执行与监督,并对最终治理效果负责。再次,制定短、中、长期治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计划,“城市病”治理计划,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计划,环保科研投资计划等。

2.2 加快环境信息化

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化是提高环境监管水平、环境执法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有力武器,环境信息化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政府管理流程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变革,提升的是整个环保系统的行政效率和业务能力。现在已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实现更加人性化的监控和管理,应加快环境信息化在环境管理中应用的步伐。首先,加大信息系统研发力度,构造整个软件、硬件平台,培养相关人才。其次,加大各污染指标的基础数据和危害数据统计、检测力度。最后,数据公开与共享,营造良好的数据应用环境,让公众和企业参与此项工程。

2.3 建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为了实现一定的城市规划目标,更好地指导规划编制而制定的准则与规定,建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很有必要。沈清基等提出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加以整合,取长补短,是建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个有效途径。

2.4 推广环保文化

要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需要培养环保文化。环保不仅仅是专业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保应当上升为一种文化伦理的高度,深入民族骨髓。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企业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以环境保护、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发展系统和文化体系。我们个人要首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保护环境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作为自我素质的一种体现。

3 结论

城市生态问题是在发展经济时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环境破坏的事实,作为国家,应合理诱导城市开发建设;作为企业,应坚持发展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作为个人,将环保意识上升为个人素质体现。以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宜居美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20(5):830-840.

[2]刘华,钟炜,张建民,等.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初探[J].经济地理,2006,26(1):92-95.

[3]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1996,15(1): 35-4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很多城市这几年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比如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一绿色空间系统规划一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只有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让人民享有美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为促进民族的永续发展而夯实基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建设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就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建设,而是要提升环保与节约意识,加大知识宣传,让美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不管是哪个国家,城市的人口集中度都高于乡镇,而社会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范围也是城市,它对于自然环境的干预也更加强烈。因为城市的包容性较大,涉及到基础建设、景观建设、工业发展等众多产業,给城市的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河流水文降水、气温、渗漏等自然因素带来较大的影响,这也让城市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显著差异。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高度发达,每天24小时都发生着大量的物质流动与产品转化,城市环境的污染性质也从以往单一的生活性污染转变成交通污染、工业污染、商业污染等多样性污染。而污染源的变化造成了环境问题的叠加,加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城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人口集中的问题,城市交通拥挤、工业“三废”等有害物质的差生,给城市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而要应对城市环境所面临的改善挑战,各部门都要坚持生活污染治理与工业污染治理协同并进的原则,将综合环境整治朝着污染防治与生态补偿并重的方向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深入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有效提升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我国针对水环境保护提出了各项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水环境破坏问题依然无法从根源上得到解决。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混入等,极大地提升了净化水资源的成本,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气污染。该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大气污染会导致酸雨的形成,对城市植物、土壤、建筑都会带来腐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厂数量在急剧下降,工业生产企业逐渐远离城市经济发展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作出了改善。并且低碳节能型资源利用理念的提出,也给工业生产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也有部分地区的年度大气指标不佳,

三是噪声污染。每个城市都会发生噪声污染,并且所指定的噪声污染标准有所差异。噪声污染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极大的,而产生噪声污染的因素也较多,如城市建设施工、车辆噪声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破坏。长此以往,居民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不良影响,生产生活质量也会降低。

3.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坚持两线管控

要让城市走向生态文明良好型、环境资源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就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安全生产底线。要严格划分必须实施保护政策的自然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范围。因为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没有替代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保护。而坚持生态区域的划分和保护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理念,才能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现象。各地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商用开发,科学控制新城发展规模,确保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尽量规避因城市规模扩大而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3.2调整产业结构

要推动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的生产方式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根据生态资源的分布特征,加大对林下经济、园林经济、文化服务产品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于工业生产,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巩固节能资源的利用,产业结构由高能耗专项减量化,促进经济结构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循环体系的方向发展,减少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转移城市提供条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即寻求经济、环境、生活之间的平衡,做好生态规划调研,让企业、居民与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共存。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维持生态平衡,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7篇

当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各种预测都认为,这种能源结构至少将维持60年左右。由此可见煤炭城市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的煤炭城市不仅在原煤生产中地位突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煤炭城市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省的煤炭城市出现了土地资源破坏、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绿化系统简化与缺乏及城市生态系统的非协同进化等问题。目前,中国的煤炭城市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已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急剧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或即将成为阻止煤炭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涵养及再造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组成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环境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人认为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有人认为:生态环境即生物的生境;还有人认为:生态环境指人或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包括大气含量、土壤类型与质地、水文状况、气候状况等[1]。普遍认为城市生态环境是聚居的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地域综合体[2]。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炭资源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人工化地域综合体。

由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见图1。

图1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

自然环境———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大气、水体、陆地、绿地等,以环境对城市活动的承载、缓冲及净化为特征。

社会环境———以人口为中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娱乐、教育等需求为目标,为经济环境提供劳力和智力,以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消费为特征。

