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意活动;大学生;礼仪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05-02

我们以“博爱领航人生,礼仪文明成就梦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大学生在礼仪文明方面不断的变化发展。他们不再“不合时宜”,对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环境文明、安全文明等文明礼仪的认识慢慢增强,逐渐变成了一个懂礼仪、知文明的好大学生。反思这些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要想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受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科学、规划有效。学生工作是一项烦琐而重要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管理科学,规划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成长起来。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学生工作中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这有助于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实现,有助于为学生工作目标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有了科学的管理,还必须加强整个规划的有效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人,深刻体会其中的道理,逐渐成熟。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围绕“博爱领航人生,礼仪文明成就梦想”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做到了管理科学、规划有效,形成了院系领导参与、团总支学生会主办、各教学班为单位的三级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形成了相应的工作职能,做到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在这个科学管理机制下,对每项活动的安排都要做评估,只有通过评估后,才提交团总支分会讨论,团总支分会根据各个提案,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既要考虑学生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学校学生工作的安排等等因素,认真规划好每项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应的工作安排。据此,我们在九月份安排的活动相对要多一些,而在其他月份,我们基本是一月一活动一总结。以下为我们的大致工作安排表:

从上页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活动具有循序渐进的模式,首先从活动过程来说,可以让大学生在了解、体会、思考、总结等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其次从参与者而言,我们注意榜样的作用,首先把学生干部的礼仪习惯整理好,在让他们去带动其他同学,如此起到帮扶作用,更有助于活动效果的巩固。这些活动的安排完全体现出管理科学、规划有效的原则,这为我们后来顺利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第二,以生为本、形式多样。学校工作的核心当以人为本,这既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学习管理的最终归属。以人为本的开展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力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依靠人,注重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仅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要求。

以生为本,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大学生,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如何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让很多老师、学生干部头痛。但是经过我们的摸索,我们发现,这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我们的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创新。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聘请了知名专家给学生培训,开展了趣味横生的服装大赛、妙语连珠的辩论赛、婀娜多姿的大学生风采大赛等等具有创意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调查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系学生对学生工作的关注度支线上升,甚至有学生直接到团总支询问活动安排。以生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是学生工作的一种创新活动。它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作用关系,其实质是突破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单纯地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而转化为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

第三,制度保障、监督到位。制度是一种刚性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制度范围内的所有人的行为都有着十分有效的约束作用。要想让学生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长期受益、不断成长,学生工作就必须要用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制度一方面可以明确院系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能、责任、工作范围、工作方法、工作途径等,使学生工作有章可循、行则有制、动不逾矩,另一方面制度还可以对全体参与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对那些不从学生需要出发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自治力度,让制度保障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与自身相关的活动中具有很大的自和决策权。通过不断的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学生的行为由被动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在制度的指导下,让我们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个有知识、有文化、懂礼仪的合格人才。

有了制度保障,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制度也许会成为一张白纸。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了监督工作,形成了多种监督方式。从院系领导,到团总支成员,再到班级干部,各层次的监督机制已经形成,遴选了一批工作负责、责任心强的同学做督察员。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形成由团总支学生会负责,各督察员监督的机制。我们还加强工作考核体系的建立,完善各级督察员的工作职责规范和考核制度,进行半年、年度考核,进行督察员要求自查和组织考核,考评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挂钩。同时完善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专心工作、责任心强、专长突出的督察员以及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人员我们都要给予表扬。

第四,转变学生工作理念。旧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性、专业性和管理性,刚性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刚性的学生管理模式现在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直接关系的学生工作的效果,亦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依据现有的形势,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应当由过去赶鸭子的刚性管理转变成服务性管理。让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相统一、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相统一。既要管理学生,又要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关爱他们的学业,也要关爱他们的学习以及心理。

学生工作是一项烦琐的事业,但是我们用心做,在这个过程中既让我们的学生成长起来了,也让我们获得了快乐和喜悦。

参考文献:

