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的本质

职业道德的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1篇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道德规范,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这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本质。机关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核心,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加强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机关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基础、核心和升华三个层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1、高度政治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机关干部承担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始终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2、正确行使权力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正确行使权力,既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也是检验职业道德的试金石。正确行使权力可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是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是一切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文明行政,热情服务,科学执法。

3、高尚价值追求是职业道德的升华。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职业道德的升华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树立敬业意识,认识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认同职业所联系的“责、权、利”的社会价值。二是乐业意识,树立富有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并把它落实具体工作岗位上。三是职业规范意识,能否充分理解、正确执行工作规则,不仅表明一个机关干部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也直接反映其职业道德水平。四是勤业精业意识,勤业表现为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执行规则,坚持不懈;精业表现为本职工作业务纯熟,有良好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

二、职业道德体系的制约机制

职业道德体系的制约机制是基于职业道德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建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它能够发挥规范、引导、示范、影响、强制、抑扬等作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之符合一定的价值目标要求。

l、自我约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律、自我克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它是职业道德制约的前提、是内因。每个干部都应以严格自律构建自身的品德基石,用党纪政纪规范自行的行为。

2、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使之接受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并转化为自己内心信念和道德品质的道德实践活动。

三、如何开展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1、要切实结合具体工作进行,并且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作用于每一个人员。职业道德体系内容,不是空洞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可行可操作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作用于工作的始终。一方面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把它落实到具体任务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做每一项工作时,要看其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只有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问题 对策

职业道德对于工程造价从业工作者而言,是一套具有指导作用的准则,在工作中,从业者的行为,都应该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自我,在工作中遵循道德规范的职责要求。工程造价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决策者的判断,从一个层面上讲,工程造价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从业者是否胜任本职岗位。职业道德素质的评判标准可以从造价从业者对于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内化程度以及行使过程中的遵守程度来评估。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利益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工程造价从业者的业务范围逐步增大,这样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从这些问题考虑,则要求对从业者的素质水平高低有个合理的评判,对于如何提高道德素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目前从职业道德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体系等体系来看,体系制度不太完善,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从这方面看,工程造价业的制度保障不完善,致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道德意识较差,自身素质不高,这就致使从业者自身水平和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依目前工程造价从业者职业道德现状来看,从业者道德的建立应围绕工程造价体系确定,以教育体系、监督评论体系为依据,做好工程造价职业道德的相关工作。

1、国内工程造价业职业道德目前的现状问题

1.1、自律意识不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热情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自律意识的建立和完善,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准则指导自我,控制自我。但是这种自律是根据个人情况,有所不同,自律在道德准则里是较高层面的自我约束,由于其发自个体内部,是由个体良知决定的。在国内经济发展快速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工程造价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中趋势促使从业者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力争做好一个合格的从业者,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还有部分人员缺乏爱岗敬业、努力进取的上进心,致使这部分人员不遵循章程、不遵循原则、不坚守职业道德,从而致使自身素质无法达到工程造价业职业道德的要求。更甚者,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待事情以谋取私利为前提,从而利用职位之便,伪造虚报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公司利益、国家利益。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处罚力度不够,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人员来讲,没能敲响警钟,一直沉浸在这种恶性循环里。对于这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员,应该严肃处理,给予相应的处分,保障工程信息的准确性、保障领导决策者对于工程信息掌握的准确性、保障社会安全和秩序。

1.2、道德体系及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工程造价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不乐观,单从体系角度来讲,职业道德只有原则性规范作为依托,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详细的措施保障,这就导致实施力度不够。在道德教育体系中,国内的教育只是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加强,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尤为欠缺。从监督体系上来看,第一,监督标准不规范。国内社会分工比较明确,职能比较单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性,这就造成了监督手段的断层,不能结合发挥各部门的监督作用,达到统一的管理监督。第二,内部监督实施力度不够。有部分单位内部设有监督部门,但是由于公司给予的权利有限和人员配备有限,导致这些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这样的实施力度则阻碍了道德规范的实施。第三,评价的客观性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对于目前国内的工程造价职业道德体系,完善力度不够,评价方面缺乏有利的规范作为行使依据,对于工程造价道德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的体系作为保障,有失公允,其次,监督部门执行处罚力度不够,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从业者没有起到震慑作用。

