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现代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交流的媒介。现代公共艺术的运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服务的手段,更起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物质上的服务。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当前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积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最真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发明的重要体现。现代公共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公共环境的规划还包括对造型的设计和材料功能的选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运用,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创造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对美的追求要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装饰品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钻孔和着色等方面的运用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力。之后人们又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和民间艺术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民间的手工艺品,并且这些手工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这样的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运用形式上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成为现代公共艺术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对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性作用,并且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1.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时展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了儒家和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环境文化的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展现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够创造出让人们满意的作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当代审美的需求。
2.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是人们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展的步伐,所以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前时代的特征,在设计中融入创新意识,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吸取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为之所用,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优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设计出来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艺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下,还需要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实现共同的发展。
3.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密切起来,各国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当前我国的设计工作也开始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环境的转变,使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和谐共处,通过不同风格传统文化的展示,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结论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民族精神的,代表国家尊严形象,具有积极向上正面特征的被国人所认同的不同形式的文化特征。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我国历史文明汇集衍生的一种对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也是对千年来各种优秀的思想理念的集大成之所展示。他是集我国历史文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意识的精华所在,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征,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传统特色,也有着令人神往的独特魅力。
2.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指的是当今时代我国不同形式的艺术设计成果。而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出发来看,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则指的是那些在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早期的现实艺术之间形成对立关系的,无论是在艺术的变现形态还是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均有不同效果的,在思维导向方面呈现一种以观念指向为主导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的特点忽略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更加注重了对思维意识和观念内涵的传达。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呈现
1.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来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无论是对艺术设计的形象表现方面,还是从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方面都有着启示的作用。以设计为导向的当代艺术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体现,这种设计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既体现艺术设计的艺术特质,又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加以呈现,不仅是对艺术设计作品质量的体现,也与设计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艺术设计形式也逐渐满足了对消费市场的观念引导,不仅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也更加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设计形式的认知。
2.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以人类意识为导向的市场需求和设计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因此,当代艺术设计的形式也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进行转变。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呈现中,作为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会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对自身进行良性的批判,并顺应潮流的发展在对文化精神进行传承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改变。因此,当代的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解的接触上在进行设计创新,使设计既能提现艺术特色,又能贴合中国文化传统。
3.当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呈现
当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呈现,既是对设计中文化传统的呈现,又是对今后艺术设计的引导,同时还博采众长的对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去了批判的思维。使得当代艺术设计的形式呈现出了一种对文化的整合,而其在设计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又与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形成了有效的互补,体现了当代艺术设计既现代化有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为当代的艺术设计者提供了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创作灵感,为我国今后的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结语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新晨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主编.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本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5-01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良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本文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本土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乐创作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由于各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直接决定了其音乐艺术风格,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在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音乐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要具有本土性特征。
中国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这就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含蓄性,并在农耕文明发展背景下,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依恋,因此,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寄情与景”等内容。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歌词也主要以音乐性、文W性相融合的诗词为主,这些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能够发现虚实相生、互相呼应的表现形式,这是作品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大江东去》正是借鉴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歌曲创作者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巧,但是古诗词为其赋予了一种意境上的美感。
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二、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的使用具有民族化特点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和声五声调式,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歌曲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直接体现了本土性的特征。我国的很多艺术歌曲突破西方大小调以及较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创作模式,通过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次,作曲家以具有中国色彩的旋律为基础,对西方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与音调和声,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具有极强的色彩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或将其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能够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更加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三、音乐创作中结构的安排表现出特有的意境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其中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其本身就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本土性特征。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伴奏编配、歌词含义、曲式编排、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作品内涵上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歌词的内涵与伴奏进行巧妙结合。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伴奏与歌词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同时对二者进行构思处理,使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并使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歌词之间达到协调。
(二)歌曲的整体布局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具有一致性。创作者在进行歌曲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会改变传统的作曲手法,将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则主要跟随情感走向进行延伸发展,这样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
(三)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表现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能够在歌曲处将作品隐含的情感爆发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多艺术歌曲在创作中都会根据作品内容对歌曲编排、曲式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为了将人文内涵与歌曲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这不仅是对国外先进的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我国艺术歌曲本土性特征的认同和发展。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必须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创作,以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中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使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娜.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1,(11):79-80.