[1] 焦文铭.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2] 刘兵勇.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2篇

高效有用的音乐教育管理对于提升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方法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方向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把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合格、学养较高的新时代人才作为长久的奋斗目标。

2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和模式的观点已经为多数人认可。并且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逐渐形成了校、院或者院、系两级甚至多级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此种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院校针对校情实际和音乐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得长期僵化和单维度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音乐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纲,导致外来思潮和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剧烈冲击。这其中包含积极性的,但是亦有消极的方面,即在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将衡量经济绩效的方式灌入,这种照搬忽略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规律,加之艺术生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的思潮,使得艺术教育管理一度处于相对的混乱状态。通过实践调查,高等艺术教育存在重视书面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重视单学科的知识缺乏艺术整体感知、重视教师主体忽略学生能动作用、重视统一规范而忽略学生个性创新等问题。此外,音乐艺术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反叛精神,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掌握对于他们管理的尺度也是导致音乐教育管理从业者和学生冲突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3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

当前,国内部分学者主张音乐教育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的方法和范式,即要使教育面向市场。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走符合中国特色和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之路。两种主张各有所侧重,但是通过社会与市场的检验都是必要的,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社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音乐教育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充分遵循教育改革的渐进性规律和改革受众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改革原则,以原则为指导,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管理的前沿先进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3.1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取向

科学性是评价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基本标准。良好的评价系统影响并决定了教育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对于教育信息的过程管理又是核心,因此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科学化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它要求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制定量化的教学目标,最好逐条列出、条理化、纲目化,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比对,看看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同时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音乐教育管理队伍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管理者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受众的需求,重视合作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果,实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标。

3.2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取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石。形成长久稳定的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开展要求来制定。制度的建成需要以高效实用为基本原则,制度的设定不应当假大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群体,所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时刻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找到个人的坐标和定位,不断地发现不足,提升个体素质,实现自我超越。例如可以依据专业类别或者年龄段进行分类,制订符合类别特色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斗在教学前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

4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面对艺术类学生群体,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应当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符合本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应当说,没有完全严格和统一的模式去遵循,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以高效实用为核心,都应当遵循普通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革新。

4.1激励机制不可少

激励举措能够触动人内在的奋斗热情并实施新的正向行为,激励举措可以说既是对前期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对于后续工作的鼓动。大学生群体处于活力十足的年龄段,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适时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他们充满更多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接受教育。同时在制定和实践激励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原则,给每一个同学同样的发展和实践平台,让他们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一定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他们同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以使他们立足本岗更好地践行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使命。各种激励举措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真正切实有效的发挥。具体而言,可以首先进行一定的实践调研,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真正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教育管理的激励措施,使得他们为了能够实现个人需求而按照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进行工作,这样把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学校的长久健康发展。

4.2强化考核与评估

教学改革的过程跟踪十分必要,但是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考核与评估机制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对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导,这是基础性的工作;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教学工作制定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评估机制,实现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客观公正,以使被评估者遵守,并为他后续的努力提供方向;第三,考核手段要多元化,要以实现用考核机制督促学校教育改革良性推进作为目标。

4.3管理技巧要探寻

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于艺术和人文修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高校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取向,应当成为教育从业者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机制和目标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以下管理举措: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设立高校艺术教育督导委员会;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借用民间资源和社会其他条件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更加广泛地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同时,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探寻不应当闭门造车,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或者其他发展更为成熟和完善的学科,形成更适合本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5总结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3篇

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切实有效地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最基层、最直接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辅导员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选好辅导员。辅导员必须热爱学生工作,有较强的党性原则、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为人师表,身体健康。其次,抓好辅导员考核工作。在考核中实行奖励和淘汰相结合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第三,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开设辅导员培训班,加强校本培训。适时选派辅导员参加各级学习研讨、交流培训活动。组织好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敏捷、兴趣广泛、逆反心理和独立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探索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

