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性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2] 万苗苗.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饮食被解释成“吃的和喝的东西”或是“吃东西和喝东西”。在英文字典中,饮食被解释为“foodanddrink”即“吃的和喝的东西”或者“biteandsup”即“吃东西和喝东西”。总的来说,有关“饮食”的解释,无非是“吃的或者喝的东西”,或是吃喝的动作。但真正的饮食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是为享受美食而“饮食”。因此,饮食本身就上了一个层次,人们已从普通的吃,上升为吃什么?在哪儿吃?如何吃?不同的吃法会体现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观点、态度和饮食的内容、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表现了两个大派的不同文化,而饮食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的深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与补充。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3篇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4篇

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人 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 ”,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 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 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 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 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 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 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 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 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 ,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 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 行事。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在原料 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 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 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厅为 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 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 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 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 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 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 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 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 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 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 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 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 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若要对等 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 ,所以通常只译实名。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 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 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 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 起食欲。

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 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由于汉语和 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 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 法,翻译时采用 “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uts 

口蘑菜心——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

豆腐汤——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参鸡——chicken with ginseng

坛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 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中餐 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 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 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auce”。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类似的例 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

回锅肉——sliced pork doubly sauteed in soy sa

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 beef 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 pork with soy paste 

茄汁石斑鱼——deep fried garoupa with tomato sauce

鱼香三鲜——shrimp, crab meat & lobster in garlic 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鱼羹——braised fish 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 and bean curd 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 chicken, cantonese 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如:馒头——steamed bun/ bread

蜜汁叉烧——b.b.q. 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

蘑菇叉烧——roast pork with 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 pork with snow peas

第四, 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如:“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龙”和“凤 ”是中国神话的产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时候就 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即“snake and chicken soup”,使人 一目了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鱼米之乡——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

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叫化鸡——baked chicken vagabond style或baked chicken wrapped with mud

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 shark’s fin ”。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 引起惊诧。“叫花鸡”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 时,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 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如:!汉堡包 (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乐 (coca- cola)、巧克力 (chocolate) 能被广泛认同。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 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 、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可采用音译法。

如: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东江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pork mince, dongjiang s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 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 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 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参考文献:

[1] 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__,(6). 

[2] 刘琪. 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__.

[3] 穆连涛. 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 20__.

[4] 周桥.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__, (s1). 

[5]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

[6] 黄芳. 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1). 

[7]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 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

[8] 刘清波. 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 4). 

[9] 李梦. 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__,(3 ). 

[10] 黄蔷,王微萍.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__,(2). 

[11] 王伟娟. 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__ ,(s1). 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菜谱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1.文化和翻译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失去意义。翻译和文化密切相连,奈达曾说过,“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码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符码的转换。

2.菜谱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而菜谱是餐厅的名片和广告,是沟通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桥梁,促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翻译学家J.C.Catford曾经对菜谱下过这样的定义:“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菜谱翻译时要使用简洁的语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考虑到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外宾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久远的饮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问题,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菜谱翻译中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再如“三鲜汤”中的“三”这个数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区代表“积极”意义,而在乍得、贝宁等地,“三”则有巫术的含义,奇数被视为“消极”意义,可译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vegetable”。而“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lion 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对象,品尝百兽之王的头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气呢。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成功的菜谱翻译成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隔阂和误会。

3.中式菜谱的翻译

中式菜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外国客人可以通过菜谱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繁杂和博大精深。

菜谱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讲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注意文化差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写实)

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就会知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及刀工等。

a.烹调+原料

烤鸭:Roast 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 Tofu

炒芥兰:Sautéed Chinese Broccoli

b.烹调+原料+with/in+配料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蚝油扒时蔬: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 Sauce

红烧毛芋头:Braised Taro in Brown Sauce

c.烹调+加工方法+原料+with/in+调料

虾仁炒蘑菇: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ied Sliced Beef with Tomato 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 Rice Flour

(2)直译+注释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饪技巧和风味。此类菜名译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

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 Pickles

c.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德州扒鸡:Dezhou Stewed 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译出该菜的原料及烹调方式,最好在英译名之外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如:

佛跳墙: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3)意译(写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实对虚,显其“庐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陈皮兔肉: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 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 Beef

芝麻豆腐:Sesame Tofu

五味豆腐:Five-Flavored Tofu

c.以实对虚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张等说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语译出。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发财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青龙过海:Water Celery Soup

(4)转译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翡翠”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

凤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Porridge

芙蓉海参:Sea Cucumbers with Egg White

出水芙蓉鸭: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5)拼音+注释

中国独有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原则,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

