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管超声诊断学

血管超声诊断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1篇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乳腺;恶性肿瘤;纵横比;异常血管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095-01

乳腺恶性肿瘤是从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我国统计,除子宫癌外,乳腺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我科2005年6月~2006年10月查出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4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48例,年龄29~76岁,平均52.3岁。其中,40例患者为在洗澡或更衣时偶然发现一侧内的无痛性肿块,8例为偶然发现腋窝肿块,证实为肿大淋巴结。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LOGIQ-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用10~12 MHz线阵探头探测肿物,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同侧的手放在头上,充分暴露受检及腋下。根据声像图观察肿物的形态、边缘、大小、数目、有无包膜、后方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度、内部回声强度、钙化情况、血供、腋下淋巴结、好发部位、有无浸润等。

2结果

本组48例乳腺恶性肿瘤中,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3例(69%),状导管癌8例(17%),黏液腺癌4例(8%),硬化性腺癌2例(4%),叶状囊肉瘤1例(2%)。二维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处边界不整,凹凸不平,无包膜,边界呈锯齿状或蟹足状,界限往往不清;内部多呈低回声实性衰减暗区,分布不均;肿瘤后壁回声减低或消失;后方回声亦呈衰减暗区;肿瘤向组织或皮肤呈蟹足样浸润,中心有坏死时,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大约60%的肿瘤浸润性乳癌的高度大于宽度即纵横比(H/W)大于1,这是鉴别恶性肿瘤的有用指标。后方声影代表肿瘤所致的纤维化反应,可见于40%~60%的癌中,良性肿瘤也可显示后方声影,因此该表现并不是恶性肿瘤所特有的;绝大多数肿瘤内部是低回声的,而浸润性乳腺癌的内部回声经常也是不均匀的,内部回声的均匀与否与肿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CDFI:肿瘤内血流增多,有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并有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现象,多普勒频谱PSV大于20 cm/s,RI高达0.7或更高。22例(46%)患者可于同侧腋下探测到肿大淋巴结。

3讨论

根据48例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分析可以发现:肿瘤的形态、边缘、纵横比、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强度、微粒体钙化灶、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加皮肤浸润(桔皮征)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其中恶性肿瘤的边缘及轮廓常不整、粗糙、无包膜,恶性肿瘤周围常见强回声区,即恶性晕;内部回声不均呈实性衰减;乳腺恶性肿瘤内部的钙化多为沙粒样钙化,可与良性病变的粗大钙化灶和小叶增生的细小钙化灶所鉴别;后壁回声常不清晰,减弱或消失;肿瘤的后方回声多有衰减;常有皮肤浸润和组织浸润,而纵横比即H/W大于1是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重要的有用指标。CDFI:多数肿瘤内可探及血流信号,多为2~3级,走行较为紊乱,以穿入性血管较多见。异常血管形成和新生血管与恶性肿瘤有关,良恶性肿瘤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有一定差异,由于部分重叠交叉,临界值不易确定,但是测量肿瘤内部动脉的PS及血管数目仍有相当大的临床研究意义。流速增加可能与动静脉瘘有关系。PI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的意义目前分歧较大。本组乳腺恶性肿瘤的RI值为0.65+0.18。如果发现同侧的腋下肿大淋巴结,特别是中央脂肪门消失,增加了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而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好发部位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不大。对于乳腺癌手术前化疗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研究其化疗前后肿块的大小、血流丰富程度以及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对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7-138.

[2]曹铁生,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6-519.

[3]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1-243.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指动脉变性、钙化和纤维增生后形成粥样斑块引起的全身性病变,是心脑缺血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当今世界,心脑血管疾病是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为此,根据颈动脉为人体表浅的大中动脉,是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这一特点,通过颈动脉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状况,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讨论超声探查颈动脉尤其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对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选择35~69岁来院检查颈部血管患者649例,男389例,女310例,分35~49岁、50~59岁、60~69岁3个年龄组,观察分析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

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IU22和东芝6000超声仪器,探头频率7.5~12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自然平放身体两侧,充分暴露颈部,采取纵断面及横断面配合扫查,首先二维灰阶顺序观察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内部结构,重点观察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注意有无斑块及斑块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回声强度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内血流情况,注意有无充盈缺损。