1.全面、正确地评估学生,使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学校历来重视辅导员工作,始终对辅导员提出很高要求。2007年又强调狠抓班级管理,提出“班级管理科学化”的原则,即要求辅导员具体分析每名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使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在客观、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

2.满腔热情地关爱学生,使辅导员工作具体化。独立学院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进生,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会阻碍其顺利完成学业。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讲清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还要关爱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发挥学生骨干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已具有创新的热情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处事能力。加之平时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因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尤为突出。因此,辅导员要放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健全班级组织体系,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必须要健全班级组织。班委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部分教学活动(如组织自学、小组讨论、专题研讨和学习考察等)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一要选好带头人。班委会成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班委会作用的发挥。所以,必须选择思想素质好、愿意为学生服务、不怕吃苦的学生骨干作为班委会干部。二要明确职责。组织班委会成员学习相关制度,明确班委会职责和任务,增强班委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激发做好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放手鼓励班委大胆工作。选好干部很重要,用好干部更重要。充分发挥班委会作用,由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四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经常与班干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发现不良倾向及时纠偏。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辅导员要把握好自己的参与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同时,给学生留有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班级管理规定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其次要根据班规,建立—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确保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那么,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管理,可采取以下三个途径:1.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学生自报,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经辅导员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2.班长和一名班委共同负责每天班级的学习情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及时与辅导员联系,反馈班级情况。3.增设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管理,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开展经常性地教育,把握班级管理方向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当前,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主题之一。随着我国的高考改革呈现更注重公平性、强调专业性、追求诚信的原则,学生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自主招生也逐渐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研究的重点。由于高考的特殊地位,高考改革以及高校招生方式的变革,必然会给中学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因此,中学需要作出相应改革,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日常教学侧重点等多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更加适应高考改革带来的教育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考改革;发展趋势;教育改革

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公平和公正的高考制度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追求建立的标准。经过5次重大变革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框架。虽然我国高考变革一直在稳步发展,但在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发展变革的环境下,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型发展的需求下,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然在持续改革之中。因此,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深入对高考制度变革的探索研究,切实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广大中学生能够接受更具专业化的教育成果的同时,更能从容地应对持续的高考改革趋势。

一、高考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教育公平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的重要原则,机会均等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政策层面会不断强化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少边区倾斜,为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持续推进“阳光工程”,切实通过有效措施,维护高校招生选拔工作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性未来必然成为高考改革持续深化的重点[1]。

(二)专业化原则。高校招生管理科学化是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效率的重要原则,要设置专门的考试机构,强化招生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不断提高招录人员的专业素质。招生考试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心理上成熟稳定的特点,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招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生理素质、业务文化素质以及智能素质等。专业化的高考改革能让教育改革下的高考作用落到实处,让高考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承担更加高效的现实作用。

(三)诚信原则。在未来的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高校对考生的招手录取方式将发生更大转变,其中,高校将获得更大的自。然而,自主招生权利实行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教育诚信的担当。唯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才能有效推进高教招生考试的改革和录取方式的转变,能让每一位考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我国高考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多样化的考试制度。

1.命题更科学。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招生系统,考试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注重命题和考试的科学化是各国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通过设置专门的教育服务机构,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开展考试研究,开发出更加科学、全面、可靠的测试试题,测试技术和系统标准也具有非常高的水平。我国高考改革未来的方向,也必然朝着科学化的命题推进。通过命题改革,创新命题方式,使高考试题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题,而且更加体现地域特色,命题形式更加丰富,提高高考试题的科学性、代表性、区分度和信效度,让试题难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

2.实行分类考试。我国社会经济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滞后,教育大众化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务实做法。大众教育不同于过往高校精英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众化高校教育也更讲求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未来,不同教育类型的高校必然将逐步实施不用类型的考试方法[2]。分类考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实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改革要点。

