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2013年电教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__-2015年)》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突破口,以提高各学校电教人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以创建服务于全区的各网络平台为核心,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为实现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和教学方式数字化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二、具体思路是:

1、进行中小学实验室达标建设。

2014年在全区开展中小学达标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短缺的现象。提升我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同时开展对全区专用室的检查,主要做好对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器材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将全区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2、做好省市各项大赛的组织工作。

继续积极组织各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重点组织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师、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比赛;图书、实验教学参加的研究论文比赛;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网络读书活动和“书香江苏”网络读书活动等竞赛活动。我们将建立一种制度,要求学校做到有赛必参,参必获奖。学校不仅要组织好活动,还要取得好成绩。

3、继续抓好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培训。

继续组织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音、体、美专用室和器材管理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训实行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不光让每位教师熟练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还要精通各种各类信息化软件及平台,为新浦“大教育”的发展和后教育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夯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4、加强研讨,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区域现代化创建以来,各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我区在去年参加全国NOC创新大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今年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展调研和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各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5、抓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办备〔2013〕7号)的文件精神,依据《新浦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仪器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健康、安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教育装备质量,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现代化。

6、进一步优化网络中心的软硬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网络中心是支撑全区硬件设备正常运转、保障全区教师和学生正常上网的基础和基石。经过前期的摸索,在保证正常网络运转的情况下,已完成网络结构的部分调整,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今年将继续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消除网络瓶颈,更好地保障全区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高效、文明、安全的上网服务。

7、进一步推广OA网络办公平台,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

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全区教育系统网络办公平台,使全区各中小学与局机关通过网上办公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前期主要实现的内容:内部邮件、个人文件柜、公共文件柜、公告通知、人事信息、工作流、各类计划总结上报等,形成既可以教育局内部、各学校自身独立网络办公,又可以形成教育局与各学校相互交流联系的综合性网络办公平台。

8、制定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方案。

充分调研农村学校的村小和完小的网络接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村小和完小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网的 实施方案,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争取2014年内落实资金,与电信部门达成合作协议,2015年完成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局网络。

9、推广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针对全区电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坚持研培结合,通过组织各层面、多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网络管理培训和应用工作,保障各学校网络正常运行。

继续推广PPT高级应用培训,全区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参与,提升他们信息化应用水平。

10、做好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

根据上级电教部门的工作要求,针对分配各项任务,深入分析研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针对一些常规工作,要在操作流程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如电教教材征订、免费磁带的征订与发放、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省领航杯的相关活动,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实施,保证参加的质量和效率。

11、继续加强学校目标考核和督导检查: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78-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的进程将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平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高校重视及实施。

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无疑是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教师始终处于学校质量文化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在高校信息化环境中,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澳大利亚学者Bruce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理念、信息源理念、信息过程理念、信息控制理念、知识建构理念、知识延展理念和智慧的理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笔者查阅了许多专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及提出的思想,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认为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的概括更全面准确。谢安邦教授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①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③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④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⑤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或存储)自己生成的新信息。⑥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⑦能够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探索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将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使用信息工具,远远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因此,必须培养和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笔者就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总结,综合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培养方案。在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先必须学校领导重视,要在学校领导的思想里真正认识到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将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这一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并形成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安排信息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要把方案的制定当做研究课题来搞,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的方案要经过相关信息组织的审核,经学校批准才能实施,走拟稿―评审―通过的严格程序,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效果评价和方案再修改之路,做到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宣传和学习,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校园内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实质性的展式信息技术功能,多种形式的开展信息技能应用交流,特别是信息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学习新知识方面的交流。通过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与日俱增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进程将不能得到质的突破,这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设备和技术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培养人才的适应与否的重大问题。

3、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本校自己的信息技能培训网站。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应用和提升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学院信息设施的全面建设发展。

4、科学合理的组织高校教师培训

信息化技能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实现信息化,必须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只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普遍适应高校校园信息化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富有成效。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高校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一是针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院系领导的培训,内容以现代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治校思想、信息环境下学校核心文化、以及改造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掌握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常识为主,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素养和领导、管理、应用能力。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队伍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技术、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应急响应、系统软件部署与运维、系统分析与设计、最新前沿技术为主,目的是加大技术保障力。三是专职教师组成的执教团队培训,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质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

5、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现远程学习信息技术。有许多高校或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其他高校应积极与他们进行联系和合作,让本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通过远程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远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扩大学习交流的地域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拉近不同层次高校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

6、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评和激励机制。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学校各级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等。

总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和发展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下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技能,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航(1968― ),男,云南开远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讲师,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丙锋.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2]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卜忠飞,韦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23-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和活力,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已成为一条通往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对于经济不发达、教育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来说,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须根据农村小学的具体教学环境、条件、特点,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个新课改核心理念,试图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目前的现状

