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1篇

我第一次见到中药材料时,第一印象是这些干枯的枝叶或树根,看起来脏兮兮的,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些东西可以治病,不过后来一场重感冒使我体会到了中医药的神奇功效,使我改变了对中药的看法。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医药的功效,但是就那些中药材而言功效和安全性仍是美国消费者最关注的两项。在美国,你会经常见到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将一些中医药产品从超市或商场的货架上清理掉,原因是这些产品缺少相关的安全或功效许可征书,而且实际情况这这些中医药产品在货架上也已经放了很久,无人问津。

中医产品在超市销售这一现象表明在美国中药更多地被认作是一种膳食补充剂而非药品。根据美国膳食补充健康和教育法案,中医药被限定在膳食补充剂的范畴。根据这项法案,生产商不能声明某种膳食补充剂能够治疗某种疾病,只是说通过科学研究,对身体的某些结构或器官有改善和保健作用。这种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医药作为药品在美国市场的发展

对中药在美国市场或者西方市场发展的挑战,我们实际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年。首先就是中药药理的科学证据或者中草药药理专著十分有限。在美国,人们都觉得中药材在治疗疾病方面缺少科学依据。实际上中医的系统原理和西医是不同的,中医系统是将一些中药材混合在一起以取得某种治疗效果,但根据西医理论,你要证明每一成分的功效,然后还要证明他们混合在一起的功效,而这对中医药来说是项非常大的挑战。而且在美国进行临床实验的成本也是相当昂贵的,平均一项临床试验的成本大约在8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很少有某种中医药产品的销售额能达到这个数额来承担这项费用。

美国消费者对中医药产品的印象或者说安全性的扫比表明:产品质量和安全保证是中医药产品在美销售的另一大障碍。与我一样,许多美国消费者对中药原材料的第一印象是“脏”,不卫生,那么又何尝来谈食用安全呢?另外现在较高的杀虫剂残留或者重金属残留物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另外由于气候或者其他植物生长状况的情况不同以及需求的波动,中药的定价机制并不十分稳定,这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项挑战。

最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许多美国消费者无法理解中医药的功能。比如说某种中医药产品标有清热、去火、除湿等功能,但这些翻译成西方的语言,美国消费者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

中医药要进入美国市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为药品出口到美国,另一种则是以膳食补充剂的身份进入。鉴于以上原因,中医药以药品进入美国市场要比作为膳食补充剂的身份进入难得多,因此我建议中医药产品最好是作为膳食补充剂打入美国市场。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2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国家在处理具体国际事务时,不是靠抽象的综合国力或者软实力,而是运用具体的实力要素。也就是说,国家在应对安全威胁时主要依赖军事实力,应对经济摩擦时主要依赖经济实力,应对政治压力时主要依赖政治实力。因而,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国家的综合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两种实力的关系不是和而是积。当一国的软实力全部丧失时,无论一国的硬实力有多大,其综合实力都等于零。

其实,最早阐述“软实力”作用的是中国的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在2 000余年后,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则断言:“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的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因此,软实力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吸引与支配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

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取、团结、创造、献身、信仰、纪律)是国家的最大财富,可用金钱衡量的一切活动形式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在外国人眼中被看作是“很中国”的东西(孔子学院、中医药、中餐、中国书画、京剧等)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我们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领域,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提纯,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我们的软实力之一呢?直到现在,许多人弄不明白,中医药倒底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笔者认为,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遗产。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医学与人的生命以及社会的文明是息息相关、水融的。医学的历史不仅是认识自然(生物人)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生命的密码,是弘扬生命文化的伟业。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每个民族在形成中都要受到自己文化的制约与整合。每个民族的医学构成以及基础体系的确立,都是这个民族大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并且和这个民族的文化之魂(哲学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紧密地联贯在一起。因而,不同民族的医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而且是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医与西医是不同思维方式整合的产物,有各自不同的哲学支持。无论是《周易》、老庄的重在“天地之大法”,自然科学领域的《黄帝内经》的重在“生命之枢要”以及“天人合一”观、“人身为一小天地”论,都在寻求自然与人的内在规律,并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的人化”的文化体系。