3.尝试多次考试制度。自20世纪后期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都是一年一考的高考模式,这种模式的利弊也十分明显。一年一考有利于高考的公平性,也能减少考试和录取工作的体量,节约高考成本。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显得过于“惨烈”。因此,当前高考改革不断呈显著新局面,考试不再局限于一年一考的模式,部分科目可以一年多试,或一个阶段多次考试机会,择优选取考试成绩,让考生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二)综合评价制度。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招生评价机制都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综合评价的制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就采取三结合的考试模式,除了高考成绩,还注重高中平时成绩以及社会活动、学术活动以及文体、公益活动等多方面考察。我国高考改革中,除了对高考分数重视之外,未来还会建立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这是对考生素质的全面考查。待教育发展更加成熟之后,推行综合评价必然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话题。

(三)多样化的录取制度。所谓多样化的录取制度,是指在择优录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高考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综合考量。同时,不断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有的放矢地尝试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方式,为高校招收更多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艺的学生,破除现有高招制度的局限性。

(四)建立自主招生监督机制。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之后,高校的招生制度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招的社会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考试招生管理机构要发掘群众监督的热情,对高校招生过程进行监督。尤其是在高校自主招生范围越来越大的时期,对权力的监督是让权力能更好服务于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自主招生监督机制,能让真正具备高素质的考生进入专业的高校深造,是确保高校和招考机构代表广大考生利益的重要因素。

三、高考改革趋势下学校的应对策略

(一)实行教学改革。在最新的高考改革形势下,考试内容更加科学化,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更加注重,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继续狠抓基础性教学,对基础学科的教学要更加重视[3]。另外,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教育评价方式也要从原先单一的唯分数论,转变到综合考查上来,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高考改革的气息,让中学阶段的教学与高等教育无缝衔接。

(二)重新定位学校的发展模式。学校管理层要制订明确的发展规划,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要优化课程设置,以高考改革和招生选拔方式作为立足点,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高考改革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渗透高考改革思路,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的人才选拔打下坚实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发掘潜能,彻底摒弃唯分数论英雄的旧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高效的平台。

(三)注重德育的发展。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学校教改的重点是大力突出教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三观端正、善于学习和思考、拥有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学习和兴趣特长平衡发展的全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基础教育更需脚踏实地的同时,要仰望星空,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去开展教学改革。当前,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变革,高考改革的大门业已打开,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社会欢迎的一分子,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的共同努力,充分认识新形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才培养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涛,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级[J].教育研究,2015,8:91~97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依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60—02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在依法治校,推动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方面有所建树,但让人堪忧的是,因漠视法治的随意性作为所造成的校方对学生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它促使人们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

一、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状

(一)教育法规适应性差

从现有法律来看,已有不少法律、法规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但是,高校学生管理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还需要有一些专项性法规来加以规范,现行的相关法规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仅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部委规章,且缺乏明细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变通出台“土政策”。这些校纪校规虽然可操作性强,但由于各高校对法律法规理解上的差异及自身情况的不同,院校之间掌握的尺度又有差距,影响了管理的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如在学校的管理中,广泛存在着对学生罚款的现象。

(二)程序规则的空白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明显,忽视对学生程序性权利的保护。学生程序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形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涉及违纪处理程序以及其它程序方面的内容偏少,措辞也较为条例、概括和模糊,操作性差;2、在处分学生过程中,偏重体现学校管理者的单方意志,不注重调查取证,没有听证会,学生也少有机会申辩;3、在事后救济方面,学生的申诉权也往往不能有效行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碍于各种利益往往互相推诿敷衍,使学生申诉无门。同时,由于目前法律的滞后性,学生的诉讼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权利救济途径的模糊