1、资源限制,手段单一。农村小学条件差,虽然有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使用,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贫乏,手段单一。

2、教师包揽,学生被动。大多数教师按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实践能力去组织教学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尝试整合,缺乏研究。部分教师虽然在进行整合实践,却以技术的使用替代真正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作为单纯的技术独立于学科教学外,凸现于课堂教学中,对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缺乏必要的研究。

4、以教代学,忽视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只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应对策略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比如:李克东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吴娟主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何克抗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马宁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与解决途径》;朱玉民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应用方法》。

2、参加各级组织的师资培训

对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一是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语文教师应参加由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主要是围绕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以及信息化培训。

3、语文教师应熟练掌握以下一些内容

①熟练使用网络教室内的设备;

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

③学会从网上获取信息或获取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④熟练掌握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

4、多进行课堂实验,采用方式:“实践──反思──完善”

语文教师要通过举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公开课。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去年下期,我上了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识字课,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信息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生字“飞”时,我用课件出示小鸟后,让学生自由说出识记方法,有孩子说:小鸟的身子 “乙”长了一对翅膀就能飞了,这时我又用课件演示出小鸟飞翔的样子。学生有了奇特的形象,就很容易记住了字形,甚至终身难忘。上完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大家又针对这堂课展开激烈地讨论,各自发表识字教学的看法,交流有效识字的方法,最后达到逐步完善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三适”:一是“介入适时”。即教师依据课标,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出周密的资源介入方案,把资源用在关键时刻。二是“选择适当”。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三是“掌握适度”。即运用资源进行教学整合,通过音、色、形的和谐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教育理念;发展

本文系2013 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51219)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建设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升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打造社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紧邻京津的河北,在教育事业上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实现河北教育跨越式发展;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信息化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亟待研究的艰巨课题。

一、河北省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在提升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方面,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全面为创新教育服务,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的革新创造和提供了机会,通过分析与研究欧美等教育发展强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基本上都是经过利用教育平台网络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以及教育内容的交流与共享两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河北省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硬件设施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为河北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滞后,导致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偏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目前,虽然河北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少,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未起到预计效果,“重建设、轻管理、轻培训、轻资源、轻应用、轻维护”的现象尤其突出,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河北教育信息化硬件投资、软件投资、人员培训比例为78.8%∶13.3%∶7.9%,与公认的5∶3∶2投资比例有不小的差距,实际运用效果欠佳;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均衡,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仍然很低下,而且缺乏正确的政策、技术和教育的引导,以为信息化即为使用计算机或上网而已,这些问题如果不着手尽快解决,加以理性引导,将拉大河北不同地区的人口教育素质差距;优质资源得不到共享且重复开发严重,导致极大浪费。

综上所述,河北省教育信息化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立足自身,量体裁衣,尽快解决以下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矛盾:现代化教育理念滞后与信息化技术更新快之间的矛盾;硬件设备闲置与软件资源短缺现象共存的矛盾(犹如有枪无药的感觉);不同地区之间存有发展很不平衡的矛盾;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与信息化建设高标准、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宏观管理与决策机构职责不清的矛盾;各自为政形成的“信息孤岛”和统一建设标准之间的矛盾。

二、河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领导机构。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学校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程序的变更等许多敏感性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抵制和不合作,因此,需要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领导机构。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管理部门――教研、科研、培训及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和实践中存在多重领导、管理交叉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合作。同时,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制定及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缺乏从一个区域的整体层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及有效使用,致使各学校、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开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更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优秀的项目管理和优秀的建设队伍。因此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考虑到各个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让每一个棋子孤军奋战,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够打赢教育这场持久战。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以解决影响河北省教育发展的“数字化鸿沟”问题。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逐步解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产生的差距,以保障每个地区的学习者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进一步修订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及具体措施,将各类学校的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真正地做好做实,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教育理念,适应新型工作学习模式,更好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及创新学习方式。另外,本课题组研究认为:应考虑设备的更新问题,如目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许多硬件设备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机会,可以由政府牵头来完善相关硬件设备捐赠或有偿帮扶体系工作,以解决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缺乏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以重视协调解决。

