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民环保;节能意识

一、前言

关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将低碳经济在目前的背景中逐渐的被应用,我们将他归纳为具体的方面: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工程的建设周期的各个过程中对节约资源与能源节约的重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我们的人民生活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我们需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同发展。

二、目前环境方面问题的产生原因

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从产业上的工程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上看,目前我们国家的碳排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在交通的方面、工业生产的方面还有就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不同的来源。在这些不同的方面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工程的完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在我们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仅次于工业生产方面的的第二个碳排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都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的进步、工业化的进步都在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在不断的前进,这样的发展对于推进我们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建筑的过程中在建筑方面用的能源的种类和用量都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全社会的二氧化碳的排量占总的碳排量的比例要超过标准的四分之一,所以这对于我们国家的以后的发现来看,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问题已经逐渐的成为我们社会在目前的发展关于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问题之一。我们从我们国家最近这些年的建筑总量上来看,有具体的研究表示我们已经建成的建筑基本上有95%都是关于能量高消耗的建筑。我们根据这些不同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具体寿命周期来看,我们在建筑领域的研究方面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建筑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相关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在最近的 IPCC 的报告中,这项研究具体指出从现在开始到 2030 年我们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降低 50 亿 t 左右,我们为多余的二氧化碳而所承担的的其他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我们需要对于低碳建筑还有低碳建筑技术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社会参与

在我们国家的低碳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民的低碳方面的意识的培养对于实现在现代化的低碳建筑方面是的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需要保证对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并增加对它的重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做呢?首先,关于我们在政府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政府榜样意识的作用。我们国家的政府的有关的机关部门需要承担起我们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必要的社会责任,为了完善这个制度的责任我们需要建立起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建筑方面的评比的制度,在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接受整个社会的不同的监督工作,在整个社会进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我们在公民的意识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整体的浓厚的节能减排低碳方面的的社会氛围,我们需要让我们国家的不同的民众了解低碳对于社会建设方面的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对于完整的社会环保制服的建设并进一步付诸实际行动。其次,就是我们需要在社会的进步方面的过程中广泛发挥社会方面的组织力量的强度。社会组织力量对于我们国家的公民来讲,环保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对于政府方面社会环保方面的一种有效的补充,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环保意识的建立,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对于人民的低碳环保的意识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最后需要加以重视的就是宣传工作的完善。这是整个加强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在分析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我们国家的公民对于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意识提高的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这些宣传工作在我们的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加强有重大的意义,它普及了我们的低碳环境需要的要求,保证了公民对于低碳的意识的加强工作。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国家的宣传力度的保证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政府的工作需要按照规定的范围来对不同的低碳环保的方案进行具体的推广和应用,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还有很多的地区并没有施行低碳环保的应用,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公民的认识这一个问题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提高我们公民对与环保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能源和低碳的环保的方面的建筑行业都是因为高能耗高排放而出名,这个方面的耗能和环境的影响占据我们国内各个行业的大部分,虽然它对于我们国家的环境来讲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也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因为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各个国家对碳排放的关注,我国需要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和低碳方面的的提高方面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云状.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10.

[2] 李丹.低碳技术发展和障碍分析.生态经济.2014.11.

[3] 梁清.浅析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产业研究.2010.08.

[4] 王一博.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建筑科学.2013.10.

[5] 王力祥.建筑低碳化发展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13.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2篇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环境有关的知识

如人口问题、气候问题、土地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环保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更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融入环境道德教育,使地理这一学科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和相关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做环境的有心人,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以身作则,并作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钻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以课本为主要依据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而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为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法律法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破坏环境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了,环境保护已写进了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法》、《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环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在提及此事时,我会这样反问学生:如果你家正在装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几棵成年树,于是你父母就直接将其取之己用,请问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父母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我又会问:你家里是不是也参与了“退耕还茶”?学生都说:是!,我又会引导他们说:你父母积极响应上里政府“退耕还茶”的政策,实际上不仅是增加了你家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为上里古镇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一种表现。

