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5-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数学新课标每个学段的知识技能目标都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在理解上存在不少偏差,出现了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样就使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流于形式,照搬照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情境创设是什么,也没有体会出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要怎么样恰当、有效的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

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以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于是出现了新课改下的新课堂。在新课改下,大部分教师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呈现了一堂堂生动活跃的数学课。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地重视和学生的欢迎,一些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创设情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内涵认识肤浅,仅仅就是为了追求教学时尚,为了课堂生动,就绞尽脑汁的在一堂课上不止创设一个情境,反而使学生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冲淡了一节课的主题。对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来说,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多情境”效果是对其内涵的误解,同时也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问题情境的设计最偏爱生活情境,他们误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上,不可能所有的问题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他们就会编造事实,而这种行为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因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可编造的,脱离实际的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进入情境。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清净的气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针对上述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学生,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

2、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3、着眼发展性

情境教学当然不能讲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4、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学科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5、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常规教学基本环节分为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围绕目标,教学研讨;交流展示,学习归纳;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回顾总结,课后练习五个环节。我们就这五个环节进行探讨,反思数学教学的常规模式。

一、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流程,创设问题,解决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激发学生主动性这一关键要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思考、论证等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通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二、围绕目标,教学研讨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研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研讨主要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互补组合,一方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优生可以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带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时候老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组织教学、辅导学困生、收集研讨信息。对于在讨论交流时,学生产生奇思妙想,老师要善于牢牢把握。

三、学习交流,展示归纳

当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要把握好时间,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合作成果进行班级展示,这时可能有的小组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有的开放性问题在不同小组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差异,教师要组织好课堂展示,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而应积极鼓励学生就不同的结论展开辩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大多数学生达到共识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达到共识,完成预设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深刻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解决数学问题。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它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它。

练习题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以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做练习起到加深巩固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教师要改变过去练习题单一、枯燥的形式,从内容上开阔学生视野,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老师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个别学生尚未理解的知识点,这时老师要巡视课堂,对完成练习好的学生进行批改肯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不留遗憾到课外。

五、回顾总结,课后练习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做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课堂总结要短小精悍,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堂课末,老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本课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一堂课结束前,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此时的课堂总结需要新颖有趣、耐人寻味。回顾总结的好就会给这堂课画龙点晴,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讲解以及主动学习,对所学知识看起来已经掌握,但是一下课缺少了课外练习,大脑一活跃,对于学过的知识就模糊不清了。所以课后练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选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知识点的练习把握。学生通过课后练习的完成,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也能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维能力,从智力因素到非智力因素各个方面都得到促进和发展。而设计布置好的课后练习尤为重要。它不仅局限于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对方法的灵活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其他教学环节所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课后练习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书上例题、练习题的引申和发挥;可以是结合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临时选配的;可以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以补充的;还可以是从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中列举的反例。

总之,加强对教材的研修,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安排适量的课后巩固练习,一堂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才算完成。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

教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周围世界中所包含的最为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和一般法则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法则,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及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出发,引起了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堂上要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他们各方面知识和能力都还比较欠缺,思维能力有限,所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够接受并真正掌握的知识很有限。于是,教师在教学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不能太过于复杂,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太过于简单,不能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教师要认真掌握数学课本的内容及编者的意图,要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循序渐进的领导学生认识数学,然后掌握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教课时,要能做到条理清晰,知识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灌输课本上有限的知识内容,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更加注重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养成。教师要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小学生同伙伴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以提高。

二、教师要调节好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好的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时机以多种方式的和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要学生到黑板上答题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让小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以免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等等。数学的学习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所以教师要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不忘突破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逐步地掌握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最终能够独立的解决数学难题。数学教材上通常都会有一些思考题,这些内容是针对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学生增加的,让他们通过一些更有难度的内容的锻炼,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耐心的进行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在他们眼里,数学还很抽象化,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自己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直接来源于生活,比如说,告诉学生,平时买水果的时候,要先知道水果的单价,然后称出水果的重量,最后才能准确计算出水果的价钱;还比方说,生活中用到的手表、时钟等计时工具,需要学生先会认识数字,然后知道钟表每个刻度所代表的含义及其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准确的读出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告诉他们,每个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重要信息的表述,也都离不开数字。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它对生活很有帮助,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生活。

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训练,提高数学答题能力,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形式所决定的。中国的学校,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小学生也不例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优良评比的时候,大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数学作为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其成绩对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也就是要多做习题,熟能生巧也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平时多下功夫,考试的时候遇到同一类型的问题时,就能很快的作答了。数学不同于语文或者其它学科,它在很多时候,其考试题型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教师平时的练习题或者讲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勤加练习,考试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思考问题方式,关注数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逐步攀升,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让数学知识陪伴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筠.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与措施.江苏教育,2010.