诊断标准:正常动脉管壁由三层结构,最内层称内膜,是动脉上皮细胞附着层,中间层称中膜,肌肉组织为主要成分,为动脉弹性和硬度的基础,最外层称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一般将内膜及中膜的厚度称为内中膜厚度(IMT),通常在动脉短轴切面测量,IMT≤1.0mm为正常,IMT>1.0mm为增厚,IMT≥1.5mm或者局部呈混合回声或强回声诊断为斑块,作为诊断标准。

结果

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两部位斑块最为多见,尤其在35~49岁年龄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硬化病发率高于颈动脉分叉处。

在649例患者中,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硬化改变,包括内中膜增厚和硬化斑块形成改变583例(89.83%),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改变512例(7890%),2个部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5~49岁年龄组10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硬化80例(7920%),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改变56例(5545%),二者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0~59岁年龄组334例,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硬化293例(8772%),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改变236例(7066%),二者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60~69岁年龄组214例,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动脉硬化199例(9299%),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硬化改变196例(9159%),二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讨论

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两者呈一致性改变,年龄越小,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发生率与颈动脉分叉处发生率二者的差异相对较大,年龄越大,二者发生率差异相对较小。

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表现,其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等血管的粥样硬化之间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因而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彩色多普勒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液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本方法无痛、无损害、有助于临床了解血管狭窄情况、判断管腔狭窄程度,确定治疗方法,早期预防脑卒中等,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超声探查颈动脉尤其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对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杰,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6-134.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良性肿块; 恶性肿块;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鉴别诊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56

乳腺肿块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愈来愈倾向于年轻化,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74例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色多谱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1年11月间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经穿刺或手术并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女性,年龄19~71岁,平均46岁。

1.2 仪器及方法 采用PHLIP IU22 及Siemens 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高频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脑后,充分暴露双侧及腋窝。在超声检查之前,先对肿块进行触诊,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活动度,硬度等;然后用高频探头常规在乳腺各象限做纵切法、横切法及放射状扫查法;用彩色多普勒(CDFI)了解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和分布,记录血流分级。依据Adler半定量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I级:少量血流,病灶内可见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II级:中量血流,病灶内可见3~4个点状或或细棒状血管或其长度可接近或者超过病灶半径;III级:丰富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者2条较长的血管[1]。用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频谱,测动脉收缩期、舒张期流速(PSV、EDV)、阻力指数(RI)。继而观察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大小、形态、其内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74例乳腺肿块经病理证实良性为48个,恶性26个,其病理分类见表1。

恶性肿块26例,形态不规整或呈分叶状15例(57.7%),边界不清18例(69.2%),肿块纵横比>1为17例(65.3%),有沙砾样钙化11例(42.3%)。彩色多普勒分级为II~III级23例(88.5%),RI>0.7为22例(84.6%),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34.6%)。良性肿块48例,边界清晰31例(64.5%),形态规整38例(79.2%),肿块纵横比

本组患者中,1例纤维腺病及1例导管内状瘤误认为恶性肿块,2例浸润性导管癌及1例黏液腺癌误认为良性肿块。

3 讨论

乳腺肿块是妇女常见病之一,超声检查目前仍是一种最简便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2]。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乳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关键。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得出,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良性肿块以乳腺纤维腺瘤多见,多呈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的低回声,有完整包膜,纵横比2,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晰,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晰,淋巴门回声存在,CDFI:淋巴门处见放射状血流分布。

恶性肿块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见,多呈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低回声,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无包膜,典型病例呈蟹足样,深入周围乳腺组织,在病理上与癌组织浸润性生长有关,它也是良、恶性肿块鉴别的关键。内可见沙砾样微小钙化灶,后方伴或不伴衰减。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脱离了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4],故纵横比常>1。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彩色多普勒分级多为II~III级,多数病例RI>0.7,Peters 等[5]认为RI>0.7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癌常伴腋窝淋巴结转移,Hgensen报告指出,外上象限的乳腺癌易发生腋窝的淋巴结转移[6]。转移性的淋巴结常呈圆形,不规则形或融合团块形,长短径之比

总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对于临床确诊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Adler D D,Carson P L,Rubin J 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 :Preliminary Findings [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2] 赵玉华,陈洪耀,陈宁宁,等.超声检查方法与声像图的新概念[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589-592.

[3] 杨斌,詹维伟,陈亚青.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图解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70.

[4] 张晋熙,姜玉新.浅表器官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4.

