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04-01
语文是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的学科之一,往往让孩子对学好语文缺乏了信心和耐心,因此如何让小学语文水平提高,解除小学生对语文的“恐惧感”,不再望而生“变”,是值得老师研究和探讨的。下面就是我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见解。
一、合理备课,避开误区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文老师的培养和指点,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提高小学语文水平,老师的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要想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备课。然,在老师进行备课当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则直接影响到备课的好坏。例如老师自身的修养观念有偏差,在教学当中,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观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有异于教案设计;再如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还如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创新教法的意义,这些备课误区不仅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更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进而避开这些备课误区。
二、合作互动,创建和谐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小学生健康心里的表现,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当今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合作学习”的最好阐述者当之无愧是“小组学习”。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已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平台,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肥沃土壤,还是让学生做回了学习的主人,改变了历来“叫我学“为”我要学“的尴尬场面的重要因素。而语文学习小组要如何开展呢?例如:1、合作学习生字。在课堂上组织小组之间的孩子们互相变化形式朗读生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如开火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2、合作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老师可以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合作朗读课文不仅让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锻炼了胆量,还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3、合作表演课本剧。从语文书上挑选出适合表演的课文来给各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来品评,让入情入境的表演来培养出学生自己的个性,胆量和动手能力。而且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4、合作写习作。小组之间常以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互相批改,这样既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不仅和谐了学习氛围,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
三、培养良好习惯
常言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所以,不难看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课改实施的主阵地。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保证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但是,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根本没有课改气息,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了解后,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阅读兴趣的淡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大部分课堂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两根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现有的资源没有利用,也没有资源生成意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个别学校,
3.时间分配不合理,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过去的教学方法。很多课堂一半以上时间让学生无目标的自己看书,然后通篇串讲,每篇课文一定要分段,归纳段意,这种课太浪费时间。另一种情况则是满堂灌,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一潭死水,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学生,或者说没有全体学生。
4.朗读教学质量低。一是朗读的量不到位,讲的太多,读的太少;二是朗读的质不到位,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朗读水平较低。
目前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要求,但在这些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与争论,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力争通过我们的教学加以改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教法,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比较混乱
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了定论,使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对人文性的张扬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体验开始得到尊重,教师主宰课堂、机械封闭的教学方式逐渐消失。然而,在一些主导潮流对此大加赞赏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尤其是广大基层小学语文教师,过去大家习惯了的、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习惯了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频频受到挑战。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教师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在课程改革已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需要我们冷静地审视和反思,找出其存在的弊病,及时纠正,引以为戒,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2.教师没有掌握易操作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能宏观地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程序。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好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落实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统治中,阅读教学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片面的文字训练课,以训练代替一切。另一种是,把阅读教学课上成分析课。教师繁琐的讲解,生硬地给学生灌输句意、段意和思想感情等,使本来富于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者辛辛苦苦地讲解,听者却昏昏沉沉地欲睡。其结果往往是“低分低能。”
3.语文学习的社会要求,使得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主要由社会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所决定,诸如教书育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对社会的责任感放在首要的地位;其次才是对儿童的责任感。由于语文教师还要面临所教班级统考或升学的压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晋级、职称评定、升迁等,过于考虑儿童的要求、兴趣,有点不切实际。
三、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如何真正贯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对改变阅读教学现状至关重要,对此我认为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2.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儿童对外界的注意就要进行提问,引起儿童新旧知识的冲撞,所以说,“提问”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让儿童学习的手段了。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有效性教学 问题 方法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锻炼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能力及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而有效的教学需要依靠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和全面协调,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向有效应教学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备课中会进行教案抄袭,没有对本节课堂教学设定准确、精细的教学目标,并对对语文教材也没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无法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2.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课堂互动,但也会有部分教师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但大多表现在较浅的层面上,往往只是关照和培养较为优秀的学生,却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锻炼和培养。此外,在师生之间的活动形式上看,通常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与交流,不重视学习讨论的实效。有些教师甚至在一味地进行讲课,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失去了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可见,师生之间教学互动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教师对较优秀学生的关照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形成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3.没有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太过面面俱到,想为学生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有时不会按照相关重点和训练技巧进行讲课,所以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这就难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
4.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足
大多教师往往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语文教材的钻研,也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从而会频频出现教案设计雷同的现象,失去了教案设计的特色。因此,如果原有教案中存在教学错误,教师很有可能也标题同传授给学生,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和辨别能力较弱,所以难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分辨,从而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1.保证语文言语学习的质量
语文学习的实质是语言,所以可以说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语言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语文教学有正确的认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言语内容来获得言语技巧和规律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言语实践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说、听、写、读等活动形式来锻炼和取得更好的语文能力。
