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总体目标

全县2021年农药使用总量600吨左右,较上年有所减少,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

二、主要措施

(一)做好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培训。要紧紧围绕推进农药减量化目标,全面开展“百县千乡万户”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培训行动,以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药经营门店销售人员、基层植保技术人员、植保无人机手等为重点培训对象,分作物、分阶段开展以农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科学防控和植保无人机科学规范使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提升“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能力。

(二)扎实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各乡镇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支持,按照“加强县一级、充实乡村级”的建设思路,继续抓实一个县级病虫观测场和六个乡级田间监测点工作,切实落实一乡一人乡村植保人员,加大病虫测报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按照分级建设、聚点成网的思路,以我县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和田间监测点为重点,完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对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和田间监测点的传统监测装备进行更新换代,增配病害预警仪、害虫远程监测设备、高空测报灯、昆虫雷达等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监测装备,夯实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扎实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工作,通过精准预报减少防治面积,避免盲目施药。

(三)大力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要结合川粮油产业基地提升工程、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深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各级园区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大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化防治组织参与社会化服务,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服务。加快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探索建立以生态园区为单元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

(四)全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先进装备。全面推广带药移栽、种子包衣、健康栽培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实现全县小麦药剂拌种全覆盖、油菜根肿病重发区种子包衣全覆盖以及水稻主产区带药移栽全覆盖。积极开展杂草绿色安全防除技术示范,加大除草技术培训力度,推广“以草治草”“地膜覆盖”等生态、物理除草技术,推广“零天施药”“定向喷雾”等化学封杀技术,有效推进农药减量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农机购置补贴、防控投入品补贴等方式,支持专合社、家庭农场配齐以植保无人机为主的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

(五)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农药监督抽检工作和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查处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销售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的查处力度,督促农药生产经营者落实生产经营仓储场所的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标准化农药经营化门店建设,规范我县农药生产经营行为,做到“用药讲科学、来源流向可查寻”,促进我县农药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六)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严格按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要求,统筹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运输、利用、处理等工作。优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布局,在农药经营门店、村级垃圾回收站(点)布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逐步构建完善“店村结合”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押金制、有偿回收制、村站代储制,进一步提高回收处置率。要不定期抽查农药销售台账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多形式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七)做好农药使用量统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及农药面源污染定点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县农药使用量调查实施方案》和《县2021年推进农药减量化工作要点》要求,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和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完整,并形成农药使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农药使用强度高的地区加大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会商,协同配合,同审共享,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农药使用数据真实可靠、一致统一,避免一门多数、数出多门。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农药科学使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筑牢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农药减量化工作落实见效。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国外土地流转的经验与特点

美国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农场是美国土地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它构成了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主要运行基础与发展前提。美国政府采用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诱导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扩大。英国的农业一直是以地主---佃农制为基础。圈地运动之后,英国政府为扩大农场经营的规模,促进土地流转,在政策上支持大农场,排挤小农场。在政府鼓励、市场竞争、农业技术的改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的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农场数量减少很快。法国政府为促进土地流转进行了土地改组政策,措施有三:一是限制土地兼并, 规定农场规模面积。二是建立“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这是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由国家代表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作用在于购买土地,经过整治后转让给需要土地的农民,便于发展中等类型的家庭农场。三是政府对中等规模的农场在土地购买、贷款和税收上给予优惠。此外,法国政府采取对年老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的办法,促使他们离开农业,让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扩大农场规模。法国还规定私有土地一定用于农业,不准弃耕、劣耕和在耕地上搞建筑。对于弃耕和劣耕者,国家有权征购,提高土地税或让其出租。规定土地转让不可分割,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法国设有土地市场管理机构---土地事务所,并建有土地银行。土地转让或租契必须经过管理机构,不获其批准,转让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土地银行购买土地后再租赁给农民,并订立长期租约,以刺激投资。对世界典型国家土地流转的横向比较看,土地流转的发生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①土地流转的目的和结果都是扩大土地规模经营,而且这种扩大都是基于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的城市化推拉作用。②以小农户经营为主的土地私有制国家,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能完全实现土地的合理流动,土地私有权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土地流转的障碍。

二、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尽管中国农地流转行为已经在全国各地出现,其形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农地流转速率低、农地流转过程无序、农地集中度和集中率非常低、中介服务组织仍需完善。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1、农民的因素

土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财产,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保障其日后生活的基础。虽然一些年轻的有能力的农民大批涌入城市,但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有时请人代耕、代管,甚至不惜抛荒。这种宁愿霸占土地却不精耕细作者随处可见。理由主要有“四不”:不敢、不愿、不能、不知。

2、市场的因素

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机制下,资源的配置最终会达到一种最优状态,即资源在不同主体、不同用途、不同行业间配置产生的边际效应相等,资源的使用价值通过市场化配置得以合理利用,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所要求的完全性竞争条件尚不具备。加之市场信息受阻,供需双方交易的成本居高,从而降低了土地流转的发生率和流转数量。即使已经发生流转,流转价格偏低甚至负价格,对土地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3、地区经济的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土地流转较多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较为发达的县乡,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多地少。仅靠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一家人,相当困难的。于是这些地方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在城市尝到甜头后思想也跟着变化,最先把土地流转出去专心在城里务工,同村人相继模仿,反而带活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土地的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本。而一些人均土地较多的农户,养尊处优,虽富不了,但却饿不死,农民被捆绑在土地上,既不愿流转出去,也不愿扩大规模,这样自管自家三分地,经济条件没有大的进步。

4、农业本身的风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特别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表现特别明显。两种风险交织下,农民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有时甚至收不回成本,因此,土地有偿流转就会因巨大的经营风险而难以推行,即使推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已经拥有数百亩土地的承包大户对继续经营信心不足,甚至想放弃。原因很简单,粮食价格一直不太理想,农资却在疯长,农业本身望天收的窘境无人能改,一年辛苦下来土地的产出效益极低,这些都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

