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1篇

    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加入 WT O以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需要知识面比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和环境下,高职类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外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商务英语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大体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各项基础课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专业课程。目前我院该专业所开设的理论环节的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其模式主要是英语专业与经贸商务管理类相结合。理论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薄弱,甚至是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没有规范课程名称,没有实训手册,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课时少等问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1.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有关国际商务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能运用外语独立从事国际贸易业务,面向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各类对外贸易企业和公司的国际贸易应用性英语人才。

    2.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我们综合分析了同类院系同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实地调查了该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调查研究,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做了以下的调整:

    1、课程设置要突出“英语+商务”的复合型特点,既要加强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实际商务环境中的使用能力。

    2、随着国际贸易日趋增多,商务理论也日趋完善,这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扩充商务知识,掌握商务谈判和实务,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商务法律知识等具体的商务理论知识。

    3、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践,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商务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

    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内容

    根据我院的商务英语教学计划的调整,我们对07、08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调整,我们把商务英语课程分为四大板块:英语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技能课、商务英语选修课和商务英语实践课。在一年级侧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商务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二年级侧重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着重发展其商务实践能力,在三年级侧重学生的实习,加强学生英语文化的修养和商务英语的翻译等实践能力。

    4.商务英语板块课程简述

    1、专业基础板块

    (1)英语精读

    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1至4学期开设,周课时6节。

    (2)基础会计

    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国贸理论与实务

    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掌握操作过程中的英语语言知识。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4)国际金融

    了解国际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5)商务英语

    学习商务交流礼节和技巧,起草规范得体、条理清晰的商务文书,学习身处国际性商业环境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和掌握规范的商务写作技巧。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6)国际商贸法

    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商务法律知识,通过案例掌握国际商务活动基本规则。第三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7)电子商务

    掌握电子商务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身处国际性商业环境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和掌握规范的商务写作技巧。开设学期为第四学期,周课时4节。

    2、专业技能板块

    (1)英语口语

    训练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传递信息,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1-2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2)英语听力 通过专门系统的听力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听力发展,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 ?1-4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外贸英语函电 培养学生阅读、翻译及撰写各种规范的外

    贸英语信函,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学期开设,周课时6节。

    (4)外贸英语会话

    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外贸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会话交谈。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5)外贸单证

    巩固外贸单证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环节,提高处理外贸单证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6)国际营销学

    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技巧。第四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7)英语翻译

    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技巧,大量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掌握各种体裁的商务英语的翻译。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8)商务谈判

    熟悉商务谈判的内容与特点,掌握谈判技巧与手段,学习运用所学商务英语知识。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实践环节

    (1)外贸单证软件实训

    实践操练外贸单证。第三学期开设,为期2周。

    (2)国际贸易实训

    实践国际贸易流程。第四学期开设】,为期2周。

    (3)岗位实习

    通过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商务英语实践实习活动。第六学期进行,为期16周。

    4、专业选修板块

    (1)海关报关实务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报关业务和制单业务的能力。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2)英美概括

    介绍英国和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第五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英语泛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扩展词汇知识, 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4)英语报刊阅读

    掌握阅读和理解西方报刊经贸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熟悉大量当今经贸领域惯用的词语和句式。第二学期开设,周课时2节。

    根据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及设定的新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我们对我院07、08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做了全新的调整,突出“英语+商务”的复合型特点,注重英语与商务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商务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优化了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埃里斯·约翰逊.商务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2篇

摘要:海运提单是海洋运输中和国际结算中的核心单据,是为货权凭证。海运提单是船公司签发的货物收据,是托运人与船方签署的运输契约,是单据持有者在目的港要求船方提交货物的凭证。海运提单起到重要作用时,所具有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简述海运提单在国际贸易中风险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海运提单;功能与风险;风险防范

海运提单(简称提单)海运提单是承运人签发给托运人的货物收据,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收货人或是提单的合法持有人凭提单向承运人提取货物。在货物从启运地到目的地港之前,提单经背书之后,可以转让或是以提单作抵押办理贷款等功能。

1、海运提单的功能有如下以几点

1)海运提单是承运人出具的已装船的货物收据,是承运人签发给托运人,确认已按提单上的所标记的有关商品的唛头、数量、商品的表面状况收到商品的凭证,承运人就有责任按提单上所列明货物的情况,向收货人交付货物。

2)海运提单是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订立的运输合约。托运人向承运人办妥租船订舱

手续时即双方建立了运输关系的合约。托运人按时向承运人提交货物且保证所运输的货物的内在状态是完好无损的和包装是符合运输条件的规定,承运人向托运人出具提单,且保证船只处于适航运输中,将货物安全运抵目的港,完好地交付收货人;

3)海运提单是物权凭证。海运提单代表了货物,提单的合法持有者有权要求承运人交付提单项下的货物,如果是承运人将货物交给了提单的非持有者,承运人就会承担提单所有人向承运人追索和提出赔偿的风险。

4)海运提单是索赔的依据之一。若运输当中遇到损失,货方或是受损方以提单向保险公司或是船公司提出索赔,或买卖双方因货物产生纠纷时向仲裁或是法院提交的单据之一。

2、海运提单的积极作用

1)海运提单可以作为流通单据(NEGOTIABLE DOCUMENT),经过背书和交付之后可以转让他人。提单的转让仅在货物在途之时进行,当货物运到目的港,承运人开始交货时,提单是不能转让了,可转让的时间较短。