经济环境———以煤炭资源流动为主体,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科教、信息等成分,以信息由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为特征。

2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2.1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

一方面,在煤炭开采和煤炭城市建设过程中,挖掘地表,堆弃土渣,破坏土地和植被,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大面积森林植被毁坏,各种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等遭到破坏。村庄被迫搬迁,大量农田被塌陷成水塘或沼泽地,形成大片采煤塌陷区,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幅度的影响地面植被的覆盖,而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又改变了地表径流和地表的糙度,使土壤抗蚀指数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和干化。同时也给煤炭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威胁。

目前,七台河矿区从1958年开发,在50年不到的时间里,全市下沉2·5m~6·5m;鸡西矿区经过80多年开采,已形成地表采煤沉陷区193平方公里;鹤岗矿区有63·73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其中最深的地方下沉了30m,在地面上造成6米多的裂缝,而且现在仍在以每年1.3米的速度下沉。另外,经调查统计,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大煤城有工矿点2735个,各类矿区占地面积26692.46hm2,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2688.59hm2,其中采矿场6266.88m2,弃土石渣场14967.84hm2,尾矿库坝271·05hm2,厂区1075.28hm2,道路107·54hm2,年均排弃总量1961.9万,t年均水土流失量392·38万,t而且仍呈上升趋势[6]。

2.2资源的浪费及水资源的短缺

煤炭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的,煤炭资源是煤炭城市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煤炭资源的储量和赋存条件是影响煤炭城市和其主导产业的关键因素。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任何煤炭城市都存在煤炭的开采年限问题。多年以来,由于采煤工艺本身及体制和法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据统计,中国煤炭资源的综合采出率仅为30%左右,乡镇和个体小煤窑更是乱采滥挖,平均采出率只有10%[4]。这样以来,黑龙江省的煤炭城市由于采出率低,存在煤炭资源的浪费,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难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与煤炭产业密切相关的水资源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中国的煤炭城市大都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从而导致中国大多数煤炭城市水资源缺乏。据统计,全国有70%的煤炭城市缺水,其中40%属严重缺水[3]。黑龙江省水资源不够丰富,人均占有水量2093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鹤岗市为例,人均水量拥有量为1880m3,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14.5%和8·6%,而鸡西市是贫水区,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地下水严重超采。在黑龙江省,一些煤炭城市由于管理及工艺不完善,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未经完善净化就被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估计,黑龙江省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省总废污水量的25%左右。同时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也使区域内的作物大面积减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2.3大气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

大量繁衍的土法炼焦、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以及煤炭燃烧所导致的大气污染,无论是发电用煤还是工业用煤,每年都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SO2和烟尘等污染物。在黑龙江省鹤岗市,2004年煤炭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84%,烟尘排放量占全市烟尘排放总量的80%,煤矸石产生量占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85%。据鸡西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调查和监测,2002年-2006年的5年间,全市重点煤炭工业污染源共向大气中排入烟尘为14876,tNOX为74288,tSO2为53398,tCO为5725t。这些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飘游,既能形成酸雾污染,又能吸附致癌的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形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对人体、动植物及建筑物造成很大的危害。目前,鸡西市大气污染物标准指数(PSI)在100~120之间,表明大气污染浓度已达警戒水平。同时鸡西市每年生产550万t煤矸石和粉煤灰,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因长期的风吹雨淋,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尘埃和污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3]。

2.4生态绿地系统的简化与缺乏

为了满足城市景观、环境及释氧功能的需求,城市的生态绿地系统应是一种协调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然而中国大部分煤炭城市,尤其是像黑龙江省这样的北方城市却普遍存在树种选择单一、忽视垂直绿化及市区防护与隔离林带薄弱等问题[3]。如鸡西市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4·8m2/人,远低于国家标准(7~11m2/人),与联合国标准(50~60m2/人)相差更远;花费昂贵资金买回大量进口草种却由于草坪的管理困难和生态功能有限而未达到预期效果;城市树种单一,虫害防御能力差;林密铁路从市中心区穿越,但却缺乏防护与隔离林带,整个城市即将面临“绿色贫困”的境地[3]。

2.5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区域环保法实施问题

目前环保法律制度不科学,不完备,执法不严:

(1)环保法基础理论有所欠缺,立法技术有所限制;

(2)法条笼统,责任不明,可操作性差;

(3)法律制度空白点较多,执法不严。另一方面,目前环境管理体制僵化,执法机制不畅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因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遗留下来的行政管理模式仍旧比较僵化,同时各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模糊,缺乏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煤炭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造福了整个社会,却把环境问题和隐患留给了矿区。各煤炭城市环境欠帐多,煤矿企业困难,资金短缺,矿区文化相对落后,人群文化知识层次偏低,环境法律意识淡薄。