1.3、从业环境不理想

工程造价职业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现的,所有的从业人员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加速,产业化加快的社会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又有所抬头的趋势,这种不良风气的助长,将会影响整体的工程造价团队,在金钱诱惑下,无法保持住纯洁的本质。部分从业者利用职位之便,忘记了本质工作、忘记了国家利益、忘记了集体利益,只顾得一己私利,从而做出了有损国家、工作的事情,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无法做出相应的抉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程造价职业道德的规范尤为重要,应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并加大力度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2、提高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

2.1、完善工程造价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育体系

第一,合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对于目前道德规范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于比较陈旧的理论,应逐步更新完善,对于新内容的添加,工作应该及时到位,从而整理完善适合工程造价职业的道德规范。第二,健全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经济社会中,对于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使得职业教育责任更加重大,教育部门对于教育体系的确立,应该本着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所变化,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合理的结合,完善改革道德教育体系。首先,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在校生而言,不单从专业课出发学习问题,应该从经济需求型人才方面着力培养自身素质,适应未来的工作。学校应加设工程造价职业道德课程,从理论和实际双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道德培训。其次,工程造价职业道德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加强素质提升。在职业道德提升的同时,个人素养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职业操守,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一系列规范,这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前提保障。工程造价从业者在工作中的一切活动应该以道德准则为指导规范,对这项准则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职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教育的引导,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极其重要,思想基础打的扎实,职业道德才会在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完善职业道德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

第一,完善职业道德监督体系。对于公司内部,单位应该设立监督机制并确保监督机制能够有力的实施,对于现有职业道德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公司内部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得监督工作不到位。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健全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工程造价职业道德评估,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体系,是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外部条件,在执行道德评估的过程中,依靠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体系来作为前提依托,保障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在提升职业道德过程中,什么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起到评估作用的就是道德评估体系,所以说道德评估体系在职业道德提升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这点,提升社会评价体系,是首要任务之一。工程造价职业道德从表面上来看,属于工程造价行业内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工程造价事务都是在社会中进行,则属于社会范畴,这就要求社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认可,只有将工程造价职业道德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才会引起从业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相应的措施完善职业道德监督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已经是首要任务,相关部门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3篇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25题,共25道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职业道德规范是管理者为了减少矛盾设置的主观性要求

(B)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从业人员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C)职业道德与经济效益之间没有内在关联性

(D)职业道德是对职工的普遍要求,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2、关于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社会公德的建设方式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建设方式

(B)职业道德只在职业范围内起作用,在社会公德领域不适用

(C)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D)社会公德的任何变化,必然引起职业道德的相应变化

3、对于集体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坚持集体利益至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转移

(B)在集体认为必要的情况下,牺牲个人利益应是无条件的

(C)集体有责任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利益

(D)把员工的思想、行动集中起来是集体主义的核心要求

4、“审慎“作为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之一,其本质要求是( )。

(A)选择最佳手段以达到职责最优结果,努力规避风险

(B)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件事情,说话办事要三思而后行

(C)对所做工作要仔细审查和研究,以免做出错误判断

(D)“审慎“就是要求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另一方面要敢闯敢干

5、关于职业化管理,正确的说法是( )。

(A)职业化管理是倡导并要求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状态的管理模式

(B)职业化管理日益趋向宏观管理,不再像以往那样强调过程管理

(C)职业化管理是根据从业人员各自的聪明才智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D)职业化管理不是靠直觉和灵活应变,而是靠职业道德、制度和标准

