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 理论 。 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就是无形资产的总和。所以,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 自然 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 社会 价值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即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 内容 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 计算 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 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而要求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审计,扩大审计的范围,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审计监督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技术含量,尽快完成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通过审计监督的重点转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促进其迅速成长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三、知识 经济 时代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必将被先进的 计算 机 网络 审计技术所代替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网络化的 发展 ,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将推倒横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将使 企业 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这就要求审计方式向网上转化,使就地审计的范围逐渐缩小。网上审计使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见面,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而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必将由原来对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对系统的 分析 、设计过程等。

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将跨越国界,实现审计的国际化,组建 社会 审计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价值 特征 危机 回归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在90年代初由联合国经贸组织提出的。联合国经贸组织将“知识经济”表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广大学者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经济,经济随着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知识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心,在知识和信息之上建立的经济体。虽然学者们对知识经济的概念有着认知上的差别,但是他们对知识经济的本质是认同的,那就是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的认知体系中,是将智力资源这种无形资产作为首要因素的,而自然资源却退居于次要的因素。智力资源通过将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获取经济利益。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拥有智力资源比拥有自然资源更有意义。

这样一来,原来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会计价值必然会发生变化。

一、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的哲学归属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所谓“价值”是指某件事物是不是有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一件东西是不是能够使用,也就是说是不是有使用价值。从经济学上来讲,就是这件事物(东西)是不是凝结着人类的劳动。而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价值所表明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客体或者脱离了主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更不要说价值。只有主题的需要被客体满足,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管这种事物是什么,它都不会具有任何价值。因此,经济学上的价值和哲学上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学研究的是事物是不是“能够使用”、是不是“有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事物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用。哲学研究的除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外,还包括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对于主体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不仅仅经济价值、使用价值,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文化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会计文化中的价值也从传统的价值体系中走了出来,走向了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会计价值是是指会计文化的一种观念,它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

既然会计走向了哲学研究你的范畴,那么我们也就应该从哲学意义上对会计进行研究。会计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会计具有价值。会计价值是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的形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会计流程。从本质上来讲,会计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会计流程。会计流程运作的目就是为了创造会计价值。

在会计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会计规则对会计价值大小体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会计规则的制定的不完备性,再加上人所具有的有限理性和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和动机,决定着会计如何对所取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检验。这样一来,会计文化就得到了体现,会计文化直接决定了会计如何处理所面对的信息,是按照规则进行处理还是不按照规则进行处理,这将直接导致信息供应者和用户之间是不是存在信息是不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价值就会得到体现,会计文化决定着会计的抉择也就决定了会计价值的高低。

三、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的评价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对会计价值进行评价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价值评价体系。根据价值工程理论,会计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应该具有鲜明的特征。

会计信息应该具有鲜明的特征,会计信息只有具有鲜明的特征才会有用。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发布基本会计准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会计信息是不是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来判断会计价值的大小。

2.会计所提供准确信息的数量多少

会计的目标就是在为用户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从而降低用户决策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但要求准确,而且还要求数量尽可能地多,这样的信息才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3.会计供应信息的成本

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势必会消耗资源,这些被消耗的资源就是会计供应信息的成本。会计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平均供应信息的成本越低,会计价值也就越大。

四、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充满危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的价值也日益提升。但是,调查却发现会计价值充满了危机,会计在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时候远远不能达到“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甚至还出现了造假账、腐败犯罪现象。这就说明会计的信息供应和用户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供应距离。这样的情况说明会计价值的总体水平存在偏低现象,会计价值也就充满了危机。

五、提高会计价值,促进会计价值的回归

接连不断的会计价值危机,对提高会计价值,优化会计价值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解决公司的价值低的问题,哈默和钱皮提出了流程再造理论,他们说“根本地重新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流程再造理论不但在再造新的业务流程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对其它各项关键指标进行加工打造。在对流程再造理论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种理论对于提高会计价值,促进会计价值的回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的体现不再是简单的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的问题,而是和社会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文化价值融为一体的大问题。这样大问题就要求会计价值实现快速的回归,在自我的轨道上健康地运行,只有这样,会计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引导社会资源完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