5、供需不平衡

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地租足够高,土地效益足够大,一方面,农户很乐意转出土地,因为地租的收入比自己种田的收入高;另一方面,承租者产出高,效益高,就会扩大规模,愿出高价,两者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土地流转呈现出明显的买方市场,只要土地流转价格足够高,土地的供给就远远超过土地的需求。承租者一定是理性的经济人,获得土地理想收益是其追求目标,但这一目标较难实现,所以承租人要承担的风险太大而不敢租。结果供需不平衡,转出农户议价能力大大减弱,由此出现低价格、零价格,甚至负价格就会大大挫伤农户转出土地的积极性。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设路径

毋庸置疑,土地市场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核心,如何让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建立健全经营权流转市场需要众多力量的共同努力。我们建设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目标是,激活土地能量,让土地在最有能力的人手中经营,优化土地的配置,让土地市场有序流转。

1、主体——思想解放的农民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主体是农户,农户的思想决定了土地供给的数量和意愿。土地流转市场要建立起来,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思想的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小打小闹终难成气候,何不把土地交给有能力耕作的人或组织,获得高出自己劳动所得的租金,还可以外出打工获得另一部分收入,对己对人都是一件大好事。这需要村领导干部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让农民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比如,村小组可以拟定一片实验示范区,让一部分先知先悟的农民带头示范。或者在村组里边选择一些有思想、有干劲、有号召力的农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思想经验,移植到本地土地流转中来,彻底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模式,提高土地的整体效益。

2、客体——有能力的大户或组织

问题的症结在于流转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现有需求水平所决定的流转代价不足以调动起外出务工等农户出让其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意愿。必须有一种能动的主体,可以使农场主,能够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农户,那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需求一定会较快的增长起来,这种流转和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会较快发展起来。所以,要培养能和市场对接,能增加土地价值的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把农业结构调优、调高、调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规模农业。

3、媒介——中介服务机构

随着土地流转意识和规模的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中介组织来沟通流转渠道,处理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在较大范围内的高效有序流转,以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农户和农户,农户与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桥梁。中介服务机构首先要选择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定期土地市场信息,以增加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其次要制定土地市场的交易规则,明确交易程序,规范交易行为,打击非法交易,在此要建立包括咨询、、仲裁、地价评估等机构及相关的制度。

4、核心——合理价格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劲的农地市场化趋势与土地价格机制的缺失形成了明显反差。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欠缺规范,且无正规的机构进行评估和市场监管,价格确定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双方协商,交易价格畸高畸低。二是由于农地没有法定的价格标准,加之征用补偿标准过低,征地成本与批租收益之间的巨大价格差异,客观上鼓励了政府征用农地的冲动,自然会激励行政主体竞相成为经营土地的牟利组织。要建立统一的价格法律体系,将农地价格纳入《价格法》。建立地价信息定期公布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于国有土地市场价格相协调的农地市场基准地价,由有关单位定期公布;建立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体系,由具有评估资格的地价评估单位和部门评定低价,提高机体土地入市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加强对土地评估过程及结果的监督管理。

5、外力——政府力量的介入

土地流转市场不可避免存在市场经济的弊端,又受到资源的约束,单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政府要制定农地流转促进方案,以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培育有效率的专业市场;要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农业规模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要做好政策服务、流转手续业务指导、农地流转用途监督;切实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农地市场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健全土地承包仲裁制度,使农地流转尽早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促进农地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应注意的“四个适应”

(一)与宜农土地区域分布程度相适应。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估算,我国宜农耕地类的毛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地,这些区域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平整程度较好,其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可进一步按照“集中”经营的方式。大力提高农业资本投入的比例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化、生态化、多功能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高级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平整程度较差的区域,例如西部地区(重庆、云南、贵州等),平地与缓坡地(坡度

(二)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极端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已成为制约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显著瓶颈。为此,必须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大量农民从分散、细碎的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路径。目前,广东、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正在积极探索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难题。进城农民的“完全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当地政府财政支出足以支付新增城镇人口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尊重转户农民自愿退出土地的选择权,分阶段、分步骤制定相关方案,促进一部分有条件“转户”农民向市民转化,同时加强“转户”农民进城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配套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有条件“转户”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三)与农业产业化需求程度相适应。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土地规模经营的目的。在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布局、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各地正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利用和流转。因现阶段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存在,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将导致巨额的增值收益,必须警惕城镇资本进入农业可能出现的现象:个别企业可能以建设“设施农业”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名,大规模圈占或租赁农村土地进行非农业经营活动,这不仅将侵占农民利益,更不利于耕地保护。因此,在加速现代农业进程的同时,必须高度警惕并杜绝这种农地规模流转中的“变相开发”倾向。确保农地规模利用和流转切实服务于“农”,确保其用地性质和用途不变。

(四)与农民集中居住程度相适应。农民退出分散、闲置的宅基地是促进农地规模化利用和集约化经营的必要前提。目前各地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等方式对农民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范围以及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靠近城市的农村,新建村房屋非法营建和商品化交易的倾向较为明显,而在经济欠发达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新建村房屋无人或很少有人居住,这造成了土地、资金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在农地规模化利用必然要求农民“散居”向“聚居”这一空间居住形态变化的过程中,应同样注意“适应”原则:在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新村建设,不得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并严格农民新村建设的农民准入条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小产权房”开发。

二、促进农地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的建议

(一)实施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用地功能分区规划,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一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思路,加强对产粮大县和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建设试点的支持,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和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土地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及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农业土地单元的产值,提升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培育和壮大农业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和注重效益原则,对非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用途土地,各地应尽快研究和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利用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并以加强对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分散的宅基地的整理、复垦为契机,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促进农业用地适度集约化经营,通过规划和建设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或休闲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农业经营互动的积极性。

