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电网建设

智慧电网建设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1篇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技术,全方位引入无人机、远程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向未来的电网建设,提出以“七可一充分”为主要内涵的电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目标。通过对平台和机制建设2个方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管控效率,提升基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而向未来的电网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1 指挥监控中心    

建立指挥监控中心,综合采用无人机、远程监控和RF工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监视”和“可管控”功能。

1.1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画而和数码图像,形成对现场的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感知。    

变电站视频头的布点以固定和移动摄像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启动阶段,在500 kV, 220kV, G工S和周边区域进行固定摄像头布点。施工期间,在重点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摄像头,以补充固定摄像头的监测死角。线路视频头的布点以移动式摄像头为主。在重点施工阶段和高空作业期间,由施工人员佩戴头戴式或胸戴式移动摄像头,将视频信号实时地传递给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四周布置可移动式固定视角摄像头,对周围人员、车辆、机械、物料等进行监测。    

采用外网和内网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对于实时性监控要求较高的敏感点作业信息,优先采用外网进行传输,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缺陷。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安全级别较敏感的监控信息,优先采用内网进行传输,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外网租用成本。线路施工地点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不利于内网铺设,因此采用外网进行信息传输。    

利用工程视频,结合进度、安全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远程视频检查(“四不两直”检查)、人员行为、标准化工地和关键工艺节点监管。深化视频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工地违章智能识别和场区视频定位联动,辅助监控中心人员决策,提高监管效率。

1.2无人机监控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人员数量、站位、到岗情况等关乎到安全施工的关键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现场高空特种作业监控和导地线展放过程监控。    

制定有序、规范的无人机管理规程,落实责任负责制,无人机和操作人员“一对一”。落实飞行操作工作票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飞行的目的、时间和飞行监控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针对问题和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将每次飞行监控的视频进行备份、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2 远程跟踪    

利用电子地图、视频跟踪技术使远程与现场建立实时可视化无死角沟通,加入即时会议,实现对现场工作的远程实时监控。    

监控端采用基于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视频跟踪。引用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界而,在跟踪目标丢失时,可以依靠人机交互的方法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监控端的视频数据经高速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服务器端用以实时观测监控端的视频数据。

2.1人员管控    

在施工现场的重要关口如施工场区出入口等处设置人员门禁,通过人员考勤系统将人员出入信息传递到指挥监控中心,实现对人员有效管控。    

门禁方式采用工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不同类别人员采用分类门禁方式通过闸机。工程管理人员采用人脸或虹膜识别的门禁方式,以提高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常规人员可采用二维码、RF工D等门禁方式,以提高通过速度,减少滞留时间。闸机与消防系统联动,当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闸机转入紧急通行模式(常开),方便人员紧急疏散。对于无法显著设置出入口的施工现场,采用移动考勤机进行出入考勤。

2.2资源管控    

利用标识与识别设备和定位设备,对于各类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材料、工器具、施工机械等生成数字标签,利用资源识别,记录其在重要关口进出行为,并进行实时位置跟踪。设置GPS定位电子围栏,通过资源定位,对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监管,当人员、设备或材料无故离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并做报警处理。

2.3 环境监控    

在施工地点布置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的在线动态监测和综合管控。    

对地域、时域离散的建设工地、拆迁工地、堆料场地等监测地点实现动态监测,监测信息综合上报,在监控中心集中显示。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全天候24小时全而监控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情况,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数据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短信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在线监测扬尘、噪声、气象数据,综合报警抓拍图片、实时视频图像的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与考核提供多维度佐证。综合多维度数据订制数据应用模式,实现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监管。    

在施工现场布置除尘炮雾机,实现监控、管控措施联动,一旦发现扬尘数据超标,立即启动除尘炮雾机。    

最后,通过建立并完善值班和巡检制度、视频布置监控制度和人员资源管控制度,对施工现场360度和24小时监控,实现人、机、物的“零误差”管控。

3 通信办公云平台    

构建通信办公云平台,布置省公司一指挥中心一项目业主项目部三级视频会议[c]和OA办公系统。综合采用光纤通讯、5G, WiMAX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通信”功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线路工程通讯困难问题。提升信号传输速率50%以上,降低故障中断率到1%以下,确保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项目部与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省公司的“0延时”高可靠性通讯。

3 .1智慧工地的机制建设  数字化设计和施工机制建设    

推进三维设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进一步应用,并将三维技术与B工M技术和激光点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工地‘可推演”和“可复制”功能。    

通过进一步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大幅减少初设和施工图出图时间,提高材料、物资和施工量招标的精准程度,将设计误差约束在合理范围以内。通过三维设计与B工M技术融合,开展全过程的模拟推演,提高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效率。通过三维设计与激光点云技术融合,阶段性对现场整体、细节进行“复制”扫描,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效率,将施工安全隐患的前期识别率提高50%以上。

3. 2智能化成本管理和施工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0],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可挖掘”和“可交互”功能。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挖掘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控、施工和监理过程的人机交互。为监控人员提供智能化建议,为施工人员提供在线化监测,为监理人员开展便携化检验。采用VR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通过智能化成本管控和施工机制建设,降低施工工时,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4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在国内电网智慧工地方而走在前列。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全而推广建设和应用基建工程“智慧工地”系统,各级管理人员登录“智慧工地”应用软件,就可实时查看来自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摄像机、人员实名制一卡通系统、现场环境监测装置等采集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即当前电网智慧工地的建设还处于“七可一充分”中的可监视、可管控、可通信“三可”的范畴。随着三维技术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将继续沿着可推演、可挖掘、可交互和可复制的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更为有效的管控,是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2篇

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在业界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扛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旗的背后,是中国电科多年的技术积淀和无数的实践探索。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科自2010年开始就先后承担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

那么,“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有何不同?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的迭代又意味着什么?《网络传播》杂志记者专访樊友山,请他绘制通往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线路图。

什么样的城市是好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毋庸置疑,好的城市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的关键所在。但是该如何定义城市的好与坏?樊友山认为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人人都会感知。

《网络传播》:目前,我国有很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成效如何?

