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我国的地质工程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是一门研究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以及工程运行后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工程系统中地质体和地质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特点,其中又分为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更能深刻的体现地质工程学的特点。岩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和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人们的建设活动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其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更加全面和科学。

地质灾害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类是自然因素产生的;另一类是人为活动引起的,两者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都属于地质灾害[1]。

在我国主要以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占自然灾害损失总额的四分之一。因此,要想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尽量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惨重格局,一方面因为我国处在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多变的地理环境中,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经济相对不发达,承灾能力不强。 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是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是第一环境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它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第二环境问题,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挖掘能源,从而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导致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2.1自然地质灾害分析 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它的发生引发条件很多,像地震、开挖坡脚、劈山放炮、滥砍乱伐等,都会引发滑坡。其中江、河、湖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等地质构造之间以及暴雨多发地区都容易出现滑坡。第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然而,不合理的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以及滥伐乱垦等都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2]。 2.2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在地质灾害中,人为进行建设的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且其危害性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其中,诱发速度快、诱发灾害面广、灾害损失巨大是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三大特点。例如,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的开挖,使得瓦斯爆炸、地面坍塌与沦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发。除此之外,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会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常常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如图2.2)

图2.2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3.1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隐蔽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三大特点,其中抗滑桩体现了它的隐蔽性,抗滑桩加锚拉加挡板加冠梁体现了它的复杂性,防治滑坡可以采用桩,也可采用挡土墙体现了它的多样性,这些大多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可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三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可以借鉴采纳。其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一、《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其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为其提供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其主要为各类工业与民用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其主要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使工程更加符合标准,提高工程质量。3.2制定一些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要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这样可以不断的积累经验,实现更好的防治;另一方面,根据地质灾害是否容易发生这一特点来确定防治目标,从而制定出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制定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的规范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制定出切实可以的防治工程措施。

3.3有针对性的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一,工程防治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工程防治措施,其适用条件和方式都比较广,便于实施。例如,对于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土质滑坡问题;对于中型以及更大的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以减少灾害的再次发生。(如图3.3)

图3.3第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言外之意就是利用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应用范围广、投资成本低,能够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较好的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等是生物工程的特点,这一工程措施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这样就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三,其它防治措施。在选择防治措施时,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性。例如,在泥石流、地面塌陷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更具有长远意义[3]。

第四,避让措施 。它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一方面,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可以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根据该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对于受到雨天威胁居民,可以将其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其次还要确保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和其他灾害的威胁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其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以及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这样的地区进行防治的成本就太高,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措施,从而有效的解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4.结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非常的艰巨,道路也相当的漫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大,使得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因此,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的引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让其发挥很好的作用,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2010(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南巴

油气勘探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自2006年起,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实施油气勘探工程,相继获得了一些重大油气勘探成果,如:河坝场气田、马路背气田等。然而,油气勘探实施过程也不断遭受因自然或人类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油气勘探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风险隐患。如:2007年,通江境内HB101井场内侧发生岩壁崩塌;2008年,修建M201井场道路时横穿滑坡体致使发生滑坡;2010年,M101井在钻井作业现场遭受罕遇泥石流灾害。上述地质灾害连续发生致使通南巴地区油气勘探作业安全风险急剧增大,危险到勘探作业人员和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通南巴地区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通南巴地区(指四川省东北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极易因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和每年雨季强降雨过程的影响,区内每年都新增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据不完全统计,通南巴地区现有452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范围广、点多、规模和发育程度都各不相同。

2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系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三级阶梯状构造,从北到南逐渐降低。北部为深切割中山,多峡谷;中部为中切割低山,多窄谷,浅切割低山,多“v”形谷、平底谷,称山区平坝;南部为丘陵,沿河两岸及台状山顶有平坝。据统计,丘陵、平坝面积约10%,而山地占90%。地质环境脆弱,地形切割陡峻,地层岩性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另外,区内还有流水侵蚀、沉积、扇形地貌和重力堆积、残积地貌。

