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对策

1.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基本概况

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是指在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工业和农业、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统筹建筑,使城乡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党的上,国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经济上确保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在政治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纷纷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和改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贫穷和半贫穷人口,并且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占据了我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农业结构的调整周期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外出打工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大大阻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为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义务教育体系,逐步推进税收城乡一体化。积极建设统一良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成为时展的必经趋势[1]。

2.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单一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善,城乡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差距悬殊。国家对于三农投入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如水、电、通讯、文化等等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2.2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够以前,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总是将农村内部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首位,这种方式分离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联系,将三农问题进行孤立的进行研究和解决,结果导致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不能实现良好转换,从而给三农问题加深了难度与困难。此外,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比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通过一定的投入,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

2.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滞后现阶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农村也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向城市化靠弄。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3.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在城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之间的产业发展是有很大联系的,产业发展的依存度高,其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活力。在调整产业机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经济建设要做好合理分工,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市要加大产业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通过设备转移、兼并联合、建立子公司和加工厂等等方式,将城市化元素逐步转移到农村。另外,农村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经济潜力,例如建设农家乐旅游区、试验田等等,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促进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3.2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很大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需要将资金投放倾向农村的经济建设中,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等范围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深化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对于农村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建设各方面的投入均要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3]。

3.3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制度环境一方面,统筹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的制度,它承载着许多社会功能。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同定位,体现的不仅仅是职业上的不同,也是对人们经济和社会身份的区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不是简单放宽对农民进城的数量限制,需要改革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完善城乡之间的就业制度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统筹农业保险制度。最大限度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4.结语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流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环。针对现阶段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进程。相信通过调整城乡结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加快城乡制度建设,城乡经济建设将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2篇

1、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三农”问题提出的初期,就曾有人指出,三农问题不过是国家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如果说确有必要把“三农”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那么以后还会有“三工”问题、“三学”问题、“三医”问题等等诸多问题。这种说法不是忽视“三农”问题的存在,也不是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而是要求国家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从长远规划的视角来全面审视“三农”问题,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来谋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三农”问题的解决与“三工”问题密切相关。从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方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前进方向,反之,工业的发展进程又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的整体水平。回顾历史,目前理论界有一种看法是:建国以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始终支撑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很小,在某些作法上甚至成为了抑制农业发展的阻力。实际上,农业与工业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哪一环出现梗阻都会影响到整条流水线的运转。所以,一个国家各个产业之间是一不是二的关系。另外,从建国至今,工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没有与农民有太大的差距,两者基本上平行发展,把城镇中少数富有人群扩大代表了城镇户口中的全体,进而得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结论,有失客观和全面。所以,究其实质,“三农”问题凸显的还是民生问题。

2、“三农”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应当说,民生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现在老百姓关注四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这四个问题基本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为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二方面的理由: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都与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有关,也与政府自身的行为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并不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反之,则可能是另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行为问题,这实际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凸显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过去34年的改革开放,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为什么到今天,民生问题如此凸显,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基于以上二个理由,我认为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3、用老子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3篇

㈠县概况

1.1位于省市东部渭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51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耕地4.92万公顷。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

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

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

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资料,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

㈡县“三农”政策落实情况

2.1“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过去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就在县开展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他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数据。得出三农问题需要再收入的宣传。

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我们自己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能再准确的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

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

a农民b农业c农村d农户e农田

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

a农业税b农业特产税c我不知道

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

a看电视b听广播c别人告诉我的d政府宣传的

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

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

623663.265%722673.469%561024821452111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县,对于什么是“三农”,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对于哪一项税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们在了解“三农”政策的途径以及对“三农”政策的关注程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我们调查分析与走访农户,同时结合县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三农”政策;“三农”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三农”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他们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农民增收仍然很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县的问题,更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接下来将讨论这个问题。

㈢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专题节目;节目编排创作;内容吸引力

笔者在龙陵县广播电视台担任新闻记者工作,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逾16年,通过自身在岗位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结合对电视台专题类栏目的理解,认为当前县级电视台应当紧抓实际,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资金能力,运用创新的节目编排方式,重点应当加强自身电视专题类栏目的内容吸引力,来提高电视台收视率,加强电视台媒体影响力,确保电视台能够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一、在栏目创作上充分听取民声

县级电视台不能依靠照抄照搬大型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节目创作思路,而是应当结合民生,听取民声,从群众中征求意见,结合民意,探讨群众所需,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发展、三农问题,设身处地去谈创作。只有不空想、不蛮干,切实从贴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考虑该设置什么样的专题,才能让这专题获得更多的群众支持,这才是回归于县级电视台自身发展目的,最适宜县级电视台专题类节目发展的选择。