樊友山:应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通过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民生、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建设,改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这也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智慧城市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当前,我国在智慧城市领域已经掌握了一批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大量成果已经在相关城市试点落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生活。

《网络传播》:智慧城市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樊友山:举个生活中最普遍的例子。生病了,无需去医院,通过传感器让医生了解到自己的血压、心跳、脉搏,收到病人数据后,通过连接各大医院的数据库体系,医生团队就可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做到足不出户就可治疗,缓解当前看病难问题。这就是我们智慧医疗的新模式。

《网络传播》:最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

樊友山:城市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应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将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动信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绿色环保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什么样的智慧是真智慧

相较于由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建成的传统城市,“智慧城市”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升级。而今,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演进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这里,樊友山提到了一个新词――“真智慧”。

《网络传播》: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相较于智慧城市,其“新”具体体现在何处?

樊友山:新型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信息体系。中国电科将新型智慧城市的特点归纳为“六个一”。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深度融合的结果。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是与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比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倒信息“烟囱”实现互联互通,二是跨行业数据融合实现“真智慧”,三是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安全。

《网络传播》:“真智慧”是怎样的概念?

樊友山:“真智慧”就是以城市大数据为基础的建设和运行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为实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保障信息安全三大目标而推进实施的,集中体现了智慧城市由建设向应用、由规模向效能、由产品向体验的转变。

《网络传播》: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看待新型智慧城市的复制推广和量身定做、本地建设?

樊友山:“复制推广”指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建设的结果。所谓“释其成法,法其所以为法”。通过标杆城市试点,使方法和流程趋于成熟,打造核心产品,形成标准,再向全国推广。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新型智慧城市推广建设时,必须与城市自身的定位、特色和主要矛盾密切结合,才能体现“真智慧”。

什么样的联合是强联合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化工程,仅仅依靠中国电科力量略显单薄,更需要协同作战。于是,一个企业联盟――新型智慧城市企业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不仅吸纳了IBM、微软、三星等国外先进企业,也吸纳了华为、中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正如樊友山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到的那句古语:独行快,众行远。

《网络传播》:为了实现建设更开放、更安全、更便捷、更现代的新型智慧城市,中国电科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樊友山:中国电科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推动单位,主要聚焦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顶层设计,发挥中国电科在大型信息系统总体和集成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以体系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实施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二是数据运营,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成果,将城市各部门和行业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可开放的高价值数据资源,支撑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三是信息安全,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在推动信息共享、数据开放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推动标杆试点、抓好顶层设计、打造核心产品、推进标准建设、强化联盟运行。

《网络传播》:中国电科是如何践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举旗者这一角色的?

樊友山: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城市,这种城市要以智慧的方式运转。一方面,在国家网信办等部委领导下,研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并与深圳、福州、嘉兴三个城市率先推进标杆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电科以开放协同的心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联盟还将共同构建开源平台,推动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努力打造“体系规划、信息主导、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生态体系。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3篇

这一切,都从怀柔区与联通公司联合建设“智慧怀柔”开始。“智慧”,让越来越多的怀柔人过上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智惠”新生活。

“智”能服务

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一个便捷的民生环境,正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

所谓“智慧城市”,即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

对怀柔人来说,“智慧城市”并不陌生,因为“智慧”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智能交通图像视频监控、烟花炮竹销售实时监控、建筑工地安全智能监控系统、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均实现“宽带村村通”、居民家中安装使用的智能水电气表……这些都是“智慧城市”构建的诸多“神经元”,成为服务为民的“智能团”。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怀柔区政府与北京联通携手积极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工程,全力打造“智慧怀柔”,并将“智慧”率先植入桥梓、宝山两镇。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北京联通已率先投入5000多万元,在宝山、桥梓实施基站建设和光纤入户工程。目前,两镇分e实现镇域内行政村100%光纤覆盖,新建68个室外宏站并投入使用,2G、3G手机信号全覆盖,平安社区、过程医疗、景区实时在线等智慧服务相继开启,并以点带面,在其他镇乡全面推广。

与此同时,北京联通还先后投入4.7亿元用于怀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网络光缆铺设总长达8600公里,互联网出口总带宽已达85G,宽带全覆盖小区1267个,占全区96.94%;辖区28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进村,宽带光纤全覆盖,宽带用户超过5万户,并在重点区域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为“智慧怀柔”建设奠定了坚实完备的信息化基础。

“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动力,智慧怀柔建设是创新城市管理的有效实践,通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打造智慧政务、提供智慧服务、普及智慧生活、培育智慧产业的目标。”怀柔区经信委主任周怀明介绍,“智慧怀柔”建设包括覆盖镇村的电子政务网络、网上远程医疗、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等。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政务、商务、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将有效地促进民生、三农、教育、经济等事业的加速创新发展。

“智”谋发展

与以往不同,“智慧怀柔”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从“数字”向“智慧”的全面跃进。

今年,北京联通将在怀柔区政府的指导下从“光速怀柔”、“无线怀柔”、“数据怀柔”、“映像怀柔”和“应用怀柔”五个维度,最终全力打造成通信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的“智慧城市”。

“光速怀柔”,即把怀柔建成北京市第一个光网络全覆盖的地区。2016年底,怀柔区已实现95%地区光网络覆盖,70%居民光纤入户,今年将实现100%全覆盖,光纤入户90%。

