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销区 利益协调机制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5-0016-04

我国现行的粮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状况,为了对我国粮食产销利益政策措施进行全面地评价,我们有必要同国外较为成熟的利益协调政策模式进行比较。就目前而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在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有效地促进欧盟粮食生产,保障欧盟整体的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的主要政策,并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加以比较,试图从中获得某些启示。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的主要政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工业偏向和市民偏向的政策,导致了粮食主体――农民(生产者)、粮食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失衡。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协调粮食产销利益。

1、粮食生产领域的扶持政策

(1)“三补一减”粮食政策。一是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到2007年全国总补贴资金达427亿元,是2004年3倍之多,其中粮食主产省补贴资金所占比重约为90%。二是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宁夏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小麦、水稻首次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补贴金额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50亿元,补贴全部用于主产区。三是对农民购买或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7年我国农机补贴实现了“五个扩大”:实施范围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扩大;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县均投入规模扩大;单机补贴额度扩大。四是取消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2)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单纯强调粮食产量转向从产业链角度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一是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并在技改贴息、税收优惠、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在粮食产区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转化,从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两方面给予扶持。二是推动产销区的协作。鼓励粮食主产区到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销售基地、发展粮食加工,也鼓励粮食主销区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兴建粮食仓储设施。目前,浙江、广东、福建等粮食主销区同黑龙江、吉林、江西、湖南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粮食流通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

(1)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最早于1997年开始使用,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覆盖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一种政策措施。1998年6月6日,国务院第244号令,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收购粮食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国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制度,以保证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出售粮食,能够补偿生产成本,并得到适当收益。保护价的原则由国务院确定,保护价的具体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国务院备案。定购粮食的收购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下列原则确定:①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参照市场价格确定;②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按照不低于保护价格确定。

然而,由于保护价收购政策自身的缺陷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粮食生产者并未从中得到太多实惠,卖粮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粮食依旧是卖不上价钱。此外,保护价收购政策给主产区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包袱。由于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大,政府每年不得不将大量的财政用于粮食收购,加上主产区本身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有限,使得主产区政府难堪重负。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8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有关配套文件,要求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200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部门下发了《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的实施意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处理意见》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

1、建立共同粮食基金,为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1962年1月根据《罗马条约》的规定,设立了一个数额庞大的“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以下简称“农业基金”)。农业指导保证基金支出成为欧盟总预算的主要开支,一直占总预算的60%~75%,上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曾高达90%。农业指导保证基金又有两部分组成。保证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主要开支项目为:农产晶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干预收购;指导部分用于农业结构改革,主要开支项目为:结构调整措施,地区发展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目前农业指导保证基金中,用于价格支持的保证部分约占90%~95%,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仅占5%~10%。从欧盟农业指导保证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结果来看,实际上是欧盟成员国内工业发达,农业生产不足的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对基金的贡献大,耗用的基金少,成为农业基金的主要贡献国。相反,欧盟成员国中工业发达,农业生产过剩的国家(法国、荷兰、西班牙)对基金的贡献小,而对基金的耗用大,成为农业基金的主要享用国。为粮食安全,欧盟内缺粮成员国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

2、利用共同粮食基金协调粮食主产国与主消费国利益,保障粮食安全

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粮食基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供给,确保欧盟整体粮食安全,共同粮食基金协调粮食主产国与主销国利益这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共同粮食基金的筹集与使用的非对称机理来实现粮食主产国与粮食主消费国的利益协调,使得粮食主消费国的利益向粮食主产国转移,粮食主消费国为“粮食安全”买单,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粮食的稳定供

给,实现欧盟整体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

欧盟各成员国对农业基金的负担以及从农业基金中受益的情况是不同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资金共同负担,所有成员国按规定要承担财政责任。法国负担欧盟预算的17.5%,欧盟为法国的花费占总预算的17.7%,基本相抵。但法国是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得到欧盟农业补贴的1/4。在指导部分支出中,法国也受益较多。意大利在保证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初几年不大,1966年后逐渐增加。荷兰的情况与意大利差不多。德国在保证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初几年很少,1967年后趋于增加,但仍然不及法国和意大利,有些年甚至不如荷兰。可是,如果就对于共同体的财政负担来说,德国的负担却历来是最重的,德国承担了欧盟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盟得到14.8%的回报。“英国人口多,贡献的增值税多;英国是传统的农产品进口国,贡献的进口差价税多,英国是主要贸易国,贡献的关税也多;但英国的农业比重小,自给率低,几乎没有剩余农产品需要干预收购和补贴出口,因此它从预算中分得的比重自然也很少。所以只要农产品干预收购和补贴出口的费用降不下来,英国和德国在共同体预算中付多得少的局面就将继续下去”。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的主要缺陷