6、诚信的特征是( )。

(A)社会性、强制性、自觉性、智慧性 (B)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

(C)人本性、资质性、历史性、公约性 (D)通识性、规范性、普遍性、止损性

7、关于“节约”,正确的看法是( )。

(A)节约的根本要求是节用有度

(B)节约是一种主观判定,所以个人节约完全取决于个人如何认识

(C)节约只是对物质资源节省(D)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导致节约与否因人而异

8、奉献的特征是( )。

(A)非强制性及社会性、倡导性  (B)非利己性及随意性、条件性

(C)非明确性及自主性、人本性  (D)非功利性及普遍性、可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所具有的作用是( )。

(A)统领作用 (B)决定作用 (C)沮滞作用 (D)促进作用

10、从业人员需要树立的正确义利观是( )。

(A)先利后义 (B)见利思义 (C)非利不为 (D)义然后取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 )。

(A)指导思想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4篇

1.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已是不争事实。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作为各单位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也会同样会发生变化,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利益驱使,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2.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现阶段,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不听从领导的安排或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很可能丢掉饭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会计人员不了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岗位,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物,甚至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将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薄等违法行为,不敢抵制,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这种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后果。

3.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的水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会计人员表现出来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不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源自其自身道德素质。这些会计人员在做出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时,一般都是在基本职权范围内,且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影响,但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

4.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组织。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职业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这种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就是首要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这对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管,对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和遵守职业道德收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在于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遏制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使其取得的收益远远负于成本,使会计人员深深认识到会计作假,得不偿失。同时,为了鼓励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应在加大对不道德行为惩罚力度的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补偿和奖励、提高薪水、晋升职务等与政治经济利益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一套能够增加道德积分并将其转换为长期收益的道德评价机制,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外部强压的遵守职业道德,过渡到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2.建立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1)建立全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体系,对全国持证上岗的1000多万会计从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检查。(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凡是向各所有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都要记入会计人员道德档案,把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分别量化记分。(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由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组织对每个单位每年要抽查考评一次,对量化的记分达到一定分值时要登报,以示警告,并要付登报费用。对重大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又构不成刑事犯罪,并且考评记录屡屡不良的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对每年检查中,职业道德优良者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励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机制,下大力气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起点,它是会计人员道德实践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一重要途径,是会计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会计道德教育对增大会计人员的完美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导,培养会计人员的内在信念,是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此,应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财政部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材,在每年完成专业学时教育的同时,要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时,这可以由各级会计协会把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和档案记录结合起来,并提高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完善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每年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一定学时专业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奖惩与单位负责人挂起钩来。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同时也离不开每个会计人员自觉的道德修养。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为道德不同于法纪,道德不是按强制的、无条件的规定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力量的作用,反映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没有会计人员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仅仅靠外在力量,即用法律、规章、制度去强制会计人员应该怎么做,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5.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新《会计法》的核心部分就是把社会公认的并社会和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同时明确了违法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其约束力,加大了打击和制裁的力度。可以说,离开了法律和道德,其作用是很有限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将使道德的作用更强化,发挥的作用更彻底。

6.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严密的企业内部监督,能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即使有一些不良动机,其行为也无法实现。但若内部控制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在客观上就为会计人员违反道德规范、违反法规法纪提供可乘之机。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有些会计、出纳人员的道德品质并不坏,只是自律性不强,一时思想产生偏差或被诱惑,做出了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或违法的行为。发生了这些行为后,有的刚开始还惶惶不安,过了一段的时间后没人过问或没被发现,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像贪污、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作案都没被发现,这本身就是内部监督机制的漏洞。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者; 德治理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它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业”,既能够给一个组织团体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加强德治,发挥道德的社会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者德治理念的内涵

管理者的德治理念,就是突出道德教化在治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以德治业”。注重德治、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是相对于重法制、重人治、轻德治的观念而言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坚持法治,而且也需要与德治相统一,使德治与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使组织管理活动兴旺发达的目的。

道德是制约人的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律,而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当不能自律的时候,需要他律来制约。然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理想的管理者,他的主要、经常、大量的行为,是通过自律来调整的。这就需要提升组织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因此,对于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我们强调法律和道德;他们既要依法治业、更要以德治业。进入新的世纪,人类开始呼唤道德重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管理者对于确立德治理念、对于道德的价值有了新的认同。