通过地理教学中列举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在法制观念较淡薄的农村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在讲到水资源的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我们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学生列举了许多许多。并且就“上里古镇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发现到上里的旅游也面临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部分茶馆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馆的废水未按要求进行废水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等等问题。这样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也会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三、不断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采用互动式教学,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问题,那“经济收入与环境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我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代表“上里古镇管委会”的领导;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农家乐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环保局的局长等等,大家就:“‘经济’与‘环境’谁更轻谁更重”展开讨论?通过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并且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

在学生学懂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这是地理环境教育的出发点。

2.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缺乏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处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环使用呢?”所以,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节约用水,要从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环保观念缺乏的农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带动农村环保意识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结合上里古镇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渗透方法

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强化资源国情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无节制盲目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严重,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家底,如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六,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森林面积世界第五,草场面积世界第二,但不容乐观的是各种资源人均拥有量极其有限。由此,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而后深入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时空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出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紧缺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用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教师亦可及时补充,最后把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节约水资源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

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保和环保问题,树立良好的环保觉悟,养成文明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环保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环保技能、环保心理和环保素质的教育活动。

养成环保意识是环保教育的核心内容。环保意识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源于人们对以往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引发环境危害的反思:源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源于对未来人类发展必将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注和忧患;源于对全人类及子孙后代的责任感。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环保意识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实施环保教育应成为环保工作的基础问题和首要问题。

三、挖掘教材环保内容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以处于自然社会科学结合部为特色的一门课程”。为此,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明确提出了其教学内容:“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点。”同时规定:“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使自然美和环境美相协调。”教学课程的这一规定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初中地理课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已经很多,1989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可是滥砍滥伐滥捕现象时有发生,滥排废气、废水现象屡禁不止,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行为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做环境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并帮助周围居民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在地理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结合教材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于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环境道德教育。为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我组织所在班级的学生成立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六和周日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实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85℅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有80℅的受访者认为在保护环境问题上“政府与公民都有责任”,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4℅的受访者还认为,“政府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从根本上防止水污染的发生”。最后调查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当地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法律责任 构建

一、水利、环保行政机关的环境法律责任构建

从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出发,建立健全行政职权、落实行政职责。实际上,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限于权利的分工,我们主要强调水利、环保行政机关环境法律责任。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应明确加以规定。

1.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的环保职责。应该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中,将涉及执法水利工程项目的各个行政机关规定一定的环境保护义务,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环保工作是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大家都管,而不是环保部门一家来管,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设有环保机构,都负有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相比之下,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除国家环保局外,其他政府部门环境管理机构还相当薄弱,与其所承担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亟待加强和完善。

2.完善环境执法力度。由于执法者的环境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很多地方领导为了水利工程项目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干扰了环境执法。由于环保法律大多规定的法律责任要求不严,对环境违法者大多执行行政制裁,缺少严厉的刑事制裁条款,不能震慑违法者。重要的是我们要完善环境司法诉讼制度,对环境违法者提起司法诉讼,由法院进行司法审判,提高环境执法效力。

3.建立行政机关环境执法的监督制度。任何公民或团体都可提起环境法的诉讼,来保证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程度最低。公民或团体不仅可以对违反环境义务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提讼,还可以对未履行环保义务的行政机关提讼,以此来监督和推动国家行政机关环境执法力度。

二、水利工程建设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构建

水利工程建设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应该是一个相互监督的体系,但实际上却往往被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一方操纵,忽视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在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我们必须明确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1.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环境责任。建设单位在水利工程开工前,应当就落实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布置,明确施工单位的环境法律责任。详细编写《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定》,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具体编写环境保护条款,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对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负主要责任,不能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来应付行政机关的环境监督,否则,应受到严惩。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对于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应设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处以罚金。

2.水利工程设计单位环境责任。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建设环境要求标准进行设计,论证施工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防止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环境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环境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环境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特殊结构的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设计单位和有关设计人员应当对其设计成果负责。设计单位应当参与与设计有关的环境安全事故分析,并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