结合笔者在龙陵县广播电视台的相关工作经验,建议县级电视台在充分考虑体现地域特点进行栏目设置的过程中,结合村镇发展建设创作一些评述发展先进典型的专题栏目,结合三农问题创作一些科学惠农、技术慧农、政策惠农的专题栏目,或者结合新闻采编,创作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下创新发展的专题栏目,这些专题内容,才是真正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好栏目,是易于被群众所接受的好专题,也是真正能够发挥县级电视台影响力的内容创作。

二、在栏目采编上充分融入群众

1 充分认识到县级电视台贴近群众的优势

县级电视台虽然在媒体资源上和资金能力上,并不优于市级电视台和更高级的电视台,但其具有中小型广播电视台的先天优势,需要县级电视台电视专题类栏目的创作采编人员充分认识到县级电视台自身的优势,扭转陈旧的创作采编观念,杜绝照抄照搬大型电视台的创作采编思路[1]。

县级电视台设立在贴近县乡、靠近群众的基层环境,更是具有贴近民生,深入群众环境,充分融入群众的资源优势,是获取民生问题、三农发展问题、城镇发展问题的采编内容的第一现场,是值得深入挖掘、融入群众进行贴近民生的创作的。笔者长期工作于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采访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只有贴近群众,所采编到的资料和新闻材料才是创作县级电视专题栏目的宝贵资源,才能创作真正能够打动群众,牵动群众真正关心的、具备吸引力的好栏目。

2 充分发挥好灵活的采编方式方法的作用

县级电视台的栏目采编,更加轻巧灵活,能够更加机动、迅速、便捷的接触到第一线,还能充分发挥优势,采取灵活的采编方式,同乡镇群众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所取得的电视专题类栏目的素材,更是富有群众性,易于被群众接受。

笔者在十余年基层工作中,总结出非常朴实的工作经验,就是接触群众,要以群众的思维方式去设问,又要以专业媒体人的思维去思考,还要以联络人的身份去做好相关的对接工作。在采取灵活的采编方式过程中,需要以帮群众办事的态度处理专题栏目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为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节目取得最为实用的内容材料,也才能保证最终创作出来的电视专题类栏目能够真正被群众所接受,产生群众对专题节目内容的认可[2]。

3 充分地融入群众需要切实做到求真务实

县级电视台的采编更要求真务实,不走形式、不搞过场、不拘泥于采编条件的约束。例如我在走基层下乡村的采访过程中,农民群众在哪里工作,我们就设点在哪里,群众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真实的反映什么内容。讲的是乡亲们的话,用的是土办法,想的是实在事,才能保证为县级电视台的专题类节目提供优质的原创资源。

三、在栏目设置上充分发挥民主

结合前面所谈到的,从内容上,县级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必须结合民众所想,创作体现民生化、生动性和鲜活性的节目内容,节目设置上,应当充分发挥民主,让群众参与进来,让内容得到群众的理解。不能盲目地谈框架,而是应当在群众中找内容。用简单的话讲,就是谈群众关心的事让群众想要看,用群众说话的方式讲让群众愿意看,充分跟群众互动让群众乐于看,这才是真正考虑到县级电视台所接受的受众性质,认清县级电视台发展目标,找到县级电视台科学发展思路的栏目设置方法。例如多设计一些灵活的走访专题、民生专题,让群众能够参与互动,让群众积极提意见,并且接受群众的意见,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民主[3]。

四、在栏目编排上充分体现民生

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栏目应当将体现民生的内容有重点地突出出来,突出县级电视台自身的内容特点,适当采取侧重县域经济发展、村镇建设、三农问题的内容,在专题栏目的设置上,增加结合本地民生的内容比例。在编排上,也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统一化,还应当讲求多样性,将原本单一的内容设置朝着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上发展。

注意对县域经济、三农问题的引导推动作用,切实发挥县级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这是进行县级电视台专题类栏目内容吸引力创新的重要目的。内容要务实,让群众觉得有用,形式要有艺术性,让群众觉得爱看,栏目编排要创新,要能持续的带动群众,产生延续性发展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县级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类栏目想要增进自身的内容吸引力,就必须结合县电视台现今的技术条件和资金能力,了解电视节目的市场和受众情况,结合县级电视台的自身内容定位,整合自身资源的优势设立品牌栏目,听取民声满足群众需要、深入群众,才能让内容接地气,面向群众需求才能受到群众欢迎。需要树立县级电视台的创作信心,结合群众搞创作,才能真正发挥县级电视台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 县级台如何设置电视专题栏目[J]. 科技传播,2015,03:211-212.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5篇

