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研究

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使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投入体育锻炼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才能使其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才能为学生将来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所有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兴趣与创造力的培养,改进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从而养成小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指导地位的体育教师来说,先要转变自身的传统思想,从全面增强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1.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纯的生物角度向心理、社会、教育等多元化方向转化。

2.教学形式的转变:由单调运动向娱乐体育转化。

3.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转化。

4.师生关系的转变:由从属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转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并主动掌握体育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育教师还应该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进修以及观摩等活动,提高自己在音乐、美术、语言等其他课程方面的知识素养,并构建一套独特的体育教学知识体系,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出现怎样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的准备阶段,很多小学生暂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此时,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多种多样的准备活动,像接力赛、分组投篮、比赛跑步等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或者拔河、跳绳、踢毽子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四、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发展学生基本技能

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但是单纯的练习这种基本能力是非常枯燥的,不但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容易造成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将这些基本能力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进来。例如将走、跑、跳、支撑、爬等基本动作穿各种游戏当中,让学生在富有情节化、故事化和角色化的娱乐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基本体育技能。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各个年级的年龄特点。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爱好模仿,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选择“马上集合”“踩气球”“比赛拍球”等规则简单且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游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尽量选择情节和规则稍微复杂一点的游戏,如“报数比赛”“抢板凳”等。

五、课堂中播放相应的音乐,提高运动情绪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现代体育教育应该注重“乐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力求培养学生快乐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情绪,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运动、自觉锻炼的目的。而以音乐为主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热烈的音乐声中开展体育运动,还能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节身心各项机能的平衡,达到愉悦身心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可以先播放一段美妙的乐曲,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播放一段旋律较快的音乐,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进入正式讲课阶段时,播放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使学生的运动充满节奏感;最后,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应该播放一段较为舒缓的乐曲,稳定学生的情绪,辅助缓解因运动造成的肌肉紧张。

六、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也较健全,但是,体育实践课却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利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却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怎么做,学生就跟着怎么做,从身体到心理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知识,却丧失了应有的创新能力。为了使这一现状得到彻底的改变,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个性。在教授新项目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练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尝试结果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核心所在。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时候,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运动方式,从而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面对新课改给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研究和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策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评价的激励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理论层面的思考

“情境”这一概念在课程改革以来受到热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认识到――情境对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及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而言,情境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如上所说,小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模仿来获得动作技能的提升,而动作技能的模仿与情境是密切相关的。有丰富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动作模仿的过程中,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示范动作,更要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示范动作上来,并对教所示范的动作进行思维角度的精细加工,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模仿状态,也才能收到模仿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于体能的训练与技能的掌握,又存在一些“创新”成份,这个创新既包括学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巧,同时也包括学生常常出现的对教师示范“仿而不像”的情形――学生老是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动作去完成,常常让教师哭笑不得。

事实上,分析学生们的这些学习过程,往往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由于情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动作技能掌握的困难。研究表明:情境给学生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刺激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与思维精加工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学生的动作模仿动机才能够被有效激发,模仿也才能真正有效发生,学习也才能有效发生。同时应当看到,情境对于激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机械的动作要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而情境往往可以让体育学习的过程更有趣,因而可以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体育素养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俗地理解,体育素养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体能与技能水平以及对体育学科的认知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形象认知 体育是什么?很多学生会说就是在操场上跑跑跳跳,这符合经验认识,是教学的起点,同时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认识。于是,笔者在教一些具体内容时,尝试通过情境来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的时候,笔者不仅给学生们示范标准的跳跃动作,还通过情境去引导学生认识跳这一动作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笔者在室内课中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青蛙的跳跃动作,学生可以看到青蛙之所以能够成为跳远能手,得益于其有力的后肢与很好的跳跃技巧。笔者进一步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青蛙跳跃的慢动作,让他们通过视觉信息的输入,以将青蛙跳跃的动作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这样在实际跳远的过程中,其就有可能自然地存在一个模仿动作,从而取得更好的跳远成绩。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策略是有效的,学生们不仅跳远成绩提高了,对立定跳远这一项目的认识也不同了。