3.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环境责任。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定》的各项条款以及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要求,负责施工期间所有的的环境法律责任,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对施工人员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所承担的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环境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4.勘察(测)单位的环境责任。勘察(测)单位在勘察(测)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环境安全。勘察(测)单位和有关勘察(测)人员应当对其勘察(测)成果负责。禁止有损坏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行为。

5.水利工程监理单位环境责任。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应当按照自然环境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合同的合同条款以及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项目要求实施监理,做好环境监理报告并对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安全承担法律责任。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保措施是否得当,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环境破坏情况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部门、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以及建设单位报告。

6.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环境责任。很多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水平低,更谈不上实施现代化管理,造成了管理单位经济负担沉重、管理成本高,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更谈不上环境保护了。我们要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法律地位,规范它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党的十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则必须开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生物知识之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苏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适时、适度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例如: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如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每个同学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

(一)校园树种挂牌行动:每一届七年级新生一进校,我们生物兴趣小组就组织同学们从树木的拉丁名、别名、科属、简介等方面查阅资料,精选内容,制定了样式精美的树木名片牌,为学校的树木制定了“身份证”。通过给树木命名挂牌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能使全体学生在置身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爱护树木的意识和责任,使绿色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结合特殊日子: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做环保知识讲座,弘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市环境保护的现状,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三)定期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因为在我们的校园中,总是有个别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个别同学摘花摇树,有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有个别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有个别同学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校“环境教育”成果,丰富同学们的环保知识和业余生活,学校定期决定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和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师范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探讨

环境教育涉及范围较广,将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核心,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专业的环境保护人才,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问题融入教育中,积极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师范地理专业加强环境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开展环境保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理念上改变民众的观点,以此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剂解决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良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环境教育就已经开始纳入教育范畴之内,经过40多年的发展,政府和学者的支持以及群众的积极参与,让环境教育的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态势。

要想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教育中加大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贯彻环境教育的理念,对于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是关键。现代的师范地理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由“培养中学地理教师”改变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与环境教育共存”。在师范地理专业的课程中加强环境教育,能从根本上推进全民环境教育的进程。

师范专业的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进行相互渗透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地理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贯彻了环境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在师范地理专业中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内容都要融入环境教育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师范地理专业要培养专业的从事环境教育以及科学理论研究的人才,将地理专业知识与环境教育进行联合教育将有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实现地理专业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师范地理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究竟该采用怎样的途径进行相应的环境教育。

(一) 树立环境教育观念。环境教育与学生的升学率或者就业率无法直接挂钩,因此常常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忽视。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学者都在倡导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但收效甚微。在师范院校中,很多领导和教师为了确保地理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时候都无视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将环境教育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关环境知识时,大多只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讲解,没有对学生形成系统的环境意识。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战场,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中,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是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在师范院校中开展环境教育,首先要求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地理专业的教材中遇到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时,传授环境知识是一个基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主动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院校学生,才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将真正贯彻环境教育的理念,对中学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指导。

改革教学内容。进入21世纪, 地理教学发生重要改变,由过去的以“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对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要根据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主线的变化,相应的变革教学内容。

一是要结合地理专业的教材进行环境教育。师范地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教材除了有专业的地理内容,还有许多综合性质的学科教材。为了培养专用型地理人才,对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知识应该有深刻的解析,突出教材中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观。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像一条红线,贯穿整个地理教材,因此,结合该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时,不仅有助于形成成熟的环境教育模式,更有助于实现地理教育的本身价值,为地理专业的学生赋予一定的活力。

二是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和乡土特性。国情教育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基本国情,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给学生灌输同样的理念。其次,环境教育要结合乡土地理特性。我国的经济条件快速发展,但很多时候由于只注重经济发展却忽略了生态和社会效益,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在师范地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区域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周边的事例,教育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假期实践,让学生对家乡环境进行实地调查,认识到现实世界的环境问题,以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情况的了解,一方面使他们从思想上越发尊重爱护环境。

