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篇

1.问题的提出

"教学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又必须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这个中心指的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的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和社会,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做合一"的层面上体现发展观,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充满趣味、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徜徉,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基于此,本人提出了"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架起现代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致力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全员、全面、主动的发展,并使这种发展趋于最优化与可持续,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效益最大化。

3.亮点展示的注意点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实施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的四个"亮点"展示应注意一些基本环节,以保证"教学做合一"的顺利实现。

期待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预设。成功的动态生成,能够经历到思维碰撞的激情、思想的高峰体验和情感的深度震撼。

聚焦本真课堂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85-03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对“教学智慧”的界定中反映出其特点是实践性、动态性、独创性和缄默性。[1]教学智慧本身又具有整体性,仅仅靠理性的条分缕析是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的,且这些“教学智慧”还以多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当教师自觉地以反思姿态追求个人实践的合理化、理性化时,在他身上才会生成个人理论或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学智慧的生成最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自身的审视与思考,是对自身教学成果和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积极回应,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升华教学品质,促进教学智慧的生长,获得专业发展。[2]教学反思最关键的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学生的领悟、对教师教学实践的领悟,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创新,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提升教学智慧。

一、反思学生的“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习的有自己的需要和见解。深入反思学生的“学”,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条件,促进有效教学。从而,再反观自己的教学,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探索以改进教学。

1.反思学生的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教育之前,对于自然界一些现象的已有认识,这是其自行所发展出来的概念,是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概念的。如学生学习“重力”概念时,会与生活中所讲的“重”的概念混淆,以为指的是“质量”。而教师往往很纳闷,看似简单的概念,学生怎么就理解不了,就算他们能背出相关的概念,问题情境一变,学生又不知道了。其实,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头脑中存在迷思概念,当学习新概念时发生了认知冲突,但如果没有相关学习条件使其进行转化,学生就很难理解和接受新概念,结果导致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反思总结学生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迷思概念,如与科学家形象和科学方法的特质有关,与科学知识的本质有关,与科学、社会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迷思概念等。[3]在关注反思学生迷思概念情况下,尝试了解学生可能的困难及可能的另有概念,教师才能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与概念改变。

2.反思学生科学探究的困难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往往认为科学知识是已被证实的终极真理,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会出现困难。在有关儿童假设检验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把得到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持或者拒绝假设(理论)的证据时,儿童的思维表现出某些方面的缺陷。即使在儿童进行有效的实验时,他们也常常得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而与他们原有信念相一致的结论。[4]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进行反思。如反思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对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所持的科学信念;在观察、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严谨和客观。若学生相信假设,就算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反,还是会坚持自己原有的信念。所以,教师通过反思,分析学生科学探究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引导,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反思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所持的科学世界观及其发展。有时候学生会问:电子到底是以线性轨道还是云状轨域环绕原子核?磁力线到底存不存在?思考这些问题与平时科学范畴之内的描述、计算、实验不同。但反思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则在问究竟“存不存在”、“科学究竟是什么”等世界观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的观点而言,逻辑思考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必须经由个体对所学的事物进行诠释,诠释的过程与文化背景(即世界观)有很大的关系。皮亚杰的理论强调,每一个体其所在的世界持有一套个人的知识及思考方式。因此对科学教育而言,不只是了解学生的直觉想法是什么,还要设法了解学生对其所在世界的直觉想法与科学对此世界的解释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直觉想法如何介入学生的科学学习。[5]教师应反思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使其科学的学习与其已有的世界观产生关系,进入科学世界观。

二、反思自身的“教”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和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反思学生的“学”,可以为“怎么教”提供依据。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的情景所采取的适宜行动则是教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反思再现已经发生的故事,根据学生反馈反思自身的“教”,有助于深刻理解教学事件的深层意义,感悟提升教学智慧。

1.反思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改教学内容的选取凸显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具有发展性这一特点,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理解科学本质,具有综合思想,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呈现系统深入、组织良好的状态。而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不能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其融会贯通,以至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思维状态或抑制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反思完善知识结构,对所要教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总结自己经历过的“误解”,并推测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形,这不是量上的填充,而是质的提升。当然,教师自身的良好知识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所以,要结合对学生“迷思概念”的反思结果,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促进有效反思,知识结构应围绕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使新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反思所持科学教学观