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简评

在当今尽管欧盟整体粮食自给率已经实现完全自给并有余粮出口,但是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粮食自给率是不同的,欧盟作为整体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各成员国之间的粮食安全状况不同,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显著,具体表现为:欧盟内部粮食主产国的粮食能够充分自给,如法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主产国的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远远大于国内粮食需求,存在余粮;而作为粮食的主消费国,如德国,粮食自给率很低,国内粮食生产供给相对于国内粮食需求明显不足,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在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粮食基金,通过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利用粮食共同基金筹集与使用的非对称性机制使得粮食主消费国的部分利益向粮食主产国转移,保障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促进粮食主产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主销国通过向粮食主产国提供资金支持方式来保障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国利益,保证欧盟内部粮食主产国为粮食主销国保障粮食生产,为自己的粮食安全“买单”,利用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的粮食安全。

2、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的缺陷与不足

(1)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目前我国粮食虽然总量上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关键的问题是在区域上粮食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由于各地在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显著,因此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保障问题构成潜在的威胁。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北方粮食生产增长较快,中部地区相对稳定,东南部地区生产滞后于消费增长,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由过去的“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从全国来看,据国家粮食局调查,2003年全国跨省粮食流通数量接近2000亿斤规模。江苏省的苏北、安徽和东北三省等省份和地区的粮食生产量很大,能够实现充分的粮食自给,同时并有余粮,但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粮食生产量小余粮食需求量,供需缺口大。为此,要通过建立粮食产销区长期稳定的供销协作关系,促进国内粮食产销区域平衡。

这一总量供求平衡而区域间生产与需求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粮食流通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我国目前粮食流通中存在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情况,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要改变这种不利于粮食安全的局面,就需要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然而,当前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于保护农民利益,在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方面的政策措施缺乏。

(2)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前面已经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最主要的政策措施是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政策措施手段单一。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除了通过价格机制外,还通过市场机制、货币补偿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和共同市场组织等来协调粮食产销利益。因此,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进而造成政策措施效果也相对不明显。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构建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启示

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粮食虽然总量上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关键的问题是在区域上粮食生产与需求不平衡。而区域间生产与需求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粮食流通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我国目前粮食流通中存在粮食丰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情况,由于粮食产销区之间定购率、卖议价粮的比例差异以及政策实施的收效甚微,促使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向主销区流动。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要改变这种不利于粮食安全的局面,就需要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所以正确分析和理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分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的运行机制,对于解决我国粮食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盟粮食产销区利益平衡原理及补偿机制值得借鉴,但具体做法不能照搬。值得借鉴的理由是:①道理上说得通,粮食安全成本由缺粮成员国承担,由粮食消费者承担。②补偿机制可行,根据粮食的生产量或种植面积获取补偿。③实施政策理想,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前,当时的欧共体六国粮食自给率不足80%,实施1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自给率达120%,直到目前欧盟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不能照搬的理由是:①补贴项目中价格补贴有违WTO农业规则,特别是出口补贴引起各国强烈不满;②补贴额过大,约40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0.5%;③基金来源之一的增值税(vAT),欧盟各成员国由消费者负担,但我国是生产者负担。

2、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平衡长效机制构建原理:财政转移支付

借鉴欧盟的经验,建议由国家层而改粮食风险基金为粮食安全基金。基金的来源:①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全部或某个百分比;②纺织品出口税全部或某个百分比;③工业品进口税的某个百分比;④征地补偿费的某个百分比;⑤GDP或财政收入的某个百分比等。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由此,人们一直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而在城镇化浪潮之下,粮食安全的问题始终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息息相关并深为关切的问题。

到海外种粮去?

“GRAIN”,一个旨在关注农民利益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非政府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农田购买目标地主要在非洲,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东欧、拉美和亚洲。

其1月份的一份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0.7%~1.75%的农田已经由本土向外转手。由于可耕地减少和人口膨胀,中国一直是最积极的海外农田买家。中国消耗全球五分之一的粮食,却只有全球9%的耕地。

2012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1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 少49万亩,耕地净减少势头得到控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这是继2009年和2010年后,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排除对基层上报数据真实性的考察,这些数据显示,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一是产量增长不大,但消费年年增长,粮食的工业化、能源化、饲料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二是粮食缺乏日益严重,缺乏地区进一步扩大。三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粮食的金融化进一步明显,热钱炒作粮食,和用粮食重塑美元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四是粮食贸易量和库存量减少,价格逐渐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雅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王雅鹏指出,从国内看,尽管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但粮食安全依旧不乐观。具体表现有,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粮源依存度加大。饲料粮缺口很大,逐年增加,缺口很大。大豆和食用油缺口很大,每年进口5000万到6000万吨的大豆及300万到400万吨的食用油。如果用国内耕地生产上述产品,则粮食安全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也吸纳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粮食消费量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增长、饲料化、工业化、能源化。

实际上,上述项目只是我国业已存在的众多“海外种粮”项目之一。早在2008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海外种粮”或成为农业部推动的一项长期战略。当时,农业部已经部署中国五大国有农垦集团对应中亚、俄罗斯、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五个投资地区。从战略层面而言,到海外种粮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耕地资源和人口不成比例,有一定的供需缺口,又要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那么到海外种粮就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比如非洲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管理不善,只有14%得到耕种,发展潜力很大。不少非洲国家也非常欢迎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耕地资源。而由于“海外种粮”面临一定的外交、贸易、安全乃至国际舆论的问题,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则不可或缺。

谁来种粮?

