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范文第1篇

写博客,“说产品,不废话”

年仅25岁的刘成城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小镇上,高中时已自学完成C语言大学教程,2006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科技爱好者的他,一直对互联网前沿知识有着特殊偏爱,大学一年级,他开始与同学合伙做起了数码产品的团购生意。不久,美国苹果公司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热销,他天然地对苹果产生强烈兴趣,对苹果产品格外关注。

这时,美国有一家名为“Tech Crunch”博客网站进入他的视野,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叫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的年轻人平时比较喜欢写博客,是个专注于科技方面的博客。就是这么一个人,自2005年6月坚持写博客,日益做大做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迄今每个月的访问量达到了920万人次,年吸金量已达1000万美元。

大二时,刘成城坚持写博客,主要是以编译迈克尔·阿灵顿的文章为主,把国外的各种新应用和新产品的创新资讯,介绍给国内的创业者,令人耳目一新。几个月后,他才把内容以资讯为主的博客编译网站,逐步转变成原创的创业平台,取名为“36Kr(36氪)”,并对国内初创团队的新项目进行介绍。

2010年12月8日,刘成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完成博客升级,创立的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的科技媒体36kr网站()正式上线。说起“36Kr”的起源,他解释道:“Kr是化学微量元素“氪”的英文名,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36位。因此,“36Kr”又称作为36氪,寓意传说中的“氪星”是超人的故乡。”

在写博客的过程中,为保持客观和中立立场,刘成城明确“不新闻稿和软文”,坚持“说产品,不废话”原则。其中,36氪是国内最早介绍“APP Talk Box”语音短信的平台,“博文”语言通俗易懂,加上还有些无厘头的风格,借助微博、微信等快速传播,随后引发国内创业者跟进,纷纷推出语音短信的应用。

半年后,36氪博客网站每月访问量达到了12万的独立访客,成为国内外最新鲜的“关注互联网创业”的科技资讯平台,引来众多大公司和风投机构的关注,并首先获得前百度联合创始人王啸的资金支持,鼓励刘成城组建团队,进行公司化运营。

转型升级并进

2011年7月,刘成城组建36氪全职运作团队成立。他是36氪创始人,团队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全是理工科专业为背景的80后青年,没有创业包袱,年轻而富有激情。

仅仅过去一个月,刘成城与团队成员共同作战,在36氪原有资源基础上再度升级,推出直面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在线融资平台“36Tree”。也就是说,这时的36氪不仅以提供最新资讯及创新趋势,担当起创业产品和项目的伯乐,还要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架起一道线上服务的桥梁。

这个看似简单的在线递交商业计划书的平台背后,36氪的一切融资服务均在免费尝试下进行,不仅组织专人对提交项目的要点和亮点进行提炼,按质量进行初步筛选,还对优质的项目资源定向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让投资人和创业者会面,并从中做出选择。

36Tree线上融资平台无疑给36氪带来了新的成长期。上线后的前5天,就有一百多个创业项目通过平台寻找投资,得到61位包括投资机构及独立个人在内的投资人入驻。至2012年1月,36Tree就收录了超过七百个来自创业者提交的项目,有五十多个项目通过该平台成功获得了投资,融资金额从100万到1000万人民币不等。

随着团队日益扩容,36氪主办的“36氪开放日(ODay)”线下运营活动更具号召力,是为互联网草根创业者提供一个产品的集体会,每月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与36Tree融资平台进行互动推广,并邀请合作伙伴腾讯开放平台和微软的Biz Spark投资项目参与其中。

2012年末,36氪共集合了国内外创业项目8079个,已帮助国内创业者参与融资对接483次,报道创业全新资讯1524次。36氪科技博客网站的月度访问量超过了170万人,页面浏览达到400万人次。

至此,仅毕业不到两年的刘成城,从一个专注科技博客的,为众多创业者和团队提供文章资讯服务的编译作者,一跃成了知名互联网创业先锋。但他强调:“我们要做的是与创业有关的事,而科技博客只是一种方式。”

