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建施工 问题 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用建筑质量的重要性也受到各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民建施工受人为因素、天气因素、选材因素、技术因素等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科学地进行施工,制订有效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措施,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认真进行施工,以确保优质、安全、低耗、高效益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一. 民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工艺技术落后。由于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90%的施工人员都是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他们大多没有掌握现代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即便是建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使用了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也可能因为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造成施工质量的问题。

2.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劳动人员流动性大。许多都是未经过专业训练便进入了建筑行业,工人技术素质较低,且大部分企业内部的技术培训跟不上人员流动的数量,导致了建筑行业整体素质的下降。同时,一部分建筑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按照设计与既定的施工图纸进行房屋建筑工程,影响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3.现场监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施工现场的监理制度不健全将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接受自己资质管理范围以外的监理业务,而这些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及配备都不符合安全质量生产的标准,甚至一些企业出现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负责的监理人员对材料、设备、构配件的安装或者使用未进行常规的质量检查,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这些都给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二.民建施工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重视业务培训,干部职工技术素质低。基建单位缺乏掌握建筑技术的干部和管理人员。

2.设计质量不高,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很少。无节点图,细部结构和剖视图不全,图纸会审走过场,设计方案无比较,甚至设计文件无审查。

3.工程造价过低、困扰着工程质量的提高。有的招投标部门提倡竞争,实际低价中标法,谁的造价低,谁就中标。由于工程造价偏低,施工只好对付交工,取点薄利维持企业生存。

4.承包方式不合理。有的施工企业采用层层分包,形成层层克扣,真正到现场施工人员的工程款寥寥无几,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来弥补工资不足,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5.建材质量差,把关不严。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出售,造成的质量事故为数不少。

三. 提高民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要重视质量意识,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员工的施工质量意识。民建施工质量问题,是整个施工企业及所有参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首先就是树立施工人员的五大观念,即:质量保障要放在第一位;日常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房屋施工是为用户、顾客服务;要以事实体现社会效益;兼顾企业效益。其次,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仅仅靠这五大观念还无法完全实现,还必须要严格抓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必须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质量规划以及目标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组织施工并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的能力,能及时发现施工环节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具体的施工生产人员要具有娴熟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

2.积极运用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只有不断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建造出质量可靠的建筑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与施工的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而技术因素除了施工的基本工作人员的素质外,还包括施工的装备、施工的信息及施工的检测技术等。企业若想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的相关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及操作的具体规程,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从而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问题。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生产部门的责任,做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质量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质量检查工作,并将结果做到定量分析,得出具体的结论,积极总结经验,逐步转化成为以后施工质量的“标准”及“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提高生产质量的举措。

3.改善施工环境

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诸如工程技术环境、施工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环境因素在施工质量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譬如,随着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气温的差异、施工的季节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进行生产之前,要进行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气象等条件的调研,以保证准确地掌握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加以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还要对混凝土功能、水下工程、深基础工程以及高空作业等等,拟定季节性的施工计划并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房屋施工受到干裂、冲刷、冰冻等的威胁。房屋建筑的施工单位还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对生产的成品、半成品等工具及物品要做到合理的规划,做到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生活、生产垃圾要及时清理,使房屋建筑的施工现场更加秩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对于施工附近的文物及自然景观要加强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因施工带来的损害,做到文明施工。

4.加强施中工的监督管理工作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三大分部(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进行的现场监督,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是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检查。对于现场的实体质量检查主要采用科学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来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企业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技术的控制。目前,对技术的控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检查评价,二是对工程竣工检测结果的检查评价,三是对现场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评价,四是对工程实体的尺寸偏差的实测,五是对完工后的工程实体的宏观观感检查评价。监督检查的对象还包括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业主)在内的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各行为主体。监理单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切实为提高建筑的质量做保障。质量监督机构要站在执法的地位,加强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依法惩处各行为者的违规行为,增强各行为主体的自律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四.结束语

民用建筑的质量问题是牵扯到“民生”的一个大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甚至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必须引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因此,做好房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惠隆.浅析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华章.2011.(01).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第2篇