中国社科院于今年年初发表的2012年度《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1995年,全国农村有11.6%的劳动力外出在不同领域就业,为平均每村94个劳动力。而2006年,全国平均每个村外出劳动力为277.7个劳动力,外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也是基层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写照之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少是老弱妇幼人员,造成农业主题弱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部分地区即使有现代化的农机推广项目,却因为无人可操作、无人会操作而难以推行。

有农业专家早前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因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业人员素养的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有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1%,大专以上的仅有1100人,占0.1%。

一方面是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广大乡村仅剩下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另一方面是在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需求继而增加的对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这俨然成了当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悖论”。综合我国城镇化率预测,到 2020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6亿,加上已经进入城市但户口仍在农村的人口,预计将有 3 亿多人口进城,届时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必将更加紧张。另外,作为大量农民进城的连带影响之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争论和民间的热议。而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各种不同形式的土地置换操作。其间既有顺利实施的,也有强拆事件频发的。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着实影响范围甚广,任重道远。

“首先,要保证农业的土地供给。一方面要遏制城市盲目扩张,乱占耕地,努力避免大量土地撂荒,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其次,在粮食科技方面要大力推动创新,从培育良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等,都需要科技进步来推动。最后,农产品产销渠道一定要保证畅通,避免农产品滞销或者价格过低给广大农民带来损失,粮食保护政策也一定要落到实处,使惠农政策真正惠及辛勤种粮的广大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王雅鹏说。

城镇化VS粮食安全

城镇化是我国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在城镇化工程中,粮食安全问题也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就多次指出处理好二者间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很快,城市数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今天的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今天的19683个,城镇化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亿,这一过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非农化而走出农业和粮食生产,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供给遇到了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农民的市民化,所消耗的粮食又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粮食消费量增加100亿斤。一个农民转变为一个市民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变化等导致增加粮食消费80~100斤。城镇化过程中的粮食供给需求的反向运动,使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的背景下,仍然净进口粮食7748万吨,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很多地区出现了耕地资源规模大幅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及质量严重退化等现象。耕地资源的减少,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城镇化和灾害毁损四个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是仅次于生态退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非农建设用地合理需求扩大的原因,也有盲目圈地、乱批滥占耕地等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的现状已形成。1996 年,我国耕地总量为 19.51 亿亩,2008年降至 18.26 亿亩,下降 1.25 亿亩。

而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种粮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这“四项补贴”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尤其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补贴规模达到了107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2004~2011年间,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已达27.8%,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的支持力度。

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未来

中国目前有14亿左右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的话,人均耕地是1.2亩多。中国目前的粮食平均亩产是320公斤左右,按此计算,1.2亩人均耕地的粮食平均产量就是380公斤左右。有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可见18亿亩应当是中国现阶段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此,则粮食安全要出问题。尽管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种子的不断改良等因素,粮食单产可望有所提高,但同时,人口总量也会继续增长,粮食单产的提高将被人口的增长抵消,粮食安全始终不容乐观,所以18亿亩的红线被视作不可突破的粮食安全的底线。

总理曾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

然而,具体到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这一问题上,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却不尽一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曾多次指出,保卫粮食安全的“战争一定不能输”,尽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高峰期,筑路造房都需要用地,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万万突破不得。对此,经济学者茅于轼则认为,18亿亩红线是不必要的,取消土地改变用途的强制性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不但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实际上,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的争论一直存在也一直非常激烈。更复杂的还在于相关土地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问题、少数官员的腐败问题、户籍和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和变化,都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各种不可忽视的影响。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我国现有产粮地18亿亩,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连增”,2013年粮食产量突破1.2万亿斤,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在计算自给时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将国外进口的牛肉、大豆、猪肉、奶粉、玉米等农副产品计算在内,以上农副产品若折算成土地,尚需7亿亩地。也就是说,我们的粮食自给需要25亿亩,则客观上粮食缺口达到25%以上。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曾指出:“这些年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而且粮食产量的增加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粮食适度进口将呈常态。”但他特别强调,“如果我国大量进口谷物将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在依赖粮食进口问题上,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进口农副产品需要使用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从哪里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如果粮食都不能完全自给,将给世界产生哪些负面影响;世界无战争、无动乱,一切风调雨顺时,粮食的缺口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旦世界处于动荡不安、战争等情境时,就可能发生买不到粮的状况,那时,13亿人的粮食缺口如何解决?

