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路学习感悟

电路学习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路学习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1篇

物理概念、规律和经典的实验都是物理科学家在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实践中发现并提炼出来,再通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这些基础知识都是被压缩了的知识链。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现成的结论,也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紧而忽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必须合理拉长知识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重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提炼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体验其中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活水,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一、经历实验设计过程,体验物理思想方法

教材上,通电、断电自感实验都是演示实验,没有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直接把如图1所示的电路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开关闭合瞬间两只灯泡的发光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到自感电动势方向与原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一定是顺畅的,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是,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这样的教学仅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生只是知道了“自感电动势阻碍原电流变化”的结论,明显欠缺“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因此,部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老师怎么会想到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来观察、研究通电自感的?为了避免疑惑,笔者合理拉长了通电自感实验的教学过程,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设计并逐步优化实验方案,让学生经历“亚研究”过程,并从中体验重要的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设计思路是:利用断电自感设计“电击实验”自主建构“自感”概念粗略分析“断电自感电路不能产生明显通电自感现象”的原因通电自感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课堂实录如下。

【教学片段1】建构“自感”概念并设计通电自感电路

实验器材:线圈(日光灯用镇流器)、1.5V干电池2节、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演示:如图2所示,让学生(约10名)手拉手,与线圈并联后接在干电池的两端。闭合开关时,学生没有任何感觉,但开关断开时,学生都有了被电击的感觉。

问题1:同学们有被电击的感觉,这是谁“惹的祸”?

问题2:如果把同学们换成灯泡,如图3所示,灯泡会被电击吗?

实验演示:开关断开的瞬间,小灯泡闪亮一下。

问题3:开关断开,电源停止供电,让小灯泡闪亮一下的电流是从何而来的?

问题4:如图3所示,开关断开的瞬间,线圈会产生自感电动势。那么,开关闭合的瞬间,线圈会产生自感电动势吗?为什么?

问题5:既然这样,开关闭合的瞬间,为什么没有发生明显的自感现象?

问题6:设计什么样的电路就可以观察到开关闭合瞬间的自感现象?

实验演示:闭合开关时,能够观察到灯泡延迟发光,但很不明显。

问题7:如何改进电路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自感现象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位运动员都说自己跑得快,我们该怎么判断?

学生活动:可以用“比赛”的方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类似地,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灯泡发光快慢。自然就会提出如图4所示的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同学们,采用图4所示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比较,“公平”吗?

实验演示:闭合开关的瞬间,灯泡A2立即变亮,灯泡A1延迟变亮。

二、经历规律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

教材内容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出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但教材没有提出进行实验探究的要求。因此,教师通常只是从理论探究的角度,引导学生推导出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然后,根据推导过程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因素以及理解自感系数的物理意义。笔者认为如此教学是有所偏颇的,因为实验结合理论是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新现象,依靠理论能够发掘现象间的本质联系并预测新事物,理论是否正确要由实验来检验。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和重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从中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鉴于此,笔者合理拉长了探究自感电动势大小的教学过程,增设了实验探究阶段。设计思路是:观察现象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课堂实录如下。

【教学片段2】探究自感电动势的大小

问题1:在图1和图3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的线圈分别是1600匝和800匝,而且都要加一个大铁芯,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猜测: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问题2: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判断自感电动势大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经过交流讨论,给出图5(自感电动势与有无铁芯的关系)和图6(自感电动势与匝数的关系)所示的实验方案。

实验演示:教师利用“自制实验装置(自感线圈为学生用可拆变压器)”展示自感电动势与有无铁芯的关系(如图7所示)、自感电动势与匝数的关系(如图8所示)。进而发现:有铁芯、匝数越多,自感电动势越大。

问题3:前面实验中,通过开关的闭合、断开改变电流,为何不用滑动变阻器呢?