(三)政府政策引导,牵头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撑。充分利用IT企业提供的网络平台盘活现有的中、小学和高校数字优质资源,迫切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共享优质资源,为实现终身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教育平台建设改造传统教育,提升教育各个环节现代化程度,把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以满足个人、家庭、学校各类人群个性化移动学习。政府采取激励措施,组织全省名优教师不断设计出数字化优质资源,采用流媒体技术,通过专业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使用智能手机、家庭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终端,在3G/4G移动网络、有线网络、ITV/IPTV等多网络支持环境下,使教育更加公平合理化,更好地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四)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要想使河北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努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使河北教育再创辉煌,为达到此目标河北省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潜心向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趋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学习,学习其先进经验及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少走弯道。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值得我们广泛关注。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区分权,各地教育都有自,各个地区教育形式各异,信息化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为了解决多元化所造成的地区不均衡与学生学习差异,美国制定了国家统一标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研制工作。美国建立的教育资源平台网站而不去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只通过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记录的数据库外加一个搜索引擎,把各种教育资源联系起来,各类学习人群提供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在资源建设方面,美国采用设计与开发分开的原则也值得我们学习。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由学校教师完成,通过媒体公司制作运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运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调动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合力推进河北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结语

河北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理念,破解难题,迎接挑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海纳百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深度,并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研究成果,引进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软硬件、技术、人才、制度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加以探索和实践,使教育面向信息化、面向未来,为未来河北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再创河北教育新的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http://,2010.10.1.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7篇

以“优质服务惠及师生”为宗旨,紧紧围绕营养改善计划在2015年全面实现食堂供餐,创新提升全县学校后勤保障及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后勤设施标准化,进一步加大规范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学校后勤保障运行信息化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重点

进一步适应新常态,提升后勤保障工作的认同度,树立“服务育人”的工作新理念,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确立“两机制、五重点、三常规”工作重点(“两机制”指创新建立学校后勤远程监管中心、学校后勤服务一体化清单责任机制;“五重点”指加强对食堂、师生宿舍、门卫等重点区域的保障管理工作;加快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步伐;加大对学校BOT食堂回购工作;做好营养午餐劳务派遣公司化运行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三常规”指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三、工作措施

(一)创新机制谋发展。

1.创新建立学校后勤远程监管中心机制。县教育局结合学校已有可视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实现统一平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的目标,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监管方式的转变,创新建立学校后勤服务远程监管中心。学校后勤服务远程监管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县教育局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等生活场所的安全文明监管,着力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学生的德育工作,使所有教职工端正态度,找到位置,找准位置,摆正位置,树立服务意识。

2.创新学校后勤服务一体化清单责任机制。实施学校后勤服务一体化清单责任机制,加强食堂零利润为主的一体化工作。为解决学校在聘用、使用后勤服务人员的过程中存在用人和养人的后顾之忧,学校食品采购、营养搭配、食品安全保障缺乏专业团队等问题,本着专业事务由专业团队做的原则,县着手试点由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后勤管理。学校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购买学校安保、食堂从业人员、学生宿舍管理人员一体化服务,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后勤服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承担用人单位法律义务。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社保和劳务派遣公司的管理费由县财政统一解决。对学生食堂的管理,劳务派遣公司负责整合优质资源统一组织食品采购,确保原材料质量、数量、价格,确保学校食堂零利润经营。

(二)突出重点抓实效。

1.加强对食堂、师生宿舍、门卫的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食堂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提高学校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食品安全。县教育局与县食药局、县卫生局等职能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或暗访等形式对教育督导组和学校对食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天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做好记录,每周填写《县学校食堂常规检查评定表》,留底备查。学校每月至少安排一次校长带队,对照标准对学校食堂进行动态检查、打分,并向食堂通报检查自评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学校应当不定期组织师生对学校食堂的管理、服务和所提供食品的数量、质量、价格进行无记名测评。学校每月上报《县学校食堂常规检查评定表》,并留存相关资料作为学校年度安全工作专项评估检要内容之一。学校食堂应当每天向师生公示所提供食品价格和原料采购价格、来源和主要原材料(米、面、油、肉和调料等)供应商的质量检测报告,严格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家长膳食委员会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膳食委员会,听取食堂管理意见、建议。学校应当以校长意见箱等形式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二是加强师生宿舍管理。县教师周转宿舍有利于改善全县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给在编在岗教职工在工作期间便于休息、住宿的周转性住房,包括教师周转宿舍、教师休息室、校内公共租赁住房(下同)。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客观公正的周转房分配方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教职工使用,并将入住情况报县教育局备案。教师周转宿舍采取产权公有,学校负责对周转宿舍的维修管理,教职工在协议期间拥有使用权。即“产权公有、学校管理、教师使用”三原则的方式进行管理。教师周转宿舍(休息室)必须是经申报并已批准的教职工本人入住,不得转让、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或闲置不用。

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江教发〔2013〕301号)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把学生宿舍建成安全、文明、卫生、舒适的学生之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学生宿舍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推进学校后勤标准化建设。加强住校生常规管理工作,采取“四点、三查”模式管理,四点:晨起、午间、晚自习、睡前点名;三查:进行夜间查铺,校园夜间巡查,对学生防火进行检查。开展对住校生文明就寝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狠抓宿舍规范化管理,按照“五无、六净、七条线”标准,着力夯实内务管理基础,全面推进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开展住校生内务管理的评比工作,进一步提高寝室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安保人员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临时劳务用工有关规定,选聘符合条件的安保人员,并严格按照《县学校安保人员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安保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安保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安保人员的职能作用。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安保人员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促进安保人员认真履职,确保学校稳定和师生安全。

