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性化教学方案

个性化教学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个性化教育 人才培养 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永花(1973- ),女,湖北麻城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外语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法。(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44-02

一、引言

办学性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办学性质不同于一本、二本院校,亦不同于高职高专,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也与一本、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不同。一本、二本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主,向社会输送较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技术工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这两者之间,这就必然要求其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深入分析独立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并就此提出若干问题和建议。

二、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依据

教育是尊重个性需要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有不同的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及办学性质,独立学院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整体走向成功,实行个性化教育。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体现是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胆改革,改变所谓的通才培养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内涵所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维持和增强自己能力的潜在倾向。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和有创造力的人。其核心就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发展的全面的人。与此同时,在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心存疑惑。在校大学生对课程设置、选用教材等意见较大。多数学生反映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通识型人才培养,而没有凸显学科专业化,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他们迫切地呼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开设更具实用价值的课程,希望所学课程有助于就业。而在对往届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或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面对众多求职者,企业感慨人才难寻。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类学校专业与市场结合度高,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招生、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拥有某一项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而大多独立学院走的是母体院校的办学模式,仿佛是再打造的一个“主校”。这种克隆办学的模式显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社会需求,学术上拼不过主校毕业生,技能上不能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抗衡。

三、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最初走的是模仿主体院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与主体院校大同小异,但显然这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条件、生源实际、师资等严重不相符。如今,大多数独立学院已着手“去土留根”甚至开始自我创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及师生实际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2008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实现从对主体院校的模仿到自我创新的转变,实现从归一化人才培养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转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最根本性的转变。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满足通识必修课的学分和专业毕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后,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个性化课程,以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全面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差异和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才方案和发展空间,能够自主发展。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有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心理健康类。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个性化课程主要通过选修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有通识选修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等。在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各专业在高年级时在专业内部的个性化课程里又按考研学生和直接就业学生两类进行课程分类设置,专业提高课程为考研类学生设置,专业方向与技能课程为直接就业类学生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指的是不同专业为其他专业提供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和扩大全体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同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切实将个性化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然而,独立学院毕竟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很多方面还在起步或摸索阶段,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例外。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1.学科专业特色不突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套用主体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面广,但广而不精。有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并不多,且各专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特别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严重缺乏,经常出现一名教师同时带几门课程的尴尬局面。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尽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了根本性的变革,实施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具有实用性。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显单一、僵化,个性化的力度不够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仍有待拓宽,课程设置过于刚性,柔性不足。

3.实践环节较薄弱。一方面,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很多独立学院根本不具备实验环境和实践条件,实践硬件跟不上。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师资缺乏,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他们专业知识也许很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4.科研水平不高。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学科专业设置面较广,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或年龄超过60岁的返聘教师,中间力量严重匮乏,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水平更显逊色,与一本二本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差甚远。而科研水平能保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是独立学院学科发展的动力,加强科技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对提高独立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知名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独立学院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教育部从2011年开始对全国200多所独立学院进行学位合格性评估,评估不合格的独立学院将自行关闭,不具有招生、办学资格。评估合格的将转设成民办学校,可以继续招生,组织教学,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可以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我们在不断摸索和不断尝试中,不断分析、研究、思考、总结建校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行情作市场调研,以此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势必更凸显专业特色,构建更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灵活性,加强实践教学,给学生的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也主要是以此为出发点,为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供了许多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在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在对现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后,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大力建设,办出与其他独立学院不同的专业,办出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对市场需求量不大或实验环境难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采取舍弃的做法,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几个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建设的学科专业是专业基础好、专业方向明确、师资队伍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行业优势与区域优势的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最终能够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2.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选课制的目的其实就是坚持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既注重各学科共性内容的学习,又注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选择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提高课程和其他通识选修课程。在统一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供学生选择。另外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及时更新,构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到更适用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个性。

3.加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当中去挖掘实践技能的教学。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各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内容整合,制订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更具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训实习环节,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实践,去获得实用、实践、动手、动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发展。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学更有章可循,使教学活动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独立学院要加大对本校教师的科研投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进修培训,大力引进年富力强的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引进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生等,推动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同时,为推动教研科研的发展,独立学院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对于取得的横向和纵向的基金项目要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配套支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研的发展。

经过十年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又一途径,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家、办学者们去思考去解决。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在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独立学院的个性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喜,蒋云良.探索“最适合”教育 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2]谈松华,夏鲁惠,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形势与政策,2010(8).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个性化 案例教学 小班化 自主学习

一、引言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高校都日渐重视这一领域,并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联系等方式,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举措[1][2]。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场,日常课堂教学体系更适宜作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直接切入点。经验丰富的专业任课教师如能秉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则无疑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当然,过程实施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控制能力。