(二)促进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通体系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农业生产经营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推进涉农企业公司化经营,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信托试点,将农民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或收益权,形成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激励机制;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的抵押机制,促进发展特色农业所需农业用地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适度集中流转。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立法的程序和机制建设,使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透明化、市场化和公正化;研究制定分区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准价格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三是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风险防控体系。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的宗旨,防止农业掠夺式经营,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契约,尽量减少流转纠纷;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同时必须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途监察制度,坚决杜绝一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和经营过程中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深入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引导农民自愿脱离农村“土地保障”。一是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基层政府推动转户的工作机制,制定提高转户工作针对性的分类转户政策,在尊重转户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转户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建立户籍制度改革中土地一财税联动机制,引导已转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地和宅基地)。第一,成立农村土地信托经营中心,将一部分农民退出承包地使用权的经济补偿折合为持续的资产收益权,为转户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就业提供“启动的资本金”;第二,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的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能够享有合理的土地资本化增值收益;第三,将一部分农民退出土地的资本化增值收益留存当地,开设特别的财政账户,成立专门的转户农民公共服务保障基金,用于支付当地区(县)政府对新增城镇人口提供的各项公共福利及保障。总之,通过“户改-土地-财税”的联动机制,形成已转户农民在享受城镇户籍人口权益的同时自愿放弃农业户籍人口相关权益的制度激励。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调减玉米面积,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克服困难,完善配套服务,强化技术指导,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全市共调减大田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占全市玉米面积的5.3%,超额完成年度10万亩调减任务。因地制宜增加水稻4.06万亩、马铃薯3.039万亩、大豆1.935万亩、杂粮杂豆11.07万亩、瓜果菜7.58万亩、花生9.731万亩,其他作物5.21万亩。

二、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出动执法人员1227余人次,检查企业317个次,整顿市场1053个次,查处案件50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万元。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指导抓好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狮子山”台风防控等关键环节,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机深松、无人机植保、统防统冶等粮食增产技术应用面积1219万亩,同比增加200万亩,其中测土配方施肥210万亩,生物防螟440万亩、农田灭鼠160万亩。争取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资金1637万元,作业面积65.5万亩。争取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资金1720万元,作业面积155万亩。预计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82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

三、园艺特产蓬勃发展。以棚室蔬菜园区、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推动园艺特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迈进。推广应用熊蜂授粉技术、粘虫板粘虫技术、使用反光幕增温补光等棚室技术。申报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省级棚膜蔬菜产业项目、食用菌建设项目11个,可争取奖补资金365万元。新增棚室蔬菜面积2000亩、新建10个棚膜园区,完成改造面积3000亩、改造11个棚膜园区,超额完成年初任务。全市园艺特产业产值预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10%。伊通县铠绎农牧业循环经济园区、铁东区惠丽智慧农场、双辽市华亿食用菌工厂加快建设完善,循环农业经济园区发展模式、光伏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文洛式日光温室发展模式、工厂化食用菌发展模式引领特产业发展。

四、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和产业联盟建设,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鼓励屠宰加工企业自建或联建标准化牧业小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市新建(扩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50个,牧业小区总量达到25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6%。伊通温氏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已全面投产运行。截至目前,全市猪、羊、禽发展到936万头、135万只和957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58%、2.95%和1.46%,牛发展到172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全市肉、蛋产量达到62.5万吨、2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4%和9.06%。奶类产量6.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有望实现340亿元。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延伸加工链,拓展价值链,做强粮食、畜禽、特产三大加工产业。纳入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计划的15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3亿元,全部完成投资计划。新希望集团农畜科技产业园项目、吉春制药8万吨梅花鹿精深加工扩建项目,以及孙氏鹿业梅花鹿产业发展等项目进展良好,君乐宝乳业年产20万吨酸奶(乳酸菌饮料)生产线建设基本完工。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40亿元,同比持平。精心培育休闲旅游农业。组织市级十佳旅游特色乡村和十佳旅游采摘园评选工作,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蔡家镇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发掘整理柳条边文化、新建关东农耕博物馆、柳条边工匠园,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农耕文化。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三农红E邮”、“指尖上的财富”等网络销售平台,伊通鹿产品、叶赫白蘑、双辽杂粮等大量四平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六、品牌农业持续发力。以推进农产品认证为重点,以创建绿色生产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品质同步提升。积极开展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蔬菜、食用菌五大绿色原料和绿色有机肥产业基地建设,创建梨树县10万亩玉米、辽河垦区10万亩水稻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双辽市、辽河垦区稻田养蟹、稻田养鳅,梨树县小宽等地开展水稻、玉米、蔬菜等绿色种植攻关,前景良好。新申报绿色食品109个,无公害农产品35个。以“绿色农业、生态四平”为主题,组织参展长春农博会、绿博会,展区规模、参展企业、参展产品、获奖产品、参观人数五项全省第一。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发展到374个,其中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各发展到113个、259个、2个。

七、科技平台创新发展。做强黑土地保护平台,依托“中国农大梨树综合体”“黑土地论坛”等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黑土地保护、绿色生产模式等方面联合攻关,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梨树黑土地分论坛在海南举行,以保护性耕作为代表的“非镰刀弯地区梨树模式”蛮声海内外。打造“中国农机城”,成功举办“国Ⅲ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现场演示会”“中国四平・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峰会”,加大农机装备制造推介力度,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提升农业机械全产业链价值。截止目前,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9亿元,已发放9828万元,购置各类机具3678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0万千瓦,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