2.加快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步伐。2015年春期在“鸡蛋+牛奶”模式的基础上,加快学校转向食堂供餐的步伐。本期内,部分学校食堂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允许短期用“鸡蛋+牛奶”模式来过渡,其余符合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食堂供餐,为进一步贯彻执行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惠民工程,食堂供餐遵循“公益性”“零利润”原则。凡实施营养午餐的学校食堂必须由学校自行管理,不得对外承包。县教育局拟采用劳务派遣公司化管理模式、学校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并存,探索一条科学、实效的食堂供餐模式,为2015年秋期全面推进食堂供餐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对学校BOT食堂回购工作。根据《教育部等十五部门部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文件精神,由社会投资建设、管理的学校食堂,经双方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后,由政府购买收回,交学校管理。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9所学校(江三中、江四中、底蓬中学、留耕中学、蟠龙中学、汉安中学、桐梓中学、川安中学、路桥希望小学)食堂仍然采取BOT经营模式,各校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回购时必须遵循:遵守协议原则、评审原则、双方协商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与投资方协商,尽快达到一致意见,使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这一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4.做好学校后勤服务劳务派遣公司化运行试点工作。根据局上的统一安排,我县拟确定4所学校(夕佳山镇中心校、夕佳山镇中学、大妙乡中心校、水清镇中心学校及辖区内村小)率先引进学校后勤服务劳务派遣公司化管理模式,为学校提供食堂餐饮、食材采购、食品加工、制作、供给服务;校园安全保卫服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负责食品安全、从业人员风险管理和环境卫生等服务工作。学校要行使管理职责,对公司提供的食堂餐饮、学生宿舍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实施指导,对带量食谱、采购的相关食材品种、数量清单进行书面确认,对采购的食材质量、数量、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评议,对预投料计划、投料行为、食堂安全卫生、饭菜质量、数量、营养搭配的监督和指导;学校要确认一名专职人员负责食堂工作台账的填报,学生就餐秩序管理、实名制、陪餐制的落实以及与营养办的对接工作。

5.积极探索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认识,培养后勤管理人员个人素质。要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先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化素质,各校园要开展后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个人信息素养,大力宣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处,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同时,还要在信息化硬件上强化建设,让各个部门在后勤管理工作之中能够相互沟通,提高部门之间合作的效率,进而全面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抓好常规不马虎。

1.加强学校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监管的力度。严把“六关”(餐具消毒、采购索证、验收入库、烹饪加工、留样试尝、废弃油脂去向),切实做到“六个严禁”(严禁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违规加工制作豆角、四季豆以及发芽土豆;严禁食堂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食堂采购、贮存、使用超过保质期限和“三无”食品原料以及调味品;严禁采购和使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以及感官形状异常的食品)。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8篇

农村谁用电脑?

东北农村有句俗语:“傻子过年看借比。”“借比”是邻居,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的模仿效应特别强,这家过年吃酸菜饺子,邻居家肯定也是。

黑龙江省林口县五林镇庆丰村的养猪大户段荣伟正在成为“借比”们争相模仿的偶像。

2000年,大学毕业的他从父亲手上接下亏损达150万元的养猪厂。段荣伟引进地热,贷款建立起了村里第一个现代化种猪厂,还第一个买了电脑,村里没通宽带,他就拨号上网。

后来,段荣伟成立了养猪协会,吸纳了193户会员。2006年4月,他在网上看到猪饲料的主要成分玉米要涨价,就及时通知了会员,一次性购进30万斤玉米,节省了3万多元。2005年,协会通过网络卖了两万多头猪,直接经济利益达到80万元。

一台电脑给一个小小村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7年,庆丰村的养猪协会会员大都购买了电脑,现在,他们正琢磨着建立一个网站,实现网上交易,原来的“老三样”――带钱、看猪、交钱交货就可以彻底改变了。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电脑给新农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那么,是谁在使用电脑?谁将会使用电脑?他们需要怎样的电脑?电脑应用又呈现怎样的趋势?记者历经数月,从300个中国最普通农民家庭中收回了本次电脑需求调查问卷。

应用: 两极分化

未使用者对电脑比较抗拒,不敢用也不想用; 而使用者对电脑却情有独钟,农民电脑应用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300名受访者中,使用过电脑和未使用电脑的人数比例接近1: 1。未使用过电脑的原因排名分别为: 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太贵。价格并不是他们拒绝电脑的主要原因。