“无线怀柔”,即把怀柔建成3G网络区域全覆盖、WLAN网络热点全覆盖的地区。通过精细化网络建设,实现全区2G和3G网络优质覆盖,无线网络和WLAN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确保政府和企业无线网络办公通畅性和安全性、居民随时随地享受无线宽带互联网应用终端。

“数据怀柔”,即把怀柔建成北京北部新的信息产业中心、数据存储中心、互联网应用中心。通过互联网端口大规模扩容,建立三个以上互联网接入节点和与北京公司联动的立体化云计算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分布式的互联网接入构架,助力怀柔成为北京新的数据核心区。

“映像怀柔”,即把怀柔建成视频采集最广泛、应用最丰富、内容最齐全的区域。在“智慧宝山”、“智慧桥梓”建设基础上,今年在城乡建设遍布全区的视频采集网络,实现重点区域、热点景区全监控,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监控能力、发展旅游经济提供视频传送服务。

“应用怀柔”,即把怀柔建成覆盖各领域行业、涵盖工作和生活的信息化应用高集成地区。根据政府和企业需求,集成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农业、商务、城建管理、环境监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确保城乡居民智慧化应用得到普及、高端信息产业得到发展,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城镇水平。

“智”惠民生

“我只要发条短信到水表指定电话号码上,充值缴费就能完成。”自打安装了智能化水表,怀柔区幸福东园小区居民焦桂荣随时可以外出办事,再不用像以前每到交水费那几天,家里必须专门留人,否则就会出现“断流”。

“何止于此!”焦大嫂颇为自豪地介绍,“手机短信还可以完成开关水阀的操作,即使不在家水管跑水,也可以通过‘遥控’自动关闭阀门。如果余额不足,还有短信提示,‘督促’充值。”目前,怀柔全区已有两万多户居民使用上了这种物联网水、电、气智能表具,“跑冒滴漏”现象荡然无存。

“智慧”改变生活,正体现在怀柔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宝山镇超梁子村,村支书于福贵可随时随地用手机远程启动村广播系统,通过手机广播,再也不用坐在村广播站对着话筒广播了。在村委会,工作人员可通过办公室里的一台电脑主机,对全村11个重点部位进行实时安全监控。这是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方面的典型应用。

山里的村民有了疑难病症,不用再长途奔波到县城就医,通过远程会诊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接受各大医院专家的网络会诊。通过这一就诊模式,让更多最基层的山区患者方便地享受到二、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传统的就医模式被打破。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4篇

据了解,2010年武汉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信息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3大核心体系,其中应用体系选择在15个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智慧国土规划、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产业带动目标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化,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据测算,到2015年将带动这些产业增加值达3040亿元,到2020年将带动产业增加值达到112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数额,仅在数字上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那么对于武汉来说,这800亿的价值又将如何体现呢?

城市规划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陆续公布,智慧城市似乎还未来得及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又迎来了新的关注度。根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中所描述,未来几年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试点示范阶段,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优先选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先行示范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全面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

据了解,武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勾画了“113”的框架体系,即一个发展目标、一套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三大核心体系。具体项目包括拓建光网都市,实现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所有光纤带宽用户群都可达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的业务需求。同时,除规划建设1个武汉市云计算中心外,还将建设6个行业云计算中心,分别涉及公安、交通、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和水务等。此外,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肉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13个试点项目也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总体来说,智慧武汉将是数字武汉的推进和强化。在智慧武汉建设中将实施光城计划,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物联网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武汉地理空间框架。深化“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工作,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全覆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融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在光城计划中会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利用武汉光纤光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扩大远城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智能楼宇、智慧家庭。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点,实现机场、车站、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空间无线网全覆盖。

依托武汉“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

推广、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等环节的渗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在物联网建设层面引进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拓展“武汉通”应用功能,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促进与身份信息管理互联。

产业纵横

而在产业调整方面,武汉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首先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通信、消费电子、高端器件和集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光通信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体系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推进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到2015年,形成1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第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在其它领域,武汉还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5篇

陈彪表示:近年来,深圳市紧紧围绕“努力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目标,结合“城市管理治理年”的要求,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提升深圳市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以信息化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深圳已经进入城市经营、治理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深圳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生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深圳将继续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让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冬辰指出: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聚合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国电科的观点与华为的生态圈计划不谋而合。中国电科新型智慧城市企业联盟目前已经凝聚60多家成员,华为是其核心成员。围绕中央对智慧城市建设方针,过去一年中国电科按照 “六个一”的系统建设思路,完成了多个城市的顶层设计、实现智慧城市的共荣共享和现代化运营。中国电科将再接再厉,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与更多优秀企业携手共赢共建美好未来。

为了更好地给客户提供完整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华为今年7月了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首批21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包括中国电科、航天科工、方正国际、神州数码、未来国际、国泰新点等。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表示:要实现城市智慧,不能依赖单一的企业。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单靠某一个企业难以快速推进,需要企业间整合资源、深度协同。华为力争扮演的是生态中“土壤和能量”的角色,坚持管道战略,通过聚合产业链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城市新生态圈,让城市更智慧。他强调:“面向未来的生态圈建设,华为还将进行更为广阔的利益分享。我们坚信,赢得未来的关键,不取决于你消灭了谁,而取决于你团结了谁。利益分享既是生态的驱动力,也是成功生态的结果。在数字化转型的巨大蛋糕中,我们只拿1%,其他都是伙伴们的。”