但是,不少人还是把中医药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性存在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战略作用,使中医药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危机之一,是人才的短缺。来自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中医执业医师大约有50万人,其中能真正用中医理论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在中医教学中,中医经典被不断删减,学生用1/3的时间来学习西医、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中医经典理论被西医学牵强附会来诠释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许多“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少学生基本看不懂中医古籍。有专家毫不夸张地说:“现行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与此同时,一些国外企业花巨资收集中医药书籍的孤本、善本和实物。不少中医药高技能人才流向国外。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得花巨资请老外做先生来传授本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专家认为,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就必须制定和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和制度。中医药理论是要人来继承的,而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是重在“物权”而非“人权”。这对中医药而言,亟待创新。

危机之二,是中医药如何传承的问题。退一步讲,就算中医药也是一种技术,那么我们对这种技术的传承,又是如何呢?

本来,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国内外对中医药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要么把中医药捧成包治百病的“神医”、“神药”,要么就把中医看做是“迷信”、“原始”的江湖郎中,把中药看成是害人的“毒药”。这两种看法都阻碍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现代化、国际化。而中药如何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多少年来谈滥了的问题,至今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是因为这个题目涉及面太大、太复杂了。运用现代化科学态度来认真研究挖掘中医中药,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挖掘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击。中医药是一种统筹兼顾、天人合一的模糊哲学,国际化讲的是量化与标准化,因而中医药屡屡在西方遭遇“红灯”。对于文化差异,不能“羞谈家丑”,也不能“崇洋贬中”,要的是与时俱进,辩证对待,通过理解与交流,逐步解决。对待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感情问题,往大里说,是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前不久有人恶搞取消中医药,那不过是一种浅薄与无知,因为一个轻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危机之三,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医药创新能力弱。就中药而言,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而这些依靠经验摸索出的药方组成成分复杂,往往说不清其化学结构和确切疗效。而欧美、日本、韩国等却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而我国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药企业,多数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中药工业优质化、标准化是一种必然。但是,中药姓中,中药的标准只能由懂中医药的中国人来定。针对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用传统要领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我国中医药专家也已经开始在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制定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成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光有标准不行。中药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作为战略措施去关心扶持它们。

据《望新闻周刊》报道,上海有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花了11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天然植物――肾参(俗称),眼看已经试验成功,但由于资金问题,公司完全被外资控股,发明人深感“焦虑和惭愧”。目前,上海一些大的医药企业均有外资进门或已守在门外。一家海外公司高薪聘请国内外教授,计划用3~5年时间,把我国现在的4万多种植物的化合物成分统统提取一遍,每个植物提取6~8个成分,同时申请专利保护。这种“先圈地、后开发”的做法,今后很可能将我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斩尽杀绝”。

危机之四,是我国中药资源日益匮乏。中药出口多以原料药材形式廉价卖出,附加值低,成药比例不足30%,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90%的日本和韩国,其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从中国进口。由于过度采挖及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城市化加速等原因,使我国中草药资源大幅度减少。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现代化;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61―02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炮制是否得当,对保证临床药效、用药安全及便于制剂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内容包括净制、切制和炮制三部分。中药炮制作为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活跃的生命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药材经过特定的工艺处理可以达到减毒、增效、改变或缓和药性、适应临床用药等目的,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技术学科,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诸多局限已暴露出来,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这也是我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注重中医药事业的完整性。实现中医药领域各个门类学科的全面发展,才能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向前发展,而中药炮制有关问题的解决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摆脱中药炮制所面临的困境?笔者将逐步分析如下:

