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理论

社区教育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教育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如何基于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社区教育体系,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主要针对“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高效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构建策略

终身学习是在校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现代化人才也是每个教师想看到的事情。同样,校外的社区教育也要将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学目标,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优化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

在我国,社区教育是最小的集体教学单位,它指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居住的居民进行集中教育来提高居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使居民的文化层次得以提高,能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全体社区人员,所以讲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多注重选择开放性、国际性、关系到国家民生的话题,使得居民在听过讲师所讲的课程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及时思考的过程,随后再将讲师所讲的内容消化吸收,帮助居民更好地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将社区教育的效率发挥到最好。其次,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举行具体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对居民进行教学,所以在讲师的选择上也要格外注意,首先该讲师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对国家民生事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好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居民能快速消化讲师所教学的内容。例如,讲师可举办艾滋病教育活动,针对艾滋病的产生过程、传播途径等对居民进行系统讲解,使得居民了解最有用的生活知识,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懂得预防,防止艾滋病的产生,拥有幸福健康的生活。

二、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实例来引起居民注意

讲师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对居民有用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在课前讲师要仔细查阅资料,将最精确最先进的理念都传授给居民,同时讲师要注重自己讲课时逻辑思维的转化,将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及资料收集方法都教给居民,居民久而久之就会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从而对讲师的学习方法进行模仿,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就会积极进取,从侧面培养了居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样,讲师在进行演讲时也要将终身学习的思想传授给居民,列举事例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讲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列举具体的终身学习的人物故事,将其讲给上课的居民,使得居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终身学习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以及通过不断学习对他们人格和思想水平的升华,这样居民在课下也会积极进行反思,对生活中的事物也会有一种积极探究的动力,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走向更好的人生。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构建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使得整个社区都处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大大加强了社区关系中的稳定性,使得社区稳定高效地发展,这样的社区在生产生活中也会取得傲人的成绩。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课时,可介绍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他一生写过非常多著名的文章,他在去世前的两个小时还在看书。通过对名人故事的介绍,使得居民对终身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居民会对终身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觉得终身学习的例子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使得居民更好地吸收讲师所教学的知识,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三、注重现代技术的培养,使得居民紧跟时代脚步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也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手机、电脑已走进每个家庭,网络现在已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如果我们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我们将会被时代所淘汰,逐渐被社会所边缘化。在社区中有很多五十岁以上的居民,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大潮,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得这部分居民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变弱,所以他们很容易和时代脱节,被社会所淘汰。在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这部分居民进行专门的主题教育,开展老年信息技术学习教学课程,这些知识才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最有用的知识,在老年居民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在逐步年轻化,赶上了时展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向上。同时,老年居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国家民生,形成更加宽阔的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中是很必要的,它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以最小的教学资源针对居民进行最有用的教育,为居民开放另一个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通道,最重要的是,能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传达给居民,使得居民在学习中建立起更和谐更稳定的社区。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国外,美国、日本是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国家,其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水平较高。日本政府在地域社会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凡市、町、村必建公民馆,凡有公民馆处则必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公民馆主事。在美国,社区教育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又讲究效益、相当有序,这一切都归功于其已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善于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捕捉社区教育需求,长于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方面,美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对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老师,采用公开招聘、从优选拔、考核录用的方式,所有社区学院的自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3,社区学院的教师岗位是硕士和博士求职的热门岗位,除学历要求比较高外,社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等。美国对于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同时还积极寻求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因此,国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及实践已相当成熟,对我国开展同一领域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与国外相比开展得较晚。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从“学校的第二课堂”发展到今天,特别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和城镇,已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的社区学校教学点和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然而,纵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开展,无论从观念、行动还是实效来说,都存在着很多困难与矛盾。而作为社区教育组织者和推广者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紧密相关,他们肩负着推广终身教育思想、实施社区教育培训和管理及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等重要使命。因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只有数十年的时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还处于探索时期。工作者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职业教育部门或民政等其他部门“转行”来的人员,没有或很少接受过有关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专业师资规模不大、专业素质不高、自我发展意识不够等问题,均与社区教育活动本身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从而阻碍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成果丰富,尤其在关注社区教育的内涵、理念、发展模式及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研究上。但是,在队伍研究上,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忽略了对社区工作者中专职从事教育工作队伍的研究,社区教育开展到现在,对于社区教育工作者概念的界定及工作职责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其专业化、职业化的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3年3月14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通知,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分类、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为理论研究者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界定及能力要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而,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在当今显示出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性。