八、秸秆利用多措并举。制定印发《四平市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全面探索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食用化和工艺化等“七化”的途径和措施,创新谋划项目23个,中科能源秸秆与垃圾混合发电项目、华大发电25MW秸杆发电项目、天策生物能源的年产8万吨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安基秸杆利用年产10吨阶梯板及其他秸秆制品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10万吨阶梯板及其他4个项目列入全省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四平市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中国国际秸秆产业博览会。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通告》,联合政府督查室、市环保、市公安等部门开展督导检查活动,加强秋春两季秸秆露天焚烧监管。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__省开展第一次、第二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省、市、区(县)财政下拨资金,乡(镇、街或公社)给予大力配合,调查人员也待遇优厚,调查工作倍受重视。然而,自从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开展二类调查工作就困难重重。__省本应1995年开展的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被迫推迟到1999年才进行,所需人、财、物也全部由各级林业部门承担。__省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起工作于20__年初开始部署,到20__年春还未启动,与同期开始部暑的全国第2次土地详查工作形成鲜明对照(全国第2次土地详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部署,国土资源部制定具体方案,各级财政预算开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全部工作由专业调查队伍负责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部是林业部门在安排,部署并承担,无人、财、物保证,各级政府一般只下发一个文件(或通知)要求下级政府(或村委会)给予支持,致使调查工作很难按时启动,更不用说按期完成了。即便是先期开始的武汉市,全部工作经费、人员等都由市及各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市财政基本无拨款,各区则视林业局工作力度,及区财政状况给予一定资金补贴,严重影响工作进度,到现在只完成了外业调查,下步如何开展,没人知道。可以说到今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作量大、组织困难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基本不参与。为什么各级政府如此轻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而重视土地详查,则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我个人认为现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难以开展是由《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木规程》等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法律定位及技术规定造成的,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小班区划的不确定性造成调查成果不连续,利用价值降低。

按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小班是森林经营的最小单位,也是进行资源调查统计的基本单位。区划小班也就成为了每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技术规程》规定小班区划的条件有十个,分别为权属、森林类别及林种、生态公益林事权与保护等级、林业工程类别、地类、起源、优势树种、龄级、随闭度、立地类型等,按照这些条件在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在武汉市这样的少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林分因子变化十分频繁,十年内,速生丰产林都能够完成一轮或一轮以上的轮伐,按照上述因子区划的小班界线每次调查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另外由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林权改革,林地权属按国有、集体、个体等标准划分已无任何意义,村集体林地可以承包给全村所有的农户经营管理,村集体对其经营活动则没有任何约束(唯一一条是不改变林地性质),原为一个小班的林地,因承包经营或林改或者承包经营到期,会出现的多种经营品种,经营模式,再次调查时应该分别区划成为不同的小班,实际上由谁承包经营林地(拥有林地使用权),成为了决定小班区划界线的最重要因素,而《技术规程》对此没有任何规定,由此造成了的小班区划每次调查,每次都不同,使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最多只能用十年,甚至有不到五年资源数据就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而且资源数据缺乏连续性,利用价值大打折扣。由此给人的印象就成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就是为了查清森林资源状况,核实前几年当地政府林业发展成果的行为,林业部门也只是为了调查资源状况而组织调查,失出了其应有的价值,从而造成各级政府对森林资源二类调视程度不断下降。

二是调查成果的不完整性不能引起政府重视。

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目的。一是查清现有森林资源状况;二是制定林业长远规划;三是制定林资源经营方案。__省历次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制定的《技术规程》(包括《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都只强调如何查清森林资源,对制定林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等工作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检查验收也未作为验收要件。因此,造成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的不完整。虽然,__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1999年)之后,又相继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和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对二类调查成果作了补充,其主要目的也只是为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作准备,也没有全面达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目的。由此,更进一步显现出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的局限性,使人们更加有理由认为,森林资源调查就是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林业部门也只是在为调查而调查。

三是森林资源调查的法律地位模糊政府无法重视。

《森林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资源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森林资源清查本就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事,而不是政府的事,如何要求各级政府来重视此事呢?或许有人会说这里所说的森林资源清查是指一类调查即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但是《森林法》全篇都没有对二类调查(规划设计调查)作具体规定。或者有人说森林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保护区,应当根据林业长远规划,编制经营方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的农场、牧场、工矿企业等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就是为制定林业长远规划和编制

森林经营方案服务的,所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该由各级政府负责。但是,林业发展长远规划及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也是不明确的。《森林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既没有规定林业长期规划有何作用,也没有说林业长远规划的法律地位,只是政府应当制定而已。《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了林业长远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其中第三项规定“林业长远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协调”,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地方各级林业长远规划,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由此可以看出,林业长远规划即不是强制性规划,其编制工作应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不仅需要其它部门支持,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已经划定了林业用地的规划规范,因此对于各级政府和土地部门而言,林业长远规划也就是可有可无的了。充其量也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林地范围作出具体的经营利用方案。而为编制林业长远规划以及森林经营方案服务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在法律上就更没有什么地位了。

但是,《土地管理法》不仅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而且规定了批准办法、调整办法、作用及违反责任,其强制性可见一斑。他对其它行业产生的影响,对经济建设的限制性作用,十分明显,不由各级政府不对土地详查工作给予重视,增加财政投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自然就不能与其同日而语了。