突破体育学习的难点 体育教学中总会有难点,难点如何突破,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从学生有效学习以及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情境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笔者发现有少数学生在掌握弹跳动作的时候,仍然无法掌握技巧,用一般语言来描述,就是“动作比较僵硬”。怎样让学生的动作“软”下来?笔者所设情境是:用手机拍下自己示范跳以及这几个学生跳的视频,然后直接在手机上播放,以让这几个学生进行比较。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在跳的过程中,自己下蹲不够,落地前双腿过早伸直等不足。而在其后跳的过程中,他们则努力改变这两点,从而迅速提高了成绩。反思这一过程,其实是通过跳的动作的比较,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比较学习的情境,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两个基本要领。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境提供,那学生可能还需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情境是否有效的依据

情境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的手段,其是否有效是需要关注的。笔者经过实践,发现研究情境有效性应当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体育的技术层面,即看情境能否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到体验训练或技能掌握的训练过程中来,即情境应当具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的作用。这一点,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体育本身就比较吸引学生,如果有情境的辅助,其效果会更好。二是体育认知的层面,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只是体力的付出,也是脑力的付出。一个动作如何迅速有效地掌握,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一认识往往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形成。有了这两点作为依据,一般来说,情境就能发挥其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鼎煌.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6(6):63-64.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素养;有效策略

一、认识体育素养

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康的相关知识,例如,运动后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

二、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策略

1.关注体育素养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2.重视体育素养的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

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可以区分的。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运动的习惯。

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W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优秀。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素养的特点,培养小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够帮助自身掌握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自主发展素养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合作学习需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通力合作去共同学习和完成相应的任务与目标,所以必须建立于一个健全的教学安排与计划之上,对教师而言,一定要将备课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效管控好整个课堂的气氛。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发现,许多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合作不顺畅、效果不理想,使体育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探索出一套合理、科学的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与方法是本研究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扮演主体的角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挖掘学生的兴趣,及时掌握好每位学生的特点与潜在的优势,为其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创造力。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应该考虑各个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素质结构与发展状况,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能充分体现研究者的价值并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适合发展的环境,经常通过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从而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集合―解散”训练活动中,教师先将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开,各个小组在解散的状态下听到教师发出的集合口令后开始集合,从而比赛最终集合起来的时间长短以及队伍整齐度;此外,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估各个小组成员的精神饱满度以及站姿,最终综合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并给予表扬,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动作质量;又如,组织一些具有创编性质的游戏,促进学生之间能集全体之力量与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等,这些途径与方法皆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提升自身使用社交性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期间达到及时沟通与相互尊重,最终使彼此间形成良好的默契程度,进而提升整个课堂的活跃氛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里积极质问以及请教的主动性,以及说服他人和善于交际的能力。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建立于教师主动和科学的引导之上,这些语言与动作对于一个成功的合作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也是教师群体通常最难以重视起来的一点。

2.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仅仅属于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着集体的力量与团体精神,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成败。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需要教师积极去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之中,使其由被动学习转换成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其深深体会到小组的合作以及团体力量会造就自己最终的成功,而自己的努力也造就了小组的成功,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拥有更强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其求知欲、表现欲以及成功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与锻炼中。例如,研究者在“快乐体育”游戏规则学习期间,先为学生营造出自己前方有一条河流以及河对面生长着一片硕果累累的果树林等着他们采摘的情境……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接着,研究者说道:必须是第一名乘船过去的人才能吃到果实,即每两名学生合作在事先提供的呼啦圈里到达对面的果树林,原则上谁也不可以超出呼啦圈的范畴,这就给学生相互合作创造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他们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是两个人并肩跑,有的是一个学生背着另一个学生跑等,与此同时,呼啦圈的位置也有多种方式:有的放于学生肩上,有的被挎在腰间等,这样每组学生在游戏中就是一个共同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自主通力合作能力,还给予了他们更大的创新合作思维空间,还有利于研究者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追求多一份快乐,让孩子们享受到体育课堂的乐趣,这是增进学生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体育的终身目标。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步骤