在过往关于中国乡村的见闻随笔和媒体报道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化倾向。一类作者出于中产阶层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相对厌倦和审美疲劳,将乡村描绘成世外桃源式的乌托邦,甚至类似欧宁、左靖这样的知识分子,直接就进驻碧山这样的村落,在那里践行着建设现实当中的美丽乌托邦的计划。另一类作者多半在乡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都市生活多年之后,再回到相对破败、衰落和闭塞的乡村,又多少会在笔下,生出将乡村故乡否定化、批判化、负面化的冲动。汪冬莲老师这本《满川田纪事》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上述两种极端化叙事倾向。汪冬莲以自己的家乡―安徽歙县下属的满川田村为样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四十户农家展开口述访谈,透过这些教育背景、家族沿革和自身技艺各自不同的农家在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不同生活变化,来折射出最近40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脉络和生存现状。这种对于中国乡村变迁的客观、节制的叙事态度,跟大量以煽情、片面、标签化为特征的自媒体网文相比,明显要更胜一筹。

作者汪冬莲有着近20年的央媒工作经验,他对于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可能的解决路径的记录与探讨,更多是基于多年媒体工作经历训练出来的本能与敏感性。因此虽然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学术论著,但汪在书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却完全有可能给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者,提供可能的议题和丰富的一手素材。

举例而言,作者在书中记录的8例成功从农村转入都市生活的案例中,几乎每一位当事人都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而相对应的是,那些没有经受较好教育,或者从中国教育体系当中被淘汰下来的村民,则直接面临出门打工,还是在家做光棍的尴尬命运抉择。教育对于农民都市化进程的显著影响,在书中的几十个案例当中不言自明。

又如,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发现当今农产品质量的日益下滑,跟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敷衍了事、投入日益减少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又是源自农民在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上获得的经济回报,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不解决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下和农业收入微薄的问题,就没有办法真正改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到位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里,中国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相信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上,找到些许线索和答案。

《满田川纪事: 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汪冬莲 著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6篇

教育“三农”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缺乏;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差,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好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教育“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教育“三农”问题,同样也关系着教育发展的全局。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从现行的教育结构看,农村教育具有面广、量大、比例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没有占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教育需要有农村的价值定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不管城市化发展到何种水平,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都将长期存在。因此,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端正农村教育发展观,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村教育真正进入大众化时代,应该摒弃完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农村教育更需要关注农村学生文明观、世界观的培养,使他们懂得怎样“理解生存”,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成长进步,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是破解教育“三农”难题的基本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

本世纪初,在全面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实情的基础上,衢州市邀请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主持制定了《2003-2010衢州教育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衢州市、县党委和政府统筹安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农村教育上,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抓手,着力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的农村学校,大力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农村教师,全方位保障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在破解教育“三农”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实施六大工程,农村学校亮起来。按照教育规划的部署安排,衢州分步有序地进行了农村学校调整改造。针对学校布局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效率低的现状,2002年,衢州实施“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这为后续的学校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重复或低水平建设改造,促进农村学校适度扩充规模,提升办学效率。2003年-2004年,实施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程”;2005年-2007年,实施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2008年-2009年,实施“农村小规模小学调整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6年共投入12.6亿元,完成农村学校建设改造项目2689个,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关键。为此,衢州确立了“局长抓校长,校长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实施“校长培训工程”。通过强化培训,校长们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农村名师多起来。据统计,从1997年-2002年的5年间,衢州共有1800多名农村教师流向城市。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002年-2008年,衢州逐步解决1800多名教师缺额问题,保证农村教师足编足额配备,使农村教师在数量上有了保障,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新增教师素质高起点。

构建入学保障体系,农村学生笑起来。衢州市属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了保障学生的就学,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新生的教育扶贫帮困机制,保障所有困难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同时,还实施了“爱心营养餐工程”。