2)海运提单作为货权凭证,申请人向承运人或其交一份提单就可以提取货物。

3)买主可以将在一份在途货物的提单转让给新买方来出售在途货物。

3、海运提单的风险

1)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

海运提单代表物权凭证的特点,在国际贸易操作中,是跟单信用证方式下最重要的单据。卖方只有按照信用证的规定向议付行提交所需要的单证后,方能顺利结汇。提单必须是已装船的清洁的,在实践中,如信用证的有效期即将到期,且货物还未装船或是还未装船完毕,如果卖方等到货物装船完毕,以承运人签发的已装船提单,去银行结汇时,肯定会构成造成不符点而被议付银行拒付。在此情况下,提单的签发日期会晚于信用证中规定的最晚装期,议付银行会以提单的签发日期与信用证规定的最晚装期不符构成不符点,对卖方拒付。在此情况下,卖方为了避免提单的签发日期晚于信用证中的最晚期限而遭到议付行的拒付,卖方会和承运人协商出具预借提单或倒签提单。具体做法:①预借提单就是在货物未装船或还没有装船完毕的情况下,承运人签发已装船提单,卖方在信用证有效期到期日之前交单结汇,预借提单的签发时间为在货物开始装船的日期。②倒签提单是指货物已装船完毕,且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要晚于信用证中的最晚装期,承运人以一个早于实际装期完毕日期作为提单出具日,倒签提单是在货物实际装货完毕时签发的。因而,预借提单与倒签提单上的签发日期与货物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是不符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信用证的条款和顺利收汇,具有一定的风险,如遇货物在海上运输发生风险,买方无法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

2)海运提单与货物不符:表现为三种情况:空头单证、货物数量与提单数量不符、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①空头单证是指提单表面符合信用证,却与货物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或是根本无此货物。根据信用证的规定,银行审核只是单据而对单据项下货物数量、质量、实际交货情况等不承担责任。信用证结算中,卖方取得船公司提供的空白清洁已装船提单,且出具日期早于或是等同于信用证规定的最晚装期,在信用证项下交单和办理结汇。

②货物的实际数量与提单不符。信用证规定,银行审核只是单据而对单据项下货物的实际交货情况等不承担责任。这一规定就为卖方造假单据提供了方便,到货后买方发现到货实际情况与提单中的表述不符时,只能通过索赔或是其它解决方法。

③凭保函换取清洁提单。发货人发运的货物表面有瑕疵和包装有破损时,船公司会在提单上标注不良批注,不清洁的提单会构成不符点银行会拒付。卖方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向船公司提出申请,出具保函保证偿付船方的损失,承运人出具清洁提单。买方付款提货后发现货物与提单表述严重不符时,只能申请索赔或是通过法律手续解决货物瑕疵,而遭受经济损失。

4、海运提单风险的防范

从以上几条可以看出,海运提单如方法不当,给贸易操作上带来了隐患。在实践操作中应该防范于未来,增强贸易的安全性。

1)禁止或是严格控制预借或是倒签提单

预借或是倒签提单在实际操作中常运用,预借提单或是倒签提单已严重违背合同规定,构成了伪造装运日期,此时,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拒收货物。

为了防止使用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在港口拥挤、船期不准、港口天气情况恶劣的情况下,卖方要提前考虑到订舱、交货时遇到的可能突况,而且随时关注货物的备货动态,与买方保持密切联系,对发货过程中遇到的突况做到及时告知。加强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交货期可能不满足信用证的要求时,提前与买方联系,要求买方修改信用证,延期装期或信用证期的效期,而不是贸然采用预借提单或是倒签提单的方法,以免给公司造成经济是损失和影响长期贸易发展。

2)进口商严格审核提单内容,减少风险损失。首先看提单的签约人是承运人、船长还是承运人或是船长的,如果提单是发货人或是发货人的人签发的,应该拒绝付款。其次是审核提单正本份数是否与信用证中的规定是否一致。在CIF或是CFR贸易术语下,提单须注意运费预付;提单必须是已装船的清洁提单或是有“已装船批注”,不能标注不良批注;提单上的签发地和签发时间;提单号;如果所交提单为转运提单,而且是信用证中规定可转运时,同一提单应该包括全程,提单上的装运港与目的港应该与信用证中的规定一致。

结论

海运提单运用中的潜在风险,与提单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占据的重要位置成正比的。从事国际贸易中,商务操作人员应该对海运提单审核提高警惕性,提高商务操作业务能力,严格海运提单的运用手续,同时规范和完善航运和货代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贸易交易的效率与安全性,促进贸易发展。(作者单位: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国际结算 苏宗祥、徐捷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清洁运输单据 国际商会出版第473号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结算;实施方案

国际结算是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实务课程,其课程主要包括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汇款、银行保函、国际保理服务、包买票据业务等贸易结算方式和侨汇、信用卡等非贸易结算方式以及与之配套的票据和商业单据等内容。国际结算课程不但内容庞杂,而且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知识量大和实务性强的特点,也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而感到无所适从的现象。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国际结算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国际结算的学习必须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较好的启发性及突出的实践性,并且能够在师生的互动中较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实务性特点非常突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算工作紧密结合,如果单纯结合课本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只是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往往感到国际结算课程的难学,既无法深入理解理论的内涵,也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更无法在实践操作中熟练应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应用与分析,通过学生对不同贸易、结算角色的扮演加深对概念与惯例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提前熟悉工作业务的流程,更可以提前面对结算业务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国际结算的教学必须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国际结算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各种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和结算单据,还包括结算过程中应用的国际惯例与各国法规,课程内容的千头万绪往往令授课教师感到需要讲的内容太多,讲的过多过细则课时不足,讲的过少则内容空洞学生无法学到实际知识。案例教学则可以弥补教师教学手段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能够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