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

(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一、以“缩放法”灵活分析阶段特征

“以阶段特征来理解史实,以史实印证阶段特征”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思路。有鉴于此,大多数历史教师在二轮复习中会以通史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阶段分析实现模块知识整合。这不失为知识重组和查漏补缺的良策,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则难免使学生的历史理解停留于较浅的层面上,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角度看,也容易养成教条主义的分析习惯。要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深化历史的理解、有效提升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更灵活地分析阶段特征。

1.从历史趋势着眼分析“长时段”特征

“缩放法”中的“放”是放宽历史的视野,将事件、人物、制度放在“长时段”中加以考察,是宏观分析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这种长时段的阶段特征在分析一些历史现象时有特殊意义,如2007年宁夏高考文综卷: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此题就是要求运用秦汉以后几千年的经济和思想特点分析“家齐而后国治”的观念。由于长时段的历史所涉及内容纷繁复杂,从具体事件、制度中概括阶段特征比较困难,因此,长时段的阶段特征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看趋势。如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38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本题涉及的时间范围是“近代以来”,要求考生答出时间跨度超过150年的政治变革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沦丧到国家独立。这一趋势事实上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如果教师没有在近现代史的阶段复习中分析这类长时段的阶段特征,学生就难以全面地分析出这三个变革趋势。引导学生分析此类长时段的阶段特征不仅可以深化历史理解,也可以提高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分辨历史事件是否反映历史趋势。例如,近代中国有袁世凯复辟帝制,有日本全面侵华,有“”,但这些事件不能反映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势,因而不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领域的阶段特征。其次,要善于在比较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例如2011年浙江卷第38题要求“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在周秦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从重大事件入手分析“中时段”特征

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中时段”是个相对的概念,在古代史中可能指一个朝代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在近现代史中则一般指几年、十来年的时段。与长时段的阶段特征着眼于历史趋势不同,中时段的阶段特征应该从本时段中的重大事件入手。一般可以通过“界定历史阶段——罗列重大事件——概括阶段特征”三个步骤来完成。只有详尽罗列史实,才能做到特征概括的准确全面。如五四时期中国的外交,主要事件是参加“一战”、参加巴黎和会、参加华盛顿会议,三个事件反映的特征是不同的,如果漏列了其中一项,就会影响对当时中国外交的理解。又如五四时期思想领域的特征,如果只看到必修三的“新文化运动”,就只能看到“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这样的阶段特征,但如果联系必修一的“”,就能认识到当时另一种重要思潮是“爱国主义成为时代强音”。

阶段特征的把握还应注意不同史观的综合运用和史学新成果的引入。仍以五四时期为例,要看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特征(革命史范式),又应看到“共和制度逐渐巩固,北洋军阀统治下,专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文明史范式)。要看到“中国仍是被列强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仍是中国人民面临的最迫切任务”的一面,也要看到“开始参与国际事务,走出半殖民地的最低谷”的一面。

3.从历史背景切入分析“短时段”特征

这里说的“短时段”是将阶段特征缩到某一个时间点。给出一个时间点,要求分析它所体现的阶段特点,或者给出某种典型的历史情境,要求判断相应的时间点,是高考命题的常用手法。如2011年浙江卷第18题: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给出的历史情境提供的信息是:已经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红军尚没有改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在逐步形成,但又没有最终形成。根据这一阶段特征可以判定最早可能出现在“西安事变前后”。这种短时段的阶段特征,一般可以从历史背景切入,将之纳入“中时段”中进行分析。如2011年浙江卷第21题: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着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将1899年这一时间点纳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时段”中,就可以发现:当时思想界的特征是维新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兴起,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而排除错误的选项(本题还涉及史料的证明力问题,此处不展开论述)。

