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发展方案

创新发展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发展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百姓说事点”是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是“枫桥经验”在的生动实践,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百姓说事点”是在群众经常聚集的地方,为百姓搭建的说事、议事、调事平台。通过这个便捷的平台,畅通百姓的诉求表达渠道,就地解决问题。通过“百姓说事点”的创建,能够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践证明,“百姓说事点”的创建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实践,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百姓说事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坚持服务为民。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百姓说事点”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坚持传统和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在“百姓说事点”的日常工作中要把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理念结合起来,着力预防、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努力促进“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

三、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建设的工作目标

(一)推进“百姓说事点”规范化建设

1、在巩固县原有百姓说事点的基础上,县局决定在每个乡镇打造2个百姓说事点示范点,不断加强“百姓说事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统一制作上墙信息处理流程,制作统一规范的调解文书,配备相应的电脑、卷柜、专业调解书籍、调解桌椅等办公设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全县“百姓说事点”软硬件建设,努力做到建设一个、规范一个的要求。同时积极促进具备条件的“百姓说事点”向个人调解室过度。

2、计划在加强对“百姓说事点”硬件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对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选择乡贤社贤、特别是从党政机关尤其是政法机关退休的人员中党性强、热心公益事业、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同志参与到“百姓说事点”的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懂政策懂法律的优势,既能帮助调解矛盾纠纷,又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百姓说事点”调解员(信息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础法律素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员(信息员),为“百姓说事点”和个人调解室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二)充分发挥“百姓说事点”的职能作用

“百姓说事点”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解决基层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和平台,要重点通过以下5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1、社情民意收集点。要注意收集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等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通过“百姓说事点”反映出来,为政府服务改善民生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2、矛盾纠纷化解点。要注意通过"百姓说事点”积极搜集民情信息、化解矛盾纠纷,以其更早掌握信息来源、更贴近群众、更让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化解大量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3、公共法律服务点。邀请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员现场解答咨询,宣传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群众既要懂法守法,又会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致富信息传播点。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要会同各相关部门利用这一平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提业信息,聘请专家讲解种养殖以及外出务工、就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所需帮助和服务。

5、干群关系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引导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经常到点上走访,与群众保持沟通联系,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不断提升和政府特别是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四、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建设的工作方法

要积极探索及时、便捷、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科学方法,强化为人民服务,着力在以下5个环节上下功夫。

1、事前问事。村(社区)调解员每周到“百姓说事点”排査走访一次,及时掌握“点儿”上收集上来的村(社区)的重点人思想动态、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排査梳理结果报告给司法所,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2.随时说事。说事点要开通“说事电话”,设立"说事记录本",信息员每天在点上现场倾听百姓说事,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到说事点来,提意见、说建议、谈看法,反映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及时调事。建立“百姓说事点”内容登记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能够当场答复处理的,由信息员、村(社区)调解员或司法所工作人员当场答复,使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4、定期议事。对于群众提出的重大疑难问题和事项,当场不能解决答复的,司法所要及时上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由其责成综治、等部门或报请上级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明确办结时限,由司法所负责定期向提出问题的群众进行反馈。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2篇

各市、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推进《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浙市监知〔2021〕4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专利转移转化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经研究,决定面向全省征集一批专利转化重点项目。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点

(一)项目建设申报单位以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联盟(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管理机构、服务业集聚区运营机构、知识产权培育平台等为主体,可以单独或者以联合体形式申报,由各市市场监管局汇总后统一推荐上报。

(二)首轮项目建设周期截至2021年10月20日。项目完成首轮建设后,由各市市场监管局统一对经费投入、实施进度、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报告于2021年10月30日前上报省局。省局将组织对项目验收情况进行抽查。

二、项目实施目标和范围

面向中小微企业集聚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聚焦高新园区、小微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等,通过项目实施,使专利转化运用的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供需对接更加顺畅、转化实施更加充分、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优化专利供给类项目。实施“沉睡专利”筛选分析和评价服务项目,通过大数据手段挖掘质量较高、具备市场前景的专利;开展中小微企业共性专利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项目;共建公共专利池,实施开放专利技术许可;支持高校院所、国有企业等与特色产业园区企业、产业联盟开展定向合作,分享专利技术。