1 现存问题

1.1 炮制标准亟待完善,认证规范需要加强

中药炮制的规范标准是《中国药典》中收载的饮片炮制标准及炮制通则、《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由于《中国药典》仅收录了部分药材的炮制方法,并且《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颁布的年代久远,且几乎未进行修改,有些炮制方法尚欠缺科学依据,存在很多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中药材加工生产的要求。再者,由于我国地区众多、民族多样,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药制药理论体系及民族用药习惯,加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药材的药理药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也比较大,使得不同省份在炮制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炮制规范(即省、市、自治区炮制规范)。这一做法虽有利于保护地方炮制特色,但是标准众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质量标准来遵守,使得药材在流通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地区的炮制方法相对落后,这样就造成同种药材的炮制品在流通中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中药材不同省市之间炮制规范的协调与统一还有待完善。另外,相关人士也提出要统一辅料标准。辅料对于炮制来说至关重要,不同辅料进行不同工艺炮制出的药材的药理、药性相差很大,如中药牛膝的酒制品能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而其盐制品则可引药入肾,达到补肝肾、强筋骨的目的。由于各个地区并没有对辅料的添加进行严格的规定,导致炮制后的药材因辅料选用及辅料质量方面的差异,而对其疗效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有些药材需用酒制,有些地方习惯用白酒,有些地方习惯用烧酒,两者炮制出的药材品质和对人体的刺激性却也存在差异。如何做好炮制环节的辅料控制,既是我国中药企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完善炮制规范、建立统一的辅料标准体系,对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加工生产意义重大。

各个企业在进行中药炮制生产时,要严格遵守GMP认证要求,保证中药材的品质、质量,这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我国还有很多药厂不符合CMP认证要求,尤其是一些小厂家、小作坊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进行作业,产出的药材质量不能达到有关规定的合格标准。近年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弊端就是中药材中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作为中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炮制必须严格遵守相应规范,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中药企业的一大考验。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药材质量的控制,单凭传统书籍上笼统的记述,如“炒至变黄”等词语来评价、判断炮制品和饮片质量,进行药材加工生产,是有失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一套严格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生产流程规范,对于中药材品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1.2 研发投入不足,领域盲点尚多

中药炮制是关系到中药新药研发与制剂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制药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医药领域也不例外,然而,中药炮制的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并没有随着我国制剂技术及其他新药研发技术一同平行发展。许多炮制工艺过程中的成分发生变化,以及炮制后药效转变的机制尚不明确,领域内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那么究竟是什么限制了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的前进脚步?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研发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对于中药炮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及研究经费的限制,也很少有人进行中药炮制方面的研究,这就严重制约了中药炮制的发展,从长远来讲,这对于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向前迈进也是极为不利的。

1.3 学科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技术后继无人

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中药炮制的传承问题是让许多业界前辈忧心和头痛的事。由于当下从事炮制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很少,加之有志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更是匮乏,导致中药炮制事业的传承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中药炮制多为一代代老药工的经验相传,中药炮制技术很容易遗失、消亡,现在专门从事中药炮制研究的专家极为稀缺,因此有“熊猫队”之称。由于从业的老药工不愿公开技术,有些中药炮制的手段濒临失传,导致中药炮制技术的延续遇到很大的障碍。继承中药炮制技术,使之能不断延续下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目前,各大医药院校对于加强中药炮制学科建设的力度不够。大中专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直接途径,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药炮制对于理论和应用的要求都很高,而目前在一些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存在着学时不足和师资匮乏的问题。有些院校的理论学时仅为三十几个,甚至更少,而且实验课中所用的仪器也很陈旧,导致学生仅懂得中药炮制的皮毛,知识结构很不完整。这将严重影响中药炮制人才队伍的质量,对社会、医药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1.4 中药炮制技术外流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急需加强

近年来,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认识到中药的独特效用。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于是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国内许多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技术外流严重。笔者曾读过一则新闻,一位上

海的老药工曾被专门邀请到日本。被录像机拍下了操作炮制的全过程,这在当时引起过了很大争论;其他通过论文以及讲学泄密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医药知识产权纠纷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建立健全医药知识产权体系,用法律武器来捍卫国药任重而道远。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标准化生产

首先,要解决中药材及饮片市场流通混乱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使之有法可依。而且标准的制定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其中关于辅料添加用量、辅料的品质要求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并对炮制后的药材进行相关的优劣评价,通过一些高科技手段,对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控制等方面进行检验,彻底地改变我国中药材生产秩序混乱的现象。

其次,要求各个企业严格推行GAP和GMP认证,从药材种植到制剂生产,整个过程都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强化企业内部生产标准的要求,力求生产出品质优良、安全可靠的饮片和药品。对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管理,保证员工能够规范化地进行生产操作,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2 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技术改进

21世纪伴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天然药物开发前景巨大,尤其对我国来讲,拥有很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沉淀,为我国新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一定要把握机遇,促进、推动中药新药研发。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要加强对中医药的研发投入,支持如中药炮制这样的传统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并且鼓励科研机构及有识之士进行理论创新研究,对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改良,实现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转变。