在使用者中,认为电脑很有用的占84%,比较有用的占15%,只有1%的人认为电脑没有用。电脑显然已经给这些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有62.4%的使用者自己购买了电脑,31.8%的人表示有购买计划,只有6%的人表示自己不会购买。

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使用者购买的电脑普遍价格偏高,比例最高的是5000元以上电脑,占比28.2%; 其次是4000~5000元电脑,占比25.6%,3000~4000元电脑、2000~3000元电脑以及2000元以下电脑的比例分别为23%、17.9%和5.3%。

未使用者不会用也不想用,使用者不仅认可电脑的作用,还尝试自己购买,购买的价格都比较高,电脑在农村的应用呈现着明显的两极分化。

使用者和未使用者在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年龄分布上,有45%的未使用者是40~50岁的中年人,20~30岁和50~60岁的年龄段比例均为22%。而在使用者中,30~40岁年龄段为电脑主体用户,比例高达44%;20~30岁的青年人比例也很高,为32%;40岁以上的中老年使用者占比仅为24%。由此可见,年轻人对电脑普遍易于接受,中老年人则相对排斥,而既有经济实力又有开放头脑的30~40岁的人群是电脑使用的中坚力量。

在教育水平上,52%的未使用者为初中文化水平,24%为高中,大专及大学以上比例非常小。而在使用者中,大专、高中及大学比例最大,分别为28%、26%和22%。

抓住“火种”

信息员、种养大户、农民工、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是农村电脑的主力军,在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农村,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信息化“火种”。

计世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电脑的市场销量达到410万台;2007年,农村电脑的增长率将为26%,这一数字大大高于电脑业界平均增长率。“这块看似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已经面临突破的临界点。”一位在农村信息化项目中付出了多年心血的专家判断。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在这块看似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电脑使用呈现两极分化,因此抓住电脑的主体需求者尤为重要。

那么,谁是农村电脑的主体需求者?这与使用者所处的地域、经济水平和职业不无关系。

在涉及问卷的北京、湖北、黑龙江、山东、广东、陕西6个省市和地区中,电脑需求最活跃的是广东和山东,其次是黑龙江、湖北、北京和陕西。在广东,65%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5000元,在山东,这一收入的群体比例为58%。黑龙江、湖北、北京和陕西的主要收入群体和比例分别为: 1000~3000元,71%; 1000~3000元,55%; 100~3000元,37%; 500~1000元,67%。

由此可见,电脑的需求主体与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需求力量由珠三角、环渤海向西部辐射逐渐递减。

除了经济和地域,电脑使用者的职业与未使用者也有极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在未使用者中,大部分人是从事传统的农业耕种,比例达到45%,其次为做生意和外出打工; 而在使用者中,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只有19%,做生意和外出打工者比例分别为20%和16%。

在黑龙江省的调查中,电脑使用者中有70%来自村、镇信息员,像徐广财这样的信息化活跃者是点燃电脑需求的“火种”。调查还显示,除了村信息员,像段荣伟这样的种养大户、农民工和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也是电脑的需求主体,他们是农民中经济水平较好,学历较高的群体,在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农村,抓住了这些“火种”,就能激发一大片需求者。

矛盾的复合体

对品牌机有需求,却缺乏对品牌的认识; 最需要用电脑上网看信息,却苦于找不到信息,缺

乏必要的引导和培训,农民成了矛盾的复合体。

尽管使用者购买的电脑价格偏高,从整体来看,价格依然是制约农民购买电脑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可承担的价格中,1000~3000元的价位成为主选价位,比例高达44%。正因为如此,在选择购买品牌机还是兼容机时,63%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兼容机。某省的电脑进村工程中,在镇、村摆放的近300台电脑都是兼容机,负责人坦承,价格低就是选择兼容机的唯一因素。

价格成为影响购买的首要因素,但是,农民买电脑不仅仅看价格,他们有着诸多需求。在本次影响购买因素调查中,价格以30%的比例居于第一位,售后服务以24%的比例紧随其后,后面依次为功能(19%)、品牌(17%)、外观(2%)。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因为价格因素购买了兼容机,却饱受售后困扰,机器坏了不会修,还得用自行车驼着,骑几十里地到县里去修。

尽管品牌机在农村市场只有37%的比例,受访者却对诸多电脑品牌耳熟能详,各家比例趋于平均,没有特别突出的品牌。由此可见,近几年,各电脑厂商的“刷墙”运动已经在农村树立起一定的品牌意识,但是,什么是品牌机,这些品牌机能否满足各种需求,农民并不知道。

电脑可以用来做什么?调查显示的排名依次为: 看信息、网上聊天、游戏、看电影、购物。其中,选择看信息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目的。农民想看什么信息?依次为: 市场信息、农业技能、国家政策和地区新闻。

那么,农民通过电脑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吗?有近一半的人表示能达到预期的信息很少,有近4成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查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由此可见,农民对电脑的需求呈现复杂性,如何加载有效的信息内容,并引导农民有效地查到信息是激发农民电脑需求的关键因素。

农村是一个浩瀚的市场,农民是一个需求复杂的群体,他们渴望用信息改变生活,却缺乏对电脑的认知和引导,农村究竟能不能成为“下一个10亿”市场,还在于PC厂商能不能对症下药,点燃农村电脑需求。 农村使用电脑者的受教育水平

农村使用电脑者的职业

走,到农村去!