国际结算的课程内容也十分枯燥,不仅概念和国际惯例非常多,而且其识记要求十分精确,理解上对于初学者也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案例教学能够生动的解释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概念,在师生的互动中轻松的完成知识的传递,如对于理解信用证是自足性文件与单据化文件这个特点上,可以用一个合同与信用证有关货物描述不一致而被拒付的案例来说明,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概念的记忆与认识。

三、国际结算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在日常的教案准备和课堂讲授中不断进行尝试,逐渐总结出一些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

(一)专业区别

在教学案例准备的过程中,应就所教学生的专业来挑选合适的案例。如所教学生是金融学专业,应在银行实务中有所侧重,案例选择和分析的切入点以商业银行为主,着重选择银行办理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信用证的制作和信用证下交易所的审核中的案例;如为国际贸易专业,则应侧重贸易实务,案例选择和分析的切入点以企业为主,着重选择各种结算方式中如何防范贸易风险和制作各种单据的案例。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实际工作的氛围中去,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二)重点适用

在案例的安排上,应根据有限的课堂时间,主要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按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案例的讲述。笔者往往以案例为引,介绍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安排课后思考,让学生课下分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讲授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由浅入深,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的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问题设计

在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应当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梳理好案例的层次关系,设计好案例的问题,以激发起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兴趣。如在托收的付款交单方式的讲叙中,应用如下案例:某出口商A拟采用D/P即期的方式出口商品。但进口商B不同意采用这种方式,相反却要求采用D/P60天的结算方式,与此同时要求由进口商指定代收行。问如果出口商答应采用这种结算方式,会有什么后果?进口商B是否会获得好处?通过让学生分别从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度来切入问题和回答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口商可以通过相熟的代收行凭信托收据提前借单,收取货物,避免资金的占压,有利于本身的资金融通,而出口商则是在进口商商业信用的担保下对其进行了融资,相对即期付款交单而言风险较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两种付款交单方式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到这方面的风险。

(四)动态更新

案例教学的应用也应与国际结算的发展动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新的调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国际结算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些新的结算方式不断出现,有关国际结算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也在不断修改更新。这就要求我们随时关注国际结算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结算业务的最新动态。如2006年11月,国际商会终于在全球范围内正式了有关信用证领域的最新国际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简称UCP600),并决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取代实施了长达13年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修订本)》(简称UCP500)。UCP600的公布和实施无疑是进出易领域十余年来的头等大事,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因此,在信用证案例的选择中,要体现UCP600的特点以及对实际业务的影响之处,并将其作为重点来讲授。

(五)教学辅助

在案例教学的实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手段。如案例相对简单,且只起到说明作用,可以随堂口头简述,例如各种本票汇票的伪造案件;如案例稍微复杂,则可以在PPT中展现,让学生阅读思考,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例如国际结算方式中各种违约案例;如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当事人较多,案情较长,则可以在PPT展示的基础上,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下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且在后续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切身体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如结算方式中信用证、保函和保理业务中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案例。

(六)深入实践

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及对案例讨论的汇总,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和实验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国际结算的实践教学环境,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以图1示之。

从图1可看出,在国际结算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是辅助,其职责是精心选择、编写案例,指导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讨论思路;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深入案例情景,基本独立的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讨论案例,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际结算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应注重时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点,使教师教的清晰明了,学生学的轻松透彻,不仅让学生课堂知识学的牢固,还能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实际工作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2]史雪娜.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3):55-56.

[3]周锦.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148-149.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国际物流;关系

一、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即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带来相关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在这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库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供应链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正在趋于一体化,全球经济和信息也在趋于一体化,企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挑战。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实现技术、信息压缩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对大量信息进行迅速、准确、高效的传递和处理已成为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二、国际物流简述

所谓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的情况下,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对物资所进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贸活动。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物流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集装箱货柜等也为物流业的跨国发展扫除了障碍。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动物流的全球化,要想使得物流在全球范围内节省、高效、顺畅,发展国际物流标准化就势在必行。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大循环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与国际惯例同步是物流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此,各国物流的标准无疑需要与国际一致,不能违背国际统一标准。如果一意孤行,最终将作茧自缚。此外,物流标准化是一种超前性的工作,在各国物流发展初期就把标准化工作抓好,防患于未然,对各国物流业以及世界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代国际物流必须做到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但是做到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我们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物流环境的差异;物流系统的范围;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物流标准化的要求。

三、供应链管理与国际物流关系简述

适应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在总成本最小条件下,将客户所需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它的最直接的运营目标就必然是以物流效率为中心,通过跨企业管理,努力降低物流成本,积极缩短物流周期,编制相应计划,控制整个供应链,使物流过程最合理。

首先,供应链管理中降低物流成本侧重于非价值增值环节的成本,如库存成本、在途制品成本和运输成本。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支撑下,原本看似从销售商到制造商再到供应商逐个完成的环节,可以“同时”进行。这就使原来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因需求不确定而建立的缓冲库存被取消,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建立转运中心,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建立配送中心,这种中心集中管理各供应链的库存,从而降低原来链中分散的各企业单独仓库的库存成本,通过库存的集成管理,最终达到降低整个库存成本的效果。

其次,供应链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及时生产的思想。在供应链的及时生产体系下, 供应商及时将原料送至制造商,制造商及时将产品送至销售商。供应链准时生产的基础是在快速电子信息条件下,三者制定同步的生产、发货计划。另一基础是链中核心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柔性,因为它把握着链中物流的节奏,其生产能力决定是否准时向需要供货的销售商运输产品,其生产柔性决定能否随需求变化而变化生产。

第三,运用价值链思想进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物流是21世纪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包括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物流网络。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垂直一体化物流,它要求企业将提品或运输服务等的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并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为解决复杂的物流问题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霍红,马常红.物流管理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5篇