在随后议程中,行业专家和深圳、上海嘉定、潍坊等城市代表以及主办方华为和中国电科分享了智慧城市行业动向和实践经验。

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国标委工业标准二部孙维处长从标准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孙维谈到:近年来智慧城市项目大量的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点,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滞后、标准规范体系缺失等隐患。自2013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工作,目前形成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深圳是国内唯一处于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政府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和政府公开信息网上率均达到100%,政府门户网站连续8年在全国政府网站评估中名列前两位,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称号的城市。深圳市经贸信息委副主任贾兴东分享了深圳案例经验:“深圳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和华为合作建设了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构建了集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深圳市龙岗区在数据驱动城市治理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5+6+11”的顶层规划牵引下,龙岗区通过“汇数、绘图”夯实基础,围绕“慧治、惠民”深化应用,从去年9月开始建设“一库、一图”为主的信息基础平台、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教育、智慧安监等数十个业务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库汇万数”、“一图视全城”、“智慧助治理”、“信息惠民生”,政府效率、民众满意指数、城市治理能力均有效提升。

近年来,上海全面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朱砚卿表示:嘉定是上海首批智慧城市示范城区, 智慧新城在面向城市品质发展,治理模式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宜居新城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五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无线城市、智慧政务等16个专项,33个项目的落地,完善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实现了政务资源共享联动,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以及民生领域智慧应用的不断深入。

“‘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是智慧城市的发展之道。“山东省潍坊市副秘书长张宝庆表示:“要充分尊重和突出市民的城市主体地位,注重让市民享受智慧城市的便利体验;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通过创新来表达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断赋予智慧城市新的内涵。”潍坊市依此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思维的“潍V”智慧生活云服务平台,为市民打造了一个“指尖上的智慧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虚拟化市民卡、城市泊车等更多的智慧应用。未来,潍坊市将打造以NBloT新一代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联城市,塑造智慧城市新形态。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6篇

在这场市场细分的战役中,三大运营商都面临几件必须要做并要加快推进的事,一是从基础层面上,各运营商都需要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铺设站点和加快网络覆盖,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打下基础,也为抢占市场打下基础。二是从战略层面上,各运营商纷纷与各城市谈判,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自此,瓜分的格局从地理层面上开始产生。如中国联通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主导;西安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投资,打造杭州“智慧城市”。

三大运营商布局“智慧城市”

从差异化竞争开始,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三大电信运营商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渐渐形成。业内专家认为,三大运营商差异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有益于弥补彼此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加有益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及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处于智慧城市的最显眼位置,其主打的4G技术比3G快十几倍。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中,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实现“打造出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无线城市,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构建并推动智慧城市的不断升级”。在3G时代,三大运营商分别有自己的无线接口标准,中国移动现在主打出4G的标准,虽不知未来发展如何,但目前无疑是其在“智慧城市”实现中的一大核心竞争力。据报道,杭州在B1公交车上已经对公众开放了4G业务,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城市。

如何运用无线网络实现“精彩物联生活”,应该是中国联通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如,手机一卡通,以手机为载体,为用户提供身份识别、门禁、考勤、移动支付、停车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再如,汽车信息化产品服务,将4s店、车主、车载信息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紧密的网络等。

中国电信主打的是“宽带中国,智慧生活”。与中国联通的4G无线不同,中国电信在做的是有线和无线的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在铸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实现高速无缝宽带网络。在2012(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会议上,中国电信天津公司网络发展部副总经理纪根茜表示:“中国电信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CDMA网络的运营商,可以称之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但是通讯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管道的通道,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作为对上连接各行业应用,对下连接物联网起着承上启下接口作用的运营商而言,我们可以依托网络优势,开放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综合平台,提供给各个行业应用。”除了行业内部协同,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至关重要,对此纪根茜说:“智慧城市一个真正的展示还是通过政府门户把智慧的应用展示给民众,通过门户把智慧城市和智慧成果展现出来。”

基于上述理念,中国电信推出智慧云海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智慧云海智慧应用当中,中国电信在三大领域推出了36项的智慧应用,15个大的主题。”纪根茜举例,“我们推出了有关社会管理、政务监管、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四大主题的智慧政府应用;推出在智慧教育、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和社区生活的智慧民生应用比如天津西青居家养老服务;在金融、物流、农业深加工、园区也提供了相应的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比如跟天津的有关部门合作的物流行业配送服务,自推出应用以后,目前客户的订单量大概上升了30%至55%,还有我们在天津16个院校、30多个企业提供的金融支付服务;我们和天津城投集团联合,推出智慧旅游的服务。这些应用只是做智慧城市的总体战略,目前我们在天津还有一些试点应用。”

运营商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据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城市是借用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之间的智能感知,自适应、智能化,通过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多种城市需求的智能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动力的安全、边界、高校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9月7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的行动计划。根据上海电信目标,一是要在全国最先实现城市光网覆盖目标,二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的宽带服务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三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电信覆盖热点将超过3萬个。目前上海城市光网覆盖超过了320萬用户,光纤人户突破90萬用户,电信WIFI热点数超过4500个。

在三网融合方面,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合作的IPTV已形成国内公认的上海模式。上海IPTV用户突破130萬,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PTV城市。根据上海公布的云海计划,中国电信率先对外天翼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打造云计算基础服务,重点在云主机、云存储、云桌面、云手机等业务引领全国。

全球电信运营商在城市物联网发展方面非常迅速。据国外的电信公司报告,2011年全球物联网终端数已经达到了8140萬,年增长率46%。据统计,全球主要运营商物联网应用行业主要分布在汽车、医疗、金融、运输领域。上海在物联网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实施智慧上海十项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安防、交通、医疗、环保、校园、政府、工业、节能、社区这十个方向。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桃园县 经验 启示

一、引言

智慧城市,狭义上是指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广义上是能够充分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核心思想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实现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系统等空间信息网格平台的逐渐完善掀起了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空间信息网格等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演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世界各地掀起了智能地球、智能城市建设的热潮。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进入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阶段。

桃园县智慧化的建设经历了数字桃园(E-桃园)到移动桃园(M-桃园),再到智慧桃园(i-桃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生活网络体系。桃园县智慧化的成功与发展战略规划清晰、建设步骤稳健等因素密切相关,桃园县以改善城市管理效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桃园县智慧化建设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台湾智慧城市建设历程