包子:Baozi?摇Stuffed Bun

饺子:Jiaozi?摇Dumpling

锅贴:Guotie?摇Pot Stickers

4.结语

中式菜谱翻译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中文菜名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需注意跨文化意识。菜谱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文化的手段,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其历史文化特点。菜谱中菜名的翻译既要考虑菜谱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虑传递文化信息的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谱的翻译在以语言文字为先导的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准确的菜谱翻译才可以适应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菜谱的翻译要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简洁、易懂,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文菜名 饮食文化 翻译 不可译性

一、引言

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一般而言,语言是可译的,但由于各国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导致了语言又不是完全可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译的。彼得纽马克曾说过:“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他的论述是对这种不可译特征的最好阐释。

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文化的不可译性是指不同的名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识对翻译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每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民族文化的印记。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纽马克的“意义走失理论”,如果原文描写的是一种文化或语言所特有的情景,那么意义上的走失就无可避免。再加上语言系统的不同、译者的风格等因素,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多,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有地位、对象、观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菜名的翻译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文菜名的不可译性来说明饮食文化中的不可译性。

二、中国菜名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一)中国菜名特点

中国菜以其精致美味及诱人的外形在世界上享有良好声誉。中国国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食谱菜肴有不同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有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和徽。此外,还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但总的来说,中国菜强调色香味形,包括刀功、火候、器皿使用等。除了吃本身,中国人在菜名上也很有讲究。

中文菜名组成方法很多。有的是来源于制作材料,如蚝油牛肉;有的根据烹饪方法,如清蒸滑鸡;还有的是根据口味如糖醋鱼。还有一些是根据刀法或其他原因命名。这类的菜名在翻译的时候基本采取直译,将中文中的重点翻译出来即可。但很多传统菜的菜名以及某些商家为了求雅致而起的菜名用直译就容易失去其形式美或内在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文菜名的不可译性。

(二)中国菜名的不可译性

中文菜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大多数菜名是可译的,如上文举得一些例子,但在某些情况下,不管怎么译,都会造成文化的走失。

有些菜含有隐喻的方法,如“金钩钓玉牌”实际上就是“豆芽煮豆腐”的汤菜,直译就会失去原有风味;有的菜来自于历史或人名,如“草船借箭” “东坡肉”,暗含典故或历史价值,若直译,会让人不知所云,意译又会失去历史内涵;一些根据刀功等起名的,尤其是用一些中国独有的,如“汆”“干煸”等,这种情况下直译太冗长而且译出来外国人也不一定会懂。此外还有如“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这类带有暗含祝福意义的菜名,虽然可以根据材料或做法翻译,但祝福意味就会失去,也失去了四字格在声调、音韵、节奏等方面的音乐美。另外,中国人信奉的主要有佛教与道教,这种也反映在菜名上,如“佛跳墙”“八仙过海闹罗汉”,这里面不仅使用了修辞,也包含了宗教形象,菜的材料也比较多,无论怎么翻都不合适。

三、饮食文化不可译原因分析

Larry. A. Samovar曾说过,“许多词语都是有文化界限的词,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而文化的目标会使直译变得无意义,并且一种文化不会有特定的翻译成其他文化的经验。”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习俗,语言受其影响,含有地域色彩及历史色彩。英语起源国家是一种海洋文化,因此他们的语言跟海洋直接相关,很多食物与牡蛎等海产品有关。而中国文化与土地相联系,很多事物与土地种植有关。这一类的不可译主要是由实体文化引起的。

另一种不可译是由精神文化层次引起的。这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哲学、美术等。经历过宗教社会时期,英语中很多食物都与《圣经》相关,如酒、面包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将其直译,但在某些习语中就要注意其内涵。同样地,像鱼、饺子等食物,所含的象征来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而饺子在西方虽有,外形内涵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即使把饺子翻译成dumpling也是不标准的。

还有一种是由风俗体系引起的。“鱼”除与中国古代图腾有关,也包含一定的习俗,如连年有余等;吃饺子有喜庆团圆、招财进宝等含义,过年吃鱼和饺子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造成即便英文中有对应的意象,在含有文化内涵后也是不可译的,有人提出寻找“文化共核”,使某些内涵或意像重合,个人以为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准确翻译,文化走失依然存在。例如,馒头被翻译成“steamed-bread”,虽然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但馒头是中文中的意象,它同面包还是有内涵的差别,面包在西方与宗教有关。此外,饮食文化的差别还表现在餐桌礼仪、就餐工具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更大。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减少文化走失,而不能避免文化走失。尽量使文化可译,但不排除其不可译性。在不可译的情况下硬译,甚至会造成文化的扭曲和误解,不利于交流的进行。