因此,我认为,粮食安全应为当今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并集中力量,彻底解决。

经过认真地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二。

第一个因素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政策措施不到位,严重伤害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方面,法律对已经发生的坑农事件的处理不够严肃,如对于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事件导致农民绝收,政府相关机构在处理时,赔偿太少,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太轻,农民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

与此同时,政府过于偏重GDP,片面注重工业发展,对工业生产给水源和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所带来的污染事件,政府相关机构人员大多数采取推诿、搪塞、和稀泥的做法,对农民不赔偿、少赔偿,使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根本保证。

此外,因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因而缺乏土地主人翁的意识,没有可持续的、长久的保护土地的经营理念,化肥、农药、农膜过量低效使用,导致面源污染、土壤退化,农田、海洋、草原无一幸免。

影响粮食安全的第二个因素在于种粮环节,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现在的土地承包制是30年前改革初期出台的土地政策,当时的目的是缓解粮食紧张问题,但该政策使得土地被分割,难以成片耕作经营,严重阻滞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导致种粮成本上升。

其次,农民没有专用的粮食运输设备和仓储设备,造成收储环节的浪费。截至目前,我国农民从收割到储粮到售粮,用的都是普通的运输工具,跑冒滴漏严重,据我对东北粮区的了解,此一损失达15%左右。

第三,粮食流通环节因管理滞后,浪费严重。众所周知,国家有中储粮分工专业粮食储备任务,并限期至多粮食存三年就得更新。每一批次收储,都需浪费大量成本与粮食,而中储粮将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加工成陈粮处理,既糟蹋粮食,又浪费金钱。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粮食产量6亿吨,粮食供需缺口是25%。上述三个环节浪费再加上相关政策没能有效刺激农民的积极性,每年损失近亿吨粮食。当然,如果措施得力,我国粮食安全基本能得以保证。

为了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从解决阻碍粮食种、收、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系统改革,建议措施如下:

一、加强立法,对侵害“三农”的行为施以重典,包括对工业污染者和农药、种子、化肥售假者的打击,直至其破产,对农民利益进行真正有效的保护,还利于农民,让农民满意。

二、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把土地所有权释放给农民,或提供50年不变的土地使用权政策,让他们珍惜使用土地,保证土地长期有效地使用。

三、鼓励农民成片种粮种植。根据我对欧美家庭农场的考察,一般的家庭农场大都拥有150英亩左右的土地(约合1000亩左右),极利于机械化使用。每个家庭农场均与粮商、粮食加工商签有合同,种什么、种多少,都根据合同,粮商春耕时先预付部分,秋收时再一次性付清全款。最值得借鉴的是,农场每千亩均建有一个收储量可达1500吨至2000吨的粮食储罐,通常收割后即直接脱粒,通过输送机直接进入粮仓。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Web挖掘;文本分类;粮食舆情;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26-03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粮食信息数据量大、市场供求信息不明确、技术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2009年初中国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旱灾,国内市场充斥着粮食供应可能趋紧并有可能大量进口粮油产品,以及全球粮油价格将由中国的大量进口而出现暴涨等网络言论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对粮食情报信息实现有效监管,如何在海量的粮食网络资源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挖掘蕴含有巨大潜在价值的粮情知识和信息,同时过滤掉大量无用的或不相关的粮情内容,准确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并自动分类,以保证粮食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该文就基于Web挖掘在粮食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挖掘的粮食舆情分析系统的框架。

1 粮食舆情系统模型设计

1.1 Web挖掘简介和粮食舆情分析难点

Web挖掘是从大量Web文档集D中发现隐含的模式W。如果将D看作输入,P看作输出,则Web文本挖掘的过程可看作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即F:CP。网络舆情是公众利用互联网表达或传播的对热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所持观点的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态度。利用Web挖掘技术进行主题追踪的舆情分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任海果研究了主题事件的追踪技术,实现了对热点事件的发现、演化和趋势分析[1]。Federico Neri等研究了1000个关于意大利公共广播服务意见的Facebook网贴,得到了观众关注度和兴趣度,并在开源情报信息和Web挖掘中得到应用[2]。Wang等利用垂直搜索技术收集互联网上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网络信息,搭建了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满足了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3]。但由于粮食信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4],使得粮食舆情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现有分析系统的分析不够深入,总体来说粮食网络舆情挖掘扔存在着一下难点:

1) 粮食舆情影响因素复杂。粮食舆情受多种因数的影响,和粮食直接相关的有粮食产量、销售价格、产地、供求关系等因数,此外还有气象条件、病虫害的等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目前对粮食安全因素的挖掘不够全面。

2) 粮食舆情信息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复杂,没有统一的系统来采集各种形式的粮食信息。如粮食产业信息资源,如灾害史、产量信息、气象条件等,并发存储在各家统计机构、管理机构、经营机构的网络环境中,并且没有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没有开发出联合采集各家机构和组织中粮食数据的采集或者存储方法和策略,不利于粮食舆情信息的整合和关联分析。

3) 粮食舆情信息牵涉面广,没有融合各方面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粮食信息处理方面,没有实现统计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融合的决策策略。

4) 没有提出预测和预防模型。现在的网络舆情分析往往注重于热点的发现,没有为热点事件建立等级级别区分管理和提供预防,同时对于发现的灾难事件,没有定量的分析灾害危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级别。

利于舆情分析技术实现对粮食舆情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设计了一个粮食舆情分析架构模型。