四是调查成果利用难缺乏可操作性。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应该包括各地的森林资源数据资料,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__省历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每次都有所提高,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源数据统计实现了计算机汇总。但对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并未要求完成。即使完成了上述两项成果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其使用的可操作性也存在很大疑问。首先是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并无强制性。在实行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林农都有自主经营权,他们有自主经营任何林产品的权利(主要指商品林)。他们有权自己选择经营的品种、经营模式,林业部门编制的经营方案对他们有利时,他们可以执行,不利时完全可以自行其是。对于区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虽然可以实行强制性保护,但由于目前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林地范围有限而且补偿标准很低,存在有剥夺林农利益之嫌,与《物权法》之间存在有相矛盾的地方。而且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管理办法规定:“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必须实行自愿的原则。一旦林农认识到界定为生态公益林侵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用而要求退出“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将其林地作为商品林经营,将很难处理,要么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这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实现,也难以达到生态效益应有补偿的标准;要么准许其自由经营,要求他们按照生态公益林标准进行经营管理就可能成为空话。因此我们有理认为、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已经失出了应有的价值。而且《森林法》也只规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的农场、牧场、工矿企业等单位编制经营方案”。(与《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明显不同)。因此,也导致林农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积极性不高,从另一个方面,造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越来越难以进行。

有鉴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本身存在上述问题,要确解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越来越难的难题,必须使各级政府重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农支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首先,必须通过立法(修改《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林业长远规划的法律地位,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作为林业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按此标准确定国家和各地必须达到的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生态公益林所占比例等指标。其中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标准应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标准相一致,确定全国及各地必须确保的底线。以法律形式确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即二类调查)作为全国森林资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的法定地位,将检验全国及各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效果评定作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重要任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商品林林地的经营管理,包括其经营方案编制,只能由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加以引导自主进行,赋予广大林农自由经营商品林的权利,不应作强制规定,重点突出林业的生态地位。

第二,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规程》进行调整,将林权调查作为二类调查的最重要内容,在查清林权的基础上掌握森林资源数据。

我们知道森林的各林分因子是不断变化的,在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发证等工作后,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即使有变化也能通过办理林权变更登记加以明确。用林地权属界线作为区划小班界线的主要因子能相对稳定小班界线,避免因小班界线的不确定性造成资源调查成果的不连续和利用困难。通过按林权区划小班界线也能方便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以及森林经营方案的施行。按林地权属区划小班界线,不仅可以落实到地形图上,在实地中也有明确的界线,避免了调查成果成为空中楼阁。以林权为基础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由于涉及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也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打下了基础,能引起林农的重视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电网 无功补偿 可行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对农网进行改造,实现农村供电的抄表到户。农村电网基本上以自然村为单位,以一台或多台配变统一供电。并将配变设于负荷比较集中的地理位置,然后采用放射状的低压供配电网络方式供电。由于农村的居住区比较分散,低压线路较长,造成末端的用户电能质量不能保证。再者,现在农村的电气化设备日渐增多,而现有的电器特别是电动机等负荷比重较大,它们在消耗有功功率时,也吸收大量无功功率,这样降低了低压线路的供电能力。而无功电力的严重不足,又严重威胁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改变农电网中存在的“低电压”问题,除了要搞好农电网有功电力的规划和建设外,也要切实搞好无功电力平衡和无功补偿规划,合理安排无功电源,以满足本地区或本部门的需要,不断提高农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1、阜康地区电网概况及负荷特点

阜康配网供电范围包括阜康市城区及周边七个乡镇、二个兵团农场和两个工业开发区,最高运行电压220kV,截止2009年年底,35kV农网变电站10座,变压器17台,总容量 76.5MVA。35kV线路11条,线路总长度165.37公里。10kV配网线路38条,线路总长为1041.6公里,辖区共拥有配电变压器1516台,总装见容量为120.327MVA(其中公变共320台,总装见容量为20.216MVA)。

2009年底,阜康地区配网的电容器无功补偿总容量为253.560MVar;其中局属35kV变电站电容器无功补偿总容量为6.0MVar,线路电容器无功补偿总容量为3.1Mvar,低压台区无功补偿容量为2.592Mvar,用户电容器无功补偿总容量241.868MVar。

阜康地区农村电网供电电压等级以35kV、10kV为主,35kV变电站大部分由110kV变电站辐射性供电,供电可靠性较低。阜康地区农村电网覆盖范围主要为农业地区,工业相对不发达,因此负荷结构以农业灌溉和民用为主,工业负荷比重相对较小,负荷高峰期间,农业负荷占比重达到62.59%,因此,本地区负荷主要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1季节性负荷波动大

每年4-9月是灌溉负荷高峰期,也是全网负荷的高峰期。2009年8月,阜康地区电网最大负荷在42.461 MW(除去两个工业园区负荷)左右,为历史最高记录,且部分变电站接近于满载,如滋变、九运变、小泉变等。这一时期,负荷峰谷差较大(最大峰谷差达到26.68MW),负荷率较低,功率因数相对较低,部分35kV变电站功率因数仅为0.8左右,系统内的电力电容器这一时期基本全部投入运行。

在负荷低谷季节,变电站基本都是单主变运行,个别站甚至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现象,如永乐变在农灌高峰时期负荷约5.6 MW,而在低谷季节,平均负荷只有0.62MW。滋变、九运变负荷高峰时期负荷在10 MW左右,而在低谷季节,平均负荷只有1.8MW左右。

1.2 日负荷波动较大,负荷率较低

由于农灌负荷所占比重较大,本地区负荷每天有两个高峰段,即早峰和晚峰,而后夜负荷相对较小,日负荷率不足80%,09年阜康电网日峰谷差最大为26.68MW。负荷波动范围较大给电压调整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地区负荷有以上特点,使本地区负荷预测有一定的难度,给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计量准确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带来的最大问题,还是电压调整问题。