“AAA测试”就是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名称为Advanced Assessment for Admission,简称AAA),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能力测试。

AAA测试的科目主要包括:阅读与写作(Reading and Writing)、数学(Mathemetics)、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人文与社会测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高中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

二、AAA测试地理部分的命制特点

地理试题属于人文与社会板块,命题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纵观近几年的AAA试卷及样卷,AAA测试地理部分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试题情境生活性

试题情境生活性是AAA测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从近几年的试题和样卷看,试题的情境都是取自生活,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考查。测试的每个单元都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一般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加上一张表格、图表、统计图、图片。测试的任务常常是在曲线图、图示或者表格中查找信息、描述表或曲线图中信息的组织方式、解释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文字部分和地图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情境素材设计3~4个小问题测试学生。这种试题情境的生活化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实景中进行分析,将学科知识、方法技能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例如2010年样卷,第一组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的日出、日落的方位为情境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及空间距离计算技能;2010年样卷的综合题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为情境;2011年综合题以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为情境等。

2.试题立意三维性

所谓立意,是指试题是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体现怎样的能力考查主旨,达到哪些目的等。AAA试题通过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来描述和评价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第一维度:知识。地理知识既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通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来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是AAA试题命制的主要方法。纵观近年来的AAA试题,可以发现,对地理知识的考查主要对地理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如地球视运动、天气与气候、洋流、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第二维度:能力。AAA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与高考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侧重点不同,高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AAA测试考查的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其基础是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第三维度:态度。高考地理学科主要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核,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AAA测评“考点为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对人文与社会问题思考的深度、审美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其考试说明可以看出,AAA测评不仅重点考查“知识”、“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近年考查情况看,AAA对情感方面的考点是对考生的对待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意识地采取负责任行动以及伦理观的考查。

例如,2010年样卷。阅读资料,完成8~10题。

当低纬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超过27.5℃的时候,空气的扰动(如局部雷电等)就会导致热带气旋在该海域诞生。热带气旋在低纬海区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热带风暴,直到台风、强台风。它们到达人类活动的海域以及滨海地带形成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有人设想:对热带气旋经过的海面进行人为干预来限制其加强的过程,降低台风、强台风形成的几率,减轻此类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

8.试说明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过程。

9.扼要阐述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强过程的基本原理。

10.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

【参考答案】

8.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27.5℃的表层海水获得能(热)量、水蒸气;所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其中心的气压逐步下降,与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度得到加强。

9.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温,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都低于其消耗量。

10.(说明: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最高不超过6分。)

赞成: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混合,达成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干预中。不赞成: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不确定性,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的气压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其次,干预措施将耗费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偿失。第三,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无法预见的变化。

【解析】从试题的情境看,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理念;从考查知识的立意看,以台风为例,考查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基础知识;从考查能力的立意看,通过提供充分的、翔实的文字材料,给考生交代了台风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条件,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考查情感、态度的立意看,通过“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问题,考查考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考生对干预自然灾害的意愿。

3.答案设置开放性

开放性的答案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例如上例中的“简述你对这种设想(指人为干预台风)可行性的看法”,既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再如2011年AAA试题:阅读资料,完成11-12题。

2009年以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

11.分析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2.简述北冰洋海域冰情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不确定的、非标准的,至于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究竟有什么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论,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总体来看可能产生下列影响:随冰盖厚度变薄融化,北冰洋沿岸航线开通,将大大缩短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国家海上航线的的距离;大大提高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过能力有限,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将大大提高世界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缓解通过两运河航线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海上运输线的分布格局,形成新航线和新的港口如奥斯陆、雷克雅未克、摩尔曼斯克将发育成更高级的港口城市,美国和加拿大北冰洋岸的一些有海运条件的沿海城镇也会发育成港口城市;随着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北冰洋沿岸附近地区的资源将得到开发,形成新的工矿业区和北冰洋沿岸工业地带;随航线开发,北半球资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剧南北半球的差距,等等。

4.评分标准层次性

选择题部分采用层次得分的方法是AAA测试评分标准的的一大亮点,和传统高考地理试卷的评分标准相比较有非常大的进步。选择题答题说明为“每小题设四个选项,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请选出你认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多选该小题不得分”,从说明可以看出,考生选择不同的答案,具体得分不同,并不是传统高考的选择题要么满分要么0分。这样的采分标准体现了对考生思维层次的认同与尊重,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对考生每个智慧都给予肯定的新课程理念,更为选拔性考试追求其有较高的区分度展示了样本。例如,2010年AAA样卷:

45°N纬线穿越图1所示区域。L地的观测者于3月21日看到太阳在M地落下的时间恰为16时(地方时)。判断:M地相对于L地的方位及L、M间的距离约为

A.270°,1720m

B.240°,2410m

C.300°,1204m

D.240°,1720m

该题的得分标准为:

A.1分 B.3分 C.0分 D.2分

正确答案是B,答B者的满分;答D者,方位判断正确,距离没有判断对,得2分;答答A者,虽然方位和距离不正确,但两者有实际都比较接近,说明考生的答题方法可能正确但运算的过程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答案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得少部分的分数;答C者,方位和距离都不正确,说明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要求,理所当然不能得分。

三、备考策略

AAA考试说明这样写道:“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实际试题情况,笔者认为,在复习应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高中地理必修部分主干知识的复习

“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还是要立足于中学教学,把必修部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熟,理解透,把地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而不是机械记忆地理事实。例如在复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只记住“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以为两地相比较,只要气温低,则气压就高;气温高,则气压就低。其实“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是有条件的,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如果不是热力作用就有可能出现“热高压、冷低压”的情况,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夏季时气温高,气压也高,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不是热力原因,而是动力原因。在复习地球运动时,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深、理解透,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适应AAA测试的要求,达到为顶尖高校选拔顶尖人才的目的。