3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3.1进行生态规划,建立生态城市

由于煤炭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强煤炭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迫在眉睫[5]。因此,加速城市的生态建设是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炭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应是: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减少废物排放;最小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不剥夺后代享有和利用当前资源的权利;美化环境,保护植物和绿地,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动员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经济失调、人地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城市规划失控及缺乏公众参与是密不可分的[7]。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虽不能彻底克服和避免煤炭城市现有的各种负面效应,但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积极的、有益的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力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应创造新的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经济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教育面向公众开放,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加强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较高的环境效益;倾听公众的反馈信息,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趋于公正和合理。

3.3加强城市绿化

按照国际标准,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则城市人均占有绿地至少要在10m2以上,才能实现良性的生态环境。而这个标准不适合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其实,城市绿化不仅体现在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质量和结果。绿化面积和覆盖率的不足可以通过选择生态功能强的植物,提高单位绿地的生态效益来弥补。对黑龙江省的煤炭城市而言,除了传统的加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卫生防护绿地等措施。还应注意引用乡土树种和草种来保水固土,而且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煤炭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建立节水型城市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同时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不仅要加强区域水源地的保护,而且要严格控制污染严重工业的发展。从农业,工业,城市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积极构建节水型城市。

3.5建立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的理念

传统的环境保护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战略,其结果是一方面为了处理污染物需耗费大量资金和能源;另一方面其治理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甚至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某些污染问题,大量资金、能源消耗的结果是产生恶性经济效益。故黑龙江省的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污染预防通过减少废物数量,减少了污染治理的投入,从而使环境治理更经济而彻底。

3.6加快科技发展,实现清洁生产

要大力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要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清洁生产[8]。如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和煤气(液)化,加强对矿井水的资源化处理和洗煤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推广先进的燃烧方式和烟气净化技术,大力发展型煤,禁止散烧原煤等等;另一方面是加大技改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艺和设备,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三是搞好长远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使煤城走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轨道。

3.7抓好污染治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黑龙江省的煤炭企业必须大力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加强对“三废”的治理,积极鼓励“三废”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切实加强对煤炭塌陷地的开发和复垦,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利用力度,包括煤矸石、矿井水、煤渣、煤层气、洗煤泥等,既可以提高煤炭企业和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又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必要举措。为了减轻煤炭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8改善法律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监管机制

加大环保法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力度,提高立法技术,制定煤炭城市区域特殊环境问题的专门性立法,提升立法层次和立法质量,填补立法空白,建立健全煤炭城市区域环保法律体系。扩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不断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素质。使之能统一、协调相关部门的环保工作,统一进行监管。另外要加大对煤炭城市区域的环保投入,通过税收、生态补偿机制,帮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在煤炭城市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灵活、有效的宣传教育,不断培植矿区民众的法律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金岚.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2-290.

[2]姜云,吴立新.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M].中国矿业,2003(3):23-255.

[3]姜云,吴立新.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规划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3):22-23.

[4]姜云,吴立新.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J].中国矿业,2002(11):43-46.

[5]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35-156.

[6]马峰,贾洪纪,刘凤飞.黑龙江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利用途径[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3):25-26.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园林;概念和内涵;理论和方法;类型

记得在美国大片《后天》中,描写了一场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大自然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事故”,而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则似乎是真实《后天》的翻版,肆虐的海啸转眼间冲垮了海滩旁边稀疏的防护林,进入到城市里面,只有在这一刻,人们才真正感觉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而这一切灾难的产生,人们自身又怎能逃脱干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素。

1.当前城市环境问题

1.1城市气候

由于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以及城市雾障而使热量不易扩散等,形成城市气候有以下特点:气温较高,空气温度低并多雾,云多、降雨多,形成城市风,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日照持续时间减少。

1.1.1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含量,由一般平均含量0.03%(按体积)增加到0.05%-0.07%,局部地区可高达0.2%;有毒气体也大量增加,光化学污染:臭氧、二氧化氮、乙醛、过氧酰基硝酸酯等影响严重;粉尘及有毒的重金属颗粒,如铅、锡、铬、砷、汞等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都有所增加。由于城市中的微尘、煤烟微粒以及各种有害气体,有许多是吸湿性核或冻结核,使水汽凝结形成城市雾障。

1.1.2热岛效应

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人为的建筑物面积占绝对优势,植被相对较少,消耗于蒸腾的热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市区风速较弱,热量的水平输送少;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内部的气温常比周围高0.5-2摄氏度,湿度低、地表辐射少、风速小,从而出现热岛效应。

1.1.3城市风

“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建筑物阻挡,摩擦减弱风力、改变风向。

1.2城市的水和土壤

1.2.1城市的水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当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化学、生物群落变化,降低使用功能和价值。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2.2城市的土壤

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使土壤一般缺乏完整的发育层次,在此环境中的树木生长不良,易发生风倒。许多园林树木地下根系发育不均,地上茎干易弯曲不直,高、径生长缓慢,甚至容易表现枯黄、早衰,开花结实较少等现象。用以栽培花卉,表现为黄瘦,生长不良,另外还有以下土壤污染物:有机物质,氮、磷化肥,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污泥、矿渣、粉煤灰,有害的微生物等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害。

1.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

2.生态设计理念的内涵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1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学原理

3.1.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3.1.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3.2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