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ternet Banking"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electronic banking;it is a new type of financial service of commercial bank to meet the increasing Internet client request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mean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cope with the extende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online ba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anking industry.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趋势

Key words: electronic banking;online banking;trend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51-01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形式逐渐融合起来,就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以下简称为“网银”)已经作为银行一种新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成为传统银行柜台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1网银简介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中国银监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等。

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标志着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随后,我国招商银行在1997年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中国网银业务的市场导引者。1999年9月,针对企业的网银业务也相继开通使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发展日渐成熟,网银与物理网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构成了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渠道。

网银利用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到银行网站,是实现将银行的金融服务直接提供给客户的金融服务系统。传统的银行服务项目,客户均可以通过网银自行操作办理完成。一般的个人网上银行可以开办的业务类型有:①基本业务,包括在线查询账户余额和交易记录、信用卡管理、转账、外汇买卖、电子对账和网上缴费支付等;②网上投资和理财;③网上购物。相比个人客户,企业版网银的服务功能更强大,除基本服务外,企业版网银还可提供包括开通账户归集和集团理财、工资代扣、差旅费报销、商务信用卡服务、公积金管理、国际业务等服务,具有多人操作、流程灵活等特点。

网银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突破点有三个:一是打破了银行在提供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二是客户利用网络渠道自助完成相关业务,减少了银行的服务成本;三是由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管理的方式转移,实现以人为本。

2网银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使网银成为一种必然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需要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更全面、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趋势,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方向,都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金融服务网络化。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可以使银行业金融服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浪潮中,网银就是银行适应网络时展需要而推出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2.2 网银是银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技术手段、经营经验和全球化网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它们拥有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和更快的金融创新速度。面对外资银行的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而网银是现代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的新型金融服务渠道。目前所有的银行都认识到网络银行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业务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2.3 网银是商业银行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客户对银行服务数量和种类的需求趋势逐年扩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在增强,业务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经受考验,相应的各种风险也居高不下。任何客户,都希望方便快捷的服务,而抱怨排队等待现象,但是银行的服务窗口数量有限且成本很高。供需矛盾的化解,需要找到成本低廉且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不受空间和时间制约的电子渠道就成为必然趋势。而网银可以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批量化、综合化、程序化的产品服务。对银行来说,既节约了运营成本,也做到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根本性提高。

3网银对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网银作为商业银行的电子服务渠道,能够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开拓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还能够巩固、稳定和发展客户,提高服务效率,改善银行服务,为银行业务发展改革和创造价值等发挥重要作用。

3.1 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战略转型在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机构急需与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看齐,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和调整。网银的开办,不仅重整了业务流程、创新了服务产品设计,也把网点大量的标准化、操作型、核算类的现金和单证类业务逐渐迁移过来。不但分流了网点业务,减轻了员工工作负荷,缓解了客户排队压力,也将富余下来的人力资源转用于开展理财等高级、人性化的服务,进而增强网点的实际综合能力。

3.2 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网银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运作,大幅提高了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银行经营方式更趋科学合理。这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通过无边界的网络,在金融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合作。在网银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分流柜台压力,节省部分人力、物力,降低了柜面设立成本,从而减少了业务经营成本。网银拓宽了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将融入国际潮流。面对这样一个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银行业间竞争越演越烈,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业经营体制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身定位、认清国际差距以及制定发展战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几年前我国学术界在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争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国际化日趋迫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混业经营预留一定空间的新银行法的实施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种种举措都无疑表明: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银行业分业、混业的原因、优劣程度进行分析,在混业经营的策略研究上,又大多集中在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上,而对于当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借鉴上,研究得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研究试图对比国外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并结合我国混业经营趋势的新动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道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及障碍

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银行业监管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放松,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资金结算以及产品销售业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境外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开展证券或保险业务,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实行混业经营。在这样一个混业经营趋势加强的银行业发展进程中,障碍与制约因素并存。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自律能力弱

从国外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混业经营的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收效甚微,虽然“将专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说法已提多年,但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银行始终存在所有权虚置、经营权无法落实、权责利不对称以及过分行政干预等现象,商业化机制难以真正确立和有效运行。