2.2水文气象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降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5~10月,而11月至次年4月1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旱涝交替,日照正常略偏少,暴雨、大风、冰雹时有发生。

2.3地质构造

境内地壳活动强烈,地质构造跨及米仓山台穹、大巴山弧形、川北台(坳)陷及川东新华夏四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不发育;褶皱曲线呈弧形,岩层倾角变化频繁且有扭曲现象。由于地处特殊地质背景,褶皱由北向南形成30多个向(背)斜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

3地质灾害类型

通南巴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较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根据已排查452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数据统计,仅滑坡、崩塌、泥石流就达4162处,占灾害总数达92%,因此,区内主要灾种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现就影响油气勘探作业过程频发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探讨。

3.1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如:2008年部署在通江境内实施M201井,由于地形地貌和场地选址等诸多条件限制,修建井场道路直接从滑坡体中部穿越,开挖路堑边坡时产生滑坡,由于滑坡体范围广、规模大,造成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

滑坡按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分:堆积层滑坡、岩层滑坡、特殊滑坡;按引起滑动的力学性质划分为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按形成原因划分为工程滑坡和自然滑坡;按滑面与岩层面关系划分为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及切层滑坡。

3.2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如:2007年7月,部署实施河坝场构造HB101井,因持续强降雨,加之井场开挖形成高切坡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及山区风化侵蚀作用,井场内侧陡壁发生较大规模岩壁崩塌,造成钻井设备毁损和停工1个月,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崩塌按照坡地物质组成划分为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沉积物崩塌、基岩崩塌;按照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为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流动型崩塌。

3.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河沟地貌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如暴雨等)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如:2010年7月6日,位于通江M101井遭遇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损大量油气钻井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

泥石流根据流域特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以上是最常见的两种分类。

4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诱发因素

4.1滑坡

滑坡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下陡中缓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马鞍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时,在基岩面易发生滑动;

(2)地质条件:岩土层中存在软弱面,岩体构造和产状对斜坡的稳定影响很大;

(3)气候径流条件:气候条件,地面水地下水作用等。

诱发因素:一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二是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三是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也很大。究其原因是地震的强烈作用破坏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

4.2崩塌

崩塌形成条件:

(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坡度大于45°的高陡边坡,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组成高陡山坡,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3)构造条件: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最不利状态时易发生崩塌;

(4)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诱发因素:一是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二是降雨。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三是不合理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如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昼夜温差、季节温度变化及风化冻胀等。

4.3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包括:

(1)地形条件: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横坡度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的区域;

(2)地质条件:所处地区地质构造类型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表层岩土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3)水文气象条件:区内泥石流多为降雨激发,特别是降雨集中且强度大的雨季。

诱发因素:一是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人类各种工程建设活动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二是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三是次生灾害。如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发生的洪流。

5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5.1地域地貌特征明显

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3]多集中于地势坡体陡峻的山区,特别是中高山河谷深沟区。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控制作用,尤其是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破坏岩土的完整性,提供有利岩土体失稳的结构面。褶皱发育强烈,山地地貌是滑坡、崩塌的高发区,而深沟河谷地貌是泥石流集中发生区域。

5.2时间性强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区内降雨集中分布每年6月~9月,占降雨总量的70%以上。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几乎大多的地质灾害的暴发均与降雨关系密切,特别是泥石流灾害。

5.3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大

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如开山修路、滥伐乱垦,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等强烈活动区,地质灾害发育。根据资料统计,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地质灾害3168处,占统计总数的70%左右,主要为滑坡、崩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1356处,约为统计总数的30%,以泥石流为主。

5.4连锁反应强

一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引发其它地质灾害发生,如大型崩塌堆积体物质产生滑坡,滑坡物质又成为泥石流的重要物源,形成累进连锁的破坏,这类灾害发生在通南巴地区是较为普遍。