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由于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建设步骤合理有序,成绩斐然。

为了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台湾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施《信息通信发展方案》。2002年,推动“数字台湾”计划(E-Taiwan),并于2007年实现“6年600万户宽带到家”的目标。为了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通信服务,让居民享受优质的信息生活,2005年台湾政府启动“移动台湾”计划(M-Taiwan)。2009年,台湾政府开始实施以“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为目标的“智慧台湾(Intelligent Taiwan)”计划,该计划拟通过升级高速宽带网络,互联互通分割的网络系统,辅以有线与无线感应网络,建设网络连接的顺畅通道,进而构建完善的宽带基础设施及应用环境。同年,成立经济部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推动办公室并《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计划以智慧小镇(Smart Town)与智慧经贸园区(i-Park)为两大主轴,整合运用宽带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与传感网三种网络系统推动舒适便利、农业休闲、安全防灾、医疗照顾、节能环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领域的智慧科技应用。据此,该计划又称为“i236计划”。该计划以生活应用本地化、应用服务产业化、服务产品全球化为发展远景及目标,希望以智慧生活科技提升人民生活水准,进而建立上中下游产业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孕育未来智慧生活科技新兴产业。

台湾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台北市2006年获得“全球智慧城市首奖(Top1)”;桃源县2009年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奖”及“全球21大智慧城市”,并于2010与2011年再度获得“全球21大智慧城市”奖项;台中市获得2012年“全球21大智慧城市”与“2012全球顶尖7大智慧城市”称号;新北市获得“2012全球21大智慧城市”奖项。其中,桃园县最受瞩目。

三、桃园县智慧城市建设历程

桃园县位于台湾西北部,与新北市、新竹县、宜兰县相邻。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约135万,目前是台湾地区人口最多的县份。桃园是台北的交通门户,环岛铁路、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均经过桃园,并有高速公路直通桃园国际机场,北部横贯公路自大溪、复兴穿越雪山山脉进入宜兰,西北沿海有滨海公路,交通极为方便。桃园县从2002年起,分阶段规划数字桃园(E-桃园)、移动桃园(M-桃园)及智慧桃园(i-桃园)等各项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

1、数字桃园(E-桃园)建设

2002年,桃园县政府启动E-桃园计划。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政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方便民众通过电子化政府更快捷地获取政府资讯,建立更高效的政府与民众的交流渠道。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桃园县政府服务入口网与桃园县政府业务信息化改造。

桃园县政府服务入口网通过整合由不同城市管理部门独立管理与运作的网络服务与咨询,为居民提供桃园县单一入口网站。网站提供工商投资、观光休闲、社会福利以及县民资源等四大主题网,提供县民一站式服务,强化民众E化的能力。其中县民资源的部分,分设了劳工服务等12类县民生活资讯,同时在E化服务台也纳入县长信箱、服务部落、常见问答以及线上申办等资源,并提供法规查询、资讯便民系统查询等线上服务资源索引,让民众通过电子化的方式直接参与县政府运作,以增进民意互动。

除建设桃园县政府服务入口网站之外,桃园县政府积极推动政府业务电子化,以提升县政府各行政单位工作的效率。如开发网络申办服务、提供网络付费、电子身份认证功能,节约了往返县政府的申办时间与交通费用。在政府内部业务咨询方面,电子公文令公文交换时间由2天缩短为30分钟;财政系统的电子化实现了对县政府各项预算的全程掌控;考勤系统的电子化实现了县政府对员工工作状况的有效监督与规范;GIS国土资源咨询的电子化令土地出让分区审核等处理时间节约一半以上。为确保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防119救护、警察勤务派遣、消防救灾等也被纳入电子化管理。截止到目前,县府内部数字化程度已高达95%以上,大幅提高行政作业效率及品质。而涉及民众的各类案件申办、民意反馈等,也都纳入系统管控。同时,为民众提供专用信息查询通道。

建立更便捷的政府为民服务通道是E-桃园建设的着眼点。政府服务入口网与业务电子化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也拓展了政府与民间的交流的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转变为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政府服务入口网便捷通道的建立,间接激励了民众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随着需求的多样性,E-桃园建设的内容也不断拓展。县政府积极推动中小学生E化建设,目前县辖学校均有高速光纤到校、配备设备完整的电脑教室、有MOD随选视讯教材以及教师国际资讯能力认证(IC3)。

虽然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看,E-桃园的建设略显单薄,甚至建设初期推进缓慢,参与度低,但正是E-桃园的先行建设,促进了地方民众观念的转变,为M-桃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E-桃园的建设也在不断深化,政府服务入口网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扩展。

2、移动桃园(M-桃园)建设

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逐渐普及,民众对信息移动化传输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交流手段,桃园县政府自2005年起积极规划M-桃园计划。计划包含行动宽频便利生活、工商行销产业效能、安全通报即时守护、县政公务行动办理等四大方向,包括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17项无线宽带相关应用服务开发,其中行动宽频基础建设以县府公共设施为基础进行布局,共架设30座WiMAX基站,并建设面积约为37.5平方公里的覆盖桃园核心都市区的T型WiMAX行动走廊。其余区域则整合WiMAX、WiFi、3G等多元上网服务,使WiMAX覆盖区域外的民众也可使用M化应用服务。县政府积极进行WiFi热点、WiMAX行动廊带以及3G的上网环境设施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县民提供多元的网络接口,建立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县政府更希望通过WiMAX行动廊带的建设,加速推动桃园县无线宽频产业技术整合,籍此吸引相关产业落户桃园。