2.研究的意义

其实践地点为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城关,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3月,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的大背景下,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江阴市社区教育工作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能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

其理论价值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会教育和管理提升的必然要求。

(2)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

(4)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5)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专业化理论入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要素,解决“什么是专业化”的问题。

(2)从实践层面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阐述“为什么专业化”的问题。

(3)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解决“怎样专业化”的问题。

(4)整理初步实践的研究成果,形成报告,案例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2.研究的重点

(1)立足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内涵,对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构,探索出适合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理论要求和标准。

(2)立足实践,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3)立足人才的心理需求出发的激励理论,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培训方式的再设计。

3.研究的主要观点

(1)终身教育思想的推广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发展目标。社区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起主导和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因而,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

(2)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素质的要求也应当视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的一般要求,但同时社区教育工作又有其教育属性,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要求又有别于社区工作一般岗位。

(3)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岗位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胜任素质要求的过程就是构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胜任素质模型的过程。

(4)促进专业认同,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同时,本课题倡导实践者成为反思者,强调发挥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一种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更加富有弹性的专业化方式。

(5)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按照社区教育项目实施的方式,依据设定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愿望,实现组织创新。

4.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本课题是对乡镇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2)本课题立足城市化进程角度积极探索培育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

(3)本课题将形成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实践个案。

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进度

1.研究思路

由校长亲自主持,培训办部门主要负责,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课题组,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加强课题组各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全面推进本课题研究,促使社区教育工作有新的思路和进展。

2.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2013、4——2013、5)。

①从实际出发,运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文献检索资料,逐步清晰明确课题研究的定位与思路,纂写课题研究申报书。

②在专业化理论、人才素质结构理论、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人才激励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3、6——2014、8)。

①将课题研究方案目标分解到位,制订研究计划,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深度研讨,学习相关理论并开展研究。

②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社区教育机构现状入手,深入实地调查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和特点,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探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并在此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总结阶段成果,深化实践研究。

③收集整理课题组在课题实施中的一些案例及心得,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观念、新理论进行汇总,形成我校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素养内涵及途径的再认识。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9——2014、12)。

①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②汇总整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资料。

3.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实践,如此循环,并辅以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等,解决和突破课题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包括国内外专著、期刊、论文及互联网资料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澄江街道28个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的调查,探究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专业化的必要性。

案例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教育工作者个例,有目的有计划地跟踪研究,建立个体发展档案。

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社区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四、研究基础

澄江街道自2001年起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探索与实践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订了社区教育实施方案和社区教育工作条例,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了覆盖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城乡企事业的社区教育网络。多年来,我们确立了社区教育理念,加强了社区教育基础建设,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每年初召开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当年度工作,表彰上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论文,下发年度工作意见、表彰决定、目标任务书、研究课题等文件。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丰富、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社区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建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和理论探索水平,对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资源保障:社区建有五大教育资源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街道健身娱乐中心、街道体育活动中心、三大中心(街道现代党员、人才、农民服务中心)、文化阅览中心。

2.人员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由校长、教科室主任、部分教育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科研能力较强,专业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强,是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细化,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制度保障:本校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研究工作和各条线的配合工作,保证研究定时、定点、定人员,使各项研究任务能落到实处。

4.经费保障:本校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奖金,保证课题研究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丹海,汪明骏.我国社区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1.

[2][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3]马定计,应一也.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人专业化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09(10):22-25.

[4]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12.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教学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即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其本质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受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对象、教学支撑条件等显性和隐性因素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的视角下,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组织形式的泛组织化、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等特征。采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学最优化。

一、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对社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特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模糊阶段,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社区教育功能与任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观点和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被称为逻辑学上的“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实质应立足于社区还是教育也产生了分歧。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性”,更为新颖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工作的新模型;另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主要作用于个体的区域性、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影响都被涵盖在社区教育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人认同第二种观点。结合有关社会教育、社区工作的研究以及社区教育实施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观点存在重新审视的需要。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补偿性、领域的广阔性的特征,都被广大理论研究和实践者所认同。这些特征就决定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是其教育的属性,因为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巨大的能量去调动社区教育所需求的资源和完成社区教育的目标,而且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尚缺乏教育的自觉性与自发性。因此,在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弱化和泛化了的教育。在全面考查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其本质的层次和递进性原则,结合社会工作的目标和特点,社区教育首先应属于社区工作或者社会工作范畴。在这一前提下,社区教育才是对个体施加影响和促进社区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基于上述的认识,社区教育教学分析范式就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奠定了本文分析的认识论基础。社会工作特性的本质表现是整体视角和尊重差异,关注人的整体性,包括环境和行为,因而社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提高个体素质,以及职业教育、文化消费、生活教育等功能领域,而是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解决个体的需要,称之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安顿;二是从社会本位出发,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社会制约性和实践性,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平衡过程。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其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二、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