可见,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示范,而学生是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是师生的言语表演课和活动课。另外,只有教师示范有价值、优秀的语句朗读,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更高质量、更丰富的语文学习中去,从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大多注意力难以集中、纪律问题较多。所以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质量。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进行班级管理,让成绩较优秀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其他学生,从而尽可能规避学生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低段拼音教学中,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书序和进度进行教学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需要对拼音教学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改革,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和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利用语言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个体自身对言语内容的内化过程,进而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言语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而言与实践又必须靠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而不是教师的言传教学。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说,表达和展示;第二,教师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言说和展示的机会;第三,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师自己延伸、修正及拓展的基础上进行再次表达、言说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锻炼和培养自身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性。
4.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
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预设和生成。而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常见的教师授课方式,而没有真正对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大多只停留在课堂教案的传递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师不能强硬地将对课文的个人理解硬加给学生,而是要让课堂教学的信息与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相契合,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改的意识,改变从前以教为重心的课堂教学,而是逐步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意识、教学心态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探究和反省等。
总结:
总而言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见,教师只有真正通过有效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正梅.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重要性
1 激励教育 回归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热情。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让知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更有趣,才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所讲的语文知识富有情感和节奏感同时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复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不能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舒适、愉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 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矫正学生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发展。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教师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①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使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赞赏不要局限于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地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不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3 创设情境激趣
认真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就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上,并且也通过这两个环节来实现。在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问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疑问,在渴望答案中学习。在上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特点和可接受程度,采取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最好是通过实践教学,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鼓励小学生参与,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成功创设课堂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设最佳的时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4 大语文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解释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思维。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阅读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通过教师一次一次范读,让学生不断体会如何根据不同句子去把它们的语气与感情读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会有表情地朗读。在生活中自学,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迁移,提高查询信息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朗读也好,背诵也好,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尤其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这不仅有助于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印象。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高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了解学生;设计教案;良好习惯;教学方法
高效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欢乐,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以此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前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发认识到学生是不完美
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各种弱点,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且在学习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例如,自身智力的差异、记忆力的差异以及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等。有时,有的同学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天赋与才能,但在另一方面却稍显迟钝。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个体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潜力,改善自身的缺陷。例如,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安排其担任班委,以此来协调班上学生的各种学习与工作。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优势,还能使得课堂更具有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教案,构建有效课堂
教师只有真正明白、理解课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教授给学生,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控师生间的“距离”,以此来设计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探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让课堂持续保持活力,让课堂更加具有效率。与此同时,教师的教案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指向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教案,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来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持续充满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三、养成良好习惯,保障高效课堂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成就好的性格。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作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高效率以及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为此,首先,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着手于平时的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遵守规章制度。让学生有意识地做事,这也为之后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了一定的基础。教师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例如,可以通过教师的强制力来培养学生倾听、背诵、朗读以及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四、活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最好的学习状态。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构建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来供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将游戏当做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使用积极向上的话语,少使用消极批评性的语言。以此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此同时,师生间应该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沟通。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师生间相互讨论,共同协商解决,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及帮助学生,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控制课堂节奏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的设计规划,将所有学生尽纳眼底,以方便教师与学生间能充分地进行交流。在学生座位安排上应该灵活,以方便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在课堂时间方面,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坚持时间利益最大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课堂拥有充分的活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少些限制,多些宽容;少些主观,多些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爱语文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不断完善教案,通过实际行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案来构建高效课堂。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完善熟练,以此来提升课堂的效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小伟.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3:53-45.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