二、个性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传统教学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学习模式”为主,在高校扩招形成的“上大课”格局下,这种问题日益突出。教师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一味灌输知识,如再将自己置于“知识权威、话语霸权”的地位,势必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压抑、机械的疲劳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能都将受到严重抑制。此外,教师讲课的深度、难度与进度一般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参照,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使得两端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取而代之。

笔者认为,个性化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新思路,它将个性化教学理念融入案例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师生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其兼有个性化教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自主学习”的特点,以及案例教学“重实践应用、促创新思维”的优点,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个性化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个性化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借助直观、生动、易懂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真实而复杂的工作环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因为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条件和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一方面可以了解真实场景,学习成功经验或吸取失败教训,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将得到极大激发,通过“案例问题有多少解决方案”、“选择某一方案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改变某个影响因素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3],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观念启发,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个性化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案例教学为学生提高综合创业能力提供了间接实践机会和条件。由于精选案例都是现实工作环境中相对比较完整的事件(尤其是综合案例),学生要想回答案例问题,往往要经历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逻辑、提出方案(或评价方案)、撰写报告等一整套流程。这些本身就是对每一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另外,个性化案例教学一般采取小组作业、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各个小组按成员优势进行分工,小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相互启发,不断完善团队方案,最终得到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再借助于小组间讨论或辩论、教师点评的方式,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开阔,对案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集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自信心等创业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都将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三、个性化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思路

(一)以个性化案例教学促创新创业素养与专业素养顺利对接。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以优良的专业素养为前提,个性化案例教学很好地促使两种素质教育融合。专业课教师首先必须将创业的理念与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广大学生善于发现与拓展,积极参与创新与创造。在案例教学讨论中,可以适时穿插专业类的创新训练、行业领域的创业前景介绍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专业创新意识与思维。

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取分层推进的案例教学方式。大学前两年可以作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案例教学主要融入创新知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精神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案例教学主要融入创业企业建立与经营管理、创新创造方法论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内容;面向已有较好基础且创业兴趣浓厚的精英学生,还要重点加入创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内容。

(二)教师精心设计并掌控教学实施中的每个环节、细节。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体会和学习散文结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十二篇不同题材的文章之中,自己选择喜欢的、能够理解领会的文章展开阅读学习,甚至可以自行到课外寻找学习材料。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3、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比如,以名著选读、传记选读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以文学创作、戏剧演出为特色的活动课程,都将在创造巨大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课程是当今国外中学,未来将是我国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资源。

二、语文教育个性化的课堂实现形式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二是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健词:个性化角度 小学语文作文 教学探究

1.小学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其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着其自身个性化的教学特点,教师应结合其特点,在教学中,制定出适合它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变得更具科学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开阔学生的眼界的效果,使他们对写作感觉到好奇,渐渐提高写作的水品。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想法,做到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坚持一学生为本的精神,对于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尽心培养,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魅力。第二,它具有创新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小学生不用局限在以前的写作形式,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构思思维的框架,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感。三是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作文课堂中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通过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字功底增强写作的能力与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思想上的创新,熟练写作技巧,对于不同形式的写作都可以手到擒来,为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个性化的角度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由于现在的教学环境,导致小学语文作文评价标准比较呈现单一化,而且程式化的现象也很严重,优秀、良好、差这三个等级是教师在作文的评价方面基本上应用的手法,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与点评,以至于学生在拿到作文后,对于作文的修改无从下手,仍然对问题感到困惑不清,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写作的水品的提高没有一点帮助。另外,在一些教师的评价中,没有就一些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结合,导致部分同学的作文点评不够客观与公正,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使学生们对于写作失去信心。

2.2个性化引导教学不足。目前,个性化引导不足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他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比较偏重于作文技巧讲解,从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个性化理念方面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们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与培养,由于下学生是首次接受写作,教师应让学生们进行自我发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实事以及环境,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写作的质量。

2.3个性化作文命题较少。一个优秀而又有个性化的作文命题,是能否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的关键。但在现实中,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辙的,个性化的作文题目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无法将每个小学生的个性都突显出来。此外,由于个性化的题目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写作方面都产生了思维习惯,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按照以前的模板来进行写作,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作文写作缺乏缺乏个性化以及新颖化。

3.提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对其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进行逐一的评价,可以使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使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例如,驾驶在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指导语言。对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朗的学生可以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明确指出他们在写作中的缺c,反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以及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可是适当的采用间接或婉转的表达方式,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指导,使其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3.2实现个性化作文命题。个性化作文命题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的前提下进行写作命题的布置。在个性化写作中,教师应在开放自己的思维的同时将话题范围进行扩大,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写作理念,提高作文能力。

