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2014年1月6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审结完毕,重整计划基本执行到位,目前偿债资金已经超过27.1亿元,偿债率超过90%。消息甫出,让人难以置信,但仔细想来却令人叫绝:这就是资本的力量,郑建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资本高手果然了得,他在短期内将一个濒临破产企业的窟窿几乎填平。

去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法院宣布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破产重整的结果好于破产清算,否则只能拿到个位的债权比例,1%、2%都是有可能的。”一位债权人说。这是每一个懂得市场游戏规则的债权人那时的心理价位。那一时期,有众多债权人共同的担心:“钱还不还?怎么还?拿什么还?”也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金融分析师断言:“拯救尚德的白骑士不会出现。”巨额的债务,让业内和债权人对无锡尚德重组前景惶惶然。

去年的10月8日,郑建明在刚刚完成对赛维股权的数次增持之后,又突然出现在对无锡尚德资产重组竞标的阵列中。从他的出现,到他30亿的投标成功并承诺未来两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用于增资和技术改造,再到他能否兑现承诺,一时间搅得无锡尚德的重组前景愈加扑朔迷离。

对于背景资料甚少的郑建明,各种质疑都有——不是真投而是炒作概念的有之,能否带领无锡尚德走出困境的也有之,其中最大的质疑自然集中在有钱吗?钱从何来?是的,郑建明前年底动用2亿港元控股顺风光电,去年6月动用7222万美元持股赛维,7月签署42亿元收购海润光伏电站资产大单,12月宣布在江苏宿迁投资2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林林总总各项光伏投资承诺已在百亿之上。这一质疑,一直持续到12月19日郑建明先由个人垫付了25亿元的无锡尚德重组余款方才告一段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债务清理、资产重组案例不计其数,除了国家力量,市场中的偿债行为,或因企业信用不到位,或因企业资金实力不到位,言而无信的事情司空见惯。对一个因名不见经传而缺乏信用基础的郑建明在三个月内要拿出30亿现金,质疑是正常的,不质疑才是不正常的,除非你了解到郑建明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除非你懂得资本的力量。

传统经济思维的人质疑郑建明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那个时代做事的原则。新经济思维不是这样的,未来市场有多大钱就有多少,只要你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资本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今年1月6日熔盛重工公告拟向认购人发行10亿港元于2016年到期的7厘可换股债券,结果认购人又是郑建明;不久前郑建明的顺风光电甚至宣布:计划到2016年斥资240亿元人民币安装10GW的太阳能发电。对此,一位光伏材料专家都要说:这肯定不是他自己的钱。说者无意,却道出资本真谛,那就是三十年前笔者读经济学时懵懵懂懂记住的一句话:要学会用别人的钱挣钱。对一个不了解资本市场的人来说,钱对郑建明好像不是钱,只是一个可以随便写的数字,似乎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对一个懂得资本市场的人来说,这是标准的资本游戏,当你懂得游戏规则时,自然什么都有可能。郑建明善于讲故事,资本市场会给他所有需要的钱,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

资本是金融意义上的资金,资本市场是满足资本需求的平台,巨大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变身为资本,用超乎人们想象的能量涌进每一个市场机会。在新经济时代,如果你没有资本意识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企业家,如果你没有移动互联意识一定称不上现代企业家。什么是新经济?相对过去用挣的钱扩大再生产的传统经济,现在也许你还没挣钱,但是你能看到这个产业的明天,能把这个明天的故事讲清楚,资本就会帮助你迅速并持续地扩大市场份额。光伏产业的未来市场无限大,所以光伏产业的企业家必须具有资本意识,必须具有新经济思维。

资本意识似乎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发达国家人们与生俱来的基因,这让人想到一个例子: Solarcity2013年占据美国32%的个人屋顶光伏电站市场,不是因为它比别人有力气,而是因为它先于别人找到了最适合这个市场的、获得了资本支持的商业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美国,每一个著名经济现象背后,一定是一个资本的故事。

在资本市场讲故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故事的真实性,“狼来了”的故事在资本市场只能讲一遍。支持郑建明讲故事的基础,是光伏产业正在走出低谷;支持郑建明能讲很多故事的基础,是光伏市场具有很多投资机会。一本《资本论》,在让人们认识到资本是血腥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资本是无孔不入的,认识到资本对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是最敏锐的。记得去年4月,在社会还在对光伏产业指手画脚、业内人士还在对市场机会迟疑不决的时候,资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郑建明的选择是大刀阔斧、纵横捭阖地在产业最低谷的时候,在价格最低的时期,把最优质的光伏加工资产和终端市场资源尽揽怀中,迅速成为产业链完整、最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集群。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自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至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们国家光伏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在21世纪初不少优秀光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蓬勃发展,由于其门槛低,作为国家新兴行业,更有政策的扶持,不论大小规模,人们纷纷投资建厂,扩大产能,只为能分得这一块大蛋糕。