1.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与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还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依赖课本内容,缺乏学科的延伸与内容的拓展,课后练习往往也按照教材的内容操习,有些教师习惯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农村教学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课堂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记忆型的教学方式,特色化教学的内容非常少,而在课后的训练中也将重点放在了课堂内容的巩固上,无法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3.农村小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小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学内容与教学节奏,却忽略了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村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设计对策
1.课前准备
备课组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授课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比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在课前,两位以上的教师要对文本展开研究,将教材读透,并拿出各自的教学设计,或是参考优秀的教案进行集体的备课,也可以选择其中如“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来到了校园里,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等精彩环节,根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加以改进。备课组还要在教师不同的优秀教案中组建专门的资料库,集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如春天来了燕子的叫声、春雨的声音、万物复苏的视频、柳条随春风摇摆的图片等,集中于一个资料库,完善资料并将其拷贝给每一个参与同课异构教学的教育者,实现资源共享,并为同课异构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教师组分别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与改进,着手施教工作。
2.施教过程
教师可以强抓朗读的训练开始教学,比如《春天来了》一课,先通过诗歌般的语言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同时发挥自身的语言运用魅力简洁而不失优美地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春天来了》的阅读兴趣,随后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以春天这个季节进行叙述与歌颂?”继而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细读,包括搭配音乐自由朗诵、参照图片个别抒发、师生合作阅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并保证拼音的准确,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与喜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便捷性,深层次挖掘春天的特点与教学的亮点,比如“来到小河边”搭配河流流淌的背景声音,“来到田野上”提供一望无垠的广阔田野图片,“来到小鸟的家”播放小鸟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可以以走出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景色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各种视图,表现春天的特色,并结合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乡间环境进行讲述,随后,展开户外的语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近小河,走入林间小道,增强自身对于春天的理解,有山有水,树木葱葱,田野无际,雨时纷纷,将春天呈现的美尽收眼底,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融入其中,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
3.说课评课
在结束了《春天来了》的教学以后,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扪心自问教学效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设目标,是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识与学习规律,是否真正突出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等等,同时积极加入到其他教师针对《春天来了》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交流和评议,与讲师一起围绕有关教学的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思考的建议与想法,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让所有对这一课展开教学的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最后,通过备课组长进行小结,总结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好再次实践与探究的准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 评价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避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想及时听到老师对关于他参与学习表现的评价。因此,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则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策略。
一、落实学生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观认为,只有老师、长辈、尊者才有资格评价别人,他们才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只能作为评价的客体,承受师长的“谆谆教导”。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接受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们是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受到众多关注(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而,学生、家长、教师及学习伙伴都应是评价主体中的一部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及他人的关注都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自我评价应该是一个内化的教育过程。
如一个学生读完《黄山奇松》中一个片段后,我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只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我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但是我们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将伴学生终生,这也是我们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因此评价时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见解,更应该切实尊重学生差异,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热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热切的激励,为他们设置失败时的台阶。
三、恰当把握评价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则往往会有意外收获。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最后一段描写桂林山水结合之美的那段话。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出人意料,教室里突然飞进了一只燕子。学生骚动起来。老师灵机一动说:“你把《桂林山水》中的文字都读活了,读得真美,你看,把小燕子都招到了你描绘的景色中来了。”接着说:“看谁的朗读不但能让我们陶醉,而且能让教室外的燕子陶醉?”全班沉浸其中,另一位学生又一次充满感情地朗读起来。由于教师用“大语文”的智慧,巧妙地开发了生成性资源,竟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心的评价语,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保护了活泼又不失秩序的课堂。这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这种即兴评价,植根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日常教学功底。
四、有效利用评价资源
送教下乡活动中,许莲老师在上《雾凇》一课提问“雾凇是怎么形成”时,一个孩子说了很多相关知识,老师及时表扬他在课外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当即就有一孩子说“我也要多读课外书”,还有一个孩子说“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的一个评价很快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很多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产生自豪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我校范丽老师上了一堂迷人的《九寨沟》课,这一课老师做了充分准备,整个课堂精彩纷呈。美女老师,可爱的学生,巧妙的应对都让听者充分感觉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迷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激发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孩子的发言非常精彩。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到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毕竟年轻,忙着完成教案上的环节,而学生的这些火花转瞬即逝。后来我们在评课时说到如果巧妙利用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让这一堂课锦上添花。
五、巧妙运用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多用语言评价的方式,其实教师的评价方式还有很多,如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地抱一抱,由衷地鼓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张玉波老师在教学《掌声》这一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英子前后变化时,请一男生自评,那位男生很快认识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愿意再试一次,而且很明显比前面读得好多了,老师此时露出了赞许的微笑,然后喜悦地坐下,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陈晓秀老师在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引导学生体会“平易近人”这个词,她是这么做的。先让孩子们想象叶老会亲切地对肖复兴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像老师这样面带微笑、态度亲切地说,学生很快按要求做了,想象很到位:“你好好努力一定会成为像我一样的大作家的。”教师含笑点头示意其坐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以评价形式取得了成功,将一个平易近人的叶老活生生地展示在听课者的面前。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