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极心理学特点

积极心理学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1篇

一、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内容概述 

(一)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内容 

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内容对心理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体系和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后现代心理学对反科学至上论进行深刻的抨击和批判,反科学至上论主要是对以科学主义为中心的理论,此理论认为科学理论与心理学是相对的。后现代心理学则认为科学理论本身在各种情况的下都有争议存在,所以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所有事情。后现代心理学是反对以自我个中心的理论。这种理论内容主要是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个体的行为和举止的解释从个体心灵为出发点进行解释。后现代心理学主要是这种理论内容进行批判,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为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为:其一,对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二,对有关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其三,能够更好地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在二战发生以后,西方心理学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心理方面的研究,如对一些实施性犯罪的人进行研究,以及对出现婚姻危机的部分人进行分析和研究等。积极心理学也被称为病理性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二战后的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种消极和悲观的人生观取向进行批判。积极心理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心理学进行合理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进化心理学主要内容 

进化心理学主要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批判。进化心理学对内源决定论所认为的人的心理机制为社会行为的灌顶进行批判,对外源心理学中所认为的人心理在出生那一刻为“白纸”的观点进行批判。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的成长变化不是源于社会环境和人所处的环境。而是人在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所产生的。 

二、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的比较 

当代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是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人的心理既不是源于内部也不是源于外部,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结果。后现代心理学更注重社会人际交流和人的社会心理属性,摆脱了个体主义理论的思想倾向。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的出发点是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人性的发展提出一种包容性的理论。积极心理学提出一种较为开放的思想理论模式,积极心理学已经摆脱了科学主义思想的限制,对人性知识的定位开创了新的方向。 

进化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机制的形成过程和所受到的影响。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心理机制又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心理机制又是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心理机制对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反应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的产生是人在不断进化所产生的产物。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偏重于对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98年,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到开始关注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积极心理学框架里有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关于这三个主题的主要观点如下: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往往伴有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能给我们安全感。消极情绪是时常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狭隘,而积极情绪则使我们关注未来而不是当前,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在积极的个人特质中,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等。这些良好性格特点我们称之为性格力量因子,它们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且还能在危机过后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积极机构的作用就在于它应该是有助于它的成员获得美好生活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良好学校的特点是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应该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校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原因

1.管理不到位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在很多事情上更乐于突出自己;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当前现状,价值观也更加现实,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做事情一旦失败,抗挫能力却很弱。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也应该讲究科学,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的话,势必会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2.预防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危机意识,只注重突发事件之后的事后干预,注意建立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机制,却忽视了预防机制的建立。3.教育目标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有用”,要学了就有用。而现代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心灵的缺失会促使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孩子个性的工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另外,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这样,带着这种阴影生活对孩子的性格、今后的事业以及婚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最典型的是大一新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是父母打理,来到大学后,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接踵而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容易造成心理失衡。2.思想不成熟现在的90后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又依赖父母、老师,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易做出极端的事情。3.缺乏性格优化意识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上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获得自我成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是从对方找原因,指责对方,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大家各不相让,人际关系很容易起冲突。

三、积极心理学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

(一)学校应端正教育目标,创设积极、宽松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增强其面临困难工作时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去被动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易中天在《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一文中提到: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体验积极的情绪,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责任感,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生命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3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初中 班级管理

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真正的教育基础来源于你对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的识别和运用,因此,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

二、新时期初中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初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同、尊重和赏识,他们会在语言、行为上做出一些另类的表现,以显示自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在同学们复杂的目光中得到肯定和满足,但又害怕困难,情绪波动大,行为较为随意、自由,考虑问题过分强调自我,逆反心理较强。面对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的初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就是班主任开启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钥匙。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班级管理途径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班级管理,关注的是班集体中全体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力量,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班级的生长点。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就是班主任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更佳的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

1.目标驱动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班级目标分为班的总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比实际水平要高,但不能太高,要让学生看到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才有实现目标的动力。笔者根据本班同学学习基础好、容易管理的特点,制定了班的总目标:成为优秀班集体、学习成绩全级第一。小组目标由组长与组员商量制定,小组目标内容包括学习、纪律等。个人目标由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内容包括学习、纪律、日常行为规范等,每月对达到目标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2.榜样激励

