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84-01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涵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式和社会对人才的明确需求,使学生能及时的查漏补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自信满满的迎接考验和挑战;就业指导也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衡量自己,既不自卑,也不好高骛远,使学生可以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为选择就业岗位或就业方向不准确而出现工作散漫等现象,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另外,在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注重企业的文化价值、自身发展前途和锻炼的机会等等,而不能一味追求好的工资待遇,用发展的眼光的选择就业单位,使自己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了高职毕业生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不同院系和专业,给学生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指导建议,并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分析、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等等的服务指导,保障毕业生的就业道路顺利,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功能

2.1 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需要将服务理念深入到工作中,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和详细的社会就业形势,保障学生更好地就业,能在职场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提供专业和详细的数据分析、职场动态、及时获取和分享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为自己的就业方面和职业规划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同时,高职院校就业的服务体系构建能准确把握和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审视自己,明确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就业心态,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更加专业的信息和依据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 管理功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管理功能包括就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关系着毕业生就业情况,因此,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使就业指导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就业形态,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功能也包括对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包括为学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为企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协调好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进行有效的改进和突破。

2.3 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体系中的教育功能尤为重要,它要求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建设,另外,也可以有效加强毕业生素质的提高,以更加积极正面的形象进入社会。毕业生教育指导的教育功能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服务于社会。

2.4 研究功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可以通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的发现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强和改善,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展自己的才能。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1)全程化:全程化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就业指导、心里健康咨询和毕业生手续办理等各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要能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专业化:专业化就是要求就业指导应该以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为基础,依托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

(3)个性化: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共性”中的“个性”,是在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就业健康个性,依达到发展兴趣、实现潜能、同时又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4)信息化: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是指建构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指导、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并形成以网络为支持的多元化沟通渠道。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更新用人观念,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包括能力、智慧、创意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的顺利发展需要懂得如何挖掘人才和利用人才。在传统的企业用人理念中,常常带有很多不规范、不透明、不公平的用人模式,包括用人唯亲、裙带关系等等,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利益,所以新形势下的企业单位必须善于挖掘有用人才,并善于发现人才,看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科学培养,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价值。(2)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是目前比较新兴的一个互利合作模式,一方面,学校提供给学生更多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学学生在企业实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效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向荣,刘龙海.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一、拿着专业书、闲书来上课,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从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

目前,吉林省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大都为38个学时,占两个学分,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课,多为一个系200人左右一起上课。

笔者在几所高校旁听就业指导课时发现,同学们的书桌上大都放着别科的书籍,有的同学更是头也不抬地认真写着别科作业,任课老师则是很认真地在讲课。当随机问周围同学为什么不专心听课时,大家反映:老师讲的多数是成功者的案例,我们在网上或杂志上都看过,知道的不一定比老师少,还有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了。

很多大四学生反映,除了对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着装等有些记忆外,老师课上讲的其他内容已没有太大印象。

小杨是一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每堂就业指导课老师都要点名,以此来保证出勤率。“要是这课讲得有意思,同学早早会去占座的,还用点名吗?”学生不满意的还有任课教师用ppt授课,学生们没有教材。“就业指导课上的信息陈旧,理论又联系不上实际”。小杨大二时在学校附近书店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求职从大一开始》两本书,“还是书里面说得比较实在”。

在校四年,小杨感觉没有接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现在大四开始找工作了,她才知道社会上的工作类型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二、大二、大三就业指导课断档?

据了解,吉林省各高校从陆续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部下发相关通知后,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二是就业指导。吉林省多数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课程,第二部分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

医学专业的刘姓同学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她回忆,大一刚入学,学院就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一个系180多名新生一起上,共15课时,集中一周三天时间就全给上完了。“我还没来得及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感觉,课程已经结束,只当是‘打酱油了’。” 现在刘同学也忙着找工作,学校承诺毕业前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还迟迟未兑现。

正在找工作的大四学生王勇说,大一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二、大三就没有类似课程了,现在要找工作了,早忘了大一就业指导课讲了什么。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就业服务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不但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高校毕业生整个就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毕业生离校后,尚在择业期内的就业服务,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择业期”认识

1.择业期概述

择业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择业期是指毕业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有效的用人信息后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合同或就业意向,并最终顺利就业的过程和时间;狭义的择业期是指高校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期限。

本文所论述的择业期主要是指狭义的择业期。在2001年以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为半年,即毕业后半年之内为选择就业的期限;从2002年起,高校毕业生就业期限延长为毕业后两年,即在两年内,毕业生可通过双向选择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签订就业协议、办理就业手续,学校仍为毕业生提供有关的就业服务。