根据IDC的数据,目前计算机用户数已经达到10亿。预测到2015年计算机用户数将达到20亿。下一个10亿市场在哪里?农村市场究竟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还是即将引爆的下一个10亿市场?

无论答案是什么,各大PC厂商都已经开始试水,并且采取了颠覆传统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农村市场即将破冰!然而对于没有付费使用互联网习惯的农民来说,“电脑到底能给农民带来什么”始终成为阻碍IT厂商引爆农村市场的梦魇。

品牌之战

在农村推广PC品牌,不能像一二级城市那么阳春白雪,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刷墙、唱戏、开车。

在开拓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厂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消费者电脑知识薄弱,对电脑的品牌认知不够强。怎样能让农民知道PC品牌?农民喜欢怎样的传播方式?

2004年,联想发起了“地基工程”,到农村去刷墙,当时的原则就是“把能刷的墙都刷了”。采用这种宣传方式,IT厂商首先得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联想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起初我并不认为应该这样做,上墙的都是农药、种子的广告,而联想品牌的内涵是科技和附加值,怎么能刷墙呢?可是后来发现,在农村市场,就得刷墙!”

联想大中华区消费台式营销部总经理王忠透露,联想今年的目标,是刷满两千块墙。除了联想,英特尔、微软以及电信、移动等厂商也纷纷上了墙。

其实,首先把PC广告刷到农村的是海尔,海尔商用电脑营销总监徐治文坦承这种法是借鉴了家电的推广方法。海尔PC早在2002年就开始聘请刷墙公司,一面墙四五百块钱,品牌推广人员跟着车一路从山东刷到河南。

那么,这种颠覆了传统推广方式的方法是不是取得了效果呢?在本报此次对300位农民的品牌传播手段调查中,电视传播手段以51%的比例高居榜首,其次是口口相传,有21%的农民更愿意听熟人的建议,广播以10%的比例排在第三位,而厂商青睐的墙头广告和村信息站传播占比都只有3%。

“PC毕竟还是一个新东西,农民接受度不像家电、化肥这样容易。农村市场地域广大,人员分散,说实话,我还没有找到品牌推广的金钥匙。只是目前刷墙看起来比较有效。”徐治文告诉记者。

农村市场大部分靠口碑传播,随着农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在部分发展迅速的农村,除了刷墙,座谈、路演、大篷车甚至电视购物的形式都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在农村搞品牌推广,就得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找个班子搭台唱戏,最能吸引农民来看。”王忠告诉记者,在黑龙江吉林分区,联想的推广人员经常开着一辆货车,到村里搭台子演出,“我们不卖电脑,就是演出和发传单。”

作为家电厂商的海尔,在这方面更有心得。对全国消费者来说,海尔电脑是新兴品牌,但是对农村用户来说,海尔家电有一定品牌优势。“海尔的优势是可以借助传统家电流动车,光放电脑,老百姓不一定围上来看,而把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放在一起,琳琅满目的,人们就会围了上来。”徐治文说,这种取自传统家电厂商的移动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而将这种路演思路发挥到极致的营销做法,是现在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大篷车计划。今年,信息产业部在5个省启动了大篷车计划,在中国农村建立起农村培训网点,以大篷车进村的形式,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并提供培训,PC厂商们都很主动地搭上了这班政府信息化的快车。

TCL电脑2006年起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英特尔联合,开始合作建设100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向社会开放,免费提供基础知识培训,老百姓可以随时踏进门来,学习电脑操作知识,上网查询农业科技、市场供求和就业等信息。 英特尔还联合海尔在信息产业部指导下研发了第一款专为中国农村市场设立的“中国农村电脑”,并在第一年投入了2000台中国农村电脑样机。

英特尔除了在这项计划中认购了大篷车、提供设备外,还跟地方政府合作对农村底层干部、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培训。英特尔中国大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告诉记者,早在两三年前,英特尔就利用大篷车的形式,为农村农民做信息化培训。为了配合全球性项目“世界齐步走”计划,英特尔还与教育部合作,为中小学生以及中小学的老师开办培训,目前已经培训了80万名小学老师,未来3年内还将培训100万名老师。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曹开彬认为,农村市场的品牌培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除了颠覆现有的做法、创新手段外,PC厂商还应该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耕耘市场。