2.适当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虽然“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考试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要有非常深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适当拓宽知识视野。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重视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考查,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原理(或假设)分析、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鉴于此,平时复习中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气、地质、地貌、水文等知识,以拓展考生的知识广度、深度等。具体来讲主要增加下列内容: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河流地貌;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土壤剖面形态等。

3.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全球生态

2011年,考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对国际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日益变暖,引发的问题一直都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组题就是以北冰洋海冰的融化,来说明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考生在应考复习时应关注全球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我国的生态工程的建设等。具体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其对全球或区域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关注我国生态议题“东海西调”工程;关注我国一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思考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极端天气多发的原因探究等。对于生态问题可以从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机理、个人的态度、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例如,2010年11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论坛上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建议引发广泛讨论。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根据这个议题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2)分析海水西调工程运营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机理。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石化;能源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PEST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19

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屡创新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油气需求增长缓慢的形势,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发挥集团化、一体化优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贸易规模上2015年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132%,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24亿吨,增长2034%,出口原油1540万吨;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2102亿美元;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783万吨,同比增长151%。

本文将根据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分析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状况和海外项目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对物资供应的安全、及时、经济的要求,提出个人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中物资供应的改进建议。

1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1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转移核心竞争力、获得区位经营效益、形成最佳经验曲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而从某一局部环节领先转向其他环节的领先为转移核心竞争力。

获得区位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通过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加快企业的成本领先;二是使企业形成差异,获得超水平利润。

形成最佳经验曲线并使曲线尽可能地下滑,将会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

(1)所有权控制。通过控制境外子公司所有权,决定公司控制程度,利用总部人员占董事会的优势比例,控制重大事项决策,促使境外子公司按照总部意向运营发展。

(2)人员控制。国际企业一般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和感情交流,培养子公司忠实的经理人,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运营模式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控制和私访控制。

(3)信息控制。跨国企业为了把控市场行情及价格,均会通过境外子公司建立国际化资本、产品、知识、交易的信息网络。跨国企业会依靠国际信息网络,协调运营方向、做出运营决策、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控制。

(4)财务控制与评价。总部一般通过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技术方法,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为了谋取全球竞争优势,国际企业努力将部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储备库和营销部门放到各国,所以关键的经营决策必须集中化,境外子公司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或费用中心而不是投资或利润中心。

2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发展特点

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了“请进来”的战略。同时,中国石化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革。基本构建了中国石化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格局,以下为其显著特征。

21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构局

中国石化境外物资采购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总部物供部门负责制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境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推进境外物资集中采购,对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控股公司(以下统称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下级企业的物供部门是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境外物资采购实施则和工作流程,推进实施境外物资集中采购,规范境外物资管理,参与境外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谈判,参与境外项目投标,根据需要授权企业所属境外公司、境外项目部(以下统称“境外项目部”)开展境外物资采购工作并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22海外油气资源布局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全球27 个国家执行了53 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04年的2166万吨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3871万吨。初步形成以“非洲、美洲、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五大油气区为中心的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

23海外项目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工程服务、炼化工程项目及股权运营等方面全方位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通过分析制订海外投资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整改,全力抓好已有项目运营,采取降本增效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强化开发生产资产价值管理,突出效益导向,严控投资成本,抑制单纯追求产能产量的投资冲动,调整产量结构,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努力增加效益产量,不断优化开发质量。

24海外项目逐步进入国际先进油气领域

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除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外,通过加强风险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HSE管理体系,努力开创有效益、可持续、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油气发展道路。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化在全球26个国家有50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25海外人才队伍建立

2015年,中国石化紧抓机遇,努力开拓,签署了5954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合同。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工程项目,中国石化培养了大量国际复合型人才,派往项目属地国;也努力搜寻属地化人才,大力发挥本土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其中,2015年新签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301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64亿美元。海外人员40539人,其中中方人员11928人,外籍员工28611人。新签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944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919亿美元。海外人员4543人,其中中方人员470人,当地员工4073人。

3中国石化全球物资采购PEST分析

本文⒗用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逐一列举,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出发展建议。PEST分析如下。

31政治(Politics)环境

石油企业作为能源行业具备其特殊性,政治环境对其运营发展显现的尤为重要。中国石化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而更像是各方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结果。而且对于中国石化国际贸易中政治原因的贸易壁垒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些年经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1)资源国政策法规的变化。世界石油资源储集地区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鉴于石油资源战略物资特性,此地区多为战争多发区,政权更替频繁。经常发生资源国出现政权替换时,新一届政府与上届政府政见不一致,原先达成的合作协议作废,或投资项目被迫中止,这将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恶劣后果。

(2)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支持央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石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能源市场、减轻央企债务负担,为中国石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提升我国央企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32经济(Economic)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

现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美、欧、日三大主要经济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特别是石油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剧,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化工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下面简述中石化所处的经济环境。

(1)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国石化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中国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中国石化有能力在海外上市不仅说明中国政府对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更是提供了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的便利条件,为扩大国外油气资源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外汇汇率风险。自十六大以来,中国石化的国际业务蓬勃发展,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汇兑风险对中国石化的影响日渐明显。外汇汇率风险是国内贸易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冲击和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资源国通胀严重等客观因素更加剧了汇率风险对经济成果的负面影响。中国石化境外子公司的汇兑损失正在逐渐增加。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中石化国际经营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33社会(Society)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石化作为一个国家性能源公司,在关注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担负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彰显中国形象。