2.择业期延长的意义

择业期延长后不但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机会,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带来了方便,它的优势表现在:

(1)促进毕业生全方位、大范围就业,拓宽了人才流动的渠道

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为两年,使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可以认真思考、慎重选择,且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更理性、更从容地择业、就业,减少了学生因户籍限制违心地与某些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被动局面。并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充裕的择业时间,满足了个人的就业选择,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优势,保证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拓宽了人才流动的渠道。

(2)促进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牢牢把握就业方向

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的了解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好高骛远、功利思想也往往使毕业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草率签约、继而违约,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历风风雨雨、曲折坎坷。择业期的延长,给毕业生提供了了解社会,重新认识自我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使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比较准确的把握就业方向和目标。

(3)促进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自主创业

毕业生通过两年充足择业期的历练,在多次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不断思考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重新审视人生追求,价值体现的方方面面,从而顺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努力开拓出就业的天地,找到准确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

国家规定通过延长择业期为两年的办法和对户籍、档案管理的宽松政策,还有力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多领域、跨行业、广地域的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推动作用,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有力促进。

二、择业期间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主要如下:

1.离校后毕业生管理困难

二年的择业期,对毕业生来讲瞬间即过,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年中,学校对已经离校的毕业生进行管理,困难重重。

一是毕业生不认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规定,一旦离开学校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不管就业期满与否,任凭学校按照本人留下的联系方式频繁与其联系,就是不予理睬。即便留下的通讯方式发生改变也不按照事先约定通知学校,更不主动与学校联系,结果学校既无法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也无法在择业期满后办理有关手续;二是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而户籍、档案暂保留在学校,人和户口分离,学校无法掌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一切行为动向,一旦发生违法违纪行为,难以处理,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隐患;三是毕业生党员处于无组织管理,支部会、生活会、党费收缴、预备党员转正均因毕业生处无定所难于管理。

2.管理离校毕业生需增加成本

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暂时留在学校,学校免费为其保管。由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在同一时期要负责四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工作量大,范围广使现有的专职人员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努力完成这一任务。以2006年当年为例,在这一年中,就业工作部门不但要做好06年应届生的就业工作,而且还要做好04届毕业生择业期满的手续办理和05届尚在择业期内毕业生日常就业手续的办理工作,同时还要准备07届毕业生就业的前期工作。除此之外,未转出的户口、档案逐年增多,就需要管理人员、存放场地和机具随之增加、扩大和添置,同时经费支出增加,经济负担加重。再者为了给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通讯费用也是不断增加和超支,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成本增加。

3.权力有限,全面服务困难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在就业服务方面,尽管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力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困难确实让就业工作人员力不从心。如毕业生需要办理出国手续、开具人事方面的介绍信、婚育证明、户籍证明、住房证明、保险等等,由于学校不具备有关资质,因此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很是无奈。

4.跳槽频繁,信誉降低

两年的择业期,使毕业生有了充裕的时间选择就业单位,同时也使一部分毕业生有机会频繁跳槽,甚至违约、毁约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诚信度下降,影响学校形象,降低社会声誉。另外频繁跳槽对稳定毕业生就业情绪、帮助进行正确就业选择,审视就业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三、择业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之建议

择业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复杂多变,任重道远,需要长时间不懈地服务,现就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非单纯是就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它是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就业工作实行“四化”(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首先就业服务工作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加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事事处处为他们着想,设身处地为他们服务;其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择业期的延长,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工作量,面对不同情况的几届毕业生,帮助他们尽快就业,除了为他们做好服务外,还要做好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要从大学生入校时开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尤其是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优势,使大学生尽早的熟知就业政策、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懂得就业程序,转变就业观念,认真择业、就业。

2.工作重心下移,加快信息化建设

尽管目前毕业生就业政策很宽松,就业时间也比较充裕,但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战线拉的太长,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管理规范是一方面。但是鉴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除了学校专门的就业机构外,二级学院也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机构,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就业工作的重心下移,以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做好就业服务,从而保持就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管理,定标量化,责任到人,与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帮助他们就业。

学校要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就业信息化系统,构建就业网站联盟,实现远程网上招聘、网上面试,方便毕业生双向选择和就业。