3.3做好个性化文章写作指导。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考虑,进而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将他们的个性与文章相结合,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例如,在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文章进行创新,也可以采用插叙或者倒叙的方法进行事物的描述,通过这些方法,来进行写作方式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当下语文作文的个性化教学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充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找出最适合学生写作的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写作效果进行提升,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庆德.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5(4).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个性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每年都有相关的全国性和地域性的研讨会议举行。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已经非零起点,但有较大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区别较大,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系统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1]。因此,针对学生的兴趣、专业、层次等来调整和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已成为必然。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整体思路

以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探讨如何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促进个体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建立促进学生专业与个性发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

面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大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专业应用需求;然后通过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确立分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分层次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讨,构建适合个性化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建设。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1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对大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前的学习基础与兴趣进行调查和分析[2],主要对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从学习和应用两方面分析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的“非零起点”并不等于有了“好起点”,懂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并不意味着具有了良好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调研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个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综合这些信息得到最终的结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提供依据。

2.2确立分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实际,以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确定与此课程体系配套的改革方案。

以湖南商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课程体系设置为“2+X”模式,对应于3门课程,分别是: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计算机系统组成、典型的PC操作、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和PowerPoint文稿演示软件等。

2) 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基础、局域网组成、Internet基础、Internet网络连接、浏览器的设置与使用、邮件管理、文件传输与工具使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常用网络工具软件介绍等。

3) 面向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按经管类专业、会计类专业、文法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具体为:经管类专业开设Excel高级应用课程,会计类专业开设Access及应用课程,文法类专业开设常用工具软件课程,艺术类专业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同时,形成了与此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配套的方案,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方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境建设方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方案》和《开放性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

2.3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需要[3-5]。分层次教学主要采用分级的形式进行,包括学生分级和教学目标分级制定两方面。

在学生分级上,为了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引导,学校主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分级教学,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我们根据学生入学摸底测试成绩和学生的申请,把学生按起点的高、中、低分为3个层次,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分别实施教学。

在教学目标分级的制定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对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精选教材,组织课程逻辑框架,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2.4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极大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分级教学的成绩评定宜采取弹性原则,给教师一定范围的成绩评定权限。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以期末考试为唯一标准,而是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

例如,我们对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弹性考核评价尝试,将总评成绩分为期末考试(50%)、上机实验(30%,包括一次网页制作大实验和几个关键实验)、考勤与作业(15%)、创新与突出表现(5%)。通过这样一种弹性且细分的考核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把握更加准确,监控更加到位;也使得学生对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更加重视,对于与专业、社会实践、生活相关的应用能力锻炼更加有自主性和针对性,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5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环境,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辅导的交互性、实时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作业、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系统等。

网络教育平台的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作业、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等的难度和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不足。例如,通过在线作业和在线实验的成绩分析模块,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各题的难度等,从而评价学生能力、教学效果、习题和试卷质量等,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包括调整教学重点、改善教学方法、选取试题等,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构建网上教学互动系统和评教系统,借助调查、互动和评教,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方案等。

2.6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

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电子教案、免费第三方课件、开放工具软件、免费电子书籍与参考资料、相关课程练习与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资源是必要的,而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让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和自测的情况,挑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使用;二是根据学生对教学资源访问情况,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网络教学服务。

学生在网络上获得资源,进行学习、实验、作业和考试的同时,也在服务器端留下了大量的访问数据和有用信息,对这些数据和信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可以指导教学和改善网站结构。学生登录网站以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其访问信息生成推荐课程、学习建议及辅导资料、推荐文章链接、个性化网站结构等,还可以将学生访问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与学生图书馆查询借阅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学生考试成绩等进行整合后,进行更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推荐。

3结语

面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将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下,以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把握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继续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熊馨,张鹏. 试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9(12):181-182.

[2] 何典. 大学新生计算机学习基础与兴趣的调查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8(12):29-32.