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政企不分的局面,构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形成行政附属物。金融主体产权不明晰导致金融企业自律能力弱、委托机制形同虚设、很难做到资金的收益风险对称。一旦我国实施了混业经营,这种产权制度的不明晰,极易造成权利和义务脱节、收益由小集体获得、损失则由国家承担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金融业融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的基本前提是不能轻易拆除金融业的产权“防火墙”。

(二)内控制度及其完善程度难适混业经营要求

基于金融安全,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具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金融业务具有制度保证的相对独立性。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安全运作与稳键经营。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尤其是由计划经济改制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内控机制较薄弱,产权主体不明晰,一旦实行混业经营,无法依靠其自律机制进行约束,风险很难有效控制。早在1993年前,我国金融业也曾有混业经营的经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相继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但遗憾的是,薄弱的内控机制以及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使得混业经营不仅“混”而且“乱”,各机构将货币市场的资金用于炒股票、做房地产,结果造成大量呆坏账。时至今日,我国金融机构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相当部分是“混业”时代的“战利品”。

(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制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银行业的基础,高比例的不良资产意味着行业自身的高系统风险。不良资产一项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历史包袱,迅速提升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部分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却仍无法阻挡不良资产繁衍的脚步,不良资产并将持续产生。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直接降低了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阻碍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进程,难以应对越加激烈的外来银行竞争与挑战,严重制约混业经营。

(四)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难适混业经营需要

混业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的全能化、多样化经营,实现“金融超市”的蓝图,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来源,并且带来不同行业的利益冲突。金融监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防止或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的发生。不同市场叠加的风险放大,进而对金融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缺乏高效率的监管体系,就难以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反而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与分业经营相比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或许更大。因此,混业经营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具有较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而我国目前金融监管能力及水平至今难适混业经营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商行的正确路径选择

就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尚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母银行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模式所需的微观经营主体基础、法律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市场条件和金融监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阶段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选择。首先,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地避免法律对于混业经营的禁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不违反当前分业经营的法律规定,作为控股公司实行混业,而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则实行分业,各自独立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其次,在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的情形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阻断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这种“内在防火墙”的方式对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很有利。第三,发展金融控(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59页)股公司对于进行金融监管也很有利。各子公司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不妨碍各自行业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并且在协调分工下可实现分业与混业的协调监管。

(二)混业经营要走“渐进式”的改革方向

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从制约因素上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金融市场还不健全;二是金融主体难深化,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基于此,商业银行混业之路必须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现有经营管理体制,并适度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大力发展存贷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全能银行制模式,走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曦,胡克琼.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8(3).

[2]李营,刘迎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J].环渤海经济望,2006(5).

[3]唐士奇,李孟宸.关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再思考[J].西南金融,2006(10).

[4]邢晓岩,郑秀.论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J].理论界,2007(7).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2-04

作者简介

王祝华(1973- ),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41),主持人:王祝华

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不断兴起,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存款理财化等步伐持续加快,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本区域金融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准确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浙江省银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银行岗位的类型分类及人员需求

银行的岗位设置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操作技能类三大类型。管理类指主要通过对他人的领导和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决策职能和人员、业务管理职能的岗位;专业技术类指主要通过个人钻研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且工作内容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类指从事事务性、交付性工作,或具体的重复性、基础性业务,技能要求较为单一的岗位,可以分为柜员序列、坐席序列等[1]。当前三者的人数比例大致为1∶1∶2,即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员大致各占总员工数的25%,操作技能类人数约占50%,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操作技能类人数比例将不断下降,专业技术类人员比例将持续提升。

(二)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数统计及分析

从营业网点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内营业网点机构总数每年保持约3%的增长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在下降,2011年、2012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平均速度,2011年至2013年间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基本保持不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2011年出现下滑后,2012、2013年均达到9%左右的增长,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数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13年甚至达到了21.6%,而2008年才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近3年快速增长,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在乡镇及县城的网点设置早已基本完成,而跨地区设置网点又受政策限制,所以网点数量几年来变化不大。从网点数量增加的绝对值分析,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数小,网点增加的绝对量并不大。具体见表1。