    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两个侧面,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二级层面,前者以“条条”经济的形态存在,后者以“块块”经济的形态存在。而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在区域范围内,区域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内容,因此,在二级层面上,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同时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势头强劲,探讨电信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则成为必然。

    1 电信业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导向

    美国学者a. 萨克森指出,当生产根植于区域社会结构和区域制度时,企业间的竞争是把对本地的了解和在当地的关系用到新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上。电信产业的发展源于各个地区电信企业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的作用是深远而广泛的。

    1. 1 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当地电信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则当地电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很高。这种决定作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电信业施加了影响。

    从供给角度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源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明显占有优势,因而决定了该区域电信业的规模、业务种类、服务水平、网络布局和电话普及程度也相比其他区域具有优势。此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市场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市场越开放,各区域获取资源越广泛和频繁,同时也加速了各地区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变化,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电信业的发展。

    从需求角度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往往也是信息沟通频繁的区域,从而决定了电信业务的需求量大、业务种类多种多样、服务便捷迅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决定居民的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一方面人们有实力保证基本的通信消费,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理念的改变,通信不仅是一种信息沟通的手段,更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会刺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渴望和需求,从而扩大电信业务量和业务种类。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走的是技术拉动和需求推动共同影响的路子,各地电信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明显取决于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

    1. 2 区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于各区域的位置、资源、发展基础和产业政策的不同,各地区在发展中形成各不相同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

    对一个区域的产业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从生产内容看分为资源型产业、加工型产业、贸易型产业、混合型产业;从资源构成看,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若区域产业类型属于贸易型或加工贸易型,一般这种类型的区域开放程度高,对电信的需求量较大,会促进当地电信业的发展;若区域产业类型属于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则该区域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投入水平较高,对信息沟通的要求高,也会促进当地电信业的发展。

    就产业结构来看,一般某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复杂,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该区域对电信业的需求就越大;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其它区域产业结构就越具有互补性,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越频繁,对电信业的需求就越大;某区域的产业结构越向现代产业结构的方向发展,即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所占比重就越大,该区域电信业就越发达。

    1.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区域化的结果,它既要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又要反映自己的区情区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一个区域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施的步骤和重点,其对电信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区域战略目标是区域各产业发展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引导着区域电信业的发展规模;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确定了区域各产业发展的秩序以及各产业的相互关系,从中可以明确电信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

    区域产业政策体现了各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突出重点的产业发展思路。电信业是各区域不可缺少的基础性产业,因此,在各区域电信产业政策的制定上,除了要明确电信业与本区域主导产业的关系外,更要在区域的网络建设、市场开拓、业务种类和规模、服务程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体现区域特点,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配合。

    区域对外开放政策反映了各区域开放的程度、开放的区位、开放的内容。各区域开放政策的差别以及实施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各区域对外联系的差别,这一方面影响各区域电信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各区域电信领域的外资进入。

    1. 4 区域竞争环境的影响

    区域竞争环境对电信业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竞争使得供应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都不断关注市场行情、关注对方的变化、关注政策的变化,因此,就需要多方面挖掘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从而会促使电信业务量的上升、电信业务种类的多样化,电信网络的扩展。往往竞争比较激烈的区域也是电信业比较发达的区域。

    竞争可以促使各电信企业积极推出新业务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强化服务,有利于电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但是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建设、人为设置互联互通壁垒,恶性价格竞争使得电信企业利润空间急剧萎缩,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发展的后劲消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当地电信业的发展。

    1. 5 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在不断演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往往形成极核式空间结构,即形成增长极,它对区域内其他对方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这些力的形成就包含了信息的传递。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发展则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增长极会对其他地方的经济活动集中点产生多种影响,形成互补关系,为实现这种互补关系,就需要形成线状的纽带,由此,比较稳定的通信联系形成并得到发展。点—轴式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则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它要求点—线之间纵横交错,相互通达。经济越发展,网点密度越大。很显然,这种空间结构要求有覆盖广泛、联系便捷的通信网络。由此可见,区域空间结构的自然形成规律逐步使区域电信业得到发展。

    2 电信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剂

    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电信业是子系统,是区域信息流动的重要物质手段。区域电信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电信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其表现就在于它能够强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的推进剂。