四、结语

本文尝试从不可译性角度来分析饮食文化,并以中文菜名为例。由上文可以发现,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实体或非实体因素,饮食文化的意象、方式、对象、观念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以菜名的翻译最为普遍。现今,不断加强的国际交流使得中国菜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菜名的英译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关注饮食文化其他方面的差异,注意文化的不可译性,不硬译,采用灵活方法翻译,尽量减少文化走失,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n Press, 1981.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安;电影;文化冲突;传统文化

李安作为著名的华人导演,其所导演的电影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因为李安在西方的生活经历,又让其极具中国传统味道的电影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理念和思想。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电影中得以交汇、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在李安电影中也予以充分展现,让人们看到了李安导演深邃的思想内涵,更让我们看到了通过电影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别。也正是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才让李安导演的电影独具魅力,深深吸引我们跟随其脚步不断感知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李安眼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冲击

李安作品对于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在对西方文化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对两种文化的融合给予了积极探索。由此可观,李安导演的作品从某一个方面来看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优良传统进行展示和弘扬。李安电影是对文化价值的内涵所进行的探索,也是对儒家哲学及家庭道德的精髓的高度弘扬。这表明了李安在对文化的认识上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认为传统文化应当挖掘其深层次内涵,让其中的文化精髓不断予以发扬与传承。比如在《推手》作品中[1],其所表达的是家庭的深刻含义,通过妻子与父亲彼此之间的文化沟通和理解,达到了两代人关系的改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一种全新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既说明了李安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又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比如在《饮食男女》中,从父女等角色中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母亲的去世,父亲双重角色的担当,以及父亲渴望了解女儿内心,女儿渴望与父亲心系沟通但是无法实现的纠结。父亲的欲言又止,女儿的心思抽离,梁母与锦荣的同桌异梦,都让整个家庭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痕迹。但是李安所给出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则更加让人意味深长,展现出了中国式节奏欲望压抑之后的爆发,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追寻。

二、电影的文化属性

电影既是世俗的艺术作品,包含审美意识形态,也是商业利益空间的攫取平台。从这两点来看,健康的中国电影,应当包含了代表票房利润的商业性指标与代表文化精神的艺术指标两个方面内容。商业性与艺术性相互依存,没有商业性作为基石和保障,就无法完美体现其艺术性;没有艺术性的引领和升华,其商业性就无法得到保障。与此同时,电影蕴含两种力量,一种是表现为电影的产业形态,产生经济效益,叫做经济力量,是一种硬力量;另一种则表现为电影的文化身份,诸如文化属性、意识形态等内容都被囊括其中,并被称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相比较“硬实力”来说,其可以被称为“软力量”。当中国电影成为一种产业、变成一种经济力量时,要想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体系范式,就必须在电影行业竞争中坚守文化艺术的身份,坚守自己的文化品牌[2]。当前,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使得电影的语境不断冲破本土化的语境范围,民族电影的发展要想得到推动,一方面要坚持其电影的创作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对文化价值、人性予以聚焦和反思,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让本民族的电影文化身份得以保留。此外,文化的全球化为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国界、融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中国电影应当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异族文化中最大程度地吸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以整合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增加中国电影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电影文化创作只有努力探索,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来增加文化的流动与交换,从而走出一条文化自觉和文化先觉的特色之路,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三、结合李安“家庭三部曲”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1.社会背景文化的对比

李安往往将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用带有“文法符码”特征的行为来表现。其《家庭三部曲》中充满了太极拳、中国书法、中国饮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得非常深刻[3]。在《推手》的开篇场景中,以不懂英语的朱老气定神闲打太极来体现中国文化符码;以同一房间内,不懂中文的美国媳妇心浮气躁地打电脑来体现美国文化。通过这种语言不多、情节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对比,使观众清晰而深刻地将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印入脑海。在朱老儿子晓生的身上集中了《推手》矛盾的焦点和冲突的过程,他心中的矛盾同时也是中西方两种文化冲突交点的体现。影片将传统文化的特征赋予每个具体的人物载体,在同一个复杂多样、文化异样的环境中,这些载体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和矛盾。而晓生对妻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调解,阳光中一对老人茫然孤寂的身影定格就成为《推手》最后的一幕。老人无法介入儿子晓生的世界,同时父辈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无法延续到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儿孙一代身上。《饮食男女》中,[4]通过对郎雄内心深处悲苦的心理描述,一方面体现了其父女之情的压抑,即自己无法与三个女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体现了其男女之情的压抑,即自己生命与情感的孤独。其通过三个女儿的心境展现了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比如,在对大女儿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展现了其身上所肩负的孝道责任,同时也不断给予自己借口,进而逃避其所期望遇到的爱情。这样的一种情感纠结正是凸显了中国文化中隐忍和压抑的特点。而在最后周老师的出现,则成为家珍的最好救赎,尤其在欢乐颂音乐响起时候,家珍的愿望得以满足,其心结也逐渐打开,从而让整个文化的平衡寻找到归宿。这两部影片均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性被“压抑”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渴望“释放”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即使文化、伦理、地域、时代有所不同,但是人性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释放的情感则是一样的。