二、以“辐射法”深度理解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叙述历史的细胞和单位,掌握历史概念不仅是 历史学习的基本功,也是深化历史理解的关键。复习中可以用“辐射法”全面分析概念的产生、特征、影响等要素,从而深度理解历史。

1.步步为营,逐节梳理

就高考而言,有些历史概念要全面掌握其定义、时间、性质、主要特征、历史地位等方方面面,有些概念则不需要说出具体定义,只要能够理解其大致含义、主要特征,并能运用于分析问题就可以了。所以概念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和考纲要求将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逐一排查掌握。以必修一专题一为例,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明内阁制、军机处等概念属于前一类,要求掌握得比较“细”。而血缘政治、官僚政治、专制主义等概念则属于后一类,只要“观其大略”就可以了,要求掌握得比较“高”。

2.变换角度,全面掌握

无论哪一类历史概念,在掌握时切忌片面地、僵化地理解,而要善于变换角度,通过“移步换形”认识历史概念的多个侧面,形成对概念的多重理解。例如,对于“斯大林模式”,一般会从其政治经济特征入手,肯定它在推进苏联工业化中的积极作用,指出它给前苏联政治、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弊端。但这种常规的理解尚不足以应对高考的挑战。试看2009年浙江高考调测卷第39题: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大林模式”,并分析其对苏德战争的影响。(材料略)

本题不但要求考生知道“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而且要求变换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的影响。这类对历史概念的“换位”审视在高考命题中屡见不鲜。多做变换角度的训练,不仅能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能有效地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纵横联系,形成网络

历史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概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复习中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官僚政治”这一概念出现于必修一专题一:“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在教材中可以说是鳞爪偶现,但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有着重要意义。复习中就应该引导学生纵横联系,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

从时间上看,它是秦汉以后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从特征上看,它不是以血缘为分配政治权力的依据,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由统治者任免并有一定任期的垂直管理体制;从具体的表现形式看,体现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等制度;从政治发展史上的作用看,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的重要环节;从官僚的产生办法看,在否定了以血缘为依据的世官制后,先后形成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如果将官僚政治纳入整个古代政治体制中,就可以得到如下的图:

通过上述纵横联系,学生就可能对官僚政治有深入、全面的理解,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三、以“问题法”多向梳理专题线索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框架是专题式,由于很多教师在一轮复习中遵照教材体系,所以在后阶段复习中可能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是认为专题线索的梳理在第一轮已经完成了,不再重视;二是仍然遵照教材的专题框架,大而泛。其实,从2010年和2011年浙江历史高考的命题情况看,拉线索的小专题形式在浙江历史卷中已悄然出现,如2010年高考卷第38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小专题;2011年第38题中国政治变革的小专题,而第39题也带有苏联史的小专题色彩,这是2009年高考卷中所没有的新变化。因此,以小专题形式梳理历史线索在后阶段复习中绝不能忽视。

1.灵活选择专题

后阶段的专题复习要摆脱教材框架的束缚,做到依托教材、以问题为中心多向梳理。问题的选择可大可小,以经济发展的线索为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是“大线索”,从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到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则是“小线索”,各有其不同的复习价值。要抓住重点问题,在调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多向的线索体系,以达到“围绕历史问题,梳理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趋势,形成历史认识”的复习目标。

问题可以是围绕现实热点的历史挖掘。例如,2011年初和年末分别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讨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我们可以将文化和教育问题作为线索。如教育问题的线索:从先秦“学在官府”到“私学”出现,从汉代太学到唐宋明清时期与科举制相配套的教育,从西学东渐和近代教育出现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这样的线索梳理不仅可以深化历史理解,也可以变换复习视角,扫除二轮复习中容易出现的“腻味感”。