2.3 重视人才培养,完善学科建设

针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的问题,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鼓励有经验的老药工到制药企业和各大研究机构,传授经验和心得。同时,要积极鼓励年轻一身中医药事业,富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认识到传承的必要性,防止前人的智慧结晶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要求各大中专院校,重视中药炮制的学科建设,提高学生们对中药炮制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的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中药炮制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使中药炮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加强其与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工程学之间的联系,鼓励同学们投身中药炮制事业。并且可在一些具备先进科研条件的高校,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中药炮制行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尖端人才。

2.4 提高法律意识,强化维权观念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4篇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是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展形成的一种临床医学实践模式,与传统医学主要是以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为指导不同,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是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为临床医学的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的出现使传统中医药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如何利用和借鉴循证医学也被认为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的最便捷途径,那么,什么是循证医学?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医药标准化又该如何实践循证医学?笔者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1循证医学概述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模式,是研究如何合理、正确地利用最新的相关信息(证据)进行临床决策的一门科学[1]。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证据医学”、“求证医学”或“实证医学”等,我国大多习惯称之为“循证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EBM的创始人之一SackettDL教授将EBM定义为“谨慎、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如:医生开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制订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证据,根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研究结果(如: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和对RCT进行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进行,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循证医学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选择三者的有机结合,要求每个临床医师随时追踪最新的、可靠的、有效的证据,并用于实践。EBM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预后、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同时,注重医师长期积累的、有效的临床诊疗经验。此外,循证医学还注重大样本随机对照“金标准”对干预效果的评价以及终点判定、生活质量、重大事件评价,其采用荟萃分析处理临床研究资料、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得到客观的数据,提供科学证据等[3],为解决多因素的医学问题进行积极地尝试并提供有效的措施。

2中医药标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准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拥有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领域,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之一。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使技术标准成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技术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1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中医药标准化是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开始了对中医药标准主导权的争夺战,都加强了对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力度,相继制定了一批与中医药临床、科研或管理相关的指南或标准。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我国已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设立研究专项对中医技术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中“中医标准制定方法与共性技术的示范研究”,为开发适宜中医药标准的共性技术做出创新性尝试。在中医药标准制定方面,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全国有关学术组织、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已达200余项,其内容涉及病证分类、诊断标准、诊疗指南、疗效标准及针灸穴位等多个方面,如:《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候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这对我国掌握中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面临的问题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慰,但形势仍十分逼人。一方面,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大肆去“中国化”。如将针灸穴位命名采用简单的“数字编号”,将其以中医药为母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命名为“东方医学”等,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与我国争夺针灸、中药、中医基础术语等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晚,尚存在组织管理不统一、标准制定不规范、多种标准并存、科研设计质量不高、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工具等问题。在中医药标准制定和评审的技术方法上,多是模仿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成熟的技术方法,缺乏自主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创新性方法学技术,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对促进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定标准化和中药质控标准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

3中医药标准化如何实践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及其信息资源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中医临床和科研中运用循证医学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建立起既符合现代生命科学要求,又突出中医药特色,能够被现代医学接受和认同的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个人认为目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途径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中有着循证医学的雏形,如中医的证候,其中“证”是“证据”,“候”是外观表现,其诊疗过程就是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进行辨证施治,但终未能形成以证据为前提去处理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决策。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传统意义上,“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同一“证”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当中,而同一疾病也可表现多种“证”,如冠心病心绞痛,按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但“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脑梗死”、“脑出血”等亦可辨证属气虚血瘀,这使得非谙于中医之道者无所适从。因此,证候标准化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选择中医治疗相对有优势的现代病种作为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切入点,按照“以病辖证”原则,将中医的“证”限定在西医的“病”的范畴,以使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这不仅为中医药科研和国际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而且可为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获取创造前提条件。#p#分页标题#e#

3.2坚持主、客观指标相结合中医学与循证医学都遵循证据,注重实践,具有整体观念。中医学的辨证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主观指标或软指标为依据,注重证候疗效和患者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经验。现代医学强调的是生物学指标,即所谓客观指标或硬指标,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体征发现,诸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指标、X线、转氨酶、血糖、血压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主、客观指标相结合,重视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并十分重视对患者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和卫生经济分析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实验室或影像学等中间指标的改变。中间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的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因此,主、客观指标的结合,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机能到形态更加广泛、深入,同时对循证医学证据的收集也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实现中医诊疗的客观化、标准化。