[3] 赵丕锡,刘明才,王雁霞,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106-107.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7篇

PDCA的工作思路贯穿始终

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各部门对个性化培训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按照需求调查、方案制定、资源整合、系统建设、计划编制、项目实施、培训评价和工作总结等多个环节开展工作(如图1所示)。

需求调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公司直属各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进行个性化选学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整合形成个性化培训计划。

方案制定:通过制定个性化培训项目工作方案,明确整个项目工作流程,说明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事项。

资源整合:基于科学系统的资源利用,将个性化培训计划与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常规业务培训计划整合。考虑资源现状、学员需求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形成集中面授、在线直播(大讲堂)、网络自学、在岗培训等多种教学模式。

系统建设:以个性化选学培训项目为载体,通过座谈、访谈等措施与课程研发部、网络教育培训部等进行深入沟通和协作,加快配套资源体系的开发建设。

计划编制:在基于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经过整合优化,编制个性化选学培训计划,明确分层分类的实施主体和学习管理要求。

项目实施:组织网络自学、大讲堂、集中授课的具体实施,发文通知,跟踪反馈,按月度做好实施情况总结统计,确保培训过程有序开展。

培训评价:全面梳理并分析培训考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基于网络平台系统设计并分类实施一、二级评估,同时增加对课程、师资的评价反馈,持续完善提升。

工作总结:进行各个时期的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反馈工作,优化工作流程,持续对课程、师资、网络平台进行完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性化、流程化、信息化”的实施模式

确保培训实效

目前公司个性化选学培训已经涵盖了公司系统各类人员,包括县区级单位(县区局(分公司))的部门、乡镇供电所、班组。2013年累计有10156人参加选课,选课总人次达5万多。2014年有32362人参加选课,选课总人次达11.4万。

个性化定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公司直属各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进行个性化选学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员工培训需求,对“症”实施,提高了培训效率。将培训需求与现有课程匹配整合,发现课程缺口,明确后续课程资源的建设和配置方向,使个性化选学的课程库内容与员工培训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了个性化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对多种培训形式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网络自学、视频大讲堂、集中面授等不同的培训形式,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实现了培训效率的有效提升和培训成本的合理控制。

流程化跟踪与推进过程管理

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把控多个关键环节和里程碑事件,确保培训实施的有序推进和工作流程的高效执行。图2所示为项目里程碑事项图。

在2013年基础上,2014年个性化选学培训新增实操技能课程481门、管理和技术课程17门,新增实操技能培训套餐34类,在线直播新增通用管理大讲堂2期(2013年已开展8期),推荐凤凰网、腾讯网公开课等外部公开课。网络学习的满意度总体平均值为96.88分,在线直播大讲堂课程总体满意度为97.02%,各期讲师的满意度得分均在85分以上,个性化集中面授总体满意度评分为97.14分。

信息化驱动需求调查与效果评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个性化选学培训的系统功能需求,在公司已有的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个性化定制,实现了按需选课、需求分析、学习包同步、学员考核管理、管理员账户等多个功能模块的开发完善,推动了网络学院的应用。针对集中面授和网络自学,组织学员统一进行在线评价,将结果反馈至直属各单位,同时也能了解课程满意度情况。针对在线直播大讲堂培训,要求参培学员完成在线学习后,登陆学习系统完成一、二级评估,包括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培训班满意度和师资满意度等。

“四位一体”的有益实践推动培训模式创新

实施按需选课,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员工进行个性化选学问卷调查,制定员工个性化培训计划。实行按需选课,让员工在完成公司的培训要求之外,还能够按照个人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选修课程。

加快课程开发,锤炼多层次精品课程

在公司已有的课程基础上,制定新课程开发方案,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研发涵盖不同人员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课程,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滚动修编和完善,逐步锤炼出一批精品课程。

拓展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激励体系

对各类培训方式制定对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如视频教学采用在线一二级考核评估;网络自学组织学习分享会,根据学员自学情况进行评分;集中面授统一进行培训考核评估。通过多渠道进行培训考核评价,完善公司培训评价激励体系。

完善系统功能,打造综合化学习平台

推动网络学院的建设应用,构建系统的各项功能,如支持在线选课、网络自学、即时在线考核等,逐步打造一个集个性化选课、在线学习管理、在线考核评价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个性化教学方案范文第8篇

一、尊重学生的目标设计

个性化阅读目标的设计是本着适应学生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一种设计,其主要工作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点拨、引导的作用。个性化阅读目标一旦形成,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去感受语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活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阅读新课文,推断和感受课文的新意。《故乡》涉及的训练点较多,如果全部涉及,显然是做不到的。笔者一直在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种思考基础上,笔者给这篇课文定位:让学生自主设计阅读目标。个性化的阅读目标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所学要点,如此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达成一个目标,避免了重复训练和单一学习,学生都能努力达成目标。他们感到轻松了,教师也感到轻松了,看似杂乱无序。实际上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充分关注。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就是一种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只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去感知,去体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必须实施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个性化阅读方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阅读的权利,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按自己的思考方式参与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拨提示,引导深化,强化提高,而不是干预、替代。在《苏州园林》的教学探究阶段,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阅读课文,选取一个审美角度。个性化地解读课文。阅读过程是学生体验感知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注重了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展。案例中,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课文。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整个阅读过程将学生的个性展露无遗。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