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与教学技能相结合,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同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中都充满了教师发挥和增长教学智慧的空间和契机,但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局限的,所持的教学观念是狭隘的,那么其教学智慧则很难得到提升。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并逐渐完成对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及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来评判自己的教学观是否合理。教学观是否合理,也要看有没有正确的科学知识观和科学世界观作指导。如在反思分析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误解、科学探究的困难时,也可反观自身。

很多情况下,教师将科学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科学理论的试金石,说明教师内心也将科学知识信奉为绝对真理。不容质疑。教师在反思分析学生心理的同时,也有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知识观、世界观并进行改进。课堂中不仅关注教给学生的知识结论是否正确,更注重知识得出的过程是否符合科学,要时刻关注自己处理不确定性事件的思维方式,反思传递给学生的是否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3.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智慧的真正提升关键在于教学反思的质量,而教学反思的质量涉及到行为人的反思能力、反思目的、反思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成长中、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但通常不被教师自己所明确意识,更无法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当教师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来反思学生的“学”和自身的“教”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反思的水平才能得到了提高。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反思,不单单是对“一个”而是对“一类”问题的反思研究,能够透过教学行为层面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时拨云见日、指点迷津。这不同于外在教学理论的灌输,而是教师自身实践甚至是批判的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将教育教学理论纳入自身的“使用理论”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长。更高层次的反思,是教师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来审视这些问题,这一水平的教育者对于课堂和学校行为能够做出防御性而非盲目的选择,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解释”,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和创新,获得高层次的教学智慧。

教师通过反思学生的“学”和自身的“教”,先发现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可能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然后再开展实践行动,最后通过反馈结果决定是否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应用这种策略。在这种教学实践――反思――实践循环过程中,教师或是验证某种理论假设的可行性,或是直接将自己的新观点转化为教学活动,他们在每天处理大量的实践问题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许多教学技能和策略,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同时,尝试着从更大的教育背景下审视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创新,而教学智慧就是在“试误”中建构、在“探索”中生成的。

参考文献:

[1]仇定荣.论教字实践智慧肋生成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

[2]汪冬梅.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影响[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3,(1).

[3]林淑等.运用那个科学史传达科学本质之教学实务探讨――以简单机械单元为例[J].科学教育月刊,2008,(315).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3篇

一节语文课包括这样一些要素:语文教师、语文课本、学生和教室环境氛围。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搞清楚这四大要素及彼此的关系。否则,你就不能进课堂,即使你进了课堂,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导的含义就是导演,指导演出,而不是自己演出。自己演出那叫一言堂,早就过时。科学的解释就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记忆语文课本。

居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语文课本。胡国源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智慧的“课堂首席”,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导演出一堂生动的、让学生流连驻足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一项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可以说,教学智慧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及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课堂教学智慧呢?

勤读书是前提。阅读是人类的本能,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当然更要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既适合学生,又适用老师。语文老师只有对所教的文本有了深入透彻的认识才有可能备好课上好课。当然仅仅局限于课文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大量地读书,多范围地涉猎,一个语文教师的思维和表达才会有穿透力。从这方面来说,语文教师要时刻要求严格自己,多花时间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没有大量知识的储备,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育智慧,只会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以《岳阳楼记》为例,授课的开始,语文老师就给同学们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一遍全文,那全班同学对语文老师的感觉和没有背诵的就会完全不一样。据我的经验可知,本文篇幅较长,绝大部分学生在背诵本文上是有心理障碍的,教师的示范显然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多践行是核心。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增长教学智慧,持续的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智慧是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更多地针对现实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在语文课堂实践时要能根据受教育对象(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课堂教育实践,教学智慧是语文教师把握教学规律与自身实践结合的产物。课堂教学实践乃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营养之源、发展之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充满了语文教师发挥和增长教学智慧的空间和契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否善于从课堂实践中学习,抓住机遇,增长智慧。如果这一点做到位了,那么语文课堂就一定在掌控之中了。带着语文教学智慧进课堂,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呼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强调动手写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才能有主见,不随着语文课堂模式的改变而无所适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像李镇西等。语文教师勤于笔耕,一方面,是要进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学理论水平,坚持写语文教学论文;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写得更多的是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点滴反思、心得和体会。语文教师要记录下自己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要及时反思并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5篇

艺术学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精确的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在大学的艺术类专业里主要包括:美术学、音乐学、文学、戏剧学、电影学、舞蹈学、曲艺学、杂技学、周边艺术学等的相关专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日渐壮大,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类相关专业,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加。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教学工作及教学方法引起高校、高校艺术类教师及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使得我们高校教师清醒认识到了艺术类大学生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工作。