目前,县容查报、多媒体简讯线上申办、交通违规通知、WebCall便民E点通等服务均可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即时获知并向政府反馈;而且在推动便利生活上,县政府进一步扩大服务点,除了提供民众至桃园县各地户政事务所外,还通过与便利超商合作,为居民提供业务申办、缴费等业务,减少居民往返奔波之苦。同时,建设MIP移动桃园导航网站,让民众利用移动设备快速连接至M-县政服务、M-宽频生活、M-工商应用、M-公共安全通报、M-观光浏览服务及大溪地行动导航等六大服务单元,让居民通过手机或PAD技能方便获得桃园当地各类信息。县政府方面,以警政消防创新应用移动科技为主,比如“行动消防安全检查列管系统”提高了消防人员掌握建筑物消防配置情形的效率;“行动前进指挥系统”则可通过移动科技设备,即时传回灾害及治安现场影像,方便后勤远程掌握现场,进行决策。此外,还公开公务部门间讯息快速通知及状况即时回报的系统等,使桃园县公务处理更加快速。工商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络行销管道、企业行动学习环境及远距视讯的连线需求等。

M-桃园的建设以移动基础设施为起点,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额大,桃园县政府一方面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吸引中华电信合作共建M-桃园;另一方面,先行进行试点区域建设,以都市核心区为建设重点,之后逐步推进,覆盖边缘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之后,积极拓展各领域服务内容,惠及政府、企业与居民。

3、智慧桃园(i-桃园)建设

为了进一步落实“智慧台湾”、“桃园航空科技城”的愿景, 2009年桃园县政府启动i-桃园建设。i-桃园围绕集客运、货运、生产、观光、生活于一体的桃园航空科技城,推动优质网络示范城市的建设。

桃园航空城总面积约6150公顷,预计投资2兆4千亿台币,才能迈向“168”(创造招商投资金额超过1兆2千亿台币,年产值超过6千亿台币,超过8万个就业机会)的目标。全区共规划机场专用区、航空产业区、自由贸易港区、经贸展览图区、机场相容产业园区、滨海游憩地区、精细农业发展地区及生活机能区等区。桃园县政府希望通过全区布建数位化光纤、无线宽频网络与智慧型运输及治安监控系统以及整合WiMAX与LTE(长期演进)网络的第四代移动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将航空城建设成为全面整合数字基础设施与支援服务的前瞻性智慧航空城。依托智慧航空城,桃园县政府不断拓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形成覆盖医、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网络系统(见表1),为居民提供经济、方便、安全及贴心的优质智慧化生活服务。

综上所述,i-桃园是基于前期E-桃园与M-桃园建设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将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渗透至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网络体系。

四、结论

桃园县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县府与民众深化沟通与互动的过程,是官方资本与民间资本合作的过程。桃园县智慧城市的成功之路为我国今后地方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协调

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或者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中央政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快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共享与协调机制,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2、制定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兼备、全局性与针对性并举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地方政府应从现实基础出发,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一是要充分重视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二是要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应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在初期,可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卫生医疗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智慧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配合智慧城市建设。

3、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推动信息共享与网络融合,改变城市治理中部门分治、信息阻塞、资源分散的局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民生应用,切实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一是要建设“智慧政府”,提升政府办公智能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以提高企业运营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广企业智能管理应用,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设智能社区体系,提升智能社区交流水平,推广智能社区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邓贤峰、张晓伟:城市“智慧化”发展的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2] 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

[3] 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第8篇

智慧中国的发展趋势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SC)”的确切定义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借助互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3G(4G)等传输网络,利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智能决策(IDSS)等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政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并对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国家。

智慧中国总体架构

智慧中国的“树形”架构

如果把中国喻为一棵结满果实的“果树”,那么构建“智慧中国”,就是构建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为“树叶”、智慧新生活为“果实”的智慧中国“树形”框架。据此,通过认真学习吸收美国、欧盟各国、韩国、新加坡等智慧国家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开发一批智慧新技术,创造一个智慧新生活“五个新”的建设构想。“五个新”构成了智慧中国的完整体系,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首先,新设施是智慧中国的基础,为新应用(面向政府)、新产业(面向企业)、新生活(面向公民)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其次,新技术是智慧中国的支撑,为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提供发展动力。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是智慧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植好智慧中国“树根”。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中国信息通信枢纽功能。二是加快推进国家重要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实施智能交通、智能港区、智能空港、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气网、智能供气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

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养好智慧中国“树干”。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中国“树枝”。培育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一批名牌智能产品,实施企业扶大做强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智慧金融,打造网络商都;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推进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

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丰满智慧中国“树叶”。大力推动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各级和各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乡综合管理体系。

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中国“果实”。重点推进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智能化生活环境;推进智慧城、智慧岛、知识城等智慧示范区、智慧港、智慧乡镇、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多样化的示范样板建设,以此带动智慧中国结出丰硕的果实。

智慧中国总体框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智慧中国的建设采用如下总体框架:

智慧中国空间发展路线:智慧中国的建设是从智慧示范园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省市区建设—智慧中国建设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全过程。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愿景: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三大部分。通过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使中国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通衢等美好蓝图,使中国具备生态系统一般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组成: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由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两部分组成。产业体系是供给方,应用体系是需求方,产业体系支撑应用体系运行,应用体系带动产业体系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智慧中国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是供给方,主要包括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和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两大部分。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带动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支撑着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应用体系是需求方,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几大层次。

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是智慧中国建设过程中规划、融资、实施、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过程。

综合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智慧中国的基础,保障整个智慧中国建设的正常运行。

智慧中国技术架构

感知系统:包括资源层和感知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互联互通系统:包括网络层,实现人与人的互操作,人与物体的互操作,及物体与物体的互操作,达到城乡要素中“人—机—物”之间全面的信息联通与共享;

智能处理系统:包括中间件层、核心服务层和智慧应用服务层,整合并创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敏捷智能响应城乡生活需求,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更加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