[2]余鑫.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本土性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1):89-92.
【关键词】蒙古族图案 当代陶艺创作 民族特征
蒙古族图案是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会对当地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艺术创作是最好的媒介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者肩负的责任所在。
一、蒙古族图案概述
图案,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美好的幻想、艺术的夸张及对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他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①蒙古族图案作为一种“资源”的存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这种确认不仅是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而且关系到人文精神的构建。作为研究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资源特性与价值也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并不断地从诸多方面进行阐述。在陶艺创作中,恰是要对蒙古族“乡土情结”赋予新的内涵与美学思考。借鉴蒙古族图案,势必是想要表达其所代表的民族特征以及彰显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挖掘蒙古族图案这一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当代陶艺创作的目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蒙古族图案在当代陶艺中的借鉴
当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媒材,以当代艺术或主流美术的美学和创作观念为元素的一种以雕塑形式为主体的新颖艺术。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作为传统文化,蒙古族图案元素出现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但是能够真正理解、运用这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民族性,乃至其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的艺术家却不多。在创作中,基于艺术家所处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与认知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对民族艺术、民族美学在内的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较易产生各式各样的文化落差。如何正确地借鉴、继承和发扬蒙古族图案元素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以陶瓷为媒介的当代陶艺创作中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陶艺创作一定要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思路。只有回归到当代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现实中,才能有真正富有民族特征的作品问世。内蒙古大学教授宋生贵在《“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中指出,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不光是相适的,而且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必然可以突破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局限,在激活和保持本民族艺术个性特质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民族艺术在文化生命意义上的有效增值。②近期,在内蒙古地区的陶艺创作中,有很多展现民族性的作品,一些是具有继承与创造的,也有一些并非真正的传承,只是古董式的印刻,没有体现出内蒙古地区民族性的根源所在。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屈服的民族性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因为这一形象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能获得观者,尤其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的广泛认同。③
蒙古族图案在陶艺中的运用会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在审视一件作品时,要从探寻装饰艺术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生与发展介入,思考其本质、特征的形成脉络。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文化的本源与精髓,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说过:“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④
三、地域文化对创作者的影响
民族性与艺术创作有源与流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实质,熟悉民俗艺术、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种族、语言、特定人群等。内蒙古是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鲜明的北方民俗文化及民俗符号,这些原始生态艺术不具有普遍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但民族特征明确,值得探索和研究。然而继承和发扬一定是取精华、弃糟粕,尽管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不是恒定的,但并不是所有作品只要贴上蒙古族图案的标签就能展现民族精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品在表达新颖的现实思想时不能牵强附会,艺术作品的和谐应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一而终地把握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契合与统一。要在表达个人内心时注重自我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对艺术符号进行再创造。
蒙古族图案是游牧民族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然而,任何借鉴与模仿都需要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探寻、思考、斟酌与审视。任何接受的前提都应该是包容、大度的,艺术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度,也要有不断创造的广度,才会有民族精神的实质注入。
注释:
①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②宋生贵.“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
③王峰.浅谈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科学之友(B版),2009(9).