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体系。衢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根据2002年的资料统计,全市有农村劳动力90余万。由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50余万人。这些剩余劳动力急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实现转移致富。对此,自2003年以来,衢州践行穷人教育学,对转岗农民授之以“渔”。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于衢州而言,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既是产生于教育自身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自觉实践。回顾这一段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考: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可以发挥教育在农村文明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引导,教育是影响,教育是感染,教育是文化。因此,教育要善待社会,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展好农村教育,让教育激活农村建设事业的生机,让教育亲近关爱农村孩子,和谐农村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引导社会善待教育,以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和谐。衢州农村教育发展的历程,是教育觉醒引领着社会觉醒的过程。以学校的规划布局引领乡镇的规划布局,以师生的文明风尚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以教育的科学民主引领农村的民主政治,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以教育的科学和谐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需要责任理想智慧毅力。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既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也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面对任务与挑战,使命与责任,教育不能无所作为或知难而退。我们不能把教育“三农”看作包袱,而要看到它是巨大的财富,宝贵的精神资源。要面对现实,充满理想,承担责任,启迪智慧,知难而进,创新思路,寻求突破。一要全面深入了解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二要制定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三要寻找实施规划工作的突破口,四要有打硬仗不怕苦的信念决心,五要有协调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智慧策略,六要有把工作做对做好做完整的恒心毅力,七要认真总结宣传,让工作瞻前顾后,环环相扣,不断提升,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是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前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投入,而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保障教育投入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每年衢州教育都重点解决农村学校的一至两个问题,形成了积累效应。从衢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在农村学校改造之前,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改造,同时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保障了六大学校改造工程资金投入的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农村学校的运行成本。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7篇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著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著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

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农民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定数量存在的行政问题为农民威权设置了障碍。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中央、省、市的政策是好的,但在村、县落实时,有时发生了差错。所以,农村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范围太广,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对于气象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大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不断发挥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自然减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有些偏远地区技术不够,没办法有效地利用气象的服务,还属于边缘地带。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农业气象服务是在一般气象服务的基础之上,专门研究农业方面的气象研究,其主要内容为:

1.1 农业天气预报

尤其是灾难性天气的提前预报,例如,冰雹、台风、海啸、洪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为农民做好预报,使得其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1.2 气象监测

根据上空的卫星遥感系统和所对应区域内的农业气象基础数值,以农作物生长、受灾情况、土壤水分、气候等气象监测的信息为基础,实时分析出所处的气象气候利弊,给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生产种植建议。

1.3 农作物预产量预报

农业气象服务除了可以监测、预报气象之外,还可以实时的根据土地里农作物的生长等实际情况对农作物的产量做出一个预判断,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协助。

1.4 人为干预气象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气象服务可以有效地对天气进行干预,例如,每年春季播种季节,气象服务就会人为地增加降水、防冰雹等,减少灾害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1.5 林区防火

我国有着几大林区,每年气象服务都要进行排查和预报,防止出现林区着火等重大灾难。

1.6 生态监控

除了用于农业生产之外,农业气象服务还可以对于区域内的环境生态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提前预报预防相应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监控结果也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

2 现阶段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

2.1 设备技术过旧

我国现阶段的气象服务设备过于老旧,现代化程度不高,有很多资料仍需要手工处理;监控观测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有很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高,气象、检测等知识掌握不全面,导致农业气象服务没办法很好地为农业生产发挥应尽的作用。

2.2 气象服务没有和实际要求相符

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不断出台,现阶段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在调整。但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来看,其服务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根据市场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农业气象服务要适时地根据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情况来进行服务范围和监测对象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勘测的项目,扩大气象服务的范围,才能更加适用于农业发展。

2.3 服务扩展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来的预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水平不高而且重复性较高,还不能真正地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创新理念、实践等数量过少;一些综合性较高的项目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机制,发展过于缓慢,例如,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另外,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代化程度不够,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要求的现代化气象服务检测网络体系。

3 农业气象服务的改进办法

3.1 转变对气象服务错的观念和想法

有很多人认为所谓农业气象服务只要做好灾害天气的预报即可,并没有清楚意识到其本身的重要作用。因此,各方面都必须要加深对于农业气象发展的认识。农业气象不仅仅是气象服务的主要构成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气象服务参与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除此以外,还要从不同方面认识到气象服务的重要作用,从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从服务的出发点到最终目的,更要从三农、农村经济转变等方面来看到农业气象的作用。要加强对于气象服务的管理和考核手段,不定期的召开气象经验和技术的研讨会,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满足农业的生产需求;要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快推进气象服务的改进和完善。

3.2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不断加强基层气象服务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层气象机构可以清楚地知道和了解区域内的农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各种要求,可以使区域内的农业气象服务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要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丰富、熟悉区域内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并不断对现有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人员素质,打造出较为稳定的气象服务机构。

4 结语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想要将传统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完善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只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提高专业人员的从业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在抗灾防灾、监测预报等方面,气象服务要发挥其应尽的作用,促使农村经济不断积极向上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洪亮.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1(10).

[2] 高淑新.辽宁省新民市农业气象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