2、阜康地区电网无功电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无功电压运行管理在资金投入、设施投入、人力投入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无功功率分散,点多可控性较差,不像有功功率都在各级调度管辖之中,因此无功电压的运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目前阜康地区农网无功、电压运行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阜康电网呈现东西长链型供电,在东西狭长的供电范围内,除阜康变、甘河子变外,再没有可支撑供电网络的电源点,随着线路传输无功负荷的增大,电压损耗也相应增加,由于电网网架较为薄弱,特别是土墩子、滋泥泉子地区,由于没有电压支撑点,在负荷高峰期间地区电压偏低情况非常突出。(2)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导线截面细,迂回线路长,供电半径较大,配变设备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低压无功补偿滞后等原因,造成农村电网线损较大,线路末端电压较低,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3)农网无功补偿容量不足,不能做到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电网传输无功功率较大,部分10kV线路有功、无功比例为1:1甚至1:2,用户补偿意识不强,造成配网无功压力增加。(4)农网35kV变电站多为无人值守站,距市区距离较远,已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大部分不具备自投切功能或无法实现远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投退。(5)大部分35kV变电站主变为无载调压变压器,不能根据实际负荷电压情况及时调整电压。

3、低电压治理方案对比分析

3.1整改方案一:通过改善网架结构改变农村电网电压

由于多年来对于农村用电的治理较缓慢,农网发展较地方负荷需求脱节,卡脖线、迂回线在农村电网中较为普遍,同时也延长了供电半径,末端电压质量低劣。为了改善农村电网的电压,应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线路走径,消除迂回线和卡脖线,缩短供电半径,增加变电站主变容量提高供电能力,逐步将无载变压器更换为有载变压期,及时根据负荷调整电压,使末端用户电压达到有关要求。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一些停产企业得以脱胎换骨,重发生机,走出了一条盘活的成功之路,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仍有一些停产企业长期得不到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探索盘活停产企业的经验与不足,推动民营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我们对济源示范区玉川片区、思礼镇、承留镇、北海街道、五龙口镇、坡头镇、梨林镇、邵原镇、玉泉街道、轵城镇等10个片区、镇、街道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了摸底,同时对部分重焕生机的停产企业进行了调研,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停产半停产民营企业现状

调研的10个片区、镇、街道停产半停产民营企业共计35家,其中承留镇3家、五龙口镇4家、梨林镇8家、思礼镇1家、邵原镇7家、玉川片区6家、北海街道2家、坡头镇2家、玉泉1家、轵城1家。

从停产半停产时间看:停产时间最长的达17年(梨林机床厂2003年停产),2020年停产的企业7家,2019年停产的企业9家,2018年停产的企业5家,2017年停产的企业7家,2012年一2016年停产的企业7家。

从土地性质看,出让土地的企业8家,租赁土地的27家。

从占地面积看:35家企业总计占用土地2215亩,其中租赁土地面积870亩,出让土地面积1345亩。

从职工人数看:35家企业正常生产时职工人数为2570人,而现在仅有170人,2400余职工赋闲在家。

从生产数据看:35家企业正常生产时月产值共计约1.9亿元,其中天龙焦化最高月产值达8000万元,而目前只有5家企业有生产数据,且不到正常时的10%,其余30家企业均已停产,月产值为零。

从停产的原因看:因市场疲软原因停产的企业10家,如五龙口的吉瑞外墙保温材料、顺丰建材、梨林机床厂,邵原的隆正能源、万科阻燃材料、海辰贸易,玉川的中晟铝业等;因缺少流资或资金链断裂原因停产的企业12家,如梨林的成祥蚕业、伟杰饮品、柳江牧业梨林孵化场、绿欣饮品、伊品家庭农场,玉川的天意节能设备、鲁泰能源、铉龙铝业,北海的科鑫矿山机械、义信勇裘皮,玉泉的盛强复合板,轵城的丰源石油等;因疫情影响而停产的企业4家,如承留的天济有色金属、永盛陶瓷,坡头的西霞湖生物科技、盛峰家纺;因环保问题停产的企业6家,如五龙口尚庄建材厂因环保问题被取缔,思礼的欣欣实业、邵原宏达利镍业因环保改造停产,邵原的群英建筑材料、宇航石料厂、花园恒盛石料厂等企业因环保被叫停;还有3家企业因其他原因而停产,如承留的五三一水泥因历史债务和涉诉案件等问题帐户被查封而停产,玉川的天龙焦化需入驻化工产业园才能开工生产,玉川的恒利泥浆材料因缺少原材料而停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停产半停产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企业数的10%,造成2200余亩土地闲置,赋闲人员占比超过全部从业人数的3%,因停产而影响的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

二、部分停产企业盘活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由原僵尸企业蜕变后重焕生机的企业,从中也受到了一些启示。

腾盛纸业曾经是轵城镇的重点服务企业,其产品曾填补了我市工业产品的空白。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被迫破产清算。期间几年厂房、设备、土地长期闲置,无人购买,造成严重社会稳定隐患。轵城镇通过招商信息,组织人员对外招商,多次沟通洽谈,与沁阳客商达成租赁协议,将原腾盛纸业厂房、设备租赁对方,成立了河南顺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捷环保)。顺捷环保2017年启动生产,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生产规模已进入河南前三。其主要产品瓦愣纸河南市场份额紧随新乡亨利、商丘龙源。2019年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6项国家专利。2019年顺捷环保实现税收2000万元,吸收就业近200人,成为轵城镇重点纳税企业。

荣昌纺织有限公司曾是济源纺织工业的骄傲。2013年2月,因诸多因素和经营变故,由荣昌纺织改制而来的济源三友纺织有限公司,宣告破产。厂房、设备、土地闲置达6年之久。2019年5月,梨林镇政府与总部设在平顶山舞钢市的欣天纺织就原荣昌纺织厂房产权转让、设备改造提升等达成协议,济源欣天纺织有限公司挂牌运营。9月中旬,济源欣天纺织第一批棉纱在原有厂房车间成功下线,并且经过了严格的市场检验,完全合格。目前,企业生产状态良好,产量达到预期。