一、艺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艺术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更快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教学是在大学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之后,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教学态度,采取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教会艺术类大学生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艺术理论大都是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们在精神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这些智慧结晶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实践摸索的时间,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更快的进步。由于很多错误的认识,导致艺术专业的学生只一味训练技法,而忽视理论学习,通过我们艺术类老师的正确引导,吸引学生兴趣能够改变部分学生错误观点及时转变思想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增强艺术实践能力。

2、艺术理论教学是大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大学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综合性、艺术性、实践性的现代化人才。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实践教学,又不能忽视艺术理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要让他们具备“必需”和“够用”的理论基础。只有我们老师通过自己的能力教会了学生艺术理论,学生才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会在实践中不被动、不盲目,并能够片面的认识艺术发展规律,才能将艺术发挥到更高境界。艺术学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艺术类大学生都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3、艺术理论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并不断地要求我们艺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以及曲艺与杂技等艺术门类中,我国公民对这些艺术的要求和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那么势必要求我们现代的高校艺术教师要更加注重对艺术类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理论教学,达到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够与学生本身学历层次相匹配的艺术理论储备,才能真正提高艺术素质、适应社会环境和顺应时展的要求。例如要对创作、设计、表演、演奏等艺术要有所提高,并能够推陈出新、顺应潮流,就必须掌握相应的艺术学理论知识,从相关的艺术方面认识其发展规律,学习前人创作的相关作品,然后教会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

二、如何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学理论教学

1、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怎样的思想、态度和作风去教育学生,处理社会问题,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准则。大学艺术理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连职业道德都不具备的大学教师能够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因此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才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化数学知识,广泛搜集最 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理论教学工作中的水平,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只有端正教学态度,明确自身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职责,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金钱、名誉、利益面前寻求良好、健康的平衡心态,才能热爱学生,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好现代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理论教学工作。

2、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学知识并不断提高

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专业教师,就需要注重发挥艺术理论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必须要求教师应具备渊博的艺术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具备的艺术理论知识不能一直停留在某个水平,需要紧跟时代,符合社会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立理论水平,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研究。只有我们艺术学理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同时教师不断学习的作风也能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3、要根据艺术理论教学的特点和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做好课堂教学

艺术类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只是艺术类大学生教学的一部分,重点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端正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态度,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心理特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认识和感知能够有一定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学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够吸引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能够做到风趣有味,栩栩如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进而帮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进步迅速。因为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教师表达自己教学思维的手段,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提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本堂课程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正确认识,并达到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相关知识的目的。

(2)应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与否、课堂时间布置合理与否都与教师的安排和授课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艺术学理论教学老师要将艺术类大学生们都不重视和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教学课程上好,需要我们艺术学理论教学老师要根据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断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及时调整。

(3)课堂教学氛围应该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加胆大的思考和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能够充分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艺术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和能够让他们积极地、愉快地学习。并且有助于帮助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通过互动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记忆深刻。如果课堂教学氛围是死气沉沉的就容易使得本来就枯燥的理论教学课程更加使得学生们不爱听,甚至上课睡觉、逃课。

(4)应注重艺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大学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综合性、艺术性、实践性的现代化人才。我们要想让学生在艺术学理论教学的课堂中能够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加强对艺术学理论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将艺术实践和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艺术学理论是指导相关艺术实践、为艺术实践服务的,不联系艺术实践的理论,无法体现艺术理论的价值。

(5)善于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设施。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学理论教学课中的表现和其心理特征,艺术学理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现代教育设备。比如我们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理论知识的容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缓解教学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且音像等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化艺术理论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学理论不再高深、抽象,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将变得有启发、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习主动、投入。

(6)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如果一味的在讲台上满堂灌,不注意学生的反应,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态度应自然、亲切,带着情感和朝气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平等、宽容的目光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理解他们的求知心理,建立亲密的、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应该也像技能课、实践课的老师一样,在课堂中要进行适当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应注重其他方式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学理论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端正的教学态度,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还要在生活中能够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运用高等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分析、认识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做到学生的学习有关因素都了然于心。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乐趣和积极性,运用网络工具:微博、邮箱等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学习、探讨相关艺术学理论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艺术学理论的相关书籍,充分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保护其个性,把他们作为自主学习的个体予以尊重,和学生共同学习。