2.家庭观念上的对比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主要以“家”为故事背景,通过对家庭中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描写,突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妥协与宽容,多角度地反应出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以及传统伦理观念所造成的极大冲击,以及在此冲击下所形成的人物性格,所面临的困难,可能做出的选择,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家庭三部曲”主要对危机四伏、即将分裂的家进行了重点描述。传统中国家庭理念中,家庭一旦出现裂痕,甚至走向分裂,父亲的核心地位就会受到质疑。《推手》中,以太极大师朱老为主人公,通过“推手”的内涵来揭示其家庭权威代表观念中中西方之间的差别,让我们从全新的价值观、人格角度来审视“父亲”的角色。《喜宴》结局中以父亲无奈地举起双手,表明了父亲在家庭伦理观念出现冲突时候,父亲所作出的妥协。发展到《饮食男女》时,以父亲自己打破家庭结构,震惊最亲家人来表明父亲对传统家庭观念冲突的主动接受[5]。

3.个人情感上的对比

受社会传统观念制约、不能自由发展的爱情在李安作品的感情中占多数。例如,《饮食男女》主要表现的老少恋和《喜宴》中的同性恋。李安的电影离不开一个“情”字,通过家庭中“情”的美好情愫的演绎,来体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等,展现了李安完整的中国文化品格,也让更多的中西方观众沉入其中,让中西方观众都能够从影片中寻找到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达到了心理上共鸣,更加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包容。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细致地描述和刻画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其作品从全球化的高度出发,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演绎,提出一个“我们应该如何去爱?”的问题,李安在情感方面更趋同于父辈。父母和儿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其矛盾的出现不可避免,这些问题被李安影片中的老人所逐渐理解,并日渐接受,最后形成了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达到了家庭的和谐构建。总之,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影片所表现出的家庭情感、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受到中西方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四、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具有自己的魅力,当两种文化融合在电影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冲突,也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才让李安的电影如此具有魅力,才让李安能够独具慧眼地将两种文化的精髓之处予以融合,让我们在进行电影观看的同时,不仅是在感受电影本身的独到之处,也是在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我们需要通过李安的电影感受李安的精神世界,感受李安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认知和价值内涵,尤其需要深入到其影片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不断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时雨.评电影《推手》中西饮食文化中饮水的差异[J].北方文学(下旬),2017(04):262-263.

[2]郭子君.李安电影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主体思维构成[J].电影新作,2016(03):118-121.

[3]杨翥鹏,梁春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文化内涵[J].戏剧之家,2014(18):350.

[4]吴素青.李安电影《喜宴》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大众文艺,2014(02):203.

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英语成绩,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对英语知识、文化的理解,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不高。近年来,初中英语教师开始意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逐渐开始为学生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教师为学生渗透文化知识深度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正确文化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英语文化知识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英语成绩,通常以英语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与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没有为学生讲解英语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在教学中获取西方文化过于被动。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课前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关英语文化知识。

如“My name’s Gina.”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这课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英语问候别人、做自我介绍、结识新朋友,以及询问对方与告知别人自己的电话号码,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解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应明确以上教学目标,然后借助书籍、影视、网络等了解西方国家的问候、自我介绍等特点,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英语技能,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可以以西方国家“重名轻姓”的文化导入教学,为学生讲解这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学生渗透西方人的社会思想与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中西差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与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之间都存在明显不同,而这些不同就造成了文化间的差异。但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重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阻碍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对此,在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中西文化差异讲解,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在讲到“I’d like some noodles?”这课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讲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并带领学生分析“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重视味道,从日常言谈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宴客,当主菜端上台面后,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但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而西方人中营养,从带血的牛肉、奶酪、生鱼肉就可以看出,这些食物营养价值很高,但有“味”却不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在之后交流时因文化造成的交流困难,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一切知识皆来自于生活,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也是应用。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适时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英语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英语互动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教师在讲到“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这样内容之后,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问路”交流活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每组准备一张地图,要求每小组排练并演出一个“问路情境剧”,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关注英语新闻,选取合适的新闻热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程度为学生设置相关题目与要求。比赛之前,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英语视频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然后在英语活动中逐渐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因此,为提升学生英语成绩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正确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引导学生感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雪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