渠道之困

如何将渠道深入到农村腹地?由家电转型的PC厂商面临渠道整合,而传统PC厂商面临渠道拓展的难题。

在农村市场,农民不仅需要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还要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系统、周到的售后服务体系。如何将渠道深入农村腹地?这是所有PC厂商共同面对的难题。但是,从“基因”来看,由家电转型的PC厂商似乎更占有“地利”优势。

渠道深耕一直是家电厂商的优势。海尔的3000多家专卖店,其中有2000多家分布在县以及较大的乡镇。

“TCL电脑的品牌知名度在四六级市场其实优于一三级市场。”TCL电脑中央市场部总监谢勇认为,从家电转型的PC厂商在渠道上优势有三: 首先,家电厂商在家电拓展时代建立起来的渠道,以及与各地渠道商的良好合作关系,为PC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对这些家电厂商的品牌更为熟悉,家电厂商的PC品牌具有更大的号召力,能更快速地获得农民认可。第三,家电厂商在家电拓展时代积累了大量的农村渠道拓展经验和人才,为电脑产品在农村的拓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不过,家电厂商的这种强大的渠道却面临着整合和理顺内部协调机制的困难。

海尔的PC在农村卖场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电脑摆在卖场,销售人员却只顾着卖冰箱、彩电,不开机也不演示,两台电脑放在店里两个多月,一直无人问津,最后只得退回厂商。“针对家电,海尔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要借助原来家电的渠道,是一种切换或协调的过程。”徐治文说,卖电脑跟卖家电是两码事,首先要教育销售体系里的人员,让他们懂PC,学会卖PC。

从传统家电渠道切换到PC渠道并不简单,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依靠PC的分销商和经销商,另一方面依靠传统的专卖店体系。但是,囿于专卖店的意识,PC销售也呈现两极化发展,有PC销售意识的,越办越火,甚至自己为PC开了分店; 没有销售意识的,甚至连一台PC都卖不出去。

徐治文坦承,这两条“腿”的销量主要还是来自于PC部门自己的经销商和分销商。

相比家电厂商的大规模改造工程,传统PC厂商的深入拓展也不轻松,这些 PC厂商认为,售后服务是农民决定购买电脑的主要因素,于是服务就成了他们过河的石头,走一步、放一块,建立自己独特的优势。

惠普针对4~6级市场,除了专门设计不同产品配置,为2900个城市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还提供标准服务外的增值服务。惠普推出的“蓝图计划3”,将服务网络在原覆盖200个城市的基础上拓展到288个,在80个区域的大规模巡展。

联想也充分发挥售后服务的优势,在1250个城市实现“第二日修复”,其中有1100个都是五六级市场,用户第一天打电话报修,第二天就能够修复。“我们不仅要用户买得起,服务和销售渠道也必须跟上。”王忠告诉记者,今年联想家用电脑有个新项目“六级辐射圈”,将从六级市场的渠道中筛选出具有很强能力的,进一步把销售推广和服务延伸到下面的乡镇市场。

除了大打服务创新牌,传统PC厂商还开始改变传统渠道做法,挖掘新势力。

随着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启动,供销社成了深入农村腹地的农家店。2005年12月,广东省第一家县级信息化体验中心开进了广东省清新县供销社的超市,供销社为了支持体验中心的正常运转,摇身成为TCL的商。体验中心除了供村民信息查询外,还可以购买TCL电脑,每个月销量有七八台。既能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又能增加人流量给超市带来生意,同时还能通过电脑拓展新的赢利点,供销社副主任钟建平认为这是 “一举三得”。

变革供销社,抓住村、镇信息服务中心,一些新兴的渠道势力正在崛起。业内人士认为,超市与农村供销社以及家电卖场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进入农村市场的重要渠道。但是,如何培养这些新兴渠道的专业性,打造渠道的忠诚度,则是PC厂商必须面临的问题。

产业整合

农村市场浩瀚无边,PC厂商不可能单打独斗,产业链整合成了PC厂商开拓农村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

面对农村的浩瀚市场,PC厂商走过了企业单纯卖产品的弯路,开始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寻找与产业链各级捆绑整合的机会,共同培育市场。

惠普与江苏省电信泰州分公司合作,在泰州率先推出“首付198,惠普电脑和电信宽带一起带回家”的全新营销模式。

农村未使用电脑者的受教育水平

农村品牌电脑在农村的知名度

根据协议,用户最低只需首付198元并每月支付相应的宽带上网费用,持续缴纳27个月,就可以免费获得惠普品牌电脑。短短4个月,惠普就卖出了1.8万台电脑,泰州电信也发展了1.8万个宽带接入用户。惠普和电信的“联姻”,缓解了农民的资金压力。最重要是,农民能享受由硬件厂商和通信运营商一起提供的完善电脑配送安排和售后服务流程。