[5] Peters C, Medl M,Leodolter S.The use of colour -coded and spectral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and m alignant breast lesions[J].Br J Cancer,1995,71(5):137-139.

[6] 左文述,徐忠法,刘奇.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7.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胆囊肿块内动脉血流速度;胆囊癌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9.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63-01

声像图上早期胆囊癌与胆囊炎肉、腺瘤、多发性状瘤等良性病变均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高分辨率彩色血流技术的发展,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胆系疾病的检查,成为观察胆系疾病血流、显示胆系占位病变血供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胆囊肿瘤内和胆囊壁内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癌区别于良性病变的重要鉴别特征。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国内统计约占肝外胆道癌的25%,但临床确诊时患者大多已属晚期,其主要原因在于胆囊癌早期常无临床症状,声像图上早期胆囊癌与胆囊炎肉、腺瘤、多发性状瘤等良性病变均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从而使得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因此寻找一种有效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方法,对胆囊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彩色血流技术的发展,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于胆系疾病的检查,成为观察胆系疾病血流、显示胆系占位病变血供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超声科2006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内实性回声52例,经手术结果与病理对照,其中43例符合胆囊癌诊断,4例为胆囊炎肉,5例为胆囊内炎性胆泥团或胆栓。43例胆囊癌患者中,女性29例,男性18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59岁,平均68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 HD-11型及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上午空腹检查。

2 结果

43例胆囊癌患者中,原发性胆囊癌24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15例,实块型胆囊9例,合并肝转移、胆道转移者11例,肝癌继发胆囊转移者8例。

二维超声检查于胆囊中均可见实块型回声,附着于胆壁,不随移动,形态尚规则或不规则,以中等及中低回声多见,后方无明显声衰减现象,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胆囊内病灶可见弥漫性或“树枝”状血流信号(病灶过小者,血流信号显示不佳,属例外情况),血流频谱结果显示:胆囊癌的肿块内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在38.48~74.18 cm/s,胆囊壁血流速在26.6~51.4 cm/s,胆囊良肉基底部血流速在8.1~19.1 cm/s,胆囊内炎性胆栓内部未见确切血流信号,而健康人胆囊壁血流速在8.9~13.9 cm/s以下。

3 讨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肿瘤病变,可借鉴彩色多普勒技术在肝脏超声检查中的经验,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提供新的鉴别诊断信息。从上述结果中可见胆囊肿瘤内和胆囊壁内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癌区别于良性病变的重要鉴别特征。

正常人胆囊壁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胆囊动脉的深、浅支及其分支,因这些血管管径较小,分布变异较大,走形屈曲,故不易探查,显示率不高,而胆囊癌患者由于病变区域血管增生,血供增加,胆囊动脉及其分支往往增粗、扩张,血流量增加,形成了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病理基础,由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不但可以确定肿瘤的供血特点,而且可检测滋养血管的血流参数及其来源,利用这一点,有利于鉴别胆囊内占位病变和非占位病变。当胆囊萎缩腔内无胆汁或胆汁浓缩胆泥团形成时,超声显示边界不清的实体回声,加之不运动或动度很小,易与实块型胆囊癌相混淆,此时,如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异常回声内探及血流信号,则提示为胆囊占位性病变,反之则为非占位病变,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血流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准确性高并可重复进行的检查手段,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贾译清.超声鉴别诊断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肠癌;诊断;病理;电子结肠镜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39-02

近年来,我国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加上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呈上升趋势[1]。笔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结肠癌62例,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探讨结肠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结肠癌的患者62例,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龄58~84岁。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以腹痛、消瘦、贫血、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就诊。

1.2 检查方法

1.2.1 电子结肠镜检查 于病变部位取黏膜4~6块,送病理活检。

1.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TOSHIBA-TA7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检查前3 d内清淡、半流质饮食,禁止钡剂灌肠,检查当日早晨排净大便,禁食、水,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适度充盈膀胱,以检查是否有乙状结肠肿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对肝、脾、胰、胆、肾等脏器进行常规扫查,然后分别沿结肠走行方向作横、纵切等多方位检查,仔细观察有无肿块;对明确的肿块仔细观察其形态、部位、活动度、大小、内部血流情况及肠壁厚度等,查看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排查结肠梗阻情况,记录、测量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速度,观察腹腔积液、周围脏器转移情况,观察腹腔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肿大,对图像进行记录、打印。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6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结肠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16%(59/62),电子结肠镜检查符合率为91.94%(57/62)。