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再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较短,需要对传授内容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整理,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相应的知识点,另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多进行提问、讨论、实验等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环境知识学习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有关环境问题的专题讲座、报告;组建环保社团;结合本地地理实际情况,开展环保调研和参观访问活动等,都是不错的课外活动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境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重大项目,涉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师范院校中,因为其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更应加强环境教育。地理专业涉及环境相关内容较多,因此,对师范地理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应采用多种模式进行,着重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垃圾处理 现状 问题 建议 

在我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渐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根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3亿t,约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5%,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为应对农村生活垃圾产出量逐年上升的趋势,黄山市采取了清洁工程全覆盖,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黄山市歙县郑村镇为例,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发放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却日益显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安徽省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黄山将实现综合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佳、城市乡村更美、文化特色更浓、人民生活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目标。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引进资金和第三方进行垃圾处理工作,但农村垃圾处理仍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歙县区域概况 

歙县郑村镇位于歙县城西郊,距县城五公里,北邻富埸镇,西、南与徽州区相毗邻,是国家级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所在地。方圆42平方公里,距县城8公里,距黄山机场30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57人,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皖赣铁路、慈张线穿境而过,丰乐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郑村、潭渡村顺势而下。 

本文结合歙县当地具体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郑村镇进行调研,走访了郑村和潭渡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调查了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郑村镇村民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的处理是否正确。 

访谈法:对郑村镇垃圾处理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郑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村民处理垃圾的方式 

在收集的数据中显示,村民平时大多选择将垃圾丢在固定地点,所占比例高达81%,,很少人选择将垃圾掩埋、焚烧、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所占比例均小于10%,分别为7%、8%、4%(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到,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并没有乱丢乱放,这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十分可观的现象。 

(二)垃圾收集点的情况 

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有92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剩下的8人则表示自己家附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这说明歙县的垃圾收集点摆放较为合理,有助于居民整理垃圾,不同于以往在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点致使居民随地扔垃圾的现象。 

而在这些当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只有8%的村民表示垃圾收集点是由自己去清理的。而有4%的人说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无人清理,剩下3人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垃圾收集点的清理状况(见表2)。大致来说,如今歙县的垃圾处理已经较为可观,政府也十分关注垃圾清理,这对于歙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我们所了解,歙县垃圾处理主要由清扫保洁公司全天保洁,在农村设置各个垃圾桶然后由政府雇人每天清理。将清理的垃圾收到一个比较大的垃圾房里,目前城区有两个垃圾处理中转站。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后压缩拉到屯溪进行填埋处理进行标准化排放。 

(三)所在村环境状况 

由表2可以看到,被调查者所在村的环境是比较好的,其中只有4人表示感觉自己村环境不好,垃圾很多很脏。分别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村的环境很脏、个别比较脏、比较清洁,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歙县的环境是良好的,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比较满意的。这可能与垃圾收集点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环境不好的主要原因问题上,村民缺乏环保意识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所以在环保意识上也是较为缺乏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环境差是因为村里没有集中地垃圾收集点,以及政府缺乏宣传,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缺乏必要的完善的设施。而政府可能更注重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被调查者对所在村垃圾处理的满意度 

总体来看,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但是表示非常满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的居民只占被调查者总体的5%,说明还是有很大空间去改进农村垃圾处理的。有一半以上的群众觉得自己所在村的垃圾处理是令人满意的,也有34%的人士认为一般,因而总体来说歙县的垃圾处理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五)环保宣传的力度 

从表3来看,歙县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大,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也只有34%的人士表示偶尔会有环保宣传,而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也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村民对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和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广大村民热切希望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在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论 

(一)歙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总体较好 

第一,村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乱丢乱放现象非常少。调研发现,仅有4%的村民将垃圾直接丢在河道或路边。 

第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和处理较好,村民对于周围环境较满意。调研发现,92%的被调查者家附近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其中85%的居民表示对于垃圾收集点,政府会定期派人来清理。大多数村民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比较满意。 

第三,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调研发现,近年来,省政府和中央财政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来保护生态环境,歙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积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歙县未来的农村垃圾处理将会越来越好。 