学生猜测: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电流变化的快慢有关。

实验演示:利用如图9所示的电路展示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变化快慢的关系。开关断开的瞬间,小灯泡会闪亮一下。移动滑片时,灯泡不是闪亮一下,而是亮度逐渐变化。这就说明: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电动势越大。

问题4:自感电动势也是感应电动势,请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出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

师生合作:

E=n■=n■=nS■=nSk■,即E自=L■

问题5:自感系数L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这些因素都是线圈本身的属性,因而自感系数L由线圈本身决定。

问题6:自感系数L越大,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电流变化快慢一定的情况下,自感系数L越大,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越大。

教师引导:由此可见,自感系数L反映了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的本领。

问题7:自感系数L的单位是什么?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类实验课程 组织形式 组织方法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自己要认识清楚,授课并非机械地、简单地向学生单纯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教师并不仅仅作为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每名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自我的感悟和理解,及时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仔细分析这些想法的由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有效地组织好一堂实验课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学前期资料的准备

由于教师每次的授课任务都完全按照学校设置的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内容的讲解,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收集资料并且设计教学环节等。要打造高效的实验课堂,必须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既没有条理性,又是杂乱无章的,那必然是低效的。

2.做好实验预演工作

在实验课程中,演示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演示实验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表演和规范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容易出错的环节,并且强调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的启发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思考,以达到带着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目的。

二、实验课堂的设计环节

1.清点实验器材

由于每项实验项目的不同,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要及时进行更换,清点实验器材的数量、种类是否齐全,这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提。

2.器材的检测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器材直接决定实验最终结果,因此检查所用器材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实验实际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容易忽略这个环节,一拿到器材就直接先连接电路,一旦电路出故障,达不到实验效果,再检测器材,从而导致实验操作变慢,完不成本次的实验内容。

3.实验原理的分析

实验原理的分析过程往往是很多学生不喜欢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而讨厌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讲解的过程时,可以采用以提问的形式进行集体回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后期的实验操作。当然,如果连实验原理内容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实验验证是很难进行的。有时候对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测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反过来理解实验原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实验原理图的识读

在电类实验课程中,原理图的识读是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由于很多学生一看到电路就发晕,很难自己找到电路的连接特点,因此教师在分析时要仔细讲解。例如在日光灯电路中,学生要分析清楚各元器件的连接方式,在电动机的连接实验中,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式都是关键点。

5.电路故障分析与排除

通常来说,电路的故障一般为元器件的错误链接、电路短路或短路。检测的方法一般有动态监测和静态检测两种方式。所谓静态检测,其实就是在电路不通电的状态下,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阻值,如果电路是好的则万用表有电阻值得数据,一旦电路断路则万用表无读数。动态测量的方法则是在电路带电的状态下,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从而找出电路的故障点。在这个检测过程中,首先要确保自己所用器材时好的没有任何损坏。当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有故障电路,让学生自己完成检测,找出故障点,并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6.数据测量及验证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EDA;电子制作;电子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EDA)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核心技术,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的电类课程教学中[1-2]。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和动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等,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3-4]。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优化。

1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验中心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存在如下问题:实验手段单一,缺少电路仿真环节,设计制作过程不完整;实验项目陈旧,现有的实验项目已沿用多年,缺乏新内容;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进行实验,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EDA仿真与制作相结合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探索。

2EDA仿真与制作的结合方式

EDA软件可以完成电路图的绘制、电路仿真以及系统的设计。将EDA技术应用到学生的课程设计和电子制作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利用EDA仿真工具,将虚拟仿真技术和实际电路制作通过几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巧妙结合起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整个过程按照仿真和实做可以分为如下两个环节:

2.1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拟采用仿真软件Multisim和Proteus进行电路设计,该两种软件包含了模拟、数字电路常用的元件和芯片、仪器设备,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如示波器功能、频谱分析功能、实时测量功能等。通过仿真、测试以达到预期的电路功能及指标。