可是好景不长,从2012年起,自美国对我光伏产品启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后,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从2012年1月的3.87亿美元减少到8月的0.85亿美元,下降八成,加上欧盟甚至后来的印度也启动“双反”调查,而以欧盟为主的欧美市场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曾今是光伏界的“大哥大”尚德不得不宣布破产,江西赛维LDK正寻求自保之路。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问题就全都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并且亟待解决。

一、我国光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

光伏产业中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就是产业链上游部分,而我国在上游领域发展的企业只是少数,发展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相关技术落后而且缺乏竞争力。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呈现产能过剩、规模扩张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加以辅助,企业依旧难以长久发展。

我国光伏企业同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国内创新企业较少,可是技术或者设备更多的是先从国外购买再进行模仿、复制,而模仿、复制的先进技术或设备只能暂时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一旦国外企业不再提供技术服务或设备,都会对我国光伏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2.企业产能普遍过剩

我国光伏行业尚处在成长初期,进入门槛不高,自2008年起我国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也是不断扩张,但是2012年之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小规模企业,可就算大量的小企业退出后,2012年我国的光伏组件产能依旧达到4500万千瓦,而2009年的7倍之多。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产业已建立产能合计超过了全世界总装机量。

3.融资环境困难

鉴于目前光伏行业发展前景短期内不容乐观,商业银行将更少可能贷款给企业。不得不说,光伏行业自身的“三高”特点和银行贷款时所考虑的资金安全系数高,盈利效果好等因素相违背,光伏行业风险高,技术高同时收入也高,现阶段想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恐怕很难,就目前而言,都是国家政策性的银行对光伏企业给予帮助,商业银行充其量就是少部分的流动贷款。所以光伏企业目前融资环境困难,亟需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4.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企业主要依赖于出口经济,也就是国外市场,而对国内市场近年来才稍加关注。举例来说,以前的产业巨头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曾经连续五个季度拔得世界头筹,按理来说,继续发展下去应该更加辉煌,可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一抬头,面对“双反政策”,巨头尚德也无奈选择了破产重组。这种依赖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弊端尽显无余,这样的发展终归只能看别人的脸色。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其实还没有到来,我国目前太阳能电力市场还未开发或者说刚刚起步,一旦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建立了电价和上网机制,迎来光伏发电的春天是迟早的事。因此,光伏产业想要健康成长,就得不断发现并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光伏产业才会走上正轨,稳定发展并成熟起来。

二、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困境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贸易战略,合理充分利用产能

1.转变贸易战略,开拓国内市场

在对外贸易方面,光伏企业应该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产品出口,采用并购或新建等方式,将生产基地建立在其他国家,在当地进行生产与销售,或在第三国生产,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部分国家如“双反”等贸易保护政策,而不是之前那种直接自己生产销售、出口海外的模式。同时,企业还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欧美技术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弥补国内在研发和创新上的不足。

目前,开拓国内市场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光伏并网发电,大都集中在西部及边远地区无电或少电的地区,而用电量大的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很小,应加大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光伏产品,培育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以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运用营销策略,扩大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与范围。当前民企与国企之间在成本上明显显示出不对称性,这间接地对民营企业进入光伏并网发电领域形成了挤出效应。诸多民营企业应加强与下游电力企业的合作,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同时政府也应该予以相关政策支持配合。

2.停止过热发展,重组淘汰过剩产能

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盲目扩张、爆炸式膨胀的时代已结束,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所面临的企业过剩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只要光伏企业调整思路,光伏业仍然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以单晶硅为首等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国外成本费用比较高的大型光伏产品企业破产倒闭,我国诸多企业处于待重组状态,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也成为当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促成光伏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范式过渡,使市场上消失一批恶意拼价格、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进而改善如今产能过剩的局面。

(二)拓展融资渠道,政府政策支持

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目前,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改善企业融资方式,开拓并拓宽新的融资渠道。企业应进一步采取审慎的财务管理措施,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状态。而只有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才能吸引更多的贷款及投资。对此,企业应该针对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对新增产能项目的投入,避免原料和库存积压,尝试用股权置换的形式来合并中小企业,从而努力提高售款的回流速度。同时企业内部财管部门和结算中心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及时调剂资金余缺,进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这样做将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降低,向金融机构贷款也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放宽限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

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在保持客户授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有可能的话进一步提高授信效率,持续保持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做好配套的政策出台,协调光伏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产业基金的行式,为光伏企业提供以“过桥”资金和风险补偿等支持,同时政府也对大力支持光伏企业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等。