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热点的教学运用。2009年、2010年的浙江卷中连续出现民国史试题就反映了民国史研究这一史学热点;2011年苏联史的试题则既是苏联解体20周年的纪念性时事热点,也反映了冷战史研究的学术热点。备考中教师要适当关注学术热点,作为问题选择的依据。例如,社会生活史是近些年来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新课程中也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中可以选取适当的切入点梳理线索,如从服饰演变看历史:从古代葛、麻、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到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从古代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到近现代中西融合、平等、多元的服饰趋向。这样,通过“服饰演变”的小专题梳理,运用和调动了经济、政治史知识,实现了知识整合和理解的深化。

2.多向梳理线索

问题中心的线索梳理还应该注意“多向性”。例如,自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引起的经济震荡至今没有过去,“应对危机”是近几年来经济史考查的重点,也可以梳理出很多线索:

一是从生产的角度应对危机的线索。前苏联和新中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模式是通过计划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政府干预经济模式;在几次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下新兴产业的不断崛起则改变了产业结构。生产的“计划、干预、升级”三种路径互为补充、相互借鉴,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是从拓展海外市场的角度应对危机的线索。从工业革命前后通过殖民扩张和“炮舰政策”拓展海外市场,到通过自由贸易制度的拓展世界市场,不仅可以梳理近代欧洲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历史线索,也可以梳理从19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条约到世界贸易组织诞生的历史线索。

三是从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市场的角度应对危机的线索。从19世纪欧洲国家相继出台的工厂法和劳动法,到罗斯福新政期间《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公平 劳动标准法》等法律的颁布,再到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开始建立福利国家。

3.问题提升能力

小专题的复习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线索梳理,而是要通过问题设计,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专题知识的“题型化”掌握。下面以教育发展问题的线索为例,来说明“问题法”梳理专题线索的路径。首先提供材料:

材料一:《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材料二:蔡元培在1912年2月发表的《对新教育之意见》中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五大内容之一,并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材料三:1949-2008年全国各级类学校招生数统计: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变革 创新

21世纪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基于对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产生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中的任何一种知识资本都可以通过其投入和创新而得以转化,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这种知识经济的变革和创新对工业时代下的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动摇。经济活动的空间也因此而更加广阔,经济活动的方式体现出两个新的特点,即网络化和虚拟化。信息技术网络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容量巨大、高速互动及知识共享等优势,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企业运作的传统方式逐渐消失,相互之间通过网络的竞争日显激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是基于对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逐渐取代了资金、设备及原材料在企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为以下三点:

(一)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与传统经济有根本性区别

对传统的农业经济而言,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工业经济社会,基本的生产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变为劳动力和资本,进而产生了“劳动创造工资,资本产生利息”的观点。在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理所应当地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科技成果也可以通过入股而成为资本。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本的经济职能,就必须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知识科学合理地对自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知识可以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可以实现无限供给。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是创新

知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知识主要是指诸如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及生命科学技术等的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科研成果。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自于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如果不进行创新,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也难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效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更容易吸引资金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如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投资的主战场,用于研发的无形资产投资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三)管理活动的革命性变革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要求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革命性调整,扁平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将逐步取代以职能为基础建立的金字塔形企业组织。这种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中层管理职能的设置,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因组织结构庞大而造成的负担,并对分散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产生影响。运用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及客户进行交易,让客户在网上自行选购商品、开展网络广告宣传与营销、实现电子货币支付等都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变革趋势

(一)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因财务信息披露而产生的风险。受企业内外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的影响,或对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选择利用,企业的抉择风险都会加大。第二,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而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加大。第三,无形资产投入的快速性和变化性,进一步加大了投资风险。无形资产投资区别于传统投资,投资期限与阶段难以明确区分。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便是如何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有效防御各种风险和挑战。

(二)财务管理目标将重新定位

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各要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关键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1.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唯一因素。企业的知识资本以及信息和创新能力已经超越物质资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这一资本结构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利益主体由原来的股东发展成为包括企业家、股东、债权人及公司员工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