关键词:现代艺术;环境设计;环境艺术;传统文化
1引言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暂,但是其发展势头却呈现的十分迅猛,其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它更偏“西化”或者“伪东方化”作品,部分设计师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分析,断章取义,设计出的一些作品较为肤浅。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怎样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是最为首要的问题。
2概述
2.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指巧妙运用于建筑、服装、音乐等方面的突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象构成,以及彰显民族特征的符号、风俗习惯以及形象。此外还包括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体现民族精髓的文化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将环境内涵与设计理念有机整合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强调艺术理念与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光影色彩、空间体型等造型语言呈现出来,以强化基于环境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更好地彰显别样的艺术形式。像现代作品中,室外设计、景观园林、城市规划等均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2.2应用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中国的传统文化悠远留长。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有着尤为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使得环境艺术的设计风格与众不同,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传统文化的运用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活力。在设计的具体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体现在民族特色上的则更加突出,其能够更好的展现民族优秀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推动效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整合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下,设计作品可以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充分强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只有这样,现代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含蓄设计,更能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内涵,还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出来。2.3应用局限性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设计理念是西方现代主义,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偏向于西方现代风格,在审美观念上也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西化,这也使得部门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限制于思想环境。同时,在现代科技和快餐式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很所任对于传统文化都缺乏认知,这就造成了诸多文化遗产销声匿迹的场面出现,而一些新一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更为喜欢追求“高、大、上”的设计效果,在思想创新上与传统文化相背离,不能认识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这也就使得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
3表现形式
3.1情感表达将思想以实物为载体表现出来即为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常常会在房屋院落上运用图案及物品陈列形式来表达情感,并且这种委婉的情感表现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非常受重视,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会参考本地的风土人情,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以此抒情。3.2图形表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直接将图形在平面作品上运用,将更直观的作品意义表达出来,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了整合、创新的理念,创造一个积极的方向,它能够与周边的现代环境相融合,使现代环境更具备深刻内涵。例如,沈阳北站的方圆大厦,正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进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图案,一方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又将人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环境艺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姿态。3.3神形并举想要将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神形并举真正实现,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剖析,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角度,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来进行创新,给传统文化一个文明传承的空间,也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彰显其诗情画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偎相依。
4传统文化的展现途径
4.1结合时代精神,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流行的趋势。也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必须要要结合时代精神,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注入新鲜血液,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符合现代的创新理念,这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从而进行高质量的作品设计。在这里我们以最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苏州博物馆为例。这座博物馆的设计者贝律铭先生秉承“中而新,苏而新”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设计理念为自己故乡设计了苏州博物馆。首先在这座博物馆的外形色彩上和材料的色彩运用上,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选择和周围的建筑物一致,保持了本土的文化特征,将苏州传统的东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设计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次,贝律铭先生在设计上使用了“留白”的手法,这种方式让整座博物馆从远处看去非常的明亮,那些勾勒着白墙的深灰色框架和屋顶同周边的苏州传统居民楼交相呼应与融合,使黑、白、灰三种色彩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一抹青绿色的竹林色,正符合江南水乡建筑特点。4.2创新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者能够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加工合适的元素应用于设计,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敢于尝试、思维活跃并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予传统文化元素新的表达。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设计者结合传统“塔形”构造融入于现代设计中,概括了塔形结构特点,且塔檐重叠有序,整体宏伟壮观,这其中就涉及了元素的创新,在传统元素的整合下使塔形元素与现代设计在力学、美学等角度中不冲突,并呈现出创新特点的和谐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设计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元素中涉及的创新因素融入到现代设计,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效应,创造富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创新作品。这样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秉承了创新精神,并以艺术形式得到呈现,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总体来看,要想使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良好高效的发展,就要充分科学的运用传统文化,只有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并与实际的设计目标相切合,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就能够达到设计优化的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在实际的发展中能够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苏一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8).
[2]李洁,彭重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0(16):115-116.