2013年1月7日,经一年多的免费尝试,36氪的36Tree改进版再度上线,推出更为强劲和全面的“36Kr+”在线服务平台。打开“36Kr+”平台,你会发现,与原有的36氪网站不同的是,新网站的口号已变成了“服务互联网创业”,各类服务机构在“36Kr+”平台上进行展示,创业者只需轻点鼠标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就能从中达成直面对接、“买卖”和合作。

36氪作为直面关注互联网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同时其本身作为公司也是一个创业者,在国内科技博客圈中,是在商业模式上尝试最多的公司团队。因此,身为36氪创始人的刘成城,最终能够成功入选《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关注+服务,创立互联网创业品牌

2013年初,经过两年多的发展,36氪团队已增至20人,年龄最大的只有25岁。刘成城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的科技资讯,也需要被媒体关注和报道,需要融资,但我们的业务就是提供36氪媒体平台和36Kr+融资平台,因此,36氪早已不只是一个科技博客,还是一个服务提供商。”

与此同时,36氪已完成线上垂直媒体36氪、36氪开放日和“36Kr+”融资平台等三线一体模式,集科技博客、产品及项目“孵化器”等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业务服务架构。一个月有200多家公司寻求报道,但采访30分钟内必须讲清楚产品和模式。

其中,“36氪开放日”活动肩负“中国互联网早期产品第一平台”,致力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倾听属于创业者们自己的故事,先后共举办21期,伴随着创业者的脚步,走过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广州、香港以及旧金山全球8个城市。

2013年第一季度,36氪共发现报道160余家早期创业公司,依据项目本身、团队背景、用户情况及获得融资等标准,评选出值得关注的30家,这些创业公司分别在电商、婚恋、企业应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各自的发展潜力。其中有13家创业公司通过“36Kr+”平台获得包括种子轮、A轮等投资的早期融资,涉及金额超过1500万美元。以最新《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名单显示,就有10多位创业者项目得到过36氪博客网站及其“36Kr+”融资平台的报道和帮助。

2013年5月中旬,36氪除了得到百度联合创始人王啸的天使投资外,获得了经纬创投的A轮投资,“36氪开放日”线下运营活动则以赞助为主,但36氪仅在博客网站上的广告收入,就已经取得营收平衡。给创业者当伯乐,36氪的掘金之路走得相当顺利。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范文第2篇

孙涛勇=STY

EW:首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微商”这个概念,它有什么特点,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微商和朋友圈卖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创立微盟不久,孙涛勇抵御了定制化大单的诱惑,坚持带领团队走上成本可控且可大规模复制的标准化产品开发道路。

STY:朋友圈卖货是微商的一个初级展现形式。在这个阶段,从业者利用社交关系去实现销售,将社交因素、感情因素加入销售过程中,我们也把他们称之为个人零售商或者个人零售者。实际上这种销售模式不仅仅出现在微信上,在微博、人人网、QQ空间都有着相似的销售模式。这些微商有着类似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很小的商户,经营规模并不大,主要以个体为主;同时微商一定是基于社交平台销售的商人,他们需要依附于社交生态圈去实现销售。

我个人认为微商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走出朋友圈卖货这种初级形态之后,微商就衍生出“品牌微商”的概念――一些品牌看到社交圈的巨大影响力之后逐步进入这个新领域,像现在朋友圈出现的品牌广告就是最明显的一种“品牌微商”;微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社群微商”,这些从事微商销售的人们会汇集成一个群组,一起研究微营销及品牌营销的发展方向,互帮互助,利用微信微博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像匡扶会、大雄会、K友会都是这样的社群微商。

微商最新的阶段,应该是平台微商。经历了此前的三个阶段之后,微商最终要面临系统化、规范化、品牌化的转型。这里说的品牌,是指那些此前没有接触微商渠道的品牌,他们将通过微商平台的中介服务,逐步将渠道下沉到个人微商群体。这样既拓展了品牌方的销售渠道,同时又保证了个人微商的产品质量,我认为平台微商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当前努力的方向。

EW:微商势力现在到底有多大?身处微商的森林,在你的经验来看,什么样的店铺会活得最好?微商的生存技巧,最重要的是哪几点?