截至2014年,中石化已在51个国家拥有322家境外机构,境外用工总量达51万人,本地化雇用化比例达667%。中国石化在发展境外业务的同时,也致力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社区进步,与当地民众建立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石化对于各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差异,导致产品需求的不同。秉承着的理念,不断适应各国文化差异,最终实现全球化战略。

34技术(Technology)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近年来,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是石化产品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是抢占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最终趋势。

第一,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石化要参与全球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要清楚地认识到抓住时效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

第二,发达国家正在把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实力汇总。中国石化要将资金聚焦在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购已不是处于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被迫采取的商业行为,而是投资的新方式,要立足于全球竞争的经济战略,将科技的应用拓展到更多产业,将技术因素作为宏观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中国石化全球采购改进方向

41加强依法经营意识

风险管理是中国石化这样大型国企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海外投资潜伏着巨大风险。

第一,各境外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风控、内控、制度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借助属地力量规避风险,通盘考虑海外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及适用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寻找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委托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当地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全员风险控制意识。而对于当地注册、法律条款分析、争议调解、相关诉讼等专业法律工作,应秉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委托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办理。

第二,中石化应考虑利用外脑资源。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专业优势,规避资金、法律、投资等多方面风险。

42强化海外项目投资成本管控

对于海外投资业务,中国石化应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应对;应对整个海外项目在保障资金安全和调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进行战略性思考。严格控制新增投资,严格控制操作费用,优化生产运行。应从项目全局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合同执行各环节,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投资,对于效益差的项目关停。将优质资源集中到有效益的黄金业务,摒弃利润低、缺乏成长性的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盈利水平,紧密跟踪全球石油公司动态,争取能抓住低成本收购优良资产的机会。

43善用本国政策支持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既促进了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又为构建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石化作为中国央企的领头企业,应善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筛选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强的海外合作项目,汇聚自身优势资源、发挥国家优惠政策作用,融通产业链、贯通供应链,融合内外贸,在亚太区域开创中国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梯次转移的发展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

44发挥境外子公司运行经验,全力推进全球采购标准化

国内石化设备及材料的技术标准、加工工艺、质量水平等未与国际衡量标准接轨,有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项目要求。特别是一些先进能源公司还会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了解决采购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中国石化已经开始研究并大力推进自由项目标准化。但由于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要求,很难统一自有项目全球采购标准。但目前对于大宗产品的高标准化是具有推进的可行性的,这也将对建立大宗普货的储备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

45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451建立人才养成及激励机制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石化作为国际能源公司必须拥有一批懂业务、肯钻研、通语言、党性强、高瞻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奖惩机制,畅通员工升迁发展渠道,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452注重国际人才引进工作

中国石化要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化人才战略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中海油在国际化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海外高级参谋人员。可以尝试在有限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方专业人士,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利用后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尖端管理理念,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二是充分利用属地人才。2015年中国石化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人员总数约为46001人,中国石化员工为12847人,属地雇用人员为33154人,国内员工与属地员工比例已经接近5∶13。中国石化应该充分利用属地员工了解当地文化、法律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招聘属地优秀国际贸易人员,开拓国际市场及工程技术服务。

46寻求外交援助

对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情愫,中国石化需要寻求国家政治外交保护,依靠政府力量得到平等的竞争机会。政府不但要积极引导能源行业“走出去”,完备实施国际化经营,而且要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为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还须给予外交上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47利用先进技术整合海外资源

中国石化要以“中国制造2015”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工作部署,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完善中国石化电子化采购平台,推进海外物资供应商、价格、库存、过程控制等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中国石化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优选国内外优质资源,在电商平台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面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石油石化尖端装备,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为央企的转型发展做出表率。

5结论

中国石化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资源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生产的需求,发挥其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这需要全球化的采购理念,对中国石化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防控L险、清晰的职责范围界定、改进采购模式、发挥境外公司优势,形成国际网络完善的全球经营战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6年年鉴[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6:86

[2]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6-61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7篇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是否由于交易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四种提供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存在。这四种方式包含了跨境和非跨境两类交易活动,其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属跨境交易,商业存在属非跨境交易。GATS只对服务贸易的范畴提供了原则性意见,并未确定服务贸易具体涵盖的内容。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BOP5),则将服务贸易定义为某一经济体中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以外汇支付的服务交易过程,其中BOP5把服务贸易分为11类,分别为运输、旅行、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成员经济体均按BOP5统计口径和项目分类编制本国(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宁波市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也还是采用BOP统计方法。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地方主要在于:服务是无形商品,国际服务贸易是国家间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其生产、交易、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同时进行,不同储存;货物贸易的监管手段主要是关税、许可证、配额,而服务贸易的监管手段则主要是法律法规等;服务贸易的国民待遇不是自动获得,而是靠谈判。相比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则是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方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只包括以外币形式支付的收入和支出,只包括通过宁波市进行外币支付的服务贸易收支,不包括通过异地的收付汇。BOP统计包括14个统计指标:分别是运输、保险、旅游、金融服务、通讯和邮电、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宁波分局提供的2000-2006年度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表,对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如下:

1.从近6年数据来看,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2001-2006的6年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受服务贸易出口影响,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到2006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7.73亿美元,其中出口16.53亿美元,进口11.20亿美元,分别是2001年的9.2倍、14.1倍和4.9倍。也就是说,2001-2006年5年时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64.3%、93.8%、48.9%。

2.从国际服务贸易类别来看,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了九成以上

从总体看,2001-2006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两项合计占比一直稳定在90%以上,其他项目虽都有所涉及,但所占份额均极小。2006年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出口合计占比达到99%。从服务贸易进口来看,运输项下进口占比平稳上升,从1999年的57.3%已升至2006年的72.3%;其他商业服务项下进口占比平稳下滑,从1999年的31.9%已降至2006年的19.6%;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下支出增长较快,逆差态势明显,两项支出合计占比已从1999年的2.7%升至2006年的7.5%。