在上文的分析中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本质是其过程自身的实践性。在社区教育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影响因素,更为深刻的影响因素在于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支撑条件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体关系状况等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实践过程,要具体、准确描述这一过程的特征,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这一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个体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且个体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社区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并不是说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就不适应这一理论,而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符合这一理论的描述。个体积极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以及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影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这一点在社区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后现代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而社区教育是一种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阶层和职业的个体经常性互动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1 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

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教学施加影响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习对象的需要和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主体关系的多元化,就可能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多个教学影响。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是指学习对象可以选择接收何种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拒绝接受任何的影响,或者将自身的知识通过多中心的师生关系对他者施加影响,从而模糊、淡化施教者预设的教学影响,出现多个教学影响。这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环境和反应,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与特征,都使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从而淡化了社区教育教学的教育属性。在这里,施教者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影响水平并将学习对象自身观点、知识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变得十分重要。学习对象适当的自我表达有助于促进个体学习和完善教学目标,过分凸显则很容易造成过程的失控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2 教学过程的泛组织化

社区教育教学及其过程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学对象的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社区工作领域,社区工作手段具备结构导向、集体参与和运用社区资源三个特性,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社区教育的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策划者、教师等多种角色。而在教育视域下的社区教育当中,上述角色由不同个体或组织承担,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以完成不同目标,甚至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首先,在社区教育教学的施与主体呈现着松散的组织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内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演进、评价、反思,都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和路径。这一过程包括的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各个要素有不同的选择,且相互之间呈现网状交叉结构。再次,在教学活动之间,不同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目的,由不同的组织者和教师组织进行,缺乏必要的彼此关联性,这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在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足和缺乏支撑条件时,社区教育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 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

主体关系可以分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扁平化结构主要是指主体间关系去中心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与自己气质类似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行为具有选择性。因此,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就可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任何一个个体都更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影响其他个体行为的选择,或者倾向于选择其他个体的行为,教师的权威在社区教育教学进一步趋向消解。其原因在于,首先,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社区内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和社会化的个体,其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社会化过程、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学习的自我选择,都影响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以施教者扮演的角色和权威为前提,而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可能将施教者对其自身施加的影响的过程转化为自身对其他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原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概念及其关系进一步变得模糊和难以辨别。其次,由于教师的来源和构成的影响,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其自身权威和组织、主导教学过程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减,从而导致主体关系出现多中心化。

三、社区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一般原理,即反映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专门特点和规律性,并且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向的基本的指导原理,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主要规律的体现。相对来说,社区教育教学没有独有的教学原则,但部分原则相较其他教学形态更适合于社区教育教学。它包括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满足学习对象的迫切需要是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此,社区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遵循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二是发展的阶段性。整合施教者与教学对象的目标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社区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同时学习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社区教育和教学随时可能被终止。因此,首先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且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满足学习对象的现实需要,这一点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都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一方面主动构建环境与反应,同时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模仿质量。这就不仅要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求它必须符合学习对象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此,适切性原则包含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

2 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杜威的五环节教学等其他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践。艺术性原则成为社区教育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这一原则建立在学习对象对是否参与学习、选择吸收学习内容、以自我喜好作出评价等方面的高度自主的基础上。实践也表明,社区教育教学效果的缺失与采取的教学手段直接关联。社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主体性和意见,在与教师和其他个体的交往过程中更易于表现出自我实践的趋向。多个个体的自我实践便会造成教学影响上的冲突和淡化,因此,如何将学习对象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便成为考验施教者教学能力的重大课题。要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施教者必须明了社区教育的教学目标、生存处境、教学对象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属性,从而将教学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体验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3 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教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活动和生活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体现灵活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加强各种组织形式间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社区教育教学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学组织者明晰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其实践环境,有计划地组织推进,并制定充分的救济和应急措施,才能保障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总结

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新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本土化情境下,对如何发现和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指出教学过程部分结构,并尝试提出部分教学原则,以期能对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团,教育研究,1999(3),

[2]金辉,论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J],上海教育情报,1994(4),

[3]顾东辉, “社区教育”的概念构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4]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9(7),