3.3建立临床疗效客观评估体系中医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疗效,而疗效的确切性是疗效评估的关键。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只有依靠RCT的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依据。目前,中医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规范统一的、大家较认可的疗效评定标准,证候或疗效判断指标难以规范化和测量,疗效指标多为临床症状描述,缺乏长期随访的客观终点指标。如有些疾病可以自愈或自然缓解(如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些是心理暗示作用的心理疗效,更有一些所谓的“人情疗效”、“面子疗效”。因此,必须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估中医药疗效,临床观察中必须严格遵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注意采用客观疗效观察指标,实事求是,严格地进行观察,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证据之上,以保证医疗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4放弃偏见,注重联合循证医学中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方法,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利用RCT方法,可以进行荟萃分析或作系统评估,即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最可靠的结论,大大缩短该领域的研究周期,促进学术进展。长期以来,中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大多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病例总结,研究设计质量不高,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疗程不规范,样本数量少,可重复性低,检测指标不明确,对不良反应观察很少,发表偏倚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信性,阻碍了中医药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学派之争和门户之见的传统陋习,组织国内外多方力量,联合攻关,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RCT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传播,文化传播。

在中华文化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强化我国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采取各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使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

在互联网环境下,为了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是必要的。就目前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网络已经在各个地方实现普及,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各种各样的消息。而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限制,迅速地传往世界各地。而且就互联网传播本身来看,其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自主性等,所以其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互联网传播文化中的问题

传播内容影响力。各国之间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医药文化有所不同,尤其是医学文化。就中医药文化本身来看,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而在西医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医药文化艰难求生。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西方更加注重科学,所以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度不强,不愿意深入的了解中医药文化。中外文化差异。中医药文化仅仅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文化,传播力度不广,西方国家对其甚少了解,有些外国人完全不知道中药文化,其眼中只有西医,可见中华文化差异之大。虽然互联网媒介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虚假信息泛滥。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播缺乏约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其真假,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但是有些网友在网络中发文具有随意性,没有注重文化的科学性,没有认识到中医药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意义,仅仅信手拈来,对自己的言语不负责任,这样就导致互联网中虚假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泛滥,进而对外国友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3应对措施

内容形式优化创新。对于外国友人而言,中医药文化是十分陌生的,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文化,所以极可能对其具有抵触心理,不愿意了解中医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对相关的内容形式进行优化创新是必要的,基于外国友人的角度,使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这样可以使其对中药文化产生兴趣,并了解中药文化,并爱上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传统中医药的融合与影响的过程中,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属性的“载道”概念的渗透与选择,可以将地域医学,文化艺术纳入基础价值体系中,促进人类资源共享。《易•系辞》说:“物相交,故日文。”简而言之,“交”是一个交叉组合。“化”是指进化和转化。“文”和“化”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向外传播和传播的文化艺术图画;由于传播是人们文化艺术传承,融合和自主创新的关键媒介和积极动力,这种突出“民族化”和“个性化”的策略可以成为面向世界的良好中医药体系,当它有效地成为民间文化的输出媒介时,它可以逐渐消除其原始特性,并成为一条国际连接的传播链。信息技术媒体。在中医药对外传播的效果上,电影,电视机,互联网技术,多媒体系统,微视频等多种视觉效果等虚拟化技术可以解开中医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正在改变观众对“真实形象”的看法,并改变了另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世界”。在中医和文化中使用越来越多样化的电子信息方法,传播充分发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优势,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可能性和文化创造力主要表达方式的广泛性,使其在当前历史时期的传播具有独特性和以问题为导向。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多种信息内容方法可以扩展传播者的创新思空间,并完成了原始传统制作和传播效果无法比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可以给三维空间带来“浸泡式”感的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针灸穴位,展现中医文化,使学生获得听觉系统的视觉效果方面非常实用。这种智能数据媒体将最终构建一种新型的中医药传播行为主体,在智能化背景下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促进中医药的开放和传播以创新的角度,更随意,更具文化艺术美感。构建中医药跨文化交流课程。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是基于跨文化交际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该内容由“跨文化交流”课程和相关行业的学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现象和比较进行了分析。提取出来的具有高长宽比的抽象,严格的思维逻辑和普遍的意义,属于“泛文化艺术”的范畴。在此基础上,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对外开放与“跨文化交流”过程的普遍性基本理论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已完成,“泛文化艺术”已完成。结合“固定文化艺术”的内容,实现“文化融合”和自主创新的目标。实际上,可以从五个级别完成内容连接。(1)从“文化艺术与跨文化传播”到“中医药开放和传播的历史时代与现状”。详细介绍“跨文化交往”的定义,含义和表达方式,并以某种中医药治疗或医学为例,详细介绍和讨论其历史悠久和今天对外开放的情况。此外,根据“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多样性”这一热门话题,中医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关系应得到正确处理。(2)从“语言文化”到“中医汉译中语言表达的对等问题”。详细介绍语言表达的含义和外延。整合中文翻译实践活动,特别是中文医学英语翻译案例,并详细介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的五种词义对等关系。此外,从语言交际风格的差异(例如高语境和低语境之间的差异)看出西方医学管理系统中的专业术语的差异。(3)从“非语言交流”到“中医药与外国文化空间”。“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副语言表达和自然环境语言表达的三个层次,即时间和空间。这种方法将主要从“文化艺术空间”的角度来考虑,以探讨中药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趋势。(4)从“价值观念”到“中西医结合比较”。详细介绍“价值观念”的基本要素和现实意义,特别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和艺术自变量基本理论。主要从“整体观”和“二元论”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医结合的“主导基因文化与艺术”与“潜在文化与艺术”的区别。