《高等教育法》、《教育法》中对学生权利救济的规定几乎没有,少数几条相关的规定也是模糊不清。有权利,就须有救济方法。当前高校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其救济途径不外乎三条:1、申诉。一般来说,申诉应包括告知事由,说明根据、理由,听取申辩。然而,大部分高校的申诉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忽略或简单化处理的现象,表现为没有申诉机构或申诉机构不能正常运转;2、行政复议。《教育法》等法律明确规定,学生如果认为高校在行使行政处分权时使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这是一条法律赋予的权利救济途径。但事实上,当学生通过这条途径来维权时,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又顾虑到一旦变更学校的决定,会致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好开展”,这样教育行政复议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3、行政诉讼。当前大学生对这一救济措施接受程度远大于行政复议,但这一途径也并非尽善尽美。由于在受案范围上还存在着争议,大量案件还不能得到司法救济。此外,诉讼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若非万不得已,学生绝不轻易选择它。

(四)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直到现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如: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主要表现在入学与退学两方面:1、在入学方面。学生录取工作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如多年以来,教育部在制定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招生计划的行政行为中,根据不同地域范围对招生人数做了不同的限定,这种限定使得不同地域的考生之间录取分数标准差异巨大,从而直接侵犯了广大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2、在退学方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违法处分学生,对违反校纪学生不依其性质,不看后果,不比照法规校纪的相应条款准确处理处分,而是随意顶格处分开除学籍。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大学生管理必须向法治化迈进,“法治”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实且迫切的要求。

(一)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自从1997年以后普通高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学生自费就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再是依据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而是依据契约——与学生达成的契约以及学生之间达成的契约,这二者之间时有交叉。由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更多的是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当然也不排除其出于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

(二)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确立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依法进行。全面的依法治国应当将社会各种关系都纳入法治范围。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当然应当纳入法治的范围。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一种客观要求,因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价值的确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带动思想更新的速度等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提出了客观要求。此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也是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及高校减员增效、遏制腐败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管理的国际趋势,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大学和现代教育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要与国际接轨,应当积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尤其要借鉴他们在大学生管理上的法治理念。

三、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几项具体措施

(一)提高师生法律意识,树立依法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逐步形成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育人环境高校教师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其严格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可以促使其在依法行使自己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避免对学生的侵权。高校要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特别是教育法制讲座、敦促鼓励管理者自学等方式,培养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权利意识、法治理念等,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形成依法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中注意划分道德、纪律、法律界限,避免良好愿望下的错位做法,避免想当然、凭感觉、任一己偏好判断、处置问题。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它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意识,方便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他们在学期间对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监督,从而推动高等学校依法治校进程的加快,也为大学生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养成良好的学法和守法习惯,为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进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创造条件。

(二)疏通学生权利主张渠道,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实现

高校要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一定的条件,并在其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有申请补偿和救济的要求权。因此,高校不仅要在规章制度中载明学生应享有的权利,还要提供实现权利的行政或司法途径,疏通学生权利主张的保障渠道。

(三)注重落实,实现程序法治化

从法理上讲,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中,实现法治化的重中之重在于程序,甚至可以说实现了程序的法治也就实现了管理行为的法治。现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程序法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学校管理者设立了程序义务,要求学校做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告知、送达、时限等规定;另一方面赋予学生某些程序权利,如陈述权、申辩权、申诉权等。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落实这些程序规定。

综上,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高校、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来保障法治的实现。

参考文献: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系级行政管理;高校;价值链分析;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69-2

一、引言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高校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的要求下,随着高校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不断提高高校组织架构的管理效率。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的改革刻不容缓。

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逐步形成,呈现出以行政权力为主、高度集权的特点。

本文结合价值链的发展过程以及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的作用、特点,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一定的前提下,提出了实现系级行政管理的价值最大化的理论架构,使得系级行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进而实现整个高校的行政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二、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的特点

高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重要活动最终都将落实到系里进行,学校整体管理都会在系一级得到体现。

系级行政工作就其性质来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执行者,必须服从于学校的总体目标和管理,必须执行学校的决定、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决策者,它要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本系的实际做出相应的决策。