(三)加大核心生产技术研究和掌握

1.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目前,我国企业对光伏技术专利的申请较少,国内光伏企业所掌握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也是比较缺乏的。企业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先进技术。加紧光伏电池与组件封装的专利布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未来的技术竞争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旦新产品的技术过硬,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随之增加,进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利用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线的兼并整合,进一步降低行业成本,减少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损耗,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人才培养形成机制,加强国外技术合作

最近几年不少高校有了与光伏相关的专业和学院,为企业发展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光伏企业的发展,培养和积蓄了大批人才,还可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高薪聘请国内外光伏产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国家级光伏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大力培养和引进光伏产业高技术人才,加强与诸如欧洲美国一些光伏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别的国家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国光伏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2013年8月6日,欧盟委员会批准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欧通过谈判阶段性地解决了因光伏产品而起的贸易摩擦,欧盟暂时不会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且对做出承诺的企业不再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但企业自身必须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贸易战略转变,这样的噩梦将再次发生。

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业依旧在不断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的成长,无论是企业、政府或者其他相关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起来,只有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和帮助,我国光伏企业才能够逐步真正做大做强,稳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凯,邹玉清,许志平.无锡市光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06):70-71.

[2]吕秀.影响江西省光伏企业产业发展的因素研究——以江西赛维LDK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2011.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引言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有效推广对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制约因素。科学分析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制约因素并制定发展策略对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用。

二、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项目投资回收周期长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需要业主的支持。目前,政府主要通过免税和补贴的方式来提高业主投资分布式光伏的积极性,如已经落实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全电量补贴价格为0.42 元/度,按此补贴额度和执行期限计算,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内含报酬率在8%11%之间。在如此高额的补贴下,分布式光伏电站工作开展仍然屡遭瓶颈的原因在于高额的初装费用。一般来说,中等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初装费用在58万元,保守估计此投资回收期将长达10 年,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二)政策持续性的公众信任度低

在现行政策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将由“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支持,并且政府也明确规定了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者电价补贴的标准维持20 年不变。然而,我国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媒体报道, 2015 年,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资金缺口为800亿元。这样的资金缺口让业主对政府补贴分布式光伏发电20年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了很多投资商踌躇不前。另外,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并网问题上,虽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经出台了鼓励分布式并网的政策,但电网对光伏发电的支持能持续多久存在不确定性。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必然会增加电力设施的维护成本,进而增大电网的运营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如何分摊尚未确定。

(三)政策落地效果不显著

虽然从2013 年起各种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利好政策就已经不断出台,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我国尚存在体系障碍和政策盲点。如个人光伏发电审批流程问题,光伏组建市场的混乱问题以及上网电费的结算问题等等,特别是在能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投资者3 者之间的责任区分上仍存在盲点,这也导致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部门之间协调不力的情况,这无疑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同时也降低了业主的参与热情。

三、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加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

相较于其他大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而言,分布式发电投入成本较高。因此,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或者完全依靠企业个人都是不现实的,而现有上网电价补贴的方式,并不能有效降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风险,从而造成业主及相关企业在投资问题上止步不前。因此,必须使政府与企业及个人形成利益互锁关系,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以降低初装投资门槛。

具体来说,对于个人,政府应该着力降低其短期成本;对于企业,政府应该保证其长期回报。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个人相对于企业而言更加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所以应该从降低短期成本入手;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资金比较充足,可以选择自我投资的模式,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专项基金,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那些资金不太充裕的企业和公益性场所可以选择合同能源管理制(EMC)。

(二)落实各方责任、做好产业引导

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就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做好产业引导。笔者认为,国家的责任主要在于分布式光伏产业战略的制定上,另外也要关注各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有侧重的支持。另外,我国政府也要做好产业引导工作。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对相关企业及个人进行定向培训,强调我国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目标,即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向企业及个人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收期,以及政府政策的持续性等问题,从而保证投资人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一个积极的态度。

(三)提高行政效率、做好部门协调

分布式光伏发电由于其投资的分散性,其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而为群众提供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任务。特别是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如果审批流程过于繁杂,必然会让很多投资人望而却步。所以政府首先应该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审批流程,同时也要简化政策,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增强政府部门人员的办事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能帮助我国的光伏产业扩展国内需求,捋顺产业链条,其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当然正如所有新能源产业一样,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坚持前期进行投资引导,后期进行“半市场化”处理的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进一步对投资者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业主想要投机的心理误区,同时也要扎实地做好产业的政策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以后的产业市场化发展提供可循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丁芸,林韵.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5(03).