2.2电路的制作。电路的制作过程是对设计电路产品化的过程,该环节主要突出技能和实践性要求,采用在洞洞板上进行直接制作的方法。首先根据设计指标选择经济实用的元器件,设计出实物布线图。其次,根据合理的布线图,按照信号的输入输出方向顺序焊接电路。焊接之前要对所用元器件进行检测,避免故障的产生。对于焊接过程应该分单元模块进行,逐步测试。由于仿真软件并不能完全与实际相一致,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实测与仿真偏离的情况,那么需要修改电路重新仿真。最后,对整个电路进行调试,调试过程要经过测试———调整——测试——调整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以往的设计一般到了功能实现和指标合格就结束了,考虑到产品化还可以增加外观设计和外壳制作的内容,以实现完整的制作过程。

3教学实践开展情况

针对以上提出的实验项目陈旧问题,通过分析研究,以理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基础,结合生活中实际应用,选择新颖、可行的电路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如声光控延时开关、变色呼吸灯电路、温度检测及处理电路等题目,可以根据学生程度、课程要求进行扩展或调整。涉及到的单元模块有:整流滤波电路、振荡电路、集成计数器、比较电路、信号产生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码管电路、报警电路、RC电路等。这些都是在理论课讲到的、常用的电路,将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形式整合在一起,学生的收获比进行单个实验要大得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实验项目为主线,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为实验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案设计、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主评价等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型学习活动,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以及团结协作能力。采用这种实践方法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是超出预期的。以变色呼吸灯电路为例,该电路要求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实现七种色彩变换,并同时呈现呼吸灯的效果。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将电路进行分解,了解到七种色彩可以通过红绿蓝三种颜色的LED灯分时点亮、组合实现,呼吸效果可以通过在LED灯上加三角波实现。图2是一组学生制作的变色呼吸灯实物图,为了突出变化的七彩效果,学生对电路进行了美化装饰,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设计电路、讨论、仿真测试到制作成功,整个过程教师仅给予指导,遇到的问题大部分由学生自主解决。

4需要改进的方面

经过教学实践,在为学生们的收获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器件的选型考虑不全面,比如电阻往往只考虑了阻值而忽略了功率;电解电容只考虑了容量而忽略了耐压;芯片只考虑了功能而忽略了电压、电流等工作条件。而这些知识正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所需要具备的,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动手制作,才能逐渐使学生具备该方面的意识并增强能力。在电路的制作环节中,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手动布线,学生布线的经验有限,电路板制作出来的美观程度也不一致,今后拟将Mul-tisim原理图直接导入PCB布局和布线软件Ultiboard进行电路板布线,使电路的布线更加合理规范。

5结论

依托EDA工具,对电工电子类课程实践项目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工程因素,使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示在制作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电子技术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晓霞.基于EDA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探究[J].电子测试,2015,5:148-150.

[2]陈白,张影,郝晓辰.基于项目式教学的EDA综合实验改革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27-29.

[3]张宝昌,刘海峰.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48-250.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4篇

学校在一次“生命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安排了《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观摩,我就《串联和并联》这堂课做了以下的设计.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串并联电路,并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串并联电路,在实践中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区别.

学校高效课堂四环节的应用:

1.创设情境:选择孩子们自己的教室里面的日光灯视频作为引入,教室里面的电灯是怎么连接的?希望孩子们对于电学的学习更加有趣,能够培养学生从把物理生活化,生活处处皆物理.

2.协同探索:课堂的设计有从基础层层深入逐步上升,首先是思考:同学们 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灯泡,有几种连接方法?学生自己上台设计电路图,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设计完后还是学生自己连接实物图.

探究点一 串联和并联.1.用电器依次相连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2.用电器并列相连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探究点二 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从串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开关控制作用、用电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小组应该讨论好哪几个同学验证结构特点,哪几个同学验证开关控制,哪几个同学验证用电器相互影响)

探究点三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从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开关控制作用、用电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小组应该讨论好哪几个同学验证结构特点,哪几个同学验证开关控制,哪几个同学验证用电器相互影响)

及时的一个归纳小结:串并联电路对比

接下来马上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电路:1.教室的电路连接,与情景引入呼应;2.家庭中的电路连接;3.城市的路灯连接;4.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整个的探究过程以孩子为主体,同时给予孩子们一定的指导,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己能够突破这堂课的难点的同时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给予孩子们的指导不能是你问我答,不能是安排好,而是有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在里面才是最好.