从系行政工作对象来看,既要管理,又要育人。高校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国这培养合格人才,而教与学、师与生都在系里,系行政既要担负育人的任务,又要管所属学生与教职工,因此系行政工作承担着较重的管理任务。

由此可见,高校的系是承上起下,内外联系,并具有综合职能的基层行政职能,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体,也是专业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基层单位。它的管理包括多方面,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物资管理、资料管理、学生管理等。因此,系一级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石,是搞好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是直接体现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本保证,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意义重大。

三、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

要实现系级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划分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系级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物资管理、资料管理、学生管理等五部分。要实现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就要使得这五部分的管理的价值最大化。对每一部分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又可以继续往下细分,比如说:教学管理可以分为:课程管理、学习系统、考试系统、评估系统等;相应的科研管理划分为:项目申请情况、情况、科研成果情况等;物资管理可以分为:所需物资的采购、物资的领用明细、物资的维修明细等;系级资料管理包括:本系资料的采购、资料的使用、资料的缺失、资料的明细等;系级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考勤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

(图1)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的理论架构

系级要实现行政管理的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首先是健全全系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如系主任、系办公室、资料室、教研室主任的岗位职责,教师岗位职责和辅导员岗位职责等。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如学生管理制度、教研室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资料室管理制度等。要尽可能做到合理而又科学地安排各项工作的进程,使各级行政管理管理人员能创造性地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大的价值。

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最大化,不光体现在本系内部价值最大化,那是不全面的。学校是一个整体,各个系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尤其是学院内部的各个系之间,还有很多交流与合作,存在很多协调沟通。

系级行政管理的协调沟通,实现价值最大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上面的协调沟通,就是与上级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了解本系的教学、管理、科研、实验室、财务等情况,了解系里的面临的困难,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争取理解和支持,实现本系的行政管理工作更上台阶。

2.本系领导与党总支、工会、团委之间的协调沟通。系主任、副主任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工作上应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充分调动整个系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出现不统一、不协调时,要相互沟通、谅解,消除误会;系党政之间要多沟通,经常交换意见,尤其在作重大决策前,民主讨论、献计献策、使方案科学化,价值最大化。

3.向下协调沟通,即系领导、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之间的协调沟通,使全系师生明确本系的工作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一方面系领导与师生员工加强交流,广泛地听取师生对系里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鼓励师生为本系的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系领导应把系的设想及存在困难告诉大家,使大家理解和支持本系的工作;第三对与学生间的沟通,一是切实为学生办实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目标、成长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习方面的要求。奠定学生培养好自己、塑造好自己、锻炼好自己的信心。

这样整个系都围绕着一个目标而努力,就是实现系学生、老师、领导的共同发展,这也是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四、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的展望

(一)系级行政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系级行政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措施,目的在于显著地改善整个系的行政管理绩效,它不是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造,而是强调从根本上着手,“要改变行政管理的运作模式就必须下大力气彻底改造,把旧有的全部的舍弃,全部的放弃,惟有忘记,才能创造新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系一级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应体现精干、高效原则,目前我国高校系一级行政机构,由于部门机构多、岗位多,如果管理不严、岗位职责不清,就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管理混乱。

(三)学院部分权利下放到系

改变我国高校所有权力集中在学校、学院,要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各系,如人员招聘、教师考核、系发展规划、系财务、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具体执行权力全部下放到各个系。

五、结论

结合高校系级行政管理存在的漏洞及问题,本文通过系级行政管理工作的层次结构图及系级行政管理与院级、校级、其他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出发,详细论述了实现系级行政管理价值最大化的措施及步骤。最后对系级行政管理工作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燕文权.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改革思路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

[2]黄旭东.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科学化构想[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工作部,2002,(4).