二、管理者德治理念的价值

管理者德治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道德的社会力量,突出管理教化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具有德治理念,就能够注重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强化道德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突出“以德治业”的管理功能。这不但能够给一个组织团体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也会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本质是利他的。道德非利己,利己非道德。道德的这个特质,使其在一些经济领域或经营管理中,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或多或少地给他人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有德则有才”。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道德建设的价值被淡化了。在管理工作中,有些管理者认为,只要有了经济实力,组织、团体的稳定与发展就有了保证,道德及其教育的功能就可以被忽略了;甚至有些人认为:伦理道德是组织、团体发展的精神阻力,只有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才能实现单位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导致其所在企业单位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滑坡。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逐步确立了:人无诚不立、业无义不兴的道德规范。只有树立“以德治业”的理念,才能迎接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已不容懈怠。从管理职业固有的社会地位和性质来说,各种管理职业和管理职务都集中体现着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在处理管理职业的责、权、利三者关系上,恰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无论在何种管理职业群体中,不少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管理职业责任,对管理职业的“权”和“利”倒是有特别强烈的欲望。许多管理者获得财富不是依靠履行其管理职业责任,而是依仗管理职权,破坏其管理职业的基本道德准则得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分配的砝码自然是朝个人利益和行业集体利益倾斜,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成了牺牲品。

目前,少数管理者的这种职业道德滑坡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这些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对各级管理者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一些意志薄弱的管理者灵魂受到腐蚀、道德品质逐渐衰败。

从主观上,一些管理者对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基础“责任感”完全丧失,对自己的职业不能很好地尽忠守职。责任感是源于管理者对自己行为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意识。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上的责任感,任何管理者都将失去他的社会价值。

四、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挽救对策

针对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严重问题,一定要突出“德治理念”。我们倡导的新型“德治”,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突出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重视道德教化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者和公务员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具体包括:

第一、要求国家的管理人员,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注意“修身”,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要求管理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的下属和员工。

第三、要求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互结合起来,统一发挥作用。依靠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法律,可以使管理者在法律监督的范围内,不做违法的事。除此之外,还应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增强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给他的内心以祛恶从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尹明涛, 王巍. 论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姬跃蓉;;职业道德建设贵在加强思想教育[J];发展;2011年09期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职业道德;主体意识;医患关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未来医疗队伍中的生力军,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不但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医学。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1]。2014年6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临床实习等,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着力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临床一线,以“准医生”的身份承担了较重的临床工作,其教育文化和职业道德培育的范畴,远远突破了校园教育文化的界限,成为高度参与社会活动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但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医师职业精神伦理本质的忽视,影响了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2]大多都致力于构建教育管理者的“应然教育”,而不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然教育”,严重偏离了教育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严重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自然也就只能形成纯粹理论化的教育,不能落实到实际。职业道德是个相对化、具体化的概念,总是要与某一职业联系起来讨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在医疗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医德医风、人文关怀、沟通和服务[3]。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是同医生职业活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并符合或者反映医生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规范、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总和。相较于其他职业,医生的职业特点包含了更多的主体意识和更强的道德诉求,它要求医生具有精诚仁爱之心、公平正义之心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职业素养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根本所在,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行风建设。同时,这也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深化他们对社会和医疗事业的理性认知,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2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的双重属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医生需要终身学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4]。医教协同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兼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两种身份,这就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的双重属性。因此,医教协同的德育机制,既要严格遵循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医师培养的内在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主动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注重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主体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严格的职业道德自律精神。同时,还必须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3医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内在属性