3.小结提高:有板书,有孩子的自己归纳总结,同时有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判断串并联电路的方法三种:定义法、电流法、开路法.

4.练习反馈:从基础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拓展,针对初三孩子的新课学习,最后我引入了一个中考题,让孩子们最近距离接近中考.

1.如果电路中有两个电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闭合开关S后,两灯同时亮的一定是串联

B.闭合开关S后,两灯同时亮的一定是并联

C.闭合开关S后,两灯同时亮的可能是并联,也可能是串联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2. 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叫 电路,图中开关S1用来控制 ,开关S2用来控制 ,而开关S接在 路中,它可以同时控制 .说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开关都闭合后).

最后一题以2015年长沙市的一道中考题,让学生更近距离接触中考.

教学反思: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教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而在《串联和并联》电路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一改旧教材教师演示为学生设计、演示,教师引导从而区别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做法,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创造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画图判断,找规律,然后由学生想、画,做做看,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物理信心和勇气.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认识,通过对比实物图、电路图、定义、特点、应用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放手给学生,课堂上自己成为主人,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本节课我以实验做为兴趣之火,做为学好本节课的刺激点.给学生一个自我创造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获取知识,增强求知欲.最大的亮点是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得恰如其分,在学生自主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的时候,孩子们的不熟练花了将近15分钟,实验看起来不是每个孩子都很得心应手,但是或许就是这样的残缺美才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因为经历才会成长,以至于在探究并联电路特点的时候也熟练自如了.不足的地方是课后还需要补足一些习题应用,这样对于孩子的知识掌握可以更加完善.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5篇

1巧设问题情境,调起学生“动手做”的胃口

案例一实验题目:《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要求:(1)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量程的选取;(2)电路图的设计;(3)熟练掌握实物图的连接.

分析过程初中物理老师以提供一个阻值被磨损看不清的电阻为题材,请求学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老师的无助境况激发了初中学生乐于助人的侠义心态,个个都想方设法的给老师出主意、想办法,学生内心迫切解决问题的被点燃;对于刚刚学过的《欧姆定律》内容记忆犹新,所以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支持和拥护采用伏安法侧电阻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在老师引导之下学生设计该实验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这里继续引导提问:按照图1进行测量可以得出几组电压和电流值?这样代入R=U/I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否可靠?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们提出了两种方案:(1)改变电源电压的方法得到多组数据;(2)在电路中接入滑线变阻器通过改变电路中的总电阻来测量多组数据.在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都同意选择操作方便实用的第二种方案,并设计出电路图如图2所示.本节课的难点实验设计已经解决了,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

案例反思该案例中的电学实验是针对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等综合性知识进行考查的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案例中设计内容多、范围广、容量大,但形式紧凑、过程流畅,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升,教学效果甚好,这都归功于教师的巧妙设置恰当的情境,这也是本案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强调技巧的引导作用,让“动手做”的效果最大化

初中学生在“动手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大部分为感性知识,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主要由于其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所造成的.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摆脱学生认知的表面化,从而实现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深刻化与持久化.

案例二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较多,老师们都是选择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对初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为了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探究技巧,列举该案例中应该加以引导的几个方面.

技巧一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一条水平直线上的光具座是否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只有让学生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条直线才能观察到最清晰的图像,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

技巧二老师要引导学生判断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烛焰的最清晰的像,因为只有得到最清晰的像,才能得到准确地物距和相距,从而准确地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成功完成该探究实验的最关键的一个技巧.