[2]李世梅.体验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

[3]谢顺江.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数学 效果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明显脱节;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未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在新课改形势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妥善解决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以便为改进和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教学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教学导入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通过教学导入,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激发了,进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概念时,教师可事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一束光线、一段铁轨和一双筷子,注意让同学们观察这三种常见事物的特点,如此导入有助于将抽象的几何事物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学生们就不会由于几何概念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了。大家通过仔细观察,联想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实际上是由一个发光点发射出去的,那么这个发光点就相当于几何图形中的“端点”,而这束光线并没有固定的长度,而是向另一方无限延长的,那么它就是一条射线;某段笔直的铁轨因其向两边无限延长,所以就是“直线”的形象;吃饭用的筷子有固定的两个端点,即它的长度是确定的,那么筷子就是一条“线段”的形象。不难发现,通过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数学教学内容相联系、相结合,有利于将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不但使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更能激发学生们探索数学新知识的乐趣,克服了农村小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理解困难、接受新知识较慢的缺陷。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要积极鼓励农村小学生走出课堂,彻底破除教材知识的框架和局限,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生活之中。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尝试上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爸爸要把20本小人书按照3:2分配给张建和赵乐两位小朋友,请问应该怎样分?你们能帮爸爸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们听到后,就能想到家中自己家长分发东西的场景,通过精心思考、细致分析,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就会知道张建分到了“3”份,比赵乐的多,一共是“5”份的量,那么每一份的量就是4本,所以就能很快求出两位小朋友分别分到了几本书。通过将新知识生活化,可使学生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相关概念,进而更轻松准确地解决有关比例类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3、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帮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依据。然而,一些教材中的案例与农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相差较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实施优化处理,以凸显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例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在做相关的应用题前,教师可联系班级生活实际来巧设案例:学校统一组织100位同学参与户外劳动,其中有70%是男生,30%是女生,请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参加?学生们结合“百分数”的含义,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那么就会轻易地知道总人数是100人,70%是男生,就表示男生是70人,同理可得女生是30人。结合数学概念的定义,学生们不但能更准确地掌握“百分数”的含义,还能高效地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4、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要以启迪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生活阅历掌握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事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前往周边商店观察商品的价格表示以及商标的写法,学生们注意到,不少商品的价格都不是整数,而是有小数位数,如一款背包的价格是49.90元,那么这个价格就是小数。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自身所接触的小数,可谓是比比皆是,这就很方便大家认识“小数”的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们将会十分乐于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解答实际问题,这同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实践生活化

在过去,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停留于书本和考试中,并未真正将知识活学活用,直接造成学生接受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数学源自于实践,当然也要回归实践,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一刻也不能放松。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课堂任务,不妨让学生当一次“老板”,首先测出长方形教室的长和宽,接着让学生计算若用边长是30cm的方砖铺教室,需要用多少块砖?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际测量,就能轻易地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到教室的面积,由于使用的是同一规格的方砖,因此,只要计算出一块方砖的面积,用教室的面积除以一块方砖的面积,便是所需的方砖块数,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地动手、沟通、交流、思考,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探究数学的热情逐步高涨,创新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6、结语

农村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少静.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6,13(06):246.

[2]王仕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7(11):43.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数数学;教学成效;思考

数学具有理科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生活态度,因此数学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学习数学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小学数学作为学生认知数学、学好数学的起始阶段,提升其教学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

综观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成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教材使用呆板、对学生群体差异认识不够充分、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反思等方面,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成效的原因入手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数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1、趣味导入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以问题为基准,启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带着好奇心参与到课堂中,有所思,有所学;

2、合理使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方便的特点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趣味。教师可以在有需要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3、手脑结合,重视实践操作。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看一看”、“拼一拼”、“量一量”等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

4、加强师生间互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平台。

二、灵活地运用、驾驭教材,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承载着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然而,数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把抽象而枯燥的教材灵活地运用起来,以确保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灵活地运用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有取舍,即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配置,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取舍,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2、有顺序,即指教师在对整个教材内容全面理解的前提下,可以打乱教材的固有顺序,将教材分析整合为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内容;

3、有总结,即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整个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发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客观实际,做到科学高效、因材施教。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异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即教师应当针对班级数学学习中的优秀生、中等生、困难生分别制定与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2、差异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环节应当差别对待,在提问难度等方面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差异性地实施教学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目标框架之内的学习成效检测,以真实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4、差异性地开展兴趣活动,即教师在组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兴趣小组,同时在兴趣小组内容、难度的确定等方面也跟学生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

四、适时进行教学效果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反思”指的是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成效。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对教学效果实现适时反思,即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以及教学后的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即对教学前的备课阶段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中知识的教授结果、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授课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并预想应对策略,从而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和知识传输的高效性;

2、教学中的反思,即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进行的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想法、做法、问题进行判断和反思,教学前做出的假设和反思,并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

3、教学后的反思,即在教学过程结束后的反思,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教师教学任务的结束,教师还需要对课堂中所出现的疏漏和得失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在随后的课堂中及时进行修订,以确保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发华,罗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02-104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1.什么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为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创设各种情境,从而使学生去寻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 小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2.1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一旦有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追求、探寻想知而未知的事物。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他们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老师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的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老师创设问题时需浅显易懂,不易过于深奥。