榜样的树立,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积极学习,努力钻研,效率提高。在初中,男生人数多,比较难管,所以笔者一般都会树立男生榜样,让更多的男生向榜样学习,让班级进步更快。榜样激励有优生榜样、中等生榜样和学困生榜样。

(1)优生榜样

小宪是班上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生,学习成绩排在全级前列,工作认真负责,身兼几职:班长、物理科代、组长和体育委员,每一职务都得到老师的交口称赞,笔者经常在全班面前赞赏小宪。慢慢地笔者发现小宪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男生请教他学习上的问题。

(2)中等生榜样

小宇是班学习成绩中等的男生,值日工作认真负责。笔者让小宇负责管理包干区的卫生清洁,每天提醒和督促同学搞好清洁工作。小宇把工作做得很好,笔者经常在班会课上表扬小宇,号召其他男生学习向小宇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在小宇的带领下,主动为班服务的男生越来越多。

(3)学困生榜样

小吕是班上的学困生,学习基础差,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落后。笔者多次主动跟他聊天,同时在全班表扬他性格安静,爱看书,值日工作负责等。受表扬多了,小吕很认真地学习笔者所任教的科目,成绩优秀,令其他同学惊讶。在小吕的影响下,有几个学困生上课较以前专心,作业能认真做完,成绩有所进步。

3.互助前行

积极心理学提出,同伴关系中的合作和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认知,以及一些交流的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笔者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小组内两两师徒结对的形式来促进同学们互助前行。

小组合作采用4人小组,根据学习成绩、男女生比例、能力和性格等进行组建,小组成员组合是优生、中上生、中等生、学困生,组长必须由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担任。组内成员两两进行师徒结对,原则是优生结对学困生,中上生结对中等生。小组成立后,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各项评比和奖惩方式都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内的师徒结对后,师傅要对徒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的检查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小组合作和师徒结对都有监督机制。通过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师徒结对的形式,使全班学生团结互助,拥有积极情绪,快乐地成长。

4.竞争求进

没有竞争机制,集体就没有活力,个人就没有创造力。笔者通过小组竞争和个人竞争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发掘学生的潜能。小组竞争是根据学习、能力等实力相当的两个小组结为竞争对手组,个人竞争是由学习、能力等实力相当的两个学生结为竞争对手。竞争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文明礼仪、为班贡献等。竞争对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更替,当他们远远地超越了竞争对手,就选择一个更有实力的竞争对手,这样在不断超越他人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我,推动了班级的进步。

(二)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强化和体现,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重要社会背景。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形成班级正能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积极的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包括教室环境的布置,如成果展示台、时事t望塔、知识长廊、图书角、荣誉墙、心灵驿站、角逐场、美文欣赏栏等,优美的教室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2.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一般由班级舆论、班级目标、班名、班歌、班级口号、班训等构成。笔者注重培育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来引领学生。班级目标是班级前进的动力,应由全班同学一起制定本班实际的目标,如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班名应体现班级特色和时代精神,如博雁班。班歌应体现班级成员整体的精神风貌、理想和追求,如“博雁之歌”。班训、班级口号是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如班训:“做最好的自己”;班级口号:“乘风破浪、气宇轩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凝聚力。

3.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笔者实行“层级制”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所谓“层级制”,就是从上到下层层管理的制度。第一层是班主任,第二层是班主任助理,第三层是班长、管长,第四层是科代表,第五层是组长,第六层是组员。“层层管理”指的是:班主任管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助理(设两人)一人管班长、一人管管长;班长管科代表;科代表管组长;组长管组员。每一种职务都有具体的分工,班主任助理是班级的主管,全方位管理班级。班长设五人,分别负责周一至周五的班务工作,如学习、午休、自习等。管长设五人,分别负责卫生、自行车、公共财物、图书角、仪容仪表的管理。每个学科设两名科代表,负责早读、学习、作业收发等。小组是实行4人小组,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等。组员要支持和配合组长的工作,每天每一层的职务负责人都要向上一层负责人汇报情况。“层级制”的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调动同学们为班服务的热情,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感以及遇到困难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想办法解决困难。