(二)专利技术供需对接类项目。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活动,提供分领域集中专利信息、逆向搜索交易信息等服务;组织高校院所、国有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专利技术对接洽谈,推动专利转移转化。

(三)专利转移转化分析服务类项目。建立专利特色行业数据库,实施专利信息智能分析服务项目;实施中小微专利侵权监测项目;实施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专利导航项目等。

(四)专利对接资本类项目。建立中小微企业高价值专利目录和专利密集型产品目录,依托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项目推进资本对接;探索建设科创板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探索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证券化项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和保险项目。

(五)其他有关专利转化,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项目。

鼓励各地围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综合实施上述项目,体系化推进中小微企业专利转化。

三、工作要求

(一)充分调研。各地要充分认识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围绕《行动方案》,立足本地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微企业专利技术实际需求,找准制约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问题症结。

(二)科学谋划。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各地要对照《行动方案》,以解决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为核心,统筹已有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载体,组织发动各相关单位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明确项目具体实施的场景、目标指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制定科学的项目方案,突出创新性、导向性和实践性。

(三)强化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加强监督指导,坚决遏制利用政策漏洞的套利行为,围绕企业和高校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情况,项目实施覆盖面、质押融资情况等方面,加强评价,确保实施效果可统计可考核。

四、申报程序

(一)各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发动有关单位自愿申报,填写《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项目申报表》(附件1)。

(二)各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申报情况,汇总审核并统筹确定推荐项目清单,填写《重点项目推荐信息汇总表》(附件2),将申报材料电子版于2021年7月5日前通过浙政钉统一报送省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纸质材料(加盖单位公章,一式四份)同时寄至省局。

(三)省局将组织评审,综合考虑申报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等因素,确定最终重点项目名录。

联系人:省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马维力,电话:0571-89767043,地址:杭州市西湖区莫干山路77号金汇大厦704室。

 

附件:1.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项目申报表

2.重点项目推荐信息汇总表

3.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财办建〔2021〕23号)

4.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浙市监知〔2021〕4号)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3篇

2012年下半年,一个新的理念、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让紫竹院看到了免票公园发展方向和希望的曙光。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开展了“创新发展工作模式”的调查和研究。7月至9月,紫竹院公园领导班子及工作组成员陆续参加了关于公园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学习创新发展138号及相关文件的全部精神和内容,并通过公园管理中心郑主任和调研组组长李树林的讲话对相关调研方案有了更加深刻解读与认识。

公园行业创新发展是一个知识的推进运动,要体验知识的成果和知识的发展。紫竹院公园动员全园职工参加创新发展调研,把调研与总结改革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制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经验提升、问题试点、战略给力”三个基本点;紫竹院公园全面系统地总结六年来公园的管理思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发展方面的经验,通过对经验的科学分析来指导公园未来的发展;紫竹院公园通过创新试点,挖掘和整合公园的文化资源,推动公园从过去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文化创新型的转变,以文化建设为中心进行管理方式的变革,把公园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及新的增长点。

距离创新发展工作的启动已两个月。总结起来,紫竹院公园做到了全面落实创新发展工作责任,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动员全园参加创新发展模式调查研究,提高全园整体创新工作水平和能力,普及创新工作知识,加强了创新文化建设。公园创新发展工作小组先后进入基层听取了广大职工对于此项工作的想法和体会。大家对郑主任总结的“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有序推动北京历史名园的蓬勃发展”的想法都表示了理解和认同,认为公园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紫竹院公园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公园要推动创新发展工作,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职工参与进来。因为工作小组人员有限,大家的想法也有限,特别是对园子的调查,更是要发动全员特别是老员工的支持,让他们都知道公园在做创新管理的事,使创新管理成为全园大家都知道和关心了解的事。与此同时,职工也是一个检查,不发动群众,搞少数主义肯定不行。公园领导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因为知识时代是多元的。