STY:现在国内微商的从业人员将近2000万人,而全国微商的年交易量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

2000万从业者相当于目前阿里电商生态圈的从业人数,1800亿元则等同于传统电商发展8年后的交易量――从1998年淘宝成立起算,直到2006年淘宝的交易额才达到1800亿元。2014年应该算是微商发展的元年,但或许是电商概念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对微商的接受速度,让微商一年的成交量达到这个数字。

谈到微商店铺的经营技巧,我认为好的微商店主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信任,购物方要对微商有基本的朋友间的信任。同时微商店主最好还有一套完善的交易机制,来保障购物者的权益,例如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来监控付费和发货的过程,虽说是朋友之间的购物交易,但一样可以享受到普通消费者该有的权益保障。

其次,微商销售的货物一定要有品质保障,最早的时候朋友圈卖货大都是销售面膜和一些小食品,而店主如果想增加销量则一定要卖一些正品的品牌,这和做电商是一样的道理,要和有正规授权的渠道商合作,这样才不会伤害购物者。

最后一个重点是体验,微商和传统的电商不一样,这种购物方式天然加入了情感元素。这就意味着用户去你的店内购物不仅仅是选购商品,更是寻找一种认同的生活方式,所以社交购物的一个重点就是寻找欣赏你的人,同时给予他们希望得到的购物体验。

EW:与淘宝的电商生态圈相比,你觉得微商群体已经具备与之“平起平坐”机会和实力了吗?

STY:从实力来看,微商现在还没有能力和阿里系“平起平坐”,2014年阿里系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两万亿元,如果是单纯比拼这个数字,就会发现差距还很大。但从机会方面看,我觉得未来微商还是有机会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的,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交易数字永远和流量相匹配,有多少流量,未来就会有多大的市场。

在PC时代阿里系在电商领域拥有明显的流量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中点击量最多、应用时间最长的软件是微信;而对于未来――90后、95后的群体而言,他们花费时间最多的社交平台是QQ空间,这两个平台都隶属于腾讯,这就意味着未来腾讯生态圈将产生大量的流量数据,这就给了微商从业者一个崛起的机会,趁着腾讯系的扶持和巨额流量的分发,微商群体将会分走更多的市场份额。

其次微商是通过情感方式、通过内容去销售货物,这也被证明为电商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比拼价格式的购物,而希望在购物中还能享受到情感的互动。淘宝、天猫、京东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微商却可以,这对于微商来说是另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EW:微盟最初确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此后又经过哪些转型升级?

STY:微盟成立于2013年4月,最初定位于国内最大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也就是说我们最早只是为品牌商提供微信公众号的建站和管理服务,帮他们做后台帮他们维护公号。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微盟开始慢慢地介入了分销管理系统,推出相关的产品叫“旺铺”。随后我们通过线下的商,向各个品牌商推销SAAS的软件。

这也是环境改变了我们的方向,当时我们做公众号,发现很多品牌商希望将公众号商业化,不一定是卖产品,而可能是做品牌宣传,或者信息沟通之类。那时候我们已经累积了150万企业用户和300多万的个人用户,于是我们进一步梳理产品,在今年3月推出了V店的概念,8月我们将产品升级,现在更名为萌店。

萌店是一个平台微商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B2C的交易平台,上游我们招来更多的品牌商入驻我们平台,他们将自己的产品推送到我们平台上展示;下游我们吸引微商来我们平台建立自己的萌店,这些个体微商可以选择不同类别、品牌的产品放置到自己的萌店里销售,然后通过分享链接将萌店推送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展示,一旦消费者通过萌店购买了商品,则萌店主可以收到品牌方提供的提成,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种代销模式。

整体来看,我们已经从一个提供微信公众号运营服务公司,转型成为一个对接微商交易的平台公司,这个转型还是挺大的。

EW:伴随微信的兴起,涌现了一大批第三方开发服务提供商。当时你们的对手,比如有赞从一开始就提出“免费”平台政策,对你们是否形成很大的压力?你是怎么破解“免费”这道竞争难题的?