(三)开展积极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个人改观,也能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而在活动中培养积极情绪是的有效途径。

1.举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班级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如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的自由论坛:“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会招聘怎样的员工?你觉得自己符合招聘要求吗?为什么?你认为班上哪些同学符合你的招聘要求,为什么?”关心班集体的演讲会:“我希望我们班成为怎样的班集体?”换位思考的畅谈会:“假如我是班主任……”感恩父母的真情流露会:“你的学习与父母的工作对比,哪个更辛苦?你的感受是什么?”才华展示的表演会:个人才艺展示、英语短剧表演。

2.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

学校的大型活动有:校运会、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篮球比赛、科技比赛、合唱比赛等。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一是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为班级争得荣誉;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班级的凝聚力。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如:调查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参观大学城;采访敬老院院长了解社会敬老养老问题等。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在活动中既要加强领导,又要注意安全。

(四)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和看重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所以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1.点赞激励,弘扬正能量

每一位学生都有缺点和优点,积极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对优点的表扬。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有更大的成功,笔者采用点赞激励方法来弘扬正能量。在教室一个显眼处设计一个点赞墙,分为学生点赞栏、老师点赞栏和家长点赞栏,点赞要真实,在要点赞的同学那栏画上一个“竖大拇指”图案,并写出点赞的理由。点赞激励包括:

(1)生生点赞

每个学生每天在班点赞一个自己认为值得点赞的同学,点赞的内容可以是学科学习、卫生清洁、文明礼貌、纪律遵守、为班服务、仪容仪表等。

(2)老师为学生点赞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每天点赞一个学生,点赞的内容可以是遵守纪律、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辅导同学、为班服务、文明礼貌等。

(3)家长为孩子点赞

班主任让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各科学习、作业情况、家务劳动、孝敬长辈、照顾弟妹等方面有进步的,要发信息给班主任为孩子点赞,点赞的次数不限,但点赞内容必须真实。

通过每天点赞,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倍增,人人都变得积极上进,很在乎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心中的看法,认真地做好份内事外,还主动帮助同学,争取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点赞,同时每个人都用心欣赏同伴的长处,积极为同伴点赞。

2.阳光评价,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和看重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所以,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阳光评价,阳光评价是指运用全面的、发展的、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各科学习、值日工作、同学关系、遵纪守法、为班服务等。阳光评价就是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增强自信,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态度迎接成长路上更多的挑战,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恰当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体现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科研,2013,(02).

[2]庞红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班级管理实践初探.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心理学都会和一些消极词汇相关联,例如:消极,抑郁,悲观等等。而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向,把目标朝向积极乐观等方面。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与继承。积极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积极心理学改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矫正学生自身的问题为主导,往往会觉得是“有问题的学生”去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老师也会从解决学生身上问题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然而,积极心理学是以建构的,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它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从病态,抑郁等消极方面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的全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提出,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转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从过去的发现问题到矫正问题到现在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体验等方面为主,并且这些积极乐观品质也是教育应追求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充分肯定和给予鼓励。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应当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多欣赏,少挑剔。多信任,少猜疑。教师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积极品质的提升。在知识中渗透爱与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并以积极,进取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人自身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于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完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对过去的幸福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第二,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勇气,宽容,创造性和智慧,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第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社会组织成为由具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个体组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逆境。积极心理学也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心理学以纠正人的错误为核心,从解决问题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肯定人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美德等积极方面,这些特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教育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心理学相信人自身具有无限潜能,肯定人的价值。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应相信他们身上具备很多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高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12至18岁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与混乱的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如果能成功的度过青春期,那么将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美德

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预防错误,通过矫正行为等方式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教育问题,改变过去对问题的看法,从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入手,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有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孩子。通过培养优势和美德,发掘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易冲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会出现叛逆,脾气反复无常等特点。在此阶段父母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么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等应多以信任,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影响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学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与之相关联的还有24种优秀品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美德和优势是普遍纯在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若能使自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师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充满积极阳光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观点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消极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相适应,而当今的积极心理学也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爱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本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积极心理学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无限的潜能,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挖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潜力,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根据维果斯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制定相应的标准,提出一个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以真诚友爱的情感教育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自助式教育