总结以往感受颇深:1.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不同于企业,照搬方法行不通;2.此次创新工作“多元创新机制是方法,由此引发知识创新;创新工作是旗帜,最终实现国家资源的保值增值。”;3.要在体制内进行机制的创新,创新工作要从调研开始;4.要抓住非门票经济,增强公园的软文化,明确服务定位,实现从景点到品牌的转换;5.切实增强与国际竹藤组织的合作,借助这一平台为公园培养人才,提升公园综合实力。6.管理升级。而这点也是公园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所在。管理体制高效,顺畅与否,是决定一个单位功能强弱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根本和关键。公园作为国有资产要想实现三个效益统一,不但实现中心四个服务理念,还要保持本园职工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参与公园的管理与服务建设,必须建立高效、顺畅、富有活力的公园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管理效益,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必须确保改革成果与利益职工共享。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90-02

1 科技传播的概念

作为科技传媒事业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我们所从事和关注的正是科技传播工作。但什么是科技传播?科技传播的主旨是什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将科学技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过程。

何苏六,张国平主编的《科技与传播》中将科技传播定义为: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强调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翟杰全在《论科技传播》中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或者说是原始创新者传递给接受者,使受众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了解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科技传播基本功能就是将科技人员“私有知识”、“自有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转化为社会的、开放的和公开的共享知识或者说是公用信息,从而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虽然不同学术流派对科技传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家均一致认同,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和扩散,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个体间共享。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制造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供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是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与应用中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属性是以科技传播为前提的,没有科技传播,科技成果或者信息还停留科技人员的案头、存放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其生产力的属性就不能变为现实。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本身延续、积累、繁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传播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将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传输给社会成员,提高人类个体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科技传播的内容即传送的科技信息,它们由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科技传播内容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又包括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相应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信息等。科技动态信息又可称为科技新闻,这是我们科技传媒所关注的一大要素,其主要表现为正在产生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政策及科技人员的研究进展等。

2 当前的新形势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产品都很难在市场上长盛不衰。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种全新的工业产品从构思到投入商品性生产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已经缩短到20年;到70年代又缩短到10年,最快的只要5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产品的推陈出新已经变成了以月为单位。目前,仅美国一年就有数万种新产品面世。而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近年来的发展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三星手机从note2到note3上市,只不过用了11个月。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多么迅捷。

强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这一方针已经被广大的企业主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所不同的是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力度,有些企业将创新发展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在企业的发展中,导致了创新发展相对于企业发展的滞后。这一现象的最终结果不难预料,有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现在已经默默无闻,甚至难以维系。

任何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托于社会,科技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类,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社会化活动”,其生存与发展必然会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外部因素保持着相互联系、促进和依赖的互动关系。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广阔空间,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媒体,要在新形势下,积极主动发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实现自身的同步发展壮大。

3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企业创新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中更多地关注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样,是漫长的,是螺旋式的上升,曲折式的前进。学术上把创新过程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设置为一个可见的,能够分析的模型。把这个模型置于三维空间中,可以看作是曲折上升的阶梯式攀登过程,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一个完整的阶梯,在理想情况下,都可以将其划分为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创新过程中,每一个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都充满着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运动。在阶梯式曲折上升的信息攀登运动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面临某些壁垒时产生飞跃,这就是创新的灵感或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创新成功的瞬间。创新中关键关节点得以突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创新活动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潜在到显现,并在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运动,进入创新的,从而实现了企业产品或发展的全面创新。

曾几何时,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个人认为其核心在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坚持致力于创新发展。

我省有一家制药企业,在历经辉煌后难以实现技术及理念的突破,导致企业产品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终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在这之后,新组建的企业引进了多项专利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适用于癌症治疗的特效中药,一经上市推广,就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坚持创新发展,投入年利润的近30%用于新品研发和人才引进,在北京等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研发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术和产品的双向储备。同时,积极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在宣传产品的同时,重塑企业形象,展现企业发展创新历程。在短短的十余年之间,完成了从濒临倒闭到重组上市的涅槃。所有这一切,要归功于企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和不懈投入。