STY:实际上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有两面性,免费模式有利有弊。免费模式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加盟,但同时因为客户没有付出任何成本,他们可能就不太珍惜这次机会,一些人会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前来,做的好就继续经营,做的不好就随时走人,这些客户的忠诚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免费还带来了另一个坏处就是门槛变低,尤其是对于品牌商家而言,面对的开发服务很可能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

所以微盟是选择了收费模式。我们当前只在上游品牌商处收取费用,每个品牌商我们收取1.6万元人民币,其中1万元是保证金,6000元是服务费,而对于普通的个人微商也就是我们的萌店店主而言,我们是完全免费的。

对于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大款项。实际上我们也没打算以这种方式盈利,我们只是想设置一个门槛,这是一个筛选过程,将那些没有很高认同度的商家排除在平台之外。实际上企业更看重的是我们这个平台值不值得他投入,他关心我们能否做起来,能否将流量和服务做到位,我们只要做到这些,收费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EW:和有赞、微信逛等竞争对手相比,你认为微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STY:和同行相比,首先,我认为我们和腾讯的关系更密切,我们很早就和腾讯展开合作,而有赞的创业团队大都是阿里系的老员工,比较而言,和腾讯稍显疏远,微商是一个嫁接在腾讯生态系中的电商模式,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一定的优势。其次,我们最早做公众号服务,然后转软件服务产品,最后转向平台,在这一路上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合作伙伴,在做软件产品时我们在线下发展了1000多家商,当初他们是帮助我们推销SAAS软件,而现在他们可以帮我们去聚拢更多的个人微商用户。现在国内除了和新疆之外,其他省份都有我们驻地的商、服务商,能够给我们的合作品牌伙伴,提供第一步的服务和指导,这是我们的另一个优势。

此外我们在微商的社交属性方面有一定的心得。微商平台有三个属性――移动、购物、社交,与同行对比,大家在前两个环节的起点相同,但在社交层面,我们有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会着重地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利用人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如喜欢、嫉妒、攀比心理来驱动购物平台的发展,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比其他同行做得更加细致深入。

EW:初期微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B端客户的?挑战是什么? 宝洁、探路者、韩都衣舍等品牌都成立了微商事业部,专门来开拓微商渠道,并主动与微盟接洽合作事宜。

STY:我们最初是帮助企业提供微信营销解决方案,我们提供了很多标准化的营销插件供企业使用,在该领域微盟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所以等到我们成立了微商平台之后,就很自然地向企业推荐了这个新平台,希望他们和我们在另外一个领域继续合作,他们大都乐意。其次我们有自己的招商团队,团队成员大都来自天猫、1号店、京东、唯品会等大型电商公司,他们有成熟的经验和强大的品牌关系,可以将此前的客户纳入我们这个新平台上。另外随着微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到这个新的销售渠道,他们会主动入驻我们这个平台,例如宝洁、探路者、韩都衣舍等品牌都成立了微商事业部,专门来开拓微商渠道,并主动和我们接洽。

EW:最初微盟定位于定制化开发,为何后来又转向标准化产品开发?

STY:一开始做定制化是因为创业前期团队规模小,资金流并不是很充足,看到几个大的定制单子后就经不住诱惑,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我们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在了定制化开发上,而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复用,开发成本很高,所以在做完几单后,我毅然决定放弃所有的定制开发,坚持走标准化产品的路线。标准化产品是可控、可复制的,更容易大规模扩张。规模大小是衡量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只有标准化运作才更容易扩大规模,在这方面我们不希望落的太远。

EW:微盟的盈利点主要在哪里?未来会有哪些新的盈利点?

STY:微盟最初帮助企业提供微信公众号服务阶段是赚钱盈利的,不过现在打造微商平台,因为做了很多推广业务,所以暂时不盈利,但我们规模在快速扩张。至于未来的盈利模式,最简单的就是卖广告、卖流量。我们可以向品牌方收取首页展示位的推广费用,这和天猫淘宝类似。此外,未来我们还会收取交易佣金,当品牌商的交易流水额足够大了之后,我们会考虑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报酬,但前提是我们要将微盟先做大,让合作伙伴都能从中赚钱。现在除了前面所说的保证金和服务费之外,我们没有收取任何其他的费用。

EW:你会担心微信自己推出类似的竞争业务吗?