三、结语

总之,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学理论教学工作,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大学艺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无论高校,还是艺术类高校教师都应正确认识艺术学理论教学的意义,能够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努力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理论水平,让他们既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又不乏“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艺术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 [2]王岩. 针对高校艺术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策略探讨.青年文学家, 2011.14.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 生成 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系统,其根本出发点是为教学尤其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这种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并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动态生成推进过程。总之,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三、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2.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知,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智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创造性等特征,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它使教师能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合理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性智慧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的行动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智慧的过程。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7篇

名师教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其课堂有多完美,而在于其能在平常之处显出智慧。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和盛兴凤等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涌现,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他们的学术造诣是语文教育示范性的力量,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智慧的课堂,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场所,对催生语文教学的课堂创新思维,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1.名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基于一般思维活动上的对各种思维形式进行协调进行的整体性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辩证统一的结果。名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问题性、多向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强的名师,往往比较善于在教学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如果一个教师的思想中没有问题、在工作中不去研究问题,断然是不会成为名师的。因此,名师是具有问题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他们能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创造出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多向性创造思维呈发散状,能有效帮助教师从学生与教材、教学理论与教材的相互联系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的单向性的教学信息流动。开放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此外,名师的创造性思维还包括了辩证性、宏观性、求异性等特点。

2.名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

2.1诗意语文――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主创新的教学情况是调动学生情感,体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注重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诗意灵动的想象。首先体现在营造想象创新的情境,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针对一些学生无法理解“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王老师就创设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新空间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没看到吗?闭上眼睛想象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这样就会有学生说:我看到了静静月夜下,月亮正沉浸在水中。王老师接着设问,那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到月亮正沉浸在水中的呢?噢,原来是静影沉璧。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八个字的含义,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想象画面。这样的想象既是诗意的,又是美好的,学生在王老师引导和创设的情境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激烈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2.2超越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课程标准》指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在学习中得到尊重,以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特级教师窦桂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产生的超越理论中有关“超越教师”的思想给新课改提供了新的启示。其中有关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好孩子的感觉,师生间也能平等对话。同时,窦老师还表示,语文课堂是要将发现、思考和批判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在实际教学中,窦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名师创造性思维中的开放性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通过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和质量。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中,窦老师引入了《我的老师》一文和当时一些有关亲人主题的时事进行讲解,课堂结束后又鼓励学生多阅读如《爱的教育》等书籍。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窦老师引入了雨果先生描写的圆明园文章进行对比讲述,又通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历史资料来拓展了课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教学。

2.3情智共生――开展创新的专题课堂教学

情智共生的教育理念,是特级教师孙双金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了创新性教学理念,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智慧教育、情智共生的教育。孙老师的专题教学《走进李白》不仅体现了情智语文的特点,还充分展现了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通览本专题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可以将研究的内容和解读的思想归结成一点,即创造性,具有体现了创造性的设定教学专题、创造性的开展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利用教学细节。以李白诗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例,孙老师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和教学,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想象的特点。孙老师不仅实施概念式的向学生呈现李白诗的想象,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自主概况和理解。如讨论“飞流直下三千尺”,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夸张”时,有学生就说“疯狂的夸张”,这时孙老师就以调侃的口吻说“用疯狂来形容诗仙,着实俗气”,在欢笑中体现了李白的高雅,发展了学生的情智。

3.结语

智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范文第8篇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使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提炼升华。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质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坚持教中学、学中教。

一、 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

(一)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二) 在学习探究中自我反思

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有助于教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奠定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理解前沿性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有利于推进反思性教学。通过理论思考和教学研究,教师得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提高反思批判的能力,从依赖经验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思维上更为睿智、专业上更为成熟的反思型教师。

(三) 在相互研讨中自我反思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并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以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这样可以拓展思路,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二、 明确反思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反思的针对性

(一) 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编政治教材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随着时间推移容易遗忘,但只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人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 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强调沟通和合作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 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之本,而是以一种参与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政治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而是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 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是告诉,知识不是给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灵感,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自信。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课后反思进一步提炼,为教科研积累第一手素材,拓宽教学思路。

(五) 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 记录反思性教学体验,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教师认真记录教学反思的体验,对于留下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为同行提供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的方式,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后备课。教师在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写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3)课堂观摩。(4)专家会诊。(5)行动研究。为弄清教学中所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具体来看,政治课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呢?

(一) 写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将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运用迁移,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写不足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便于在今后教学上加以避免或修正。

(三)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会产生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