1.2.2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采集到的相关网页进行去噪处理,如对广告、注释等噪声数据进行清理,然后用统一的结构化的格式进行文本表示,然后利用分词技术、特征提取技术、权重计算技术等进行特征选择,构建粮食数据仓库,利用分类器实现文本的分类。文本分类技术是整个预处理模块的核心,其步骤描述如下:

本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功能:

第一、通过对粮食舆情主题检测进行热点、敏感信息的发现,并针对特定的粮食安全主体,如粮食价格、供求关系、气象条件等各个主题跟踪技术处理,同时设计融合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策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供预警信息。

第二、对特定粮食安全事件的公众所持观点和关注度的分析,掌握事件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可视化时间序列,开发基于区域性舆情的分别汇总,提供实时的空间和时间的网络舆情趋势信息保障,有利于决策者实施适当的措施。

第三、利用灾害预测、分析和预防的决策系统,对多发性的、危害严重的灾害构建主动分析、及早预测和及时预警的机制,提供相关、相近主题的预防措施经验。同时针对灾害引起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关联分析,比如旱灾有可能引起局部供求关系失衡,灾害的严重性导致价格波动的范围等建立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发现彼此存在的联系。

2 结论

利用Web挖掘技术实现对粮食信息的监测,有利于充分海量的粮食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发现粮食热点事件,为粮食安全提供预警服务。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粮食方面舆情分析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构造了一个较完善的粮食舆情分析架构。通过各种算法的编码和改进,实现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海果. 基于主题事件的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 Neri F, Aliprandi C,Capeci F,et al. Sentiment Analysis on Social Media[C]. Istanbul, Turke: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2012:919-926.

[3]Wang Su, Liang Meiyu, Gao Tian and Du Junping. Realiz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and Food Securit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System[C]. Jina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0:2736-2739.

[4] 龙方.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14.

[5] 孙立伟,何国辉,吴礼发. 网络爬虫技术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4112-4115.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粮食问题是民生之本,牵一发动全身,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粮食大环境剧烈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制订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粮食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为我县粮食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粮食购、供、销、监管实际,开展下一步粮食工作做出了指引。

一、我县粮食行业基本情况及变革历程

(一)粮食行政管理情况。*年前粮食局属“政企合一”的一级局,隶属政府组成部门,职工人数29人。*年县级体制改革,粮食局行政管理职能划并贸易局,贸易局内设粮食局,原粮食局更名为粮贸总公司,职工2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0年职工减为9人。*年县级机构改革,粮食局合并发展计划局,在发展计划局中设“经贸流通与粮食管理股”。*年5月粮食局单独办公,核定编制8人,领导职数一正一副,目前设有“三股一室”,现实有人数9人。

*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实施,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核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局的行政职责。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从*年开始,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两块进行,对4户商业性经营企业(粮油加工厂、粮贸宾馆、粮油议价公司、粮贸钢铁厂)实行终止解散改革,至*年底4家企业共安置职工79人,其中解除劳动合同25人,退休职工交付托管46人,一次性安置供养人员8人。其次是政策性经营的粟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逐步实行减员分流改革,历年来自愿办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41人,办理提前退休50人,公司职工人数从*0年末的364人减至*年底的242人,其中退休职工111人,供养人员47人,在职82人。

*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16号)文件,省州也分别于*年、*年制定《*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文件的通知》(云政发〔*〕176号)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楚政发〔*〕7号)等文件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对粮食企业进行全员改制,彻底打破国有人员身份,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年8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9号文件批准了公司的改革实施方案,**县粮食局积极争取改制资金和各方支持,至*年10月底,协商签订了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协议,与61名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与49名供养人员签订了一次性供养协议,人员身份全部置换完成。

*年10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14号文件批复成立新的**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公司于*年11月5日成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告一段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机制体制被全面打破。**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是粮食企业改制后全县唯一的一户国有粮食购销、收储企业,承担各级储备粮的收储、全县救灾粮、农村低保粮、军队用粮的调供任务,通过面向社会招考,现有人员11人。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回顾十年改革改制之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在粮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执行国家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基本做到平稳改制;始终得到县委、政府和州粮食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始终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真心为粮食系统职工谋福利;历届粮食局领导班子及干部始终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改革,化解各种矛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总结成绩有以下三点:

(一)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化解矛盾,做好稳定工作。

(二)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并重,以变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变革,在变革中始终做到保证我县粮食安全不放松。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历届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保障了改革改制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经多次撤并分合,人员减少,经费不足,与新时期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要求存在差距,体制机制上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许多工作仅能应付日常业务和事务,粮食执法、社会粮食供求平衡统计调查及社会粮食监管检查工作开展存在滞后。

(二)原购销公司改制后所欠的养老保险及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费合计270万元尚无资金缴纳,还需各方努力,尽快筹集资金缴纳;

(三)困扰粮食系统的一些遗留问题还未完全处理,新的问题又在酝酿,上访问题不断出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积极协调解决。

(四)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在改革改制后正常经营时间较短,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企业做大做强能力不足,企业制度化存在差距,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还比较多。