4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

学术界对企业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有这样一种论调:企业在科技传播中地位微妙。它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信息的制造者;也接收来自科技传播的资源,是接受者;另外,含有科技成分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也在无形当中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

作为科技类媒体,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科技传播的推动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了科学技术从研究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再次突破。

报社曾经对我省某市的一家农资企业进行过追踪报道。期间,获知该企业有一批适宜我省种植的玉米种子需要推广,我们积极为其出谋献策。在诸多方案中选定以送农资下乡的公益活动为切入点,在帮助其邀请平面、电视及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科技媒体的传播优势,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管护要点等方面向读者推介,切实强化服务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子在我省的种植面积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下一步的研发能够有序推进。同时也给报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一案例是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

5 结语

科技传播在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研究和剖析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将为媒体应对市场化的变革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2001.

[2]贾宝良.科技与科技新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

[3]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版.,2000.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区域创新;知识资源;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日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重大举措。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对区域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仍是图书馆界同仁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信息平台。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衡量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知识、文献信息中心,馆藏知识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富有特色,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还拥有较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而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开通,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其信息资源的优势是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能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撑。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一个拥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高等学校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利用图书馆掌握着当今高、精、尖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他们在开发区、工矿企业、农村的调研过程中会发现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成为企业技术顾问与管理参谋,为企业科技创新做深层次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以传递知识为宗旨的大学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支持。

(三)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中枢纽带。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与知识聚集和流通的中转站,是连接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中介机构,更是连接科技与应用的桥梁。高校图书馆具备不断从信息源中找寻有价值信息的同时还具备有意识地、主动地向外输出科研成果等信息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面向社会、尤其是面向经济开发区传播有关知识创新的成果,帮助高校将已开发出的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可起到纽带的作用。

(四)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投资保险。创新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过程,不确定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匮乏造成的,因而任何创新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过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查新服务、咨询服务,可以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技术预测、技术引进、避免重复建设提供客观的数据保证;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可以为区域创新中的合作研发、规避合作欺骗、合作败德等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因此,高校图书馆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投资保险。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理念落后,主动服务意识不强。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人员认为,只要服务好师生,搞好自己的科研,晋升职称,拿到工资就完事大吉了。因此,图书馆的绝大多数人员上班埋头工作,业余刻苦研究写作,没有思考“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的职能如何发挥,没有树立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理念,更没有主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意识。

(二)基础设施落后,资源配置不足。我国高校是按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图书馆配置资源的。近些年,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致使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面积不足、馆藏书刊数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献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以国内一流大学北大为例,图书馆座位4,000多个,但在校生超过3万人,图书馆已经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以这样的条件、现状,大学图书馆自给尚不足,怎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创新发展呢?

(三)体制机制落后,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不紧密。网络化使资源共享不再受时空限制。但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购买信息资源都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需要,与区域内科技部门缺乏沟通合作,没有形成联合购买网络资源使用权的规模效益,合作共享没有真正实现。图书馆各部门功能规划、岗位设置、人员编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使图书馆为地方企事业、社区及周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职能基本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这种状况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对高校图书馆和区域创新发展亦无益处。

(四)功能拓展落后,创新方法不活。关于图书馆的功能,1994年新加坡出版的《图书馆2000年》作了很好的概括,即从图书馆的保管者到服务本位信息的提供者;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本馆收藏到无边界图书馆;从我们到图书馆去到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从按时提供到及时提供;从馆内处理到外包处理;从区域服务到国际服务。对比上述要求,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发挥还有很大不足,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在信息服务上下功夫。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等)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突破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局限性,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加多元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图书馆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因此,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充分利用传统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既提供传统的订阅服务,更要有互联网、有线电视、手机的服务,并逐步以现代化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