4结语

中药文化是在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走向世界对在我国文化发展具备实际意义,既有益于提高在我国文化知识,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实力,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翔,程晓璇.参与无界:互联网模因的适应性与跨文化传播[J].学术研究,2016(09):45-53.

[2]王磊.试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医文化传播[J].医学与社会,2015,28(06):31-32.

[3]郗戈,张继栋.“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新特征与新问题[J].北方论丛,2017(04):37-41.

[4]曾钦,孙晓生.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1):193-196+198.

[5]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思考[J].中医教育,2015,34(03):49-51.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6篇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思维的更新,有人认为中医药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产品的要求,甚至于不愿意使用。原因何在?中医药的前景如何?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1

现状分析

1.1 人们习惯性认识带来的影响

1.1.1中药疗效过慢:许多人认为,中医药治病以汤药口服为主,需经过胃肠道等脏器的吸收、代谢,往往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中药给药途径狭窄,和西医相比显得较为落后。

1.1.2中药服用不便:传统医学治病,多用汤剂,然汤剂则是多种中药汇杂并以水为载体,煎熬,分而服之。这样一来,一是患者服用时需要二次加温,费时费事;二是不便携带。这与当代高效率生活方式相悖。

1.1.3中药口味苦怪:中药是多种植物、矿物、动物及其脏器和分泌物的集合,入药是又经过添加多种辅料进行炮制,其味道可想而知,怪异非常,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据调查,50名中小学学生中,无一人愿服中药,仅有少数人愿意服用山楂冲剂等口感较好的制剂。

1.2 中医自身带来的影响

1.2.1诊治手段比较单一:中医诊治疾病,坚持的是“望闻问切”四大原则,医生的主观判断成分居多,缺乏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

1.2.2 惯性思维阻碍发展:目前,在各级各类医院中,能够在患者中造成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大夫,大多数都是经过了多年磨练,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中医治病办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受传统医学的熏陶,习惯于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敏锐感和认知力,无形中束缚了的手脚,减缓了中医药前进的步伐。

1.2.3 就业艰难后继乏人:人们经常把中医大夫称之为“老中医”,顾名思义是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诊疗水平越高,在临床上就越吃香。受此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大夫们,往往门前冷落,在医院卫生工作体制转化的今天,大多数医院把个人收入与日常工作相挂钩,这样一来,迫使许多年轻的中医大夫改行另辟蹊径,致使中医界后继乏人。