1.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进行合理的设计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超出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同时还要体现出小组的通力合作,以共同配合为主,例如,在跨栏跑教学中,对于栏间距和栏高等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致力让学生多体验成功。对于一些教材内容里的重点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在学习和吸收的期间难以接受,但是这些难度较大的地方又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仅仅依靠教师相应的引导并不能有效解决,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针对上述情形,必须依靠科学完善的设以及小组的沟通与合作才能达到最终的解决目的,因此,就得靠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了。

2.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合作学习目标

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知晓自己在合作学习里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任务,以小组共同完成为团队目标。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基本动作进行自由创编和组合,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会演等都可以在课堂中表现出来。

3.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建立并不能局限于表层之上,而是要以学生各方面因素为中心去建立,可以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综合身体素质等方面因素去考虑,不能把素质好的学生都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内,尽可能把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务求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期间全面发挥出自身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运动成绩等,最终有效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例如,把身体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安排到较强的那一组,使他们能通过练习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对于较强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去最弱势的小组里担当指导者的角色,从而使其在指导期间发现解决问题并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和手段,应学会因地适宜地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合适的措施与解决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乐于助人以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指的是小组各个成员应该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以及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也是最终实现成功合作的必要要求,只有个体责任得以落实,才能让每位学生清楚自己在小组中要承担的责任,并促使其有事可做,还要尽其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亦是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必经之路。

5.及时作出评价

合作学习中有如下几种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组内定期开展相应活动,如自我总结、分析出F的问题和原因以及评估各个成员的学习态度与结果等,这些都可以促进每一位成员充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促使其有效改进。另外,教师也应做好对各学习小组成绩的评价,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足的方面及时作出评价,使小组成员荣辱与共,从而更好地提高以后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

对于个别教师而言,他们往往将过于容易的问题安排在合作学习中,同时还要求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广播操教学中,某个动作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但这时候老师却偏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这就显得没必要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某些内容的学习必须建立于合作学习之上,可是对于各个学校、班级以及课程内容而言,需不需要采取合作学习以及通过哪种形式去实现合作学习结果都不尽相同,研究者觉得合作学习应该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采用合作方式解决运动技术问题,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等等这些都值得教师思考。

2.毫无准备的合作学习

成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于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安排与计划之上,教师应该事先将备课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管控好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的放矢,最终避免出现小组合作只是停留于形式之上。教师在课堂里无法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实现成功的合作”以及时间和环境因素等,最终造成“合而不作”等学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合作的现象。

合作学习属于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富有趣味性,它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应该针对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一个师生相互间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担当学习主体的角色,最大化发挥出合作学习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现实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体育课有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通过展开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最终学会独立、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以及解决问题,这才是每位体育教师育人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马孝志.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

[2]郑会娟,张娅.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

[3]萨出日乐图.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徐艳红.以“自主―合作学习”为视角例析初中体育课堂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移洁.高中体育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2.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教学变革 价值取向 限制因素 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进行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其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和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运用于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现在的教学变化是否真正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否真正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否有效指向了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些都需要作深层次的考量。探究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关系,明确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探索实现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

2001年,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改虽然是以往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改革理念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学生,已成为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为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课程标准本身并不具备自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新课程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在教学实践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并未真正产生课程改革所预期的教学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不仅没有充分落实,反而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

二、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遵循教学共通的“育人”价值观。

传统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缺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即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学科、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并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此,“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要“教好书”先要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二)创建教学系统设计的价值观。

新体育课程打破了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变成教学实施者,但是教学实施者若不追求、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难以展开有效教学。

三、体育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

课程改革的理想状态是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能够积极反思、革新并形成与课程改革核心精神相一致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计划。但是,与上述改革愿望相反,教学实践的变革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常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梳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障碍,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在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中,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发现以全新理念设计的体育课程标准,其先进性虽然不言而喻,但在设计上也并非无懈可击。课程标准的设计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操作倾向。

(二)教师的素养与态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成功,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因素。