[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一)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对于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公立机构,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社会各界的资助和各种民间团体的投入;

2.乡镇政府的财政拨款;

3.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对于各种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民间机构,要想获得官方资助,他们必须在年末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和经费资助申请,待教育部门审核后,会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符合行政当局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的教育项目,并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督导和检查。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投入资金等手段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的管理体制台湾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台湾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社会教育司,又在其下设立了五个科室,用来分管不同的社会教育工作。第一科室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法规、政策等,并积极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此科室还对各种类型的业余学习、短期教育进行行政管理,还负责开展远程教育等;第二科室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家庭教育的法规、政策和计划,并对家庭教育进行督导,此外,该科室还负责指导开展民族教育、妇女教育和老龄教育等;第三科室主要负责制定有关社会教育活动计划、督导和考核,此外,该科室还负责社会教育机构的设立和社会教育经费的分配等;第四科室主要负责教育财团法人的设立、变更及撤消等;第五科室主要负责社会文化艺术教育等。此外,台湾各县、市,乡、镇也相应设立了社会教育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能够协助五个科室促进社区教育快速有效地发展。

(三)从事社区教育机构的多元化

1.社区大学。1998年9月,台北成立了第一所社区大学,之后又先后成立了26所社区大学。这些社区大学多由民间机构或组织创办,政府只提供少量的经费补助,此类社区大学的根本宗旨是培育现代社区居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居民的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居民的知识面等,并且可以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此类学校不具备颁发学历证书资格,只是作为居民实现终身学习的途径。

2.文化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馆。台湾在各县、市设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在各乡镇设立了社区教育馆等,这类教育机构属于公立的社区教育机构,经费由政府及教育当局负责。

3.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其他公立社会教育机构。历史博物馆、台湾图书馆、科学教育馆、教育广播电台、文化教育中心和部分国立学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社区教育活动。

4.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民间机构。读书会、社会服务团、真善美联谊会、民权扶轮社、各类文化教育基金会等,这些团体组织了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经常深入到社区中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离不开这些从事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对这些机构的有效利用是台湾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重视研究社区教育理论,培养社区教育人才

台湾非常重视社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台湾师范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都设有社会教育系,并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此外,台湾还设有专门研究社区教育的台湾社区教育研究会,专门研究社区教育理论等。台湾教育科学研究界的专家和学者也都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的社区教育专家和学者就经常深入社区,积极从事社区教育活动,他们不仅参与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还积极培训社区教育骨干,并指导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在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又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成果。

二、对大陆社区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社区教育立法工作大陆社区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成果丰硕,但至今没有一部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规,只有国务院部委级的政府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很显然,其权威性不够,还具有较多的局限性。福建省人大制定了终身教育法规,其他诸省至今只停留在政策文件、章程制度水准上,还都没有上升到法规。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大陆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加强社区教育的立法工作势在必行。对于大陆地区社区教育的立法,应该根据大陆地区的实际情况,吸取台湾地区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建设的经验,尽快制定符合大陆地区实际情况的社区教育法,使社区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就可以确保大陆地区社区教育在法律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在大陆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目前还没有设立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和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社区教育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教育,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还应对社区教育经费预算单独列项,用以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资助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有了充足的社区教育经费做保障,社区教育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

(三)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大陆地区的街道社区教育目前由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在社区教育体系中,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体制中最终端的政府派出部门和管理机构,各级各类上级主管部门都向街道办事处部署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教育种类繁多,同时管理各种教育的科室也很多,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整合与协调。这种纵向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弊端:1.由于区级有关部门直接向街道办事处各个相关部门下达任务,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联系,这种管理体制表现出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2.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启动和推进,强调下级要对上级负责,这就导致下级缺少对于教育发展的主动性;3.由于街道办事处各个部门分别开展教育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管理方式、范围、目标和力度不能统一,各类教育活动之间缺乏相互联系;4.在街道办事处开展教育活动时,还表现出各个子系统的封闭性,从而导致街道社区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台湾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社会教育司,之后下设科室分管社会教育工作,并引导各科室之间协调有序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共同发展社区教育。