[3]钱万成.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2(21):104-105.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 文化传承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等成为热门词汇,我国正处于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阶段。这无疑为将创意、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三十多年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然而,当“现代”、“后现代”、“信息时代”等各种观念接踵而至,传统的东西非但没有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桎梏,在各种思想观念融合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的融合创新”成为艺术设计发展新的观念趋向。
一、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创新即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面对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变革与创新亦成为教学改革之焦点。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出突破性、独创性、开放性等特点,以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种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实践能力。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关键。这种创新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无中生有”,所谓的创新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继承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文化是有着延续性的,艺术所谓文化载体就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割裂开来。关于艺术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分析,当持以客观和辨证的态度。
1.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宏观地看,创新能力是一种运用现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和开发的能力,它一般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三种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相对突出,就专业而言,这种创新思维主要是设计思维,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些必然受到相应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关于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认为: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化特征的能力,而且是人格化特征的能力。除了体现出智力品质外,还体现出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其中的性格特征的形成、精神状态的体现和传统文化不无关联。
2.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评价
著名心理学习家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创新研究系统模型,其核心观点为:创新不但是一种心理事件,而且是一件文化事件和社会事件。因此,只有将创新过程置于个人、文化与社会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获得全面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审美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从设计的角度而言,趣味是很重要的,而趣味是要依附于美学的,面对特定的群体,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获取灵感,汲取艺术养分。
此外,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有其专业特殊性。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这三种能力中,调查表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三方面能力中较强的。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作品的创意上,创新思维能力是使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进行沟通的桥梁。相比之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显得较弱,笔者认为,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一方面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技能训练的机械化所致,另一方面是缺少人文知识的介入,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淡忘。然而,要实现创新,首先要有敏锐的艺术判断力,艺术的判断能力取决于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
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艺术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除了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外,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如前文所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必然受到艺术观念、文化基因的影响。因此,艺术设计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传承。首先,文化具有时代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这些都要基于过去的传统文化求变。其次,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和教化的作用外,还体现在实用功能上,艺术设计本身也包含了技艺和技能的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设计要求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获得创新,艺术设计中所指的文化内涵是指在传统中文化中发掘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视觉对象并加以改造,使之符合时代变迁和大众审美需求,从而获得文化上的认同。由此可见,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提及文化传承,势必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处理好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涵义,传统文化主要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传承”的意思。艺术设计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形而上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必不可少,且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第一,现代设计源于传统文化。现代设计追求“以人为本”,无论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还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说,都是合乎情理的,这里强调的是将理论用于实践,思想与创新融合,实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使设计符合人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实现设计的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作为设计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包豪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无论艺术观念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展,艺术设计必然受到这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社会与历史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设计必须基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才能与世界文化交融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第二,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基础。设计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行为,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创作灵感的土壤。作为艺术作品,其创新之处往往通过丰富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这里不得不提到设计思维的本土性与开放性,以中国本土文化情境为例,观察、摹形、情感、想象、象征、整体、妙悟等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在现代设计创新中还是很有可取之处。另外,现代设计无论从形态、形式还是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传统造型元素有一定关联。对中国旧有的造型元素在形态上的改造,可以在传递现代观念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传递现代信息,在实现现代设计功能的同时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意上的偏差,这一点,我们不难从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中体悟到,该设计案例是在文化传承上进行创新的典型。文化具有延续性的思维积累特征,在积累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给设计创新提供养分,后来者不断给传统文化内涵注入时代特征,使得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成为一对共生体。
三、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性,在“定岗双元、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注重“企业元”和“学校元”的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生源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吸收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的行业理念与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并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实训模式,搭建更宽广和灵活的实践实训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围绕“艺”与“工”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从“艺”的层面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文化资源中寻找灵感,将艺术的感染力作用于学生,发掘其设计思维能力、艺术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素质的人才。因此,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传承优秀的文化,创新是文化资源发展的有力保障。
2.积极推行基础课程改革
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偏重于造型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创新能力培养着手,一是在训练学生对表现对象进行观察、认识和审美的体验过程中,鼓励其个性思考和创新表现;二是可以针对能力目标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题,加强学生对形态表现的意象性训练,学生凭借对人文、社会、审美各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发挥想象,将文化要素融入创新实践过程,富有情感的创作过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形”为基点,上升到“意”的表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对其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必须具备较完整的艺术设计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作为补充,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设计作品取决于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改革有重要意义,“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自觉吸收意识,可以通过观看展览、调研与社会实践、学术文化交流等多元的学习途径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的人文通识类课程,以及组织各类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和交流平台,帮助其完善人格,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以此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直接关系到其将来作为设计师的创意水准和职业发展。这对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与熟练的设计技能完美结合。适应未来该行业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另一方面,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修养。可见,艺术设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佳.感悟设计:设计艺术文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朱端.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