(二)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在保持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应突出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结合与整合。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除了购置的文献信息资源,还建立了反映自身馆藏精华和本校专业特点的“河北联合大学特色专题数据库”,包括冶金、采矿、防灾减灾、新材料、矿业科技、煤工尘肺、煤矿创伤、矿山医疗救护、唐山陶瓷、唐山人文等既突出大学专业特色又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特色专业信息资源,为河北联合大学的拓展建设及唐山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进一步在引领区域发展上闯出路。高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也给本身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书刊价格的不断上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费投入不足这一因素的制约,信息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光靠学校正常拨款,已不能满足办馆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搞好传统文献借阅服务的同时,针对地方重大经济开发项目和应用研究课题,大力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使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期引起学校领导重视,使之乐意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或社会资助,从而较好地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改善办馆条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实现图书馆工作良性循环,以求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内部改革与外部改制相结合,进一步在深化完善上求突破。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窗口、一个门面,更应该代表和反映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早已成为历史。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图书馆就应该紧紧跟上,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相适应。因此,图书馆的改革、改制势在必行。内部改革应从加强管理、引进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改革编制体制入手,使图书馆内部运转更加顺畅。外部改制应从机制创新入手,通过与其他信息机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实现共享资源;还可以通过办夜校、辅导班等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的最佳场所。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及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不断更新观念,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本区域创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妮.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图书馆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唐振宇.区域创新中高校图书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6篇

供电局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关键性决策,因此决策制度建设变得异常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选择性问题,在进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决策制度会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决策制度需要进行制度模式转换,不断提升制度的综合运行能力,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制度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管理者需要发挥决策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管理制度方案优化的工作,为管理制度更好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质量方面入手,积极稳妥的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为管理产生效益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决策制度建设对供电局全面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供电局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决策制度建设,让决策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主动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多元化的运行模式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建设,为制度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决策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决策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局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因此要从风险决策机制角度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为更好的决策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供电局信息管理制度创新优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供电局信息制度优化异常重要,需要从每个环节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让信息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5]。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供电局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各项任务,才能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其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供电局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通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性,为信息优化和信息方案选择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局需要把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制度,并且不断的对信息进行优化,提高信息的研判能力,为信息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制度体系下,知识可以转化成为价值,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因此要从信息知识价值角度完成供电局信息制度,为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供电局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供电局管理模式创新需要从知识产权制度角度出发,把核心技术发展做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积极稳妥的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供电局赢取市场,产生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供电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各种考验,必须要从制度创新角度出发,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让知识更加丰富,对提升供电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出发,另一方面是从奖励制度出发。通过完善的奖励制度不断提升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各项事业的优化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技术创新发展与专利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因此在制度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创新工程,为制度创新和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供电局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融入多方面的元素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让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内部组织管理的具体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制度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能够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为其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制度需要和供电局的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有效的优化方案,为薪酬设置更加科学有效提供了重要平台。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价值,让资本投资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和优势,提升供电局的资本效益水平,通过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为供电局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部门界限,从多角度出发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同时能够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的创新管理水平。

(五)总结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意义;创新发展

引言

管理会计是石油企业一种重要的职位,与一般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具有财务决策和制定管理目标等职责,对石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代不断变化,企业力求创新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生产工艺上的创新发展,也体现在管理上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职位,也要力求创新发展,需要从其概念、应用意义、应用现状等方面来深入研究。

1管理会计概述

1.1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会计及财会人员根据具体方法来整理和再加工、分析企业资料,帮助管理人员准确把握、了解企业经济与收支状况,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是管理手段和方式,甚至是理念,并非是会计处理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技术,重点体现在管理层面上,会计技术是为管理服务的,从区分上能够看出管理会计具有管理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管理性体现在对决策管理工作给出提示,进行指导,专业性是指在理念和技术上的门槛,在理念上的门槛是对业务背景的体现,和大数据一样,虽然重要,但却看不见,这也要根据业务背景来详细谈论,单凭指向技术是无意义可言的[1]。