1.3 中药材带来的影响

1.3.1 种植方面:当今,中药材已从原始的自然野生发展为实施大面积种植,一些中药主产区以此为突破口,抓经济效益,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个别野生品种被忽视,加上资源的人为破坏,容易形成产品的过剩和品种的短缺,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推进。

1.3.2采挖方面:以前药农们采药时,都是定时定期进山采挖,有一定的采挖季节和时间,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而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采收药材时季节和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准,“二花开花,茵陈成蒿”的现象比比皆是,古方中的剂量已达不到治疗效果。

1.3.3 加工炮制方面:

1.3.3.1 炮制方法不规范

炮制是中药入药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减轻或祛除毒性。如:止咳药多蜜炙,主要是为了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炒马钱子主要是祛除马钱子甙的毒性等。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中药材,该炮制的不炮制入药;该规范的不规范炮制。如:乳香、没药不经炮制入药;扁豆、山药看已炒黄但不知是土炒还是麸炒。这直接关系到中药质量,更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疗效。

1.3.3.2 炮制人员素质低

加工炮制人员素质偏低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又一因素。现状是:老药工逐渐退休,有些传统的炮制工艺如今渐渐失传,现在岗人员大部分多是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中青年,把中药加工炮制仅仅看作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劳动;加之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这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学习和钻研炮制技术的积极性。

1.3.3.3 保管不当

储藏保管不当也是引起中药质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影响中药质量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等;内在因素主要是饮片或辅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储藏保管不当,内、外因相结合,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党参、枣仁春末夏初保管不当就会生虫;牛膝、当归储存不当而泛油。因此,中药的存放要选择适宜的储藏条件,妥善保管。

2 前景展望

2.1中医药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

我国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中药资源丰富,经调查,药用植物有383科,2039属,11146种,加上那些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民间验方、秘方,这就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2中医药治病有其独特之处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基本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念和诊病治病方法。古语云:“汤药攻其内,针石攻其外,则病无所逃也”。当今在治疗乙肝,偏瘫,风湿和不孕不育症等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都显示出了无以伦比的巨大作用。

2.3 中医药潜力正在凸显

在大力发展地域经济的今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在当地其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都把目光聚焦于中药产业,药农+基地+公司的模式屡见不鲜,中药地位日渐提升,说明中药正在显现自身的潜力。

2.4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适时而存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人们对中药产品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便于储存、携带、服用“三便”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目前,组织细胞培养,药用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DNA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分子标记育种等生物技术被应用于中药的开发和研究,势必加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5 中医药新剂型彰显魅力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人才来继承中医、发展中医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中医院校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外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 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 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1 中医专业英语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专业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其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确的特殊性,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或特定职业密切相关, 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未经过专门训练或系统学习就难以获得的专门化内容。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既能系统掌握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知识,又能熟悉运用英语对外交流;既能从事中医药专业口语会话,又能从事教学文献资料翻译和国际对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医学英语人才。可见,中医英语教学承担着英语语言教学与中医专业知识教学的双重任务。其一,它要组织运用英语交流与中医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其二,它又面临着学习者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难题。以何种方式向学习者传授教学过程中必须的中医专业知识,能够在既满足英语语言教学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专门化内容的学习,这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然而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

2.1 教材缺乏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落后,尤其适合课堂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有限。目前,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是中医原版教材的翻译,缺乏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并且,教材编写内容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选择面窄,针对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2.2 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内容, 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难以兼顾两者。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专业训练, 大多数教师表现为外语读写能力强, 而听说能力较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更多的备课时间和精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给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延续老一套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仍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多为被动的回答问题,缺乏主动参与,影响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多媒体课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质量普遍不高,不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2.4 学生素质不齐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制约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语法和写作,轻听和说的练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

3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3.1 编写合适的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编写的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应原汁原味地反映中医的概念和内涵。其中,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要规范化、标准化,体现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利于学生对中医精髓的理解。也就会说,英语教材既要包涵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又要体现现代英语的本质与特色;既要适合学生学习使用,又能为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果条件成熟,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部分西医院校共同编写出一套或几套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将有利于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与质量评估,有利于高层次的中医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 加强师资培养

