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路”vs“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路”vs“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识“创客教育”,感觉技术当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数学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自己本身实力的缺失,如此怎样来教学?在慢慢摸索学习中,也逐步领悟,学无止境,这种学习不可能等老师什么都学会了再来教学生,更重要的是一种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心态和行为,也让我这个对技术一知半解的“新”老师投入到“创客教育”中。

缘起,解决问题的策略

创客活动和课程都需要创客空间来支撑。创客教育的精髓是在学生进行创客活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制作的综合能力,初步融合了科学研究、技术制作、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等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总想着把数学的一些思想内容融入进去,也就有了如下想法。

从数学教材三年级开始,每一学期都有专项内容,特别是三年级上下册及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有效整理信息,在能够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条理地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解答问题”。三四年级这部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其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学会解决问题,并且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应当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肯定了知识背后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与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问题的理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的思考和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策略,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更通俗的解释,我觉得可以用“思路”来概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种载体,“思路”才是价值所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不仅只有解决数学问题,那有没有更有趣、更有效的方式来学习和使用这样的策略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了“电路”。

尝试,思路转化为电路

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小学阶段对电路知识也有所涉及,主要安排在五年级的科学课中,目标为: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或根据电路图组装电路。

思路:意指思考的条理脉络。这里特指解决问题时的一般思路。

同样都有“路”,都可解释为“途径、门路”,不过一个是“显”,一个为“隐”。如果把它们有机结合,就能化“隐”为“显”,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在寻觅中,我找到了一个有趣的App“万能机器”,一种直观、安全、友好、发挥创造力的软件,能将两个“路”有机结合。这里用到的电路知识仅仅是电源(输入端)、开关(控制)、电器(输出)的连接,正负极的回路并不涉及,串并联的关系也可以从连接线中直观感受。App的使用也只是涉及其功能的一部分,更多功能有待学生后期自我实践开发。

以此为载体,我们进行了主题为“灯”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软件的学习与认识,简单的电路连接。

第二部分:核心任务是两个开关一盏灯,每个开关都能控制灯的开与关,完成“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过程。

第三部分:核心任务是保护视力的护眼灯,完成“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过程。

第四部分:核心任务是设计多功能灯,完成“有效整理信息,有条理寻找条件问题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解决问题”。

效果,意想不到的收获

1. 有趣

“解Q问题的策略”和“简单的电路”都是教材中学生认为的难点所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之难,往往体现在关系表明之复杂、过程方法之单一、结果显示之不直接、重复练习之枯燥。学生拿到题目就垂头丧气,做起题目来也无精打采,对于是否解决问题也不得而知;“电路”知识之烦,在于设施设备的准备与使用、电路组装与电路图的对应,学生解读电路图、设计电路图能力有限,还无法进行形象的电路组装与抽象的图纸设计之间的转换。正因为这些困难,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无趣,能力上的提升也不够。

APP的直观形象,降低了抽象电路的难度,所见即所得。

App的多种选择,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解决的问题不再局限,条件的选择不再单一。

最主要的是,像玩似的,学生没有了做题的束缚,可以有不断尝试的机会,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

2. 有效

(1)设计电路的呈现――显示“思路”过程

设计思路体现了实现电路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刚开始学生的设计,可能是盲目的,随意地拼搭与组合,来发现所获得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体验了各种设备、按钮的作用,其次感受着不同组合方式的效果。教师要在这样的过程中放大“选用的控制设备”“连接方式”与“输出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条件问题”的思路。在熟悉之后,逐步转向“问题条件”,教学设计中第三部分的核心任务保护视力的护眼灯,就是基于此的安排。在这样的问题结果的要求下,学生有意识地选择相关“控制设备”“连接方式”,创造出了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定时提醒放松预防近视,如:连续半小时就控制台灯变暗或发出提醒声音、播放歌曲等;矫正书写姿势预防近视,如:在固定高度无法人脸识别则发出警报声等;通过调整光线预防近视,如:根据周围环境明暗进行点灯的开关及光线强弱调节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设定目标方向后,进行相关控制设备和连接方式的有效组合产生的效果。当学生还没有这种意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描述自己设想的护眼灯的效果,然后集思广益选择相应的控制设备及连接方式,在不断调整过程中最终实现。并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有思路地去创造。

第四部分多功能灯的设计,更是需要学生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和不断尝试调整的设计过程,教师要设法让学生遵循“你要设计什么样的多功能灯”(问题),“你要怎样完成这样的多功能灯”(条件),“你的尝试与修改”(问题与条件的匹配)的过程,呈现思考过程。最后结果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有的学生在输出设备上进行了拓展,从前面的一盏灯发展为多盏灯,由一种颜色的灯发展为多种颜色的灯;有的学生在连接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有单一并联或串联的,更有既有并联部分又有串联部分的;有的学生在控制设备上下足了工夫,充分利用其中的一个设备或多个设备的组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哪种设计的呈现,我们都能看出学生思考的过程,电路图就是孩子们外显的思路图。

(2)设计结果的呈现――检验“思路”结果

思路到底对不对,在平时的解决问题中,学生缺乏检验的意识,做完就算,更不清楚结果是否正确。与电路结合,就能马上看出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不断修改调整的机会。在第二部分核心任务“两个开关一盏灯,每个开关都能控制灯的开与关”中,学生一开始还是遇到了较大困难: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每个孩子都会,另一个开关怎么加才能互相不影响?学生很快发现,串联的方式显然做不到分别控制,在多次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了并联的连接方式,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很兴奋,感觉自己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有了创造发明!“检验”不再是一句空口白话,更多的落实在设计结果的呈现中。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虹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