技巧三设置记录实验中物距、像距数据的表格发给每一个学生,将各组学生完成实验记录的数据通过视频展示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表格中的多组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

技巧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验像随物距变化的实际过程,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形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体建构,从而达到学生应用整体建构下的知识网络熟练处理实际问题.

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引导和诱发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动手做”摆脱形式主义,实现疑难问题的彻底解决.

3在 “动手做”过程中激活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学习中要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敢于质疑与实践、乐于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观察与实验,测量是做好实验的必备和前提条件,可见,测量技巧的熟练掌握是学习物理的关键之处.近年来,有关长度的估测问题的考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模拟和真题中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许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渗透长度估测问题的具有争对性的案例剖析,下面是两个有关长度估测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

案例三《利用长度标准进行估测》,首先老师介绍身边存在一些长度的标准:普通门的把手到地面的距离大约1 m,学生的一拳头的宽度大约1 dm,学生的小指甲的宽度大约1 cm,一粒米的宽度大约1 mm;学生以这些作为估测长度的标准,兴高采烈地主动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案例四《自己寻找估测的标准》,老师搬到新的办公室,想估测办公室的面积,但是手头上没有现成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你能帮助老师想些办法进行测量吗?学生的思维情绪被老师的问题所调动与激发,学生们各自选择门锁到地面距离,学生的手臂,学生双臂张开长度,学生的鞋长,学生对选择何种估测标准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完全忘记了有老师在场的物理课堂,在为各自的估测手段和标准争论而要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测量出来的长度会有很深的印象,很难忘记.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6篇

一、滑动变阻器就在你身边

讲解时,我是这样导入它的:(创设情景)吃完晚饭,你坐在灯光下开始写作业,你觉得光线有些暗,书上的图看不清楚,随即旋转控光旋钮,让灯光亮了起来。夜深了,你终于完成了学习任务,让灯光变得柔和起来。这时你想听一首歌曲,打开录音机,音乐四起,你忽然又想起,家人都在休息,赶紧把音量拧小。这是你使用台灯和录音机时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当你轻松自如地做完这一切,你想过没有,是谁在帮你的忙呢?还有在2006年联欢晚会上,要设计三种灯光效果:第一种是舞台上的灯亮暗逐渐变化;第二种是舞台上红、黄、绿三种彩灯跳跃式的变化;第三种是红灯逐渐变亮时,绿灯逐渐变暗,绿灯逐渐变亮时,红灯逐渐变暗。你知道是怎样实现的吗?学了变阻器的知识你就可以设计了。从列举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实例入手,创设良好情景,让学生们感到似曾相识,就会从情感上想亲近滑动变阻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二、亲自动手,快乐探究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向学生们布置作业,“设计一个电阻大小可调节的器材”。上课时,让他们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拆换不同阻值的电阻与灯串联,第二类是铅笔芯变阻器。这两种都能改变灯的亮度,“原理一样吗?”学生思考回答,进而启发学生哪一个更接近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建这个直线式的变阻器?这样就在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后,自然地引出了滑动变阻止器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课上的动手操作,体会滑动变阻器可以有不同的接法。为了便于学生分析,还可设计成表格,一目了然,便于总结和归纳。在学生实验后,借助电脑动画模拟学生实验,体会不同接法是怎样改变电流的,印象深刻。

三、口诀法

为了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为了帮助学生牢固记忆,把滑动变阻器的知识设计成口诀是个好办法。如:变阻器,

穿铭牌。“一上一下”任你选。离下远,阻值大。离下近,阻值小。保护电路最大端。变阻器,常串联,变阻、变流和变压,还能改变灯光亮。变阻器,也并联,变阻变流变自身,不能把灯怎么样。电阻小,电流大,个头小,功劳大。细分辨,不会错。反复诵读,结合实验和电路图把口诀的内容一一对应,加强理解和识记,学生在用时就会得心应手。还能鼓励学生自己编口诀,把杂乱的知识简单化,规律化,而且富有乐趣,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四、“伏安法”也需要滑动变阻器