2.2 结肠癌肿瘤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频谱特点

(1)肿块型癌肿患者结肠肠壁增厚、正常层次结构消失,病变局部显示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向肠腔外或肠腔内隆起,导致肠腔明显偏移,肠管扩张多见于合并肠梗阻者,黏膜环形皱襞表现为浮动平行的带状回声,延至整个肠腔,肠腔无回声内可见漂浮的点状强回声;肿块型癌肿血流信号丰富,色亮,呈棒状、条状[2-3]。(2)溃疡型癌肿患者肠壁不均匀性增厚,病变部位中心部凹陷、周边隆起,内膜面不平,形似菜花,显示囊实性混合回声团块时多提示肿瘤穿破肠壁浸润到周围邻近脏器,相邻器官之间的边界回声不清晰;癌肿血流信号广泛而细小、呈棒状或点状,浸润型癌肿血流量少,呈短棒状或星点状。(3)浸润型癌肿患者肠壁不均匀增厚回声低,中心区强回声且回声不规则;横断面出现“假肾”征象,也有呈现“靶环”征者,近端肠管扩张多见于全层侵及者,存在肿块部位的肠腔蠕动增强、腔隙变窄,肠内容物潴留[4-5];彩色多普勒血流呈星点状或短棒状,如血流增多则提示肿块已浸润浆膜外。(4)肿瘤内部均可探及高速高阻血流,不同类型结肠癌收缩期及舒张末期血流频谱峰值最低流速的差异较大。

2.3 超声对结肠癌的转移的诊断

肝转移符合率为100.0%(5/5);腹腔淋巴结转移肿大符合率为84.0%(21/25);伴有腹水3例;周围组织浸润符合率为87.5%(7/8)。

3 讨论

近年来老年人大肠癌发病率占肠道肿瘤的98%[6],随着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已被临床认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方法简单,实现了对癌肿内部形态、大小、位置及肠壁厚度动态的、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的清洗呈现,对癌肿内部血流信息可直接获取。有学者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展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为84.6%~93.0%[7-8];本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的定性诊断与病理定性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5.16%(59/62),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94%(57/62),与其基本符合。本研究提示,肿瘤突入肠腔时,肠蠕动减弱,肠管形态失常、肠腔不规则狭窄,可清晰地显示肠壁的厚度、层次、结肠袋及肠皱襞的回声,尤其合并肠梗阻时,可观察到肠道内气液的流动;近黏膜边缘的血管因受肠道肿瘤的压迫呈现盘绕、扭曲形态,及不规则;癌瘤内均可见血流信号,肿块型肠癌相对血流信号丰富,多见长而迂曲的血管,细小而散在形血流信号多见于溃疡型和浸润型结肠癌。

老年结肠癌患者多数在确诊时就已经发生肝或盆腹腔的淋巴结转移,可见该病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平时健康体检即可早期发现肠癌的盆腹腔转移、肝脏转移和盆腹腔淋巴结转情况,且对向浆膜外生长及浸润整个肠腔的较大肿瘤的诊断有独到之处,能有效的弥补肠镜检查的不足。但需注意与肠壁增厚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结合两者流体内部血流频谱参数及血流信号的分布特征和两者二维声像图特征,两者鉴别也不难。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诊断结肠癌,实现无创显示瘤体的大小、部位、内部血流信息及肠壁和肠外转移情况,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患者采用什么方式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藏国礼. 大肠癌超声造影成像特点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 24(3):279-281.

[2]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 4版.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589-590.

[3] 曹海根. 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3-214.

[4]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90-191.

[5] 贾译清.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46.

[6] 王建国. 经腹超声在大肠癌定位诊断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2009,11(2):285-286.