在所调研的对象中,大部分人都建议能够多设置一些垃圾收集点,也有一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另外还有一些人建议说建垃圾站并且政府来统一处理。还有少部分人则是认为是对垃圾进行处理后作为肥料,以及让政府补贴建沼气池。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决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动上,可能前期的改进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存在的问题 

歙县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村垃圾目前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由于技术缺乏和成本较高,目前歙县农村垃圾处理只能尽量减小污染而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 

第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上偏远山区农村居民分散不集中,导致垃圾处理过程艰难,难以顾及到每个人。 

第三,村民环境保护观念不够。调研发现,歙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洁意识相对较差。村民小农意识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希望扔垃圾的时候垃圾箱离自己越近越好,可是垃圾箱的摆放却又希望离自家越远越好,加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第四,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调研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说是经常有环保宣传的,表示基本上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宣传的占到了34%,说明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并不到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 帮助农民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规, 使其充分认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提高其环境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投入不足,这会直接导致处理中的各种困难,比如收集缺钱,从而导致收集不积极;比如清运成本大,从而不及时清运等。这些都明显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是重要一环。垃圾处理不能把城镇和农村割裂开来,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资金,投入资金人力,做出长远规划、完善制度、多方筹措,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三)政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得垃圾站点等位置更加的合理 

通过调研发现,歙县部分农民对垃圾站点的设置不够满意。政府应完善环境保护的规划,合理设置垃圾站点。 

第一,可以新建、补建收集站。补充建设一批环保型收集站,结合新区建设、老旧小区出新和道路、绿地建设,设置建设垃圾收集站。 

第二,升级改造保留的收集站、转运站。根据场地条件,对保留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压缩工艺,设置负压抽风除臭系统,实现密闭化作业。 

第三,分流超负荷运行收集站的垃圾量。对卫生防护距离满足要求,但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的收集站,通过大型转运站使用、选址新增收集站、升级转运站、将垃圾分流至周边条件较好的转运站或调配垃圾车直收直运等方式,降低日转运规模,变为带压缩功能的垃圾收集站,减少扰民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荣金,李铁松.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 環境科学与管理,2006,(7).

[2]张卫明. 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金霞,李玉敏,白军飞,等.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污特征、处理现状与管理[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 

公民环保意识报告范文第8篇

杨青(1988—),河北经贸大学国际法专业2011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法。

摘 要:民间环保组织是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组织。西方国家的民间环保组织历史久远,足以有资质来借鉴。发展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必须予以系统化的法律完善,特别是在法律定位和权义界定方面。

关键词:民间环保组织;法律保障;环境保护

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的同时,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也使得环境污染加剧,由此引发的不断增多,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公众在增加和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国家也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我国关于民间环保组织法律地位和运行的立法相对滞后,除了在某些立法方面有涉及到民间环保组织的相关法条外,还没有针对民间环保组织的专门立法。

一、民间环保组织的涵义

民间环保组织尚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只是社会团体的范畴,是民间组织的分支。有学者把民间环保组织定义为“围绕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①由于各民间环保组织建立的目标不同,在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活动分工上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同样是民间环保组织,有的定位于科学研究,有的是开展环保项目和支付补助金,有的关注环境污染,有的是倡导性组织,有的主要关注动物福利,还有的全球性的组织。综上,所谓的民间环保组织,非以营利为目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的民间组织。

二、国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启示

1、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应该是渐进式的发展。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非常快,走过了从精英阶段再到全球化阶段,而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才刚刚开始发展。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关于公民社会的概念,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多年,但“公民”只是存在在法律中的一个概念,所以公民社会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实际,要联系现实的情况,不能操之过急,好好保护,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如果抱有过高的期望超过了改革开放的界限,封建惯性有可能会把它所击倒,因此不能操之过急。事实上,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只能顺应一个内在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开辟渐进化的发展道路。而在这个内在逻辑就是在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渐渐形成的。这个逻辑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从而用经济的增长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发展。正是这种以经济的增长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这种方式,从而形成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良心循环发展。