这两家企业都是利用原有的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产品质量上档次,重新赢得市场份额。顺捷环保采用的是租赁模式,欣天纺织采用的是出让模式,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三、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建议

(一)成立工作专班

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就是将原有的存量土地、存量资产、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挖掘,使其发挥更大效益。相比于招商引资上,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见效更快,成效更好。因此建议成立示范区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工作专班。由相关部门、各片区、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建立相应的定期联席、沟通协作等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抓住当前国家、省对民营企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机遇,认真分析研判,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制定盘活方案。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结合企业盘活方案出台优惠政策,从厂房租赁、设备转让、土地出让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快停产半停产企业盘活步伐。

(二)深入调查摸底

开展全区范围内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大摸底调研活动。由各片区、镇、街道组织,重点围绕企业占地面积、建设情况、生产经营、产品质量、材料供应、销售市场、融资需求、环境保护、不动产登记,以及水、电、气、讯、用工生产要素保障等进行调查摸底,并收集企业相关资料,实行“一企一册”,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建立户口档案,动态掌握企业底数。

(三)强化分类处置

对亏损严重、无力经营且长期停产的企业,鼓励企业依法破产清算,再通过二次招商引进优质企业盘活闲置资产;

对尚能维持正常经营的半停产企业,协调相关部门抓好融资及生产要素保障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对产能过剩、利润较低的企业,积极引导其创新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先机实现转型升级;

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机遇;挑战;对策;重庆潼南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68-03

新常态下,潼南区现代农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牢牢抓住。潼南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为加快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 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

1.1 重庆自贸区建设机遇

重庆自贸区基础方案已获中国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初步审定。在重庆修改后的现行方案中,自贸区面积大约为120 km2,其中有2/3(80 km2)在两江新区内。两江新区将依托空港保税区、水港保税区来进行延展。重庆市有大量的农村、农产品的生产,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衔接,通过进出口、物流来实现,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包括线上、线下)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给农民带来红利,同时也为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2]。

1.2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机遇

2015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同意选择重庆直辖市作为项目运营中心,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确定项目名称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项目是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合作,该项目将以重庆为核心,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跨区域、大范围、宽领域合作,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辐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潼南区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与发展[3-4]。

1.3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机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都简阳市芦葭镇附近,距成都市中心51 km,是“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定位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将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未来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国际客货西进东出、东进西出、西进西出我国大陆的重要中转站。潼南区到简阳,从安岳到成都高速大约60 km,为潼南农产品出口打开了另一条通道。

1.4 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新机遇

2016年5月4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成都核心功能,包括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规划要求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规划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产业优化、生活优质、环境优美的“新成渝”。无论是城镇布局、产业发展,还是公共服务一体化,都将充分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带动沿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充分的发展空间,对潼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1.5 潼南撤县设区的发展机遇

潼南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块、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渝遂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南泸高速、合安高速、兰渝高铁穿境而过,区域间更加便捷畅通,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境内天然气、水电等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用地条件良好,农旅资源得天独厚,人力资源丰富,为加快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撤县设区后的优势和潜力将持续释放,潼南在功能定位上深度融入主城,产业承载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资金、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区域潜力必将随着发展的推进不断彰显。

2 面临的挑战

2.1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以前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吃饱饭,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吃好饭,关心碗里的饭是不是健康、绿色。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出现牛羊肉、奶类、优质高端苹果等高品质产品需求增大。从表面上看,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比如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区近年来柠檬收成好,2015年安岳柠檬总面积由2014年的3.2万hm2增加到3.33万hm2,总产量由42万t增长至60万t,产量增幅约42.86%,结果2015年柠檬价格大跌,上门收购的商贩收购价格为青柠檬0.4元/kg、套袋柠檬2元/kg。由于前2年柠檬价格高企,安岳、射洪、乐至、潼南乃至南充、广安、巴中等区市县纷纷发展柠檬产业,原栽的柠檬陆续挂果,对市场造成了冲击。柠檬产业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绿色发展,采取潼南、安岳等地纳入集团营销,不能单打独斗,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地定价权,实现潼南、安岳柠檬可持续发展。

2.2 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紧迫性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潼南开拓川渝农产品市场,依托重庆自贸区走向国际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潼南已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县整体认证,认证无公害产品153个、绿色产品37个,认证“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注册“潼南绿”商标。其中,“赐康果蔬”成为重庆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潼南新胜罗盘山种出来的生姜香、脆、无筋,在市场上要比一般的生姜贵,这种特色农产品在川渝两地声誉日盛,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潼南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强农的观念不深、意识不强、措施不多,品牌培育的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潼南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潼南作为农业大区,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牢牢抓住新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发一批“名、优、特、绿、新”的高效农产品,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2.3 现代农业规模化较小问题

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问题。潼南现代农业最少的单元为一户2.00~3.33 hm2,而目前只有人均0.1 hm2,集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农业产业链特别粗放、低效、原始。新胜镇2015年种植生姜333.33 hm2以上,养殖黑猪1 000余头,从数量上讲,规模化比较低,打造先进的农业产业链还十分困难。同时,潼南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部分家庭的土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一部分农村土地荒废,全区估计在30%以上。新胜镇2015年引进了兴三星农业、益丰源农业公司和华N农业等公司,流转农村闲置土地266.67 hm2以上,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核桃种植和柠檬种植,但土地荒废仍较严重。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实际上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不足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设施差,人员少;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模式仍然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为主,缺乏集体合作意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属于粗放型、传统型、低层次的加工,初级产品居多、精制产品比率小,带动力受限。

2.4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维护资金不到位,老化、失修需修复、重建。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生产方式的粗放、治理污染设施滞后等因素,全区农业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上。