智慧中国应用推进体系建设

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

围绕中国城乡管理、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五方面的智慧应用,建立全面立体感知、安全可靠传输、智能高效处理的智慧中国基础支撑体系,完成智慧中国各个领域应用支撑体系、专用网络、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五年末组织完成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对城乡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公民生活,使公民出行办事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服务企业发展,使企业沟通与协作更加顺畅。

智慧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中国建设过程凸显的问题表明,智慧中国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评促建,亟需能够全面系统、突出中国特色、权衡地区和城乡差异、促进问题解决的创建指标体系。因此,在综合比较国内外智慧国家建设现状及考虑我国信息化成熟度和区域特性等背景的基础上,广泛参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规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特点,特提出创建智慧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即评价“智慧中国”的指标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决策和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二是城市运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三是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工业运行、绿色农业、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旅游、信用等方面;四是公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养老、社区安防等方面;五是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基础和共享信息资源、基础网络和计算存储设施、信息服务门户,以及容灾备份等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能力。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上涵盖了“智慧中国”的方方面面,将有力推动“智慧中国”建设全面铺开、顺利开展。

智慧中国应用体系架构

智慧中国顶层架构包含一个平台、四个层次、两个保障,一个平台为应用支撑平台,四个层次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两个保障为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机制。

通过摄像机(IP 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实现信息感知,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实现信息承载和传输,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模式实现中国城乡各类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与管理体制是以上路径顺畅实现的必要保障,智能产业与智能应用的融合创新是以上路径实现质量的关键,是智慧中国建设的精髓所在。智能产业包括网络设备、智能型消费电子、网络安全产品、新型显示等智能制造业,特色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和平台软件、智能应用安全软件等智能软件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文化创意、数字出版、运维、咨询等智能服务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兴电子、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智能应用主要包括感知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城乡智能运转、经济智能创新运营、公民智能幸福生活、政府智能治理等方面。

智慧中国主要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作为智慧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之一,城乡的发展每次进入一个快速的时代,区域的开发、城市化的进程、商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每个变化必将对交通运输产生新的需求,交通作为国家和城市高效运转的动脉,连接着城乡的人、货及提供服务的群体的核心系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活动能力和城市的运转效率。

“智慧交通”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中,建立一个更大的时刻范围的综合交通体系。智慧交通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交通管理及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水平。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是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以各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为基础,建设和完善一个中心“城市交通信息资源中心”,两个平台“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部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实时监控、信号控制、交通执法、指挥调度、运营组织、信息服务”,两套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等。

通过运用智能交通技术促进建成高效、安全、智能、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乡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交通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改善交通应急处理与决策能力,大幅度提高城乡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舒适、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生态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新要求,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和深化应用的新机遇,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

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效能:一是不断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使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覆盖城乡。支持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城市”主体网络,以WLAN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技术,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提高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在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要提高普及应用。二要提高宽带网使用效能,提高户均网络接入水平,使城市家庭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达到30M以上;提高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使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水平达到5M以上。

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支持建设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与接入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试验网络。

建设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统一的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应用的集成和感知网络的统一管控,并为智慧中国公众和产业应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技术环境。

建设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智慧电网。中国“智慧电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共六个环节,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自身特征。中国“智慧电网”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电网断面实时监测与预警,实现全国常规电能输入的总体情况实施实时监测。建立新能源及为网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多能源供应、多能源互补以及最大化能源的利用。建立对工业企业实时用电数据收集整理系统,实现能量考核管理及能量辅助决策。建设区域一体化电能信息综合监视平台,实现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的分布式优化节能调度和可视化展示。通过向企业提供能效服务,优化供用电模式,建立虚拟能效电厂,通过节能实现项目成本回收,并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和绿色能源公司,具有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资源环境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水资源。中国“智慧水资源”是利用现代化通信、物联网、遥测遥感等技术,按照“覆盖到面、监测到线、控制到点”的原则,实现水资源领域的水质水情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饮水安全等主要业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水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省市区安装所需的水雨情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流量测量设备、压力传感设备以及设施控制设备等,整合完善信息采集设施;完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各省市区水资源管理云计算平台。

建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时采集区域内的各类水资源相关信息,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实时调度、优化配置;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实时监测区域内自来水输水管线、污水和雨水排放管线、输水排水设施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渗漏、破损、淤积及设备损坏等异常情况。

建立水雨情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采集雨量、水位、水量、流量、输排水管线压力等信息,为水务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水质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全国各江河湖泊、河港沟渠、水库、入水口,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安装各种自动水质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并对污染超标等异常事件提供智能化预警预报。

建立饮用水取水口入侵防护系统,通过RFID、GPS、高清视频、振动光缆、高压脉冲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取水口的保护,满足居民饮用水资源的绝对安全。通过中国“智慧水资源”建设,调度各省市区周边的水资源,有效提高全国水资源利用水平。

智慧环保。中国“智慧环保”指通过综合运用数字环保和物联网技术,围绕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的要求,构建多元化、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系统。

完善和优化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和优化各省市区的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尾矿库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各省市区环境管理能力。

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立各省市区环境信息数据库,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实现管理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它平台实现方便对接。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各省市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内容

市民卡应用。建设城镇市民卡工程是一个跨部门整合类工程。以市民卡为载体形成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的共享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城镇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城镇管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城镇市民在交通、社保、卫生、门禁、公安、银行、民政、文化、旅游等部门享受全程一卡通行式服务。市民卡整合系统建设。市民卡系统整合是要对系统的网络、硬件、软件等进行建设或改造,使其与市民卡业务系统无缝衔接,为市民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市民卡管理系统建设。市民卡管理系统通过对市民卡的制作、授权、发售、监管等全过程监管实现市民卡全程管理。市民卡运营系统建设。市民卡运营系统通过对各个社会整合领域部门的综合管理,实现对市民卡在注册、支付消费、个人授权等信息与相应领域行业的企业或单位的对应系统进行验证、同步。