[3]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7篇

关键字:开放式实验室素质创新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经过近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必须对已有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开放实验室,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焊接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机械制造业重点需求的专业之一。近些年来,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我们的毕业生与工程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实验环节薄弱。因此改革过去内容陈旧、方法传统、形式呆板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开放式焊接综合实验室势在必行。

1.基本思想

传统的焊接实践教学环节常常采用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只要求学生通过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总结一种必然的结果或验证理论课某种理论的正确性,该实验方法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但对学生整体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够,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了调动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建立了开放型焊接实验室。

开放型焊接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求在完成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后,可以相应的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最后焊接的要求,在现有的焊接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自己设计,自己动手采用不同的焊接电压、焊接电流等焊接工艺参数和不同焊接方法对现有的材料进行焊接,并在最后进行对比性实验,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运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焊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改变以往对实验课的看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焊接实验课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放式焊接综合实验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和开发智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实验室实行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开放式实验,实验室人员协助指导的原则,网上报名,网上预约,开展网上选题,网上预习等,学生首先提交实验申请报告,经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FB090557

子课题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准后,由任课教师指导,实验室人员协助,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开放式焊接综合实验室能够提供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更多的同级别的实验项目。我们将实验分为五类: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学生可自主立题,查阅文献,自己写出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任课教师讨论通过后,学生参与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进行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总结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专业课上交流。学生应该有能力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介于基础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之间,有固定的方向,但具体内容和细节可千变万化,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自行设计。 开放型焊接实验室能够提供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更多的同级别的实验项目。我们可以将实验分为5大类:基础性焊接实验,设计性焊接实验,应用性焊接实验,综合性焊接实验和探索性焊接实验。有更多的内容,更宽的实验范围,更深的层次供学生选择。例如,基础性焊接实验是必做的开放性实验,在焊接方法和设备这门课程里,由原来大纲上的4个实验项目可以拓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TIG焊、CO:气体保护焊,MIG焊,电阻点焊MAG焊,等离子弧焊项目,我们将这些焊接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操作规程、工艺及设备等内容挂在网上,供学生们参考及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又如探

索性实验,是选作的开放性实验,主要针对擅长实验,动手能力强,对某些学术问题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自主立题,查阅文献,写出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任课教师讨论通过后,学生参与准备工作,直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进行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总结

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在专业课上交流。

3.开放性综合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实验采取时间开放、设备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开放 :周一至周五由实验室人员负责协助指导,由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实验设备开放 :所有焊机及焊接仪器对学生开放,但实验申请报告及预习报告中必须详细了解操作规程,严格按实验室规章制度执行。实验内容开放:所有焊接专业课程,可在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实验大纲范围选择,但项目的内容大大增加,必做的开放性实验不得低于大纲要求,时间可适当延长,对有能力有兴趣而且完成实验比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多选一些实验。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是选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自己选题,也可自己立题,学生和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主要适合于擅长实验、动手能力强、有浓厚的科研兴趣的学生。所有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采用网上管理,实现网上选题、网上预约、网上预习指导、网上提交申请报告或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探索性实验可网上选择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严格制定每台焊接设备的操作规程。做好设备仪器使用记录,定期专人保养,保证设备完好率,确保实验室

和实验人员安全。开放焊接专业实验室,对焊接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保证开放实验室宽松有序的运行。开放实验项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实验室、同一时间内作相同的实验。同一专业的学生,也可在同一时间内作不同的实验,由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比较复杂。学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开放实验室项目,把全校的实验室用网络联在一起,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第8篇

1.留学生人数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和文化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无论从国别、类别、层次及专业选择上均有所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共接收留学生三十四万多人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快速递增趋势,从1992年的1.4万人发展到1996年的4.1万人,在2002年至2009年之间,学生总规模平均以每年20%的增长率在逐年递增,到2009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3.8万人。就目前天津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的情况来看,进修生和学历生人数连年递增,现已达到五百余人,短期留学生人数每年150-250人。从生源地来看,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周边国家的学生,与该校合作承办孔子学院的交换生居多。