    2. 1 电信业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电信业本身的不断增长使其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从而显示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不断提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电信业的增长还直接和间接带动、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增长,并通过产业之间的连带乘数效应最终促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2. 2 电信业的发展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电信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

    电信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快速、优质、高效的通信手段,使知识资源的流动性增快,资本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进一步使办公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使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并加快了区域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水平。电信业在大量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易成本的同时,对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电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电信业本身成为具有高技术特性的产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和信息的传递能够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群的发展。

    2. 3 电信业的发展改变了区域经济活动面貌

    电信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扩大了消费领域,改变了生活方式,形成社会化的经济联系网络,打破了封闭的生活圈子,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整体。

    电信服务的普及化,使人们能够及时察觉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合理的隐患,有效调整利益关系,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电信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一方面通过信息的交流,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得到提高,从而使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电信业在资源利用、投资回报等方面的优势将吸引大量的知识型资源流向这一产业,从而创造出人才使用的广阔空间。

    2. 4 电信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信息化建设

    首先,电信网络是区域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为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化进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要求以电信网络作为依托。

    其次,电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普及,电信业本身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送更加便利。

    第三,电信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内涵一般包括3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业,二是软件业,三是信息设备制造业。电信业属于信息服务业的范畴,大量的基础设施及设备装置是其开展服务的基础,电信基础设施对电信及计算机设备的大量需求必然带动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电信业务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各类应用软件(如系统集成)的开发与应用,为电信设备及各类应用软件提供了市场需求。第四,电信业的发展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一是电信业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结构升级必然要求调整阻碍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计算机、电信网络、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协作方式和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例如电子商务)。二是电信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表现为电信业本身的消费增长迅速以及相关制造业及软件业的增长迅速。三是电信技术效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融合化程度的增强,技术创新的速度的加快和扩散,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触发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引发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2. 5 电信业的发展深刻影响区域空间关系

    电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使得“非地理空间”即“赛伯空间”出现。在这一空间内,一方面距离已不再成为联系的障碍,整个世界纳入“瞬时空间流动性”的电子网络环境中,所谓“地球村”的感觉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不均衡更加显著,信息的便捷流动性使得生产和管理的空间分离进一步强化,大都市即所谓的“信息港”,成为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集中地,生产机构则趋向于世界各地的低成本区位。总之,电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的内涵、功能、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互动的力量来自于各自内部对发展的追求,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支撑,更来自于相互间的依赖(见图1、图2)。

    

    

    在上述力的作用下,电信业和区域经济进行相互间物质、信息、能量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反馈机制,其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和区域电信业发展的效果经常与期望值进行比较,所存在的差距就形成反馈信息,重新回到互动双方,对双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以实现进一步的互动。因此,反馈机制是改善双方行为、功能,排除干扰,实现稳定优化发展的重要机制。

    4 中国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八五”以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都令世人瞩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是否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则需要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检验。

    4. 1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灰色特性

    灰色系统是“黑箱”概念的一种推广。灰色系统的确定依据是人们对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相对于信息未知和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统,灰色系统也叫“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完备情况,因此灰色系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无论是电信业本身还是区域经济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反馈关系都存在着许多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就相互之间的输出而言,并非能够获得各种要素完整、全面的输出时间序列数据(如产值、产量、收入、业务量等);相互之间的输入也是如此,并非能够获得各种要素完整、全面的输入时间序列数据(资金、技术、人力、自然资源以及各种难以量化的人文环境);即使输入输出数据较为完整,其作用的机理和结构关系也不会完全明确,因此难以建立确定的模型,这些情况都属于系统信息的不明确。另外,电信产业、区域经济尽管都是客观的实体,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即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内”、“外”关系,因此也难以分析输入对于输出的影响,这种情况属于“模型信息”的缺乏(即用什么模型去代表,用什么量进行观测控制的问题)。由此可见,电信业、区域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灰色特性。

    4. 2 灰色系统模型简述

    灰色系统模型是进行多种类型系统分析的重要手段。运用灰色系统模型一是可以使许多不确定量用灰色数学予以量化;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寻求系统的运动规律,在现有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具有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使灰色系统白化。三是可以充分利用贫信息反映系统运动规律,通常只需要4个以上数据即可建模[1-4]。