[2]邵汉桥,张籍,张维.分布式光伏发电经济性及政策分析[J].电力建设,2014(07).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 全面质量管理 新能源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58-01

我国光伏行业由产业大爆发到低迷似乎在产业发展之初已经埋下了“地雷”,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业扩张速度远大于技术更新速度,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标准状态,包括原材料进料控制环节、关键辅助材料的进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成品检验环节等等都无统一控制标准,甚至有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有生产人员兼任,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使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2],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光伏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将有助于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降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

本文将结合光伏产业的现状,对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光伏产业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会助推光伏产业在现阶段集体低迷阶段寻求一种新的突破,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必要手段。

1 光伏产业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产业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产业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产业为应用系统环节[3]。

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是个复杂和综合的因素,硅片生产原材料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控制,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环境,硅片成品质量的控制,电池工艺,组件封装所使用原辅材料都是质量管理的重点,都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及光伏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各个环节的控制都有待加强。

2011年下半年,受欧债危机及美欧双方的影响,光伏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纷纷出现减产,甚至倒闭的浪潮。

光伏产业除了面临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自身也存在方方面面问题,前几年各企业在纷纷抓住欧洲光伏市场,大搞企业规模扩张,产量至上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曾经一度行业内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有硅料就能赚钱的局面,原材料进料检验形同虚设,企业只是单纯忙于应付订单,质量控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产业发展中作用

2.1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通过对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的持续改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或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游多晶硅企业,由于其技术多半来自与国外,中下游需求量的巨大缺口,使得企业无暇顾及质量管理环节,诸多产品质量纠纷频发,中下游客户投诉较多,而且终端出现较多低效产品。因此引入全面管理,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质量监控环节的有效贯彻,把全面质量管理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借鉴到光伏企业中,人人参与企业管理,人人加强质量意识,并有效贯彻,才能有效降低下游企业的风险,降低本企业成本,增加自身竞争力。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单晶硅片、铸造多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包括合格供应商的评定,在光伏市场好的时机,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抢市场上,企业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上有时会流于形式,在质量管理中明显存在以下误区。

(1)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仅停留在很肤浅层次,存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无关,而且质量管理属于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的误区。

(2)有些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太过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如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员工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没有以产品的市场和顾客接受程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而是盲目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过程和形式。

(3)光伏企业由于属于新兴行业,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存在各司其职,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

(4)全面质量管理虽已在各部门,各个环节建立,单个部门各环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理解上及应用上的偏差。

另外由于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了解,没有从本质上去深入研究造成电池片低少数载流子寿命、低转换效率、高光衰减等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表现为无法有效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控制,究其原因固然有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因素、检测方法不完善,无标准可依的因素,但根本性问题还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到了下游光伏电站建设阶段,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由点积累起来形成线和面,集中凸显出来,但是一旦电站建设完毕,再去考虑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光伏产业各环节各链条的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2.2 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光伏产业升级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光电转效率及寿命问题,属于光伏产品的核心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个控制环节不健全不完善,都会为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效率及寿命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零差错,从这点来讲,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全员参与,全员获益,因此引入到新兴的光伏产业中,更能规范光伏企业发展的盲目性,更能提升整个产业链产品的档次,从原材料开始控制,而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成统一的质量控制目标,以最终建设高质量,高光电转效率,高寿命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信念,就会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厂检验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规则,最终促使光伏产业持续升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光伏;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38-01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能源危机逐渐加剧,加上能源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使得传统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迫切需要革新和改变,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以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许多良好的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涌现诸多知名的光伏生产企业,当然这些光伏生产企业快速的壮大的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着技术、竞争、汇兑、利率、资本结构、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风险,特别是伴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诸多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压力更大,因此,对光伏企业财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以便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光伏企业财务风险扩大所带来不良影响。

1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发展至今,在各个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也在光伏企业得到了应用,但国内部分多晶硅及光伏制造业,受地方政府主导实现了规模投资型超越式发展,未能及时控制好发展与经营风险,最终经营风险转化为支付不能的财务风险,甚至步入债务重组式的破产整合,因此,生搬硬套其它行业较为成熟的企业预警机制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缺乏。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多数光伏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在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以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主,缺少较为先进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模糊数学、AHP、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另外在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也缺乏全面性、客观性的考虑,自然也就造成了财务风险分析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

②合理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缺乏。目前光伏企业还没有设置职能分明、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即便设置了相关部门,在工作职责落实方面也有所欠缺,一旦风险发生,形同虚设,便无计可施。

③规范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乏。据笔者调查,整个光伏企业缺乏功能齐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导致财务风险分析没有完整、可靠的数据,无法科学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因子,当风险发生时也就无法有效的加以应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效应自然难以发挥。

2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企业还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健全和优化。

2.1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财务预警指标选择是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预警建立的前提,本文在满足有效性、客观性、针对性、敏感性、逻辑性、特殊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阅大量文献,结合光伏企业行情,确定了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和反映企业行业影响力、节能环保能力等的非财务指标。并通过AHP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光伏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主要体现于较低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第一,受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降低对光伏产业的政策补贴,致使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净利润减少,进而造成光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大幅下降,甚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第二,国际运输费用上涨增加了销售费用,研发投入加大、管理机构扩大、雇员增多等都增加了光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自然出现下滑,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下降。第三,受欧元贬值的影响,外币债务利息增加和外币收入汇兑造成了利息费用大幅上升。可以看出,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使得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更加迫在眉睫。