6地质灾害对油气勘探作业的危害

通南巴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以满足寻找特殊油气地质目标为前提,使得实际大多数勘探作业井场位于偏远山区、斜坡河谷及深沟沿岸平坝等复杂环境区域内,遭受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高。其次,由于地形地貌条件限制,勘探场址建设出现深挖高填方及高陡切坡区,不得不面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重大风险。第三,由于油气勘探点多,面广,不集中,且位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地、河谷等地区,极大增加区域内气象和地质灾害信息搜集、获取难度大,无法及时对可能发生灾害进行防范,导致遭受地质灾害风险概率增大;特别是油气勘探施工过程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将严重危险到全体施工人员生命和钻机设备安全,造成损失和后果将无法估量。

7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随着通南巴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笔者认为,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采取防治管理和技术措施,才能做好油气勘探作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

7.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7.1.1落实责任,执行规范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是关键;其次,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技术标准有关要求。

7.1.2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

在油气勘探场地选址阶段,应对所选勘探场址区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查明是否存在潜在不良地质现象;对可能存在重大灾害风险,宜优先避让;当场址必须建设时,应组织技术经济论证。

7.1.3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与应急预报

在油气勘探作业区域及周边地质灾害多发区,应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并加强与地方气象、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联系,以此逐步建立适用于油气勘探作业特点的地质灾害监测及预报信息系统。

7.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7.2.1生物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采取相应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复地表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禁止任意采石取土,破坏山地地表,防治水土流失;做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环境生态保护。

7.2.2工程防范措施

在斜坡地带进场油气勘探场址工程开工建设前,应先做好工程勘察,查明有无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存在;在斜坡地带进行挖填方时,做好开挖边坡支挡和排水,避免造成工程滑坡;施工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挖方的施工顺序,合理安排弃土的堆放场地:

7.2.3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措施:修建排水沟、渗井等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增大滑体的抗滑力,修建抗滑桩、锚拉抗滑桩;采用后缘减载,前缘加压等改善坡体形态;采用灌浆、锚固等改良坡体岩土体性质,提高强度,增大稳定性。

(2)防治崩塌措施:修建护坡、锚杆挡墙等防止岩土体剥落;人工削坡消除小型危岩及崩塌隐患;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风化、冲蚀及侵蚀;

(3)防治泥石流措施:修建拦砂坝、拦渣坝,减弱泥石流的动力作用、减少物质流通;在下游设置排导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抑制泥石流暴发。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防治;易发区;重点防治区;淳安县

1 前言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0′24″~119°20′33″,北纬29°11′20″~30°02′08″。县域北接临安市,南连常山县、衢州市,西南与开化县相邻,东与建德市、桐庐县接壤,西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毗连。全县辖23个乡镇,总面积约4427km2,人口45.27万人,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淳安县交通较为便利,以公路、水路为主,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00多公里,沟通千岛湖镇至全县各乡镇,特别是环湖公路和杭千高速公路的建成后,淳安内、外往来更加便捷。

2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

淳安县是浙江省地质灾害点最多的县,全县共调查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609处,其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最多,达36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60.6%;其次是崩塌15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25.6%;泥石流8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3.1%;地面塌陷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0.7%。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达590处,中型16处,大型3处。

2.2 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2.2.1 滑坡

淳安县境内共有369处滑坡,是淳安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6%。滑坡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分布较为广泛。

淳安县滑坡按斜坡滑动与否,可分为现状滑坡与潜在滑坡两类,其中现状滑坡210处、潜在滑坡159处;按力学性质划分,以牵引式滑坡为主,推移式滑坡次之;按物质成分划分以土质滑坡为主、碎块石滑坡次之,少量岩质滑坡;按滑体厚度划分,以厚度小于10m的中浅层滑坡为主,深层滑坡较少;按稳定性划分,目前基本稳定的滑坡居多,不稳定的滑坡较少。

2.2.2 崩塌

淳安县共有156处崩塌,占灾害点总数的25.6%。其规模多为小型崩塌,按陡峻斜坡崩塌与否,可分为现状崩塌与潜在崩塌两类。

现状崩塌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富文乡、千岛湖镇等地,常发育于人工开挖形成的陡峭斜坡上,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个别岩块处于临空、半临空状态,坡面防护差,崩塌物以基岩碎块为主。潜在崩塌主要分布于新开环湖公路两侧,多发育于人工开挖的陡峭斜坡上,特别是新建公路两侧边坡,坡度大多在50°~80°,局部近直立,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破碎,局部岩块临空面大,顶部有张裂隙发育。县域内潜在崩塌较发育,个别点规模较大,潜在危害较大。