2.层次单一,专业选择集中

来华留学生大多以汉语进修为主,按照我国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手段可以称之为非学历教育,截至目前,该校留学生进修生占总人数的66.7%,学历生占33.3%,进修生占的比例较重,学历生增长速度缓慢。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单一,汉语进修生和文科学历生居多,主要集中分布以下专业类别:汉语言、中医、文学、经济、管理、法学、艺术、体育、历史、农科、哲学和教育,其他专业选择的较少。

3.留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多,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发展趋势。首先,对留学生教育重视不够,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深入性、覆盖面和有效性都不尽如人意;其次,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形势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逐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全、利于留学生学习的环境,课外实践课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最后,留学生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规范其工作,做到心中有主线,有一个很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从现有问题来看,改革和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留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教育管理策略的探究

1.以教学质量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推动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声誉的有力推手。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应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渊博,造诣精深,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天津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业务精湛,而且极有责任心、耐心和爱心。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们要花很多时间去辅导,以确保学生跟得上讲课进度,不至于掉队。正是这些教师的兢兢业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留学生人数连年递增,汉语水平提高迅速,成为展示该校留学生教学水平一张靓丽的明信片。其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保障。制定汉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学历生的培养方案,一经确定,无论进入哪个阶段学习,都照章执行,并且对于留学生,应逐步采取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的模式。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推广为目的,尽快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结合本校实际,开设了一系列汉语课程,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汉语精读、口语、听力、阅读、视听说、汉字等课程,选修课开设中国文化、商务汉语、中国篆刻、中国音乐欣赏、古诗词欣赏、京剧等课程,涉猎面广泛,极大地满足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心愿。最后,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是补充。随着国家和学校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首先从硬件设施上说,就有很大的改观,2014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成“中国文化体验实验室”和“国际汉语远程实验室”;另外,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鼓励并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以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从软环境上来说,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积极安排课外文化活动,组织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积极参与校外各项赛事,比如汉语桥大赛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征文大赛等。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才会热爱汉语学习;其次要培养学习动机并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给学生多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多参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活动,并积极引导留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中,结交中国朋友,做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2.严格教育管理制度

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培养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留学生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我们遵循科学性、政策性和规范性原则制定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明确规定留学生课时要求,请假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首先,严格学生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制定了《留学生教学管理细则》并汇编成册,发给管理人员和留学生,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将日常工作分门别类,落实岗位责任人,专人负责,提高效率;其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但不能“宠”学生,过分的包容会导致留学生管理职能的丧失。明确规定留学生请假及考勤制度,学生应按时上课,自觉遵守学习纪律,不得早退,因事或因病不能按时上课的,须到留学生教学办公室履行请假手续,请班导师及学院领导审批,请假回来后及时到学院销假。上课出勤情况由任课教师进行统计,每个月末学院办公室将统计所有留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将留学生考勤以书面形式张贴在教学楼及留学生公寓一层大厅。对一学期内各门课程全勤的学生,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次,严格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须热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亲和力和耐心,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坚持上课考勤,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及时向学院上报多日缺勤学生情况,以便学院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录,结合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成绩。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案情况,设计教学评估调查问卷,从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丰富性、启发性、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等多项指标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质量。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写出总结报告,以便更好地总结教师的优缺点,以更好地改正。最后,规范成绩单及结业证管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系统运用于留学生教学,学生的成绩单和结业证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手动输入,在制作之前需要学生到办公室核对个人信息,以保证成绩单和结业证信息的准确性。

3.人性化的辅导和服务制度

为了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院为每个教学班安排了一名任课教师担任班导师,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教学事务,班导师是学生与学院管理的纽带,及时掌握班级的动态,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备教学管理办公室。班导师能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一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上,自然其他事故就会减少,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规范。建立一对一的班导师助理制度,一个班级对一个专门负责留学生方面工作的学生,更好融入留学生中,并建立留学生微信群,有通知或者活动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到留学生,现代通信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管理工作。

4.不断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