2.2 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立

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决定其实施必须有专业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因此,文章认为光伏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结构,即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财务处风险预警部,将财务风险预警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中,并明确预警部门的权责。预警部在享有与企业其他部门同等权利的基础上,担负着风险控制目标确定、风险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与控制策略制定等职责。预警部需定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企业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并以书面报告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若发现风险,需要及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并落实风险的降低和消除。

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作为财务治理的最根本措施对财务风险的预防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因此面临着《萨班斯法案》的严厉监管,这就要求光伏企业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①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光伏企业需建立反舞弊机制和规范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以防止由于个人经济利益驱使而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培养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整体性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系数。

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组织专业评估队伍定期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加以监督。

③从上到下风险管理的实施。光伏企业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一般会对所有财务科目、财务的业务流程进行检查。但按照《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需要采取从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不重要系统、内部流程、财务报告系统等作适当筛选,以减轻内控工作量。

2.4 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取得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光伏企业应全面推广ERP系统的应用,通过一套完整的ERP项目,不仅方便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其它信息的整合。ERP系统可彻底改变“财务”仅仅只与财务部门相关的观点,事实上,采购、物流、销售等非财务部门在系统中的数据己关联到财务销售成本、销售价格、库存价值等方面的计算、结转,成为财务数据的一部分,这正是ERP系统的真正价值,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都会产生影响。

2.5 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的构建

应急系统是财务风险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务危机处理措施能保证光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为此,本文设计了光伏企业的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程序。首先,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发现后,立即组建专业应急处理机构。主要包括预警员、信息员及相关负责人,必要时可聘请有经验专业人事联合处理。然后,启动事前建立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对预案的来源包括公司以前对失误的控制与矫正方案、企业长期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经验、同行业相关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案例等。应急预案内容应与公司经营特点相关,一般应包括处置风险的原则、目标、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可信任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供咨询的专业机构等。

3 结 语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更需要从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以保证光伏企业在严峻的市场行情中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鹏.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7篇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国际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国家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在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中引入国家利益的视角,实证分析了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正视国家利益原则,才能有序推进贸易自由化。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国家利益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56-03

当前,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浪潮。但是,在这个进程中,经常表现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背离和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偏离,甚至出现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其原因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国家利益”问题。

一、国际贸易政策中的国家利益观

国际贸易政策有两大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各国应当专门生产国内具有比较优势或用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可使贸易各国获利,并提高全世界总体福利水平。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标志着保护贸易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精典理论依据。李斯特认为:经济落后国家为发展本国生产力,应对本国弱小工业实行暂时贸易保护,通过保护逐步增强弱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自由贸易。然而,国际贸易政策的现实不仅有悖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而且也偏离于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自由贸易政策并未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普遍事实。许多国家不仅保护幼稚产业,而且还保护优势产业。因此,自由贸易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而这一缺陷便是它忽视了国家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权单位的客观存在及国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即国家利益的需求。

19世纪,英国的帕默斯顿伯爵说过:“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因此,国际政治经济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有学者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也要考虑符合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要求,自觉按照国际贸易规则的普遍要求制定和实施涉外经济发展战略。这样一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利益的产物。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强调自由市场的国际贸易之间,国家需要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一是应反对某些国家不顾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而一味攫取自身利益的狭隘做法,尽力避免出现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借口的贸易摩擦。二是应反省过于理想的世界市场和自由贸易之梦,树立现实而理性的国家利益观。

二、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国家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WTO在致力于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正视了国家利益的差别以及无条件自由贸易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的恶果,从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为防止不公平贸易的产生,WTO规定成员国可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为“保障”国内产业而采取紧急措施三大原则,然而,一些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等原则和措施,走单边主义,严重违反WTO规则。而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出口,但却频遭它国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其中以美国与欧盟最为典型。在此以光伏产业和高技术产品为代表做简单的实证分析。

1.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光伏产业的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入世后,我国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也较大,使我国国家利益的传统表达带来了新的变化。尤其最近几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大出口的地位越显重要。光伏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也是快速兴起的产业,光伏产品出口最多的是在欧洲,欧洲也是出口最大的市场。2013年,我国光伏行业整体出口近六成是去了欧洲。我国出口欧洲的光伏产品主要有光敏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逆变器、稳压电源等。笔者将以2008—2013年的数据,简要分析欧洲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影响。2008—2013年我国对欧洲光伏产品出口的具体数据表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近5年来,中国对光伏产品的出口增速放缓,其中2010年、2012年还出现负增长。从2011年开始我国光伏产业降温愈发明显,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屡遭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调查范围之广、处罚金额之大前所未有,其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贸易壁垒的影响。