(四)拓宽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机构设施大陆在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建设了一批社区学院,但是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并不需要各个社区都去新建一批机构设施。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公立社会教育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和社区内的学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对已有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有效利用,既充分利用了社区内的资源又扩展了居民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政府还要广泛发动各种民间团体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应该鼓励读书会、各类文化教育基金会等对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了人人向学的环境氛围,就会带动社区居民学习的热情,社区教育就会蓬勃发展。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晨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1、我街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对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习,写出几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沦文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01-04[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继续教育研究团队”课题项目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中华(1973―),男,江西吉水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如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相较而言,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贫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农村,以提升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振兴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社区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社区教育课程,它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课程不仅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1]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实现预期的目标,加强课程开发便是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一、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的需求为主,注重实用性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所以课程开发首先应以满足农民提升文化和提高技能的需求为主,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课程还要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也要考虑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需以严格的学科形式呈现,而是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农民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取向。

(二)立足本地,体现地域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而设置的,不同的社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不同。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与设置上也要体现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民族农村地区,其民族性、区域性、贫困性等特点表现突出,这就要求民族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要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资源、地理物产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技术类、技能型课程,以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和文化娱乐的现实需要。总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

(三)突出实践性,注重可操作水平

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就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来说,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现学科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课程就要按照学科理论来建构。相反,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因此,实践性才是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要使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融于实践性当中,采取基于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学习方式,使课程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农民学以致用。

(四)重视动态生成,内容开放多元

重视课程开发的动态生成,是指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内容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根据农民的发展需要、社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使课程的开发与当地农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

农民的层次、需求、兴趣存在多样性,这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领域宽泛、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开放多元,要随着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五)挖掘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共融

民族农村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地区文化等与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借鉴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进理念,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和保存民族传统;同时,还应注重多元文化共融,保持文化的多元共存。

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课程开发缺乏基础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政府面临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较多;而且当地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更集中地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和能力非常有限。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这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1.经费投入长期不足。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薄弱,当地政府往往无暇过多关注农村社区教育,拨付给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政府的“供血”一直不足,而农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又非常有限,这必然导致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难以展开。2.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缺位,加上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很难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议题,这自然导致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3.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严重滞后,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课程开发尚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课程开发理论欠缺

从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其中专门论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是缺乏,仅有的少量研究基本是从一般的课程开发理论出发,演绎出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其中内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基础决定,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近些年才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对象差异性较大、学习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民族农村地区还无法配备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上级的要求而定,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科学性。

(三)课程开发欠规范

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对当地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居民的文化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并进行评价工作。[3]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充分的交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简言之,一个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全员参与”和“全程控制”的特点。与之相反,在民族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缺乏对开发出来课程的科学组织和综合评价;二是部分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行政的指导,由当地的教师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完成,缺乏课程专家和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四)缺乏课程研发意识,研发缺位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农村性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交汇的地域,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善于注重统一性,把握多元性。所谓注重统一性,就是国家对农村社区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要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注重多元性,是指在具体的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者要有较高的研发意识,善于理清课程的复杂性,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呈现趋同化倾向,缺少独特性。这有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够的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尚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土壤,也有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的原因――他们尚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农村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课程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民族性、农村性、贫困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要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支持。此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考核系统,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二)建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质量

1.建立课程开发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应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课程开发水平。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

对影响课程质量的每个过程和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再分解,确定每个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才能做到无论是对社情的调查、当地资源分析,还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3.建立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是一个检视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过程。它至少应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什么和由谁评价。对于评价什么的问题,应是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组织、实施的效果等全面科学的评价;对于由谁评价的问题,不应只有课程专家、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评价课程,还需要有社区课程学习者的参与。只有通过对课程开发实施“全程评价”和“全员参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开展社区教育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没有调查,就缺乏准确的信息,社区课程开发就会变得盲目。社区教育首先应该从社区调查入手,因为“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是设计社区教育课程的必经过程”[5]。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对当地的“社情”调查为起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认真而细致的调查,准确地把握农民的需求信息、当地资源情况和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和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开展社区教育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社区议事等方式来展开。要善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征求意见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有助于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队伍

专业化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与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待遇低、环境差、缺乏晋升平台等因素相关。要想短期之内改变这一现状还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人才不足的状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目前在职在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和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联系,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形式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努力开展城乡对口支援,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当地对在基层农村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合理设定编制规划,提供专业化职称晋升的通道。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

[2]蒋士会,唐盈盈.多元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3]高志宏.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7篇

1、社区教育有其产生的必然性

首先,社区教育的产生是适应并促进现代社区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现代社区建设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在我国,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社区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要加强我国基层政权建设,必须发展社区建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推进和社区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要深入开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发展社区建设,因为社区将成为区域间企业、事业单位的依托或者说是托盘;再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知识社会的来临,都更需要加快发展社区建设。只有建设好一个一个文明的学习型社区,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得以落实,最终建成学习化社会及终身教育体制。