STY:我并不担心微信参与竞争,因为这个生态本身就在演变,微信的定位是大生态,不是垂直领域的小业务。作为生态,他要做的是鼓励生态里的企业垂直发展,而不是和我们抢生意。

相比起微信来说我们还是小公司,小公司的优点就在于更灵活,我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大环境的发展需求,假如微信有了某方面的调整,我们会更快地调转方向。微信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做出一个非常成熟的业务模块,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尝试,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此外,我们和腾讯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了我们业务不受干扰,退一步说,即便未来腾讯真的要做微商平台,那我也相信我们微盟将是他们考虑投资的标的公司。对微信而言,做微商最优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组织团队,重新打造一个新公司,而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公司去投资或者扶持,而在同行比较中,我认为微盟被选中的概率更高。

EW: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微商在用户中的受关注度也在“退烧”,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这对微盟的运营是否产生影响?

STY:我认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模式都是螺旋上升的,确实在今年3月份,微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小的巅峰,然后呈现了下滑态势,尤其是经过央视的一个调查报道之后,微商热潮一时间降低了很多,但我并不认为这2000万人组成的生态圈会马上破灭,这只能说早前的模式并不适合正规微商的发展,恰恰说明微商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这种变化对于我们运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逼迫我们去反思微商的模式,现在看那三个要素:信任、品质、体验三方缺一不可。我认为包括有赞在内,我们这些微商平台都希望长线发展,希望有一天会形成微商、电商、传统渠道三分天下的境况。虽然发展的路途有波峰波谷,但微商会在社交和商业两种元素的推动下坚持螺旋状上升。

EW:2013年微盟成立,你曾去找徐小平、雷军谈天使投资,但未能如愿,现在看你觉得他们当时没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STY:微盟成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筹集启动资金,我尝试过找天使投资人,包括薛蛮子、徐小平、雷军、百度的王啸等都有过联系。虽然我准备好了商业计划书,但凭我当时的背景资历以及项目,是不可能拿到天使投资的,有的甚至连面谈的机会都没有。后来我找到了万度医疗的副总作为合伙人,他考虑了一晚,第二天就答应我入股。我当时很激动,也明白为什么雷军只投熟人,因为信任是无价的。

EW:那时候有压力吗?怀疑过自己吗?

STY:有压力,但没有气馁。找不到天使投资也没关系,有足够魄力的话,可以自己去找一笔钱。如果没拿到知名天使投资,还是能找到启动资金,更能证明你是很有能力的。当然,如果没深入行业、没有很深的积累而盲目创业的话,风险还是很高的。因为我在百度等大公司做过两年,对网络营销非常精通,也深知微营销是大势所趋,再加上微盟的产品及营业模式让投资者可以看到未来,在见了很多的投资人之后,微盟也终于顺利获得了后面的几轮融资。

EW:今年你们在半年内连续完成了B轮和C轮融资,你准备如何使用这笔投资?

STY:这两轮融资,将重点用来搭建供货商商品质量控制体系、萌主信用体系及消费者保障体系三大体系,同时也将为微盟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微盟在产品研发上的业内领先地位。

EW:你在创业方面遇到的印象最深的困难是什么?微盟发展到今天,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成长最多、收获最大?你是怎么突破个人瓶颈的?

STY:创业中重要的课题便是找人和找投资。在“微时代”,看似到处都是赚钱机会,但真正去为自己看中的商机找投资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傻傻地准备好商业计划书,以为就可以拿到天使投资,尝试找过几次天使之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也让我明白3F的重要性――即Family、Friend和Foolish。于是我找家里亲戚借、找朋友同学借,最关键的是找到了一个大智若愚的合伙人,他不仅在资金上支持我,并且还让我从原来的公司带走了一支创业团队。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范文第3篇

VC资本大量从海外向中国转移,VC成为大众媒体新宠,年轻创业者开始为VC发狂,

VC成为中国财经界的最大时尚与潮流,中国亦为VC狂。

2006年,一个叫vc的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这一年,数不清的美钞通过机构进入中国;这一年,许多传统行业巨头和民间资本纷纷加入vC大军;这一年,vc开始成为互联网、电视和报纸杂志的新热词;这一年,许多年轻创业者开始为vC发狂;这一年,VC走出了IT,走出了新媒体,走出了电信,走向了消费、服务等行业,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走向了大众媒体,vc开始成为中国财经界的最大时尚与潮流。

Vc,Venture Capital,中文叫风险投资,或者创业投资。在中国,有些时间我们把这些合伙人也叫Vc,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他们所在的VC机构。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制造了两个VC明星。第一个叫徐新,她有一种天生的做主持人的天赋,演讲起来气势磅礴。另一个叫沈南鹏。沈南鹏长着一副天生的影星脸,有人用道骨仙风来形容他。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的禀赋而成为明星,而是因为他们是vc一一他们控制的美元足够淹死你,虽然这些钱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VC明星化:财经界超男超女?