    灰色系统模型即gm模型(grey model),建模精度高,可保持原系统的特性,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在建模过程中,不必知道原始数据分布的先验特征,对无规律或服从任何分布的任意光滑离散的原始序列,通过有限次的生成即可转化为有规律的序列。一般gm模型形式为gm(h,n),它表示对n个变量用h阶微分方程建立的模型。最常见的是gm(1,n)模型,它是1阶n个变量的灰色模型。

    建立gm模型对原始数据的要求是:①原始数据序列的非负性;②原始数据序列的动态随机性;③原始数据序列是能充分反映系统特性的有用信息。设有如下数据序列:

    

    灰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对上式再做累减还原,累减还原式为:

    

    根据邓聚龙所著《灰色系统理论教程》,称b[,i](i=1,2,…,n)为gm(1,n)的协调系数,称b[,i]的符号为系统作用变量序列x[,i][(0)]对于行为变量序列x[,1][(0)]的协调极性。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系数b[,i]确定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4. 3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灰色建模

    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电信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建立灰色模型。考虑到1988年通信体制改革开始确定和实施,同时,该年份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年份(对国民经济新一轮的治理整顿开始),因此,这里建模时段的选取为1988~2003年。

    (1)指标的选取。如前所述,影响电信和区域经济互动性的因素很多,根据灰色理论,尽管影响本征性灰色系统行为的因素众多,但在灰色建模时,不可能把众多的因素全部列出。本文认为,区域电信业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发展的规模、水平上是否适应,在供需方面能否密切配合。因此,这里选取既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代表区域经济总产出规模的区域gdp指标。相应地,衡量电信业产出总量和发展水平也应该是增加值指标,但现有的统计资料中,尤其是在对区域电信业的统计中,并没有电信增加值指标,而是以电信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指标,故本文选取该指标。

    (2)模型的建立。分别建立三大地带电信业务收入与区域增加值的gm(1,2)模型。

    第一,若分析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b[,1]表示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系数。

    第二,若分析区域经济对电信业的影响,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b[,2]表示区域经济对电信业的协调发展系数。

    以上两个模型即为电信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状况的分析模型。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当b[,1]>0时,表示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说明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制约作用;当b[,2]>0时,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对电信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说明区域经济对电信业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为了避免在建模过程中数据序列之间由于数值上相差太悬殊而可能出现的模型的畸变,因此,在建模之前对各数据序列都进行了初值化处理,即将原始数据序列:

    

    (3)模型结果。为了更详细了解不同时期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各产业的互动性,将1988~2003年这一时段又进一步分解为1988~1991年、1992~1995年、1996~1999年、2000~2003年4个子时段。

    第一,三大地带电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该模型中,作用变量是各区域的电信业务收入,行为变量分别是各区域gdp(表1)。

    表1 电信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灰色模型作用变量系数b[,1] 区域 1988~1991 1992~1995 1996~1999 2000~2003 东部 -1.060166 -2.351716 3.030753 -1.165469 中部 -0.262077 -1.073477 3.314226 3.776205 西部 0.751264 -0.857756 -1.433583 3.058325

    第二,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对电信业发展的影响。在该模型中,行为变量是各区域的电信业务收入,作用变量是各区域gdp(表2)。

    表2 区域经济对电信业影响的灰色模型作用变量系数b[,2] 区域 1988~1991 1992~1995 1996~1999 2000~2003 东部 0.0957179 0.9446369 1.599744 0.77495 中部 0.518827 0.7888392 1.327335 1.526117 西部 0.912726 0.7830203 0.8749055 1.631156

    (4)模型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在1988~2003期间,无论区域gdp还是电信业务收入,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那么,在各自增长的过程中,电信业和区域经济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呢?

    表1显示,东部地带除1996~1999时段外,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96~1999年这一时段电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带从“九五”开始,电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则显示出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逐步上升。西部地带1988~1991、2000~2003这两个时段电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2000~2003时段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其它时段则是抑制作用。

    表2显示,东、中、西三大地带各个时段区域经济对电信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中、西部地带这种促进作用明显上升,东部地带在2000~2003年时段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小。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