(三)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数统计及趋势分析

从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员数据分析,2011、2012、2013年全省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增长1.26%、5.45%、6.14%,其中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出现下降。2012年和2013年,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从业人员数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现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每年的增长比率虽然不高,2011、2012、2013年分别是2.19%、6.97%、7.68%,但是其网点数、网点从业人员也最多,贡献的增长绝对数量占到总增长人数的1/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营业网点从业人数每年保持50%的增长,虽然目前绝对数量还比较小,但不容小觑。具体见表2。

二、各类型银行的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吸收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至2011年是浙江省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的阶段,在8万从业人员的原有规模下,每年员工人数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长,每年新增超过2000名员工。但从2012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及银行粗放式扩张模式弊病的影响,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扩张态势明显放缓,2012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也明显回落,如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从2010年的28.29%、2011年的21.69%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3.65%和2013年的16.95%。

在商业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般性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人才的招聘更加强调人员质量的提升[2]。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网点设置都在县级及以上城市,有更好的条件吸引到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人才,在人员招聘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加大招聘硕士以上高学历及海外归国人员的比重,减少本科生的校园招聘数量,停止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的校园招聘;二是加大社会招聘力度,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减少校园招聘的数量。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商业银行的就业。

(二)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招聘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招聘条件逐步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在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在推进农村改革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业产业金融、农村土地金融等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模式、技术和产品,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率和覆盖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均为独立法人,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管理链条短、核算单位小、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一直以来发展稳健,规模、效益持续增长。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由于布局早已完成而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但近两年从业人员数量每年保持3000人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全省银行业总增长人数的1/3。

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其工资待遇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甚至还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镇一级,再加上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种类、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在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加上其一般性人才还处于大量补充阶段,在人员招聘上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操作技能类岗位也对高职毕业生有针对性开放。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本科以上毕业生供应充沛、竞争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在校园招聘中开始将门槛提升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社会招聘中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等特别优秀的人才,才允许招聘专科学历人员,而对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社区银行、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形式招录员工

近几年,新型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均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为了实现经营快速步入轨道,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的形式,招聘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充足客户资源的其他银行的从业人员,只有部分柜员、见习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采用校园招聘形式录用少量应届大学毕业生。

三、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

根据银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分析,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难度持续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银行对一线应用型岗位员工需求增长的减缓,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影响

银行业从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由爆发式、超常规增长,向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常态化增长转变之后,直接减少的就是柜员、大堂经理等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而这些岗位正是金融类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岗位。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降低乃至停止物理网点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大量采用自动存取款等自动化机具,甚至开发“超级柜员”终端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减少柜面工作量,使得对柜员用工需求大幅降低。

(二)银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由于其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等因素,吸引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供应充沛的情况下,银行不断提升学历要求,持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甚至是柜员、客户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不乏硕士研究生参与竞争。特别自2013年7月1日起实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明确了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同时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银行原先聘用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大多采用劳动派遣用工的形式,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部分银行取消了招聘高职毕业生的计划,校园招聘的第一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对高职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规模大、招收大学毕业生多的银行全部停止了招聘应届高职毕业生,上海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学毕业生招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浙江省内,即使是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等营业网点分布在乡镇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少数岗位招聘专科层次毕业生。

(三)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机构的大量设立,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会

最近3年,浙江省内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12月,银监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社区等领域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定位基层,服务普通百姓,所需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应用人才,与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高职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定位不动摇

从人才需求上,虽然银行业操作技能类岗位需求呈下降趋势,但基层一线工作岗位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银行既需要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操作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直接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银行基层网点,还需要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上,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和智能的特点,不可能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与高学历人才竞争,而在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操作技能岗位上,完全可以比本科生、研究生做得更好。与普通高校展开错位竞争,高职院校只要坚持自己的应用性定位,强化优势培养,完全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根据行业调研结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看重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和沟通交流、实践动手等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在能力要求中只排在第三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可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紧跟金融业发展变化趋势,为新岗位、新业务做好准备

在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岗位的配置比例也在调整,新的岗位不断出现:一是实用性营销人才需求量增加,客户经理岗位职数呈增长趋势;二是客户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坐席岗位职数高速增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3]。

(四)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争取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

银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一直存在,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多数银行更是关闭了专科层次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大门。虽然市场调研显示,银行基层网点还是希望录用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层应用型岗位的需求相一致,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等优势,但是从总行层面,往往都一刀切地拒绝了专科学生。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晖.试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岗位管理体系改革[J].金融论坛,2008(3):37-41.