从光伏产品结构分析,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出口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比降幅最大。2012年,我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出口额149.7亿美元,占全部光伏产品出口的64.2%,同比下降42.1%,高于光伏产品整体出口降幅7.1个百分点,在光伏产品中居首。

从贸易方式结构分析,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且出口额同比降幅高于一般贸易。2012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39.4亿美元,出口占比59.8%,同比下降39.9%;一般贸易出口额为82.6亿美元,占比35.5%,同比下降28.1%。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比降幅高于一般贸易11.8个百分点,延续了前11个月的态势。从2013年上半年的数据可知,虽然出口总量相较于同期有所增加,但出口总额出现明显下降,与同期相比下降了三成以上。欧美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中国整个光伏行业的影响是致命性和毁灭性的。

2.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体现。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加强,但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贸易壁垒越来越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持续加大,但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阻碍。笔者将以2008—2013年的数据,简要分析欧洲的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2008—2013年我国对欧洲光伏产品出口的具体数据表如下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02年至2009年,中国对高技术产品出口金额的增速在放缓,欧美通过“提高标准”和“技术法规变化”等方式来限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其中2009年出口金额还出现负增长,贸易总额和出口金额同时下降,多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其出口额逐年递增,直到2009年才稍有下降。2010年到2012年出口增速与贸易额增速也明显减缓,其中出口金额的增长率由30.65%降至9.8%,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技术的崛起。但进入2013年后情况有所改善,据海关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金额达27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1%。

根据商务部统计,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分类分析,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出口额最高的是计算机与通信类产业,出口累计金额1687.61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62%,是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核心推动力量与中坚力量,而国外采取反倾销调查、337调查、设置技术性壁垒等手段影响计算机与通信类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整体的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贸易摩擦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高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合法外衣的最难对付的保护措施。

三、实证分析的结论及应对策略

1.实证分析结论。综上所述,自由贸易过程中贸易壁垒是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从近10年来的发展变化来看,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企业与企业间,国家与国家间利益博弈的重要砝码。从光伏产品与高技术产品遭遇贸易壁垒的对比分析中可见,贸易壁垒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影响时间均不同,大致来看,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短期内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为消极影响,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它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实际上,自由贸易理论未能准确地解释自由贸易发生和运转规律的主要原因,它片面夸大了自由贸易为参与国带来的利益的统一性,而没有重视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差异,没有充分意识到无条件的自由贸易对国家利益的损害。贸易条件能够直接影响贸易收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进而有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无条件的自由贸易会对一国的产业、能源、环境和金融等领域的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埋下隐患。

简言之,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强调自由市场的国际贸易之间,国家需要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一方面,反对某些国家不顾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而一味攫取自身利益的狭隘做法,尽力避免出现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借口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应反省过于理想的世界市场和自由贸易之梦,树立现实而理性的国家利益观。

2.应对策略。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极力推荐贸易自由化政策,强调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好处,并可以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发达国家比较适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波特的观点从国家层面来考虑 “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时代需要的生产力,其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有能力出口高生产率产品,并进口其国内生产效率偏低产品,这种方式可以使国家生产率全面提升。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使发展中国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加速经济增长的愿望,以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因此加速实现本国工业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能否实现工业化目标,也就成(下转74页)(上接57页)了发展中国家国家利益的最直接体现。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对待贸易自由化问题上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尽管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但实施的时间跨度与开放次序需要仔细斟酌。

笔者认为在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中,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优势,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结构,改变低价竞销的局面。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步步紧逼,使传统的低价竞销已经没有出路了。无序的低价竞销是中国出口产品招致各类贸易救济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产品出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当地产业造成影响。因此产业升级早已不可避免,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以提高价格来摆脱低价倾销的嫌疑。(2)积极应诉,及时抗辩,谨慎出击。各类贸易救济调查发生后,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应诉,及时搜集证据,据理抗辩。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利益问题,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国家利益。此外,企业在确定国外目标市场,价格定位之前,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也应做足准备工作,应充分调研,未雨绸缪,使自己产品的出口在价格上、数量上避免达到构成对目标市场倾销的条件,以免在遭到贸易调查时陷入被动。(3)推动实施企业“当地化”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很多企业也具备了并购国外企业、到目标市场国投资建厂的实力。只有实现当地化,享受国民待遇,才能彻底避开各类贸易壁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能过剩行业和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在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看,这也是中国企业做大作强,跻身世界先进企业的必由之路。

最后,自由贸易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否定国家主体及其利益的客观存在。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贸易国家需要处理利益分配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切实照顾到不同国家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性。反之,如果不顾国家利益的效率与公平而一味追求无条件的自由贸易,有损部分国家利益的维护。

参考文献:

[1] 廖涵.论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原则[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5).