3.充分发挥地市人事部门的作用

根据近些年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去向大部分在地市以下基层单位,即使毕业生将户口、档案暂留学校两年后,最终还是回到生源地就业。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毕业之际将毕业生派回生源所在地人事部门人才中心(已经落实单位的除外),依据毕业生落实单位情况再办理有关手续。这样既避免了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来回奔波的麻烦,也减轻了毕业生的经济负担,同时方便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另外还能及时掌握毕业生未就业情况,及时进行失业登记,解决毕业生的生活困难,为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保障社会稳定。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教育部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和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应该不低于1:500,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配备人员严重匮乏,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完成常规性的任务,比如大班授课、年级大会等,不能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最为熟悉学生具体情况的群体,然而其常常被局限于日常琐碎性的工作,无法进行职业化的系统培训和对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发展成为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发展的难题之一。

(二)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工作流于形式

就目前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其大多设置在高年级,其认为在学生就业前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就可以达到指导的目的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的全程就业规划。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主体大多为高校辅导员,其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未来的从业方向不是完全清楚,只是为学生讲授就业的政策、形式以及应试技巧方面的内容,忽略了对于学生专业和职业统一规划的指导。最后,学生对于就业指导并不重视,认为这课程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凑足学分”,实际上,缺乏实践的就业指导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鸡肋”。

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概况———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一)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就业指导人机构做法相对比较成熟。美国的高校都会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的常设机构,一般是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也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经费来源于学生经费、社会捐赠和对学生的有偿服务。充足的经费支持使得美国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分为职安依存、两者协力和学校主导三种类型。除个别学校外,日本高校大部分为学校主导型。公立大学大多是在院系中设立就业指导机构,私立大学则大多是在校级设立就业指导机构。

(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职能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能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情况,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了解社会需求的信息,以便能够成功就业。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职业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通过就业咨询帮助学生确定目标,锁定生活和就业范围;就业安置帮助学生在就业前扮演好受雇人的角色,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能则是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用人单位信息、向学生讲授择业技巧、面向学生进行就业咨询等,主要是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最终以就业率来衡量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在校四年成长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核心。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仅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要为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其为学生讲授求职技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学生要通过对自身的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明确和制定求职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此外还要求学生重视职业生涯的管理,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自我进行适时地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最后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自身的职业生涯危机,确保学生在求职中具有稳定的心理,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的发展前景。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其通过制作、提供用人信息和资料、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以及进行就业咨询等形式帮助、指导学生就业。在提供用人信息和资料方面,日本的高校通常是将就业工作的日程安排、就业求助方式、就业协议签署流程等信息通过纸质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此外,日本的大学还设立了就业信息资料室,在这里,学生可以查阅到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去向、就业理想的学生撰写的求职心得以及各大企业的用人情况等内容。在就业指导讲座方面,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通常在学生大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开设毕业生就业流程、就业心理准备、公务员考试、女生就业、留学等相关讲座,以便对不同求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在就业咨询方面,其通常是设有完善的就业咨询室,接待学生的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在咨询室内,还常常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模拟和就业模拟等相关的指导,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一)创新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学生的就业从等待安置到自主择业,因此,高校也应由“帮助学生就业”转变为“指导学生就业”,对于就业指导的内容,高校也应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就业市场以保证学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和畅通化。同时,采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时时传递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制订不同的培养方式。即可以在低年级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职业目标。在高年级中进行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分析,进行模式面试和职场模拟训练,为步入职场做好心理准备,进行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宣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学生就业。

(三)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影响着就业指导的效果,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将就业指导定义为教育工作而不是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就业指导的教师通常都是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担任,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人员队伍流动性强,导致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未来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应该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上下功夫还要保证其队伍的稳定性,争取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懂得面试和就业技巧,掌握一定的企业资源,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寻求社会支持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6篇

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从大一开始要求所有专业的新生学习。这门课程是学生叩开职场大门的一把钥匙,它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正确认识职业,知道什么样的职业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认知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择世所需、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益,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观念。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准备求职材料,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提高求职能力,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教育部门也应该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加强督导。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由于认知局限,缺乏必要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反映在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和对专业的理解上。另一方面,从高中到大学毕业,一直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在进入大学的校门,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如果不是学校组织的职业指导课程,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职业,学生自己很少寻找知识的职业认识自我的职业是不清楚或不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认知,缺乏了解的情感,态度、能力、兴趣、人格、道德、思?S方式和心理素质。缺乏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人文素质、未来就业方向、工作要求和成功就职的思考。大学生不懂自己的专业,包括专业内容,包括专业对口的就业行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认知局限性经常出现在工作职业理想、职业认知不明确、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方面。

(二)职业指导教师教育和职业引导力不强,缺乏专业技能

目前,国内高校职业指导是没有设置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高校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中心或行政人事部,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技能,缺乏准确性,在就业信息的收集和鉴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这使学生缺乏就业指导、就业过程,问题不及时解决;毕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足,不能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对特殊群体没有特殊的照顾和关注;只注意o缺乏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些因素将导致就业竞争力的缺失和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丧失。