备注:其他商业服务收入(出口)主要包括外国驻华机构办事经费、佣金、回扣和服务项下尚未归入明确细项的收入;其他商业服务支出(进口)主要包括宁波市驻外机构办事经费、佣金、回扣和服务项下尚未归入明确细项的外汇支出。

3.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来看,中国香港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宁波市服务贸易的份额超过六成

2006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前五大市场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英国、韩国,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对中国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11.36亿美元,占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40.9%,列各市场首位,其中出口5.39亿美元,进口5.96亿美元,贸易逆差1.13亿美元;对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2.49亿美元,占总额的9.01%,居各市场第二位,其中出口1.84亿美元,进口0.65亿美元,贸易顺差1.19亿美元。韩国、英国服务贸易额占比则分别为2.4%、1.7%。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台湾市场,而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法国等市场。基本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高附加值的服务,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出口相对低附加值的服务,这也体现了宁波市今后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升质量的方向。

4.从国际服务贸易分行业数据来看,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实现顺差最大,而制造业企业支出了宁波市绝大部分的专利使用费和咨询费

2006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2.8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7.4%,说明宁波市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度还是很高,产生逆差3.31亿美元,其中运输项下逆差达3.16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运输市场上中外资航运公司所占份额的极不平衡,以及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弱势地位。交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3.1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14.0%,实现顺差1.86亿美元。制造业项下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0.32亿美元,占全市该项目支出的84.6%;咨询费支出0.28亿美元,占全市该项目支出的62.4%。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等知识与技术密集行业,宁波市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国际服务贸易进口中,除运输外,其他商业服务(主要为驻境外机构开支等)、对外咨询费、境外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有一定比重。

以上BOP统计的数据仅是涉及到跨境的外汇资金往来,依靠现有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统计监测体系,无法全面掌握各服务贸易项下的完整业务信息,因此,目前所汇总反映的数据总体略偏小。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严重滞后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究其原因,首先,宁波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内服务业是服务的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就如同制造业与外贸的依存关系一样,国内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就自然有了基础和潜力。作为全国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比重则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宁波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相比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幅最大,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宁波的传统物流仍占主要地位,港口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宁波拥有天然的港口优势,截至2007年8月底,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为3.1217亿吨(摘自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直追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但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截至2007年10月底,宁波集装箱吞吐量达730万标准箱(摘自中国航务周刊),远次于上海、深圳、青岛,仅为上海集装箱吞吐量的不到1/3。集装箱运输所占总港口货运量的比重仅为2.76%,在同比四个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宁波市经济发展实力和在全国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这说明宁波的运输业中传统物流还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物流还需要大力发展。而且近年来,全球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型国际服务贸易部门转变,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比重下降,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等为代表的服务比重不断上升。宁波服务贸易多为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第三,目前各界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意识普遍不足,宁波市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监测和工作协调机制,至今仍没有负责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而这些组织又是必须的。因为服务贸易工作涉及许多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如外经贸、银行、保险、外管、旅游、电信、邮电、文化、信息产业、建筑、咨询等,涉及服务贸易的部门规章较多,而各部门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保护和行业经营垄断现象,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如果没有统一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则会导致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而且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上也存在另两个不足:缺乏国际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与监测体系,缺乏相关立法。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种类越来越多,而目前外汇收支统计体系的项目设置已不能全面反映服务贸易发展的真实状况;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也缺乏,从目前非贸易外汇管理法规看,尽管也涉及到对交通运输、港口、邮电、广告、咨询、展览等服务业,以及对著作权、专利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外汇收支进行规定,但除了境内居民个人外汇以及引进无形资产付汇管理法规比较细化外,其他都散落在《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等法规中,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依据,使得对一些违规行为无法惩处。

三、推进宁波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宁波国际竞争力,推进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的首要战略举措。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目前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对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服务业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支持生产的服务业还没有跟上来,导致宁波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一是要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产品市场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编制六大生产业领域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五大服务平台,即宁波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会展服务中心和以国际服务业外包为龙头的生产基地(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商品检验检测、科技研发与服务),为宁波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并以向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以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三是要积极争取服务外包试点机遇,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服务业外包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逐步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外包服务业,并可以细分为物流外包、软件外包、金融外包、管理外包等。服务外包影响着广泛的服务活动,遍布各个产业。由于外包服务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宁波发展服务外包也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加上服务外包的各种载体也有望为宁波拓展服务外包创造新的推力,如宁波研发园区(启动区)及一系列软件园区工程启动、中石化的科研机构落户宁波、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创意产业基地开建、宁波市与微软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组建“宁波微软技术中心”等等。未来几年,宁波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聚焦重点区域,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以保税区、开发区、科技园区、镇海区的服务外包示范区,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并在现有外包企业中,发展重点企业的外包业务。政府应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规模企业,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购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尽快形成若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运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重点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实行一企一策,在引进高端人才、定向培训可适用专业人才、国际标准认证、投资融资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支持企业争取商务部扶持出口型企业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发展外包业务。

2.建立如货物贸易那样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机制,加快形成部门整体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的货物出口促进机制相当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外贸出口、提升外贸发展质量的政策、措施。但支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尚待制订,有效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平台也需要探索建立。此外,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政府部门多,情况分散复杂,在推动和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部门整体协调机制。货物贸易出口的迅猛发展与“大通关”建设、银贸、税贸合作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需要建立起由外经贸、金融、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诸多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以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建议将服务贸易工作纳入政府评价管理渠道,把服务贸易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制定鼓励和扶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落实金融、税收等部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建立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市政府应把发展服务贸易工作作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服务贸易工作的不同类别和特点,实施分类考核,逐步建立服务贸易的目标评价体系。

3.充分发挥政府的孵化、激励作用,审慎建立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

政府对构建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对科技进步的孵化上,还应体现在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励上。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宁波市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努力提高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随着我国相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目前宁波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势单力薄,很难与外商抗衡。为此,宁波应加快建立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同时要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WTO的“保障措施协议”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做到有备无患,并多方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宁波的弱势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曹吉云.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探讨[J].国际商务,2007,(4).