2.2.3 泥石流

淳安县共有80处泥石流,占灾害点总数的13.1%,零星分布于全县各地,其规模以中型、小型为主,其中,中型泥石流17处、小型泥石流63处。泥石流流域面积大多在0.15~3.0km2、个别可达10km2以上,相对高差120~500m,山坡坡度20°~45°,冲淤变幅0.3~3.0m,泥石流类型均为水石流,容重1.47~1.75,易发程度为轻微易发~中等易发。

2.2.4 地面塌陷

淳安县仅有4处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区。形状为圆形、方形、长条形,深0.4~20m,为溶洞型地面塌陷,目前仍有发展趋势。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3.1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产生的临空条件和势能,斜坡愈陡其稳定性愈差。经实地调查,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原始斜坡坡度普遍大雨30°。此外,在低山丘陵区,往往为风化剥蚀强烈地区,风化坡积层厚,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多,自然平衡遭受破坏,常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

3.2 地层岩性条件

淳安县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较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全、强风化岩层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软弱岩土体,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差,岩石易风化、破碎,抗剪能力弱,易发生地质灾害。如下寒武统荷塘组、大陈岭组发育地质灾害点达9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4.8%;中下志留统康山组及上奥陶统长坞组,发育地质灾害点为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6.8%;上侏罗统劳村组发育地质灾害点58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6%等;地质灾害类型以现状滑坡、潜在滑坡为主。以火山熔岩、熔结凝灰岩、块状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岩石较坚硬、完整性好,抗风化、抗剪性能强,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其地质灾害类型往往以中小型现状崩塌-潜在崩塌为主。

3.3 构造地质条件

断裂构造及褶皱构造的发育,直接影响岩体的完整程度,降低了岩石的抗压、抗剪强度,如汾口镇汪家桥-商界村一带的地质灾害点发育直接与北东向断裂构造有关;石林镇NE-SW一带,地质灾害点的发育主要与以文昌组(O3w)为核部的背斜构造有关。

3.4 人为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多与人工切坡、植被破坏、坡顶加载等有关。

人工切坡:淳安县为一山区县,道路、建房等工程建设均不可避免的需开挖山体,改变了斜坡的自然坡脚,破坏斜坡的原始平衡状态,形成地下水位降落,软弱结构面在边坡上出露,使斜坡应力集中于斜坡前缘,从而使斜坡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动等变形。

植被破坏:农业耕种、采伐森林、开荒造地等,破坏植被,改变斜坡结构,常诱发斜坡变形。

坡顶加载: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体上建房,增加了斜坡的负荷,使斜坡势能增大,从而导致斜坡失稳滑动。

4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4.1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相对而又岁时间变化的概念。考虑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形成条件和外部的诱发因素,因此,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工工程活动等,结合县域内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成果资料,将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全县共划分出11个高易发区,面积583.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区内有地质灾害点330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54.3%;7个中易发区,面积为2104.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7.5%,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28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37.5%;7个低易发区,面积为1568.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4%,区内有地质灾害点50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8.2%;2个不易发区,面积为170.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

4.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综合考虑淳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及重要工程建设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等,划分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三片,总面积958.19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24.09%。该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32处,占全县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的26.45%,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615人,威胁资产532.8万元。

全县共划定7片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共计面积约671.79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16.89%。该区基本包括了重点防治区外的其它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集镇和交通干线、人口较为集中、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内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43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35.54%,其中滑坡32处、崩塌7处、泥石流4处。区内总计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1407人,财产1347.15万元。

除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防治区外的区域均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2347.38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59.02%。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46处,其中滑坡23处、崩塌8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2处。总计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2425人,财产2690.1万元。