这是提高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应该既具备较高的中医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用英文熟练准确的表达中医专业术语,并充分展现中医理论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医院校应尽快建立中医专业英语教师校内外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可选派部分从事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出国学习或到外语院校全日进修,以系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外语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承担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其进行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翻译技能等方面专门培训,提高其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专题研究,确立政策保障,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3.3 改进教学模式

要摈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重视师生合作及学生间的合作。首先,改用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向学生提出问题, 赋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鼓励他们去探究,自己解决困难,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其次,采用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等互动教学法,多给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此外,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模拟动画等优势丰富教学方法, 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保证。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一方面,举行关于中医的英文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进行英文的病例讨论,使其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表演的形式,可以饰演医生和患者的医院场景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表达,提高中医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与外国留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能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4 结语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正处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之中,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中医院校应该本着科学、严谨、创新、求是的治学态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序地开展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中医专业复合型人才,最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参考文献】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第8篇

答:中药确实是药店销售与利润增长点,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药店中药销售的平均占比将很快从目前的8%增长到10%以上,主要推动中药销售提升的原因如下:一是大健康理念的推动,大健康很多是药食同源的产品,也就是中药,因此中药扩大得益于大健康;二是新医改对药店销售的冲击导致药店中药加大:现在的观念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到药店,而慢性病的调理,中药是首选,同事大健康养生、保健、康复等都需要中药;第三是药店重视,很多药店都陆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比如北方的连锁成大方圆、漱玉平民都每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大力普及与销售中药;四是去年是中医馆年,很多连锁药店都陆续开了中医馆,带动了中药销售。

2、 但也有业内人士说,不少药店在中药销售上并不乐观,甚至不断萎缩。就您的观察,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答:我不认同这一看法。中药不会萎缩下降,中药肯定越来越大,只会随着大健康保健观念的增强而加大。

3、在一些药店,中药营销是否确实不太成功?这种不成功的案例,在您看来,原因是哪些方面?

答:中药销售不成功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没有会卖中药、识别、鉴定中药的药师、店员,这需要长期培训,师傅带徒弟;二是做好中药销售人员的激励、工资提成都要高于西药才行,中药不想西药可以按照每盒每瓶给店员提成,且琐碎,因此,必须加大奖励力度;三是加强国医馆建设,针对建立中药销售氛围是大有裨益的;四是不重视中药、从总部到门店都没有销售氛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中药;五是对货源把关不严,低价销售一些劣质甚至假冒伪劣中药,导致消费者反感,进而影响销售,笔者曾在关系南宁调研,南宁消费者买中药,一般都选择原南宁朝阳大药房,因此他们作中药历史久、品质好,货真价实,价格贵消费者也认可。

4、药店如何做好中药营销以带动中药销售的增长?具体到门店,在中药营销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答:首选是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二是营造中药养生销售氛围,从地面到空中都要根据24节气,布置相应药食同源的中药养生产品销售;三是门店店长、药师重视,政策奖励向中药销售倾斜,店面陈列面积加大、品类增多,这样才有氛围,消费者才愿意过来,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是药店的增量品类,不与药店的传统品类抢夺市场,更应该全员重视;四是持续不断店员中医药知识教育培育,使店员比消费者更懂中药,这样才有可能卖好中药。

5、您认为中药在药店内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觉得贵细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哪种更具优势?

答:中药在药店是多元化的领头羊,尤其是药食同源类中药,更是引领大健康潮流,比如康美药业的中药组合菊皇茶,创新了润燥降火养生茶新品类,给药店提供了增量品类;参茸贵细类中药更是进步、养生、保健、康复延年益寿的首选;高档的中药饮片,疗效确切,是连锁药店形象体现之一。

其次,中药是药店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一般中药都有50%个点以上毛利,比普药类化学药毛利高多了,且通过药食同源中药的联合用药销售,可以提高客单价。

6、就中药来说的,营销方式上与西药是否有一些区别(具体到陈列、服务方面)?在中药营销上您认为要怎么做到差异化,体现中药特色呢?

答:中药营销方式上需要提出两点:一是坐堂医生处方,或者中药师建议;二要养生组合处方提供和宣教,药食同源类中药,有些地方医保政策,需要两个以上组合才能销售,这就需要四季养生组合处方,当然最好是组合配方集中陈列,以便组合销售;在服务方面,需要免费煎药或者体验式销售(花茶养生、美容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