(三)高校不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与社会资源的支持

有些高校只有在第四学期结束时才处理行政命令,他们永远不接受职业指导课程。大多数高校以专业课程为主,各院系领导不把职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长期执教,职业指导缺乏长期性。即使职业指导课程过于宽泛,带有专业性、刻板性,甚至作为一门理论课,呼应了书本所说的内容,因此,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实效。大部分的职前教师的职业学校,细致入微的性质、理论、职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发展,但缺乏对企业工作环境的经验,职业和行业特点、工作要求、职业角色和地位,不明白。在课堂上只能教授枯燥的理论,对学生吸引力不强,达不到实际的职业指导效果。职业指导教师也没有利用企业人力主管与招聘专员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为大学生进行职业宣讲,更没有邀请已入职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演讲,以此来弥补学校这个“内脑”的不足。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应该积极跟辅导员配合,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三)做好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实效性

前言

目前,面临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毕业人数随年递增的现实,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为了充分应对这样一个问题,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正在思考新的出路。事实上,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水平,一直是中高职学校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建,还是落实相关的就业政策,还是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改善。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各项措施的可行落实,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就业教育指导,其通过对当今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指导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经历着蓬的发展,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的学生数量都与日俱增,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作用之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现今来说,大学生结业状况十分严峻,并不乐观。

实际上,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低说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最好证明。相关可靠数据显示,2005至2014年这十年间的数据依次为2005年330万,2006年405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59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7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也就是说,这十年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就从330万增加到了727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这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不乐观现状。事实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应届生毕业人数呈上升趋势,而就业率则连年下降,这与我国的高校扩招有很大关系。另外,地域差异明显,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许多城市的就业爆棚而其他边远地区则招不到人。其次,大学中的专业供求不平衡,大学里的许多专业其实都没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就业形势一直处于一种相当严峻的状态致之中,另外,目前的基业门槛高,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在进行求职时往往遭受冷遇,这样不公正的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们自怨自艾,从而沦为啃老一族。最后,大学中的就业指导、机制就目前来说,并不完善,其在每年的招聘旺季面前都不乏有对大学生就业放羊式的例子,另外加上高校的学科设置并不合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薄弱,缺乏一个正确的就业观。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显得举步维艰。

然而,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实际上是面临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化而提出的,它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一方面提升了自身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就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努力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见习实习平台

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穿针引线,为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实践,提供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丰富阅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还可以在与实践单位的直接接中,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便更地、有针对性地审视、完善自己。特别优秀的大学生还可能在实践锻炼过程中被实践单位“预定”,提前找到“婆家”,解决“销路问题”。

2、举行模拟招聘会

做什么事情都有艺术和技巧问题,大学生求职、应聘也不例外,也要有艺术和技巧。为此,学校可举行不同层次、类型的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模拟应聘的空间,通过与应聘零距离接触,了解应聘的注意事项、技巧,积累应聘经验,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迪,不至于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因缺乏应聘技巧而被淘汰出局。

3、开展专题职业培训

为了丰富大学生对未来所服务职业、行业的感性认识,学校可根据行业特点,开展专题职业培训,在培训中指导,在培训中强化,提高学生整体的择业能力。

4、切实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职能

目前,各高校都设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但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服务职能亟待强化,服务效率尚须提高。就业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政策介绍、信息和技巧指导,不宜延续“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而应该把眼光向外,主动出击,奔走呼喊;积极走出去,全面撒网,广结良缘;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力争建立起较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来说,你的交际圈有多大, 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有多宽。

5、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的成熟经验

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方针、政策及管理机制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但是,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好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例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运用心理测试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志趣、能力等做出正确评价, 通过与学生对话,对学生的气质进行深入了解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高校与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机构定期交换信息资料,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等。

结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我们还对大学生基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提高其工作水平给出了几点建议。事实上,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实际上“任重而道远”,作为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一个中坚力量,高校的相关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内容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努力创新就业指导新形式,切实地将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职能进行有效的完善,积极地借鉴国内外大学生结业的相关经验,从根本上将大学生就与教育指导工作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就业市场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状况和相关需求标准,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校就业工作。方孩对2005年4月参加西安市综合人才招聘会的单位进行了就业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拮果发现单位主要通过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对学生的精神品质、综合能力、在校情况等都有较高要求,而且单位建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面试技巧训练、教育学生自我定位。枯格学生、学校、单位乃至国家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