[2]陈景.简述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3]宋雪莲.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正在加大[J].中国经济周刊,2007,(3).

[4]廖晓淇.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呈现的新特点[J].商业研究,2007,(4).

[5]黄建忠,叶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与沿海中心城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J].亚太经济,2007,(1).

简述国际贸易的特点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 flow theory of Marxism and Western capitalism circulation flow theory is to study and get o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aper, the position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two still exis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ow through the theory of Marx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theories in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can build our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distribution play a guiding role.

关键词:马克思流通理论 西方流通理论 流通经济

Key words: Marx flow theory western flow theory MARKET

作者简介:李庆文(1966― ),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的高速增长,但内需不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而造成内需不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流通环节不畅。因此,在当前我国“扩内需、促增长”的背景之下,对马克思流通理论与西方流通理论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是尤为迫切和重要的。

一、马克思流通理论简述

马克思关于流通的论述是极其丰富和详尽的,他从流通的一般概念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进行剖析,详细论述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深入分析了主要流通业的特点,并具体提出了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的途径,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极具逻辑性和科学性的。

1. 关于流通一般。马克思指出,流通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最终到达消费者之间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过程,流通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生产和交换就成为了社会化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环节。生产与流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对流通起到决定的作用,流通是为生产服务的,但是流通对生产又起着反作用,尤其是在买方经济的条件下,其反作用更是强大。历史上,流通的发展经历了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的三个阶段,分别与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相适应。

2. 关于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马克思认为,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称为流通时间,由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这两个部分组成。他还指出,资本在流通时间内是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的,也不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为了提高资本的效率应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在对流通费用的研究中,马克思指出,流通费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价值运动相关的,称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另一类是与使用价值相关的,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这两类费用的性质及其补偿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3. 关于流通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流通业的研究中主要论述了商业、对外贸易和运输业的特点,他指出商业在如下几个方面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是节省了社会资本;二是缩短了流通时间;三是提高了商品的利润水平。在对对外贸易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为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平衡经济中的波动现象,以及减少商品储备费用等。马克思在对运输业的研究中指出,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打破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下述几个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是运输业能减少资本的流通时间;二是运输业能为生产要素的集中提供保障;三是运输业能大大拓展市场的地理范围;四是运输业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 关于提高流通效率。马克思指出,流通费用尤其是纯粹流通费用是对收入的直接扣除,对社会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因此,对经济发展而言,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缩短流通时间,尽量降低流通费用。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尤其是发展大商业;二是加快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三是建设和完善信用制度。

二、西方经济学的流通理论概述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是很重视的。早在17世纪,重商主义就进行了流通方面的研究。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来源,主张国家支持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出口的支持。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深入分析了分工与交换的规律,指出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生产分工的前提是交换,交换使各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还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从而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研究流通就离不开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从萨伊开始,资产阶级经济学就一直流行使用“四要素”法来研究社会再生产,并把这种方法奉为适用于一切生产方式的“科学方法”。所谓“四要素”是指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要素,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流行的方法。

然而,古典微观经济学产生以后,西方经济学转向了市场均衡的一般性研究,流通领域的研究被开始淡化。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之后,流通便逐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失了。因此,西方经济学主要专注于研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有系统的关于生产、消费和市场等方面的理论,却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淡化了对流通的研究,但流通毕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西方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当然有关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非主流经济学中。

1.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交易过程,认为合适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进一步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虽然交易与流通在含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一般的交换和流通基本包含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之中,而交易费用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能够对流通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做出解释的。

2. 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用非线性规划等现代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从而把与分工和专业化相关联的交换和流通纳入其研究范围。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交换的产生、批发与零售的分工、流通渠道的演变等等与流通相关的经济内容都得到了深入的分析,也为流通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区位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区位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将聚集经济原理用于对商业的分析,把区位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流通业联系起来,并建立了空间相互作用、运输和区域间商品流通模型来研究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商品流通,这些理论被称为“商圈”理论,是流通经济学研究商业规模和布局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流通理论与西方流通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流通理论和西方流通理论都是对资本主义流通进行研究而得到的关于流通的论述,由于各种的立场不同,这两种理论体系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的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立场的不同。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研究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而西方经济学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因而西方经济学基本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从而无法像马克思那样能深入剖析资本主义流通的本质,只能就现象来进行表面的分析,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流通理论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的。

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马克思研究经济的哲学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包括流通方面)的各种经济现象,总结出其运行的经济规律。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多的是以资本主义是永恒的制度为研究出发点,采取的是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对资本主义流通活动方面的分析也只是得到一些唯心的主观论点。

三是主要观点的不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总是把生产流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认为,流通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商品生产者的关系也只有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西方经济学中,主流经济学基本不对流通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非主流经济学虽然对流通经济有所涉及,但也是就现象做一些归纳总结,只是形成一些零星的、针对某个局部的见解。总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中流通现象的研究, 提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流通规律,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科学的、客观的。而西方流通理论则是片面的、主观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萨缪尔森. 经济学上册 [M]. 北京:商务印书局, 1979

[3] 高鸿业,吴易风. 现代西方经济学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