2、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一直在上面,要平民化。由于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平民化,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也应当草根化。平民化就是要求环保组织深入到学校、社区、商场、农村中去发挥影响,通过对他们一点点的环保教育,一点点的向他们灌输环保意识,从而真正的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做好前提条件和打下一定得基础。

3、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一定要专业化,而不能过分的追求过大或过全。保证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专业化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到位和更好。而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在专业化方面就表现出了这一点。那就是在分工上比国内的细腻。比如鸟类保护协会、世界野生物基金会等,这些都是针对的方面都是在非常专业化的领域。而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另一个专业化的方面表现在其研究的领域和组织的结构上。如意大利的环境联盟就会定期的组织一系列的大型环保活动来进行宣传,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吸收了大量的环保学金和经济学家等很多专业人士,并且建造了自己的大楼,有自己的刊物和研究人员,因此被称为经济学家的摇篮。所以,对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来说专业化是民间环保组织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前提,我国对于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要追求专业化,而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

三、发展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法律构想

民间环保组织是代表着社会民主的团体,用来规范民间环保组织的法律也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规范体系,这个体系应当能够清晰地规范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关系,赋予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充分的权利。

(一)公开有关环境信息,明确公众的环境权利,完善相关环境法规。为了使环境法规不再是一些笼统的所谓宣言,而使其真正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在一些环境基本法中应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日照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日照权等并且明确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方式和公开范围。

(二)为了保障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保活动可以为其提供可操作的、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应当更加完善关于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的一切相关立法。例如,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民间环保组织的公益诉讼资格。②因此为了保障民间环保组织对于政府决策的事情监督和参与,以致于环境影响的相关立法应该对公众的参与程序、方式和保障等问题上加以明确的规定。

(三)民间环保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应当予以系统化和明确化。应该具体发挥其职能优势,增强和保护民间组织的独立性。具体来说,可以将民间环保组织的权义设计如下:

1、权利

(1)环境监督权

设立环境监督权的目的在于监督国家机关、企业、其它组织及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法的有关规定。由于国家运用和掌握着公权,应该代表着社会和人民的全体利益,为人民服务,但是有时候国家和人民对于服务有着不同的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环境监督权应运而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监督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相关规定,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政府的一些议程往往是国际利益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永远是不被重视的,是次要的。并且有些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效益,滥用资源,破坏资源,使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民间环保组织通过行使环境监督权,可以有效监督政府行为,实现政府决策中的环保取向。

(2)环境诉讼权

虽然这是个个人权利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但有时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往往还是要借助特定团体或社会组织的帮助。由于环境问题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性问题,并且还有缓发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此公民由于个人的技术和经济方面没有能力举证。民间环保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团体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因为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着社会团体对环境的保护。民间环境组织不仅可以实现公民的环境保护权,而且能达到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通过司法途径对国家司法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弥补环境执法部门的空白。

2、义务

(1)接受被监督的义务

由于民间环保组织设立后相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也不完善。因此,为了促使民间环保组织的自我规范,民间环保组织应当把信息公开,并且是每个公民解释监督和检查,从而遏制其不法行为。由于民间环保组织经常享有一些明显的赋税优惠,在接受政府的补助和民众捐款时应当对其进行监督,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财务报告和营运报告。

(2)营利性收入只能用来环境保护

由于民间环保组织可以用一些盈利的活动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而为了防止这项权利被滥用,应当规定其盈利性收入不能分配给个人,只能用于环境保护。因此当民间环保组织终止时,不应该把资产分给董事、员工、创立人。应当是选择另一个从事相同活动的民间环保组织,在其结束后接受剩余的财产。若没有指定,应当至少在类似的组织中,资产归国家或者是民间环保组织的基金。

(3)内部财务公开

民间环保组织应当定期公开财务报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查阅并提出一些质疑,此项义务目的是有效预防民间环保组织的内部腐败以利于其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廷辉.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23(4):138一140.

[3] 王曦.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bl].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下)[J].中国发展,2004(2).

[5] 张继红.中国民间组织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政法论丛,2004(4)

[6] 文洋.公众参与制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浅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现状[J].理论界,2006(11).

[7] 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3).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