沈南鹏最先闻名于IT圈,那时他创立了在线旅游服务商携程,并成功地带领这家公司进入纳斯达克。沈南鹏第二次让人关注是2005年下半年,那次他创立了红杉中国,并借此进入Vc圈。红杉资本是美国老牌的vc,红杉中国是那段时期外资VC抢滩中国的代表性案例,沈南鹏也因此成为VC圈的重要角色。

红杉资本的光环只让沈南鹏在IT和vc圈成为明星,2006年10月如家快捷酒店的上市是沈南鹏成为商界明星的关键一步。这也是他能跟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新女首富张茵同获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的重要原因。严格来说,如家的上市跟红杉中国的业绩没有什么关系,那只是沈南鹏的个人投资。作为一个Vc,他的工作是带领一个又一个的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但如家的上市却能带来合伙人们对红杉中国的信心。2006年,沈南鹏频频出手,在农业、动漫、彩票、保险等多个传统行业留下红杉的种子。

其实早在如家还没上市的2006上半年,沈南鹏就已经频繁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大众媒体之上。在这些地方,他扮演一个成功创业者和品牌VC的角色,给商界的后辈们讲述如何运作一个企业,如何获得投资商的青睐。

另一个明星叫徐新,正式工作是今日资本的合伙人。以前有媒体用“丁磊背后的女人”、“三位福布斯富豪的接生婆”等标题来形容徐新。在Vc圈里巾帼英雄比较少,徐新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徐新在圈里的名声不仅仅来自于她的业绩和少见的红颜,也因为她曾经代表中华创业投资协会成功与外管局斡旋,也因为她在公开场合总表现出的气势与霸气。

但真正让徐新成为VC圈中明星的还是与央视合作的电视节目《赢在中国》,这也是徐新2006年的得意之作,这档节目不仅使中华英才网超越无忧招聘,也让徐新成为vc界的另一个明星。每期节目都在电视机前等待徐新那张脸的出现,成了很多城市白领继超级女声后的新娱乐方式。

VC爱中国的四大理由

产业机会的来临

1700美元,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中2005年的我国人均GDP的数量。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就会升级,这是很多VC给出的最近几年加大对中国投资的最主要的原因。从软银赛富对顺驰不动产的投资,DCM对易车网的投资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

80后的新创业理念

与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网盛科技的孙德良拒绝VC不一样,很多80后的创业者喜欢利用VC来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美视网的创始人高燃原来只是一个财经记者,因为得到一笔天使投资而成为互联网创业名人。热度不减的创业潮流与80后的白手兴家新思维,让VC在中国有挑选不完的项目。

国内资本新出口

从炒煤到炒房,浙江商人开始在去年发现了一个新的炒作领域――互联网。于是数家来自民营企业的创司成立,成为VC圈中新生的力量。私募股权投资,成为改革开放积累的大量资本的又一个出口。

世界VC资本的转移

“last paradise(最后一块冒险乐园)”,这是外国VC对中国的评价。随着世界性的VC回报趋于平缓,热钱们都奔着中国来了。

与沈南鹏和徐新不一样,周鸿的名声只局限于IT圈和vc界,但在这个小圈子里,周鸿的知名度并不比前两者低。作为天使投资人的代表人物,周鸿稀跟红杉等很多Vc有良好的合作关系,3721、Yahoo和Oihoo等经历让他对国内互联网的生态环境非常熟悉。于是,他经常以创业教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跟创业者讲述如何与Vc打交道c周鸿因此成了众多创业者的精神偶像。