(五)仓储功能低,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仓储设施均为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所建,仓储方面的管理手段也是几十年一贯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仓储设施(包括仓库)无法改造,必要的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电子测温设备、粮食入库整理和输送机械设备等)不足,适应现代管理水平要求的仓储功能发挥和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

四、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全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

(二)牢固树立“三大观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

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应清楚认识现在的粮食行业管理和粮食企业经营上存在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要善于总结成绩,更要善于学习新的观念和方法,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树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粮食工作。

2、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职责,搞好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粮食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依法管粮,依法行政。积极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服务工作,变管理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3、以人为本的观念。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矛盾焦点集中,在处理各项工作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处理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谋发展。

(三)抓住重点,解决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几项突出问题。

1、多方协调,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力求将矛盾化解于基层。一年来,共接待来访案件14件,经粮食局多方协调,正积极解决白伦、李健、李洪彬、腾何民等人事问题。妥善解决了改制企业患癌症职工黄雨馨身份及医疗费用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及医疗费用得到保障。安排专人负责清理*0年粮食系统职工集资建房未办证遗留问题,积极与土地、城建部门协调,截止去年底已办理25户房产及土地证,其它户数因涉及多占住房正在清理中。积极解决落实了陈家延多年上访的住房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归还了差欠吴祥工程款19.5万元。积极调处高桥等四处土地四至界限纠纷问题。加强与国土局协调,积极依法处理了环州他贞粮点土地纠纷问题。下一步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加强与人事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积极化解托管费用和养老保险欠款问题。继续清理粮食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做到妥善解决。

2、抓好新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发展壮大。理顺企业经营机制,在*,*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主营业务经营,做好粮食价格趋势变动分析,把握好粮源。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跳出粮食发展粮食行业,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仓储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寻找利润增长点,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

3、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做好粮食仓储设施的功能提升。在*年粮食局投入100万进行仓储设施提升的基础上,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09年提出了仓储功能、粮食植物油仓储功能、粮油批复交易市场功能提升项目,力争在“*”期末,在全县形成以市场为平台、以储备为重点、购销为中心的相辅相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给粮食企业物流建设新上项目带来的契机,推进公司基础设施,夯实公司发展的硬件基础。

4、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必须贯彻落实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相关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加强储备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力争做到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轮换运作科学化。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粮食物流为载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开放、竞争、效率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四)建立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理的原则,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影响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打破影响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障阻,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1、转变机关作风,构建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职责,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落实四项制度,建立透明、高效、廉洁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力度,提高依法管粮的水平。深入开展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设现状 存在问题 思路对策

一、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1.粮食市场体系现状

根据我们对全市粮食市场情况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城乡粮油集贸市场86家,年成交量都在1万吨以下。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214家,其中,国有83家,民营131家。粮食经纪人690个。全市目前有粮食经营户616户,其中,国有87户,集体企业9户,股份制企业64户,个体经营户456户。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市场体系主要以低层次的城乡粮油集贸市场为主,普遍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不够完善。

2.粮食物流体系现状

我市粮食物流的运输方式主要靠铁路和汽运,铁路有太焦线、侯月线。公路主要有晋长高速公路、晋焦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太洛公路、晋韩公路、曲辉公路和晋陵一级公路。对于东北大米、玉米等需要跨省、长距离进出的大宗货物主要靠铁路运输,而小麦的购进,面粉、食用油等的消费主要靠汽运来保证。我市粮食物流的特点主要是“两多、两少、一小、一分散”:即成品粮油多,原粮少,短途物流多,长途物流少,流量小、货源分散。

3.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我市目前有铁路专用线1条,总长度630米,有效长度150米,钢罩棚面积2777平方米,大型粮仓机械设备103台。

4.粮食储备体系现状

全市粮食总仓容6.4亿斤,其中,完好仓容4.4亿斤。仓容规模在1亿斤以上的1个为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其仓容规模为1.6亿斤,500万斤以上的39个,需要维修的仓容2.0亿斤。

二、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粮食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成品粮油市场有待提升和规范。从我市市区看,成品粮油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农村粮食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粮食市场大部分是在乡镇农贸市场中摆摊设点,或租赁几间房屋经营,条件简陋,几乎没有什么仓储设施,兑换或收购的粮食大多为露天存放。三是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市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仍处在城乡集贸市场阶段,设施简陋,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全市还没有一家相对规范且成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

2.粮食物流体系基础薄弱

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流通不畅。二是粮食物流方式落后。原粮运输仍以传统的麻袋、编织袋包装为主,成本高,损耗大。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我市粮食物流除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仓库规模小,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有的库站只能靠人力装卸、搬运,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3.粮食储备体系有待完善

我市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71家,除泽州县的19家企业经营基本正常外,其余企业大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粮库上漏下潮的情况普遍存在,仓储设施完好率下降,安全储粮隐患增多。

三、发展我市粮食物流体系思路和对策

1.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建设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一是完善粮食收购市场。科学布局我市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支持和鼓励其它市场主体合法入市收购。二是提升城乡集贸市场功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易环境、健全交易手段、提升市场功能、提高交易水平等手段,促进我市粮食零售市场健康发展。