[2] 高伟凯.论自由贸易对国家利益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索,2009,(12).

[3] 连忱蔚,李会明.WTO与国家利益原则[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

[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网站,http://stats.gov.cn/.

对光伏产业的认识范文第8篇

(一)全球经济复苏现状与趋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与美国经济关联度较大的欧盟地区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两大发达经济体先后出现了房价暴跌、信贷紧缩、消费信心不足、股市低迷、失业率高企等现象,并最终演变了全面的经济衰退。危机后,美国的GDP增长率从2010年起回升,之后一直保持为正增长,但增长率数值较低,这表示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不稳定,且比较缓慢。自2010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相关指数增长态势较好,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表现,高盛对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为2.5%,较为乐观。但2011年爆发的债务危机和2012年通过的“财政悬崖”立法中涉及到的税负的上升和减赤的推迟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复苏埋下了隐患。而欧盟的最大问题是2009年底在希腊爆发又蔓延到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这一危机将欧元区主要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的问题彻底显现出来。虽然危机国、欧盟和IMF都采取了一系列自救和救助措施,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各国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统一的货币政策与不同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增长一直乏力,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高盛对欧元区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仅为1.0%。

2.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和增长势头良好此次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债务危机爆发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因此危机后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主要增长点。高盛对成长型市场和金砖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分别为6.8%和7.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和发达经济体的1.8%。世界银行对东亚地区2013年至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预测为5.9%,东南亚国家2012年的经济数据普遍良好,经合组织预测,东盟十国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5%。其他地区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2012年保持了4.6%的强劲增长。拉美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仍基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美地区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4%。

(二)货币政策调整及预测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经历多次调整。自2012年起,为应对欧美债务危机造成的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事实上执行了以满足实体经济、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客观需求为目标的稳定偏松的货币政策。对于2013年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并确定了进一步优化货币信贷投向和结构、重点支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取向。

(三)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与特点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护市场份额,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复苏,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加重的趋势,也表现出与以往贸易保护主义不同的新特点。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而且涉及的国家和的范围更广,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新能源、电子产品等具有一定技术附加值的产品,特别是来自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影响很大。

(四)人民币汇率波动及预测

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复苏强劲,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一直维持着顺差,以及我国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支持了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币值的坚挺。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已分别升值23.3%和31.9%。鉴于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平衡但仍维持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特点,以及欧美等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小幅升值应是近期人民币币值的主要走向。

二、河北省出口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态势不佳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需求复苏不力、态势不佳,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后危机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迟缓和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欧盟、美国等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回升,甚至部分市场有恶化的趋势,比如欧盟区、日本等,这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出口计划和实际出口规模。第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重,特别是欧美对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严重影响了我省的支柱出口产业光伏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第三,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币值整体上呈现升值的态势,由此造成的经济风险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2.汇率损失上升后危机时代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无序,波动幅度较大,人民币币值整体上呈现升值的趋势,这使得河北省出口企业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面临比较大的结算风险。从签订订单到组织生产、对外出口货物、收回货款直至结汇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如果本币升值、计价结算货币贬值,就会使得企业外汇收入承受汇兑损失。出口企业所承担的汇兑损失上升。大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议价能力低的小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价格转嫁风险,只能自己承担。

3.融资难度加大后危机时代,由于我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较快,且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因此从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曾经实行了比较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这使得企业融资的成本加大,正常的资金需求受到影响。自2012年起,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但中小出口企业、民营出口企业的融资困境,特别是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4.出口退税政策调整2010年开始,为促进贸易平衡、调整产业结构,我国逐步取消包括“两高一资”在内的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对于我省钢铁等部分产业从出口退税、资金融通等方面获得的支持大大减少,对其生产和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机遇

1.新兴市场国家市场需求复苏后危机时代,与金融危机关联度较小的部分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显著,其GDP增长率总体上高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需求回升态势比较明显。另外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其入世后将履行如减低关税、开放市场等承诺。这些国家都应该成为河北省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

2.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改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的萎缩,导致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明显的海外投资撤出的现象,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于是一些国家采取各项优惠措施,如放宽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我国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环境。另外,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整体上呈升值的状态,且未来将继续呈现小幅升值的趋势,这都给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后危机时代河北省出口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省出口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在充分了解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拓展出口市场