5 防治措施建议

鉴于淳安县地质灾害点众多的实际情况,在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应加强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本着尊重科学的原则,从淳安县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育情况出发,结合淳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相关专题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思想,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基础上,采用工程治理、生物防治、搬迁避让等多种手段,对县域内发育的地质灾害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防治。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群测群防、监测和预警预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中应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层层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做到县、乡(镇)、村三级联防。

(2)淳安县属浙江西部中低山丘陵区,山地丘陵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山高坡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沉积岩发育,地质灾害易发面积大,自然形成和山区公路建设与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各类不稳定斜坡、边坡分布普遍,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因此,要加强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评价、监测、勘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3)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严格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资质管理,规范评估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加强对评估成果审查的监督和备案,以及对“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响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资金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远明,杨伟,郝红兵.等.四川省南江县地质灾害分布、形成条件与防治.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2).

[2]王哲,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中国矿业,2006(10).

[3]斯小君,汪庆华.等.浙江省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01(12).

[4]唐小明,周富良.等.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2008(3).

[5]翁其能,陈洪凯.等.凉山地区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性及治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泥石流;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128-02 

0 引言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SaftyNettingSystem,国内简称SNS,柔性防护技术具有的柔性、开放性、对复杂地形的良好适应性,并具有施工安装快速、简便的特点,往往能解决传统技术难于解决的一些边坡防治问题,它主要抓住“以柔克刚”的思想,同时也能与环境美化和保护有机结合。

1 SNS工作原理

SNS柔性格栅坝由钢绳网、钢柱、支撑绳、拉锚系统及摩擦式减压环构成,当泥石流冲击点向绳网系统周边加载途中逐级加载。在该加载途径中,当冲击荷载超过设计标准荷载时减压环工作,从而避免绳网系统的破坏。

2性能指标

绳网尺寸:钢丝网由φ8mm超强热渡锌钢绳编织而成,菱形网孔,网孔尺寸20cm×20cm。

消能环:目的是将特定长度的张拉绳盘绕其中,当冲击能量超过系统弹性变形时,钢管环缩小,释放出张拉绳,达到吸收能量的作用。

锚索尺寸:侧拉、上拉及锚索在选用钢丝绳时应满足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寿命及防腐等要求。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治理区域属中低山侵蚀沟谷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坡面坡度为40°~70°,沟谷深切。

3.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次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场区覆盖层厚1.3m~12.7m,坡高处覆盖层薄,坡低处覆盖层较厚,各区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1)粉质粘土:褐色,硬塑―可塑,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上部分为耕植土,下部含姜石。坡低层厚最大为5.5m;

2)卵石土:灰褐色,稍湿,中密,混杂堆积,局部为园砾,夹漂石及钙质胶结角砾岩。卵砾石呈次圆形,成份为灰岩、泥岩等。坡低层厚最大为8.0m;

3)泥灰岩:灰色,中厚―厚层夹薄层,可见泥质花斑,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基岩表面风化溶岩裂隙发育。属强―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块状、厚层结构。

3.3主要施工工艺

1)锚固钻进主要成孔工艺

由于本工程地理条件所限制,采取了非液体循环介质钻进为主体的潜孔锤钻进基岩,短螺旋干钻土层的综合技术方法。

锚固孔施工时应注意:

根据坡面测放孔位,准确安装固定钻机,钻进达到设计要求时,要稳钻1min~2min,在钻孔完成后使用高压空气将孔内岩粉及水体全部清除出孔外。

2)锚固灌浆工艺

锚固灌浆工艺就是清孔后,安设锚索和注浆管,制作早强堵浆塞和砂浆,用砂浆泵向孔底反向连续压浆,排出孔内空气或水,然后封闭堵浆塞排气阀。灌浆压力一般0.3Mpa~0.5Mpa。

3)格栅坝安装

(1)按设计并结合实际地形对钢桩进行测量定位;

(2)基坑开挖:对覆盖层不厚的地方,当开挖至基岩尚未达到设计深度时,则在基坑内进行钻凿,待达到设计深度时将钢柱对准位置安装并灌浆,然后进行夯实回填;