2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工作目标以及职责的不同,前者以发展战略、效益目标为着重点,对有效信息进行编制,对管理目标进行制定,为做好决策提供依据。出于对经营规模扩大的目的,根据管理制度来完善经营机制,或是重组,或是改造,促进了具有集团化特点的管理模式形成,这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越发明显。管理会计会从综合角度来评价当前经营状况,对市场动态进行掌握,提供决策依据;对生产经营情况全面评估,促使编制决策工作能够提前完成,将成本控制做好,降低能耗,增加效益,使经营效益更加稳定,对管理进行更新,对经营办法加以完善,促使管理越加精细化[2]。

3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3.1人才比例与质量不理想

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发挥了越加重要的作用,从现状上看,在财务人才队伍中能够适应管理会计这个岗位的人才还在于少数,造成没有人能够适应管理会计工作,专业水平、能力上有些不足,工业要求得不到适应,这使其岗位工作开展越加困难。管理者在在培养管理会计、建设人才队伍上存在问题,人才的培养与引入需要投入资金,这与企业发展存在矛盾,使开展会计工作受到了直接影响。经调查表明,一些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工作,缺少创新能力。在此情况之下对创新目标的优化难以有效实现。

3.2管理会计作用发挥受到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目前石油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也面临着来自于国内需求和国际政治政策的挑战。在产品生产层面上看,石油生产需要很长的周期,受季节的影响较大,材料价格浮动不定,更新换代快,市场经营、管理工作既复杂又困难[3]。为改变行业现状,信息管理系统一直都在发展进步中,但在软件系统、硬件更新上与企业发展不相匹配,没实现多个部门信息共享,大数据管理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造成在控制运营成本上不够有效,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

3.3在决策分析和评估内容上并不完善

经调查表明,很多石油企业在决策分析评估中对现代分析方法不能熟练掌握,对各项决策风险因素不能准确预估,在对待决策事务上优柔寡断,在选择决策方案上犹豫不决,在对信息评估上分不清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往往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此情况下企业在决策风险上也会骤增,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4在预测业态发展与整合产业链上角色发挥不够明显

在建设产业链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并未有效整合产业链,由此企业内部成为管理会计核心工作重点,这对管理造成了局限,对市场、业态发展综合预测的能力遭到了限制,所以在整个企业发展中很多生产过程管理模式不够统一,企业成本会增加,系统与品牌效应难以形成,这对其企业发展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4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创新发展

4.1对人才加强培养,将财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

为了能够使实践与创新能够得以实现,应扩大人才规模,加强建设人才团队。将专业性、综合素质、实践能力都很强的人才吸引进来,通过带领高端人才,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结合产业实际和经营需求,将培训工作做好,开展继续教育,使其工作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合,对责任加以明确,将主旨落实到位,将管理会计所具有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各流程进行监督与审查,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管理人员作为执行者,管理者综合素质水平对管理会计岗位工作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在整体上对发展速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产生影响。如果管理人员素质高,其工作优化创新才会更有效,应有作用才会发挥出来,所以领导者要对组建专业管理会计队伍这项工作予以重视。扩充人才规模,对团队建设在投资上加大力度,聘请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人才,为既定目标的有效完成起到带领作用。领导者对实际情况和管理会计所需加以了解,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创造继续教育机会,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使企业发展需求得以满足。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聘请国际上此工作岗位的著名学者,参与到讲座活动中来,为工作人员提供对新型工作模式和理念进行学习的机会,根据国际专家所传授的经验和企业情况,开展内部培训。对于培训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对刚入门的员工开展职前培训工作,对在职人员也要定期开展在职培训活动,促进每位管理会计岗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使其工作需求得以满足。

4.2对财务管理共享模式加快建设

加快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使管理会计所具有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在当前所具有的基础之上对共享模式推进建设,促进管理决策效率的提高,对市场信息加速传递,特别对国际市场信息来说更应加快传递与处理,做出反馈,使开发海外项目和对库存储量的预测能力能够提高,避免盲目生产增加库存成本,对盈利情况产生影响。