[2]王曼村.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建设浅议[J].青海金融,2011(4):59-60.

[3]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On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the talent requirement trend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grasping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towards grassroo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ep abreast of the changing trends of financial industry, get ready for new position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endeavor to run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3]王欣.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展望[EB/OL].cn.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范围经济;拓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一、银行范围经济的理论基础

范围经济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时的成本总和。银行范围经济是范围经济在微观意义上的延伸,指的是如果银行同时经营多种相关联产品的成本小于多家银行分别经营其中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则表明存在范围经济。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现状分析

90年代,怀特构造了全能银行收入增长方程:LnSt+1=d+β1NTR+β2DPL+β3LA+β4St+T+1,并运用该方程分别对1980-1990年两个时期美国的样本银行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大银行存在着明显的范围经济,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相反,规模巨大但缺乏范围经济。

(一)银行业务拓展乏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但一方面国家是银行的产权所有者,表现在商业银行本身是外部竞争压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无业务创新要求,金融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95年以后,我国金融业开始实行“业务经营、业务管理”,应该承认,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选择分业经营有利于金融秩序得稳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分业经营在客观上限制了国有银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是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无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盈利空间。产权上的束缚和体制上的制约是国有银行不具备范围经济实现的前提――业务范围的扩张,从而无法实现范围经济,使其竞争力受到影响。

(二)银行业务欠缺“范围”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表内负债业务、表内资产业务、表外业务。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还明显缺乏“范围”,突出表现在:经营范围狭窄,业务种类单一,产品线的深度、长度、关联度不足。

1.资产方面,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运用已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合多渠道的发展态势,证券投资份额明显增加,同时国外银行贷款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工商业贷款呈下降趋势,不动产和消费者贷款上升较快。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传统贷款业务仍占主要部分,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很容易给银行带来不良资产,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不发达,银行投资主要集中于国债领域,使银行盈利能力受到较大约束,从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得赢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

2.在负债业务上,国外行业银行发展较快,具体表现在负债的形式愈来愈多,如联邦基金与回购协议下的证券业务、外汇等传统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所引起的负债等;借款则呈现出范围扩大化和电子化的趋势;除存款外的其他负债项目与负债总额的比重也大幅度增加。而我国国有银行负债结构单一,近年来在对外借款,商业银行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方面发展缓慢,对存款依赖程度则高达90%以上,比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普遍高出40个百分点左右,并且存款总量仍呈上升势头。但我们认为这种趋势不是商业银行开拓存款业务品种产生得自然结果,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种被动经济行为,银行业承担着越来越高的筹资成本,影响了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

3.在中间业务领域,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代收代保管、信用评估、信息咨询等,特别是今年来投资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发展迅速。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单一,主要是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一般性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等,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另外,在中间业务收入上与国外银行也很有明显的差距。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范围经济策略探讨

(一)适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随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国际化,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相继放松了金融管制,实现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之间业务的融合,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银行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混业经营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使银行的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混业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使其一部分亏损可以有其他业务的盈利予以补偿,降低经营风险。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践以及我国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现实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成立从事证券业务或保险业务的子公司,进而形成控股公司。国有银行可以利用自己与客户长久以来的良好关系,大力推销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反过来,投资银行产品也可以促进传统的银行产品的销售。今后,一方面政府经济安全与完善相应的法令法规,为银行探索混业经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四大银行应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与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盟,联合或并购,积极寻求现混业经营靠拢的途径,逐步构造出现范围经济特征明显的银行。

(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实现范围经济

在银行体制有分业向混业转变的过程中,国有银行应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金融资源运用的效率。

1.开展资产负债业务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业务发展方面,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创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借鉴先进经验,在结合自身条件及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存款工具。在资产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资金的可利用空间。如在国内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债权的投资力度,扩大债券的购买范围,增加债券的购买规模。我国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自从建立以来,为国有商业银行投融资开辟了新的途径,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渐减弱对存款及中央银行借款的依赖程度,更多地借助于金融市场来优化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

2.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和商业银行功能日益社会化的今天,银行必须首先寻找分业经营条件下新的业务创新空间,为日后的混业经营做准备。中间业务由于其服务性强,风险较小,收入稳定的特点,正逐渐地成为商业银行新的赢利点。国有商业银行要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客户对象特点,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与证券业、保险市场业务的对接,充分发挥金融资产同质性所带来的协力效应,从而逐渐实现范围经济。