VC圈子化: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动中国经济

在一些大众VC明星的背后,是一个几乎成为明星行业的圈子。对于VC是一个产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说法,清科集团董事总经理康中迈并不赞同,他认为那充其量就是一个圈子。

与娱乐圈一样,这个圈子也有很多人追逐,其中包括创业者、传媒,和融资顾问、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网上曾有某某娱记公布其电话本,很多艺人手机号码被曝光,震撼整个娱乐圈;其实之后不久,网上也有人公布了大量VC的电话,并引起了一时哄动。长期跑VC圈的记者们戏称,他们手上的VC电话就是很好的盈利点。

VC圈成为明星最明显的体现还是在一些创投大会上。在最近赛迪集团举办的创投年会上,鼎晖创投的合伙人陈文江就被一群人围住索要名片,其中大部分都是手里拿着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华登国际投资总监钟良在离开的路上被众人包围,他不得不重复这样的话:你发邮件到我邮箱就行,我会看的。

现在,VC不仅仅出现在创投大会了,很多行业性的会议都会请一两个相关的Vc出场,以吸引更多企业到场。与娱乐圈明星不一样,追捧vc明星的不是少男少女,而是追求创业梦想的热血青年。这些热血青年之所以追逐vc明星,很多是为了以后成为企业明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VC也在制造着企业明星。很多IT界的企业明星,如马化腾、丁磊、陈天桥都是vC自小资助长大的。

一个在美国曾经与当地VC成功合作的创业者感慨道,外国的vc都很低调,创业者都很受尊重,而国内的vc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此,康中迈认为,外国Vc如果高调,那就有拿别人的钱来打造自己名声的嫌疑,但中国有中国的特殊国情,VC们可以向外国合伙人解释,中国竞争大,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招来好的项目。相反很多本土VC却都往往十

分低调,他们的钱和项目来源都跟政府机构、产业园区很有关系,不需要高调。

从这个角度来看,沈南鹏、徐新的出位策略,那是一种市场推广,是在打造自己的VC品牌。品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VC界,也开始变得重要。很多时候,创业者的项目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VC投资了,他甚至会不好意思开新闻会。在教育、医疗、农业等传统的行业,大众传媒是很重要的到达方式。这也是沈南鹏们频频登上央视的原因之一。

VC主流化:从能挣钱就是好猫到只要是猫就逮

一位VC界资深人士认为,沈南鹏当选央视经济年度人物,说明VC已经走出小圈子,走进了国家主流的经济生活,最直接的原因是VC业内的外资和本土两股力量都在急速增长。

华登国际的合伙人江善颂对于VC圈近两年的发展深有体会:“以前这个圈子很小,每次开会都这些人,大家都很熟悉”。但在互联网泡沫之后,跟其他VC一样,他们也开始变得无所事事。而在2005年,外资VC募集了40亿美元资金用于投资中国大陆。2006年,几乎所有的外资VC都增加了对中国的投资,其中不乏像红杉中国那样以走马观花的速度连环投资的。

同在2OO6年,本土创投也很热闹。科技部、各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都在做引导基金,以此带动更多投资。同洲电子在深圳中小板的上市就让深圳创新投等多家本土VC兴奋不已。在本土创投这一方面,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力量一一民营资本。房地产的热潮过去了,民间的资本家嗅到了新经济的产业机会。以浙江红鼎创投为代表民间创投资本就在这一年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

“七比三”,这是康中迈的结论,在外资创投急剧增长的同时,本土创投也在增长,“这样的比例还会持续两三年。”

外来的,内生的,各种逐利的资本使这片大地热闹起来,也让这个圈子的竞争激烈起来。加强公关和品牌推广,在公众面前把自己打扮成明星。在业务方面,激烈的竞争让VC们的操作出现两种趋势。在投资领域上,他们开始避开白热化的TMT行业,开始进入传统行业;在投资阶段上VC出现了PE化与天使化的迹象。

非TMT化迹象最先出现在去年上半年web2.O的投资达到白热化时,很多项目价格高企使VC们食之无味,于是跑到其他领域去寻找机会。到后来新东方、如家和迈瑞的上市VC的非TMT化变得更加合情合理。VC的非TMT化以教育、医疗、酒店和餐饮几大行业的投资为代表,其中代表案例有环球雅思、一茶一座、慈济体检等等。