惠普与电信一起深入研究江苏农村市场时发现,江苏在春夏之季有很多雷雨,容易损害电脑网卡,为此,服务点特别加大了网卡等一些容易被雷击损坏的产品库存量,使江苏的农村用户平缓地度过了雷击高发季节。

无独有偶,7月17日,浪潮电脑与唐山网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此前,方正电脑、清华同方也分别与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北京网通联手杀入农村市场。显然,曾经在一二级市场一度夭折的“宽带+电脑”形式似乎正在成为引爆农村PC市场的燃点。

当然,绝不是只有PC厂商和通信运营商在农村市场圈地,产业链合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宏图三胞花贵侃将农村市场比喻成一块大石,任何一个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很难撬动。需要上游厂商、PC厂商、零售商、解决方案商、运营商联合起来,组成庞大的产业链,然而,谁将成为“链主”?“现在看来,政府担当这个角色更为合适”。花贵侃说。

毫无疑问,搭车政府农村信息化能够帮助PC厂商快速切入农村市场,同时,这也是整合多方资源,有效组织,达到共赢的一种捷径。 从2003年开始,英特尔就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合作拓展“山区信息化项目”,目前,英特尔,TCL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合作,已确定选取37个县,合作建设首批100个农村信息化体验服务中心,这些农村信息化体验服务中心将采用TCL的农村电脑。

英特尔周力认为,政府主导,企业投入资源,将资源整合起来做同一件事,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这些企业。但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看,少了哪一个,都没办法唱主角戏。政府所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信息化的一些农村试点中,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没有将这个业务当成具有回报价值的商业行为,没有收入,仅靠扶持是不具备长效机制的,农村的信息站和网点很难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需要知名企业和运营商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这个角度看,不是说企业来搭政府的车,或者走捷径,这只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是政府引导大家共同来探讨信息化的模式。”周力说。

把脉农村市场

谈到进入农村PC市场,宏图三胞高级副总裁花贵侃精辟地总结到,PC厂商需要做到“稳”、“准”、“狠”3个字,“稳”是不急功近利,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准”是踩到政府节拍,看好宏观策略; “狠”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犹豫。

需要“专有电脑”

农民渴望从电脑中获取信息改变自己贫瘠的生活,却在互联网中迷失方向,农民的PC应用需要加强引导,从而需要有针对其特殊需求的PC机。

从2004年联想以2999元圆梦电脑撬动四六级市场“冻土层”以来,PC厂商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针对农村市场推出细分PC。2005年6月,由海尔与英特尔共同研发,针对农村用户的“家家乐”电脑问世,2007年7月,“家家乐”二代电脑推出。

此次本报的农民电脑需求调查得出结论: 农村需要专有PC。然而,农村PC仅仅是“低价”的代名词吗?本报在对使用者调查时,吃惊地发现,使用者购买的电脑普遍价格偏高,比例最高的竟是5000元以上电脑,占比28.2%。在农民们看来,高价等同于高应用。

针对农民的应用误区,海尔电脑研发总监马江伟认为,农民对电脑技术的需求同一二级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应用水平弱一些,比一二级城市电脑更强调稳定性和易用性。因此,海尔的“家家乐”更加强调稳定与易用。

看来,农村PC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除了在功能上做加法,英特尔中国大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更看重在信息资源上做“加法”: 如何在PC上加载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如何让农民能通过便捷的方法快速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将对PC厂商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硬件,更要求PC厂商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联合政府、通信厂商做好本地化信息开发。

注重了PC的“加法”,却并不能表明厂商们已对农民的PC需求得心应手了。本次调查发现,尽管价格是影响农民购买电脑的最大因素,售后服务仍然是农民非常看重的,其次为功能、品牌和外观。然而,记者在对PC厂商采访中,诸多厂商表示,农民最为看重的是价格和功能,而把服务排在较后的位置。有的PC产品满足了农民价格和功能的针对性需求,却忽视了产品的服务附加值,因此,在服务缺失的情况下,农民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便宜的兼容机,使得兼容机在农村占据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对于兼容机这匹“黑马”,厂商们不能盲目乐观,专有PC并不只是单纯的低价和多功能,而更应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

不能一网打尽

农民的PC需求尚不能完全引爆农村市场,在成本扩张和收益增加不能达到平衡的时候,厂商需要以重点强攻代替全面进攻。

农村市场广袤无边,需求复杂,厂商该从何处下口啃下这块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