[7] 姬亚敏. 二维超声在结肠癌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5):429-430.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86-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为了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86例肝血管瘤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患者,均经CDFI诊断为肝血管瘤,后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确诊。男38例,女48例,年龄21~68岁。

1.2方法

所用仪器为Acuson 128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先常规用B型超声观察肝内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特征,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病变区的血流情况,并应用脉冲多普勒测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2结果

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显像的表现有以下几种:①肝血管瘤的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未见血流频谱。此型病变多见于直径<3 cm的小血管瘤,多呈强回声,本组69例,占80.2%。②肝血管瘤的周边及内部见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较稳定出现,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信号。本组12例,占14%。③肝血管瘤周边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0.60。多见于较大的血管瘤,本组4例,占4.7%。④肝血管瘤边缘的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脉冲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频谱。此型见于大的混合性血管瘤,本组1例,占1.1%。

3讨论

肝脏血管瘤病理上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肝血管瘤主要为海绵状血管瘤[1]。

肝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上经常遇到。一般肝血管瘤由于二维声像图的特征性而容易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或由于合并脂肪肝造成病变区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而需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时,则需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肝血管瘤形成机制是毛细血管感染后变性,致使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或肝组织局部坏死,坏死后的肝组织内部及周围血管亦扩张充血,最后形成泡状。肝内局部血液循环停滞,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静脉淤血膨大或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或血管发育异常。一般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内部主要为纤维增生,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瘤体的血液相对静止或速度极低,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血液的显示是依据血流速度及角度的密切关系,低速度血流及角度>60°,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敏感性降低,所以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多无彩色血流信号。而直径≥3 cm的肝血管瘤可有静脉窦与灶外静脉相通,所以显示速度极低的静脉血流信号。

肝血管瘤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图像可呈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无回声型表现,主要由血窦及血窦壁构成,血供来自肝动脉[2]。肝血管瘤周边出现的动脉血流主要是因肿瘤挤压而绕行或包绕肿瘤的肝动脉。大部分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近似于正常的肝动脉,不增粗,由于瘤体内血液流动缓慢,彩色多普勒扫查时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有时可检出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由于肝癌的血供亦主要来自于肝动脉,因此二者往往需进行鉴别。肝癌的肝内动脉主要表现为变形、移位,血管异常增生、包绕,血供丰富且流速高,彩色多普勒容易检出其血流信号。文献指出,对肝癌与肝血管瘤进行正确鉴别诊断的最好办法是对肿瘤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的血流Vmax和RI参数进行综合判断[3]。因此,彩色多普勒可用于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从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实时地反映肝血管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并可用脉冲多普勒对血流进行定量检测,其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血流检出率高等特点,弥补了单纯二维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4.

[2]李国成,陈启龙,陈革.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来源研究方法的讨论[J].肝胆外科杂志,2000,8:199-201.

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血管超声;心血管疾病;诊断;作用

心血管超声检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常规的M型超声,二维超声,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展到如今的经食管超声,术中超声,复合超声,超声造影,组织多普勒等等。心脏超声正在由解剖成像向功能成像逐步发展,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心血管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超声心电图这么学科得到了拓宽,同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以及治疗提供了更多手段。选取了自2009~2012年共80例接受检测的患者进行研究,对这些患者采用心血管检测,分析这些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具体情况以及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的危害,分析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从2009年10月~2012年1月份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查的80例颅外段颈动脉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28例,年龄段28~83岁。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选取的这80例患者共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45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35例患者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具体超声检查方法:本文所用超声检查仪器型号为:飞利浦IU22、阿洛卡α7,其应用探头频率为7~12 MHz,在进行检查时,需叮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于其颈部后垫好溥枕,患者注意头部要稍偏向非检查一侧,仪器探讨需具体从颈部位置开始逐渐向上,对患者两侧的颈总动脉进行逐阶段的探查,并继续探查其颅外段的颈内动脉以及分叉部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颈外动脉,并做好检查部位横轴与纵轴的实时二维图像,随后对患者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并仔细分析其走行情况,以及其管壁的厚度,斑块情况,并对血流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以及彩色多普勒技术进行探测,将两组患者所得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

2结果

上述患者当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检出率是58.75%,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病变的检出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的趋势,各组患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P

3讨论

根据多普勒效应制成的超声诊断仪称为多普勒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诊断仪)。它在医学临床诊断学中用于心脏、血管、血流和胎儿心率等诊断。超声多普勒仪种类繁多,根据显示方式的不同,可把它大致分为两类:频谱多普勒仪和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超声频谱多普勒探测血流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的成就[2],彩色多普勒的出现,使之更趋完美。

当今的医学领域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于心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所存在着的密切联系有所关注[3],有国外的相关学术报告曾经指出,在白人当中,颈内动脉之中的颅外段发生病变的人群中,患有心血管疾病同时又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出现的患者比非硬化患者高(P

参考文献:

[1]黄光民.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2435人心血管功能随即测试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7,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