4.3对决策分析和评估内容进行完善

在职能角度上看来分析评估企业决策是管理会计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完善决策分析和评估内容显得很有必要。如果想要对决策分析、评估内容进行有效完善,使管理会计应有作用能够得以发挥,就要在实际的决策评估工作中对取数分析这种方法有效的应用,以量化形式对决策和评估结果进行处理。根据石油企业实际情况对平行式对照这种分析模式进行有效地利用,对评估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借助模型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做出纠正。对风险准确评估,准确检测各项信息的真实性,使信息可靠性得以保证,信息风险得以降低。对各项活动风险因素进行准确预估,根据风险因素对应对方案进行制定,确保各项活动能够顺利、有秩序地进行,为企业稳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4对产业链加以延伸和整合

结合产业现状,为降低成本投放,提升经营利润,整合好产业链,从发展战略层面上讲应适度开发,将经营管理向中下游创业转移,这样的创业附加值有着较广的增长范围,并且也要为提升经济效益对新增长点进行找寻。建设一体化形式的产业链,从横纵方向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促进开采和炼化,以及销售环节的有机融合,与同属一个行业的企业通过联合或是合并经营这两种模式,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经营收益。基于产业链,针对产品与生产工艺,将创新工作做好,促使生产能耗的降低,新产品能够从市场局限中走出来,对新效益增长点进行创造,对竞争优势进行获取和发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5石油企业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

结合财政部对其会计体系构建的意见,在对体系建设推进中,主要有基本理论和工具、方法等内容,从而促进特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在未来确定财政部的主导地位,推出纲领要求,对纲领文件起到支撑作用,这将是重要的案例。石油企业需要做的是根据行业特点提前做好措施,通过实践立足于工作落脚点,促进各方面规范模式能够逐步形成,甚至是变成在国家层面上的案例。对相关特色理论进行建设,使其内容创新能够实现,借助其职业发展创新使企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要在两个方面实践:一是一般研究,二是深入研究,能够使其行业更加适应,促进外向型与延展性相关标准问题的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加以秉持,重视长期良性竞争,用以对企业发展前景加以规范。对相关理论的落实这需要注重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在对人才培养中制定考核制度很有必要,要对与我国实际、企业实际相符合的培训和考试认证这两个体系加以建立,定期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人才提升能力提供保证,同时也要重视对人才的储备。

创新发展方案范文第8篇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出席签约仪式。

此次协议的签署是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的精神,加强战略合作,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部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及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由部、省、市三方共同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的范例。

据介绍,此次合作旨在通过集中部、省、市三方优势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优化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珠海高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将珠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成为珠三角地区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典范园区和推进“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强大引擎,将珠海高新区打造成为“珠海形象主门户、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科技教育主阵地、文化展示主平台”。

协议明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广东省科技厅将在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创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强对珠海高新区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帮助珠海高新区制定战略前瞻、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根据协议,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和珠海市政府将建立三方共同推进珠海高新区发展会商制度,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实现三方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的有效对接,并将分别指定联络机构和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协调工作。三方将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功能作用以及重点目标任务;共同探索研究推动珠海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的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围绕创新创业共同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共同推动重大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重大创新资源向园区配置、重大创新产业向园区聚集;共同研究提出促进珠海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推进珠海高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珠海高新区将按照部、省、市三方共建的要求,明确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举措,在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开展“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到2017年前后,建成“珠江口西岸”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优势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龙头和创新高地,基本形成创新文化浓厚、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性知识型社区,以及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知识创造三元互动的滨海智慧新城。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明鹏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科技部、广东省、珠海市在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珠海高新区提升发展水平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协议符合珠海高新区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将会极大地推动珠海高新区的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作为国家高新区日常工作的指导单位,将与广东省科技厅、珠海市政府一起,通过签署三方协议的方式,集中各方面资源优势,共同支持珠海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科技部火炬中心会继续加强对珠海高新区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并将这一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表示,科技部火炬中心与珠海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2000年8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就与珠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珠海高新区1.4平方公里“科技创新海岸”的协议。相信此次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和珠海市三方合作,集中各方优势资源,一定能够稳步增强珠海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