2.企业开始真正重视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知识资源转移性和共事性的影响,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企业依据知识对社会的影响对知识进行选择应用。因此,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受所用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影响,企业要保持自身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及其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二是因知识资本而产生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可以对工业经济时代因技术受限而难以管理的外部经济进行有效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对知识经济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加以确认,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认为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延上,也体现在内涵之中。基于此,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于狭窄,计量过于谨慎的做法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个新名词,1997年后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熟悉和引用。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或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出版物《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对知识经济作了明确的阐述之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了有关知识经济的讨论。目前对于知识经济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国内国际流行的是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经济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这是一切时代经济的共同特征,而不是现代知识经济特有的个性特征。以此作为知识经济的定义就区别不出现代的知识经济与以往时代的经济有何不同,也没有揭示出作为“新型经济”的知识经济到底“新”在哪里。因此,知识经济应该定义为:“知识经济,是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对此,笔者较认同,即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

(二)知识经济的内容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在关于知识经济的具体指标和构成上不尽统一和明确。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知识经济包括四个层次的产业内容:

1.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科技的产业化形成的“高技术产业”。

2.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娱乐业,如影视、音乐、文化旅游和电子游戏等方面的产业,不仅包括高科技的产业化,也包括文化知识的产业化。

3.新教育产业,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以传播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文化为中心任务的产业。

4.企业策划、广告创意、规划、咨询活动组成的“脑业产业”,以各类社会科学为知识基础,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各种规划设计等活动。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带来更好的机遇。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在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经济或者说是智能化经济。主要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这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知识不仅成为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且成为生产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的传播、运用、销售和转让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以知识为第一要素。

(二)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要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是知识经济中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经济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社会的交往行为都将高技术化。同时,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增加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带动了产业的技术升级,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知识经济以知识、智力、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而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生产与市场组织,通过高效率、高效益地发挥传统生产资源的价值,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知识与智慧资本具有可再生性,其无限的复制扩散能力与进化能力,为经济进步与人类发展提供无限动力。

(三)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任何经济形态都离不开物和人这两个主体。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以物为本的,人在物的面前变成了俯首贴耳的附庸,人们给自己规定了许许多多的法规,按照这些由物支配人的法规,人们便失去了作为人的特征而把人变成“物”中的配件。而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成为第一要素,以掌握知识的人为本。以人为本即将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人真正成为物的主人;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人;成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社会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归到人的本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人的脑力、心力、智力为核心。

(四)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传统经济形态中,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将是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如领导者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产品或服务的经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资产。

(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出效益。不仅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更新观念,而且要重视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以网络化为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知识管理还要求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使知识获取、知识评估、知识分配乃至领导决策更加科学化。

(六)知识经济是全球性的,而一国知识经济的成长需要其适宜的发展环境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社会化使小小地球村中的居民变得相互依存。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使得跨国界的生产、管理、营销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进一步促进着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使经济要素的流动不再有国界,那些在知识创造、采集加工、传输应用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将在新的经济增长浪潮中占据优势,而缺乏知识积累、缺乏生产、接受和利用知识能力者,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所特有的不对称性和非线性也为一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通过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难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取向。在新的资本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人才素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无形资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层出不穷,现有准则和制度对于它们的确认缺乏规定。此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知识产品化和商品化,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中,人力资产作为新的无形资产也应予以确认。

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内涵)的影响

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或单位拥有和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能够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等特征。而实际上,过去我们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更多的还是基于对资产形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带来经济效益”的肯定。知识经济的繁荣将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利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更应该强调其效益性,即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非货币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外延的影响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仅有12项,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范围确定一般只有7项―8项,商誉只认同产权变动的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不仅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还包括品牌、智力资源和域名等。

(三)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 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 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

4 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 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 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 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网络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5.垄断市场的全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