根据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应选择适当的投资进行组合,以达到降低乃至消除该资产组合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应用这一原理,应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的非系统性风险,根据对2013年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河北省在维护欧盟、美国、东亚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应重视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预期较高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南非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资源大国,巴拿马、海地、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以及新加入世贸组织的俄罗斯等出口市场的开发。在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同时,密切关注各地区各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随时对出口市场选择进行合理调整。在这一过程之中,除了企业自身应配置相关部门或人员从事此类工作,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外部支持的作用,为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进行信息咨询和共享服务。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第一,商务部门、人民银行等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纽带,加强出口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沟通和科研合作,利用后者在科研人员上的优势,发展横向课题,开展联合调研;第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或行,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络,在信息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推动商业银行利用海外分支机构,对所在国其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进行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企业出口市场的选择与调整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就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来说,双反调查仍是河北省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新能源行业的双反调查,是河北省出口企业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重点领域。应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立足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已采取了调整光伏补贴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特别支持,另外还可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合理利用WTO规则,抵御不公平的贸易冲击。河北省相关部门需要对此进行主动参与和配合,主要是与企业和行业协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我省光伏等主要出口产业的贸易动态和市场国的政策动向进行密切跟踪,特别是对销量和价格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信息获取和预警信号的,以为企业和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条件。双反调查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国的地位未能得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认可,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因此河北省应从自身入手,采取优惠措施普及新能源产品在省内的使用,以促进此类产品的内销力度,并通过行业整合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三)提高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出口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因此河北省出口企业应根据后危机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及时的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销售市场的拓展和议价能力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结合财税和金融政策,起到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可通过专项经费、税收减免、创立基金等方式,直接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第二,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开发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采取专项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健全科技金融中的风险补偿机制,为科技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我省出口产品结构。

(四)规避汇率风险

通过对后危机时代汇率走势的预测,基本上可以得出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的结果,这将使出口企业面临出口数量下降和汇兑损失上升等两大问题。从出口企业自身出发,除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提高议价能力,通过提升价格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的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汇率风险的规避。第一,合理选择结算币种,尽量选择币值较为坚挺的货币进行结算,并尽最大努力推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自2009年启动,目前已经扩大范围至全国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金砖国家、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内的本币结算。河北省出口企业应借力于这一有利环境,从非传统发达国家,如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国入手,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彻底消除汇率风险。第二,在贸易合同订立中,缩短结算期限和收汇时间,尽量减少汇率波动对收入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出口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但对于很多在贸易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主动权的企业来说,这种方法在实施上会遭遇较大的困难。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适当放弃信用证等传统出口结算方式,转而选择程序更加简便、时效期更强的托收、电汇等结算方式。第三,合理充分的利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多样化外汇交易方式,减少结算过程中的汇兑损失。另外,我国近年有望推出外汇期货,这也是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方式,特别是有利于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的汇率风险规避,企业可提前进行了解,以便于以后的操作和使用;第四,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出口押汇、发票融资、票据包买等具有融资作用的金融服务,在从银行获得融资、提前收汇的同时转嫁汇率风险。商务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应加大力度向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进行有关汇率风险宣传,提高出口企业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合理引导企业汇率预期,加快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风险敞口,进行避险工具的合理选择与有效组合,如与汇率挂钩的理财产品等,为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的渠道。

(五)推动对外直接投资

河北省技术成熟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家电、医药等优势产业的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国际投资环境改善的条件尝试到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开展生产和加工装配业务,经加工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转出口,在转移过剩产能的同时可规避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控制成本,应选择优惠政策明显、原材料丰富、人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尽可能采取并购而不是新建的投资方式以减少成本;第二,应将市场开发放在重要的地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应适当实施“本土化”方式,在品牌、研发、管理等方面利用当地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注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和市场调研,从成员、结构、控制等角度入手建立顺畅的营销渠道,并通过广告、公关、促销等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最大限度的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就发展对外投资来说,政府和金融部门可提供以下支持:第一,利用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和行网络帮助有意发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对对方的政治经济和金融政策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研,少走弯路,节省成本。商务部门也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可考虑成立专门部门进行相关的培训、咨询、推荐、调研等工作。第二,商务部门应力求简化审批程序,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减少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时间。第三,企业在发展对外投资过程中会涉及到货币兑换,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投资利润的汇回环节会遭遇汇兑损失,商业银行应引导投资企业关注汇率走势,合理使用掉期交易等方法规避汇率风险。

(六)调整结算方式

出口企业应尽量采用OA、托收等对买方有利的结算方式,以增加产品销售。当然,这类结算方式会衍生相应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先发货后收款引发的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结汇时间拖后引发的汇率风险和资金占用等。对此,出口商应考虑将赊销、托收与福费廷、国际保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出口信用保险进行结合,特别是前两种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让出口企业获得融资、提前收款、规避信用风险、减少资金占用,而且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并同时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从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出发,将资信调查、远期结汇、贸易融资、国际担保等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开发组合产品,研发新型产品,特别是采用多种方式承购出口企业的应收帐款,为出口企业提供质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融资,以解决出口企业因结算方式调整而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七)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