2.扶持改造,规范发展,建设区域性成品粮油批发市场

一是在市区选择一家区位优势明显、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成品粮油集贸市场,通过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档次、完善交易制度等手段,扶持其建设覆盖全市的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二是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城镇和农村粮油连锁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

3.建设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健全粮食物流体系

开展粮食物流 “通道工程”和“节点工程”建设。一是建设玉米、杂粮等流出通道,小麦、大米、食用油等流入通道。重点建设通往河南等省市的跨省流出物流通道,河南、山东、东北等地的小麦和食用油、大米等流入物流通道。二是建设1个省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晋城市粮食物流中心;6个市级粮食物流节点。即高平市城市中心粮站、阳城城关粮站等物流节点。20个县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沁水郑庄、陵川礼义、附城等物流节点。

4.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提高粮食物流水平

通过整合我市现有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资源,通过退城入郊、土地置换等办法,推进我市粮食物物流中心建设。

5.建设我市“数字粮食物流”,推进我市粮食物流信息化

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建设上联省粮食物流节点,向下辐射全市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节点的信息平台。同时,在我市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价格采集、粮食安全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粮食加工等物流体系全过程的应用,全面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

6.健全粮食预警研究机制,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粮食预警机制的研究,从土地安全、农业生产、粮食流通到粮食储备再到市场调控等,建立跨部门、综合性粮食安全预警机构,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确保我市粮食应急机制快速、顺畅启动,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出现大的问题。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5万亿~2.8万亿m3,居世界第5位,人均占有量2 095 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来由于工业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用水倍增,工农业争水加剧,造成北方地区超采地下水面积达19万hm2,按联合国粮食组织公布,2 000 m3为严重缺水、1 000 m3为人类生存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水资源低于2 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 000 m3的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干旱在我国还会加剧,缺水问题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工农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2我国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土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7%,但水资源占全国的7%,由于水资源短缺,工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困难,如甘肃省定西地区靠降水窖贮解决人畜饮水。在我国东南部湿润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3,而拥有全国水资源的81%。我国不仅水资源短缺,水土分布不均,而且降水季节分布也不匀,一年四季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6—9月降水量占总水量的70%~80%,并多以暴雨降落,因而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交替出现,2011年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先旱4个月后涝2个月,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2.2水土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水土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水危机。据资料介绍,我国每年要喷施农药138.6万t,施化肥4 636万t,地膜用量93万t,人畜粪便排放38亿t,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316亿t,使我国水土受到面源污染,导致全国逾850条河流受到污染,有60%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湖北省襄阳峦河因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污染,鱼草不生;太湖水质为Ⅴ类,造成兰萍暴发。由于水土受到重金属Cu、Cr、Pt、Zn、Hg的污染,不仅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还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目前全国有2 000万hm2耕地受污染,每年减产粮食200万t,粮食增产受到制约。

2.3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村缺乏劳动力

仅2011年我国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1 100亿元以上,由于对资金监管不善,资金被挪用,实际用于水利建设资金并不多,落后的水利设施没有大的改观。多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年久失修,有的完全不能使用,农业生产处于“靠天收”的局面。水利设施的老化,导致一些离水源近的农田无法灌溉,如湖北省梁子湖作为江夏主要农田灌溉水源地,由于设施老化,引水渠毁坏不能灌溉,造成粮食歉收。据笔者在重庆市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9 145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54座,山坪塘7 498口,总蓄、引、提水能力10 868万m3。目前,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全县有39.8万名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和妇女,有的甚至出现“空巢村”,导致土地撂荒,笨重的挑塘修堰体力劳动无人干,全县有23.1%的病塘病库得不到整治,使全县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至1.23万hm2,该种状况令人担忧,如果得不到改变,我国粮食安全难以保证,粮荒迟早会出现。

3对策

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扩大水源,增加贮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以水利为中心的农村基础建设,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扩大水源,增大贮量

我国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特别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农区平均降水500~650 mm,只靠自然降水很难保证粮食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应采取跨地区西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与实施,以扩大水源,提前研究“溯天运河构思”。可从雅鲁藏布江筑坝,把水位提高到海拔3 588 m,能将2 000亿m3水引入黄河,再利用黄河小道,把水引入西北、华北缺水区。经青海湖调蓄,把水输入新疆盆地和河西走廊及晋、冀、辽、蒙北平原。“大西线”调水方略如能实现,我国西北华北平原缺水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工农业的生产才能持续发展。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扩大旱地浇灌