医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要经过医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进行一定的道德的认知、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和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并在学习和生活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职业道德认知。就是让研究生对医生职业道德定义、基本理论、规范准则、有关问题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有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理解。第二阶段是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是在对职业道德认知基础上,对医生职业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主动或被动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深刻内心体验。它是职业道德培育的关键环节,能影响认知的全面性、评价职业行为的道德性、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培育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深厚情感,才能支撑整个的学习和执业过程,才能期望好的医务行为的产生。第三阶段是锻炼职业道德意志、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在对职业道德培育起良好的情感之后,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将具备很大的积极主动性,在医务行为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就会因为有着正确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而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这就是道德意志的锻炼过程,再经过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就有可能树立起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培育自然也会牵涉道德反馈和评判的道德效果的问题,但正如我们所困惑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道德效果既是道德内涵也是道德外延,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职业道德培育也是就整个培育过程而言,所以可以先不谈道德效果。

4职业道德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正是职业精神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医学院校要切实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在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5]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属性,把培养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要求结合起来,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特别是要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并升华为自己人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才有可能培育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和发展。

4.1要重点改进“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和教学

“医学伦理学”是培养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门重要人文学科[6]。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促进了研究生们的个人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强化,长期以来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和较为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抵触和排斥。所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要紧扣医学发展规律,尽量涵盖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全面地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的规律;课程教学还要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的具体情况,走进各科室的病房、走进手术室、走进实验室、走进救援现场、走进社区和农村,广泛地与患者和家属及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对话,进行情景式体验教学,把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高度融合,促进研究生提升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了解,树立起关心他人、敬畏生命的意识,承担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

4.2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制度化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的内在规律,深入临床一线调研总结,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执行性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并纳入到研究生日常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给导师带教研究生和研究生自我成长起到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为每一位研究生建立设立职业道德考核记录制度,真实记录其在学期间的医德医风表现;加大职业道德考核在研究生评优评先的综合评定中的比重,并直接与奖助学金、临床津贴挂钩,运用一定奖惩制度,激励和鞭策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4.3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在需要,激发道德主体性

虽然论述职业道德的时候,多是侧重于谈论职业特殊属性,职业道德的培育也强调人对职业需求的适应和满足,从而会经常性地呈现“人”沦为职业或体制附属物的状态。但是,道德的本质属性还是在于人,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动和自我体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充分重视他们既作为在校的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内在需要,引导和满足科学合理的需要,排除掉不合理的需要,不断改进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作一个重要目标,构建适应医教协同新形势下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4.4要重视导师、带教医师和辅导员的作用

实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医学道德的理论知识,更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6]。要为研究生选择医德风尚好、医术水平高的导师和带教医师,结合临床一线工作实践,直接面对患者和家属,清晰直观地进行教育;辅导员要关心研究生们的日常生活,能及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融入学生群体,深入宿舍、课堂、科室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综合利用各种班级会议、座谈会、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引导,对同学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

4.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适应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且所有制度的设计都是当时事实情况的综合应对,即使当时可能是对的,时过境迁之后就可能变得不适合了,就需要变革了,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7]。当前,较为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都不是纯粹净土,研究生或者医生也并非与复杂社会没有牵连的独立群体,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体系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良好地运行。医教协同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新事物,一些原有的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保障机制,很可能已经不适合医教协同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做出适当的变革,甚至需要建立新的保障机制。比较重要的,一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励助学补助力度,让同学们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从而能够安心学习;二是建立防范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保障机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为研究生们创造安全的学习实践环境。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研究生在校学习生活、在临床一线工作、在轮转学科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创造条件来解决这些困难。

参考文献

[1]叶稳安,周智美,刘俊荣,等.人文精神视野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8):42-43.

[2]黄朝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教育策略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11(4):20-24.

[3]王洪,林巍,赵玉虹.提升医学职业素养培养青年医学人才[J].现代医院管理,2016,4(2):49-51.

[4]郭海燕,谷蓓蓓,张新庆,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15,8(4):10-12.

[5]王雪.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途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12(6):956-958.