对于VC的非TMT化,康中迈有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因为VC的竞争激烈化了,或者说VC发展起来了再扩大投资领域,而是因为这些行业有了投资机会,VC才会进入这些领域。VC永远扮演一个后来者的角色。

激烈竞争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管是大猫还是小猫,只要能挣钱就是好猫。于是VC们关注的项目开始泛化到种子期刚刚有产品的时候(天使化),成熟期快要上市的时候(PE化)。直到最后,只要是猫就逮。去年,智基创投的陈友忠就经常往江浙一带跑,希望可以在民间资本丰富的地方组建一个天使基金。

不管是天使化、PE化、非TMT化还是明星化,就像华登国际投资总监钟良说的:“VC的战略只有一个,那就是利润最大化,其他的都只是战术问题。”而这种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机制,就是VC能使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VC中国化:最后一块冒险乐园?

VC潮带给中国年轻人的,不只是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还包括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

小李是某英语培训学校的员工,最近她正为是否离开而烦恼。该学校是一家模仿新东方模式的企业,去年也得到了IDG的投资。像很多VC介入的企业一样,该学校给管理层员工发放了期权。公司里也流传着百度的前台也身价百万的传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小李现在已经是一个部门的小主管,但期权还没发到她身上。等待还是离开,成了这类企业员工特殊的烦恼。

因VC而烦恼的,还有另一群人,这群人也是VC明星背后的追星族一一创业者。

红鼎创投总裁项建标讲过自己亲眼见过几个为了创业卧薪尝胆的青年。在一个出租房里,没什么家具,只有电脑和一些办公用品。房东已经催过好几次租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钱吃好喝好,中午饭就是煮一些白菜。虽然没有看上他们的项目,但项建标却很为这些青年感动。VC圈子之所以成为众多人追逐的对象,直接来说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数不清的钱,从深层来看,这是中国创业年代激情的一种喷发。沈南鹏已经成为这一批人的理想形象和人生目标。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这是康中迈对中国人创业理想的一个形容。康中迈解释说,欧洲人不喜欢创业,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能给他们车和房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过度与不能让人恭维的待遇,也是创业者大量出现的原因之 。

长期高速经济发展,使中国进入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中产阶层的形成,服务行业的发展滞后,使这个巨大的市场充满了产业机会。另一方面,创业开始成为潮流,根据《全球创业观察》的调查,中国的创业比例从上年的13.7升至16.2%。康中迈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大量项目的存在是VC们在中国赖以滋长的基础,也是中国的VC业风生水起的根本原因。

而此时国外VC业的利润达到了合理水平,已经没有暴利可言了。“last paradi se(最后一块冒险乐园)”,这是老外们对中国的评价。基于此,VC资本开始大量向中国转移。

在热爱创业这一点上,美国和中国是很像的。在美国,VC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也是明星行业。沈南鹏曾经说过:“如果在美国选出20个最能影响社会生活的人,里面肯定有不少座位属于做投资的人。中国现在还不会如此,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的确,现在沈南鹏们的机会来了,中国的机会来了。

VC史

风险投资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美国一些私人银行通过对钢铁、石油和铁路等新兴行业进行投资,从而获得了高回报。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多威特和一批新英格兰地区的企业家成立了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开创了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先河。ADR公司1957年对数控设备公司(DigitaI EquipmentCorporation,DEC)的投资一举成功。DEC公司是由4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建立的典型的高科技企业。

1950年代美国的风险投资是分散的,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从事风险投资的基本上是富有家庭或一些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还没有形成一个工业。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大大地刺激了美国,国会于次年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mall Business InvestementCompanies.SBIC)。SBIC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管辖,并可从后者得到低息贷款,政府的直接参与大大地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SBIC是政府资金或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SBIC项目见效快,但弊病也不少。弊病之一是很多SBIC公司从政府得到低息贷款后,并不是向高科技新兴企业投资,而是大量投入成熟的、相对风险较小的企业。SBIC的教训以及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孕育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小型的私人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额从25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不等,这些合伙人公司的规模虽小,但全力以赴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起步资金。1973年,全美风险投资协会成立,为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