3.强化内部分工协作。范围经济要求银行积极开拓业务范围,同时,银行必须强化内部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分工协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金融资源的重置浪费。

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中分支行之间的业务定位。商业银行总行应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开拓海外业务的经验,积极做好国际资金融通业务、国际信托管理与保险、国际金融评估及咨询等业务,力争在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方面奠定坚定的基础;城市中心支行应以中间业务,批发业务和银团贷款业务以及其他跨度较大的银行业务为主,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则应该立足于地方经济得发展,以传统银行业务的重心―零售业务为主,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形成。

其次是金融中心城市银行分支机构与一般地方银行分支机构之间业务的分工协作。位于金融中心城市的银行分支机构应借助金融中心丰富的金融资源,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如风险较大,对银行经营管理要求较高的票据发行便利以及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一般地方分支机构则应立足实际,继续开拓和做好各项代收、代付、出租、保管、信息咨询等业务,并以用技术创新,积极开展网络银行业务。

最后是商业银行同一城市分支机构之间也应统筹安排,进行相应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个城市分支机构之间的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4]赵一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00(10).

[5]王常柏、纪敏金融资产同质性:关于全能银行的一个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2(6).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银行业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1、 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规模扩张放缓是趋势、多线条管理大事业部成主流、轻资本经营模式受青睐;

2、 大型银行主导市场:国有银行地位不可撼动、规模大型化是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防控金融风险是未来的攻坚战之一;

3、 机构和人员的扩张呈减缓之势

4、 金融科技创新将成为驱动力:金融服务进入数字化时代;

5、 零售业务崛起:对公业务转型零售业务、中小微将成为未来重要方向;

基于银行业发展趋势,我们接触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关注:

1、 全面提升全行领导力

2、 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变革

3、 识别与战略高度挂钩的关键岗位,并实施差异化管理

 

我司与建行有较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们交流了校园招聘及计划,也在去年合作了新行员满意度调查项目,基于我司对建行了解,汇总了以下沟通内容:

1、 针对新行员:精准招聘、人才适岗;可交流的案例:阿里非凡人、浦发校招

2、 针对后备干部(人才梯队):网点负责人、中层干部储备;可交流案例:工商银行百千计划、建行3223项目、常熟农商行三飞计划

3、 针对现任干部:领导力提升、现状摸底;可交流案例:工商银行百千计划、工商浙江分行人才盘点项目、常熟农商行三飞计划

4、 人才大数据:人才画像,新行员画像(人才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可交流案例:招商信用卡中心、阿里非凡人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息化;网络银行;中间业务;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41-03

[作者简介] 陈如清,国立华侨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全国金融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

郭东强,国立华侨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福建 泉州 362021)

一、前言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汹涌澎湃之势震撼着世界。纵览信息化发展史,其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社会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进行整合和改造,。银行业也不例外。,现代商业银行视信息化为生命线,诸如网上银行、数码银行等新兴业务已在国内银行业蓬勃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红火的表象背后,潜藏着的却是银行业发展的危机。银行业何去何从,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信息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是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倍增效益最高、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其创造着有史以来人类最高的生产效率。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已对银行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银行运作方式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在银行业的运用改变了传统业务的处理方式,将传统的银行业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外部存、贷、取、汇业务到内部办公、管理,均可通过计算机处理。银行电子化不仅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广大顾客。更重要的是,按照传统规则建立起来的银行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及相关制度,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重构。

有人预言,因特网将会改变银行竞争能力的排行榜。信息化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更突出的体现在与传统银行经营理念迥异的网络银行业务。据统计,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比电话银行低75%,比普通银行低90%。网上银行还具有无分支机构、无纸化操作、全天候服务等特征。网上银行的建立已成为银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加快“金融脱媒”步伐