[6]方晨,张洁.简论如何提高《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2016,12(12):257-258.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构建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医德是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宝贵品格,商德是商人经营过程中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出版工作者也必须拥有出版职业道德。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出版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思想政治领悟能力,坚持出版职业道德需要其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然而在新形势下,出版业经营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出版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也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形势下出版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

1.失去导向的选题策划现阶段,有些出版单位会出版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违背伦理道德的作品。例如,出版过程中,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会出版画册,并将这种行为进行美化,强调是对人体美的介绍。现阶段,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部分书籍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一些“婚外恋”等内容,不仅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婚姻及家庭观念,更是严重违背了我国自古以来尊崇的道德观。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选题策划失去正确导向导致的,同时还导致了唯心史观的广泛传播。有的出版社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出版一些歪曲历史的作品,甚至出现一些有明显政治错误的内容。这作品出版后,都会将民间文本作为其违反职业道德的托词。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失去正确导向的具体体现。2.误导作者及读者现阶段,一些出版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应用虚假宣传和版次混淆等方式,对读者和作者进行欺骗和误导,导致作者和读者产生误解。如,工作过程中向作者隐瞒出版的真实情况,或故意克扣作者的稿酬等。还有部分出版工作者抄袭他人作品,或不刊登作者的真实姓名,以此逃避抄袭的惩罚等。在对作品进行宣传和发行的过程中,还有部分出版工作者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要求,发行违反道德和伦理的作品,一些出版物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因此造成了对读者的误导。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欺骗行为严重违反了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现阶段,除了以上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外,还存在违反诚信和出版原则的现象。这些不良行为不仅违背了出版界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会对读者的身心造成一定损害。

新形势下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构建

1.提高出版工作者的自觉能力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加强了提升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研究,业界一致认为,一个优秀的出版工作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因此,在提升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也应当从这三点出发。针对道德而言,新时期我国出版工作者必须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出版工作者的自觉能力是关键。一方面,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人类的美德源于知识。有学者指出,在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道德的认知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我国自古以来就将道德学同德行进行结合。由此可见,在提升出版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自觉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引导其善于思考和学习。这一要求同出版职业者的工作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善于自我批评。出版工作者必须在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自觉性的过程中,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自我反省,对自身行为不当和思想中的消极念头进行挖掘,从而不断鼓励自己进行自我克制,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2.加大道德教育力度在积极提升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必须加大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促使出版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了解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提升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应将维护出版市场秩序作为重要基础。要加大道德教育力度,确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并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逐渐提升出版工作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背景下,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促使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心。

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机制

1.充分发挥道德凝聚力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取向,是构建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实施某些行为,从而达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道德价值导向。科学而正确的社会道德取向,能够对人们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并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相反,如果社会道德取向是消极和不正确的,就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反作用。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体系,其在长期的发展完善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与时俱进、共同繁荣,也能够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较强的凝聚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凝聚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出版工作者在意识和行为上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构建出版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新时期,在积极优化社会道德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大道德榜样事迹的宣传力度,从精神层面上感动广大群众,从而对社会道德环境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出版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当认识到榜样的重要性,并积极对榜样的事迹进行传播,在引导人们展开学习时,自身也能够受到感染,甚至由于能够近距离接近榜样,而产生更加深刻的领悟,自觉地向榜样学习。由此可见,将榜样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对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3.构建并完善职业道德机制新时期,在积极进行良好职业道德宣传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构建并完善职业道德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出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对社会道德进行大力宣传,同时社会发展中还应当将其同个人利益进行紧密结合,对拥有良好道德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从而鼓励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守职业道德,为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贡献力量。结语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积极投入市场经济竞争,需要面对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恶性竞争和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安定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一些出版工作者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出版一些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构建出版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促使我国出版业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恩强.重塑新闻共同体:新记《大公报》职业意识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蒋志臻.当代中国出版问题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迪.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现状与对策[D].吉林大学,2015.

[4]任延刚,颜廷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编辑职业道德[J].编辑学报,2006,S1:128-130.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个人道德 职业道德 道德成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25

Abstract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teachers' ethical behavior on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is the exemplary role. To regulate the teachers' morality, we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eachers' morality. As a profession,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basic professional ethics. As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the teacher should also include personal morality, which is the two part of the teacher's mor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aspects of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from two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morality. The discussion of teachers' moral elements will help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ral content, understand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the moral level.