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课程改革,但是不公开地“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呼应,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更不意味着产生了与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教师稳定守成的“习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教师来说,任何一项教育变革最终都是对教师的变革,教师自然要排斥和拒绝。体育课程改革多年,依然存在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理解,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淡漠,缺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变更。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实现教学变革的途径探索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接轨。

体育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提倡“快乐体育”,重视“学生兴趣”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于改变“提高学生体质”、“‘三基’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改变“成人化”、“军事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飞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尺度,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传统体育教学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其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体育课程改革,不应脱离实际,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全盘否定,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传统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加强各类培训,激发教师内驱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培训的时机、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和周密安排。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应该是“教师培训在先”而不是“与课程改革同步”,有了先期的引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并熟悉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在课程改革实行后,教师培训依然要持续跟进,培训内容可以更多地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能局限于各级集中短训,基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内驱力的形成,只有教师形成持续发展和不断践行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学的实际行动,进而形成自身成长与教学变革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一、前言

 

伴随着体育“新课标”的深入开展,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于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就需要对体育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全面提升,而作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提升教师素质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为了充分发挥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作用,除对开展必要的理论课程教学之外,还必须对专业人才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变革,以使其所培养得对象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匹配需要。

 

二、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对教育改革活动的效果与实践进行科学全面的了解与认知,我国不断组织相关调查活动用于信息资料的收集,也有学者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契合度方面研究,虽然大多数的研究都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1]。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调研成果对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全面的论证,对于新课标教育体系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影响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因素等相关问题研究较少,并不能很好满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实际要求。

 

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结构与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2]。

 

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变革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在新课标的实施阶段,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但在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每一所地方性高师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所彰显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新的课题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探索。因为要想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将课题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更为全面的理解理论知识。

 

首先,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速度,结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原有的新课标基础上,充分调研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老师必须尊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而所具有的差异性,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为提供学习的翘板,以翘板为起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构建不同的体育教育知识体系,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提高受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于其更好的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3]。

 

其次,应当以“健康第一”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以此为中心,构建包括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在内的体育实践课程体系,彻底变革以往过分强调的“竞技”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核心诉求。

 

最后,根据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新兴实践课程,实现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变革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除了在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处理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局观外,还应当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知识的传授方法、素质教育的理念等方面进行变革。比如追随当前信息化时展的步伐,不断变革新学科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平台,建立起“健康第一”的实践内容教学体系[4]。

 

优化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迎合新时展的需求,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比如根据高师院校体育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求,调整各类专项技术的教学内容比例,在针对各项目的教学内容选项方面,有目的性的进行筛选与剔除,重点发展和实施中小学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变革或剔除比如田径项目中的跨栏,体操项目中的分腿腾越等课程内容,增设或加大新兴项目课程教学,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花样跳绳等的项目开设比例[5];另外,变革实践课程的原有教学模式,大胆倡导三人制篮球、街头篮球、四人制足球、五人制足球等的教学,此外,还可以增加趣味性健身、素质练习等的实践教学内容[6]。在教学方法上,变革传统的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中的模仿式练习,应当迎合新时代的背景要求,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实施,比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教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多学科、多视角的运用所学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变革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考评机制

 

在新形势下,应当在传统的技术评价与理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基础上,实施实践课程考评机制的变革。原有的考评方式模式陈旧,形式单一,在考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基本教学能力和运动实践指导能力的考核,作为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当根据项目运动特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运动项目常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侧重学生基本教学和训练的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项目课程知识结构,良好的项目运动技术和扎实的体育教学基本功,一方面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其进入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奠定基础[7]。考核的评价体系不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考核,还应当注重变革考评体系的指导思想、考评模式与模块、考评内容指标及比重,以及考评方式方法和实施方案等。

 

(四)重视体育社会实习环节,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部分实践课程体系,如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大多数即包括了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包括了实验课程的学习两个方面,但又较多高师院校只重视理论课学习,而忽视了实验课程的学习,殊不知,实验课程的学习环节,才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实习环节[8]。在现行的高师体育院校中,体育社会实习内容不完善,实习环节或有或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小结

 

针对当前地方性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应当结合当前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进行变革,不但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还应当在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实践课程的考评机制,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