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景区或基地有待进一步发展。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够,目前,景区有太安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业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不够,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融合的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老城街面不整洁,群众乱丢垃圾现象突出,毛家巷污水严重;老城的建筑视角不美,绿化率低,对外形象不佳。现代农业景点一线农村环境需要整治,一些脏乱差现象也比较突出。

3 发展对策

3.1 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构筑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3.1.1 高点定位大目标。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提出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优质粮油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优质生猪、生态渔业、经济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两大增效产业的战略思路,制定了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国家优质粮油保供示范基地、国家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保供基地、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农业推进指明了方向。

3.1.2 科学规划大园区。立足区情,因地制宜,潼南区实施100 km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核心区涵盖太安、柏梓、崇龛、梓潼4个镇街,4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8 km2,耕地面积1.39万hm2。计划总投资44.3亿元,重点打造“一带三片一环线”,即琼江河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柏梓―太安标准化绿色蔬菜示范片、崇龛稻油轮作高产示范片、太安特色“渔―菜―花―果”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片,韦家―罐坝―柏梓―崇龛―双江公路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环线。

3.1.3 实施打造大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先行军,通过琼江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新型现代农业综合开重点项目等实施,园区建成罐坝、渔溅、中渡、临江等8个高标准万亩级蔬菜基地,白沙、龙口、羊堡等7个优质粮油基地,金盆、黎嘴、汪坝等7个特色经果基地,翰霏、荣大、温氏中渡和崇龛4个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吸引科光、农龙、帝安、朴真、弘艺等20余家企业入驻;建成太安蔬菜主题公园、崇龛油菜花景区两大农业旅游景区。

3.1.4 建设推动大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在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力助推了潼南蔬菜、粮油、生猪、渔业、特经五大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年产蔬菜200万t、粮食40万t、油料5万t、生猪100万头、水产品4万t、经果40万t,蔬菜、油菜、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重庆市第一。潼南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重庆市产油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山上开花结果、山下蔬菜粮油,科学间作套作、推动种养循环”的总体要求,把全区概略划分为6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即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展示片、潼北丘陵经果杂粮产业片、涪江北岸立体农业示范片、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带、琼江下游稻藕水产示范片和南部山地姜椒产业带。

3.2.1 做精优质粮油产业。按照稳定粮油面积、主攻单产、调整结构、提升效益,以持续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提高地力建设,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全面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着力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推进“粮安工程”实施,发展绿色储粮和粮油加工,促进粮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2.2 做强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基地布局,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市场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深度开发蔬菜产业多功能,形成集蔬菜种植、加工、品牌经营、配送、物流、质检、信息、休闲观光、市场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新格局,建成全国闻名的西部绿色菜都。

3.2.3 做大特色经果产业。重点发展以柠檬为主的柑橘类加工水果、以玫瑰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花卉、以黄精和黄柏为主的加工中药材、以果桑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改扩建现有茶叶基地,适度发展特色高端精品设施园艺,突出林下立体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品牌创建和运营,着力推动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特色经果产业经营体系。

3.2.4 做特生态渔业。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渔业结构,拓展渔业多功能,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3.2.5 做优畜牧产业。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节粮型草食牲畜、禽蜂三大产业,建立以畜禽加工为主导、蛋奶加工为补充的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集群。

3.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3.3.1 强化统筹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全区统筹,实行整镇(街)整村推进建设,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2 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

3.3.3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加强与市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

3.3.4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围绕五大产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为重点,加快建设集生产、流通、交易、拍卖、竞价、网上超市、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3.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

3.4.1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评价、标准化管理、检验检测、全程监管、信息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3.4.2 加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基础建设。积极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以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的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区农产品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和功能,加强农村配送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双向流通,实现城乡一体化配送。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菜店等产销对接模式,实现规模化基地全覆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3.4.3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以农民为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骨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最佳和优化配置,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着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新型渠道,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把潼南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魅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3.5.1 建好示范基地。开展全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景区、景点创建,力争到本届末再开发1~2条有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线路,培育10个以上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推广适宜旅游发展的农业项目,改善现有农业旅游企业、农家乐服务设施。开展旅游产品创建活动,力争到本届末培育1个以上国字号、3~5个市字号节会品牌。分类开展 “潼南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将太安、柏梓、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打造成全市乡村旅游品牌,到本届末全区农家乐达到10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50家以上。

3.5.2 推出一批旅游产品。以现有的现代农业旅游环线为重点,以涪江水体旅游、城周屏障公园和万亩桃花山旅游、马鞍山和高碑村森林旅游为新增点,分期开发、分步推出农业旅游四大环线。推出冬令营、夏令营、科技观光游、乡村自驾游和垂钓大赛、休闲农场等旅游载体。以培植太安、崇龛、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潼南农家”乡村旅游品牌为重点,推出“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水乡人家”等“潼南农家”系列品牌。

3.5.3 办好一批节会活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继续办好菜博会、菜花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兴办潼南狮舞、彩龙、扯扯灯等民俗文化表演会。同时,可以开发“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黑猪斗猪节”,吸引川渝两地人到新胜镇吃黑猪肉,品黑猪肉,看“斗猪节”。

3.5.4 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休闲旅游、“田园经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型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水乡潼南”旅游五大项目。

3.5.5 培育一批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以资本、项目为纽带,采用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方式,引进培植一批综合性农业旅游企业。加大政策扶持,补充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一批农业生产企业转型农旅融合企业。利用乡村扶贫搬迁、农民新村建设成果,培育一批“农家乐”。

3.5.6 研发一批旅游商品。挖掘地方特色的菜品,开发“农家菜”“土菜”,打造“太安鱼”一条线;依托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品牌优势,搞好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强“土特产品”营销,进超市、进商店、进农家。

4 参考文献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