商业银行的产生是以社会化分工和信息传播不充分导致投融资双方难以匹配为前提条件的。从某种意义讲,银行利润的真正来源是银行所掌握的存款人和投资者的需要但没有时间或能力去收集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信息优势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消失。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立足点。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预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这一预言虽然有些偏激,但是银行业确实已经不可避免逆转地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扮演的是中介角色,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投融资双方必然会谋求直接的联系,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直接融资方式必将超越间接融资方式并最终取代后者。事实也是这样。以美国为例,大多数公司不是通过银行而是通过证券市场,借助于债券、基金等工具进行直接融资。所以,进一步探索新的赢利模式将成为银行业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使命。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加大银行经营风险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网络的快速传播特征,会使这种波动迅速蔓延,造成所在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引发全球经济动荡。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网络虽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并非原始信息,其“非完全性”带来的风险远比非信息社会的风险要大,而网络的快速扩散效应将导引致银行经营风险倍增。

风险问题是全球银行业的共同挑战。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业,面临着风险管理的革命,传统风险管理理念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必将给经营管理者带来一系列新课题。安全是银行业信息化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关节点,强化风险管理始终是银行业永恒的职责。

三、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银行是国内所有行业中最早实施信息化的行业。,回顾历史以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和正在经历着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数据生成阶段,即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数据集中阶段,即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第三阶段是指从现在开始的数据应用阶段,即商业银行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开始发展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基础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实现了业务操作电脑化、支付结算电子化、信息处理网络化,正处于数据集中即将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银行业即将全面进入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压力,以及信息时代对金融服务的客观要求,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业刚进入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我国银行业电子化的普及率较高,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对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进行整合尚处于初期,显现出来的优势更多地限于打破时空界限,提高处理效率,距离国际银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组织结构,改造业务流程,创新银行服务,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引入经营管理,发挥辅助决策功能,,还有很大差距。

2.银行业仍处于传统业务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银行业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利差收入仍是银行最大的收入来源,占到总收入的90%,银行业还处于传统业务发展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渡过了这一时期,目前银行业已进入了现代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中间业务为基础,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拓展和稳定客户,银行的收入有60%以上来源于中间业务,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地位趋于下降。

(三)网络银行刚迈入起步成长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业银行经营活力的增强,银行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但依靠机构网点占领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而国际银行业已不再依赖于机构网点的设置拓展业务,开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网络运行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以高效率的付划系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拓展客户群体来提高市场份额。

四、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银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资源、外部环境、内部系统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既不可能期望一蹴而就,也绝不能错失发展机遇,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这一发展的机遇和历史的挑战,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信息化要着重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加快银行网络化发展步伐

银行触网正方兴未艾。网络银行是金融信息化最新发展的产物,泛指客户可以通过公共网络系统选择银行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到:

1.加快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是一种利用因特网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延伸银行业务的新的服务手段。对客户来说,利用网上银行可方便、灵活、省时、高效地进行金融交易。对银行来说,通过无处不在的网上银行改善服务渠道,吸引和留住高端客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砝码。当前,国内银行业应加快网上银行发展步伐,在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服务功能的同时,应努力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渗透率,构筑市场竞争战略优势。

2.继续完善电话银行。电话银行是利用自动语音应答系统为客户提供储蓄、对公、信用卡查询、挂失、对付、止付等业务。客户通过电话银行,可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在确保系统运作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品整合,优化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3.加速发展呼叫中心。呼叫中心(CALL CENTER),又称客户服务中心,它利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达到语音与客户数据资料的同时转接,以发挥电脑系统与电信系统的最大潜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对客户来说,利用手边的通信工具(如电话),就可获得快捷、方便的银行服务。对银行来说,利用呼叫中心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目前,呼叫中心主要用于客户来话处理。从未来发展方向上看,呼叫中心将通过数据网、因特网等多种通信媒体为客户提供服务,前景可期。因此,国内银行业应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呼叫中心,占领业务竞争制高点。

4.积极开拓移动银行。随着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以及第三代手机的出现,移动商务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移动银行将会得到广泛认可,真正实现AAA式服务(Any time, Any where, Any way),即可以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移动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将会不断增加,预计手机银行将是未来2-3年内的一个新的亮点。因此,国内银行业必须顺应这种趋势,积极开发移动银行业务。

(二)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

“金融脱媒”现象已是商业银行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大力发展成本低、风险低、回报高、前景好的中间业务,可以说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较好方向。