2.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楼大厦的建立、银行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结算都离不开数学。老师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计算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简单的数学知识就变成活生生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简单。开门时试用钥匙以达到正确开门的目的就包含着数学中概率的计算,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准确结合,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2.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视角

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方式时,倾向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视角,以此观念去引领学生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观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随意而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讲究,并不是随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仔细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提高问题情境的深度,然后仔细分析要学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具体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创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又稍加大难度的问题,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要求。

3.1问题情境要能反映出教学的本质

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问题要能够反映到根本,体现现在所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如果不这样设置问题的话,不仅达不到把学生引向教学任务的效果,还有可能起到反面的效果。因此,设置问题时要格外注意。

3.2 问题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的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是指设置问题不能偏离主题,要和现阶段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和现阶段的教学任务相一致,能够实现本次教学的目的。设置问题明确,学生在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老师所讲的内容,加上老师本身的引导,讲课难易适中,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问题情境要有连贯性

创设问题时要注意和课本相结合,根据课本中教学知识的安排,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使问题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创设问题的先后顺序要有讲究,一般而言,第一个问题比较基础,它要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后的问题都要为教学任务服务,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化,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思路掌握课堂新知识。

4.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策略。

4.1从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2正确使用教材主题情景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3 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性学习,把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势切实发挥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化困难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营造小学数学的多彩课堂。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若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就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显示出一些色彩鲜艳、学生喜爱的与课文内容贴近的一些图像,如美丽的花蝴蝶、可爱的小动物、雄伟的建筑物、神秘的大自然等,学生立刻会被这些美丽的图案所吸引,很快就感染了他们的情绪,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愿望。

2.化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问题的起点在于“疑”。“疑”能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利用CAI课件演示,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4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激活。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富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再现生活情景,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生学完“认识人民币”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出“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标价,学会了付钱找钱,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境创设不仅避免了因教室小模拟市场购物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减少了经济开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满足了学生喜欢参加实践活动的愿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理解、掌握角的概念后,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谁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屏幕中出示了角的大小不一、边的长短也不一的一些角,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些角进行比较,在计算机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画出边的长短无关。如此教学,教学重难点被轻易突破,学生不仅轻松获得知识,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新大纲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学生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达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永峰.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9,(5).

[2]吴晓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J].山西电教,2008,(11).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3-01

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而数学学科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下面就自己在工作小的实践和认识提出几点关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一、激发兴趣并强调责任

兴趣与责任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所以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这并不是简单的讲几个数学故事,或举几个和生活有关的东西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而是要学生真正的弄懂数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向他们灌输数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然后在练习和作业上,以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去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强化

1、建立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学情境。同时数学情境要注意和数学概念的外延及内涵相联系。比如讲集合的交集概念,使学生对交集的各种情况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全面理解交集的意义打下了思维的基础,并提供了知识“固着点”。

2、在概念的数学化过程小,要注意对概念的细化。数学概念是很抽象和精炼的语言,学生掌握的难点是语言的理解,忽视的是条件的约束。在示错练习中,针对学生在学习概念小易忽视易错误的地方进行设置,让学生辨析概念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通过纠错,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三、抓好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往往是这一章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能包含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思想方法,解题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训练思维和各种能力的作用。

1、帮助学生读懂题目。教会学生找“题眼”,分清主次位置。

2、帮助学生分析题目。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去分析题目中有怎么样的特征,引导学生怎样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在解题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些联系中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桥梁”,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思想或方法去解决问题。

3、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基本的思路出来后,首先要学生明确解题步骤,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帮助学生对例题进行反思。对例题的反思对于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形成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反思本题的解题思想,并总结推广到一般的情形。让学生反思例题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解题思想是什么?

(2)反思本题的关键点。一道题有一个或多个关键点,当然司能因人而异。通过反思,发现各人在解题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知识性的,还是能力性的,如何在这些地方进行加强。

(3)反思本题的易错点。要让学生反思解题中容易出现的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错?在以后的解题中将如何避免。

(4)反思解题中的方法与步骤。很多典型的例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虽然现在有人提出一题多解,有时候并没有让学生掌握某一种方法对解决同一类更有作用。反思不同的解法,可以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促使他们的思维南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并使他们在以后的解题中,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解题步骤,仍然是我们要注意反思的对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促进他们把解题过程有条理又严密的表达出来,这也是数学素质的体现。

(5)对于典型例题进行变化和研究。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题和反思,学生已经对例题的条件结论及相关的联系十分清楚,因此,对例题的变化省去了学生审题时问,这便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进一步的深化。变化包括浅层次和深层次:浅层次的变化可以使简单的数量变化,背景的变化,很少涉及关系式的变化。深层次的变化可以是条件的变化,是条件变得更加隐蔽,变化结论,使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宽,而结构关系就更加复杂,变化的深浅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训练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掌握这一个问题,而且掌握这一类的问题,并升华其思想和思维。

四、注重基础的教学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仍然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五、恰当地安排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