积极心理学多以鼓励,乐观等积极词汇鼓舞人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取自助式教育和培养积极人格的教育。所谓自助式教育是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传统以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在自助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不再是首要任务,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助式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有选择性的,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双方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自助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的讲解终究是有限的,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2)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只重视提高成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都被忽视了。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采用自助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因此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更能促进双方的学习。自助式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突显学生自身的地位。

(二)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归因成功与失败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份学生厌学现象明显,特别是对英语消极怠学。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如何创设积极的氛围,调动积极因素,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是必须探索的内容。近些年来,笔者认真学习并初步研究积极心理学,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视野,积极地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职校英语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这门学问的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多年的研究,让马丁找到了人类的积极因子——“活力”与“美德”。这里所指的“积极因子”,就是指对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的有益有效成分。我们发掘出这些“积极因子”,服务于英语教学,应是大有裨益的。

积极心理学所关心和关注的是一系列的“积极动态”问题。这些动态出现在人类的个体和群体间,强调的是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动态、表层的行为动态、以及相关联的社会动态。这些“积极动态”,便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掌握和应用了这些内容,便可找出中职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即态度与情绪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性格与爱好对自身学习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等,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职校的英语教学。

2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正面开导,树立学生的积极人生观

中职学生多数是初中阶段学业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他们中多数人认为自己是被中考淘汰的后进生,在经过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逐层挑选之后,无可奈何地进入了中职学校。从入校的那天起,他们持消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已。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从改变学生人生观入手。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正面开导,当好向导,积极引导。一是针对“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我在英语教学中,不是“满堂灌”,而是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场景,插入一些革命故事、历史典故,从正面开导学生,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如,我在上Yuan Longping and Hybrid Rice一课时,谈到袁隆平花了十多年时间才找到培育杂交水稻的好办法,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感受得到,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这就是人生信念:他要让全国人民填饱肚子!在研究过程中,他广泛地阅读文献,英文是他通过自学掌握的。我特别强调坚持、自学的重要性。二是针对“迷茫困惑”的学生,我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带其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走出人生误区。如,在教Using Computer一课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等特点,让学生明白网络的用途与优势,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误区才是最重要的。三是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我积极引导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目标,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心理学家哈柴克认为: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

经过长期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将一事无成。从而,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了学生不爱学英语的问题。

2.2 正向激励,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76-02

一?随迁子女的概念

关于随迁子女的概念,国内有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刘正荣认为,随迁子女指在我国城镇一体化发展中,随其父母进入城市的子女,一般指6~14周岁的正在受教育的儿 童?目前国内学者对随迁子女的概念并未明确界定?所以,为了与随迁子女相关的概念有所区分,通过借鉴农民工和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尝试对随迁子女进行操作性定义,即认为随迁子女是指户籍还是农民,有自己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种植产业?以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工的子女?他们一般为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或青少年?

二?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研究领域,是目前比较完善?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与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积极的方面,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其中包括幸福感?满意度?兴趣?成就感等,重点是对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在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其中包括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三?在群体或组织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其中包括利他行为,礼貌等?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为心理学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为各领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1?自制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校?年级户籍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主观满意度?对自我的主观评价?随迁时间?社会支持来源等?问卷选择上海市三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招收比例较高的学校发放?共发放问卷四百份,其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80名,城市青少年220名?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了100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子和100名城市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的方法,由班主任利用上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填写各种调查表,当场收回,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96%?数据用 SPSS10.0 社会科学软件包处理?然后,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呈显著性差异的心理问题进行访谈法取证?

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检核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采用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5 级评分制:1―5 分别表示“从无”? “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测量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 10 个因子?

(二)?调查总体结果

1?上海市中职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

从(SCL-90)的测试结果分析,上海市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

2?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根据(SCL-90)的问卷结果,城市青少年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差异?共同存在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问题?

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男生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

根据测试结果女生在恐怖和抑郁方面的问题比男生严重?由于女生的性格特征,她们的感情细腻,宣泄途径有限,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差于男生?再加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多为多子女家庭,在和父母的访谈过程中也表现出,父母对女孩的重视程度低于男孩,长此以往很多女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4?进城时间长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进城时间短的?