1.大力稳妥发展中间业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制定系统、合理、可行的营销方案。要针对市场消费心理,大力开展宣传,强化市场营销,激活存量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中间业务的有效开展。

2.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中间业务属知识密集型业务,品种众多,业务性质跨度又大,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而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显然难以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则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证中间业务专业管理、规范经营、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实力、抢夺中间业务市场的需要。

3.健全业务风险防范体系。相对于资产和负债业务而言,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业务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多种多样。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坚持防范风险与业务开展并重的原则,在研发新产品时,要将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并考虑;在新业务推广时,要建立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以防风险发生。

(三)全面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

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始终应引起人关注。由于技术、制度、人才等诸多非确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隐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商业银行在借助信息技术确立竞争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如果信息化安全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将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战略。商业银行必须将信息化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执行,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确保信息技术功能完善、设计严密、安全可靠,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化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因使用外部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而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要加强信息安全观念理念的培育,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要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层层落实安全责任。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要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信息化安全合作,共同探寻解决方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3.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要实现商业银行信息化安全,人才是关键。要把引进和培养人才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和壮大真正能适应业务发展的信息人才队伍,从而真正解决好商业银行信息化安全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

商业银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电子银行

一、中国银行业现状

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3家,城市信用社11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6家,农村信用社3,05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37家,信托公司58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91家,金融租赁公司12家,货币经纪公司3家,汽车金融公司10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19.3万个,从业人员284.5万人。

截至2009年12月份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8.7万亿元,比上年同 期增长26.3%;负债总额7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如图一:

2009年,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4个和0.61个百分点。五大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占比有所下降。

二、中国银行业经营现状分析

(一)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状况

目前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机构数显著增加,截至2009年12月份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239家,比年初增加3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00%。如下图:

(二)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

近年来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在逐渐减少,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也在不断的降低,下表是从中国人民银行归总来的数据:

不良贷款不管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都在逐渐的降低,这就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在逐渐的摆脱不良贷款的影响,在逐渐的走向正规发展路径。

(三)中国银行业利润分析

2008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资本回报率17.1%,预计比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以上;全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利差还是占主要比重,以上市银行为例:自2007年以来,尽管15家上市银行平均息差收入占比由87.6%逐年下降,但到2010上半年,依然高达79%。其中,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分别达到91.8%和91.2%,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利息净收入的比重为76.8%和69.1%。中间利润比较小,根据《投资者报》研究部统计,2010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达到18%,而国际上银行中间业务一般都高于20%。

(四)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已经分别完成股份制改造,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分别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管理银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基本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并不断优化,决策规程更加明确,运作更加规范,内部监督加强,信息披露也正在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透明度明显提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问题

在我国目前信贷仍然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的前提下,银行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是会把信贷放到第一位的,因此如何防范贷款风险成为银行业保值增值的途径。首先,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审慎或者不介入信贷开工项目,特别是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等政策的项目要禁止进入,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机构,改进生产工艺;其次,要严格执行房地产有关信贷政策,严控房地产投资和投机风险,优选房地产开发商,中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和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房地产企业,审慎介入中小房地产企业。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以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从而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挑战,因为居民追求金融资产多元化,致使银行存款相对萎缩,同时由于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不再依赖银行,将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的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因此,银行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从银行收入总额来看,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一般在15%到20%之间,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占比在4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经济向好后,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有可能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可能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且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降低资本金的消耗,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巨大的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三)深化机构改革,夯实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夯实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一是不断深化大型银行改革;二是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商业可持续性、市场化、适度竞、政策扶持五项原则,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监督作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四是继续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其他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增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强化银行内部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一方面,人民银行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律,切实防范业务运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商业银行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做到权责明确。即不仅要规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处理业务的权限,更要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各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的权责要相适应;四是内部控制一定要做到奖惩分明。要对任何不执行制度,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和惩罚办法。

(五)应注意的方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而银行业在网络中为客户服的发展提供也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现在的电子银行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加,利润占比也在加大,因此能否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在银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还看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如何,各银行应该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方便的服务。同时,现在的贸易服务等国际化水平如此之高,为此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也应该实行国际化,而我国由于以前的原因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银行业也应该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波.2010年中国银行业信贷投放形势与风险浅析[J].金融电子化,2010,(3).

[2]郭田勇,葛娟.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J].中国信用卡,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