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已成为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在内关注的焦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分配模式不复存在,国家不再安排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加之大学人学率的提升,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方市场了。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尤为突出。究竟什么样的大学生受用人单位青睐?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自己还存在那些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我们于2005年4月对西安市人才招聘市场的73家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标准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4月参加西安市综合人才招聘会的71个单位,分别为国家机关6个,学校9个,科研单位5个,国营企业7个,乡镇企业5个,私营企业16个,外资企业6个,合资企业6个,其他性质的单位11个。其中46个单位来自于大中型城市。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才主要需求调查表进行无记名方式填写,包括内容:①招聘单位的一般状况、招聘途经及工资待遇等;②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包括一般情况、专业技能、政治面貌、身体素质、在校表现、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③招聘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数据处理:问卷回收后以Excel数据库方式输人计算机,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1单位招聘途径和工资待遇

67.61%的单位通过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其中35.21%的单位倾向于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的形式,个人推销方式也占到4.22%的比例。50.70%的单位给予毕业生月薪1,000-1,500元,38,03%的单位工资待遇为800一1,000元明,1,500元明以上的工资待遇仅占11.2706。

2.2单位对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标准

精神品质:单位最看重的单项品质排在前三位的为实干精神(占28.16%)、敬业精神(占26.7606)、诚实守信(占23,94%),然后依次为团队精神(占5,6306)、社会和工作责任心(占4.2306)、竞争意识(占2.8206)。

综合能力:单位最看重的单项能力前三位为专业知识技能(占31.00%)、实际操作能力(占31.0006)、创新能力(占28.71%)。但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也体现出了不同,企业最看重的前三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占36.6206)、专业知识技能(占28.1606)、语言表达能力(占26.76%),事业单位前三名依次专业知识技能(占33.800})、创新能力(占26.760.6)、实际操作能力(占23.9406)。

在校情况:单位最看重的在校表现前三位的是学习成绩(占28.1706),获奖情况(占26.7606),身体素质(占25.350),70.42%的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

2.3单位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单位建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占33.80、面试技巧训练(占3106)、教育学生自我定位(占28.17%),其中84.21%的企事业单位着重倾向于社会实践能力培训、面试技巧训练,而66.67%的外资、合资、私营等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做好自我定位。

3讨论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单位承诺的月工资待遇为800-1,500元,而在我们前期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系列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月工资待遇高于1,500元,企业给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目前来看,用人单位加薪的期望值很小,而且即使有这种可能,其幅度也不可能达到大学生的预期值。因此,主要还得靠大学生自己调整心理预期,就业时选择现实的应对之策。另外目前单位选择以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就业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招聘单位应当拓宽招聘途经,将其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资源,对于毕业生而言,应注重面试技巧积累和就业准备工作,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专业技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很看重的用人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精挑细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及精神品质的要求却大大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干精神、诚信、团队精神,还对毕业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不难看出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比较务实,能用自身所学切实为单位做出成绩。所以毕业生应在日常学习及实践过程中侧重培养务实精神,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单位对于毕业生在校表现的要求已经居于次位,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已经不作为优先参考条件,究其原因,当前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较前有所下降,较一般同学并没有过高的优势;其次,在大学生求职制作简历时,作假声称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故单位对学生干部及党员等条件的信任程度明显不如从前。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对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分析目前局势,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缺乏必要的口语交流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4思考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业技能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专业学习,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专业加强社会实践,增长专业实践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善于培养自身的特长。大学毕业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塑性强,有潜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就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用人单位应吸引人才加人,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查发现,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跳槽”成为影响单位发展的绊脚石。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经验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决定性,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是一种短视行为,一定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树立全局观点和战略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是宝贵财富,接收大学毕业生是事业的延伸和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用人单位应尽早树立起人才培养的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单位招人、事业引才、机制育能”的好氛围,把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构建全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在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创造条件,开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是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最后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信息的收集,建立与人才市场的网上交流平台,提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签约的条件等等。

面对就业工作的压力和挑战,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全面就业指导体系就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高校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社会需求,紧盯市场变化,利用就业信息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和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能力与单位需求的结合。其次,将就业指导切实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大一时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新生人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大二和大三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四时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指导,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共同引导毕业生合理做出职业选择,而作为特殊的医学类学生,在大五时还要注重处理好就业和临床实习中的矛盾。构建全面就业服务体系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就业指导。首先组建一支稳定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化发展,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专业化的水平;此外高校要发动所有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发挥机制优势,发挥教师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推荐作用;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联系校友、相关单位和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