根据问卷统计31%的学生出生在上海,58%的学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来到了上海?由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低年龄阶段就来到了城市,成长过程有父母的陪伴,并且很早就接受了城市学校的学习,他们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状况良好?这也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和城市子女没有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因子

(三)?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个体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虽然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城市青少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其生活条件?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特殊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也表现出一些个体差异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67%的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有66%的父母做工人或营业员等较低收入的工作,25%的父母从事个体劳动(小商贩等)?导致家庭收入不是很高,相对城市学生日常的生活费用比较紧张?甚至有个别随迁子女每天在学校的伙食都非常简单?随迁子女日常的娱乐活动41%的学生在家待着看电视,显示出一种“隔离”状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些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而自卑?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逐步完善,具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平时他们更愿意形成自己的交往圈,和城市学生交往比较少?班主任老师在访谈过程中也表达,要尽量避免称呼他们农民工子女或者谈及他们父母的工作等问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会很反感?

2?抑郁和无助感导致生活态度消极?

根据问卷80%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认为学历高低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城市学生只有62%的人认同?但班主任老师却反映,每学期都会有很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会放弃学业去打工赚钱?在和学生个别访谈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认为由于物质条件不及别人,所以学习上的付出“也是白费”,对于需要稍加努力就能办到的事情,往往回避退缩,不去积极应对,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

3?心理问题在行为上表现突出?

根据问卷统计,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38%的随迁子女会用打架和谩骂的方式解决冲突?还有24%的随迁子女会选择自我发泄?城市学生有48%的比例选择沟通协商解决?随迁子女在人际沟通上不具备优势?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时会采用打架等比较粗暴的行为,甚至有些还会形成小群体打群架?在迟到?旷课以及每年的留级生中,随迁子女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四?影响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特点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上海中职校中很大比例的学生是由于政策的限定无法在城市进入高中才进入了中职校?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这一政策的限定表示无奈,也感受到了自己在升学选择时的不公正待遇?导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群体主动争取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习惯于消极等待,自卑感加重?有些随迁子女在中职校的寄宿制环境下,接触到了物质条件比他们丰厚的城市学生,贫富的差距容易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导致有些学生对于实现目标没有动力,甚至丢失信心?

(二)学校因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由于在初中时就已经被学校划入不能考高中的范围,甚至有些初中专门给随迁子女成立一个独立的班级,因为他们不需考高中,把教学内容删减?随迁子女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不重视,在主观无能改变的情况下,他们也逐步放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是影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最关键的因素?68%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水平,他们中80%以上的人在从事高强度?低收入?长时间的社会底层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周末给孩子的陪伴时间明显低于城市学生,有13%的随迁子女几乎没有家长的陪伴?有30%的城市学生会和父母说自己的心理话,而随迁子女的比例只有13%,他们中53%的人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朋友或者同学?这也使随迁子女对好朋友的信任度大于城市学生,在男生中表现出比城市学生更讲义气,甚至有时会不顾后果的帮助朋友?由于随迁子女中多是多子女家庭,他们身上少了城市学生的娇气,对老师的批评指正更愿意接受?有70%的随迁子女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比例比城市学生高出很多?

五?积极心理学理念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很多都比较内向,不太愿意让自己成为群体中的关注点?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随迁子女改变以往习惯的被动应对模式?学校可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引导更多的随迁子女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不断激励和调动了随迁子女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随迁子女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关注仅仅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随迁子女的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心理困境?能够自助,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形成良好的班风,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影响着个人?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同伴的认可度高于对老师或者父母的认可,问卷统计也体现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对好友同学的认可度到达53%?身处怎样的一个班集体,拥有怎样的同学和朋友直接决定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同学的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们?一个充满认可?接纳和鼓励的班集体,会让随迁子女增加对学校的认同,能让随迁子女不断感受积极的情绪发展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让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一种积极地氛围,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班上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不仅拓宽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这对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随迁子女更好的融入城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 刘杨. 《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2009年15期

[2] 韩煊?吴汉荣.《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31期

[3] 冯作龙?陈家云.《上海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体育教学心理干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 王雪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转变》.《今日南国》.2008年5月刊

[5]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4期