第二,社区教育的产生是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终生生活在社区之中,社区也同样伴随人的一生发展。随着社会性职能向社区的转移,社区发展在客观上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终身坚持学习、接收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同时,社区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职业流动,也迫使劳动者提升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教育实质是人的终身发展教育。因而,社区教育课成为最能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形态。

第三,社区教育的产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从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指导方针,到教育实施途径、监督与反馈,再到教育再思考与完善,都要求有人们的积极参与。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深入到最广泛的基层群众当中,是社区教育产生的最具价值的一个方面。而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生学习体系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充分挖掘和统筹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且多效果的教育网络。第四,社区教育的产生由其本身特殊性所规定将本社区内的经济发展与本社区内的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也就成为社区大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社区教育有其特定的地域空间、研究对象、教育规律等,它不能被泛泛地纳入目前教育分类中的任何一个教育领域。其教育主体的全员性、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等等,都促成社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2、社区教育产生的基础

第一,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是建立社区教育的实践基础社区教育是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带有综合性。观念的更新、教育实体的普遍建设、教育管理网络的形成等都使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社区教育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建立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仅从我国来看,各种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社区教育论著、重点课题、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一大批社区教育理论成果的积累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社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借鉴材料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社区教育的哲学基础外,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社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社会心理学、成人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社区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材料和可依照的论据。

二、成人教育对社区教育之功能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途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这种重要的地位以及成人教育开放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成人教育与社会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能更好的发挥其社区内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这里的功能是指,由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社会的功效。

1、成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基本功能——促进社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其素质,为社区成员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特定地域空间的人的社会共同体。人一生都生活在社区当中,社区对人的素质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区成员成长和终生发展的载体。所以说,在社区内进行成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既能达到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又能与发展着的自然、社会保持动态的平衡。这主要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全员性、全方位性或者说是广泛参与性。

2、成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派生功能——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不仅奠定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越来越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通过实施社区成人教育,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及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可以培养社区成员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的道德水平,使社区成员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起主导作用,推动社区发展。也由此可见,社区内的成人教育本身已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涵。

三、成人教育对社区教育之作用

所谓作用是一事物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他物的影响。对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所拥有的作用,但此外也有对其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它对社区成员及其生活的氛围所起的影响作用。

1、成人教育全面提高社区成人素质,辅助社区内各项教育的实施

成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旨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成人个性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与完善。目前,成人教育学科范畴已经涵盖了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以及文艺欣赏、审美教育、闲暇教育、家政教育等丰富的内容,这有助于人们完成向“现代人”的全面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成人教育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将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及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教育纳入其中。现展程度上的成人教育对成人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提高成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成人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掌握科学技术并具备高素质,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中后,社区发展可能会进入良性循环。成人教育促进社区经济建设,为社区教育奠定物资基础社区自我组织、自我创新机能的完善,社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的勃发,源于社区居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只要有了经济创造主体的高素质的人,社区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社区内成人教育不仅是社区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又可以通过提高社区成人素质进一步推动社区发展。首先,成人教育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地推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社区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设施;其次,成人教育能有效地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进行人类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创造并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第8篇

形式多样的学习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的保证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短期理论培训班根据岗位及各专业需要,医院积极安排和支持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上级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和短期理论培训及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在院内开展再培训,把所学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传递出去,使各学科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加密切。外送进修学习以岗位需要及人才培养为目的,每年选送青年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及出市、出国考察,以开阔青年业务骨干的眼界,引进国内和国外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促进中青年业务骨干的成长。

开展院内学术讲座搭建相互交流平台,要求青年业务骨干、青年优秀人才等培养对象每年必须举行一次院内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社区健康教育讲座成立以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务人员组成的社区健康教育讲课团,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巡讲。

医务科对内容和课件进行审核、把关,所有课件必须制成多媒体课件,使每一个医务人员从制作课件和授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实践来促进医护人员的提高[3]。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购买继续医学教育IC卡,如开通好医生网络学习等。

学历教育社区医院药、护、技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为提高我院的整体水平,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单位积极鼓励,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根据浦社发(2007)卫字17号《关于加强浦东新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达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相关条例提供经费支持,确保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培训的完成,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得到提升。科研工作医院鼓励和支持青年医务人员参加科研工作。设立科研专项基金、专家库等,为申报科研课题提供技术支持和经费保障。我院科研课题从无到每年有1~2项局级课题的立项,2~3项院级课题立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