优良的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均衡用水和粮食增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气温增高,干旱灾害将更加严重,为了抗旱夺丰收,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扩大旱地浇灌,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偿。多渠道筹措资金,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水利基础建设,整治病塘病库,维修和兴修引水渠道,改善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做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凼、护坡有草,增加农业供水能力,扩大旱地浇灌面积,改变目前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其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3.3植树造林,搞好生态工程蓄水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9 545.22万hm2,覆盖率20.36%,现在无论是南方山区、北方太行山区、大别山区,森林植被增加缓慢,“绿色水库”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目前林不保土,土不蓄水,石漠化荒漠化面积在扩大,旱、洪、泥石流灾害在加剧。为了解决我国工农业缺水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对现有荒山荒坡分期分批进行绿化,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水保林、用材林、经果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涵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御干旱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3.4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是用水大户,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70%左右。由于输水管道和渠堰遭损毁,年久失修,在农业输水过程中,有30%~40%的水渗漏浪费,因此修好渠道、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对缓解我国用水资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水农业是以节约用水为中心的农业,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其核心是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如改目前的大水漫灌、串灌为滴灌、渗灌、喷灌等措施,能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益,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此外,为了减少农业用水,要积极推广耐旱品种,实行覆盖免耕栽培等农艺措施,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3.5节能减排,防治水土污染

为了防止我国水土继续受到污染,在工业上要节能减排,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要严格执行《水法》和《水土污染法》。对污水要通过化学处理,回归利用,灌溉农田,使污水资源化,达到既增加供水量,又治理污染,这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农业上要推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倡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通过上述办法防治水土点源、面源污染,缓解城市农村供水矛盾。

4参考文献

[1] 彭玮.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破解“三农”五大难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23-526.

[2] 彭敏.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5):55-56.

[3] 刘昌明.把节约用水和保持水源作为基本国策[N].中国科学报,1998-07-01.

[4] 白福林.对水资源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6):37.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Abstract:Grain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t present, food crisis has swept the globe. China's food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main area of producing grain and China's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province grain safety production has been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strategies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and making contribution of guaranteeing the country's grain safety are presented.

关键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对策

Key words: food saf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66-0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是全世界各国政府与机构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2]。我国应尽快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现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亩耕地水量468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3-6]。

其中,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典型的黑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7],属世界性的稀有资源,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量元素全;地势平坦,并且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优势。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9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比上年增长16.3%,再创历史新高。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我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396.55亿公斤,夺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7]。

我省2007年粮食生产具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面积扩大。

二是高产作物增加。

三是投入增多。

四是标准提升。

五是品质提高[8]。

1.2 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

我省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提高,2007年达到1037公斤[8-10]。黑龙江省的部分农业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布见表1[9]。

表1黑龙江省部分农业综合区划内人均粮食占有量

(单位:公斤)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黑龙江农村经济社会统计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

1.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省级各部门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发展高效作物为重点,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99万公顷。

2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困扰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以温度上升为主要特征,与气候变暖相伴发生的气候变率的增大,则明显增加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病虫害和杂草等灾害的发生几率,致使我省成为我国粮食单产波动最大的区域之一。

2.2 水资源缺乏,威胁粮食安全

据权威气候变化专家警告,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我国农业的最大威胁。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5月27日,黑龙江省受旱面积已达到9254万亩,为耕地面积的53%。干旱将严重影响我省粮食产量。

2.3 土壤退化加剧,影响粮食安全

我省土地开发过度,耕地扩大过多侵占了湿地、林地与草地。另外,开发方式不合理,如顺坡承包、顺坡耕种等加速土壤侵蚀。此外,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减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土壤养分亏缺严重。

2.4 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我省龙头企业少,数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的稻米质量优良,除“五常大米”“方正绿宝石优质米业”已形成品牌外,其他水稻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经济效益差。

2.5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粮食安全的隐患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32元,绝对差距达到611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2.48:1。

2.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制约粮食安全

目前,生产资料上涨和相关利润被流通环节攫取,这种状况倘若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据统计,黑龙江部分地区种一亩大豆的成本已涨到143元,按亩产150公斤,每公斤售价2.4元计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费几乎无钱可赚。

3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3.1 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不少干部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过关,“粮荒”是很久远的事。从国际经验观察,日本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将土地挪作他用。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相当于进口一部分稀缺的土地资源,还可缓解国内耕地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矛盾。

3.2 重视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我省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民科技和农机合作社。还应引入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

3.3 发展物理农业,实行环保补贴

发展物理农业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即以物理的技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实现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粮食增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4 提高水资源利用,构建节水战略

我省首先应制定防治水土流失政策。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政策体系。其次,增加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另外,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广中水灌溉。

3.5 政府调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为了适应农村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另外,应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同时,还应调整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3.6 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建设

政府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环节的产业链进行规划,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粮食市场竞争体系。

3.7 建立预警系统,关注市场动态

粮食安全预警是指跟踪监控粮食运行态势,在发现粮食不安全运行状态下,政府能根据预先预案,采取相应干预粮食运行的手段和措施。据预测,东北地区提供的粮食可满足中国50%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11],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的耕地进行预警研究。

总之,粮食安全――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应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生产和加工,促进我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建,叶文琴.发达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74-78.

[2]宁哲,王兰,韩微.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4).

[3]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内蒙古统计局. 2005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吉林省统计局.2005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辽宁省统计局.2004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刘兴土,阎百兴.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J].中国水土保持,2009,1:17-19.

[8]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2008:168.

[9]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省统计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