市民卡融合平台建设。根据城镇市民服务要求,融合现有“市民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96345”服务信息化社区统一平台、数字城管等现有平台,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要建设“三个平台、四个渠道”,分别是融合服务支撑平台、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服务渠道管理平台和“一卡”、“一页”、“一屏”和“一窗”四个渠道。实现一卡通行、一页联通、一屏传递、一窗展示的创新市民融合服务模式。融合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融合服务支撑平台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中各类实物交易、非实物交易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和共性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一系列标准化的、可共享的共构件,最终形成集成化的现代服务业共平台,来支撑五个渠道的共。应用融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是从服务应用的层面对应用的运行进行监控、对应用的安全进行管理、对应用的接口进行预留管理、对应用的注册进行监测管理,从而保证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正常运转。服务渠道管理平台的建设。服务渠道管理平台是对“五个一”渠道的应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使服务渠道在应用层面上互相关联、与平台对接,在今后如果有更多的渠道加入,也可以在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免去不必要的重复基础建设,直接对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即可。“五个一”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建设。以市民卡、市民网页、统一呼号、智能屏、市民服务窗口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和建设,将现有的服务渠道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梳理,并统一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中,为市民提供统一的服务渠道接口。

智慧医疗建设。建设智慧医疗专网。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设施,满足智慧医疗专网在高并发压力下的海量数据传输,保障数据实时畅通和安全。建设智慧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公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源库,结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取的信息,经过加工、重组为各类主题数据资源库,为全国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及监管、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等业务提供最全面、最科学的数据支撑。建设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规范整合全国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单位的各类信息系统。利用云技术,建设一体化的全国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全国的医疗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传输等各类服务。建设卫生信息业务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全国各类用户(包括公民、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的各类应用。实时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完整的患者信息和辅助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为公民提供便捷、全程、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卫生信息惠民网站,为公民提供健康信息及健康咨询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镇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电子病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城镇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提供全面数据基础;建设社区内和社区边环境监测体系,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境投诉平台,为城镇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政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未来智慧社区将会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微电网还参与城镇智慧电网,发挥自身的作用。社区区内自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社区自身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智慧社区中,除目前社区已普遍建设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还将增加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管理与诱导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以增加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智慧社区物业通过建立社区建筑、物业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业主信息和工程文件信息集中管理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三位一体的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抄表、基础设施自动报修、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等综合服务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社区家庭自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通过灯光控制子系统、窗帘控制子系统、背景音乐控制子系统、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管理等系统实现家具智能化,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智慧文化教育建设和班班通工程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的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建立自动化管理体系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开展一系列、多层次、交互式的文博多媒体资料和文献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具备资源整合和电子导航功能的统一的检索界面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文化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镇文化与教育机构资源的共享、管理和统一服务。文化教育资源与教育协同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档案系统共同构成文化教育云服务中心的主体支撑平台。教育门户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者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网上虚拟校园。通过云计算在其中的作用,大规模共享资源成为可能。平安校园建设。建设平安校园,立足于建成一个能整合多种资源、多业务、多应用的高安全性的平台,采用“灵活分控、集中监控、统筹调度”的平安校园监控运行模式。平安校园系统同时具备报警、智能分析、视频会议、安全管理等功能,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强大的“四化”综合管理平台。

产业经济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制造建设。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底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化、虚拟化、物联网技术,将大型、高端硬制造设备和遗留信息系统接入智慧制造的平台系统,多种制造模式,实现制造生产设备的动态组织、高效共享和协同运行。通过数字化制造设计,实现设计与生产的综合集成。通过PDM和ERP的集成,更好的实现产品数据及相关的信息在两个系统间往来传送.实现及时、有效地信息同步和共享。实现基于RFID的模具管理和生产线物流管理。采用基于RFID技术作为数据源的模具管理系统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作业,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管理、评估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控制,达成运作标准化作业目的。

智能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改进和优化物流信息流程,建立科学的物流运作与服务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提高物流业务的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该平台将建设成为物流业的运作中心,集物流信息采集、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运输过程控制与优化、货物实时跟踪、在线客户服务、资金结算、数据交换和信息等主要功能于一体,实现物流运作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在线客户服务。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首先,实现物流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其次,实现物流配送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最后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城市管理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政务建设。智慧政务是以城市级数据中心为载体,构架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业数据库,通过整合政府IT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云服务。打造政府跨部门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面向企业及公众的事务处理、事务查询等的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公务员的内部信息、培训教育、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使政府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登录统一平台达到获取所需信息或服务。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等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各部门物联网应用扩展需求,建设政府机关统一的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网络,形成政府统一的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应用。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体系,确保内网应用安全。

整合完善网络安全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根据机关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求,适应手持设备智能化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内容为:整合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系统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底层传感网络建设,通过集成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构建底层传感网络。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是借助各种智能节点终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通过传感网关将信息进行汇聚,并上传至核心网络。核心业务库建设,是指通过整合业务数据库、业务支撑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构建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包含智慧城管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主要包含业务数据、业务支撑数据、空间数据和实时数据四个部分。多业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业务逻辑功能、数据运算、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的一个信息集成处理环境。是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城管应用系统建设,是指通过整合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执法管理、环境卫生四个方面服务,来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系统应用平台面向城管单位提供市政设施主动式监管;市政车辆定位跟踪、统一调度及条件管制;市政人员出勤监管、合理调配;城市环境监测、卫生质量预警;重点地界智能监管等六项服务应用。

智慧中国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智慧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全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子、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两化融合”。以大型企业信息化为龙头,带动规模巨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能力,形成智慧中国建设有利的制造业应用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