在“伏安法”测电阻和测电功率两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学生们往往在设计实验图时丢掉它,忽略它的作用,那就只能“伏安”一次,不能方便快捷地多次测量,还实验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讲解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我先不提滑动变阻器,等学生们做完一次实验,得到一组电压值和电流值,计算出电阻值。为了减小误差,我让他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他们说:电源只有一个,改变不了,只能测一次。我随继启发;改变不了电源电压,就没有办法改变小灯泡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了吗。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台灯,他们立刻明白了:还有滑动变阻器可以帮忙。我把滑动变阻器发给他们,串联接入电路,指导他们测出了三组电压值和电流值,算出相应阻值。等到讲解“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不用我说,学生们早就想到要用滑动变阻器了。这两个实验异中有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改变自身的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现了多次测量。它还有另外的作用:保护电路和其它元件不受损坏。这就需要学生们先从滑动变阻器的“变”字入手,接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多方面考虑,还要注意,其自身的特点,不能随随便便把它接入电路。

五、走近生活中的滑动变阻器,学以致用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 教学效果 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能给予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与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高水平发挥,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我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案例与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提高中物理课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去探究

一些教师对学生一味灌输知识点,让他们死亡硬背。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要让他们去探究,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动手中去思考问题,掌握扎实的知识。

[案例1]:在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教师不能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先告诉学生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然后或演示或让学生做实验,证明确实是这样,让学生记住,再做些练习题。新人教版教材在这部分首先提出了问题: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先猜测,再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结果学生会发现,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总是相等,而并联电路干路电流总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这就是科学事实。学生收集这些事实,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这样就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必须认真地去收集准确、充分的事实,根据研究的要求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选择,然后用相关事实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这就是实事求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累科学知识,训练能力,尤其是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都会积累感性经验,得到锻炼。科学素养就是在这样不断探究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二、加强学生动手参与机会,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

[案例2]: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槽中,水中放置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刺水中的鱼。学生由于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与准确位置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就会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利用简单创设的实验阐释光学原理,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能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教学内容才能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案例3]:在讲“势能”时,教师问学生:“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教师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其中讲到参考系时,教师可以一首歌曲为例加以说明: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哪棵更大,哪棵更高……

三、引用、讲述物理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科学史内容来领悟科学精神,例如对法拉第通过十年不懈研究终于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伽利略为物理学建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如果教师把科学史的精髓有效地设计成师生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探究对话,就能更好地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我通过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家用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

总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乐趣,关键在于教学艺术。我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如能从案例教学入手,把知识化难为易,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赀泰强.改变物理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体会.360教育网.

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第8篇

一、多媒体教学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意向,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导。只有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例如在电教《靠垫的设计》一课时,我特地制作了一个课件:屏幕上首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精致舒适的靠垫,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此时屏幕上出现了“你最喜欢哪个靠垫?为什么?”的字样,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发表意见。本来象这样的问题单靠老师理论上讲解,学生很难听懂,会感到枯燥无味,而现在屏幕上出现的丰富多彩的靠垫,有动物型才的,有月亮型的,还有长方形的等等。这种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在观赏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缩短了认识课程对象的时间,从而使他们想到自己要设计一个更有创意的靠垫时更是跃跃欲试,原来枯燥内容立即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多媒体能突出课堂教学重难点

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无发感知,通过电教手段可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狐假虎威》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一上课,我播发录制好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从中体味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蠢,以刺激学生的兴趣,接着趁越打铁,要求学生读课文,进一步增强对课文的整体认识,然后我将事先整体设计的狐狸蒙骗老虎的幻灯片经过动态处理,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狐假虎威的动人场面。学生感到十分有趣,注意力高度聚中。此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为什么狐狸把老虎蒙住了?”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朗读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最后我又重放录音让学生跟着朗读,学生进入角色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感情体验。学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教师无法描述的东西,并且真正领会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使一堂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活动中用较少的时间提前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实验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