(3)基座的安装:将基座套入地脚螺栓并用螺帽拧紧;

(4)钢柱安装:

将钢柱缓慢抬起并对准基座,然后将钢柱底部插入基座中,最后插入连接螺栓杆并拧紧;

(5)侧拉锚绳的安装:安装方法同上拉锚绳,只是在上拉锚绳安装好后进行;

(6)上支撑绳安装:将第一根支撑的挂环端暂时固定于端柱(分段安装时为每一段的起始刚柱)的底部,然后沿平行于系统走向的方向上调直支撑绳并放置于基座的下侧,并将减压环调节就位,(距钢柱约50cm,同一根支撑绳上每一跨的减压环相对于钢柱对称布置)

将该支撑绳的挂环于端柱的顶部挂座上,在第二根钢柱处,用绳卡将支撑绳固定于挂座的外侧,在第三根杆钢柱处,将支撑绳放在挂座内侧,如此相同安装支撑绳在基座的外侧和内侧直到本段最后一根钢柱并向下统至该钢柱基础的挂座上。当确定减压环全部正确就位后拉紧支撑绳并用绳卡固定;

(7)底部支撑绳安装

将第一根支撑绳的挂环挂于端柱的基座的挂座上,然后沿平行于系统走向的方向上,调整支撑绳并放置于基座的下侧,并将减压环调节就位(距钢柱约50cm,同一根支撑绳上每一跨的减压环相对于钢柱的对称位置。

在第二个基座处,用绳卡将支撑绳固定于挂座的外侧(仅用30%标准固力),在第二个基座处,将支撑绳放在挂座内下侧,如此相同安装支撑绳在基座的外侧和内下侧,直到本段的最后一个基座并将支撑绳缠绕在该基座的挂座上,在用绳卡暂时固定;

(8)钢绳网按组编号,并在钢柱之间按照对应的位置展开。

用紧绳器将起吊绳拉紧,直到钢绳网上升到支撑绳的水平为止,同时也可以将网与下支撑绳暂时联结以确保缝合时的安全,此后起吊绳可以松开抽出;

(9)钢绳网的缝合:从系统的一端开始,先将缝合绳中点固定在每一张网的上缘中点。从中点开始用一半缝合绳向左逐步将网与两根支撑绳缠绕在一起,直到用绳卡将两根支撑绳联结在一起的地方之后,用缝合绳将网与不带减压环的一根支撑绳缠绕在一起,当达到柱顶挂座时,将缝合绳从挂座的前侧穿地,并继续转向右缠绕不带减压环的一根支撑绳。最后用绳卡将缝合绳与钢绳网固定在一起;

(10)格栅网的安装

格栅网铺挂在钢绳网的内侧,并应叠盖钢绳网上缘并折到网的外侧15cm,用轧丝将刚绳网与格栅联结在一起。格栅网底部应沿斜坡向上敷设50cm左右,每张格栅网之间应叠盖10cm,用扎丝将格栅网固定到钢绳网上。

4 结论

1)采用SNS系统,施工相对简单,属于安全型设计,自身隐患小。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现场是以组装各构件的形式施工,最多也仅需数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工程治理效果立竿见影;

2)施工简单不破坏植被,占地少,综合造价低;

3)泄水效果明显。设置拦挡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SNS柔性防护系统以其网状的形式完全满足了拦挡工程中充分泄水的要求,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6篇

一、易发地点

根据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地点主要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庄、集市等人员集中地(重点是 和 办事处),人工开挖的高陡边坡的坡脚和自然土质斜坡附近的居民居住区,矿山开采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它在汛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列出本地重要地质灾害易发地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对危害严重、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到位。

二、重点防范期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我市主汛期是5月至10月,这段时间暴雨、持续降雨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月1日至 月30日。

三、监测、预防责任人

㈠各乡镇(办)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乡镇(办)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在主汛期增加监测巡查频次,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

㈡危及铁路、公路、水利水电、河堤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

㈢危及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受灾主体单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