Key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s; personal mor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moral component

1 中W教师道德成分

李莉和胡迎秋(2014)认为,教师本就是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其与他人之间并没有存在什么大的区别,因此,其也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社会公德。在规范与法律的限定范围内,同样有着社会对其最基本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该部分的内容就是公民的道德素养。并且,由于教师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职业,其所承担的是育人的重要责任,所以说,其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要具有必要的职业道德。张应飞(2014)指出教师道德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是教师培养学生德性,二是教师培养自我德性。综上,研究认为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同时也是社会成员之一,因此从横向看,教师道德应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个人道德两个方面。

从纵向来看,道德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容和结构。陈琦、刘儒德(2007)认为道德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所谓的道德意志,其实指的就是人们为了能够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生成的一种自觉能动性,一般情况下,其主要还是体现在道德义务履行过程中的坚韧精神上。因此,通过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道德活动的持久性、坚韧性和自觉性,不属于道德成分的范畴;道德信念是教师将道德认知内化所形成的观念,包含于道德认知中。本研究采用陈琦、刘儒德(2007)的三结构说,认为教师道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所包含的成分是一致的,都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但是,二者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同,一个是针对教师职业道德,侧重于职业,另一个针对的是教师个人道德,侧重于个人。

研究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个人道德两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具体结构见图1。

2 中学教师个人道德成分

2.1 中学教师个人道德认知成分

从本质上来讲,所谓的道德认知,其实指的就是对行动准则当中的意义与善恶等所形成的认识,其中带有对相关道德知识所产生的领会,如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这六个属性全面概括了个人道德的认知成分,研究采纳郑航的观点(见图1)。

2.2 中学教师个人道德情感成分

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基于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与现实道德关系是否满足道德标准而出现的情感,从根本上来讲,其所指的是人们自身所产生的道德需求,是否能够得到相应满足时的一种情绪体验。上述两种观点分别阐述了道德情感的内涵和内容,综合上述两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个人道德情感,其实就是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进行他人行为评价时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违反道德准则后的焦虑感和内疚感等。研究认为教师个人道德情感成分包括愉悦感、自豪感、焦虑感和内疚感。

2.3 中学教师个人道德行为成分

关于教师个人道德行为的研究较少,彭蕾(2004)主张,所谓的道德行为,指的就是人们在道德方面所形成的有意识行动,也就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研究认为个人道德行为成分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所表现出的行动方式,包括爱国守法、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等一系列行为,这些外显行为都是评判教师个人道德水平的直接因素。

3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成分

3.1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成分

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道德概念的形成及对道德关系的认识。上述观点阐述了道德认知的成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对职业道德的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并强化自身对道德原则与相关规范的认识,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师对道德标准的理解。综上,教师道德认知包括教师对自身具备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的意识、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道德标准的理解,是教师内在的职业观,能够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2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成分

李亚文(2012)主张,所谓的教师道德情感,其实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其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教师对人和事物的关心上。而黄正平(2002)则主张,所谓的教师道德情感,其实指的就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来作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来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举止进行的判定,来判断其是否满足标准需求的一种内心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其最主要的还是展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事业的忠诚以及对于同事的友爱这四个方面上。研究采取李亚文的较宽范的内容表达,认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成分包括关心他人、关注环境。

3.3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成分

关于“教师道德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说法:一种是将其等同于教师道德规范的规定,而另一种则是将全部的教学行为都纳入其中。道德行为是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动方式,是教师道德中最外显的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研究认为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应归入到道德领域,认为教师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教师形象四个方面。

4 小结与展望

理论上,教师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个人道德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道德,缺一不可。教师道德的理论研究能够给未来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探讨了教师道德成分的具体内容,以期对未来有关中学教师道德的研究以及中学教师道德问卷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学教师道德培训、招聘以及选拔等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⒖嘉南

[1] 刘忠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

[2] 王颖.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3:78-80.

[3] 李莉,胡迎秋.教师与学生道德结构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