㈣其他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监测。

四、防控措施

年至2013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以下防治管理措施,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和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㈠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㈡明确职责,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旅游、气象等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市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治工作。要督促、配合建设、交通、铁路、水利、教育、旅游等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指导。

2、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在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勘察、施工,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3、市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对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并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建立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做好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4、市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人员防灾知识的宣传。

5、市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各中小学校区(舍)的地质灾害调查,编制中小学校区(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每年汛前、汛中,对中小学校区(舍)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或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校区(舍)要加强巡查与监测,落实防灾责任、防灾措施和应急措施。

6、市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病险水库(坝塘)的巡查、监测、预报,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

7、市气象部门要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要及时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通报各有关部门及责任人。

㈢排查隐患,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汛前、汛中、汛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位移 全站仪 测量

前言:

广巴高速公路12合同段李家坡中桥至尖包沟大桥路段,位于旺苍县普济镇远景乡,该段为分离式路基,右线分别为李家坡中桥(K92+120-K92+220)3-30m米T梁+49米路基+尖包沟大桥(K92+271-K92+559)9-30mT梁;左线分别为路基+尖包沟大桥(ZK92+294-ZK92+454)+路基。本段于2011年7月6日受特大暴雨影响,于下午12点20分左右出现K92+135-K92+350段路基塌陷,挡墙倾斜、滑移,桥梁墩位偏移、开裂等病害[2-3],致使交通中断。

1方法和仪器:

边坡工程的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取决于监测手段的高低和优劣,而更决定于监测人员对岩(土)体介质的了解程度和工程情况的掌握程度,因而在进行有关工程监测时,首先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本文通过现场踏勘,认真研究该段工程地质资料,选择了适应该工程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地面位移测量,桥墩位移测量[4-5]。

1.1.测量目的

边坡的滑动[5]分浅层滑动与深层滑动,本工程所监测的边坡在施工期间出现多次浅层滑动,因此,掌握边坡地表变形对于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及时发现边坡的溜塌、失稳迹象是十分必要的。地表位移测量的目的是及时反应边坡的浅表层位移变形。

1..2采用的仪器设备

全站仪在边坡变形观测、地质灾害监测广泛应用。本项监测工程地面变形监测中采用全站仪。本次工程测量采用全站仪。坡体及构筑物垂直水平位移测量采用全站仪。

2测量过程:

在提交监测方案后,我公司于8月5日组织现场踏勘定点工作,于8月6日~8日设置了测站及后视点,并安装了观测仪器。8月9日邀请原施工测量单位人员到现场指定了控制点原始坐标,并进行导线测量,确定了各测站及监测点当日坐标。11日上午我们组织测量,截至14日共测量数据5组。并根据指挥部要求,补测了4个桥墩中心点坐标。

2.1.测桩布置

本次地表监测在K92+138~K92+320段以间距30m为原则共布置6个监测断面,每条断面4个监测点,其中2个监测点位于变形量较大的结构物上(左右幅路肩、挡墙、李家坡1号墩、2号墩、尖包沟右线桥1号墩、2号墩上等),具置根据现场实际通视情况进行调整,2个监测点位于坡体上。断面从小里程到大里程依次列为:横1(K92+168),横2(K92+198),横3(K92+228),横4(K92+258),横5(K92+288),横6(K92+313)。深孔监测布设6个监测点。

受现场施工及后期工程需要的影响,原设计24个测量点,除远山侧挡墙及桥墩6处可设置观测仪器外,斜坡体须在施工完后反压整治,以及左幅车道双向通车,致使其余18个地表点以及深孔监测点暂时不具备测量条件。本次测量主要对已设置的6处地表监测点进行测量。

3.测量结果及分析

桥墩中心坐标测量结果

根据要求,本次测定了李家坡右线中桥2桥墩以及尖包沟右线大桥2桥墩,各桥墩柱中心坐标见下表:

LJ1-1563206.294638464.577563205.763638464.382 -531-196 566

桥墩中心坐标汇总表

根据以上测量结果可知道,降雨对桥墩中心坐标影响较大,最小水平位移为JB2-1 65mm, LJ2-2最大水平位移为681mm,变化幅度较大。

综上所述地表位移和桥墩位移变化均标胶明显。桥面变化方向主要向下,有向无特定方向这是由于路基软硬情况不同造成的。桥墩变化方向主要发生在水平方向上。

参考文献:

[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2/T0221-2006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2/T0222-2006)

[3]《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2/T0218-2006)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遥感影像判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住工程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2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调查的任务

工程地质测绘的任务是调查规划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和地质灾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

3准备工作

(1)搜集规划区内的人文、地理、气候、交通、地质及水文资料,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2)搜集规划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图、地质图及航天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参考已有资料,初步拟定规划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结合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划分遥感影像单元和形态单元。

(3)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进行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材料准备。

4野外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规划区地质情况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了解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1)野外踏勘应进行全面踏勘,观察标准剖面、关键性地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

(2)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

(3)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

5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技术要求

(1)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规划区,及对了解规划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场地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邻近地段。

(2)实测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对工程建设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均应测绘。

(3)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所用地形图的图纸比例尺,宜比编制成果图图纸比例尺大一级。

(4)观测点的布置要目的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数量以能控制重要的地质、地貌界线,并能掌握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地质环境现状特征的基本情况为原则。

(5) 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面和每个单元体均应有观测点。

(6) 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当露头少,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钻探、槽探工作,可配合进行物理勘探工作。

6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内容

(1) 地形地貌调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及其与地层、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的联系;测绘中要以各种成因的微地貌调查为主,调查其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和分布规律。

(2)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岩石和土的性质、成因类型、时代、厚度及分布范围,对土层应着重区分新近堆积土、特殊性土的类别、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确定土的工程地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鉴别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密实程度和含水状态,并进行初步定名。注意观测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搜集已有的勘探和试验资料,选择典型地段和土层,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水文地质调查:河流、小溪、湖沼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动态及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洪水淹没范围,河流水位与大气降水的聚积、迳流、排泄情况,以及内涝的分布范围;主要井、泉的分布位置,水位、深度,补给来源、排泄条件、所属含水层类型、埋藏深度、水位变化幅度和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等,并调查研究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崩解性岩土、膨胀性岩土、盐渍岩土等特殊性岩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过量汲取地下水而导致岩土体的塌陷和地面沉降等问题;了解地下水的流向。

(4)岩溶、土洞、滑坡、崩塌、错落、冲沟、泥石流;断裂、地震液化、地裂缝、岸边冲刷、岸边滑移;冻胀、融陷、热融滑塌等分布、形态、规模、

(5)调查研究已有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和建筑经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场地稳定性问题和不良地质作用(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蠕动变形,特别是移动砂丘)的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状况及防治措施经验。

(6)地质构造调查:分析已有资料基础,查明测区构造轮廓、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点、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测绘中要着重研究测区的新构造运动性。对断层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规模(长度、宽度和断距),破碎带中构造岩的特点,断层两盘的地层岩性、破碎情况及错动方向,主断裂和伴生与次生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断层形成的时代、应力状态及活动性。

(7)天然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调查:对建筑所需的块石料、装饰石料、水泥原料和粗细骨料、粘性土料等,在调查中应查明上述材料的产状、岩性、层位厚度、空间分布、开采条件及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对其质量和储量做概略评价。搜集、调查区内大型或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量、质量和分布情况。

(8)地质景观资源调查:调查区内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并提出保护措施。

7工程地质调查的原始成果及资料汇总

总体规划工程地质测绘过程中须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测绘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a. 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 b. 野外工程地质草图;c. 实测地层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及第四系综合剖面图;d. 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e. 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f. 井、泉调查统计表及动态观测记录表;g. 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主要工程地质现象等专题内容一览表;h. 岩、土、水样采样统计表及试验成果一览表;古生物化石采集登记表;孢粉、古地磁采样登记表;i. 地质照片图册;j. 文字总结。

8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调查,为编写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

参考文献:

[1] GB50021 —2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S] .

[2] CJJ 57-94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 吴增利等主编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体规划阶段)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